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及病理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数量的五倍以上。
均散的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在健全的CNS中发挥许多重要并且复杂的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个称作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过程对CNS各种形式的损伤做出反应,这也成为CNS结构性病变的一个病理特征。
最近,在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功能和机制方面以及确定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疾病和病症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库已经确定。
转基因小鼠模型用来研究体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具体方面。
星形胶质细胞被确定参与特定临床病例实体。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现象,而是由特定的信号控制的时情况而定的细微的、逐渐的、连续的变化。
这些变化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可逆性改变和保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细胞肥大,组织结构重排的持久瘢痕形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在因为缺失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或者拥有不正常的功能引起的CNS疾病中起着主要或者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1)在健全CNS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
(3)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导致或者促进特定CNS疾病和损伤的路径。
引言:普遍的观点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那些临床疾病和CNS结构性病变研究中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1)在神经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支持胶质细胞成分(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病变组织可信的和敏感的标志。
星形胶质细胞或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失调可能促成临床信号或者机制的呈现,导致一般考虑不到的CNS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的发生。
然而,这些观点逐渐改变,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加。
在过去的25年里,星形胶质细胞在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和重要的功能,包括通过神经回路在突触传递和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逐渐被阐明。
astrocyte星形胶质细胞-PPT课件

Hence, cytokine pathways should be taken in consideration when treating UCB-induced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emerging as new targets for drug interven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potential brain deficits resulting from neonatal jaundice.
5 Together, our data show that inflammatory pathways are activated during in vitro exposure of rat astrocytes to UCB. This supports the concept that inflammatory pathways play a role in brain damage by UCB, and that they may represent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targets.
4
Results
1 UCB Increases the Protein Content of TNFR1 and IL-1R1, buagement.
TNF-αcascade is mediated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two surface receptors, TNFR1 and TNFR2, while IL-1 β pathway occurs via IL-1R 1 engagement. Engagement of cell surface receptors is followed by recruitment of several adaptor proteins to the receptor complex. TRAF2 and TRAF6.
神经胶质细胞名词解释

神经胶质细胞名词解释神经胶质细胞是构成神经组织的一种非神经元细胞,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渐进性小胶质细胞和守卫细胞。
下面分步骤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
第一步,解释“神经胶质细胞的概念”。
神经胶质细胞相对于神经元而言,产生于神经发育的早期,主要为神经元提供支持、营养物质和维护环境稳定的功能。
在神经系统紊乱时,它们还能够发挥免疫和修复功能。
总而言之,神经胶质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第二步,解释“星形胶质细胞的概念”。
星形胶质细胞也叫格氏星形胶质细胞,其特点是细胞形态呈星形或小丑帽状,突起呈放射状,参与形成血脑屏障和细胞外液微环境的调节等生理功能。
它的功能类似于表皮细胞,在神经组织中起养护和填补细胞间隙的作用。
第三步,解释“少突胶质细胞的概念”。
少突胶质细胞也叫OLI呈胶质细胞,其形态特点是和星形胶质细胞类似,长有极短的细胞突,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交界处,是极长髓鞘轴突的支持细胞。
它还能促进髓鞘形成和轴突再生,对神经递质的分泌也有调节作用。
第四步,解释“渐进性小胶质细胞的概念”。
渐进性小胶质细胞也叫微胶质细胞,是一个自主活动细胞的一种。
渐进性小胶质细胞的特点是形态小巧,形状呈球形或椭圆形。
它分布在整个神经系统中,主要功能是带有免疫性和补体功能,可以吞噬和清除神经细胞中产生的废物、细胞碎片及不正常细胞。
同时,它是神经系统免疫细胞的重要成分,可以清除感染因子和细胞危险信号。
第五步,解释“守卫细胞的概念”。
守卫细胞也叫树突胶质细胞,它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起到神经元保护的作用,同时也参与信号传导和突触塑性的调节。
它有许多种不同形态,如树突形、梭形、长柱形等,能够与神经元、其它胶质细胞以及血管间皆有多样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神经胶质细胞是构建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其种类众多,每种胶质细胞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理功能。
加深神经胶质细胞的认知,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生理机制,甚至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许多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并 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形成。由于星形胶质细胞能产生和分泌某些神经递质以及表达某些神经递质受体,可对一些神 经活性物质产生反应。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能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并可帮助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微 环境。外源性化学物质或外伤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后,损伤区域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增生可形成胶质“瘢痕”。这种 增殖多伴随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增加。因此组织中GFAP 升高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损伤作出反应的一个标志性信号。
星形胶质细胞比脑内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具有更广泛的缝隙连接,由此使得星形胶质细胞类似于合胞体样结 构。这种缝隙连接的功能为: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细胞通讯,其方式为离子偶联以及代谢物偶联。离子偶联即 电偶联,可使细胞形成同步活动。而代谢偶联则能使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以及激素和其他一些低分子 物质自由通过缝隙连接。
(3)营养和保护作用。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几乎包被脑毛细血管80%以上的面积,而 其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可能是形成血脑屏障的基础,并从血液中摄取营养物质供应神经元。在 胚胎发育初期放射状胶质细胞可以引导神经细胞迁移。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容 易形成胶质瘢痕。
星形胶质细胞研究方法

星形胶质细胞研究方法我折腾了好久星形胶质细胞研究,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一开始真的是瞎摸索,就知道先得把星形胶质细胞找出来。
我最早的时候,就是用一种很常规的细胞分离法。
就好像从一群鸡里挑出特定品种的鸡一样,想从细胞混合体里把星形胶质细胞单独拿出来。
这个过程可不容易啊,要知道细胞微乎其微,不像鸡那么大,一眼就能看出来差别。
我试过密度梯度离心法。
原理呢,简单说就像是把不同重量的东西通过不同层次的筛选分离开。
我把细胞混合液倒进去做离心,但是呢,我失败了好多次。
有时候离心的转速没调好,要么太快了,细胞都被破坏了;要么太慢了,根本分不出来。
这就像做菜的时候火候没掌握好,菜要不就焦了,要不就没熟。
后来我换了一种方法,免疫磁珠分选法。
这个方法相对好用一些,就是利用磁性的小珠子去标记星形胶质细胞,然后在磁场里把标记的细胞吸出来。
不过这个小珠子的使用量多少很有讲究,我开始的时候就不太确定,放多了吧,细胞容易受影响,放少了又分选不彻底。
这就有点像你放盐,多了太咸,少了没味。
还有啊,在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时候,环境的控制超级重要。
温度、二氧化碳浓度什么的都得恰到好处。
我刚开始的时候没太在意二氧化碳浓度,结果细胞长得歪七扭八的,就像在不太适应的环境里生长的植物一样,东倒西歪。
后来我严格控制着温度在37度左右,二氧化碳浓度在5%左右,细胞长得就规矩多了。
在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功能研究的时候呢,我又得尝试不同的刺激手段。
比如说我给它们不同的化学物质刺激,就像给人不同的食物尝尝看有什么反应。
有时候用谷氨酸去刺激,看细胞的反应,可是这个浓度又得摸索,太浓了可能就把细胞给“毒死”了,太稀了又没效果。
还有细胞成像这块,也是有不少麻烦事。
想要清楚地看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我又是换不同的染料,又是调整成像设备的参数。
就像拍照一样,光线啊、镜头角度啊,都得慢慢找最合适的。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真的像是一场冒险,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但是只要不断地尝试、总结错误的教训,总算能慢慢前进。
星形胶质细胞知识点总结

星形胶质细胞知识点总结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类星形细胞,它们具有分支较多的细胞形态,呈星形或放射状分布。
在大脑白质中,它们具有完整的细胞形态,细胞体较大,有较多的肌动蛋白和细胞骨架。
在灰质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比较丰富,细胞体小,分支较多,形如星形。
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内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胶质原纤维,这些结构有利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细胞骨架。
星形胶质细胞胞浆内还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浆内还有大量的胶质原纤维和胶原蛋白,这些物质是星形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微突起,这些微突起形成了一种与神经元的突触结构相关的胶质细胞突触。
在星形胶质细胞周围,还有一层分布着许多细小的颗粒和小泡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为星形胶质细胞提供了养分和信息。
这些结构为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1. 维持神经元稳态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对神经元活动的调节,维持神经元的稳态。
在神经元兴奋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对局部环境的调节,稳定神经元膜电位,防止过度兴奋。
在神经元抑制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促进抑制性信号传导,维持抑制传导的稳定性。
2. 调节神经元环境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环境,保持神经元的正常生理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调节细胞外离子浓度和酸碱度,维持正常的神经元兴奋性。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清除神经元活动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游离氧离子,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3. 合成代谢神经递质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过程。
例如,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这些物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合成和释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再生。
4. 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星形胶质细胞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形成导向性的细胞层和胶质网,限制了血液中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入,保护了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非神经元细胞,被认为在维持神经回路功能和调节神经元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细胞重编程是一种通过转录因子的介导,将成熟细胞重置为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体细胞重编程应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以期能够利用这种转化能力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本文将介绍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引入外源转录因子来实现。
最早的体细胞重编程方法是通过引入四种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来重编程多能干细胞。
由于这种方法引起的基因表达改变较大,往往难以应用于治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引入特定的转录因子组合,以实现对星形胶质细胞的重编程。
一项研究报道了使用三种转录因子(Oct4、Sox2和Klf4)成功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而不引入c-Myc。
这种方法避免了c-Myc对基因表达的广泛改变,提高了细胞转化的效率。
除了转录因子的改变,细胞的外界环境也对体细胞重编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项研究报道了通过将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在类似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基中,可以促进细胞的重编程。
这是因为胚胎干细胞培养基中含有多种因子和信号分子,可以模拟出体内干细胞的生长环境,提高星形胶质细胞的多能性转化效率。
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如细胞转化的效率和安全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优化转录因子组合、改善基因编辑技术和优化培养条件等方面,以提高体细胞重编程星形胶质细胞的效率和应用前景。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体细胞重编程可以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

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是构成大脑神经系统的两种基本类型细胞。
神经元通过身体、轴突和树突进行信息传递,而星形胶质细胞则被认为是支持维护神经元生存的细胞。
长期以来,人们将神经元视为大脑思维的基本单位,而将星形胶质细胞视为辅助细胞。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非神经元细胞类型,它主要分布于大脑的白质和灰质区域。
灰质区域主要由细胞体和树突组成,而白质区域则主要由通过髓鞘覆盖的轴突组成。
这些髓鞘通过增加轴突的传导速度来提高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
然而,这种提高速度的作用也会使得神经元的信号干扰和干涉更加明显。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将此类干扰信号消除,从而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更为顺畅。
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实现。
第一种机制是通过化学物质信号物质实现。
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分泌神经营养物质来刺激神经元的生长和维持,并通过两类星形胶质细胞位于神经元周围组成的结构来隔离神经元区域。
这种化学信号机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影响神经元的活动,促进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从而影响行为、记忆等行为。
第二种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通过生物物理学,包括空间占据和电位分布。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广泛的分布范围,可以形成细胞网以保护神经元,并调节神经元剪短群落周期。
对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衬里纤维的输送,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神经元的能量代谢。
在电生理和光学研究中还发现,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上均分布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它们可以通过形态和位置的变化调节神经元的活动状态。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具有类似于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行为。
一些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离子通道可以调节它们的电位,从而使它们具有“次阈”兴奋性。
这类兴奋性行为意味着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与神经元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神经元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一) 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 (二) 胶质网络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分泌功能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的发育及再生 (三)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对神经元微环境调控的能力 (四)免疫功能与血脑屏障调控三、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新近进展 (一)星形胶质细胞也具有可兴奋性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通讯或对话 (三)在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四)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
目的从新生鼠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PAS)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FAS).方法新生大鼠皮层分离的混合星形胶质细胞,经差速振荡法得到纯化的PAS和FAS;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观察到两种细胞均特异性的标记为阳性.PAS外观扁平似圆盘状,细胞体
较大,突起宽而扁,分支少,均匀排列生长;FAS细胞体较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突起较多,细长并有分支,呈交错生长.结论采用差速振荡法体外纯化培养两种AS,方法可行、有效,同时纯度达95%以上.
脑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在数目占绝对优势的一类大胶质细胞,被认为在神经元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活动的主要功能分子,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回顾.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分泌雌激素的规律,研究AST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于传代培养的第0 d、7 d、14 d、21 d进行细胞计数,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AST条件培养液(ACM)中雌二醇(E2)的浓度.以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纯培养为模型,实验分成6组:神经元纯培养
组;ACM培养组;AST和神经元混合培养组;雌激素培养
组;ACM+Tamoxifen(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培养组;Tamoxifen培养组.应用
免疫荧光技术和突触计数方法观察各组突触形成数量的差别.结果AST数量分别为1×104/ml、1.1×106/ml、1.4×106/ml、1.5×106/mi;ACM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ng/L):0、117±22、266±22、252±27.第0 d培养液中未检测出雌二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雌激素浓度迅速增加,14 d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但21 d时培养液中雌二醇仍保持较高浓度.各实验组突触荧光颗粒数分别为(个/细胞,培养第9
d):14±3;79±5;83±8;80±6;32±3;29±3.显示ACM能增加培养神经元突触形成的数目近6倍,外源性雌激素可基本模拟ACM的效应.Tamoxifen 能阻断ACM促突触形成效应的75%左右.结论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AST能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分泌的雌激素可能参与了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过程,而胶质源性的雌激素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促突触形成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AS)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AS是构成突触结构的第三种成分.AS对突触的数量、形态结构、成熟过程以及突触传递都有影响.AS能够以多种方式和神经元相互作用,如通过谷氨酸-谷氨酰
胺循环、细胞内Ca2+浓度的改变等环节影响神经元的生物活性,进而发挥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AS亦能够通过分泌多种介质,
如谷氨酸、高半胱氨酸、D-丝氨酸、ATP、雌二醇、胆固醇、神经营养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和集聚蛋白等对神经突触可塑性发挥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