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平、王兴超(山西大学)——道德认同对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脱离的中介作用23页PPT

合集下载

个体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和民族性质的研究

个体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和民族性质的研究

学术论坛 /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701 引言大学生作为一群具有高素质水平的群体,必须努力使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促进民族复兴。

然而近几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各种程度的道德败坏的事件,而在发生这类事件之后,涉案的主要负责人总会去推辞或推卸责任,而为了达到自己不被责罚或归错的目的,个体在群体中会使用各种手段去达到这种目的,但多多少少都会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

该研究将围绕着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脱这两个主题进行探索,将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将大学生的道德推脱作为因变量,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机制,并据此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 文献综述2.1 亲社会行为(1)概念界定。

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同的。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人在对其他个体实施帮助时,使帮助对象受益的同时也对其个人产生自我受益。

此行为的显著特征在于,个人实施帮助行为时,不仅可使其个人和帮助对象产生受益,也可以使自身和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和谐。

(2)理论基础。

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包括拓展个体的思维——行动空间、增强灵活性,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有利于个人建构持续性较长的身心、社交等方面,从而体现出亲社会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决定身体的健康成长和最佳功能的实现是基于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我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他们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的驱动力。

当个体感知到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的胜任感会增加,从而使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

(3)相关研究。

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对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结果变量进行整理和讨论。

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表现更多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积极地情绪。

以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情、人格、感恩等方面。

同理心是指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情绪状态,并基于这种理解而产生的同理心。

共情对校园欺凌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

共情对校园欺凌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

18现代交际·2019年12期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央专项资金资助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Y18113)。

作者简介:黄岳,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马海林,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应 用心理学;王骄阳,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共情对校园欺凌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黄岳 马海林 王骄阳(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探究道德推脱对共情和校园欺凌的中介作用。

以共情量表、道德推脱问卷,校园欺凌问卷为测量工具,对方便取样的44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共情和遭受校园欺凌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在共情和校园欺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共情通过道德推脱影响校园欺凌。

本研究的发现对预防学生校园欺凌行为有重要的理论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共情 道德推脱 校园欺凌 中介作用中图分类号:D669 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018-03一、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校园欺凌的高发期。

近几年来,校园欺凌现象被研究者所重视,它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通过对比不同学习阶段校园欺凌报道的次数,发现中学阶段的校园欺凌事件尤为突出(耿淑娟,杨书胜,2017)。

大量的研究显示,校园欺凌会对欺凌双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受害者遭受到欺凌者的殴打,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体创伤。

何怀金(2017)等人的研究证明校园欺凌行为发生频率越高的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越低,身体健康感受、意志力、同伴关系越差。

另一方面,也会给欺凌者造成影响:多数人认为,欺凌者大都学习能力不强,且缺乏良好的行为模式,造成欺凌者的社会化障碍。

由于他们在校表现不佳,容易与授课教师发生冲突,导致师生关系疏远,造成欺凌者的成绩难以提高。

欺凌者自我调控能力弱,遇事容易激动,常通过猛烈的动作表达、调适自己的情绪,使欺凌者降低自己的共情(Mynard,Joseph,1997)。

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

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

日 益 普 遍 的 校 园 暴 力 [1]、令 全 社 会 关 注 的 青 少 年 犯罪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青少年上述不良行为 的内在心理机制。 Bandura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 首先提出了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的概念, 并试图运用道德推 脱来解释这 一潜在的 心理机制[2]。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 些认知倾向包括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其伤害性显 得更小、 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 和降低对受害者痛苦的认同。他还认为,道德自我调 节功能可以通过八个相互关联的推脱机制失效,这 八个推脱机制分别是: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 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忽视或扭曲结果、非人性 化 、责 备 归 因[2-5]。
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α 系数为 0.87,分半信度 系数为 0.80。
表 1 道德推脱问卷的八因素模型的因素载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学生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
王丽萍;张雨欣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
【年(卷),期】2022(40)10
【摘要】探讨大学生童年期在家庭中感受的情感忽视对攻击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共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52-154)
【关键词】大学生;共情;情感忽视;攻击行为
【作者】王丽萍;张雨欣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9.3
【相关文献】
1.童年期情感忽视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2.共情能力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的影响:内疚感和伤害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3.大学生心理骨干感戴对其助人倾向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
4.疫情之下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自尊和共情的中介作用
5.童年期情感忽视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及其干预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及其干预

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及其干预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及其干预引言: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道德推脱是指个体在面临亲社会行为时,往往借助各种借口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而道德认同则是指个体内化并主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愿意为他人利益付出。

这两个概念对个体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元分析,探讨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1.1 道德推脱对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当个体通过道德推脱来逃避责任时,其亲社会行为常常受到负面影响。

道德推脱会削弱个体的道德情感和义务感,导致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从而降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概率。

1.2 道德认同对亲社会行为的正向影响与道德推脱相反,道德认同能够激励个体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积极参与到亲社会行为中。

个体通过道德认同,加强了对他人利益的关注和支持,从而提高了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概率。

二、道德推脱与道德认同的关系2.1 道德推脱降低道德认同水平道德推脱的出现往往与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同程度负相关。

个体通过推脱责任,减少内心的道德冲突,但同时也削弱了对道德规范的认同,降低了道德行为的产生概率。

2.2 道德认同减少道德推脱倾向与上述相反,道德认同的提升能够减少个体推脱责任的倾向。

通过内化道德规范,个体更容易感受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内心满足,从而降低了推脱责任的概率。

三、干预措施基于以上的关系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减少道德推脱倾向,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3.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在塑造个体道德认同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并帮助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增强其道德情感和义务感。

3.2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为了减少个体的道德推脱倾向,可以通过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来促进个体的道德认同。

公民道德推脱问卷的中文版修订

公民道德推脱问卷的中文版修订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ivic Moral Disengament
Scale
作者: 王兴超[1];杨继平[1,2];高玲[2]
作者机构: [1]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2]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030006出版物刊名: 心理与行为研究
页码: 838-84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公民道德推脱;攻击行为;道德认同.
摘要:以大学生、员工共计1450名一般公民为被试,对Caprara等人编制的公民道德推脱问卷进行了修订。

结果发现:与道德推脱理论一致,公民道德推脱问卷的八因素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更好;同时,问卷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在两个样本中,问卷的0l系数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系数均在0.80以上。

总体而言,公民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测量道德推脱的工具在国内使用。

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

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

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之间的调节效应。

道德推脱是个体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通过心理机制将自身与不道德行为分离,从而减轻自身的道德责任感。

而亲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合作、有益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道德认同则是指个体对道德规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影响个体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群体中,道德推脱现象的存在可能导致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忽视,从而影响到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因此,本文将从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入手,分析道德认同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积极参与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道德推脱、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认同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明确各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接着,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道德推脱、亲社会行为与道德认同之间的实际关联。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揭示其内在机制。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和社会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道德推脱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道德认同的调节效应之前,我们需要对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

道德推脱,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道德行为时,通过心理策略将自身从道德责任中解脱出来的现象。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道德推脱现象的存在及其对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亲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帮助或合作等动机,所做出的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

道德认同是指个体对某一道德标准或价值的接受和内化,是道德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

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第40卷第1期2022年1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Vol.40.No.1Jan.2022引用格式:张珊珊,李琳烨,张野.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1):107 113.[ZHANGSS,LILY,ZHANGY.Theeffectofparentalrejectiononaggressivebehaviorinleft be hindchildren:amoderatedmediatedmodel[J].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2022,40(1):107 113.]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张珊珊1,李琳烨2,张 野1(1.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2.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北承德 067500)摘要:为探讨父母拒绝与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和越轨同伴交往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越轨同伴交往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对94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父母拒绝、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拒绝对留守儿童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和攻击行为均存在正向预测作用;道德推脱在父母拒绝与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拒绝对攻击行为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发挥着调节作用。

关键词:父母拒绝;道德推脱;越轨同伴交往;攻击行为;留守儿童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570(2022)01-0107-07DOI:10.16614/j.gznuj.zrb.2022.01.017Theeffectofparentalrejectiononaggressivebehaviorinleft behindchildren:amoderatedmediatedmodelZHANGShanshan1,LILinye2,ZHANGYe1(1.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2.ChengdeCollegeofAppliedTechnology,Chengde,Hebei067500,China)Abstract:Thiscurrentstudyaims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alrejectionandaggressivebehaviorandtheroleofmoraldisengagementanddeviantpeeraffiliationintherelationship.949left behindchildrenweresurveyedbyparentalstylequestionnaire,adolescents’moraldisengagementquestionnaire,deviantpeeraffiliationquestionnaireandaggressivebehaviorquestionnaire.Theresultsshowed:Thereweresignificantlypositivecorrelationsbetweenparentalrejection,moraldisengage ment,deviantpeeraffiliationandaggressivebehavior;Parentalrejectionpositivelypredictedruralleftbehindchildren’smoraldisengagement,deviantpeeraffiliationandaggressivebehavior;Moraldisen gagementplayedapartialmediatingrolebetweenparentalrejectionandaggressivebehavior;Deviantpeeraffiliationmoderatedthefirsthalfofthemediatingprocessbetweenparentalrejectionandmoraldisengagement.Keywords:parentalrejection;moraldisengagement;deviantpeeraffiliation;aggressivebehavior;left behindchildren701收稿日期:2021-01-14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9AGL004)作者简介:张珊珊(198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E mail:zhangxiaobai2@163.com.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 引言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推进,农村劳动力也大规模地迁移外出,父母与子女因长期分离形成了“留守儿童群体”[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