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复习讲义全

文言文阅读复习讲义全
文言文阅读复习讲义全

文言文阅读复习讲义

学习目标:

1、熟悉文言文中考考点

2、掌握文言文答题思路与解答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一)熟悉中考考纲要求:

1、流利地朗读文言文,正确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3、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

4、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二)回顾考题,归纳题型

2009年南通市中考题

1.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①朕不与迁官②良久不止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帝素嫌其人()②良久不去()

③帝怒形于色()④外间百姓正望雨()

3.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帝竟从其请。②左右皆震恐。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2010年南通市中考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1)拥被覆双足 (2)妹何托焉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毕陈左右( ) (2)儿怠,则少加夏楚( )

(3)至夜分( ) (4)诸姨尝谓母曰(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令铨坐膝下读之。译文:

(2)铨张目视母面。译文:

4.请简要阐述文中母亲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2分)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第二次流泪是因为

5.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主要题型

1、划分节奏

2、解释加点字

3、句子的翻译

4、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一)、如何划分朗读节奏

1.主语和谓语之间一定要停顿.

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例:狼不敢前.

2.动词与所带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例:衔远山,吞长江. 例:望西都, 意踌躇.

3.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今一古二词之间应停顿。

例:今天下三分例:乡邻之生日蹙

5.句首发语词后或总领性词后应停顿.

例:若夫霪雨霏霏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二)、如何正确解释词语

1、迁移法:借助知识储备,就考查的词联想已学过的相同的词的意思加以解答。(以2009年中考为例)

如:帝怒形于色()

①征于色,发于声;②色愈恭;③不动声色

2、选择法:在运用迁移法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加以解答。(主要解答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

如:帝素嫌其人()

①又留蚊于素帐中;②吴广素爱人

又如:良久不去()

①日初出去人近;②去国怀乡

3、推断法:借助知识储备,再结合上下文,推断出某个词

的意思。

如:外间百姓正望雨()

①看②盼望③远望

4、归纳法:归纳词语的不同意思和用法,结合语境正确作答。(主要解答虚词)

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刑以惩恶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①表目的,用来。

“以伤先帝之明”②表结果,以致。

“咨臣以当事之事”。③用,拿。

“而吾以捕蛇独存”。④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⑤根据。

“得而腊之以为饵”⑥把。

“以君之力。⑦凭、靠。

友情提醒

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虚词:之、而、以、于、其、为

第二课时

(三)如何正确翻译句子

文言基本句式:

初中古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下面试举例说明。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_____”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_____”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_____”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_____”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_____”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以骨。(《狼》)

君与()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斗二()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_____________”。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________”的倒装。可译为“__________”,“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__________”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________”的倒装。可译为“_____________”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_______”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_____________”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__________”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_______________”“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____________”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_______”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___________”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_____________”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约定俗成,世代沿用,经久不变的。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可分为四种: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或方法)等。

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这职分也。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耳阝(乎)(大概……吧、恐怕……吧、能不……吧)何以(以什么)等。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如土石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何以战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等。

明日何其多。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反问或揣测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等。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例:“吾孰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技巧解说:

1、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词语。如:庆历十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庆历四年春,藤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2、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译文:这种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它触了草木,草木就会全部死掉。

3、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如: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取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4、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陋之有?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

如: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文言文翻译口诀: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四)命题形式(一)——评析文章人物及思想内容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抓关键句引用原文回答;第二,抓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第三,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第一,抓关键句引用原文回答。

友情提醒: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言行句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③)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④)。世人患(⑤)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⑥)不必待人指擿(⑦),多做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孙莘老:人名。

③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④自工:自然就精妙了

⑤患:毛病、弊病(在于)⑥疵病:指文章毛病。

⑦指擿(tǐ):批评指正。

22.请你说说文中所揭示的写作之通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节选自《南史·沈约传》)

22.请根据选文概述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抓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七》)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命题形式(二)——谈对课文的看法或启示

方法指导:

把握文章内容

结合文章主旨

联系生活实际

记母教铨①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②,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20.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1:虚词:之、而、以、于、其、为之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

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

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

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

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

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

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

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

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

“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

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

“用”、“拿”、“在”、“从”等,或表示

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

“凭借”、“根据”等。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

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

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由、从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

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

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

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

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

涉世家》)

2、动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

峡》)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

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

“向”、“到”、“从”、“跟”、“对”、

“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

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

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一、“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

疑问等语气,如: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

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②其如土石何?(表示祈使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反问语气)

二、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

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

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那”、“其中的”。如: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中的)

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

可译作“被”、“对”、“给”、“替”、“当”,

“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 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附2: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4、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7、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8、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0、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1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1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4、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1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

通“父”。

17、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

家》)適:通“谪”。

1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通“倡”,倡导。

1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

世家》)以:通“已”。

20、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

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

通“披”。

2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

说》)食:通“饲”,喂。

22、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

“才”。

23、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

“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畔:通“叛”。

25、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曾:通“增”。

26、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2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具:通“俱”,全,皆。

28、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

通“嘱”。

29、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辟:通“避”,躲避。

3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

欲也》)辩:通“辨”,辨别。

3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

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32、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乡:通“向”,从前。

3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徧:通“遍”,遍及,普及。

34、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支:通“肢”。

附4:古今异义:

三类:(1)词义扩大,如:江古义:

长江、今义:河流;(2)词义缩小,如: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

(3)词义转移:牺牲古义:祭祀用的

牛羊、今义:为正义事业献生或舍弃个

人利益。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

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

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

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

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

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

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

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

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

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

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

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

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

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

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

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

像这样。今:这样。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古:计划。

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古:买。

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古:

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古:窗

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古:坐

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古:

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古:前

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古:

这样。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古:

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

同上)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核

舟记》)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

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彭端淑《为学》)古:雇船。今:买

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

古:及,到。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

《伤仲永》)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

〈孟尝君传〉》)古:只不过。今:特殊,

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古:案件。今:监狱。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古:遗憾。今:仇恨,怨恨。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

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

战》)

7、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

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

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

学》)

8、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

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10、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

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

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11、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

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

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

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

琼书》)

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

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

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

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

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滕文公》)

1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

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

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

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15、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

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

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16、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

病。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17、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古义:前,走上前去;走,奉献。例如:

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

如列传)

18、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

军队称士兵。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

南飞》)

19、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

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0、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

军不利。(《赤壁之战》) 21、即使:

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

就,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

妪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22、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23、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

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4、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

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

例如:在外监司牧宇,亦皆含鄙成风,

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

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

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

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

25、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

发心情。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屈原列传》)

26、有意:今义:故意,居心;古义:

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

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②

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

中对》)

27、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

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

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8、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

杖。例: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29、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

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

哉。(《梦溪笔谈》)

30、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

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

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附5: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

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

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

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

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

每天。(七上)《〈论语〉十则》

2、智子疑邻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

为……聪明。(七上)《智子疑邻》

3、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七上)《智子疑邻》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用作

状语,每天。(七下)《伤仲永》

5、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用作状

语,一天天。(九上)《隆中对》

6、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形容词意

动用法,感到…惊异(七下)《伤仲永》

7、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

认为……诧异。(八上)《桃花源记》

8、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

最新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12)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贼易之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走: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 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教师

(史传文阅读) 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3.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特点: 一是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 二是官职。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解读示范一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分析理解: 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贾谊。 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 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 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上课讲义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一、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如: 1、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2、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4、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6、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8、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 赏) 9、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10、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 11、②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起于鲁。 16、欲信大义于天下 17、战于长勺。 18、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9、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20、白雪纷纷何所似? 21、微斯人,吾谁与归。 22、何陋之有? 2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4、为人五,为窗八。 2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 有隐逸气质的花”。 26、“告之于帝 27、“躬耕于南阳 28、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9、祭以尉首 30、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31、“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 完全详解汇编 【汇编说明】: [本系列对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和试题详解详析进行了重新校对和整理分类,主要目的在于给处于繁忙和超负荷工作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复习和教学提供一些方便。但难免有错,在此请谅解] 三、(9分,每小题3分)(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挛缩:褶皱。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答案】:D(【解析】"资",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2020高考考前指导——文言文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文言文阅读策略【阅读指导】阅读文言文正确的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①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如果有主观题,先审题,带着问题去读文本。 ②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③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 ①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代入法、排除法、比对法等,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②利用好最后概括分析选择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和句子翻译题)辅佐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在具体语境中落实文句翻译。 【解题指导】 一、文言实词推断题或释义题: (一)选择题采用代入法。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根据语境判别。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命题时不常见的实词解释往往是正确的,而常见词语若解释成平常意义则可能是错误的。最高原则就是依据语境加以判别。 常用方法有:字形推断法;通假字推断法、联想推断法(课内字词、成语)、结构分析法、语法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等。 (二)释义题采用联系法。立足上下文断定词性及作用,结合实词积累,推敲语境义。 二、信息筛选题:采用排除法。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三、概括分析题:采用比对法。1.仔细分辨,锁定区间。2.题文对比,排除干扰。 主要干扰类型有:(1)无中生有(2)曲解文意(3)颠倒时序(4)张冠李戴(5)偷换概念(6)事件杂糅(7)表述失度等等。 四、主观题:1.确定信息,审清题意;2.回归文本,圈划筛选;3.合理表述,概括答案。 一般要求概括与传主相关的信息有:品质、事件、原因、心理、表现等。注意信息区间要全,防止遗漏信息;语言锤炼要准确,避免答非所问。 常见传主性格特征: 文臣:修身爱民、好学聪颖、深谋远虑、恪尽职守、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廉洁无私、刚烈正直、谦虚谨慎、执政有方 武将:忠诚、勇敢、忧国、居功不傲、爱兵如子、足智多谋、受人爱戴 五、文句翻译题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轻易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含熟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

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讲义(学生用)

文言文阅读讲义 【考点剖析】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2.(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3.(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4.(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具体解析】(学生笔记) (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

【真题回顾】 (2018年陕西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小题。(12分)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知时.有利不利也()(4)吾尝三战三走.()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 C. 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 D. 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9.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0. 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7年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3)将.十万骑驰沙漠()(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而.好乘汗马击剑/云归而.岩穴暝 B. 此一夫之.用/甚矣,汝之.不惠 C. 使各言其.志/其.真无马邪 D. 为.将奈何/吴广为.都尉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分)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20.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候?(2分)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属:这些人 B.近建安之遗范矣遗范:遗存风范 C.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解褐:担任官职 D.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假:假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其皆出于此乎 B.物极则变,理之常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一)-讲义

文言文阅读(一) 开篇语 文言文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有“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这样一个个耳熟能详、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更有《滕王阁序》《兰亭序》《梦溪笔谈》《水经注》等千古名篇。 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博大精妙呢?学好文言文,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自己亲近文本,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吸取前人的智慧。 学习方法 一、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二、积累 常用词语、常见语法现象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例如:吾欲之南海: 《古代汉语词典》在学习中将碰到的和“吾”释义为第一人称“我”的词进行一个归类。 例如:“余年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另外,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的学习也涉及一些语法知识,需要我们同学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好习惯会使我们驾轻就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 直译:为什么不试试鞋子用脚? 意译: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三、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及方法 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优美) 方法:留、译、增、删、调 例句: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试试鞋子用脚呢? ——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例句:影布石上 ——影子映石头上。 ——(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课文范例 猜一猜这篇文章写的是谁?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有一位“高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凭着自己高尚的人格和高超的智慧,被孔子赞为“君子”,被诸侯奉为“圣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4、领略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热爱祖国的品格和机智善变的才能。 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文学常识: 晏婴及《晏子春秋》: 晏子,名婴,字仲平,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期的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4分)4小题,19(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深敬重之。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幼赴阙..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舍此而去,!孰敢不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素无居宅,帝以芝清忠履正,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位特进,于是征为光禄大夫,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 车,..“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分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爽懦惑不能用A./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而/不苟免//宣帝嘉之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B.爽懦惑不能用/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不诛/赦宣帝嘉之/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当死遂委身受戮C. 爽懦惑不能用 //芝坐爽下狱///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赦宣帝嘉之不苟免而口不论直志当死下狱芝坐爽遂委身受戮爽懦惑不能用D. ////////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而不诛 3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A.《三坟》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C.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D.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A.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B.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因素。学习这些文质兼备的文言文,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继承哲学和道德理念的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诵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朗读非常重要,它不但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经过反复朗读,自己也就能领悟文章的旨意了。以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读畅文章时,就急于转入串解这个环节,而这时,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文章的基本轮廓,对所读的材料还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对作品的语意还缺乏直接的感知,学生还没有通过充分诵读而产生求知的兴奋,这时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诵读”不可忽略。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实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有些却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说明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这几个字连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水准,纵使悟性极大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升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没有多大协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所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在文言文教学中,过度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旧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这种现象还是存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水准?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注意积累,增强词语和句式练习 如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的达成,别无他法,只能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面对读物展开阅读过程,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能够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自己动脑、动

高考的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教师.doc

2014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 史传文阅读 ) 一.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 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 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 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 +初,如:乾元初;②年号 +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 +中,如:天监中;④年号 +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 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 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 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 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 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 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 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 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3.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 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 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 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 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 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 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 ..,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 全

四黎丘丈人 1.(1)女,同“汝”,你(2)责,同“债”,讨债(3)反,同“返”,回来 2.(1)仿效,装扮(2)到……去,前往(3)使……受苦,折磨(4)老人(5)彼,那个(6)本来(7)故意(8)往,去 3.(1)(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省略主语 (2)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省略宾语。 (3)他的儿子哭着磕头地说。省略介词“于” 4.(1)状语后置句。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2)判断句。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了。 (3)被动句。老人的智慧被貌似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 5.不能。因为它点出了全篇的寓意说在。作为一种文体,寓言通常会在故事的结尾处揭示它的寓意。 五记王忠肃公翱事 1.(1)内通纳(2)贾通“价”(3)识通“志”,标记,记号(4)阳用“佯”,假装 2.(1)对……说(2)禀告(3)买来的(4)按照 3.(1)代王翱女婿的官职名,代王翱女婿的姓名 (2)代太监姓名 (3)代“我”,太监自称 4.(1)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情意罢了。 (2)你们的伯父很廉洁,你们(过得)该不会很贫苦吧? 5.(1)女婿最终没有调职。王忠肃公不以权谋私。 (2)原先封存好的记号仍是当时那样。王忠肃公不贪馈赠,能为后人着想。 六《梦溪笔谈》二则 1.c 2.(1)还 (2)确实 (3)雨停云散 (4)靠近 (5)渐渐 (6)越过 3.c 4.(1)不一会儿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 (2)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 5.是时久之次日 6.比喻陨石坠地时的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7.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七萧颖士恃才傲物 1.(1)人:今义只指东西,词义缩小 (2)美景:今义胜利 (3)突然:今义凶暴 (4)很:今义略微,词义转移 (5)道歉:今义感谢 (6)遗憾:今义怨恨,词义强化 (7)怠慢:今义忽然,不经心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⑤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啸”句,“东皋”由此而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妻子 ..()②日.与对酌() ③君有奴婢数.人()④终.于家()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绩爱其真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①妻子儿女②每天③几,几个④终了,结束(2)C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相近结庐 【答案】遂/相近/结庐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翻译: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翻译: 【答案】(1)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 【答案】(1)辞官回家后就随便在仲长子光的附近盖了茅屋居住。(2)有刺史来拜见,都不应答人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导读: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下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解析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解析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