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个人主义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美国个人主义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美国个人主义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美国个人主义研究文献综述

陈可珂

引言:众所周知,美国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后,具有开发精神的美国人以其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西部大开发,并在19世纪末完成了工业化,跨进了世界大国并一跃成为头号强国。美国的经济实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通讯设备、航天与航空、计算机与软件、医药、科学仪器在世界上上独占鳌头;美国还凭借去军事实力扮演着国际警察的角色。美国的经济为什么会这么强盛?其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很显然,美国文化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对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研究及成果,阐述了美国文化的重要根源并针对其提出了本人的观点。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三大根源中最重要且影响最广的信条,美国人的最高理想是个人主义。同时个人主义也随着美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发生了变化,经历了早期、拓荒、工业、新式和自我个人主义五个阶段,但一些核心的精髓仍然被保留并越来越多的影响着美国人的政治、文化、生活。对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对我们有何作用,我们是否应该吸收个人主义以作为我们的行为方式,值得思考。

1.个人主义的产生

法国社会哲学家托克维尔在他的《美国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人的习性或者心灵习性是美国人得以维持的自由体制的关键。他所谓的心灵的习性便是那种塑造概念、意见和思想习惯的东西,便是社会中人的道德与智慧习性的总和。他对于社会中人和社会性格的塑造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美国文化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但又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在两百年来的演变中,它向一座大熔炉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成了一个独立的、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开放性的文化体系。

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的特征和主要没内容,它最雄辩的、实在的、真正的表达了美国思想。

托克维尔于1835年首次提出了“个人主义”一词。他认为: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秩序,自身利益既是个体的行为的目的,而社会制度则起源于个体间的互动礼仪中。他完全不同于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有民主的根源,随着条件的平等愈益普遍,它也会愈益普遍。一句话,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个人主义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最早的广义的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论述。他们强调个人的个性、个人的尊严和个人

的幸福。在17世纪的英格兰产生了一种激进的维护个人权利的哲学思潮。约翰洛克的思想包含有本体个人主义的成分。洛克认为,个人先于社会,只有当个人试图使他们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他们才通过自愿的组合组成社会。组成社会的动机乃是个人利益。从这一点产生了功利社会主义。

伦理的终极规则应该使个人在不妨碍别人的价值体系的情况下追求他所认为有益的东西。这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精髓。罗伯托贝拉把个人主义分为:圣经个人主义,公民个人主义,功利个人主义和表达个人主义。对于美国人来说,放弃了个人主义,就等于放弃他的最深刻的身份认同。

2.个人主义的发展与变迁

美国的个人主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美国独立后到第二次独立战争结束后个人主义受到激发,并且基本形成。19世纪40年代之后,个人主义得到强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早期个人主义阶段:早期的个人主义追求自由与幸福,反抗压迫。为了摆脱封建压迫的束缚,人们踏上北美大陆追求出路。富兰克林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自助者天助”的观点。并且《独立宣言中》明确宣布:人人生来平等,为了保障人们的权力,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也受到人民的监管。从中看出,《独立宣言》强烈的意识到个人主义价值和作用。

拥有这种思想为美国日后军事上经济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工业社会个人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工业化时期,这时期个人主义继续发展,强调创业、进取、勤奋、竞争,另一方面强调机会均等。虽在强调自我实现时可能与“机会均等”冲突,但是正是体现了在美国个人主义也是要受到约束的,真正的个人主义的最高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促进个人的自由,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某些政府的努力。

c.新的个人主义阶段:也称集体个人主义。从20世纪初期到新政初期。美国从早期的拓荒主义进入到集体合作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垄断的产生引起了人们对个人主义的担忧,担忧其由于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所带来的危险。杜威便是主张废除旧的个人主义的思想家之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集体个人主义依然强调个人的重要作用,推崇的是个人的创造精神,只是要求个人参与到集体当中去,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关系。

d.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与失控的个人主义: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社会发生了

很大变化,个人主义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美国人强调自我完善,结果却出现了一种失控的状态。由于经济的过于繁荣,美国人不再保有节俭的美德,开始重视物质享受,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导致了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非主流文化兴起。年轻人的自我陶醉,标新立异,鼓吹“性解放”又或是嬉皮士运动,就是个人主义不正常的表现。

因此,美国的个人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核心还是不会改变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利。自主自觉自负其责是个人主义的精髓。

4.个人主义对于我们

在中国,个人主义往往被理解为自私自利,是个贬义词,但是在美国确实自有个人权利的象征,这就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理解差异。对个人主义的评价也各有其辞。托克维尔指出个人主义者认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给个人主义加上社会和政治意义但也有认为个人主义的人心中只有自己。因此,我们在看待个人主义的时候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个人主义给美国人民带来了自由平等,成为动员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追求平等的生活机会,享受生活待遇;也给年轻人更多最求多元化的选择,但是也造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1)个人主义造就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过于重视个人利益的美国人将财富敛入怀中却忽视了穷人的存在。1995年的统计,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几乎拥有这个国家所有财富的40%。

(2)自由过度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个人自由行为的过于追求使很多人丧失了原有的道德界限,依着心情做事,暴力、犯罪等社会问题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给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不良后果。对于个人主义我们需要有全面的了解:

(1)学习其节俭勤奋的价值观。早期移民的个人主义,受到新教的影响,将努力

工作视为与上帝沟通的途径。这种精神影响了代代美国人,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学习个人主义中的勤劳价值观是有益的。

(2)追求成功与幸福的价值观。就象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描写的一样,美国

人的价值观里,核心是尊严。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需要努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竞争的观念。美国人认为竞争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向每个人

挑战,迫使每个人尽可能的创造财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政府会对垄断进行调整以保障公平竞争。保障有效竞争才能够创造有效地效益。树立竞争的观

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4)启示: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正在陷入困境。从去年的经济大萧条可以看出,过

于追求物质的眼前享受所带来的泡沫已经证明了个人主义的追求脱离了现实,个人主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次,对于我们,应该不动摇的坚持集体主义思想,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必要的情况下,放弃个人利益以保护集体利益。这是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在与美国国家性质迥异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应该提倡扬弃个人主义,吸收美国人价值观中合理有益的部分,摒弃价值观中不好的东西,为我所用,做到文化的合理交流,有利交流。

参考文献:

1.《美国文化解析》济南出版社

2.《当代美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Hip pop—20世纪最后的草根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4.《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5.端木义万《美国文明》

美国黑人批评文学概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 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它引入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共时性话语,并借鉴其它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不仅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 也是美国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种族;阶级 (一) 女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成熟的过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薄迦丘、乔叟等人文主义者已开始呼吁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利》的论著。19世纪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20世纪初开始了更积极争取男女平等和选举权的运动,被称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声音。以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为先声,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大大深化了女性主义思想,这对以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浪潮”,主要以反对男性在家庭的统治为核心,强调男女平等,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实现经济独立。这个时期的女性运动主要是争取白人妇女的权利,白人女性主义者成为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普适化,而忽略了黑人女性和其它第三世界女性的差异性。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书中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者在提到“妇女”这个范畴时,不约而同的把它看作一个先验的、统一的、有一致利益和欲望的整体,而有意忽略它内部包含阶级、种族、文化等差异。美国的白人妇女很难将黑人妇女视为平等的姐妹,甚至很难视她们为女人,这就导致了白人女权主义者不可能真正站在黑人妇女的立场上为她们谋求福利。 20世纪60、70年代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它强调黑人的团结,旨在唤起黑人大众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最终解放黑人种族,但事实上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黑人男性,忽略了存在于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忽视了黑人妇女的存在和要求。在这两次运动中,“黑人”成了黑人男性的代名词,而“妇女”一词则成为白人妇女的专利,“所有的女性都是白人,所有的黑人都是男性” 黑人女性地位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状态。 早在19世纪30、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就开始了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主要代表有;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 一、引言 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的兴起和发展与社会及世界新形式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发展与灭亡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而且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紧密相连。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交际需要而产生。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从最初满足人类的基本交际需求发展到社会化也就是政府通过隐性行为来对本国语言进行管理和规划。本文将从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探讨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英语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二、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是对社会上所存在的语言问题提供管理对策或是对语言问题所做出的有组织的、主动的反应和调节。通常来讲都是政府行为。语言规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权威机构对社会上的语言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以及管理的行为,这种干预和调节通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语言规划是社会活动对语言的干预。对语言规划的定义还有一定的争论。Rubin和Jemudd (1971)将语言规划定义为“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改变,这种改变出现在语言系统本身,或语言活动方面,或两者兼有之。这些改变通常是有专门的规划机构制定出来的,也可以是由类似的授权机构制定出来的”。(徐大明,1980)而定义比较宽泛的是weinstein(1980)所指出的“语言规划是基于交际问题而在政府授权下所进行的长期不断地、有意识地为改变语言在社会中的功用所做的努力。”(徐大明,1980)虽然语言学家对其定义有不同的理解、概括与界定,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语言规划是政府或非政府的社会上的权威机构、社会团体对社会上所存在的语言问题如官方语、国语、标准语、通用语的选择及其地位的确定所采取的人为干预语言的管理措施。 语言规划包括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语言的地位规划是指存在多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国家或地区,通过法律的形式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职能,即确定哪一种语言或方言为官方语言,确立各民族的语言权利和公民个人的语言权利,确立官方与非官方语言的关系。本体规划是指为了地位规划中确立的语言或语言变体能够达到规划所预期的效果而进行的有组织的规划行为。也就是说,地位规划是政府通过制定语言政策以巩固或提高某种语言的使用地位,如制定语言政策,官方语言的选择以及采取的语言协调措施等,本体规划是针对某种语言的自身结构,通过文字创制和改革,标准化,现代化,为语言或方言的标准化提供基本的手段,使它们能够充分的履行其各种社会职能。因而,语言的地位规划能提升语言的使用地位而语言的本体规划则能够增强语言自身的所指能力。 语言政策是国家关于社会上的语言问题而采取的行政性措施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语言政策是将语言规划所涉及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成为国家的一种行政命令以期全体公民共同遵守。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使语言规划的实施行政化、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执行过程有法律依据和权威。 三、英语的国别规划 全球化的当今世界,英语成为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有其历史渊源。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把英语带到了它所能触及的任何地方。英语成为殖民地人民的第二语言。英国政府为巩固殖民统治,强化语言政策,迫使或通过文化经济渗透使殖民地人民学习和使用英语。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使英语在经济技术的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提升,并奠定了英语全球化的基础,美国独立后在经济政治和科技上的霸权地位无疑大大提高了英语的国际地位。因而,英语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语言问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就上升到了语言规划领域。如何规划英语在本国中的地位,各国采取了不同的语言政策。 美国:美国奉行的语言政策是维护英语的绝对权威,美国素有‘Melting_pot’的称号,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包括多民族移民,这也构成了美国语言的多样性。美国政府推行维护英语排斥其他语言的政策,又没有明确规定英语为美国的唯一官方语言。这种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语言政策有效地维护了英语的绝对地位。现在美国的50个州已有27个明确规

美国的黑人文化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 摘要:黑人文学理论黑人美学文化民族主义 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美国法律中的语言政策

美国法律中的语言政策 一、美国语言政策发展 1、惟英语运动 美国的惟英语教育的思想早在美国独立之时就存在,并逐渐突出地表现在各个时期。如1889-1890年,美国许多州都试图通过立法的形式来阻止当时十分盛行的德语,以巩固英语的地位。而在美国领土西扩的18-19世纪,美国重点打压的语言是美国印第安语言和移民语言。美国在西进过程中,美国政府从西班牙、墨西哥以及俄国获得大片土地,尽管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不说英语,但在这些土地上的学校只能教授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美国的惟英语运动与早期的美国英语教育有本质的区别。此运动始于1981年的《英语修正案》,该法案要求将英语定为美国官方语言。当时的参议员S.I.早川提出了三点理由:一是一个共同的语言才能统一社会,无共同的语言会分裂社会;二是学习英语是每一个移民的主要功课;三是一个移民只有通过学习英语才能够参与美国民主政治。从1981到1995年,美国国会接到14个英语官方化的提案,尽管提案没有在美国国会通过,但很多州却通过州立法将英语定为州官方语言。美国惟英语运动的实质是害怕移民不能同化,支持者并不仅仅是一部分民族激进主义分子,而是有相当数量的美国人支持这一想法。很多人认为,语言的多样化会使英语的地位受到挑战,导致语言冲突,种族仇恨,最后导致政治分裂:说不同语言的人难以和谐的居住在一起,因此,美国政府要通过惟英语运动来树立“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信念。英语可以成为美国社会的“粘合剂”,是重要的共同纽带,英语可以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美利坚人互相理解,消除隔阂。 2、双语教育 美国的双语教育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1568年-1815年的起始阶段,1816年到1957的限制阶段,1958年到1967年的恢复阶段,1968年到2002年的发展阶段。全球化时期的双语教育主要以《双语教育法》的颁布为主要标志。 1959年,美国成立“国家双语教育协会”,1968年将《双语教育法》纳入到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2003年12月学术交流Dec.,2003 总第117期第12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117No.12 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修树新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 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 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 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关键词]当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312-0165-03 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异军突起,成为评论界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英美派、法国派并驾齐驱。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崛起有着必然的历史原因。首先,黑人妇女遭受着双重压迫,即来自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和黑人世界的男性压迫。出于这种特殊体验而写出的黑人文学作品必然和白人女性及男性的作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次,在男权中心社会中,黑人女性文学一直被忽视、曲解或视为异端。直到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形象在评论中仍被歪曲、排斥;甚至到了70年

代末期,各类版本的文选选集要么对黑人女作家的作品闭口不谈,要么就对像佐拉?尼尔?赫斯顿(Z ora Neale Hur2 ston这样的黑人女性文学史上重要的先驱轻描淡写,几笔带过。即使大多数当代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黑人女性作品的关注也不够。“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 生。”[1](P3561974年在美国文学界发生了两大标志性的事件。一是《黑人世界》(Black W orld特刊上发表了朱恩?乔丹(June Jor2 dan和玛丽?海伦?华盛顿(Mary Helen Washington的文章,封面登有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照片;另一件是爱丽斯? 沃克(Alice Walker的《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In Search of Our M other s’G ardens在MS杂志上的发表。这两件事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蓬勃发展拉开了序幕。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系统地研究并阐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芭芭拉?史密斯(Barbara Smith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萌芽》(T oward 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开篇便指出,没有一个黑人女权主义批评角度,黑人女性作品不但会被误读,长此以往,这些作品终将被毁掉。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方法必须承认这样一个前提:在黑人女性作品中,性政治以及种族、阶级的政治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其次,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应致力于探求黑人女性作品没有体现的与黑人女性身份未曾感受到的性与种族的政治。再次,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必须承认黑人妇女悠长的历史,还应旨在发掘黑人女作家的“不同”。史密斯强调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应是“自治”但不是“隔离”;应该是和各种女性主义理论的对话和结合。她通过对大量的黑人女作家作品的分析,揭示了她们在文本、主题、意象等方面形成的不同于白人、男性作家的共性, [收稿日期]2003-09-17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2003088 [作者简介]修树新(1969-,女,吉林德惠人,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妇女研究中心成员,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ol.25,N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匡小平,龙 军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财政政策效应的主 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 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 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 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 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 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之所以要将文献综述限定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除了有关文献数量过多这一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这方面研究成果对我国具有的更大实际参考价值。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差额的高额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作用,以及如何精心设计税收制度和安排支出项目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话,那么,随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困境,印尼、韩国和泰国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严重衰退,以及最近美国和欧洲经济萎靡不振,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主要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挥的经济刺激作用方面了。 由于人们通常用财政乘数来说明财政政策的 收稿日期:2004-09-20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美国黑人文学

Langston Hughes 1.Life General idea: James Mercer Langston Hughes was an American poet, social activist, novelist, playwright, and columnist. He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innovators of the then-new literary art form jazz poetry. Hughes is best known for his work during the Harlem Renaissance. Life experience:Hughes was born February 1, 1902, in Joplin, Missouri. His parents divorced when he was a small child, and his father moved to Mexico. He was raised by his grandmother until he was thirteen, when he moved to Lincoln, Illinois, to live with his mother and her husband, before the family eventually settled in Cleveland, Ohio. It was in Lincoln, Illinois, that Hughes began writing poetry. Following graduation, he spent a year in Mexico and a yea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During these years, he held odd jobs as an assistant cook, launderer, and a busboy, and travelled to Africa and Europe working as a seaman. In November 1924, he moved to Washington, D.C. Hughes's first book of poetry, The Weary Blues, was published by Alfred A. Knopf in 1926. He finished his college education at Lincoln University in Pennsylvania three years later. Langston Hughes died of complications from prostate cancer in May 22, 1967, in New York. 2.Works (1) Poetry collections

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就业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能否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我国能否保持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何谓就业政策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就业的反函数是失业,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实现就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拥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二是具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三是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形成雇佣关系的“纽带”,例如信息交流、法律保障等。 就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维护与就业有关的各种合法权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就业政策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 就业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就业政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所有劳动者,它不能只考虑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就业社会政策必然要涉及就业公平的问题;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的政策。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劳动者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利用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岗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下,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中日益提高的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同时,还由于这些劳动者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得展现自己,获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无法实现就业。针对这些情况,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就业保护方面的政策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劳动者获得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二、我国就业制度改革

积极语言文献综述汇总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公共课 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课程成绩: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授课教师:齐梅 授课时间:2015年7月 学生姓名:谭晓霞 学号:2014040240 专业:学前教育 年级班号:2015级1班 完成时间:2015年8月 注:封面和论文(作业)正文要求用A4纸双面打印。

目录 引言 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 (一)积极语言概念的演变 (二)不同阶段与角度积极语言研究的内容二、当今积极语言的实践研究 (一)、积极语言的研究特点 (二)、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分析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于我国积极语言的文献综述 文谭晓霞 引言 高名凯先生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积极语言作为一个新兴、不断发展而来的词,从1997年至今,内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如何呢?我通过CNKI(中国知网)以"积极语言"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7年6月-2015年7月的篇60余篇相关文献。我进一步搜索"积极语言研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有3篇相关文献,本文试对所获得文献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虽然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对积极语言的概念、基本问题等方面上作出了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已有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仍然进一步需要拓展的地方,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 关于积极语言这个词最早见于1997年乔新发表在江苏教育《如何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从教学角度出发、对积极语言进行了的阐述,2002年吴忠豪对积极语言这个词进行了的界定,而后有文章提到积极语言这个词,还是沿用了先前的概念。直到2013年陈虹《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积极语言赋予新的内涵,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把有代表性的表述整理如

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摘要】作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从其诞生到发展壮大,走过了一条独特而又循序渐进的道路。本文以这一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探究其从崛起到壮大的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在各阶段的特征阐述,凸显其在加深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黑人文学理论;黑人美学;黑人女权主义批评 一、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从边缘走向中心 自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着名的黑人作家和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也发展起来,正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之一。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真正形成并初具规模是在20世纪初期,以一系列黑人文学批评刊物的出现为标志。总部设在纽约的黑人政治文化组织及其刊物,如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危机》,全国城市联盟的《机遇》,以及《信使》、《黑人世界》等都致力于发展黑人文学艺术。这些刊物对扩大黑人文学作品的影响,促进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创办于1900年的《美国有色人种杂志》上,保琳·霍普金斯(Pauline Hopkins)专门开设了一个论坛来宣扬黑人文学价值观。她认为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是“一代代人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记录”(Winston Napier,2000:11)。 到了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二、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与黑人美学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这一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体现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与此相应的是,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批评也主张“广泛的艺术标准和种族融合的诗学,抛弃了源于白人文化的统一的批评标准能够适于阐述和评价黑人文艺的概念”(程锡麟,1993)。他们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即“黑人性”(Blackness);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力图建立创作和批评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 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显着特点:从早期琼斯的现象学理

关于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13326004.html, 关于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的文献综述 作者:刘沛林 来源:《商情》2014年第25期 【摘要】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执行力”概念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纳入国家治理范畴。基层政府作为中国行政体系的最底层,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本文就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分类综述。 【关键词】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一、关于“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概念界定 基层政府的概念界定。一般认为,基层政府是相对于中央政府的,处在政策执行一线的,并与地方居民密切接触的政府。有学者将其界定为政府组织体系中直接参与政策实施和执行的一线政府。另有学者指出基层政府处在我国行政组织体系的“末梢神经”,是国家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直接面向地方居民、承担地方事务治理职责的政府。多数学者在研究时将基层政府默认为乡镇政府或村政府。 政策执行的概念界定。这里的政策一般指公共政策或者社会政策。有学者总结了中国的政策执行的三种模型,分别是官僚制模型,政治动员模型和博弈模型。 执行力的概念界定。执行力问题是学者探讨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重点,执行力评价体系也被广泛研究。执行力的本质就是政策执行主体将制定好的政策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内在能力和力量。 二、基层政府政策执行问题的表现 基层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其不能在准确理解政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将中央政策全面、细致并务实地贯彻落实下去。也就是政策执行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执行中的“不作为” “不作为”主要表现在对政策的拒绝执行、逃避执行、敷衍执行和象征执行上。基层政府在态度上漠视中央政策,在行动上消极对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仅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只制定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使严肃的政策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 (二)政策执行能力低下 基层政府政策执行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执行机械,二是执行低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