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囚笼——浅谈《古船》的悲剧性

合集下载

浅析《古船》对家族观念的剖析与批判

浅析《古船》对家族观念的剖析与批判

浅析《古船》对家族观念的剖析与批判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自问世以来便在评论界引出了诸多话题,至今仍时有新议出现。

这说明,它具有一种潜在的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曾经正在并继续牵动着人们的注意力。

这引力究竟是什么呢?张炜在发表《古船》后不久曾写过一篇短文说:“没有平民意识的人也难以有现代意识。

我想我们最早写出具有真正现代意识的作品的,是那些一颗心永远贴住人民的人……我尤其注意那些两腿泥泞的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

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国,也因为我们这些土地上发生地苦难,总是更多地缠绕和追随着农民。

”(《超脱·哲学·现代意识》,《文学评论家》)这是张炜对自己创作的一种总结,也是对于《古船》的总结,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这部作品的钥匙。

张炜并不是一个超脱现实的作家,到目前为止,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他全力关注农民生活和命运的结果,《古船》当然也是这样。

显而易见,《古船》的基本格调是现实主义的,它所表现和再现的是洼狸镇四十余年沉重的历史。

《古船》开篇第一章,就用意极其明显地凸现出了一片浓重而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氛围:“东菜子国”故城的城墙、芦青河边废弃的码头,标志着粉丝工业兴衰际遇的“古堡”,“图解起来像一串串葡萄的”家族谱系……这种特殊氛围的一个重要终结点,就是弥漫和笼罩在洼狸镇整个时空中的家庭观念。

洼狸镇的历史变迁、洼狸镇独特的生命个体及其生活经历的轨迹、赵、隋、李三大家庭的兴衰,基本上都可系于这种源远流长的家族观念。

“那个时刻呀,我既想到了父亲的的全部与不幸,也想到了梅子一家:这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家庭,人生的曲线和家族的曲线多么奇特!面对着全部难以把握的神秘,我们后一代只有愧疚与惊愕。

家族的隐私藏在茫茫夜色里,它总是在出人意料地时刻浮现出来,它的某种射线会击中后一代人,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它都将一次次引起心底的痛楚。

(《热与冷》家族观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结构,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死结。

《古船》读后感

《古船》读后感

《古船》:历史长河中的恩怨情仇与人性挣扎
读完《古船》,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历史的穿越。

这部小说以胶东小镇洼狸镇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从土改到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变迁,通过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历史背景所吸引。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洼狸镇的历史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能够看到改革开放后洼狸镇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立体。

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的叙事方式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以一个古镇的历史折射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伟大。

总的来说,《古船》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历史进程和人性挣扎的作品。

它让我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挑战,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古船读后感1000字

古船读后感1000字

古船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大全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小说:《古船》,写了从土改到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

老隋家在解放前是当地首富,拥有芦清河两岸众多的粉丝工厂和遍布各大城市的粉丝商铺,芦清河的码头曾经桅杆林立,白龙粉丝行销海内外,河边的矗立的一座座老磨坊见证了老隋家曾经的兴旺,直至土改,隋迎之为“还债”将粉丝厂交给人民,老隋家自此没落。

老隋家代表的是洼狸镇曾经的辉煌,这家人内敛,深沉,隐忍,代表着过去的洼狸镇。

故事地点发生在一个叫洼狸镇的地方,人们意外发现了一艘古船,推测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战船,被送到了省博物馆,在海上漂泊了半辈子的隋家老二隋不召再次远行,想为自己家乡争回古船。

本书的主角是隋不召、隋抱朴、隋见素,隋抱朴作为大儿子,老实本分,经常研究《共产党宣言》,而二儿子隋见素性格很像他的二叔隋不召,大胆敢闯,喜欢四处漂泊,他在洼狸镇与胖姑娘大喜相爱,但是到了城里,又看上了一个时髦女郎,于是故事的发展就有点像路遥的《人生》了见素带着新女友回了家乡,大喜悲痛欲绝,自杀未遂。

然而见素最终还是失败了,在城里的投资破产了,只好回到家乡。

忏悔者隋抱朴的名字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见素抱朴”是说思想纯真,抱定一个朴实的心态。

人如其名,隋抱朴就是一个怀有悲天悯人的思想的知识分子,探索解救劳苦大众的出路。

隋抱朴在洼狸镇中是最具有反思意识人物,但也是洼狸镇里最压抑自己的人。

在幼年目睹父亲因赎罪而死,继母惨遭虐杀,家中失火全家移居厢房,弟弟妹妹被抓被打,这在他年幼的心中就埋下了恐惧的种子;而土改和镇反运动中还乡团屠杀群众、残害妇女的暴行又加深了这种恐惧感,致使他一直小心谨慎,就连喜欢之人都不敢大胆承认,勇敢去追求,最后只能看着她嫁作他人妇,而这种胆怯、压抑的性格几乎贯穿整本书,就因他的胆怯也使他在老磨屋守了大半辈子,就像弟弟随见素觉得哥哥太缺少他们老隋家的神,他们老随家的不应该一辈子呆在老磨屋里,而应该把粉丝厂夺回来,妻子的死去、叔父的落魄、弟弟的失意和妹妹的疾病又使他形成了强烈的家族原罪感,他以为隋家的人注定没有好的下场。

试从叙述者角度论《古船》的主题结构

试从叙述者角度论《古船》的主题结构

试从叙述者角度论《古船》的主题结构《古船》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一个平凡的渔民家庭,讲述了中国晚清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性悲剧。

在小说中,古船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一个过去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消逝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化冲击下的无奈。

首先,小说的主题是反思传统文化的衰落和西化冲击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影响。

小说描述了渔民一家人的生活艰辛,他们身处于一个物质贫困、文化落后、道德堕落、无法自主的社会中。

在他们的自我救赎和改变尝试中,透露出了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关切和思考。

小说中,渔村的居民长期处于传统文化的“牢笼”之中,尊重祖宗、忠于传统被看作是应有的行为模式。

但是,当古船在市场上被卖出,亲情、友情、爱情等价值观也随之瓦解,甚至渔民为了政治地位和金钱利益而互相欺骗、出卖和背叛。

这种现象和渔民家庭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和人性所面临的危机。

其次,小说的主题结构也表现出西化冲击与中国文化的冲突。

在小说中,古船被当作旧时代的产物,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性的价值,而西方文化和思想则代表着现代天下的新社会。

在小说中,西方文化被描绘成腐朽的,金钱至上的,虚伪的面目,达到了影射现代社会的作用。

这种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的杂交,让古船和传统文化的消逝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

同时,也揭示了中国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困扰和难题,以及西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所需要的努力。

总之,《古船》的主题结构包含了鲁迅深刻的思考和关注,反思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西化冲击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影响,描绘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困境和文化冲突,并催人反思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和中国人的自我救赎。

这是一篇深刻而严肃的文化批判,更是一个伟大的文化自我意识的体现。

《古船》读后感

《古船》读后感

《古船》读后感《古船》是一部以胶东小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两个家族几十年的恩怨纠葛的描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经历的一系列历史运动和社会的巨大变迁。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也让我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

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物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和抉择,他们的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

这些人物的经历和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其次,《古船》以一个古老的城镇为背景,通过描绘这个城镇的历史和文化,展现了整个中国农村的历史和文化。

作者通过对这个小镇的描写,呈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这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也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命运。

此外,《古船》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而争斗不休,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充满了无奈和苦涩。

这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让我更加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古船》是一部充满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巨大变迁,反思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它也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和命运的哲学思考,让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古船》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

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还让我对历史、文化、人性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阅读这部作品,让我更加珍惜当下和平与美好的生活,也让我更加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命运。

同时,它也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追求。

试从叙述者角度论《古船》的主题结构

试从叙述者角度论《古船》的主题结构

试从叙述者角度论《古船》的主题结构《古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描写了一艘已经被淘汰的旧船的命运,通过它的生死来反映现代中国的命运。

在这篇文章中,叙述者用深沉而悲壮的笔调,对古船表达了深情和思索,也对现代中国的现状出谋划策。

本文将从叙述者的角度,探讨《古船》的主题结构。

第一部分:船之一生在文章中,叙述者描述了这艘古船的一生。

从最初在海外制造的过程中,到它在中国修建起来,再到它的运营、停泊以及被退役,叙述者记录了它的全部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的文笔展现了他对古船的深情。

他把船的存亡比喻为人的生命,每当古船的经历进行到下一层时,他对它的情感也随之加深。

叙述者甚至给古船命名“青春号”,把它人格化,这也更加突显了他的情感。

在叙述古船一生的过程中,叙述者也逐渐揭示出了《古船》的主题——中国的落后和振兴。

他描绘了古船运营时的各种失误和不幸,暗喻了中国社会在这个时期存在的各种问题。

而当古船被退役时,叙述者则反思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呼唤着改变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现实与梦想在叙述者机智的笔下,古船也成了一个有灵魂的角色。

古船所处的现实是残酷的,它不得不退役,被废弃。

而叙述者却在梦想中,为古船设想了一片理想的土地,希望它会度过平静幸福的生活。

这一部分展现了叙述者对现实和梦想的思索。

他对现实的描写非常直接,把最残酷的死亡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现实的描写和反思,是作者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批判,对落后现象的厌倦和无奈。

但同时,叙述者也有自己的梦想。

他想象古船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被爱惜、呵护,安享晚年。

这种对梦想的追求,是叙述者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的表示,也是他希望现实能够改变的表现。

第三部分:自由与责任在《古船》最后一部分,叙述者引用了“人自有灵魂”这句话,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反思。

叙述者在这部分中表达了他的思索,艰辛和矛盾并存。

他认为人的灵魂能自由飞翔,但是却因生命的压抑而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

在文章最后的几句话中,叙述者透露出了他对中国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论《古船》家族观念的审美特色

论《古船》家族观念的审美特色

论《古船》家族观念的审美特色林清【期刊名称】《阅读与写作》【年(卷),期】2008(000)003【摘要】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家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

家族作为一种制度、文化、观念是作家张炜关注的焦点,《古船》作为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民族文化反思的力作,以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成为新时期家族叙事的经典之作,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继承了现代家族小说批判家族制度与伦理的传统,由对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的叙述转向对革命集体主义家庭的关注,由对家长专制的批判走向对封建式族长对乡村革命危害的批判;审美情感由激进的抨击、感伤式的眷恋走向博大的人性悲悯。

一张炜在《古船》中摆脱了过于狭隘的阶级观念,从人道主义立场与人性关怀的角度重新审视农民革命,他写出农民翻身解放的历史合理性与推翻封建政权斗争的积极性,同时也写出他们浓厚的家族观念与家族复仇的强烈欲望则暴露出的兽性的泛滥。

洼狸镇“主要由三大姓组成:老隋家、老赵家、老李家。

老隋家的兴旺是其他两姓远不能比的”。

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赵多多,他在斗争地主的土改革命中表现出一般人少有的阶级觉悟,这固然与他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没有地位,改变自身生存困境的翻身要求有一定的关系,然而他对开明绅士隋家与其他地主家庭的革命行为则远远超出了阶级意识...【总页数】2页(P)【作者】林清【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相关文献】1.古船的考古发掘是研究船舶技术史的重要途径——在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学术总结发言 [J], 席龙飞2.张炜小说中的民间道德及其文学性意义——以《古船》以及《古船》之前的部分小说为例 [J], 刘子杰3.难以摆脱的阴影--论张炜《古船》中的家族观念 [J],4.古船的考古发掘是研究船舶技术史的重要途径——在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学术总结发言 [J], 席龙飞5.后渚古船:宋季南外宗室海外经商的物证——古船牌签研究并以此纪念古船出土15周年 [J], 傅宗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船》隋抱朴家族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古船》隋抱朴家族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古船》隋抱朴家族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在张炜的《古船》中,隋抱朴的家族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又饱含沧桑的画卷,而他个人的命运则如同一缕丝线,与家族的历史紧密交织在一起。

隋抱朴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

在过去,他们家的粉丝厂生意兴隆,声名远扬。

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让这个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隋抱朴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辉煌如何在岁月的洪流中渐渐褪色,那些曾经的荣耀和财富如今已化作回忆。

隋家的历史充满了波折和磨难。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风暴席卷而来,隋家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隋抱朴的父亲在这场风暴中离世,这给年幼的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家庭的破碎、社会的压力,让他早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隋抱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性格变得内敛而深沉。

他内心深处始终怀着对家族历史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寻。

他常常一个人待在老磨坊里,默默地思索着过去的种种。

家族的历史如同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隋抱朴的心头。

他知道,隋家曾经的剥削和压迫给许多人带来了痛苦,但他也明白,家族中的每一个人并非都是十恶不赦之徒。

这种矛盾的认知让他在面对家族的过去时,心情异常复杂。

隋抱朴的个人命运也深受时代的影响。

他本是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青年,但却因为家族的成分问题,处处受到限制和歧视。

他的爱情之路也充满坎坷,因为家庭的背景,他不敢轻易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隋抱朴并没有被命运打倒。

他在老磨坊里默默地工作,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村里做出贡献。

他虽然身处困境,但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化。

隋抱朴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他开始尝试走出家族历史的阴影,勇敢地面对未来。

他积极参与村里的改革和发展,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隋家后人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隋抱朴不断地反思和成长。

他明白了,家族的历史不能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而应该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洗去过去的污点,为后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的囚笼——浅谈《古船》的悲剧性【摘要】:从家族观念的角度切入,试论《古船》的悲剧性。

家族观念是《古船》中诸多人物的紧箍咒,每个人都在它的重压之下扭曲疯狂近乎窒息。

张炜似乎想在痛定思痛中寻找一条走出这种悲剧的社会与文化的道路,但是在这样巨大的难题面前,他呐喊之中更多的是彷徨与无助。

【关键词】:家族观念;悲剧;《古船》《古船》发表于《当代》1986年第五期,“《古船》以胶东地区处于城乡交叉点的洼狸镇为中心展开故事,在近四十年的历史背景上,以浓重凝练的笔触对我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情状作了全景式的描写。

”[1]小说发表后反响强烈。

《古船》不是通常意义上乡村历史和乡村文化的审美表现,亦非我们所习惯和熟悉的史诗性手法的运用。

它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及当时改革题材文学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他们的集大成者。

正如很多评论文章指出的,《古船》不仅挣脱固有思维模式的樊篱,以其独特深邃的目光,刺透历史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争斗的繁杂表象,窥探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内在律动的根源,而且倡导一种基督式的精神追求,追求以和平的方式去结束人类的苦难,通过这种精神和行为的超越,达到生活的安稳与和谐,人性的至善至美。

张炜关注的不仅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他关注的还有历史在人心上的投影。

张炜的思考并不止于生活的表层,而是探向生活的深层,更没有图解某种权威的历史结论,而是表达作者个人的历史见解。

他认为传统的宗法制度和极左路线的巧妙结合是造成这段历史的社会机制。

宗法制度在古船中具体体现就是家族观念。

在《古船》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特殊氛围。

那就是弥漫在洼狸镇的家族观念。

可以说洼狸镇的历史变迁,洼狸镇人的生命和生活的轨迹,隋李赵三大家族的盛衰,都和这种源远流长的家族观念密不可分。

在《古船》中,几乎所有的人的悲欢离合,都能找到其受制于家族观念的动因。

一个人不管他的行为多么放荡不羁,不管他的个人意志如何坚定执着,只要生活在洼狸镇上,就被家族之网牢牢缚住了,即便再苦苦挣扎,也无法挣脱。

更为可悲的是,很多时候不是家族观念对个人的意志与行为的统治,而是个人对家族观念的自觉不自觉的承担与顺从。

家族观念中“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教条与极左思潮结合,把人的一切生存的欲望、感性的要求泯灭在为路线服务的冰水之中,致使产生社会对个人、理性对感性的极度压抑。

令人痛心的是无论是合作化、大跃进、“文化革命”,还是在初期经济改革时期,洼狸镇同样令人悲哀地卷入了家族斗争的漩涡之中。

老隋家的衰败和老赵家的崛起,尽管诱惑人的是个人私欲、个人的经济或政治利益,但“为家族而战”的信念却是深藏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

而这种奴化的家族意识带来的不仅是个体生命力的萎缩、蜕化和扭曲变态,大而言之,它还带来了民族政治经济的危机。

张炜显然深深地看透了这一点,对之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对家族制度的憎恨和批判,处处渗透在张炜的叙述意图之中。

最有深度的无疑是老赵家的家长赵炳其人。

在历史的纷争中,他的地位稳如磐石,凭借的就是家族意识,家长制意识。

因为他在家族中“辈份最高”,在政治上是“最老的党员”,把家族利益与政权集于一身。

他是洼狸镇上真正的统治者,或明或暗地决定着洼狸镇的一切。

洼狸镇的痛苦与罪恶他都脱不了干系。

赵家另一个掌权人物赵多多,对老隋家得人恨之入骨。

即使得不到美丽的茴子,也不能让她死得安心,竟对着茴子的尸体撒尿。

他认为由他控制着粉丝大厂便是对随家最大的嘲弄。

而老隋家的隋见素阻止李其生对粉丝厂的技术革新,朝思暮想地想夺回粉丝厂,无非是想由隋氏家族取代赵氏家族,重新成为洼狸镇的大户。

他们都是家族恩怨的自觉担负者,家族观念已成为他们的潜意识,成为一种心理本能。

一有机会他们便会狠狠扼住对方的咽喉,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一种可怕的生活信念。

但这种信念却在他们的头脑中深深扎了根。

在小说中,张炜让这几个人物一个被刺,需要“三年扶体,十年扶威”;一个撞车自焚身亡,身体都烧焦了;一个身患绝症,只能在医生的陪伴下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已经现表露出明显的寓意。

张炜正是因为洞察了这一切的苦难及其背后的根源,张炜在作品中一再暗示这种历史还活着,不仅作为那社会结构的象征物—如古城、老庙、磨房还活着,作为那种社会结构的代表人物—赵炳、赵多多—还活着,更痛心的是那种与现代意识尖锐对立的传统的文化意识,尤其是宗法制家族观念还活着。

可以说宗法制家族观念这种现实的存在,是中国社会深层的巨大悲哀。

张炜对这种历史的描述中,蕴藏着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压在我们身上的历史重负的摆脱、反抗、与否定,从而为走向未来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对于这种理想,张炜有意无意地选择了一个代言人—隋抱朴。

抱朴是一个从正面批判家族观念的形象,面对洼狸镇几十年来的权力争夺和更迭,隋抱朴总能冷眼谛视外界的纷争,洞察人类饱经的苦难。

在他那痛苦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已经对家族观念做了全盘的否定和超越。

在这个孤独的、无言的、凝定的沉思者的身上有着胜过千言万语的丰富内涵。

洼狸镇几十年的镇史在他心目中就是“血流成河”。

历史的血泪沉积在他心底,现实的风浪又搅起他内心的波澜,历史与现实双重的压迫致使他整天枯坐于老磨房,孤独的沉默着,思索着。

他怕无辜的流血,怕莫名的灾难,怕那段耻辱的历史再度重演。

长期的社会压抑使他背负了沉重的负担,由他律、他囚便成了自律、自囚。

几乎难以使人相信,抱朴的心灵竟聚结和负载了如此深重的对于家族历史的巨大恐惧,并且这种恐惧又是如此之深的影响和阻碍了他的现实活动。

在抱朴的生活意念中他无时无刻不感到老隋家的罪恶,这样深刻的原罪感使他对一切可能的犯罪都产生了恐惧。

他自愿以一个家族赎罪者的面目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见素制造倒缸,他却要扶缸;见素不准李知常安“变速轮”,抱朴却全力支持;抱朴对见素的复仇行为一直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见素不管行动如何,只要意念一动,就是罪恶。

为了摆脱原罪感,隋抱朴一直有强烈的赎罪意识。

他为粉丝厂所作的一切,就是在赎罪。

它是在替家族,替自己、替过去,同时现在同时更是替未来赎罪,并防止因罪恶带来的复仇。

这就是抱朴生命的主要支柱和行动的基本动因。

更多时候抱朴在思考,思考了人的可恨“不在于已经做了什么,在于“他们会做什么”;思考了人的“贪心”,人的“小心眼”,人的“残忍”;思考了“做人的根本,怎么过生活”,认为要把过生活“当成自己的事情”天下不会太平;思考了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思考了”世上的所有男人都普遍地对不起女人”;思考了自己“再也不敢为了自己活着”……,这种思考表面似乎是超越了家族的桎梏,但这种思考源于抱朴对老隋家父辈所做一切的原罪感,可见他虽然苦苦挣扎却依然无法挣脱家族观念的牢笼。

并且抱朴因为思考而更加痛苦,因为思考而不敢轻易采取行动。

陈涌认为,抱朴的这种思考带有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特点。

陈涌谈到,“他不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把现实的人问题,归结为抽象的人的问题,人本身的问题。

”[2]“然而他一点也没有接触到问题的实质”。

[3]“在抱朴身上,我们看到那种通常叫做“抽象的人道主义观点的苍白,软弱无力。

”[4] 我认为抱朴的问题固然有抽象的人道主义的原因在,但是无可否认的一点是隋抱朴面临的是一种无法选择的矛盾困境。

他避开家族的恩怨,不问洼狸镇是非,是间接地助纣为虐;他承担家族的恩怨,为老隋家奔走,却会使家族间的苦难更深。

在逃避与承担之间,他却无法选择地倒向了逃避。

虽然对人生、对生活有着清醒的思考,他似乎可以超越个人和家族恩怨,为了自己的信仰,去追求另外一种生活。

可是在古老的家族传统参照下,他的想法是连他自己都常常怀疑的,他的做法只有逃避。

他努力忘掉家族之仇,还对见素隐瞒了其生母茵子被凌辱的惨酷事实,明明知道洼狸镇上的人们互相撕咬,还是没有胆量以暴抗恶,“如果别人来撕我,我用拳头挡开他也就够了;如果坏人向好人伸出爪子,我能用拳头保护好人也就够了……”,“我最怕的就是撕咬别人的人,我害怕回想那样的日子,我害怕苦难”。

为了消除隋赵两家的宿仇,抱朴拒绝了他深爱的小葵,把自己和她都推向痛苦的深渊;为了洼狸镇,为了“大家”,为了替老隋家赎罪,在赵多多往粉丝里掺假致使倒缸时,他毫无怨言地屡次扶缸,却不争夺厂长或出任技术员。

不过最后,他还是对见素倾诉了内心的痛苦:“我太依赖我的善良、公正,结果怎么样?那些投资的人家交出的都是血汗钱哪!国家贷给赵多多几十万、上百万的钱不是血汗钱吗?男人哭了,老婆婆也呜呜地哭,我看了心里多难受!我那天要一块和你站在承包的前台上,或许就能打败赵多多。

我这是善良吗?我这是公正吗?我一遍一遍诅咒我自己,诅咒我的犹豫、胆小,诅咒老隋家人遗传下来的老毛病。

” 无论抱朴关于人,关于人本身有多少良好的愿望,无论他的悲欢愤懑多么真诚,但是愿望只是愿望,唯恐伤及他人的抱朴却迟迟没有真正的行动。

宗法制的家族观念束缚他太久,胆怯的他无法挣脱这个牢笼。

这也是他痛苦的深层根源。

张炜虽然在小说的结尾让隋抱朴说出:“让我,隋抱朴来给你们管理粉丝大厂吧!”但是这种救世者的形象并非抱朴主动获得,在他走出老磨屋时,洼狸镇处于一种权力的真空状态,促使他结束等待的是历史的契机。

“抱朴这个《古船》的主要人物的思想局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局限。

”⑸或许我们不应该过度苛责隋抱朴或者张炜,因为传统的宗法社会结构规定和塑造了农民的文化心理结构,而农民的文化心理结构则支撑强化着宗法社会结构,两者互为因果,异质同构。

正如冯立三所说,“在隋抱朴的形象塑造中,作者强调的是他对由自身而扩及整个农民阶层而扩及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苦难的解剖。

……旧式农民没有这种超出个人的深广的自省意识和忧患意识。

”⑹张炜不过是希望由隋抱朴来建构新的人间文化的秩序,谱写新的人类社会的历史。

但是隋抱朴最后的选择在透露了作家对人类理想的执着的同时,却也透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同时也表现出了张炜在感情上对封建文化的悄悄皈依。

参考文献:[1]《张炜文集—长中篇小说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⑴《当代》1986年第五期卷首语[2] ⑵⑶⑷《我所看到的》陈涌《当代》1988.1[3] ⑸《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论》雷达《当代》1987.6[4] ⑹《沉重的回顾与欣悦的展望—再论》冯立三《当代》1988.1[5]《思想的雕像—论的主题结构》(罗强烈《文学评论》1988.1[6]《“历史理解”的悲剧性主题——管窥》)吴方《当代作家评论》1988.1[7]《原罪的忏悔,人性的迷狂——人物论》吴俊《当代作家评论》1987.2[8]《古老土地上的痛苦选择——论张炜的文化底蕴》蔡世连《当代文艺思潮》1987.4资本的罪恶是由资本的私有性质派生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的辨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可能走向它的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