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张炜

合集下载

热点作家03 张炜(解析版)-2021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03 张炜(解析版)-2021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03 张炜一、人物简介张炜,1956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中共党员。

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擅长长篇写作、执著于简朴生活的作家。

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原籍在农村参加工副业劳动。

1978年考入鲁东大学(原山东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

1980年毕业后到山东省档案局工作。

同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1984年调山东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历任栖霞县橡胶厂技术员、工人,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干部,山东省文联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龙口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年文体委主任等。

二、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

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

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张炜的小说也被美国、法国等国家教育部列为高等教育教材,成为高等教育考试必读书目。

三、荣誉时刻1.《声音》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2.《一潭清水》获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3.长篇小说《古船》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长篇小说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

4.《九月寓言》获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并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

5.《刺猬歌》于2007年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张炜是亚洲地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

颁奖词:表彰你在现代小说、诗歌及评论上的杰出成就。

你六百多万字的深刻的现代文学作品为包括美国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树立了楷模。

炉火张炜散文新高考现代文文学类阅读精选附带详细答案

炉火张炜散文新高考现代文文学类阅读精选附带详细答案

炉火张炜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

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

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

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

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

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

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

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

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象……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

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

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

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

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

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

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

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

张炜:你在高原

张炜:你在高原
如 果一个 小说家是 一个真 正 的艺术 家 ,那 么他 必定 是一 个 、 自我 中心 论者 。 除此 以外这个人 还会 是一个土 地崇拜者 , 多少有 些神秘地对 待 了他诞生 的那 片土地 ,
倾 听 它 , 叩 、 , 也 吸 吮 它 。 这 是 著 名 作 家 王 安 忆 对 张炜 《 月 寓 言 》 的评 价 。 司它 九 生 长 于 齐 鲁 大 地 的 张 炜 , 用 优 美 凝 练 的语 言 、娴 熟 游 刀 的笔 法 、迂 回 曲 折 的情 节 、宏 大 深 远 的 背 景 、缜 密 细 微 的 思 维 , 在 这 片 古 老 的土 地 上 铺 展 开 一 个 个 让 人 荡 气 回肠 的 故 事 , 其 灵 魂 是 生 命 、 精 神 、 自然 、 传 统 还 有 历 史 。 在 张炜 的一 部 部 鸿

日 … … … … … … … …………………
\ ,\ , ,、
¨ ¨

| =

l l 作≥ 『 作 家> / 、 品
木军 激情
张 炜
在现代旅行 中, 我们 常常因为交通 工具 的不够迅捷 而焦躁和 苦恼。我们祈 盼乘 坐的车辆 眨眼 问就到达 目 的地 , 幻想它能像 闪电一样 穿越莽野。我们有 时甚至为
脆 弱和渺小。 我们怎 么能够想 象几千年前 , 有一位思想 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 的。它们化在了历 史的尘埃之 者就乘 坐着一辆缓慢 的牛车或马车 , 在大地上往 复奔 中, 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 觉和 辨析 , 去接 走 。是 的, 他为了 自己的思想 , 了 自己的理念而不 知 受它们 的渗透和感染 。 为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 的, 里程是极其艰难 的, 因而我
种生命 , 他抓住 了更本质的东西 , 以他才能走向未 所 弃 自己的旅程 。这在越来越 聪明的现 代人 眼里是不 可 知 的远途 , 能驾驭颠簸的术车 , 才 承载那 么多思想 , 驶进 思议不可理解 的。 一位不 可理喻 的执著者 , 让世界感 到 茫茫历 史长 河之 中, 驶进 一片灿烂之 中。

张炜《携一本书游走》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炜《携一本书游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 一 23题。

携一本书游走张炜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

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

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

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

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

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

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

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

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

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

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

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

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

以“我”为中心指导学生以手写“心”

以“我”为中心指导学生以手写“心”

写作教学41《写作》2016年第12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有我之境”,在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也要关注“我”,侧重师生的生活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教师要以“自我”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写作技能,而学生也要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个性化感悟。

一、借鉴文本,立意“有我”在“有我”的写作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更要指点他们多阅读经典书籍,在此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在写作立意的时候形成个性化的情意结构。

在一次写作课上,我要求学生尝试构思一段文字,描写一个景物,但要在景物描写之中体现一定的立意,展现主人公观赏景物之时的内心感受。

然而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感受,觉得写作有些困难。

在这个时候可以借助学生学过的文本让他们从中升华出生活经验。

如让学生再次阅读《荷塘月色》中的片段,找出文本中抒情和写景的段落,说说作者在欣赏荷塘景色的前后,内心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思考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立意。

在借鉴了经典文本之后,学生有所感触,有学生描写了自己小区附近逐渐被人违章占据的公园。

“原本那里绿树成阴,池塘里还有锦鲤游动,旁边的九曲桥上有一座湖心亭,坐在那里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吸一口气,四季草木的清香沁入心脾。

然而,最近我再去那个公园,却发现它已经面目全非。

门口被一个修自行车的小摊所占据,各种修车工具随意地堆放在草坪上。

进入公园之中,草木上堆满了废纸箱和各种垃圾,池塘里的锦鲤早已不见,只有几只麻雀颓唐地啄着地上残余的草籽。

我不由得感到内心一阵伤痛,怎样才能还我一片自然清新的天地。

”这段文字景中有情,且体现了爱护环境的立意,整段文字都变得更为深沉。

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剖析经典文本,分析作者如何在立意中体现自我,让文字和个人情感能够完美融合。

二、凸显个性,构思“有我”写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果要让高中学生写出更具有审美价值的作文,必须要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基础,而想象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感受生活、体现个性的能力。

议论文及答案

议论文及答案

张炜《纯粹》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作者:飘零书生…文章来源:会员上传张炜《纯粹》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不仅是世纪末,也许从更早起,我们就陷入了一场误解:越来越相信依靠机智、甚至是某种狡猾,可以取得空前的成功。

这确是一个人人都急于比试机智的时刻,而忘记了它命定的限数。

于是越来越乐于嘲笑纯粹的人与事,对待一切率直、真实、完美与朴素,避之唯恐不及。

起码的一点修养和自律也被看作迂腐,看作整个时代、特别是现代精神所摈弃的某种变质之物。

这种可怕的误解将把人指引到一个非常荒唐和严酷的角落。

在那里,我们将因寒冷而中止和丧失全部创造和想象的能力。

一切绚丽、烂漫、无比美好的精神和现世之果,都将与我们无缘。

我们留下的会是更多的痛苦。

这些痛苦甚至排斥我们的觉悟,因为时过境迁,一切都有点来不及了。

有人认为乖巧、方便、省力的捷径,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在精神之域、世俗之域,都同样存在。

其实这是真正的误识。

在创造、劳动、精神之域,捷径是不可信赖的。

它们既不能通向博大,又不能通向永恒。

人类健康的心灵始终是真诚的、严整的、不欺的,仅靠这一份永远不变的信念和操守,才能走进完美的人生。

比如说可以嘲笑托尔斯泰的迂腐倔强,可以恐惧于鲁迅的执拗偏激,总之当代人都可以做得比他们乖巧十倍,但就是永远别想走近这些伟大的心灵一步。

这就是无望而无情的规律,只惜在世俗世界里往往不被察觉。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一种纯粹的精神、真诚的生命,虽然时常会受到遏制和磨损,但也唯有这样的时代,这种多得的品格才会熠熠生辉。

它的可能只是一个角落,可是这个明亮的角落将永远被人记住,并且成为指引的方向。

北斗在夜空里并非是最为显著的亮点,可由于它坚定的菠场、不可更移的方向,终于显示出永恒的博大。

一个人走向自己的责任,这是一种至为淳朴的要求。

也就是这种基本的向往,才将一个人的心灵引向了高贵。

高贵不是脱离和傲然,而是走入和融化,是贴近泥土的结果。

向真向善,即不可为而为之;拒绝诱惑、嬉戏、流俗和毁坏,就是守住向真向善的品格。

张炜《蓑衣》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炜《蓑衣》阅读练习及答案

蓑衣张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

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

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

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

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

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

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

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

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

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呵。

走近名家张炜

走近名家张炜

走近名家张炜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5年第18期【名家简介】数十年来,张炜的作品始终是文学评论界的关注点。

《古船》《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家族》《我的田园》《西郊》《怀念与追记》等,就像一个个长短高低的乐音.每一声都山崩水响.却又莫衷一是。

他早期的创作纤巧柔美,后转入对农村现实的揭示,表达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彻底从原来的纤细敏感走向深厚沉郁。

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

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问题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问题.选文1君子潜伏张炜现在是物欲统领了一切.人为了所谓的成功会不择手段,在这种情势之下也就不得不出现“君子潜伏,小人横行”的局面了。

人文教育让人忧心.但这已经不是大学教育所能解决的,因为这是社会性的,是大环境决定的。

虽然有时某个小环境也很重要,比如遇到一个好的老师,就会好得多。

去哪儿找这样的老师?他不光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有好的方法,还要是一个优秀的个体,具备强大的带动力,有示范作用,有人格的魅力——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自古以来,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遇到一位好的导师。

为什么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总是梦想到某一个院校去求学?因为那里有他心目中的一位大师。

大师的不同,在于他不仅掌握了深邃的学问.还具有人格的力量。

他往那儿一坐,就有一种非同凡响的气质将人吸引。

或许只是跟他相处很短的一段时间,他整个生命放射出来的无形能量就会作用于你,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有许多人讲过类似的经历——比如一个很瘦的小老头,他在海内外很有影响,演讲的时候坐在那儿,只一会儿工夫,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氛就笼罩了整个厅堂。

他开始讲话了,语速不快,道理似乎也不费解,但就是有笼罩力、穿透力,让听众深深地沉浸其间。

我们没有躬逢其盛,没能亲眼目睹那些场景,算是错失了大师。

但总有些记录文字、有些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炜(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1956年生于山东龙口市,毕业于鲁东大学。

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

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

其80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潮流里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之一。

2011年,张炜凭借耗时20余年所创作的七百万余字大河小说《你在高原》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2月2日晚,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举中,作家张炜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人物经历1975年发表诗,1980年发表小说。

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专业作家。

发表作品一千三百余万字,被译成英、日、法、韩、德、瑞典等多种文字。

在国内及海外出版单行本四百余部。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半岛哈里哈气》及《你在高原》(十部);散文《融入野地》《夜思》《芳心似火》;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

1999年《古船》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九月寓言》与作者分别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

《声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书》《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丑行或浪漫》等作品分别在海内外获得七十多种奖项。

2008年,新作《你在高原》获“鄂尔多斯文学大奖”、香港《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之首、华语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出版人年度作家奖、茅盾文学奖等十余项。

2017年2月10日,政协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任命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个人荣誉短篇小说《声音》、《一潭清水》分别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古船》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长篇小说奖,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亚洲周刊)和“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图书大厦),入选北京大学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建国后长篇小说入选总数为五部),并被法国科学中心确定为法国高等考试教材;长篇小说《九月寓言》获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入选北京大学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建国后长篇小说入选总数为五部),并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位列五);《九月寓言》修订版“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作家”;长篇小说《外省书》获得第一届齐鲁文学奖首奖;短篇小说《东莱五记》获第七届人民文学奖;《丑行或浪漫》获“中国畅销书奖”、“中国最美的书奖”。

《能不忆蜀葵》、《鱼的故事》等作品分别获“当代奖”、“中国环境文学奖”、台湾“好书奖” 、“金石堂选票最受读者欢迎图书奖”。

《你在高原》获《亚洲周刊》评选的“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榜首。

2010年凭借《你在高原》获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年度作家”。

2011年8月,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社会兼职编辑2016年12月2日晚,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举中,作家张炜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5]人物评价编辑总体评价早期的创作描写两性之间淡淡的朦胧的柔情,显得纤巧柔美。

后转入对农村现实的揭示,表达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秋天三部曲”直至《古船》,他彻底从原来的纤细敏感走向深厚沉郁,这或许就是他从土地中所得。

从《九月寓言》开始的三部长篇,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

他更多地在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出路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改造问题和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问题,“融入野地”是他设计的一条理想之路。

数十年来,张炜的作品始终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点。

《古船》、《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家族》、《我的田园》、《西郊》、《怀念与追记》等,就像一个个长短高低的乐音,考验着人们品读的智慧。

每一声都是山崩水响,却又莫衷一是。

言及文学创作,张炜说它“像是在写一封长信,它没有地址,没有规定的里程,只有遥远的投递、叩问和寻找。

”引在他的史诗般的作品中,感情的勃发,诗性的潺潺流动,展现了他的作品与其他写“史”的小说的不同之处,显示着他对纯文学的执着追求。

张炜的文章被一些省份用作高考题,如2008年《歌德之勺》(山东卷等)。

2009年《耕作的诗人》(广东卷)、《木车的激情》(江西卷)。

个性评价是谁把他逼成了古怪和孤愤?张炜在写作小说的途中为何突然花费巨大的精力开始散文的创作,他的心理的图式和思索是一种什么状态?整个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炜的散文作品非常少,且没有引人注目的篇章,在八十年代的后期,在那个动人心魄的夏季过后的郁闷中,张炜的散文开始增加,而到了九十年代,整个世界市声喧嚣,变成了一片莽野,落红狼藉。

一点也不隐讳,张炜对市场这只螃蟹是害怕的,对飞速发展的商业帝国心怀恐惧,张炜的话”是心怀仇视的”。

这有点象海德格尔,当年海德格尔看到美国登月的画面,失声痛哭。

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奴役与自由在》中说“人发明了强有力的技术,这个强有力的技术可能成为改变生活的工具,但也奴役他,让人的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服从自己。

”人成了自己创造工具的奴役,人发明强有力的技术本来是解放自己,却异化了自己,这是人始料不及的。

张炜在《我跋涉的莽野“》中也说:“没有对于物质主义的自觉反抗,没有一种不合作精神,现代科技的加入就会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和危险。

没有清醒的人类,电脑和网络,克隆技术,基因和纳米技术,这一切现代科技就统统成了最坏最可怕的东西。

今天的人类无权拥有这些高技术,因为他们的伦理高度不够。

我们今后,还有过去,一直要为获得类似的权力而斗争,那就是走进诗意的人生,并有能力保持这诗意。

”张炜与现代物质社会有点“隔膜”,他心怀恐惧,,张炜既忧生,又忧世。

他开始张扬非功利的诗性人生与新的伦理,以期超越现世生存的苦痛,其实,这也是传统儒生大多数走的路子,文学是一种“无用之用”,但又必须找出文学的“用”,于是张炜的散文不是大多数所谓的美文,而是“不用粉饰之字”多为美刺篇章。

但我们这里还必须探察一下人的恐惧与慰藉的问题。

身外世界的偶在和不确定,是产生恐惧的原因,英国神学家詹姆士·里德的说,“许多恐惧都是来自我们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理解,来自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控制。

”“为了实现完满的人生,需要我们做的第一事情就是去获得控制恐惧的力量。

”张炜走向了一种反抗恐惧与寻找慰藉的路途,无论是现实空间的还是心理,抑或一种表达。

张炜有篇《一辈子的寻找》谈到寻找是难的,目标幻化,只有寻找是确定的,有点象鲁迅笔下的过客,过客只是走,一直走。

但目标有时又是充满诱惑力,象精灵,张炜说是魅人的狐狸:“──狐狸有一个故事。

它在深夜伪装成一个姑娘泣哭,哀惋动人。

有人从床上起来,到窗外去寻找哭声。

可他进一步,哭声就远了一步,永远在前方的黑暗里,似乎顷刻可至,实则无边无际。

那人明白过来,骂一声狐狸便上床了。

我想自己苦苦寻找的东西就好比幻化的精灵,它游动跳跃在空中,可望而不可及。

它是一个存在,以我们无法明了的方式存在着。

它的周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支撑,变化多端。

比如它的远离,竟然是因为我们的逼近。

这多么让人费解!难道寻找是错误的吗?难道人类不该前进吗?可它又明明因此而愈加遥远。

”寻找的意义,就是在找一种精神的支撑点,就是面对绝境而不绝望,一种保持灵魂高洁的真诚。

因为人面对恐惧,总想缓解,在童年时有母亲守护,而成年被抛到了社会的虚空里,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人是脆弱的,总想寻找一种关怀和慰藉,于是人们开始反抗这种恐惧,在恐惧中受难等待,在恐惧中注入意义,抵挡恐惧。

人们抵挡恐惧的路数是不一的,幼小时受到伤害和恐惧,有母亲给予消解,而长大后呢?张炜虽然在生理成人,但他的心理却要找一个母亲的替代来慰藉,,张炜找到了一块称为“野地”(故地)的母亲的替代。

在散文《融入野地》有这样一句话“这里处于大地的中央。

这里与母亲心理的距离最近。

”在野地,张炜发现感悟了什么?故地之外的伤害和故地的慰藉,“语言和图画携来的讯息堆积如山,现代传递技术可以让人蹲在一隅遥视世界。

谬误与真理掺拌一起抛撒,人类像挨了一场陨石雨。

它损伤的是人的感知器官。

失去了辨析的基本权力,剩下的只是一种苦熬。

一个现代人即便大睁双目,还是拨不开无形的眼障。

错觉总是缠住你,最终使你臣服。

传统的“知”与“见”给予了我们,也蒙蔽了我们。

于是我们要寻找新的知觉方式,警惕自己的视听。

我站在大地中央,发现它正在生长躯体,它负载了江河和城市,让各色人种和动植物在腹背生息。

令人无限感激的是,它把正中的一块留给了我的故地。

我身背行囊,朝行夜宿,有时翻山越岭,有时顺河而行;走不尽的一方土,寸土寸金。

有个异国师长说它像邮票一般大。

我走近了你、挨上了你吗?一种模模糊糊的幸运飘过心头。

”如果一个人的感知器官受到了损伤,那后果呢?目不辨山川星辰日月,耳塞听自然籁声,人沉入万古如长夜的沉渊,张炜在这里有个表达和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的结尾用了同样的令人震惊和沉思的文字“他们在苦熬”。

是的,在二十世纪,人的所谓的理想乌托邦、理性被二次世界大战和无边的谎言、大饥荒、大清洗、奥斯威辛击得粉碎。

人们象陷在黑暗的冰窟,失去了护持,人们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恐惧。

苦熬是一种受难,但没有放弃的生存的状态,还存在着一种面对绝望的希望。

张炜在故地重新缝合上被剪断的肚脐,肚脐是一输送养料的管道,他用了一个词“融入”。

“泥土滋生一切;在那儿,人将得到所需的全部,特别是百求不得的那个安慰。

野地是万物的生母,她子孙满堂却不会衰老。

她的乳汁汇流成河,涌入海洋,滋润了万千生灵。

”故地连接了人的血脉,人在故地长出第一缕根须。

在故地就象在母亲的怀抱,你可以诉说昨日的流浪,你的感知变得敏锐,只轻轻一瞥就看透世俗,在这里你可以寻求和你一样朴素、安静、纯真的同类,因为你可以凭着饮用同样的乳汁散发的奶腥识别的。

这里就象童年的暖炕,“在这里我弄懂一个切近的事实,对于我们而言,山脉土地,是千万年不曾更移的背景;我们正被一种永恒所衬托。

与之相依,尽可以沉入梦呓,黎明时总会被久长悠远的呼鸣给唤醒。

”这是一种诗意,对世界悲观并非意味着绝望,正视生命的悲怆和人生的无意义也非意味着逃避人生,悲观不等于厌世,真正的悲观是视苦难为生命的应有之义,把苦难转为生命振作之力。

张炜的寻找是沉入底层,他寻找的慰藉也非虚幻。

从写作的层面,张炜的小说创作使他的生命紧张,而他把一部分经历转向散文,有他内在的必然,小说的文体的限制,使作者在文本中虚化,而散文在最终的意义上,是和作者等一的,散文的高度,就是作者精神的高度,张炜说散文非作文“一个人只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都应该能够写出一手好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