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态,还原本色

合集下载

2023年木门广告语15篇

2023年木门广告语15篇

2023年木门广告语15篇木门广告语11、家家选我门,我门为家家!2、非绿色,亦天然!3、专注环保健康木门品牌。

4、木门世界,世界木门。

5、关住污染,推开健康。

6、造专业木门,立万家之本!7、馨木门·心选择。

8、原木家装,清新健康。

9、时代经典,一门尽显。

10、一“木”了然,“门”品非凡!11、让呼吸成为一种享受。

12、木门用心,生活安心。

13、百年良木,一品好门。

14、门自然·家安全·心悠闲。

15、绿色屏障,隔音释氧。

16、开门见山,福禄双至!17、木门,健康守护神。

18、爱护家人健康,我有环保窍“门”。

19、木门,为家把好环保关。

20、木门,更重视你的健康。

21、“关”爱家人,“锁”定健康!22、爱一扇门,暖一个家!23、方寸之间,绿色尽显。

24、“氧”生木门,回归本真。

25、健康天地,一门绿意。

26、你的健康梦,我的生态家!27、木门“森”呼吸,“氧”生零距离。

28、环保实木门,磨砺见年轮。

29、木门名片,健康典范。

30、环保典范,品质精湛。

31、打开全家人的绿色生活!32、一扇木门,两个世界。

33、挥手间感受心安。

34、为门贴上自然的标签!35、森入室内,健康到位。

36、天然实木美,幸福一家人。

37、将森林搬回家。

38、打开门,迎健康!39、名门之秀,万家追求。

40、这一次,让自然进门。

41、爱护家人健康,我有生态窍“门”。

42、木门,健康芯入门!43、健康生态,实木传奇。

44、家用木门,健康之本!45、室内用木门,居家有健康。

46、人迹健康绿,同敲环保门。

47、美木传情,艺往情深。

48、环保好门,美家上品。

49、从门的防卫功能说起。

50、好木门,为家把好健康第一关。

51、好木门,立万家!52、装健康门,做幸福人。

53、实木原生态,健康好运来。

54、选环保之木,开健康之门。

55、好木福临门,健康筑起家。

56、开关自然,尊贵彰显。

57、幸福家,健康门。

58、门品有木有,健康更长久!59、室内环保从木门开始。

精神家园的生态回归

精神家园的生态回归

精神家园的生态回归倪铭英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生态和心态一直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正确协调好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个人精神品质的提升能改善个人生活方式和理念,并提高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人文素质,从而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做出更有益的选择。

同样的,环境伦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人们心态的转变,提升精神生活。

二者相互促进,一荣俱荣。

我们应关注个人品质的发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形成精神家园的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引导,推动精神家园与生态文明的双回归。

关键词:精神文明;生命共同体;节制欲望;精神家园;生态回归作者简介:倪铭英(1995-),女,汉,江苏南通人,研究方向: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167-02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地矛盾、精神失落等问题,这些都亟待我们去解决。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关系人类生存质量的关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以忽视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时,个人品质和精神生活的提升也至关重要,通过改变人类心灵深处的价值倾向,提升社会风气,能最后实现社会整体道德品质的升华,从而令全社会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

减少对欲望的过度关注,使人们将疲于奔命的时间多用在思考人类应当如何正确发展,让精神建设与生态发展回归于一体化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环境就是民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1]“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2]因此我们应意识到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并非相对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生态转向,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超越。

环境伦理的产生及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对自然的主宰者心态,意识到人除了具有社会性,最根本的还是自然性。

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资源,并为人类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精神、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

语文教师轻负高质的“生态回归”

语文教师轻负高质的“生态回归”



教 师 。 语文 先要 爱学 生 , 爱 爱是 师生 永恒 的语 言 。 语文 的人 , 爱 定 会 欣赏 语 文 . 必然 会把 对 语文 的种 种 激情 变 幻 成字 字珠 玑 , 播 撒 到 学生 的 心 田。 我们 常常 感 叹年 级 越 高 , 生 上课 的气 氛 越 死 , 学 为 什么 呢 ?那是 因 为他们 的心里 缺少 激情 , 他们 的语 文 教师 缺少 激情 , 领不 起学 生 的激情 。又因为有 些教 师对 有些 学 生不甚 喜 引 欢, 以至于 让挑 剔 、 责 、 评 占据 了孩子 的大 半个 心 灵 , 指 批 令他 们 恐惧 上 语 文课 在 教 师 的眼 里 . 位 学生 都 应该 是 鲜 活灵 动 、 每 隐 藏 发展 潜力 的生 命体 。 爱 一个 学生 就等 于 塑造一 个学 生 , 热 而厌 弃一 个学 生 无异 于毁 坏一 个学 生 。教 师不 仅要 善待 每一 位学 生 , 尤 其是 后进 生 . 要 容纳 他们 的缺 点 和错 误 。 为 了孩 子 的发 展 , 更 教 师对 学生 所做 的每 一项 工 作 . 理 的每 一 个 细节 , 应是 积 极 处 都 有 意义 的 。以这 样 的情怀 来 看待 学生 , 才会 激起 自己强烈 的责 任 心, 进而 对学 生 倾 注无 私 的爱 , 然也 会 自然 激起 学 生 学 习语 文 当 的激 情 .事 实表 明 , 备 往往 扼杀 了孩子 的 天性 ; . 责 赏识 能使 孩 子 的潜 能得 到 发挥 。不 是聪 明 的孩子 常 受表扬 , 是表 扬使 孩子 更 而 聪 明 , 富有想 象 力 、 造力 , 富有 激情 。 更 创 更 未教 知识 先 有 情 。 面 山 , 情 满 于 山 ; 则 面海 , 情 溢 于 海 。 则 用 “ ” 出一 弘 清 泉 , 出 对 善 的真 诚 赞 美 , 恶 的 深 恶 痛 情 激 激 对 绝 ; 出人 生 的 喜 怒 哀 乐 , 晴 冷 暖 ; 出对 未 来 的憧 憬 , 理 激 阴 激 对 想 的 向往 ; 出对 高 尚 的 敬 佩 , 弱小 的 同情 , 生 活 的 热 爱 。 激 对 对 因 每 个人 的性 格 、 质 、 情 、 长 等 千 差 万 别 , 文 教 师 的 激 气 才 特 语 情 课 堂 也 应 该 带 有 “ 性 化 ” 色 个 特 教 无 定论 , 师 就应 该在 充 分 了解 自身特 点 的前提 下 . 教 想方 设 法 使 自己的课 堂 凸 显个 人 语 文 特 色 。 能 创 新 的创 新 , 幽默 能 的 幽默 , 煽 情 的 煽情 , 么都 不 能 的尽 量 真诚 , 一 样 可 以打 能 什 也 动人 。总 之 , 文 教 师在 处 理 教 材 、 语 组织 教学 活 动 、 择 教学 手 选 段、 运用 教 学 语 言 和 自身 的仪 表 风 度等 各 方 面 都应 尽 量 显示 出 其 个 人 审美 风 貌 。 这种 审美 风貌 体 现于 教学 的全 过程 , 并为 学生 所 品评 体验 , 深或 浅 、 长 或短 地影 响 和吸 引着学 生 。 或 或 四、 是一句誓言 , 这 一句 理想 者 的 忠 贞 誓 言— — 坚守 语 文 课圣洁的精神家园。 “ 问情 怎 会 如 此 真 , 因作 品感 人 深 。 古 人 云 : 夫缀 文 者 只 ” “ 情 动 而 辞 发 . 文 者 批 文 以人 情 。 ” 些 名 篇 佳 作 往 往 饱 蘸 着 观 一 作 者 的 思 想 感情 , 至 凝 聚 着 他 们 的 ,i 至生 命 。 而 其 间 甚 6 t n乃 故 不 乏 朦 胧 素淡 的 清 幽 , 嵘 崔 嵬 的 奇 特 . 蒸 霞蔚 的 壮 丽 , 峥 云 还 有 一 个 个 或 可 悲 可 壮 ,或 可 亲 可 爱 ,或 可 哀 可 怨 的 人 物 形 象 等 , 些 要 激 起 感 情 上 的共 鸣 完 全 是 有 可 能 的 , 有 的 学 生 曾 这 如 说 :我 在读 《 壕 吏 》 时候 , 到 他 们真 苦 , 直 想哭 。 如 此 “ 石 的 想 简 ” 情 况 下 . 师 再 稍 加煽 情 , 感 的共 鸣 实 属 易 事 。 教 情 你 的 激情 来 自于 温 故 而 知 新 的 思 辨 美 与 醒 悟 美 。读 书 能 计 我们 拥 有 更宽 广敏 锐 的 心灵 , 而我 们 才能 常 常 感 动 . 常 因 常 饱 含 进 取 的 激情 , 要 常读 书 , 命 就 在 , 情 就 在 。 学 习 提 只 生 激 在 高 的基 础上 进 行 反 思 , 有 利于 进 一 步 激 发 情 感 。 感人 心者 , 更 “ 莫 先 乎情 ” 我 们 可 以经 常 问 问 自 己 : 。 面对 压 力 , 还 有 工 作 热 我 情 吗 ? 的 课 堂 是 否是 一条 涌动 的河 ? 的 人生 有 执 着 的 追 求 我 我 吗 ? 调 整好 自己 的心 态 . 使 自己 以真 挚 、 “ 态 回 归 ’ 三 同 质 生 ’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
名作 外 国 文 学
欣赏 筅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狄更斯作品中回归自然的主题
□陈 颖 李潇颖(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关键词:废墟 生态批评 回归自然 摘 要: 狄更斯一生致力于以伦敦为背景的文学创作,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伦敦情结。工业化时期伦敦混乱无序的状 态强烈地震撼着他,促成其独特的创作视角。他的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是工业化导致的极其恶劣的后果,物质环境的废墟化 及人性的扭曲。面对满目疮痍的废墟状态,狄更斯在多部作品中表达了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回归自然、 融入自然、感悟自然的生态智慧。
2010 . 7 061
名作 欣赏
外国文学
在一起睡觉。他热爱下层社会。当他坐在穷人的咖啡 屋里,下层阶级一大群人围着他谈话,这就是他最开 心的时刻。”⑥然而,面对大都市中罪恶的巢穴,不法 分子聚集的黑酒店,慢慢饿死人的济贫院,摧残人的 精神和肉体的负债人监狱,狭窄肮脏的街道,泛着污 物的昏黑龌龊的泰晤士河及散发出恶臭的垃圾山, 狄更斯的烦闷感与压抑感与日俱增。他甚至开始厌 恶作为他灵感的源泉的这座城市。他在1851年写道: “自我在国外住过之后,我再也不喜欢它了。现在每 当我从乡下回来,看到巨大而沉重的天空压在屋顶上, 就感到若不是任务在肩,何必要去那儿做事情。”⑦
《奥立弗·退斯特》 中的自然与人物的喜怒哀乐 是息息相通的。“如果说春天的乡村风光旖旎,那么 夏天的乡村展示了他的全部风姿盛装。早几个月显 得枯瘦和光秃秃的大树,如今生气勃勃、精力充沛地 伸出碧油油的臂膀遮盖焦渴的地面,把裸露的空地 变成浓荫诱人的幽僻去处,从那里可以眺望沐浴在 阳光下、伸展到远方的广阔空间。大地披上了苍翠欲 滴的绿色斗篷,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浓郁芳香。现在正 值一年的全盛时期,万物欣欣向荣,一派欢快气象。”⑩ 这里的自然不仅安静和谐,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不 仅成为奥立弗的精神家园和历经磨难的幼小心灵的

回归教育本源 构建生态课堂

回归教育本源  构建生态课堂

回归教育本源构建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

而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就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概念。

把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就是要用生态学的观点考察教育领域的各种因素,使其和谐发展,产生最佳的教育效益。

今天,当我们用生态学思想来认识课堂教学活动,把教师、学生看作是在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生态因子时,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

我理解的“生态课堂”,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和谐地、自主地发展。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呢?一、转变观念——叩开“生态课堂”神秘之门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媒介,解读是对文本的阐释与反应。

解读文本就是利用生动优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值得品味的语言、趣味盎然的诗歌,美好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对文本进行思考、理解、感悟、内化、想象。

正确解读文本,教师才能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教学中,我对自己所要执教的课文都要进行详尽解读,并和同事相互交流感想,因为课改后的新教材,教学要求广泛了,留给老师更多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对教材的整合与拓展。

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

同样是古诗,简单地将文本再现就能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而在充分研读文本之后科学地整合三维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与学的关系,就能达到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高。

用心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常常能欣喜地发现许多被我们忽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培养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精神上显得尤为重要。

洗净铅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洗净铅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洗净铅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黄长法;宋丽清
【期刊名称】《小学时代(教师)》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一堂好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
旧教育思想更替的过程中,语文课堂上时常出现活跃而不扎实、花哨而无实效、热闹而无序的现象。

只有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语文课堂才能与时俱进。

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教学追寻的简单,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主动意识的一种1.教学目标应简明扼要面对一篇课文,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有一个深切的体会:钻研得越深越觉得“千头万绪一团麻”,总感觉要传授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这也舍不得丢,那也不舍得放,于是我们往往会倾其所知,一股脑儿灌给学生。

尽管都是精华,学生却无法消化。

课堂40分钟也容不下这么多内容。

此时,我们就要做到目标简明、有的放矢。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黄长法;宋丽清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洗净铅华见真纯--对语文课堂评价的反思
2.如何让音乐公开课洗净铅华,回归本真
3.洗净铅华,回归本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4.沐风栉雨半世纪洗净铅华亦从容——记丽兴金庄珠宝行(Lee Heng Jewellers)创办人陈三弟
5.沐风栉雨半世纪洗净铅华亦从容--记丽兴金庄珠宝行(Lee Heng Jewellers)创办人陈三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归本源,突破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回归本源,突破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

回归本源,突破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但不少教师未能真正领会新课标的核心价值,在语文课上鼓励质疑,却没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太浅,对思想内容的分析过于空泛;非语文活动出现在课堂上,使语文教学偏离了中心。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语文教学丧失了本色,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错位,在课程改革中,唯有转变认识上的偏差,突破教学误区,还语文课堂固有的本色,才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本源;语文;教学误区语文课堂应该是润泽生命的春雨,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堂应该是哺育文化的田园,她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该简单、朴实,杜绝浮华,删繁就简,而融听、说、读、写于一体,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

一、摒弃空泛,引导聚焦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

如:《桥之思》这篇课文,从生活中各类样式、材料、功能的路桥,到象征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的心桥,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知道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为可贵的道理。

如果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上面的情况。

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点评法学生每提一问,教师就要加以点评,如:“这是从什么角度思考的?”以矫正学生思维的方向。

2.展示法当有高质量问题出现时,教师加以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使其他同学从中也习得思维方法。

3.比较法将不同深浅度的问题同时板演出来,“你认为哪个问题提得好?为什么?”在比较中明理导行。

如教授此课时,可比较学生的提问,“还有哪些材质的桥?”“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第一个问题在书上就能找到答案,而第二个问题是需要学生花精力去思考、探索的与课文重点相关的问题,显然第二个问题优于第一个问题。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之“本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之“本色”

文课堂之“ 本色” 应该体现在如下方面 :


课 堂应 少些 课外 的延 伸 , 多些 文本 的 回归
很多老师都希望 自己的课 堂是大容量 的 , 并能
帮助学生由课内走 向课外。这种想法固然是好的 ,
但付 诸 实践 的前提 就 是要 吃 透 文本 、 立足 文 本 。事
的情思 , 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技巧 , 就是收获 。 二、 课堂应少些空洞的形式 , 多些充实的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 , 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 司空见 惯 。教师比较喜欢利用漂亮的幻灯片模板 , 适时配 上点图片 、 音像等 资料 , 课堂 上依次 呈现 自己教 学
实上 ,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可能急于求成 , 就会对 文 本草草 解读 了事 ,而将 时间过多地偏 向于课 外拓 展。笔者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南通中学夏立东老师
5 4 教 学
的内容。在这种美丽的形式后面 , 殊不知 , 教师的教
学能力会逐 步下降 , 学生原本的听写速 记能力正在
被单~的抄写能力取代 ,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声情
研究方 向: 高中语 文课堂教学 。
笔者有幸参加了 2 0 1 2 年江苏省高 中语文优秀 课评比观摩活动 , 真正享受了一顿语文教学的饕餮 盛宴。选手们各显神通 , 尽展风采 , 课堂可谓精彩纷 呈。但给人感觉多数参赛课堂不是我们意念 中的那
种 热 闹繁 华 的课 堂 , 而 是平 实厚 重 的课 堂 。颇 感Fra bibliotek欣 课堂
本 色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3 3 .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6 0 9 7 ( 2 0 1 3 ) 0 7 — 0 0 5 4 — 0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生态 ,还原本色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语文学科不再 是语
言文字的训练课。语文教学承担着弘扬中华悠久历史与 灿烂文化
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是承担这个责任的初始者, 是小学生开始
接受中华文化的引路者。以“回归生态,还原 本色”为题,从语
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 思路,并以具体事例论
证观点。

关键词:固陈模式;本色语文;人文思想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
门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最直接的载 体。因此,语文教学也就承
担起了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根 据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
指导思想可以激发小学生语 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发 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在课堂
教学中要展现语文 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
趣,从而达到引 领学生自觉学习中华文化的习惯,成为中华文明
的传承者。 那么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达到这个目标呢?笔者在
从事 教学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见解。
以往教学模式遵循着一种固陈模式,就是教师教学,学 生听
讲,机械呆板,毫无生机,枯燥乏味。这种模式抹杀了 学生的积
极性,形成了“浇灌”的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 僵化了孩子们
的思维。我在自己 20 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以 及新课标指导思想
的启示下,提出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模 式。
语文生态课堂,就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研究语
文的本质规律,还语文教学的本真面目,让我们的语 文教学走上
朴实、扎实、实事求是的轨道。在语文课堂的教 学中,通过老师
创造性的教学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从而
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这样的语文课堂是 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课堂,
只有学生创新性地学习,老师创造 性地教学,才是生态的课堂。
教无定法,唯有“质朴、原始、 本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
课堂,才是新课程下小语课 堂的生命溯流。
怎样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呢?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 教学目
标呢?
一、洗尽铅华呈素姿一一真实
“真实”是语文课堂的“根” ,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 语
文的最终追求目标。一堂语文课,不是固定死板的教学。 它是老
师与学生互动融合的过程,是成人与儿童交流的过 程,不能固化
死板。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从学生的 思维出发构建课
堂。如《最后一头战象》的教学中,我从孩 子的思维出发,以孩
子的情感为基点,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渲 染课堂,以情引情,充分
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一次次 想象画面背后的情感中,感受
到一个忠于战友、忠于民族、 忠于祖国的英勇豪迈的战象。引导
学生将自我的体验情感与 文本融在一起,实现师生与嘎羧的情感
交融,自主对话,让 充满儿童本色的真情在课堂中徘徊。只有立
足于孩子角度, 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才能还原本真。这才是
“洗尽铅华呈 素姿”的真课堂。
二、 疏竹淡影气自佳 --- 简洁
设计简洁的语文才是新课程的真追求,将教学内容精简 化,
营造出简洁、明快的课堂环境。孩子的思维不是成人的 思维,不
是成人想象中的缜密细腻。从学生理解的层面到自 我消化,教师
只是做辅助性指导。如《金色的脚印》中,赖 玲老师就是围绕
“两个人物、四个句子、两条线”展开教学, 辅之深入、探讨、
品悟朗读,想象说话等。此设计将教材梳 理成立体式的架构,教
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运用语言 为主线,扣准重点词句,以
读促情,达到以简驭繁的教学效 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 畅所
欲言,发表看法,其乐融融。 这就是课堂教学的化繁为简、事半
功倍。
三、 芙蓉水面品自高一一朴实
教法朴实是生态课堂的最终目标,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是扎
实、朴实。摈弃条条框框,就可以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 语文味。
孩子就如一张白纸,其认知是原始纯真的。课堂教 学应基于这个
认知层面,而不是成人的丰富阅历之上。 《伯
牙绝弦》中,我围绕“觅知音之喜,失知音之痛”这一情意, 在
诗意的语言中,读准、读顺、悟读、情读、以读促悟,层 层递
进,步步挖掘,营造出一种大气而朴实的课堂氛围,让 学生感受
到友情的可贵及友情的真谛。
当然,构建生态课堂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其重中 之重
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 及丰富的文化底蕴。 “打 铁还
需自身硬。 ”教师自身要装备丰富的素养。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人文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一 代的
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它来源于人民,在传承中主要的 方式就是
教授与熏陶。在现代社会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语文 教学,因此在
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现实性和社会性,这 才是本色,也就是
我们提倡的本色语文,让我们回归生态, 还原本色,构建“真
实” “简洁”“朴实”的课堂,让学生真 正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
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 发其学习兴趣,学好语文,
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中 华文明的传承人。
参考文献:
施小龙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J]. 读写算:教育教
学研究, 2014(1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