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临床应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丙泊酚临床应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丙泊酚临床应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丙泊酚临床应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麻醉剂,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经常与镇痛药、肌松药及吸入性麻醉药一起使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住院患者使用颇多。但许多患者注射了丙泊酚后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症状,给临床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列举了丙泊酚在临床应用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分析原因,提出防治策略。

标签:丙泊酚;麻醉药物;不良反应;防治策略

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新型静脉麻醉药,其特点为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速度快等。在许多国家,丙泊酚是镇静剂的首选。然而,丙泊酚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有效的医疗作用的同时,其产生的不良反应症状也不容忽视。

1 丙泊酚临床应用期间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对策

1.1血压下降丙泊酚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常因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肌收缩能力下降而造成患者低血压。若患者本身为高血压患者,且术前服用过阿片类和β受体阻滞剂,那么对患者注射丙泊酚,则可导致患者动脉压一过性下降,对患者本身造成损伤。经研究表明,注射丙泊酚造成患者血压下降的原因,除了患者本身外,还有注射的速度快慢、注射的剂量多少等。

措施:①在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前,对患者注射乳酸盐林格氏溶液,以扩充心脏前负荷;②使用阈下剂量的氯胺酮与丙泊酚合用,从而减少和对抗丙泊酚的心血管副作用;③注射丙泊酚前先注射麻黄碱,淡化丙泊酚带来的血压降低。

1.2心律失常因为患者注射丙泊酚后,丙泊酚可以医治引起心率增加的压力发射,导致患者出现心率过缓的症状,有时心率能低于50次/min;同时,丙泊酚还能导致患者出现心率过速,ST段下降等症状。

每当这时,医护人员应密切留意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通常采取的措施有:①在给患者注射丙泊酚前,先准备好适量的阿托品,若患者心率低于55次/min,则立即对患者注射阿托品,使患者心率恢复正常;②当患者心率大于100次/min 时,需追加丙泊酚剂量。

1.3呼吸抑制丙泊酚的临床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还有呼吸抑制,即麻醉剂使得患者呼吸频率减慢和潮气量降低,有时甚至会引起患者的呼吸暂停。并且丙泊酚的呼吸抑制程度和频率均大于同类的其他静脉麻醉剂。

措施:①若患者输入丙泊酚后出现呼吸减慢,但患者处于面罩吸氧状态,血氧饱合度稳定,则不需要处理;②若患者血氧饱合度下降到90%以下,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减慢、口唇发干,护理人员应立即加大患者的氧流量面罩吸氧,直

浅谈合理用药与药物的不良反应

浅谈合理用药与药物的不良反应 发表时间:2014-04-02T16:24:42.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6期供稿作者:曹秀敏 [导读] 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包括中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曹秀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食品药品检验所 012000) 【摘要】合理用药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节约医疗卫生资源、减轻患者及社会负担的重要举措。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很多,关键因素在于落实国家药物政策、规范医疗行为、加强药学服务等。由于我国80% 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销售,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合理用药涉及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只有在医、药、护、患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关键词】药物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学服务【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51-02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据WH O 报告,全世界50%以上的药品是以不恰当的方式处理、调配和出售的,同时有50% 的患者未能正确使用。从而导致全球死亡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七分之一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用药现象同样严重,其结果不仅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诱发药害,还造成卫生资源浪费,加重患者及社会负担。因此,合理用药是全球卫生界共同的追求目标。要达到合理用药,关键措施在于国家药物政策的指导和医、药、护、患各环节的共同努力。 一、合理用药(1)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包括中药)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毒副作用。(2)在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处方药,应主动向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因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药物的使用剂量、方法也有所差异,切勿凭个人感觉随意使用药物。 (3)能够用口服药物治疗时,最好不使用注射剂,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止用药及就诊。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证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论。 二、药物使用不合理和药品的不良反应1、药物使用不合理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 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 有90% 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导致A D R 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 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3.5%,6 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 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严格把好用药安全关1、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 2、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

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在抗肿瘤药物的应用

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在抗肿瘤药物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9-07T16:12:47.0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作者:易蓉 [导读] 目前肿瘤化疗学治疗方法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泸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在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出现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120例,并对抗肿瘤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肝脏损伤及过敏反应。结论:对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积极检查其身体情况,了解疾病史,用药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120-02 Adverse reactions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tumor drug Yi Rong. Luzhou City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Luzhou Sichuan 64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main adverse reactions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tumor drug were discussed. Methods Collect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in 120 patients with antitumor drug adverse reactions, and fight against the drug adverse reaction caused by tumor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use of antineoplastic drugs, the most common adverse reactions are nausea, vomiting, oral cavity mucous membrane inflammation, followed by symptoms, blood system, cardiovascular system, liver damage, and allergic reactions. Conclusion The use of drugs to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heck the physical condition,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disease, drug use in monitoring vital signs,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Adverse reactions; Antitumor drugs;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目前肿瘤化疗学治疗方法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肿瘤化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该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较高,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次主要对不良反应防治措施在抗肿瘤药物的应用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出现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120例,均为该院初次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中有男性7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最小为44岁,最大为75岁,中位年龄为(68.98±2.32)岁。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化疗治疗的患者,患者所有症状均排除其他原因而导致,确诊为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排除标准:排除在该院进行后续治疗的患者。 1.3 评价指标 医护人员对患者抗肿瘤药物并发症种类进行统计并分析,均由同一医护人员实施。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中,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肝脏损伤及过敏反应,详细数据见表。 3.讨论 3.1 预防措施 3.2 恶心、呕吐 止吐的药物种类较多,根据药物的效果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可以分为高、低、治疗指数以及辅助三种。前者包括5-TH3受体拮抗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后者包括分噻嗪类、多巴胺拮抗剂等。在皮质激素当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为地塞米松,其次为甲波尼龙。对于中低导致呕吐的药物,通常给予患者皮质激素单次给药便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对于高致吐性药物,给予5-TH3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 3.3 口腔黏膜炎 当前,在临床上对于该种情况的预防方法较为缺乏,但是可以采用加强口腔清洁卫生,给予黏膜保护药物、局部或全身镇痛药物进行支持,必要情况下应当给予患者抗菌药物以及抗霉菌药物进行预防。根据相关研究表示,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化疗,之后给予谷氨酰胺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口腔溃疡的情况出现[1]。 3.4 腹泻 对于患者因为接受化疗治疗而导致的腹泻,医护人员可以对患者大便的形状、腹泻的时间以及是否出现便血等情况进行观察,明确其腹泻的严重程度。同时,还需要询问患者是否伴有腹痛、无力、发热、头晕等,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脱水、肠梗阻和感染治疗。非药物性治疗的方法通常有控制饮食,如奶制品、高脂、高纤维食品等的摄入,嘱咐患者遵循清淡饮食,适当给予其高蛋白和高淀粉的易消化食物,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防治对策

内容摘要: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轮换)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已成为引起临床感染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一些专家提出抗生素循环(轮换)用药策略和策略性换药。使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很多耐药菌株敏感[1]。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为合理的使用该药物,本文重点介绍以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对策。 按药物来源分类可分为:(1)链霉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2)小单孢菌属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者:如庆大霉素、西索米星等。(3)半合成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浓度依赖性杀菌剂,其治疗剂量和毒性剂量较接近,此类药物呈碱性,溶于水,胃肠道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30~90min达峰浓度。静脉给药其浓度高低随治疗剂量而不同,一般静滴20~30min血浆浓度与肌肉注射所达的浓度相同。氨基糖苷类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极性强,不易透过生物膜,在人体组织的细胞内含量极低。但肾皮质部近端肾小管由于特殊的转运机制氨基糖苷类药物浓度远远超过血浆过血浆或组织间液的水平。氨基糖苷类可进入内耳淋巴液,浓度高低与剂量成正比,半衰期10~12h内耳淋巴液药物的高浓度与蓄积性是引起耳毒性的主要原因[2]。 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症状 2 1 神经肌肉阻滞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危险性较大。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2 2 肾毒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中等剂量使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大剂量时产生急性坏死,引起间质性肾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尿等,严重者致氮质血症,尿量减少,肾功能减退。药物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效长短呈正比,尿液变化一般在用药后3~6天发生,大多数为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应注意及时停药。 2 3 耳毒性该药物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1)耳蜗神经损害,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2)前庭功能失调,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

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3-01-04T14:50:46.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李晓光郑秀娟陈晓艳付强刘景森[导读] 目的讨论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应用。 李晓光郑秀娟陈晓艳付强刘景森(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201-02 【摘要】目的讨论丙泊酚在麻醉手术期的应用。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丙泊酚用甘油等配成的等渗溶液,像水一样容易注射,安瓿以氮气密封,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应保存在25℃以下,不宜冻存。pH为6~8.5,pKa为11。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镇静及麻醉维持。 【关键词】丙泊酚麻醉手术期应用 丙泊酚又名异丙酚或2,6-二丙泊酚,不溶于水,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研究始于1977年,最初以聚氧乙烯基蓖麻油作为增溶剂配成l%的丙泊酚水溶液,但副作用大,引起严重的类过敏反应,很快就停止了其临床应用。1983年Kay将丙泊酚的豆油制剂,即将l%(w/v)丙泊酚、10%(w/v)豆油、1.2%卵磷脂和2.25%的甘油配成的乳剂用于临床,副作用减少,获得非常好的效果。1989年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1993年SDA正式批准丙泊酚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丙泊酚用甘油等配成的等渗溶液,像水一样容易注射,安瓿以氮气密封,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应保存在25℃以下,不宜冻存。pH为6~8.5,pKa为11。目前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镇静及麻醉维持。 【用法与用量】 丙泊酚的麻醉诱导剂量为2~2.5mg/kg,每10秒约4ml(40mg),ASA分级Ⅲ~Ⅳ级的患者每10秒约2ml(20mg)。年龄大于55岁的病人应使用更低的诱导量,有人认为应减少用量的25%~50%,可根据病人的反应调节诱导剂量。若诱导时加用咪达唑仑可减少丙泊酚诱导用量的1/3~1/2。大于8岁的儿童建议使用2.5mg/kg,更小的儿童则应使用更大的剂量。维持麻醉成人4~12mg/(kg?h),儿童9~15mg /(kg?h),也可重复注射,一次静脉注射25~50mg。丙泊酚用于椎管内麻醉的辅助镇静,以0.5~2mg/(kg?h)维持。ICU患者镇静的输注速度应根据所需要的镇静深度进行调节,通常为0.3~0.4mg/(kg?h)。年龄超过55岁的病人在接受外科治疗和介人性检查时,应使用更低镇静剂量的丙泊酚。 【临床应用】 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的快效、短效静脉麻醉药,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输注后不易蓄积,为其他静脉麻醉药所无法比拟。 1 门诊手术麻醉丙泊酚在门诊手术病人的麻醉诱导和维持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丙泊酚的麻醉恢复速度超过任何以往的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病人可在麻醉恢复后出院。新近引入临床的吸入麻醉药七氟烷最初的恢复时间快于丙泊酚,但最终恢复时间两者相同。同其他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相比,病人从丙泊酚麻醉中恢复平稳,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当与自身对照或与未接受麻醉的志愿者相比,病人在使用丙泊酚麻醉后可出现精神运动功能降低,但如与其他静脉药相比,病人在丙泊酚麻醉后其精神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更快。有些病人会出现欣快感。无痛人工流产或内镜检查时,麻醉诱导可先静脉注射1~1.5mg/kg的丙泊酚,术中若患者因疼痛有肢体活动时,可以追加0.5mg/kg,必要时可酌情追加芬太尼l~1.5μg/kg,即能完成手术操作。 2 神经外科麻醉丙泊酚对脑循环动力学作用与其他麻醉药不同,但目前的资料表明这种差别不大。但是丙泊酚麻醉后病人意识迅速恢复,有利于术后尽快进行的神经功能的评估。对于正常或颅压增高的患者,丙泊酚能使颅压降低,增加丙泊酚的剂量或同时给予小剂量的芬太尼,可以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颅压增高反应。静脉输注丙泊酚期间,能够维持正常脑血管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以及脑血流的自动调节。丙泊酚使颅压下降30%~50%,脑灌注压显著减少,脑代谢率也减少,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3 心脏外科麻醉心脏手术麻醉中要求循环稳定,对心肌抑制小。丙泊酚麻醉可维持心脏手术中的循环动力学稳定,然而丙泊酚在麻醉诱导时常引起低血压。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丙泊酚诱导引起的低血压可引起心肌缺血,适宜的心脏手术麻醉方案还有待确定。 4 镇静在保持清醒下,丙泊酚已用于接受局部或区域阻滞麻醉病人的镇静。同咪达唑仑相比,丙泊酚恢复更快,同时可产生类似的遗忘作用。如病人有呼吸频率减慢或为了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应行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丙泊酚已用于病人自控镇静,这项技术病人乐意接受,因其效果与麻醉医师给药无区别。研究发现,丙泊酚与咪达唑仑相比具有较理想的术后镇静效果,同时不需要更多的镇痛药和抗高血压药。丙泊酚也适用于接受影像学检查的镇静。 5 产科麻醉在产科麻醉中,丙泊酚可以通过胎盘,常规用量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但其对母体也无太多的优点。另外,研究观察丙泊酚用于剖宫产麻醉诱导和维持对新生儿评分和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与硫喷妥钠和吸入麻醉相比,新生儿评分和神经行为功能均较低。因此丙泊酚禁用于产科麻醉,然而对巴比妥类药物过敏的产科病人,丙泊酚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6 小儿麻醉儿童丙泊酚诱导剂量较成人高50%,在建立平衡后麻醉的维持量仍高于成人25%~50%。有人观察到儿童睫毛反射消失的ED95为2mg/kg。诱导剂量的丙泊酚在儿童可引起心率下降10%~20%,平均动脉压降低约10%~25%。丙泊酚可显著抑制咽喉反射,提供类似琥珀胆碱的肌松效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低。 7 器官保护作用丙泊酚能够与自由基反应生成异丙基苯氧基团,使自由基失活,减轻器官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8 其他丙泊酚也可用于眼科、电惊厥、电转复和放置喉罩。丙泊酚已应用于恶性高热病人的麻醉。对哮喘病人,丙泊酚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使慢性阻塞性肺脏病变的支气管扩张,提供较巴比妥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此外小剂量丙泊酚尚具有止吐、抗癫痫的作用。小剂量丙泊酚能够有效地治疗椎管内吗啡引起的皮肤瘙痒。 【不良反应】 主要是低血压或短暂的呼吸抑制等。 1 剂量大、注射快,或与镇痛药合用可致呼吸、循环抑制。 2 注射处疼痛,可先用2%利多卡因2ml后再注射,或先注射镇静药、镇痛药后再给丙泊酚可减轻疼痛,偶见血栓形成或静脉炎。 3 偶见诱导过程有惊厥和角弓反张等癫痫样运动。 4 当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加时,用丙泊酚可能引起心动过缓。

如何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如何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有些是很难避免的,有些是可以避免的,用药时注意下述几点可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首先应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这对有过敏倾向和特异质的患者十分重要。(2)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较多,医师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至于小儿,尤其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3)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头三个月应避免用任何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4)由于一些药物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对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5)肝病和肾病患者,除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外,还应适当减少剂量。(6)用药品种应合理,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还应了解患者自用药品的情况,以免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7)应用新药时,必须掌握有关资料,慎重用药,严密观察。(8)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检查器官功能,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检查听力、肾功能,应用氯霉素时检查血象。(9)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10)应注意药物的迟发反应(delayed effect),这种反应常发生于用药数月或数年后,如药物的致癌、致畸作用。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的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在这些报告单位中以医疗机构最为重要。医疗机构是药品的使用单位,因此它是发现和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场所,也是ADR报告的最主要来源。医疗机构是否按规定报告ADR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能否落实的基础和关键,医疗机构要作好ADR监测报告工作,必须有领导的支持,医师、护师和临床药师的积极参与。为此,应使他们全面了解ADR的含义,ADR 的危害性和ADR监测的意义,消除他们对报告ADR的种种疑虑,特别是关于ADR就是医疗事故的误解,以提高他们报告ADR的自觉性,减少漏报和不报。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其在ADR报告工作中的作用将有助于使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落实到实处,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作出贡献 新老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要求有何不同? 各国在报告ADR时,通常要求做到"可疑就报"(when in doubt-report")。WHO国际药品监测中心收集各国上报的各种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对已知的轻微副作用也感兴趣。但实际上,一些国家对新老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的要求有所不同:新药(或上市5年以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引起的所有可疑不良反应,不论其因果关系是否明确或是否有合用药物;老药(或上市5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对一些已知的轻微不良反应不要求报告,如三环抗抑郁药所致口干,地高辛引致的恶心等。 40——老药要求报告的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哪些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第13条规定:"上市五年以上的药品,主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严重、罕见或新的不良反应"。《办法》对新的不良反应的含义已在第二十八条作了解释,但未解释严重不良反应的含义。一般而言,严重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及预防措施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及预防措施 中药注射剂通过血管给药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有效利用率,在临床应用(如心血管系统、抗肿瘤、抗细菌抗病毒感染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良反应,重者可威胁患者生命甚至死亡。所以,加大中药注射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力度,对于安全用药具有重要作用。现对我院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及发生原因 1.1 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包括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等。过敏反应表现局部红肿、皮疹等;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手足麻木,抽搐,头晕头痛等。 1.2 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①药证不符及配伍不合理所致。每一种中药注射剂都有其主治功能,在用药过程中决不可滥用。对疾病做出正确判断后,合理用药不仅可以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注射剂成分较为复杂,因此与其他药物配伍不当时就会

产生溶液的ph改变。管内溶液与中药注射液发生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②药品及机体方面的原因。如药物杂质、药物污染、药物剂量、药物剂型和药物质量等都不同程度的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混入杂质,或着生产保管不当,而使药物受到污染等都会引发严重反应。根据种族差别、性别及年龄的不同、个体差异、病理状态和营养状态不同都会不同程度的对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影响。如有报道称白色与有色人种对药物的感受有着相当的差别,幼儿较成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2 临床预防与护理 2.1 仔细询问,慎重用药。过敏反应是鱼腥草、双黄连等注射液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资料显示,药物过敏患者中有半数有药物过敏史,故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包括药物、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等,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慎重用药,对防止过敏反应十分必要。 2.2 做好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加强巡视,严密观察输液反应。在用药前向患者做好健康宣教,介绍药物的优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症状。在用药后尤其在用药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及时停药,给予脱敏治疗。

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在门诊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80例患者自愿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统计患者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监测指标,评估检查后恢复情况及调查满意率。结果无痛肠镜检查是经静脉给予快速、短效、安全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安全、无任何痛苦、无不良记忆下顺利完成整个检查及治疗,患者满意率达100%。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门诊肠镜检查和治疗具有无痛、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丙泊酚;结肠镜检查;静脉麻醉 结肠镜检查是对大肠病变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但对受检者来说,常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使患者由于心理上的恐惧而拒绝或推迟检查,再者过度的紧张或焦虑,往往使患者不能充分地配合医生,间接地增加了操作的难度。为此我们在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情况下,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进行无痛肠镜检查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80例自愿接受在静脉麻醉下实行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年龄20~89岁,平均年龄(43.8± 2.4)岁。男42例,女38例。合并高血压6例,合并冠心病4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2例。 1.2方法常规检查前做心电图、记录平时血压、禁食、导泻。患者入检查室后监测无创血压(NIBP)、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面罩吸氧,开放左前臂浅静脉通道,由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0.5~1.5 mg/kg,待患者安静入睡,机体肌肉松弛,睫毛反射消失,呼吸血压平稳后即插入电子肠镜,同时持续性监测并记录血压、心率、脉搏及血氧饱和度。检查过程中,患者体动或血压升高超过基础值20%,可酌情追加丙泊酚10~30 mg,一般间隔5 min左右追加1次;如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20%,暂停丙泊酚推注,加快输液速度,一般可马上血压回升;如心率<60次/min,可给硫酸阿托品0.25~0.5 mg[1]。当结肠镜达回盲部时停止麻醉给药。对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及体质衰弱或慢性消耗病患者,丙泊酚剂量酌减。 1.3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及治疗,诊断检查者在8~12 min内完成,治疗者多在 20 min内完成,患者术毕至清醒时间(2.6±1.3)min,计算及提问对答恢复正常(4.3±3.10)min,离室观察时间(16.8±5.9)min,丙泊酚诱导用量在(1.12±0.32 )mg/kg ,

丙泊酚临床应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丙泊酚临床应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麻醉剂,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经常与镇痛药、肌松药及吸入性麻醉药一起使用。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住院患者使用颇多。但许多患者注射了丙泊酚后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症状,给临床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列举了丙泊酚在临床应用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分析原因,提出防治策略。 标签:丙泊酚;麻醉药物;不良反应;防治策略 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新型静脉麻醉药,其特点为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速度快等。在许多国家,丙泊酚是镇静剂的首选。然而,丙泊酚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有效的医疗作用的同时,其产生的不良反应症状也不容忽视。 1 丙泊酚临床应用期间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对策 1.1血压下降丙泊酚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常因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肌收缩能力下降而造成患者低血压。若患者本身为高血压患者,且术前服用过阿片类和β受体阻滞剂,那么对患者注射丙泊酚,则可导致患者动脉压一过性下降,对患者本身造成损伤。经研究表明,注射丙泊酚造成患者血压下降的原因,除了患者本身外,还有注射的速度快慢、注射的剂量多少等。 措施:①在对患者进行麻醉诱导前,对患者注射乳酸盐林格氏溶液,以扩充心脏前负荷;②使用阈下剂量的氯胺酮与丙泊酚合用,从而减少和对抗丙泊酚的心血管副作用;③注射丙泊酚前先注射麻黄碱,淡化丙泊酚带来的血压降低。 1.2心律失常因为患者注射丙泊酚后,丙泊酚可以医治引起心率增加的压力发射,导致患者出现心率过缓的症状,有时心率能低于50次/min;同时,丙泊酚还能导致患者出现心率过速,ST段下降等症状。 每当这时,医护人员应密切留意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通常采取的措施有:①在给患者注射丙泊酚前,先准备好适量的阿托品,若患者心率低于55次/min,则立即对患者注射阿托品,使患者心率恢复正常;②当患者心率大于100次/min 时,需追加丙泊酚剂量。 1.3呼吸抑制丙泊酚的临床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还有呼吸抑制,即麻醉剂使得患者呼吸频率减慢和潮气量降低,有时甚至会引起患者的呼吸暂停。并且丙泊酚的呼吸抑制程度和频率均大于同类的其他静脉麻醉剂。 措施:①若患者输入丙泊酚后出现呼吸减慢,但患者处于面罩吸氧状态,血氧饱合度稳定,则不需要处理;②若患者血氧饱合度下降到90%以下,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减慢、口唇发干,护理人员应立即加大患者的氧流量面罩吸氧,直

丙泊酚注射液的市场情况

丙泊酚注射液的市场情况 在麻醉药物临床应用中,丙泊酚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药物,其市场份额占到整个麻醉药市场的50%以上,远远高于其药品,稳居麻醉药物用药金额第一的位置,且其用药金额每年都以20%的增长率在增长。静脉麻醉类药物的代表性药物有是丙泊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依托咪酯也是一个快速增长的静脉麻醉类药物,而非巴比妥类药物氯胺酮处于逐年下滑的态势。 1989年美国FDA批准阿斯利康的丙泊酚注射液在美国上市,目前,丙泊酚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自主研制开发丙泊酚。目前CFDA批准的丙泊酚注射液厂家共有四个: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的“力蒙欣”、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乐维静”、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的“迪施宁”和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2013年和2014年新批准了广东嘉博制药、四川国瑞药业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批准进口的制剂企业有阿斯利康、费森尤斯卡比及德国贝朗。

2014年,国内城市公立医院丙泊酚用药金额为7.0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6.51%,占据麻醉药品市场的四成多。其中进口药物阿斯利康的得普利麻占据了60.56%、北京费森尤斯的“静安”占据了29.97%。国产丙泊酚占据了9.47%。同比上一年占比下滑了0.73个百分点;国产丙泊酚主要品牌是西安力邦制药的“力蒙欣”占据4.95%、四川国瑞药业的“乐维静”占据3.43%、广东嘉博药业的药物“迪施宁”占据了1.08%。江苏恩华药业股份上市的“泊得乐”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重较小,但是,江苏恩华药业已将麻醉药物作为企业的发展重点,有着一

定的销售渠道,在未来的竞争中,不甘示弱。 新进入全身麻醉市场的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由于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更少,临床应用中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同时也是重症监护患者辅助通气治疗时的镇静药物。近两年,在临床使用中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

浅析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5919982.html, 浅析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作者:康丽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对于药学工作者而言,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问题。了解常见 药物的不良反应并能够知晓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对于加强药物管理,合理选择临床用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提出了几点预防措施。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原因;预防措施; 药品作为在人类生病时所使用的物品,它的特殊性已经被人广为所知。药品在治疗人类疾病,缓解人类病痛的同时,也会给人体造成一些人类期望之外的反应。在医学上将在合理用量下导致的人体有害反应称之为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有轻有重,严重时会导致人类发生急性器官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因而对于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及成因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成因分析 1.1 药物不良反应 目前市面上的药物人体服用后都会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根据人体质而异。药物不良反应轻微时可能导致人体产生不适,如头晕、呕吐、目眩等,严重时可造成身体机能出现严重衰退,对于药物引起的患者死亡或者威胁到患者生命等情况称之为SAE,即严重不良反应。在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很多大规模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比如替马沙星事件以及四咪唑事件等。替马沙星曾经造成了几百例不良反应,包括造成急性肾衰竭、肝损伤等危害患者生命的例子。四咪唑则导致迟发性脑疾病,造成了几万例患者因此患了脑炎。在目前经常使用的抗生素药品中,环丙沙星以及诺氟沙星造成的不良反应液很多,比如有的患者在服用这两种药物后有过敏性紫癜。 药物不良反应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 1)A型:A型不良反应是能够被预测的,并且在药品上市前就已经能够预测到不良反应,比如一些常见感冒药服用后会有嗜睡的症状。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和服用剂量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2)B型:B型不良反应是不可以预测的,同时出现的概率也非常低,如常用的抗生素----青霉素,有极少量病人在服用或者输液后会产生过敏性休克。B型不良反应一般都较为严重。 3)C型。C型不良反应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续时间长,因而很难判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 机制,并且具有特异性。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Word版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摘要:药品关乎着病人的生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寻求个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药物滥用的现象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人身健康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引起了社会广泛群众和政府的密切关注。现如今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寻求个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已然很重要。 关键词:合理的用药;抗生素滥用;不良反应;安全用药 0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一、药品的总体介绍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关于药品的定义: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1、1特性介绍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应用于临床后,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一些以往认为无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的预后已大有改观;但同时也带来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人们在实际应用抗菌药物时,常常只注重其治疗作用,对不良反应注意不够,因而造成治疗的失败。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毒性反应指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严重程度一般随剂量增大及疗程的延长而增加,多属于可逆反应。毒性反应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在肾、神经系统、肝、血液、胃肠道、给药局部等。一般来说,氨基甙类、多粘菌素、万古霉素、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素容易产生多系统的毒性反应 2.变态反应几乎每一种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大多由青霉素引起;最多见的是皮疹,各种抗生素均可引起;以发热、关节痛、荨麻疹为表现的血清病样反应则多见于青霉素和头孢霉素;万古霉素可引起红人综合症。另外,还有药物热、感光反应等。 3.二重感染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新出现的感染。是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群受到抑制而未被抑制的菌群乘机大量繁殖所致。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加以人体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且死亡率较高。 为了预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须做到: 1.真询问既往史,包含既往用药史、家族史及药物过敏史等,严格执行皮试常规; 2.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及防治对策; 3.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时要警惕毒性的协同作用; 4.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 5.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采取相应抢救及治疗措施。病人则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应用,切忌随意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