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完整版)

合集下载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母婴同室病房是为了满足产妇和新生儿在产后期间的照顾和护理需求而设立的特殊病房。

为了确保母婴同室病房的安全和良好的管理,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提供安全、舒适、温馨的环境,满足产妇和新生儿的照顾和护理需求。

2. 保障母婴同室病房的卫生和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3. 加强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护理水平。

4.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三、管理制度1. 入住管理(1)产妇入住:产妇需提供产检记录、妊娠期间的检查报告和个人身份证明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登记。

(2)新生儿入住:新生儿需提供出生证明、新生儿听力筛查报告和疫苗接种证明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登记。

(3)每位产妇和新生儿入住时,需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并接受母婴同室病房的管理规定。

2. 安全管理(1)保证病房的安全环境,定期检查电器设备、照明和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行。

(2)确保病房内的家具和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3)严格控制病房内的火源,禁止吸烟、使用明火等危险行为。

(4)保证病房内的消防设施完好,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

3. 卫生管理(1)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对床铺、卫生间、洗手池等进行重点清洁。

(2)加强病房内的垃圾分类管理,定期清理垃圾。

(3)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流通,定期通风换气。

(4)提供洗手液、纸巾等卫生用品,并定期更换。

4. 护理管理(1)根据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2)定期监测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加强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教育,包括喂养、护理技巧、新生儿抚触等方面的指导。

(4)做好病情记录,及时沟通和交流,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5. 家属管理(1)鼓励家属陪同产妇和新生儿入住病房,提供家庭支持和照顾。

(2)家属需遵守病房的管理规定,不得干扰医护人员的工作和其他病房内的患者。

(3)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护理水平。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陪探视制度,非本室工作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入内。

2.帮助产妇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0分钟内进行皮肤接触,按需哺乳。

3.指导产妇加强营养及注意休息,坚持24小时母婴同室,若有医疗处置或沐浴要分开时,不能超过一小时。

4.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婴儿反应、吸吮及大小便情况,按时测量体温、检测黄疸指数,认真做好评估和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婴儿每日或隔日沐浴一次,测量体重,做好婴儿脐部、眼部、臀部等皮肤护理。

6.健康教育做到“六教会四指导”提倡母乳喂养。

六教会: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挤奶、换尿布、婴儿沐浴、婴儿抚触、新生儿母乳喂养及补奶。

四指导:产妇“科学坐月子”、科学喂养婴儿、预防婴儿意外伤害、新生儿黄疸观察及促退黄疸指导。

7.严格执行母婴同室有关制度,健康教育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

8.加强风险管理与安全宣教,履行告知义务,防范婴儿错抱及被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母婴同室医院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医院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适用于所有入住母婴同室的产妇和新生儿。

三、母婴同室管理制度1.母婴同室病房设置(1)母婴同室病房应设置独立的母婴护理区域,保证母婴隐私。

(2)母婴同室病房面积应满足母婴生活、护理需求,室内设施齐全,环境舒适。

2.母婴同室护理原则(1)母婴同室期间,医护人员应遵循科学、规范、个体化的护理原则。

(2)产妇和新生儿的生活、护理、治疗等工作,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负责。

3.母婴同室护理内容(1)产妇护理1)产后2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2)协助产妇进行产后检查,如伤口、宫缩、阴道出血、排尿情况等。

3)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确保母乳喂养成功。

4)为产妇提供心理、生理、营养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2)新生儿护理1)产后2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体温、体重等。

2)协助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筛查、洗澡、脐带护理等。

3)指导家长进行新生儿日常护理,如换尿布、喂奶、洗澡等。

4)对新生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母婴同室探视制度(1)探视时间:每日上午8:00-10:00,下午2:00-4:00。

(2)探视人数:每名产妇每日限探视2人,探视者需出示身份证及产妇家属证明。

(3)探视要求:探视者应穿着整洁,佩戴口罩,保持病房安静、卫生。

四、母婴同室感染预防与控制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进入母婴同室前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2.加强母婴同室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消毒。

3.对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和新生儿,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定期对母婴同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环境安全。

五、附则1.本制度由我院产科病房、新生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负责解释。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标准版)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标准版)

母婴同室护理工作制度一、产妇分娩婴儿后,实行母婴同室,妈妈与新生儿24小时在一起,每天分离不超过1小时。

二、产妇进入母婴同室后,除一般旳产后护理常规外,应发放书面须知,并进行口头重点宣都和指引。

定期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饲养宣教、健康教育和卫生指引。

及时每日进行母乳饲养评估,并做针对性旳指引。

对产妇提出旳母乳饲养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引。

三、定期对医护人员旳手、物体表面作细菌监测;每年对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母婴同室,阴转后才能回母婴同室工作。

四、如无禁忌,自然分娩旳新生儿应在脐带接扎后30分钟内、剖宫产应在妈妈有应答反映后1小时内与妈妈进行皮肤接触30分钟以上,并行早吸吮。

五、实行母乳饲养,认真执行世界卫生组织增进母乳饲养成功旳十条措施、我院增进母乳饲养成功旳十条措施、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及医疗机构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

六、教会妈妈对旳旳母乳饲养体位和含接姿势,以及对旳旳挤奶措施。

对母婴分离产妇进行母乳饲养指引,增进其保持泌乳。

协助妈妈建立母乳饲养信心,提高6个月婴儿旳纯母乳饲养率。

对不适宜哺乳旳产妇进行回奶指引。

七、设立母乳饲养征询电话,解决出院产妇母乳饲养和产褥期母婴知识旳征询。

八、产妇出院迈进行母乳饲养技能和知识评估,理解住院期间对母乳饲养和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旳掌握限度,不合格者重点宣教。

九、新生儿入室后,应与助产人员或医生以及新生儿旳家属全面核对妈妈及新生儿有关信息,并向家属交代安全事项。

十、严密观察妈妈及新生儿旳生命体征,并做好护理观察记录,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十一、每天进行新生儿沐浴,并进行脐部护理,臀部护理。

十二、新生儿出院时,应在新生儿沐浴后与其家属核对新生儿标记,全面核查新生儿状况无异议后,做好出院指引,并请家属签字后方能出院。

母婴同室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母婴同室护理管理制度范文

母婴同室护理管理制度范文母婴同室护理是指新生儿与母亲在出生后立即呈现亲子躯体接触,并共同居住在一个独立房间内,实行24小时全天候的护理和照料,以推进母婴亲子关系的营造、促进母乳喂养的开展以及保障患儿安全和健康地成长。

为了有效地管理母婴同室护理,我院制定了一套母婴同室护理管理制度,以下是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护理空间条件建设:1. 母婴同室护理空间应具备干净、通风、明亮的环境,阳光可以照射到房间中,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2. 设有独立的卫生间,配备洗手盆、浴盆、坐浴器等设施,以满足母亲产后的清洁需求,并确保便捷安全。

3. 提供舒适的床铺设施,确保新生儿和母亲的休息质量。

4. 房间内应配备必要的护理设备,如新生儿护理台、测温仪、血氧仪等,并定期进行维护与检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二、护理管理人员要求:1. 母婴同室护理由专门的团队负责,护士人员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过相应的培训,熟悉母婴同室护理的原则和操作技巧。

2.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和敬业精神,关注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并能正确处理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3. 护理人员需主动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包括过敏史、疾病史等,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原则与操作规范:1. 具体操作前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相关医疗内容并取得相关意见。

2. 室内需维持较高的洁净度,定期进行清洁卫生消毒工作,确保患者与新生儿的健康安全。

3. 室内湿度、温度需保持在适宜范围内,特别是针对新生儿,避免过冷或过热导致不适。

4. 护士每次进行护理前,应首先执行洗手程序,并佩戴口罩及手套,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5. 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如观察体温、呼吸频率、吃奶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6. 护士需对新生儿和母亲进行必要的教育指导,包括哺乳、换尿布、洗澡、新生儿护理等方面的技巧与知识。

四、妇婴健康管理:1. 护士需定期进行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测量,记录并跟踪生长发育情况。

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教学文稿

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教学文稿
存和运输母乳到新生儿科;向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产 妇宣教并指导人工喂养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并处理 不良事件,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和职业防护
四、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安全管理
1住院分娩新生儿院内转运安全制度: (1)新生儿分娩后,助产士/护士应让产妇查看 新生儿,仔细检查和确定婴儿性别和身份,为其佩戴 双腕带,建立体温单。 (2)顺产分娩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一同在产房 观察2h后转入母婴同室病房;剖宫产分娩新生儿 手术结束与母亲一同转入母婴同室病房。 (3)在院分娩的新生儿因疾病等特殊情况需转 科时,应通知家属办理转科手续,并在体温单和新生 儿临时医嘱单上记录转科时间;如家属拒绝转科,医 生需告知家属风险并签署相关文件。
6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
(5)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巾,床头柜等物体 表面应每天清洁,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暖箱、室内 用品、母婴床、家具等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遇 污染随时消毒。 (6)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 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并双消毒。 (7)婴儿生活及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 交叉使用;新生儿被服等物品应消毒或灭菌处理。 (8)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着 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所在地域如感染性 疾病流行,禁止探视。 (9)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暖箱等,应彻底清 洁、终末消毒。
(4)新生儿转科时,必须由家属和本院接诊医 护人员共同转运,进修生、实习生不得单独转运新生 儿;转送助产士 护士 医生必须与转入科室接诊医 护人员进行交接,并在专用登记本上记录新生儿转 科情况,转诊及接诊护士需共同确认和签名,必要时 家属确认签名。 (5)母婴同室新生儿离开产科外出检 查必须有本院工作人员陪同,并记录新生儿外出及返回时 间。
6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

医院母婴同室管理制度【医院妇产科管理制度】

医院母婴同室管理制度【医院妇产科管理制度】

医院母婴同室管理制度
一、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除非有医学指证);
二、作到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对剖宫产术的产妇,在能作出应答反应30分钟内,让母亲与婴儿皮肤接触30分钟以上;
三、产后24小时内有医护人员帮助喂养;
四、实行按需哺乳;
五、不准将奶瓶、奶嘴带入病房,无医学指证,不得给婴儿喂母乳替代品;
六、每月给婴儿选择和做其他处理,使母婴分离不得超过1小时;
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八、严格执行探访指定,保证母婴有良好的休息。

1。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

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1、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母婴同室病房的管理,确保婴儿和产妇的安全和健康,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和病房环境。

2、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的母婴同室病房。

3、定义3.1 母婴同室病房:一个供产妇和新生儿一同疗养和接受医疗观察的病房。

3.2 产妇:已经分娩或正在分娩的女性。

3.3 新生儿:出生不到28天的婴儿。

4、管理职责4.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实施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制度,并提供必要的设备和人员保障。

4.2 护理部负责协调病房的护理工作,指导护士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

4.3 医生负责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医疗观察和治疗,在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4 护士负责照顾产妇和新生儿的日常生活,包括喂养、洗护、测量体温等,并及时上报病情变化。

5、病房要求5.1 病房应具备充足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5.2 病房应有足够的床位供产妇和新生儿使用。

5.3 病房内应设置洗手间和更衣室,方便产妇和护士的日常生活需要。

5.4 病房内应设有专门的婴儿区,提供合适的婴儿床、母乳喂养设备等。

6、婴儿护理6.1 母婴同室病房的护士应定期观察婴儿的生理变化,包括体温、呼吸、皮肤颜色等。

6.2 护士应及时更换婴儿的尿布,保持其干燥和清洁。

6.3 护士应根据需要进行婴儿的喂养,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6.4 护士应按照指示给婴儿进行预防接种和体检。

7、产妇护理7.1 护士应协助产妇进行产后休息和康复。

7.2 护士应了解产妇的饮食偏好和特殊需求,并进行相应的安排和调整。

7.3 护士应指导产妇进行产后恢复的体操和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

8、卫生管理8.1 病房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8.2 护士应遵守洗手和消毒的操作流程,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8.3 必要时,医院应提供专业的清洁和消毒人员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消毒工作。

9、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9.1 病房平面图9.2 医疗设备清单9.3 护理工作操作手册10、法律名词及注释10.1 产妇保健法:指规定产妇在妊娠、分娩和产后期间应享受的健康保障权利的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完整版)产科母婴同室是一个高风险的区域,由母亲陪伴新出生婴儿,家长缺乏观察、护理经验,且新生儿病情变化快,无任何行为和语言能力,不可预见性的不安全因素多。

随着我国政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各级助产机构分娩量剧增,高危孕产妇数量随之增多,产科新生儿管理压力增大。

因此,产科与新生儿科如何共同协作,管理好母婴同室新生儿,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迄今为止,我国尚无关于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的指南和标准。

国外由于人口少,分娩量小,相对医疗资源丰富,医护人员配备充足,因此其相关指南不适用于国内。

为了保障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同时针对近年来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部分相关专家,根据目前我国母婴同室管理的现状制订了《产科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建议》,以规范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供各级助产机构新生儿科和产科医护人员参考。

一、适用对象产科母婴同室的新生儿。

二、管理模式建议产儿科协作共同管理。

儿科医生负责管理产科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包括每日常规查体、高危儿管理、常见问题处理等,人员归属根据各医院实际情况决定。

三、医护人员资质及职责1.医生资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新生儿科/儿科医生,建议具备新生儿科相关工作经历,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并接受考核,具备新生儿复苏的能力。

2.医生职责:负责产科高危孕妇分娩的待产工作,必要时及时进行新生儿复苏;负责母婴同室新生儿查房,完成相关医疗文件;履行新生儿分诊、转科职责;负责对家长进行新生儿健康知识宣教,并沟通新生儿情况。

3.护理人员资质:取得《护士资格证书》,具备新生儿常规护理、窒息复苏及危急处理能力。

进行疫苗接种的护士应取得相应证书,掌握疫苗接种的操作规范、流程及应急预案。

4.护理人员职责:负责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工作、病情观察及宣教指导,及时与新生儿科医生沟通了解治疗方案及处理措施;贯彻落实爱婴医院相关制度,做好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的宣教,特别是指导和帮助母婴暂时分离的产妇挤奶、保持泌乳,贮存和运输母乳到新生儿科;向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产妇宣教并指导人工喂养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事件,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和职业防护工作。

四、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安全管理1.住院分娩新生儿院内转运安全制度:(1)新生儿分娩后,助产士/护士应让产妇查看新生儿,仔细检查和确定婴儿性别和身份,为其佩戴双腕带,建立体温单。

(2)顺产分娩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一同在产房观察2 h后转入母婴同室病房;剖宫产分娩新生儿手术结束与母亲一同转入母婴同室病房。

(3)在院分娩的新生儿因疾病等特殊情况需转科时,应通知家属办理转科手续,并在体温单和新生儿临时医嘱单上记录转科时间;如家属拒绝转科,医生需告知家属风险并签署相关文件。

(4)新生儿转科时,必须由家属和本院接诊医护人员共同转运,进修生、实习生不得单独转运新生儿;转送助产士/护士/医生必须与转入科室接诊医护人员进行交接,并在专用登记本上记录新生儿转科情况,转诊及接诊护士需共同确认和签名,必要时家属确认签名。

(5)母婴同室新生儿离开产科外出检查必须有本院工作人员陪同,并记录新生儿外出及返回时间。

(6)在院分娩新生儿如由新生儿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或其他病区转回母婴同室病房时,家属应到场核对信息,确认无误后将新生儿转回。

若家属未到,应暂缓转回。

(7)产科病房门口设立门岗,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探视,探视者出示探视卡,并告知被探视者准确的床号、姓名方可进入探视。

(8)母婴同室的产妇外出检查、治疗、沐浴时,须有家属看护新生儿。

(9)产妇、新生儿出院需凭"出院通知单"及"新生儿放行条"离开病区。

2.新生儿身份核对制度:(1)母婴同室新生儿所有医疗行为应在家长在场或知情的情况下实施,避免新生儿身份辨识错误及相关潜在医患纠纷。

(2)使用双腕带和床头卡作为辨识手段。

(3)主管护士每班核对新生儿双腕带,如有一条缺失、脱落时,应重新佩戴,佩戴时应在床旁经双人(与新生儿家属)核对无误后在腕带背面签署执行者工号并佩戴;禁止解除双腕带。

(4)更改新生儿信息时(如转科等)需同时更换手腕带和床头卡。

由两人核对确认后方可执行。

3.新生儿疫苗接种:(1)一针一苗,一位操作者。

(2)规范疫苗领取、储存。

(3)遵守疫苗接种禁忌证和适应证。

(4)规范注射时间、地点、部位等。

(5)注射前要检查疫苗是否在有效期内,注射后半小时内观察异常反应。

(6)完善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

4.预防新生儿猝死:(1)新生儿床使用硬床垫。

(2)不给新生儿覆盖蓬松的毛毯、厚重的被子或带毛制品。

(3)在院新生儿采用仰卧姿势。

(4)避免房间过热,衣物应穿着合理。

(5)室内空气清新。

5.预防新生儿低血糖:(1)早开奶,按需喂养。

(2)做好保暖措施。

(3)识别危险因素及早期表现,包括易激惹、呼吸窘迫、体温降低、喂养困难等,也可能无任何表现。

(4)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完成首次母乳喂养,喂养困难者需检测血糖。

糖尿病母亲婴儿、巨大儿、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晚期早产儿生后需常规监测血糖。

至少连续3次以上血糖正常再停止监测。

6.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1)每张产妇床的使用面积为8~10 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每个房间一般不超过3组母婴床位。

(2)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应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

(3)母婴同室病房各项操作,包括预防接种、抽血化验、新生儿筛查等,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卫生制度;皮肤化脓及有其他传染性风险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制度。

(4)母婴同室病房应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病房整洁,无污渍、灰尘;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即刻消毒。

卫生洁具分室使用,用后晾干。

(5)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巾,床头柜等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暖箱、室内用品、母婴床、家具等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遇污染随时消毒。

(6)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应单独使用并双消毒。

(7)婴儿生活及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新生儿被服等物品应消毒或灭菌处理。

(8)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所在地域如感染性疾病流行,禁止探视。

(9)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暖箱等,应彻底清洁、终末消毒。

五、母婴同室新生儿管理制度新生儿入住母婴同室病房前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根据外观、毛发、乳头、足褶纹理等评估胎龄是否与实际相符;头、心脏、手( head、heart、hand,3H)是外观畸形的好发部位,注意3H体检;注意有无产伤,如颅骨塑形、肢体骨折和臂丛神经麻痹等;对胎盘、胎儿脐带及血管应认真检查,如发现高危或可疑征象,需转新生儿病房进一步观察与诊治。

1.有下列高危因素时需要密切观察新生儿:(1)母亲因素:孕母年龄>40岁或<16岁,孕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病、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疾病史,孕期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或药物,孕期感染TORCH。

(2)胎儿期因素:孕母早期先兆流产、孕母妊高征、贫血,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发育不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离、脐带异常(脐带过短、脐带扭曲成麻花状等)、羊水量过少、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等疾病。

(3)分娩因素:产时窒息、脐带绕颈,脐带脱垂,难产、手术产、急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或止痛药物史。

(4)新生儿因素:①多胎儿、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巨大儿、新生儿黄疸、先天性畸形;②若母婴同室新生儿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紫绀、惊厥、频繁呕吐、腹泻、血便、反应低下、喂养困难、重度黄疸等,需转新生儿科监护;③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畸形、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黄疸、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寒冷损伤、消化道出血、低血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臂丛神经麻痹等,需转新生儿科监护。

2.其他特殊情况下的新生儿管理:(1)手术助产:有帽状腱膜下出血的风险。

吸引产负压吸引时间超过20 min,超过3次吸引,负压吸引器滑脱超过2次,有以上情况时均应密切监护新生儿状况。

观察内容包括:体温、心率、呼吸,头颅大小和形状,肿胀的部位和性质,如有喂养差、活动差、苍白等表现,或头皮有大面积波动感的肿块需尽快转至新生儿科。

(2)羊水胎粪污染:有胎粪吸入的风险。

生后4~24 h至少每4 h观察一次,每次喂奶前也要观察体温、心率、呼吸等,必要时测定脉搏氧饱和度。

(3)有早发型败血症风险的新生儿:孕母阴道直肠分泌物B族链球菌(GBS)培养阳性;既往新生儿GBS感染;胎膜早破>18 h;早产;孕母产时体温> 38 ℃。

如果孕母使用了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新生儿生后48 h内,每次喂奶前或至少每4 h观察体温、心率和呼吸。

如果家长要求提前出院(48 h内),必须由上级儿科医生同意。

如果孕母的抗生素治疗不充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观察评估和处理。

(4)新生儿黄疸:母婴同室病房医护人员应每日监测新生儿黄疸情况,如有高危因素(如溶血等)应增加监测次数;应对家长进行宣教,如果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属于异常情况,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新生儿黄疸处理及随访流程见图1,详细指引见2014年修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指南》。

图1母婴同室新生儿黄疸观察流程3.新生儿体格检查:(1)首次检查:一般于出生后在分娩室或手术室进行,必须仔细,包括反应、皮肤颜色、有无破损及皮疹,头颅有无包块,囟门,眼球活动,外耳廓是否完整,唇色是否红润,有无唇腭裂,气管是否居中,心肺听诊是否正常,腹部及脐带情况,外生殖器有无畸形,四肢有无畸形,活动是否自如等。

主要识别任何明显的先天性畸形,评估胎龄、营养状况、有无活力,以及从宫内向宫外的转变的情况。

足月新生儿生命体征正常值:腋下体温36.5~37.3 ℃;心率清醒状态100~180次/min,睡眠状态80~160次/min;呼吸40~60次/min。

(2)第2次全面检查:一般于生后12~24 h在母婴同室病房完成,应有家长在场。

确定新生儿在宫外的生活一切正常,发现任何先天或围产期获得性疾病。

(3)第3次检查:主要为出院前评估,发现婴儿出生后出现的问题,例如感染、黄疸,以及前2次检查未发现的畸形,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生后第1天听不到杂音。

评估喂养情况,并给予出院后指导意见。

正常新生儿生后24 h内排大小便。

所有新生儿应监测体重情况,如体重下降≤出生体重的10%,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