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1 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由美国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一起创立,之后又取得一系列进步与发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理论,现在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四大“子理论”为:因果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前,自我决定理论依然在不断发展,Deci和Ryan也在继续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求更全面地阐述和解释自我决定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假设都很多,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研究、应用和评价对自我决定理论的诸多研究和理论进行整理。从而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服务。

2 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些人文科学的特点,如研究价值观、幸福感、自由等主题;而其研究方法又是实证的方法,具有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用实证的方法对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

2.1 哲学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哲学上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

2.1.1 现象学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首先,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学说强调人的意识能构造“对象”,启示自我决定理论要重视自我的主体性;其次,现象学中“生活世界”学说有关自我世界的观点被自我决定理论吸收,自我决定理论以自我为研究对象,关注“整合”,注重对个人内在需要的研究;最后,现象学认为本质即现象,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过程重视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2.1.2 存在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和强调人的意志、责任心等(林烨,2008),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要研究人的内在及其个人特征。表现为: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人的价值观问题、同一性和辩证性问题、自由问题。

2.1.3 实证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实证主义强调要获得实用、有用、精确的知识,强调理论命题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才是有意义的(林烨,2008)。自我决定理论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追求客观的、精确的、普适性的结果。这也是其与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2.2 科学背景

主要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据此Deci和Ryan提出了有机辩证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的内在的倾向,而能否实现这些倾向则要看外界环境条件是否支持。

2.3 心理学背景

2.3.1 机体论心理学的影响

首先,机体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被Deci和Ryan所吸收,并将之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其次,机体心理学也看到了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强调顺应环境。Deci和Ryan吸收了有关顺应的观点,认为个体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能力、自主性、归属感。

2.3.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性的理解和研究的内容与主题上。自我决定理论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最高动力,关注个人的价值、尊严等。甚至可以认为罗杰斯的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在元认知水平上是一致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从不同方面验证罗杰斯的理论。

3 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研究

3.1 自我决定理论基本内容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寻求自我整合的倾向,而这种天性能否实现受制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在的自我成长、自我整合与外部环境之间构成了辩证关系,被称为“有机辩论元理论”。要求要完整把握个人内部心理动力、个人外部社会条件以及两者之前的辩证关系,如此才能完整理解个体的发展。自我决定理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四个子理论:

3.3.1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个人的行为是由心理需要推动的,这种心理需要具有内在性、普遍性与中心性。每一个体身上都有先天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本质上是心理性的,即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

3.3.2认知评价理论

根据动机的来源,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引起的,通常是由具有新奇性的活动引起的;后者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在这一个划分基础之上,认知评价理论阐述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外部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影响。继而指出,外部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产生的。

认知评价理论还认为,如果外部环境损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让个体感觉被控制或产生无能感,便会降低内部动机,但如果外部环境没有损害或是满足了基本心理需要,便不会降低甚至会提高内部动机(赵燕梅,张正唐,刘宁,丁明智,2016)。这一结论后来被相关研究证明。

3.3.3有机整合理论

认为非内在激发的活动通过外在动机的内化与整合而发生作用,假定人们天生有整合经验的倾向,我们通过内化,将外在动机逐步整合为个体的内在动机。内化是指人们吸收了一种价值和规则;整合是指进一步将管理规则视为自己的一部分,随后会映射到对自我的感觉中(赵燕梅等,2016)。而在内化的过程中,随着自我决定程度的增加,将外在动机依次划分: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是一个连续体。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合称为自主性动机;而外部调节、内摄调节则合称为控制性动机(赵梅燕等,2016)。有机体整合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体验到胜任、归属和自主时才能够促进内在动机与活力。

3.3.4因果定向理论

该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有机体整合理论的外延。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一般认为个体身上有三种因果定向:自主定向、控制定向、非个人定向,三者是独立存在的。

3.2 自我决定理论相关研究主题

目前,自我决定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主要研究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对理论的验证和通过理论外延发展出的新概念的研究。而具体研究领域如下:

3.2.1 人类行为的动机

这是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中最早进行研究的领域,与之相关的理论主要整合为认知评价理论,对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

①动机的类型:主要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依据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内在动机自我决定程度最高而无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最低,从内在动机到无动机可以呈现为一个连续体。

②动机的层次:依据动机水平的稳定程度对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性的动机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总体水平、社会情境水平、特定事件水平。

③由于存在不同层次水平的动机,因此对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也需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考虑。首先,某一个动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可划分为总体水平、社会情境水平和特定事件水平。其次,这些社会因素又受个体能力、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需要的调节。只有外在社会情境能够提供证据三种需要的满足,才能有效地激发个人的内在动机。最后,某一个动机又受到上一层次动机水平的影响,这一理论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支持。

④个体的动机变迁。虽然有研究表明总体层次和社会情境层次的动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改变。

⑤动机对个体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动机会对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总的来说,内在动机多起到积极作用,外在动机则反之

3.2.2 个体目标追求

认知动机理论认为,目标不仅有传统的动机理论认为的唤醒努力、产生坚持性、为行为提供方向的作用,还可以推动策略的形成。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分类,将目标追求分为:内源目标和外源目标。相关研究表明,内源目标可以直接提供内在心理的满足,从而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外源目标不能全部满足个体内在心理需要,甚至会削弱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使个体趋于外在动机行为(林烨,2008)。

②目标追求与幸福感:内源目标追求能直接提供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而外源目标追求会减少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即不同的目标追求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3.2.3 个体价值观

主流心理学因为研究方法等原因限制,往往忽视了价值观的研我决定理论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价值观进行研究,主要包括:

①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和内在心理需要。

②个体价值观的分类。主要分为内在价值观和外在价值观。前者指“与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相一致的意愿表达”,后者指“不能有效地提供个体乃在需要的满足,而是关注如何获取爱在目标”。

③与基本心理需要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内在价值观比外在价值观更能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

3.2.4 幸福感

哲学史上有两种幸福感传统:享乐主义和完善论幸福感,后者认为幸福是人潜能的实现,使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自我决定理论吸收了完善论幸福感的相关观点,从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两个角度出发理解幸福。

4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4.1 教育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和教师两类人群的研究。关注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学习绩效的关系,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支持问题。第一类问题一般在研究的时候采用自我报告法,而第二类问题多采用问卷法或者实验法。

如,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认同历史学习价值、提供参与和选择机会、提供积极的非控制的信息反馈、设置学生最近发展区,增强学生自我效能四个策略,内化学生历史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自愿进行历史学习,从而实现创建优质历史教学课堂的目的(王静,董志伟,靳明,2018)

4.2 管理领域

在这一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员工的动机。主要研究集中在组织承诺、管理者风格、员工自主性动机等方面。

如,相关研究表明满足胜任、关系和自主三种心理需要的组织环境因素是增加内部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进而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心理健康的有效路径(张剑, 张建兵, 李跃, 2010)。

4.3 心理治疗领域

自我决定研究者认为,心理治疗应该建立在对来访者不断的认识、探索其自身生活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基础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目标要不断发生变化。强调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自主支持、

5 评价

5.1 贡献

①体现了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向,为深层次理解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对动机或行为的影响是受认知作用的调节的,也就是说,个体的主动知

觉和判断会影响其动机与行为,这是一个新的角度。

②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成长、健康、价值观等常被主流心理学忽视的主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自我决定理论用实证研究、现场调查的方法对这些主题进行了研究。

5.2 局限

①对人性的理解,自我决定理论在看待人性的实现和发展的时候没有考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在做分析时缺乏“历史”这一个维度。

②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只采用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主观问题,这可能导致对人的个性、独特性的忽视。

③研究的具体内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澄清,相关模型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沉浸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自沉浸理论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网络学习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介绍了沉浸感的提出与完善及其产生条件,分析了网络学习的概念和本质,指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沉浸感对网络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沉浸感;网络学习;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网络学习在其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网络学习效率不高。而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沉浸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沉浸感从提出到完善,已经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对网络上的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沉浸感概述 1.1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Csikszentmihalyi首次提出,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相关的沉浸行为研究并修正其定义以期更能符合沉浸状态的描述。 随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沉浸理论延伸至人机互动上的讨论,Webster等人视这种互动具游戏( playful )和探索( exploratory )的特质( Webster,Trevino&Ryan,1993 )。Ghani和Deshpande( 1994 ),以人机互动对工作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两个沉浸的主要特征:在活动中完全专注( concentration )和活动中被引导出来的心理享受( enjoyment )。Novak、Hoffman和Yung 等人从1996年开始,即对网络沉浸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模式发展,有别于原始的沉浸模型,在人机互动中的沉浸主前提( primary antecedents ),除挑战与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之外,还必须加上专注(focused attention)。之后Novak等人针对其模式做修正及更仔细的研究(Hoffman&Novak,1996; Hoffman,Novak&,Yung,1998,2000),并针对不同的网络行为做沉浸模式的检验,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行为中,信息寻求最容易进入沉浸,其次为阅读与书写。不同的网络活动型式,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E-mail 等,也会带来沉浸经验的差异。 1.2沉浸体验条件 沉浸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重视,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 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

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能力需求描述了个体希望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的活动。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能够用自我效能感来测量。自我效能感指个体感知到的其能够有效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它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个体感知到的自我能力越强,个体的能力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 2.认识评价理论:外界环境会影响个体内部的行为动机,从而影响行为的执行状况。外界的环境因素包括三种类型:信息性因素、控制性因素、去动机性因素。 3.有机整合理论:把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内在、外在、无动机三种类型。 内在动机通常指个体的特征方面:对挑战的偏好、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断地外界环境进行探索学习、热衷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进步。外在动机则突出了外界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外在动机通常不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个体为了得到某种特殊结果“被迫”采取特定的行为,比如,工人努力的工作,可能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 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一、自我决定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

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 邹琼X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武汉,430079) 摘要西方研究者建立了四个文化模型来解决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争议。遗憾的是,现有的模型各执一端,实证研究也偏重于幸福感的文化特殊性研究。近年来,国内开始重视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并发现了幸福感的中西差异。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整合有关理论,解决文化争议,采取主位研究策略,提高实证研究的效度。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文化理论模型 幸福最初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柏拉图时期[1]。随着西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幸福的研究相继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广泛的兴趣。但是,对幸福感系统且深入的研究还是要归功于心理学[2],尤其是在新世纪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自20世界50年代至今,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历了现象描述、因素探索和理论建模这两个阶段。近年来,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进入了第三阶段,研究者开始采用各种整合方法开展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并已有了许多研究成果[2]。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还比较贫乏,许多研究者正在致力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 1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特殊性和理论模型 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中,幸福的实现方式和心理机制是人类所共有的,还是不同文化所特有的,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是普遍争议的问题[3]。从西方现有的四个文化模型的基本假设来看,这些模型各执一端,无法兼顾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若要兼顾主观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者就必须同时考虑幸福感的四个文化水平: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文化内的共性和差异。 在跨文化情境下研究主观幸福感无法回避文化相对性的问题:如果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那么其国民就会依据不同的标准来考虑和评价其所在社会的成功和价值[4]。显然,Markus和Kitayama(1994)的文化常模模型(cultural norm model)是重视幸福感的文化差异的文化相对论模型。这个模型也一直是西方许多幸福感的跨文化实证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但是这个模型将文化内群体成员心理体验的相似性绝对化了,没有注意到文化内的变量,因而遭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批评[5]。Oishi等人(1999)提出的目标调节模型进一步考虑到了同一文化内部个体目标不同所导致的幸福感差异[6]。Eid 和Diener(2001)采用多文化潜在类型分析法(multicultur e la2 tent class analysis)分析了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台湾被试的情感体验规范后发现,同一个文化中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规范。文化内的差异可以由跨文化心理学的两个概念得到解释: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与以他人为中心的区别。个人主义的国家和集体主义的国家都有以自我为中心与以他人为中心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个人主义的国家中所占的比例大,以他人为中心的人在集体主义的国家中所占的比例大。二是严格文化与宽容文化的区别。严格文化要求每一个人服从情感体验的某些规范,而宽容文化则没有严格的情感体验规范,能够容忍更多的情感体验规范偏离[7]。 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是指幸福感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因素。自我决定理论和多维模型都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并试图验证幸福感的文化普遍性的理论模型。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有普遍的基础性的三个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这三种需要的满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和表达方式[8]。多维模型则认为幸福感的心理机能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关系、情感控制和自主,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与生活满意感有关[9]。显然,自我决定理论同时考虑到了幸福感的文化共性和特性。 主观幸福感的实现既有文化共性也有文化特殊性的假设是合理的。但是这也为实证研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识别这两类文化变量以及这两类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类的需要。一旦人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很快乐,他们就有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然而,如果无止尽的愿望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标准会影响主观幸福感,那么简单地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将不能保证人们普遍的主观幸福感[3]。 2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旨在探索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差异。Inglehar t等人(2000)和Veenhoven等人(1993)对生活满意感的跨国研究显示[3],国家之间的平均主观幸福感存在着稳定的差异。此外,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幸福感的差异也得到了研究证实。 2.1.1主观幸福感存在文化差异的原因 Diener和Lucas(2000)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的文化差异[10]。 国家财富和个人收入。Diener等人(1995)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与这些国家的财富有显著的相关[11]。Diener等人(2002)的后续研究全面验证了财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12]:¥国家财富和该国平均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之间有高相关。|在贫困的国家,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 X通讯作者:邹琼,女。E-mai l:zouq-761231@https://www.360docs.net/doc/9217206981.html, 632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28(3):632-633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综述

第37卷第10期自动化学报Vol.37,No.10 2011年10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 October,201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综述 王中杰1谢璐璐1 摘要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是多维异构的计算单元和物理对象在网络环境中高度集成交互的新型智能复杂系统,具有实时、鲁棒、自治、高效和高性能等特点.本文首先介绍了CPS的概念和特征,综述了CPS的当前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其次,对CPS的系统构成进行了简要分析,讨论了CPS与相关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对CPS技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实时,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网络控制 DOI10.3724/SP.J.1004.2011.01157 Cyber-physical Systems:A Survey WANG Zhong-Jie1XIE Lu-Lu1 Abstract Being a real-time and robust autonomous system with high performances,cyber-physical systems(CPS)are a kind of novel intelligent complex systems with di?erent scales of computation and physical components tightly integrated and interacted under the future networks.The no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P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ology are?rst presented.Then,the technology framework of CP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related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are discussed.Finally,challenges to be dealt with for CPS are pointed out,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Cyber-physical systems(CPS),real-time,high performance,embedded system,networked control 嵌入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随着硬件产品性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人们对于各种工程系统和计算设备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系统功能的扩充,而是更关注系统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和系统性能效能的优化,以及服务个性化与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在这种需求的引导下,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作为一种新型智能系统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商业界的高度重视. CPS可以理解为基于嵌入式设备的高效能网络化智能信息系统,它通过一系列计算单元和物理对象在网络环境下的高度集成与交互来提高系统在信息处理、实时通信、远程精准控制以及组件自主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是时空多维异构的混杂自治 收稿日期2010-04-14录用日期2011-05-17 Manuscript received April14,2010;accepted May17,201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040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71116),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0JC1415300)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863Program)(2011AA040502),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71071116),and Shanghai Key Project of Basic Research(10JC1415300) 1.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1.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1804系统[1?2].CPS在功能上主要考虑性能优化,是集计算、通信与控制3C(Compu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3]于一体的智能技术,具有实时、安全、可靠、高性能等特点.相较于现有的实时嵌入式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CPS关注资源的合理整合利用与调度优化,能实现对大规模复杂系统和广域环境的实时感知与动态监控,并提供相应的网络信息服务,且更为灵活、智能、高效. CPS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涵盖了小到纳米级生物机器人,大到全球能源协调与管理系统等涉及人类基础设施建设的复杂大系统. CPS的典型应用包括智能交通领域的自主导航汽车、无人飞行机;生物医疗领域的远程精准手术系统、自主计算与感控的植入式生命设备;以及智能电网、家庭机器人、智能建筑等,是构建人类未来智慧城市的基础. 本文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这一新兴技术进行了概述.首先,介绍了CPS的概念和特点,综述了CPS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其次,对CPS的系统构成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说明,分析了现有的CPS架构,讨论了CPS与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分析了CPS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并对CPS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现进行了展望.

自我决定理论与工作动机【终稿】

组织行为学学报26, 331-362 (2005) 收稿日期 2005年1月8日 自我决定理论与工作动机 Marylene Gagne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肯考迪亚大学约翰莫尔森商学院管理系 Edward L. Deci 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临床和社科心理学系 摘要:阐释外在动机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的认知评价理论在组织行为学文献中受到了初步的关注。然而,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简单地一分为二的划分方法,使得该理论难以直接应用到工作环境中。我们要依据自主程度的不同来区分外在动机,因而有了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医疗保健和体育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描述了一种工作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并阐释了它与其他组织行为学理论之间的联系。 引言 在Vroom(1964)的期望价值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上,Porter和Lawler(1968年)提出了一个有关内在和外在工作动机的模型。内在动机意味着,人们因为发现一件事情很有趣而去做这件事情,并且人们从这件事情本身获得一种自发的满足感。相反地,外在动机则需要一种手段,例如物质奖励或者口头表扬,这使活动和结果可以分离,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满足感来自于这件事情导致的外在结果而不是事情本身。 Porter和Lawler(1968年)提倡对工作环境进行建设,使得有效表现可以同时得到内在和外在的报酬,这样的结果转而也可以产生一种完全的工作满足感。这可以通过拓展工作的趣味性来达到,从而使工作本身的内在报酬更高,也可以通过依工作绩效而定的加薪、提拔等外在报酬手段达到。该模型中暗含了这样一种假设——内在和外在报酬是可叠加的,都能够增加工作满足感。 Porter和Lawler的模型,Vroom的理论,以及其他的期望价值理论都只是一种公式化的构成,其中许多确定和精炼的因素来自于详细设计的调查研究(见Michelle,1974年)。然而,调查中的一个关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可加性的分支仍存在问题和争议的。明确地说,早期的可加性假说研究发现,有形的外在报酬会降低内在动机,而口头赞扬却能强化内在动机(Deci,1971年)。这就暗示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同时积极地或者消极的互相作用,而不是互相叠加。基于几个早期的实验,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Deci,1975年;Deci和Ryan,1980年)旨在解释外在动机因子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认知评价理论

2016考研312心理学真题考点解析

2016考研312心理学真题考点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张明在实验室考察不同颜色对人的视敏度的影响,李亮在日常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 A、有无自变量 B、有无因变量 C、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 D、有无研究假设 考点解析:考察额外变量的控制 2、1967年《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该书的作者是() A、斯滕伯格(R . Sternbeng)B.布鲁纳(J. Bruner) C.奈塞尔(U. Neisser) D.西蒙(H. Simon) 考点解析: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3.病人因颞叶受伤而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味觉 考点解析:脑区功能划分 4、在裂脑人实验中,假如给被试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右视野呈现单词"杯子",他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是() A、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B、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 C、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D、用右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 考点解析:考察裂脑人的研究,及左右脑半球功能的差别 5、若以黑色圆点为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 A、3-4个 B、4-5个 C、6-7个 D、8-9个 考点解析:考察注意广度,注意与短时记忆广度区别开来 6、剥夺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后,让其重新入睡。其快速眼动睡眠通常会() A、增加 B、消失 C、减少 D、没有变化

考点解析:考察快速眼动睡眠所对应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7、在声音传导的过程中,中耳三块听小骨把声音最终传递到() A、柯蒂氏器 B、正圆窗 C、卵圆窗 D、前庭器官 考点解析:考察人耳生理结构和功能 8、在夜空中,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误以为浮云后面的月亮在动。这种现象称为() A、运动后效 B、诱导运动 C、自主运动 D、动景运动 考点解析:主要考察几种主要的运动知觉,注意区分每种运动知觉的现象 9、右图所示的向日葵近疏远密,它所反映的距离知觉线索是() A、空气透视 B、线条透视 C、纹理梯度 D、对象重垒 考点解析:考察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线索 10、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 A社会比较实验B监狱模拟实验C从众实验D社会助长实验 考点解析:社会心理学的实验,需要识记 11、小明嚼口香糖玩耍时,不慎将10元纸币调到狭缝里,几经尝试,自己无法用手将其取出,最后在别人建议下,他用口香糖将其粘出。小明在开始时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功能固着B原型启发C动机D知识的表征 考点解析:主要理解功能固着的概念 12、进行三段论推理时,有时会出现错误的结论。例如,"有些哲学家是诗人,有些诗人是画家,所以有些哲学家是画家"。伍德沃斯 (R.S.Woodworth)对这种错误推理的解释是 A前提逻辑量词产生的气愤影响人们的结论 B没有根据前提简历更多的心里模型 C在推理过程中没有集中注意力 D个体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考点解析:考察三段论推理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言特征的是 A具有社会性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一、如何理解社会融合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 杨菊华,2009),是“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而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 张文宏、雷开春, 2008) 。社会融合是迁入人口在迁入地逐步接受与适应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互动交往,最终形成相互认可,相互“渗透、交融、互惠、互补”(周皓,2012)。 二、社会融合相关的国内外理论 许多研究在归纳总结“社会融合”理论渊源时认为,在众多流派中,“融合论”( Assimilation) ( 也称“同化论”) 、“多元文化论”(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和“区隔融合论”( Segmented Assimilation) 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理论( 张文宏、雷开春,2008; 杨菊华,2009) 。西方关于社会融合的理论主要分为“同化论”、“多元论”和“区隔融合论”三种。 “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有克雷夫科尔、特纳、帕克以及戈登(黄匡时,2010;Park,1924;马戎,2004)。①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来的。这是一个族群内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外部主流文化不断侵入的过程(Simons,1901;Leonard & Kitsuse,1955;Spiro,1955)。②但事实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方,真正意义上的同化始终没有出现。“多元论”是相对于“同化论”提出的。它主张各群体内部应该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同,保存原有的种族和族群文化(Berbrier,2004)。③经验研究中,多元融合原本以种族移民为研究对象,之后扩展到妇女、同性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Berbrier,2002)。④其最初是一种政治主张,目的是对抗具有明显种族歧视的同化论。它强调当移入地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时,新移民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Portes,1980)。⑤“区隔融合论”主要是针对移民二代的融合而提出。它认为,移民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文化)及他们在流入地最早遭受的待遇与社会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Portes,1995)。 三、社会融合的相关测量维度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134~13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张陆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实现论,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往往涉及其哲学渊源。从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1]。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界定。此外,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评价指标方面,主观幸 收稿日期:2006-03-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3BSH022)。 通讯作者:佐斌,E-mail:zuobin@https://www.360docs.net/doc/9217206981.html, 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研究起点方面,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心理幸福感则重视理论依据与理论建构,从理论出发探索幸福,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其理论指导性更强。 心理幸福感在研究线路与技术手段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很多分歧,分别采取不同的幸福观点,使用不同的技术,关注不同的问题。因此,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涵义。 2 心理幸福感的界定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Aristotle提出的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基础上的,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

社会融合

为“城市-城市流动儿童”。他们属于流动儿童,但不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另一类是指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但是其户口保留在农村的儿童,这一类儿童构成了城市流动儿童的主体,我们称之为“乡村-城市流动儿童”,他们属于农村流动子女的一部分。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除了这部分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原居驻地的“留守儿童”(佘凌 罗国芬, 2003)。但这部分儿童则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为本文需要研究的“流动儿童”这一对象进行界定:系指在随父母亲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并且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但户籍并未随之改变的6—14周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人口。 1.2.2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adaptation)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汇。不过,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社会融合的概念,使得目前社会融合概念繁多。欲全面理解社会融合的概念,有必要综合考察下这些概念的界定。 社会融合的一种定义是从social integration衍生而来,从社会功能性角度展来讨论的,很多学者称之为社会融合。杜尔克姆、帕森斯等人首先对社会融合进行了理论阐述,强调的内容是社会团结。后来学者根据这些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将社会融合的定义进行操作化。 Scott M.Myers在《童年移民和成年后的社会融合》一文中沿用Phyllis Moen,Donna Dempster-McClain,Robin M.Williams, Jr (1989)对于社会融合的定义。Scott对移民的结构整合和社会心理整合都做了详细的操作化。结构整合包括团体或组织的具体参与,即在组织中担任的具体角色、角色的数量、和其他成员的关系等。而社会-心理整合/情感整合是指内向的社会生活体验或者说个体所能感觉到的与社会的整合深度。进而,Scott用个体对于社区的情感体验标志社会心理整合纬度,用个体所具有的亲密朋友和亲属的个数标志结构整合纬度。虽然用这样两个操作化的变量不能代表社会融合所涵盖的每一个方面,但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社会融合概念的实质。 还有一种理论是从social adaptation发展而来的。社会融合是以和谐为目的的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Lukash(2005)概括了对社会融合的多种理解,认为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需要和意愿是和谐。达到与社会和谐的目的有三类适应方式:融入环境改变自身、改造环境、退出或离开环境。

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理论评述

论文题目 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理论评述 摘要:本文首先给出了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概念界定,然后详细剖析了目前有关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三大流派,即因果关系论、非因果关系论和重新定义概念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员工满意度;工作绩效;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and analyze the three dominating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then, the authors integrate various views and define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Finally, the authors draw the relevant conclusion and point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job satisfaction;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理论评述 【摘要】本文首先给出了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概念界定,然后详细剖析了目前有关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三大流派,即因果关系论、非因果关系论和重新定义概念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指出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员工满意度;工作绩效;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and analyze the three dominating theor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then, the authors integrate various views and define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Finally, the authors draw the relevant conclusion and point ou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曾璨 陈宏军 摘要: 本文追溯了社会资本的社会学起源和经济学起源, 对社会资本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了综述, 探讨了社会资本的性质和结构, 在微观和宏观上对社会资本的测量进行了分析, 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资源; 规范; 网络; 信任 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较晚的概念, 是学术界“资本概念不断泛化”的结果。20 世纪70 年代, 西方社会学家布迪厄、科尔曼等人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纳入资本分析的范畴, 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即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从而使得社会资本成为人类社会中区别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的另一种资本类型, 社会资本将传统资本理论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 它具有社会性和资本性。 一、社会资本的起源 社会资本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它的形成受到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 是传统历史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社会资本同时具有道德性和工具性的成分, 它既可以解释理性个体行动者之间的合作, 也可应用于社会行为和集体现象。 ( 一) 社会资本的社会学起源 古典社会学基于对社会本质的不同假设分为整体学派和个体学派。以Durkheim为代表的整体学派把社会看作一个独立的主体, 而不仅仅是其成员的总和。Durkheim(1982)指出, 人们组成团体后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与原先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参与到团体 内的许多价值观与道德规范构成了社会与经济交换的保证, 团体参与能够有效治理社会秩序, 会促进个人获益及社区繁荣。这其中延伸出“价值内射”的概念与社会资本的含义有近似之处。 交换有两个核心要素: 行动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它导致了资源交易。关系的重要性在社会交换中得到广泛重视。Comte( 1848) 提出个人的考虑要服从社会的思考, 社会交换含有经济交易, 但也具有超个人性与超经济性(Radciffe,1952) 。社会交易理论将“关系理性”纳入社会交易的分析,社会学家Nan Lin( 2001) 指出在社会交易中有两种不同的理性, 交易理 性侧重行动者在交换中的交易收益和成本的计算, 关系理性侧重行动者对关系的维持和提高。由此产生出社会信用, 社会认可有助于行动者通过社会资本获得社会地位。 同时, 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日益深化, Deutsch (1962) 最早从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信任, 认 为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采取合意行动可能性的信念和预期。信任被视为合作的润滑剂(Dasgupta, 1988) , 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在后来的研究中, 一些学者将信任视为社会资本的结果(Woolcock,2001) , 一些学者将其视为社会资本中共享的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而 还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者的结合(Cote & Healy,2001) 。 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网络分析对社会资本有很大启发。Granovetter(1973) 是最早从理论上探讨有关弱关系强度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社会小圈子的个人联系属于强联系, 成员共享的信息多是相似的, 而个人与其他社会圈子带来联系属于弱联系, 而这种桥梁性的弱联系能为个体提供异质性、独特的信息和资源。Lin(1986) 进一步指出真正对行动者有意义的是关系联结的社会资源。Cook and Emerson(1978) 论述了拥有宽广交易网络的优势。 Burt(1980) 的结构洞理论关注个人的联系特征, 个体所拥有社会网络的模式, 对于个体来说, 如果他的各个联系人之间彼此没有联系, 那么这是最有利的, 即他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一

自我决定论3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2013-04-18 08:48:04)转载▼ 标签:自我决定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转化文化分类:心理学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其相关的分支理论如下: 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基本心理需要是指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的一种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可以跨文化、跨情境地广泛存在着。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分别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一系列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 二、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首先,这一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第三,归属需要也与内在动机有关系。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行为。 三、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 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该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先天倾向,它是高度自主的,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 影响外在动机内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1)能力知觉;2)自主性体验;3)归属感。四、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 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 参考文献: 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进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2003,26(6):1115-1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