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对经济的影响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消费需求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却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不仅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城乡消费结构也存在显著失衡。消费需求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违背了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背离了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与和谐。问题出在哪里?本文根据消费函数原理,对消费水平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尽管消费函数研究的是消费总量与收入总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它揭示出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关系,展示了消费变量运行变化绝对依存于收入分配状态的内在机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它不反映消费与收入的结构关系。那么, 我国居民八均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减状态,是因为收入增长也呈递减状态么?数据证明:不是;那么,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减状态与收入状态无关吗?经典理论表明:也不是。那么,收入影响消费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如何解释我国目前的居民消费持续减弱的现象呢? 本文实证研究的结论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和继续扩大,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持续减弱的基本原因。由消费结构差异表现的消费水平低下现象与收入分配的级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近年来,基础投资和出口的增长作用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与之相比较的是,消费力量十分薄弱。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驱动力严重失衡,这会严重地约束我国经济的健康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和谐增长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出的推论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依靠以居民消费的增长为主要途径,就必须依赖于居民收入分配的合理化。但是,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多个层面上存在较大差距却是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这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实和由此导致的消费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大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挫伤了广大居民消费的积极性。若不对这种较大的收入差距加以调整,不仅有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存在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收入差距本来就是制约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若无视这种现实,也会由于乡村居民消费受到抑制而拖低整个居民消费的水平。由此,本文将研究对象放在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上,从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众多因素中,提取出主要因素--国内的收入分配差距。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界定在城镇与农村的收入差距上,并将该差距作为研究的解释变量,分析其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与低迷的居民消费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合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经济是否能长期健康稳定地增长的关键。实践证明,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已经并将进一步对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而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收入分配差距大,成为居民消费倾向不高的重要制约因素,阻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除受制于收入分配差距外,还受消费自身惯性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如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和提升居民总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引导居民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目录 中英文摘要————————————————————2关键词——————————————————————2 一、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意义———————————2 1 消费问题——————————————————2 2 消费与经济增长———————————————3 二、全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3 1 、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3 2 、消费模型—————————————————4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 1 、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8 2 、贡献率分析————————————————10 四、中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10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2 六、结束语————————————————————13参考文献—————————————————————13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 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特征作出分析,通过年度统计数据以及消费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The past two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ing dow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omestic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consumption cause for concern.Stimulating consumer spending drove economic growth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his paper on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through the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nd consumer model to stud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consumer demand shortage of factors,and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恩格尔系数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摘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给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实质并对其进行分类,探讨了我国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并在中长期发挥有效作用的一揽子对策建议,旨在消除我国不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格局;分配制度;收入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引发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及对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多,但相当程度上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对差距产生的实质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类过于复杂,制度设计与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缺乏具体数量(如时间、力度、投入量等)的支撑,系统性和持续性不够。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及社会变革实际,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出有益的成果。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一般来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可以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加以体现,但仅从这三个方

面直接体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反映我国居民多元化分层的收入格局,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方面过于宽泛笼统,不易于解决共性问题中的特殊性问题,更不易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实社会中多元化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形式分类 根据我国国情,为系统地反映我国全社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并研究相应的具体对策,须以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为参考,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具体细分为城乡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乡村贫困人口与乡村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国家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公共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地方公共事业部门)与社会成员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同一行业(部门、企业)内不同职级或岗位成员间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等。在分析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须结合居民实际可享受的社会基本公共福利(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才能够真正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出实际差距。(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加以归纳总结,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可以通过各年度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生活水平差距以及细分的基尼系数变动等指标具体体现出来。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7:1.0,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比将达到6∶1。①我国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 与可支配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小组成员:(金融学院99级) 指导教师: 日期:年3月——6月

【摘要】本文旨在对1999我国城镇年人均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 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稳定繁荣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人均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联系我国“九五”期间的情况看,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所使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收效明显,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也多次下调,其结果使大量储蓄直接转化为投资,将后期消费转化为当期消费,大大激活了商品市场,使其流动性增强。投资的增加促使了商品的多元化快速发展。 90年代中期以来,短缺经济现象在我国基本消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很少见,供过于求的商品不断增加,价格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商品化程度高,其消费对农村居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消费结构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研究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特征,对拓宽消费品市场渠道,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在从计划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人民的消费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90年代后期我国更是首次出现了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状况,影响我国消费的因素就更成了一个热点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收集了我国“九五”期间首年和末年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截面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我国“九五”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与收入决定关系的有关理论假说 (一)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对于) (y f c = y y C APC )(= ) (y C MPC '= 有(1)1)(0<'b a 此时y a b APC b MPC + ==,函数by a c +≠符合假说10<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目录 中英文摘要————————————————————2 关键词——————————————————————2 一、研究居民消费问题的意义———————————2 1消费问题——————————————————2 2消费与经济增长———————————————3 二、全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3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3 2 、消费模型—————————————————4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8 1、消费贡献率与投资贡献率———————————8 2、贡献率分析————————————————10 四、中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10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12 六、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3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消费内需不足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我国目前的消费特征作出分析,通过年度统计数据以及消费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并针对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The past two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slowing down,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omestic consumption cause for concern.Stimulating consumer spending drove economic growth to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his paper on China's current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alysis, through the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and consumer model to stud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consumer demand shortage of factors, and aimed 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恩格尔系数消费模型

浅谈居民的消费水平与青海省经济发展

浅谈居民的消费水平与青海省经济发展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日趋多样化,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青海省的实际出发,依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粗略分析了我国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对目前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了评价, 指出目前我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通过四个方面对形成目前的消费水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消费能拉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鼓励和促进国民消费,研究消费水平,对于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消费拉动内需,制约因素,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 其中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消费群体,在现今中国经济整体趋冷的情况下,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统计, 1991—1999年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平均贡献率为54.5 % ,可见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作为促进生产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居民消费,对我省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资源的配置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居民消费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我省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居民消费从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开放型经济模式不断发展,青海省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和层次不断提高,消费质量不断提升,消费模式实现重大突破。 青海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1

2017年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分析报告

2017年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分析报告 一、收入增长的来源 (4) 1、经济决定收入水平 (4) 2、政策调节收入分配 (6) 二、增收带动消费提升 (7) 1、促进整体消费 (7) 2、扩大必需消费 (9) 三、谁是主导:收入or财富 (10) 1、收入稳定,增长平缓 (10) 2、财富升值,影响几何 (11)

收入增长的来源。决定居民收入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速越快,各部门可获得的收入也越多;二是居民在收入分配中得到的比例,一般与经济制度和分配方式有关。经济决定居民收入水平。经济景气、企业盈利改善,往往带动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提升;企业经营向好、公司股价上涨,会增加居民财产收入,而经济繁荣伴随利率上行,又会提高存款的利息;此外,政府收入增加,转移支付的空间也更大。而政策则是调节收入的分配。常见的政策包括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调薪、最低工资标准、转移支付和个人所得税等。最近两次居民收入增速的大幅提高,也与政策相关。 增收带动消费提升。过去居民收入每次快速增长,都促进了消费增速的提升。07 年经济高速增长、通胀抬头,政府出台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加薪政策,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跳升到17.2%,社消零售同比也上升到16.8%,08 年依然高达21.6%,居民的实际消费继续扩大。 10 年通胀导致消费名义同比大增18.4%,也催生了居民增收政策的出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4.1%,支撑11 年消费同比维持在17.1%的高位。从消费结构来看,收入提高对消费的影响更集中地体现在必需品以及金银珠宝上。07 年和11 年两个时期,金银珠宝类消费增速均超过平均水平22 个百分点,必需品如日用品、食品烟酒和服装鞋帽的消费增速也高于平均水平8 到10 个百分点。而尽管家具、家电和建材消费同样快速增长,但与房地产销售高增的关系更直接。 收入与财富,谁是主导?当前,居民人均收入的涨幅随经济增速一同趋缓。16 年居民转移净收入增速保持在10%以上,而财产性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作者:————————————————————————————————日期: 2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活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持续健康高效协调发展。消费关系民生福祉,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必须找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性因素,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计算出各个解释变量系数,建立居民消费水平计量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消费物价指数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但是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而持久的原动力,与投资和出口相比,消费是最基础、最不可代替的因素,它是决定一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只有本国居民消费不断得到相应增长,居民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才能为一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的经济增长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近年来,我国的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我国居民的消费率过低而储蓄率过高,消费增长的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导致消费、投资与净出口的结构失衡。投资和净出口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外需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麻烦,过分倚重外需拉动经济增长不是长久之计;而通过扩大投资特别是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虽然短期内可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但将来仍然会出现内需不足的问题,经济仍将面临停滞的危险,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长远来看只能依靠消费,尤其是依靠居民消费来拉动经济。党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要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因此,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对于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王田、梅洪常、张伟(2005)现期收入、利率、收入差距、社会保障体制、分配体制、收入增长率、失业率、个体特征等因素对预期收入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失业率、价格指数、税率、现期借贷、现期消费等因素通过对预期支出的影响而影响预期收支状况的估计,即使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由于个体特征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预期结果。 王吉恒,李敏,孟菲(2012)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及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居民储蓄、通货膨胀和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增长也有比较大的贡献。 齐吴珍(2012)分析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五个主要因素:收入增长率;收入分配差距;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房价。其中收入增长率方面,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收入增加的快慢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重要原因。收入分配方面,收入分配的差距对整体居民的消费率有负影响。不确定性方面,医疗、住房、教育等各方面的花费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得我国城乡居民普遍比较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一、前言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

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高,原来的低收入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存在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高。见表2-1。 表2-1 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单位:亿元 年份总消费占GDP比重% 居民消费比重% 政府消费比重% 1978 16.68 85.1 15.71 94.0 0.97 5.8 1979 17.46 85.6 16.65 93.9 1.09 0.6

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统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217983668.html, 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统计分析 作者:邢惠莹王希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9期 摘要:需求不足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扩内需、增加居民消费已经成了政府制定宏观政策的出发点。论文采用1994-2012我国国民总收入与家庭最终消费统计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特征。 关键词:消费支出;总收入;统计;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1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0-01 收入和消费水平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现阶段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家庭消费的产出率和增长率相关性在逐步增强,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家庭消费--储蓄偏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采取了加快收入分配、税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以扩大社会需求。然而,短期刺激消费的措施是有限的,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保和医疗等长期措施才是扩大家庭消费需求的着眼点。本文从国民总收入和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选取了1994-2012年我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和国民总收入数据。 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因素的影响,对所得数据取自然对数,这一变换不改变原来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到以下两个指标变量家庭最终消费支出(UC),国民总收入(UI)。 二、收入与消费函数 变形凯恩斯消费函数,消费被分为引致消费和自发消费,自发消费指不由收入决定的消费,而引致消费为因收入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消费,设常数a代表自发消费,b代表边际消费,则消费函数可表达为:C=a+bY a>0,0 居民收入消费模型:UC=a+bUI+μ1 μ1为随机误差。 在取自然对数的情况下,b表示的不再是边际消费倾向,而是表示消费收入弹性,即收入I每变换1%,消费C的变化比率。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RESEARCH ON THE IN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in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Nowadays,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 Keywords: ine inequality; model; way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分析 ——基于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李丹吴伊刘覃莹国贸5104班 摘要:为了考察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的关系,运用统计检验、协整检验等检验分析方法采用Eviews6.0软件分析了1994-2010中 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 年消费性支出变化的99.8764%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解释。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 大于5%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n-2=13的临界值(13)=2.160,且该斜率值满足 t0.025 0<0.666754<1,符合经济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说,表明2010年, 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增加 0.666754元。 关键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分析统计检验协整 检验 一、引言 二、时间序列数据的来源

表一收集了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时 间序列数据,其中Y代表人均可支配收入,X代表消费支出。下面给出Eviews 进行相关分 析。 1994-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1993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下所示: 表一 年份人均可支配收入Y 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X 1994 3496.2 3125.32 1995 4293 3537.56 1996 4838.9 3919.46 1997 5160.3 4158.62 1998 5425.1 4331.61 1999 5854 4998 2000 6280 5090.1 2001 6859.6 5308.99 2002 7702.8 5834.31 2003 8472.2 6510.94 2004 9421.6 7182.1 2005 10493 7942.88 2006 11759.5 8696.55 2007 13785.8 9994.47 2008 15780.8 11242.85 2009 17174.7 12264.55 2010 19109.4 13471.45 三、建立模型 设定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Y=+X+ ,,,01 下表给出了采用Eviews软件对表一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消费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一、前言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三、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海南经济中需求不足的因素分析 五、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六、结束语 一、前言 消费问题,从消费行为角度看,属于微观经济范畴;从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构成看,消费是重要总体变量,它的总量和结构变动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即对经济增长具有影响作用。因此,消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范畴。我们对消费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对经济增长的关注。 消费问题在近两年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刺激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不贬值压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使得消费问题终于浮出水面,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变化,严重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因此,将开拓国内市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确定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消费与增长,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带来消费的增加, 增长对消费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了才能适当增加消费,消费基 金的过快增长会影响和妨碍经济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安排经济建设和 制定宏观发展计划。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但 取得了制度上的变革,也获得了认识和理论上的突破,那就是不仅增 长决定着消费,同时消费对增长具有拉动作用,消费拉动作用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超过投资的影响作用,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 的高低。这一增长观点可以从下面的经验材料和理论获得支持。第一,高收入高消费与低收入低消费两种模式比较。中国改革开放的20年历 史经验表明,与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相比,1979年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获得巨大的提升,原来的低收入 低消费,经济发展滞缓模式已彻底改变。即使是同一时期在我国不同 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的消费模式伴随着不同水 平的经济增长。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高收入高消费模式,伴随 着成功的经济增长。所以,低收入低消费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滞缓和效 率低下;高收入高消费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的高产出和高质量。第二, 生产函数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劳动力离不开消费。衣、食、住、行消费是劳动力的基础需要,没有这些消费活动也就不 存有劳动力,消费水平决定着劳动力的总量水平和素质构成。所以, 消费不但是人口再生产需要,也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经济活动,最原始的、首要的是从消费开始的。消费决定了劳动力,劳动力 传导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 二、海南经济的消费总量与结构分析 1、消费需求的现状、特点和结构 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构成分为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总消费是其 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20年,尤其是海南建省十年来,经济取得相 当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巨大提升。见表2-1。 表2-1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单位:亿元

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1消费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消费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生产消费就是生产本身;生活消费是指人们耗费一定的生活资料和劳务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过程。狭义的消费就是指生活消费。我们教材中所讲的消费就是狭义的消费即生活消费。 2 太原市居民消费现状 食品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历来是反映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更是党和各级政府极为关注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太原市城镇居民在家庭收入逐年增长的同时,生活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总需求逐年递增,食品膳食结构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一、饮食服务花费比重继续上升。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和享受。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情趣已是现代许多家庭饮食消费追宠的新目标。另外一些“老字号”不断推陈出新和南菜北调的扩大,使我市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为节假日和亲朋聚会的首选之处。居民的在外饮食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占食品消费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二、粗杂粮、植物油日益受到百姓青睐。“只有健康的才是最好的”。现代都市“富贵病”逐渐增多,人们渐渐意识到当年的“忆苦饭”已成为今天的“保健医”,粗粮细做、粗细搭配既改善了口感又

合理调配了营养。在油脂类方面,人们更注重食用油的营养保健作用。 三、肉、禽、蛋、水产品的消费喜忧参半。肉、禽、蛋、水产品是居民家庭餐桌上的主流。由于我市质监部门加大对水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增加了居民对水产品的可信度。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比如,红心蛋,注水猪肉,以及最近的蛆虫火腿肠都导致居民对食品消费水平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吃的放心”是影响居民食品消费水平提高的关键。 四、干鲜瓜果消费增幅明显。如今的太原人,茶余饭后总要吃点干、鲜瓜果来调剂营养,有的甚至把干、鲜瓜果摆上餐桌,改善膳食平衡。沿海及海外干、鲜瓜果在市场的不断涌现,既丰富了食品市场,又满足了广大市民对食物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 五、糕点、奶及奶制品消费继续升温。牛奶以其丰富的营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和饮食消费观念转变,糕点、奶及奶制品消费已成为时代新宠。早餐奶、高钙奶、核桃奶、麦香奶等琳琅满目的鲜奶制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更增强了国民的身体素质。 六、糖烟酒饮料消费锦上添花。现在从普通居民家庭聚会,到逢年过节、结婚宴请、生日祝寿,餐桌上最少不了的当属糖、烟、酒、饮料了。随着时代进步,人际交往更加频繁,加之烟酒饮料市场花样翻新、新品不断,吸引众多爱好者去品尝、去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投资、消费和出口通常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国内消费的贡献则很小。当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出口萎缩,经济增长放缓,如何将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释放出来,以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经济增长投资出口 我国经济增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规模大幅提升。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GDP总量仅为3624亿元人民币,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1991年又上升到2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随后,每年平均增加1万多亿元,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24.9万亿元(当年价格)。扣除价格因素,按不变价格,2007年GDP总量为54331亿元,比1978 年增长14倍,在29年中,年均增长9.8%。 随着经济总量规模的大幅提升,我国人均GDP也逐步提高。1980年,我国人均GDP仅460元,到1987年,突破1000元,1992年突破2000元,1996年突破5000元,2004年突破万元大关,2007年达到18934元,是1980年的40多倍。 经济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除1981、1989、1990年等个别年份起伏较大之外,一直保持高位平稳态势,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1978-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统计数据(见表1)。 我国居民消费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我国居民消费与其他国家居民消费相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3)年》的资料,我国居民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比全世界平均数61%低13个百分点。我国居民消费率在1981年曾达到67.5%,1991年则下降到48.5%,十年间降低了19个百分点。此后一路下降,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摘要 通货膨胀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常见现象,通常是指社会购买力持续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导致物价普遍上涨。随着经济的逐渐发展,许多的经济常识也逐步的被人们所了解和认识。通货膨胀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之中的重中之重,通货膨胀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通过现阶段我国经济现状,浅谈在通货膨胀压力下,通货膨胀对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关键词:通货膨胀;收入;消费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社会产出,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简单地说,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是一个长期概念,因此,一次性的价格水平上升不属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下,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及成因

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有三个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即"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时候,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认为,在没有需求拉动的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经济学者们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快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4)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持续 单纯用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都不足以说明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事实上,无论通货膨胀的原因如何,只要通货膨胀开始,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过程几乎都发挥着作用,即使导致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可以自行持续下去。 当工人们预期物价会上涨时,他们就会坚持要求增加工资,而工资的上升,是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又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 二、通货膨胀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国内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通货膨胀最初影响的是现有资产的价格,如债券、股票、房产及其它实物资产。现金持有过多就会去购买资产,扩大开支,使资产价格提升,刺激借贷需求。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多个月的时滞,故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消费能力降低,此外,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存在预期,在预计物价上涨超过市场利率,即预期实际利率为负时,人们将会安排提前消费。在预期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下,近期内的物价上涨将推动快速增长。通货膨胀的影响还将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特别是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性货币收入,不同于农村居民的产品出售等家庭经营收入。 在城镇居民中,高收入阶层群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素质,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能力更强,能及时应对通货膨胀。他们除劳动收入外有能力和机会获得多样化的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 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