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法斌好风凭借力鲲鹏上九重

合集下载

《上李邕》原文及赏析

《上李邕》原文及赏析

《上李邕》原文及赏析《上李邕》原文及赏析原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注释1、上:呈上。

2、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

3、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4、假令:假使,即使。

5、簸却:激起。

6、沧溟:大海。

7、恒:常常。

8、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9、余:我。

10、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11、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12、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鉴赏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出自唐代李白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1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赏析大鹏是李白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

三平祖师公签诗解大全剖析

三平祖师公签诗解大全剖析

三平祖师爷签诗解第一首姜太公在天水宫学道姜太公在渭水河钓鱼诗偈:南无世界若虚舟不用张帆任去留俄闻晓唱丝纶后月落空垂一钓钩姜大公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人物。

名尚,字子牙。

他十三岁上昆仑山,拜元始天尊为师,在天水宫学道四十年。

一日,天尊对子牙说:“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

”姜太公下山后,历尽坎坷,八十岁时隐居在渭水河边,朝暮垂钓,作歌取乐,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周武王起兵伐纣,终于完成兴周的大业。

最后又奉命发榜封神。

本首签题意“待时而动,谋事皆吉”。

第二首苏东坡赤壁游舟韩信钩于城下诗偈:无忧树下有何忧不尽长江日夜流月明风清无限景好将杯酒共追游苏东坡(1037―1101)名轶,字子瞻.北来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于嘉佑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苏东坡诗句,诬其“讥切时政”逮捕下狱,不久,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政治上失意,生活态度趋向消极,经常与朋友泛舟赤壁,以遣忧愁。

元丰五年八月至十月间,苏东坡写下两篇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文章,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韩信(?一前196),西汉三大开国功臣之一。

他初属项羽,继归刘邦,统率汉军打败项羽。

汉朝建立后,封为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杀害。

韩信未出身前,生活困苦,常常在淮阴城下淮水河边钓鱼,以此度日。

有个洗衣服的老妇人可怜他,拿些饭菜救济.他接受了;有个恶少年看不起他,要他从胯下爬过去,他也照做了。

苏东坡赤壁游舟和韩信钩于城下都是在患难无奈之时,出头尚有时日。

第三首太阳偏自恨枝无叶宋太祖被困河东诗偈:机感运用无休歇寒暑相推冷有热朝必种兮幕必收冬既凋零春又发“太阳启自恨枝无叶”是句口头传说。

太阳斜照时,树影倾斜,树身看不到自己倒影,为此而唉叹:只有光秃秃的身子,无枝无叶真难看啊!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应该树立信心才对。

2024年《上李邕》原文及赏析

2024年《上李邕》原文及赏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注释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12、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全文赏析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陆游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本题的解答要重点抓住“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分析。

同时要理解题目中的“对”的含义,“对”的是围绕着“风月江山”作词或写文章;“作”,只能是“平章风月”,意思是:品评风月的文字。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字体的风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要联系起来。

从诗词内容来看,尤其是“结友尽豪英”“驰骑谕幽并”“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别是功名”几句词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悲凉和悲愤之情。

这样的情怀是与草书的风格特点吻合的,所以应该选择“草书”字体。

作文描写信心常用诗词佳句汇总

作文描写信心常用诗词佳句汇总

作文描写信心常用诗词佳句汇总1.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出处:近现代·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原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释义:不登临长城关口就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经征战了二万里。

形容一种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

用法提示:这里的“不到长城”有表和里两层含义,表面上的意思是没有登临长城关口,内在的意思是不去北上抗日。

所以说,这两句词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可以放在最后一段的段首,用来表示决心,激励自己和大家,一定要走到最后、获得成功。

比如,“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下面的群山,豪情满怀。

形容一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用法提示:杜甫的诗歌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纪年,有的即使没有标明哪年哪月,也会有清晰的线索。

这首《望岳》,普遍看法认为,这是杜甫现存诗歌中创作时间最早的作品。

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联,明显来自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尤其是“会当”一词,能够传达出对未来无限的信心。

另外,它也可以用来表示高瞻远瞩。

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经济贸易和国家关系上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增信释疑,通过平等协商来扩大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3.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出处:北宋·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李白《上李邕》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白《上李邕》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白《上李邕》全诗译文及赏析上李邕李白〔唐代〕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注释:上:呈上。

李邕(yōng)(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假令:假使,即使。

簸却:激起。

沧溟:大海。

恒:常常。

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余:我。

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

见《新唐书·礼乐志》。

宋本“宣父”作“宣公”。

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鉴赏: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全诗开篇激昂高调,前四句均以“大鹏”自比。

“大鹏”这一意象经常在李白的作品中出现。

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

上李邕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李邕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李邕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上李邕》诗歌原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诗歌翻译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注释1、上:呈上。

2、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

3、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4、假令:假使,即使。

5、簸却:激起。

6、沧溟:大海。

7、恒:常常。

8、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9、余:我。

10、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11、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12、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上李邕》诗歌赏析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

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

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

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

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

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