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土豆丝在中国的烹饪历史有多长?

土豆丝在中国的烹饪历史有多长?一、土豆丝的起源土豆是一种源于南美洲的植物,最早由欧洲人引入到中国。
而土豆丝的烹饪技法则是中国传统烹饪文化与西方食材的融合产物。
可以说,土豆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与西方文明相互交流的历史时期。
二、土豆丝的传播土豆丝最初是由西方食材土豆与中国烹饪技法相结合而产生的,后来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开来。
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土豆生长环境适宜,土豆丝在那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如今,土豆丝已经成为中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传统美食。
三、土豆丝的制作方法1. 选材:选择质地细腻、新鲜的土豆,以保证土豆丝口感的细腻和爽脆度。
2. 削皮:将土豆洗净后,用刮皮器将土豆皮削去。
3. 切丝:将削好皮的土豆切成细丝,可使用刨丝器或者刀工切割。
4. 清水浸泡:将切好的土豆丝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去除多余淀粉。
5. 沥水:将浸泡过的土豆丝用滤网沥干。
6. 炒制:将沥干的土豆丝放入油锅中炒制,加入适量的盐、胡椒粉等调料,翻炒均匀即可。
四、土豆丝的食用方式土豆丝可以作为一道独立的家常菜品,也可以作为其他菜肴的配料。
此外,土豆丝还可以用来制作包子馅、炒饭等美食。
无论是作为主菜还是配菜,土豆丝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味与营养。
总结:土豆丝作为一道中国传统美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
从最初的西方食材与中国烹饪技法的结合,到现如今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土豆丝已经成为中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我们可以通过选材、削皮、切丝、炒制等一系列制作步骤来制作土豆丝,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喜好进行调整。
在食用时,土豆丝可以作为独立的主菜食用,也可以作为其他菜肴的配料使用。
无论何种食用方式,土豆丝都能为我们的餐桌增添色彩和美味。
让我们一起品尝土豆丝的独特魅力吧!。
马铃薯,又名土豆(potato)

马铃薯,⼜名⼟⾖(potato)【药名】:马铃薯【别名】:洋芋、⼭药蛋、洋番薯、⼟⾖、蛮蛮、⼭洋芋、地蛋、洋⼭芋、荷兰薯、薯仔、茨仔【汉语拼⾳】:ma ling shu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tuberosum L. 【功效】:和胃健中;解毒消肿【考证】:马铃薯,原名阳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云:"黔滇有之。
绿茎青叶,叶⼤⼩、疏密、长圆形状不⼀,根多⽩须,下结圆实,压其茎则根实繁如番薯,茎长则柔弱如蔓,盖即黄独也。
疗饥救荒,贫民之储,秋时根肥连缀,味似芋⽽⽢,似薯⽽淡,羹臑煨灼,⽆不宜之。
叶味如豌⾖苗,按酒侑⾷,清滑隽永。
开花紫筒五⾓,间以青纹,中擎红的,绿蕊⼀缕,亦复楚楚。
⼭西种之为⽥,俗称⼭药蛋,尤硕⼤,花⽩⾊。
"根据以上⽂字描述及现其附图,与本品原植物相符。
【科属分类】:茄科【拉丁⽂名】:RhiZoma Solani Tuberosi 【主治】:胃痛;痄肋;痈肿;湿疹;烫伤【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或晒⼲。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动植物形态】:⼀年⽣草本,⾼30-80cm。
⽆⽑或被疏柔⽑。
地下块茎椭圆形,扁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3-10cm,外⽪黄⽩⾊,内⽩⾊,具芽眼,着⽣于匍匐茎上,成密集状。
奇数不相等的⽻状复叶;总叶柄长3-5cm,⼩叶柄长1-8mm;⼩叶6-8对,常⼤⼩相间,卵形或矩圆形,最⼤者长约6cm,最⼩者长宽均不及1cm,先端钝尖,基部稍不等,全缘,两⾯均被⽩⾊疏柔⽑,叶脉在下⾯突起,侧脉每边6-7条,先端略弯。
伞房花序顶⽣,后侧⽣;花萼钟形,直径约1cm,外被疏柔⽑,5裂,裂⽚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花冠辐射状,⽩⾊或蓝紫⾊,直径2.5-3cm,花冠筒隐于萼内,先端渐5裂,裂⽚略呈三⾓形;雄蕊5,花丝短,花药长圆形,约为花丝的5倍长;雌蕊1,⼦房上位,2室,花柱较雄蕊稍长,柱头头状,结实少。
浆果圆球形,光滑,直径约1.5cm,熟时红⾊。
马铃薯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

马铃薯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刘爱军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Email:Liu.aj@摘要:自马铃薯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其营养均衡丰富,易于种植等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而逐步成熟,现在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马铃薯正成为中国很多省及自治区的经济作物和优势产业。
关键词:马铃薯育种传播退化加工1.引言马铃薯是世界广泛种植的高营养的重要农作物,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农作物,中国是全球第一生产大国,在世界上具有重要作用,中国马铃薯的发展,在诸多因素中品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研究马铃薯的传播史有利于防止其在无性繁殖过程中的严重退化现象,使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现以运用实生苗育种和由常规育种转向多途径育种,丰富了育种资源。
2.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历史马铃薯又名土豆,山药蛋,地蛋,洋芋,洋山芋等,属茄科茄属植物,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2.1马铃薯的起源与传播野生马铃薯分布在美国南部、墨西哥、中美洲以及几乎整个南美洲,在全世界有150多个野生种[1]。
原始人类在南美洲见到野生马铃薯可能约在1400年前,也许还要更早一些,但其由野生逐渐向栽培植物进化则约发生在公元前5000到2000年[2]。
栽培马铃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根据各种资料记载,在白种人到达以前北美洲和中美洲还没有栽培马铃薯,直到发现美洲以后,栽培马铃薯才从南美洲大陆引种到那里[3]。
马铃薯因两次偶然机会而引入欧洲。
首先是1570年左右引入西班牙,其次是略晚引入英格兰,马铃薯是从这两个地方几乎扩散到世界各地,从西班牙引进的马铃薯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和亚洲一些地方[4]。
可以确认,在新石器时代或更早时期,马铃薯已经从秘鲁沿海河谷流域的绿洲中种植,其栽培地区北到安卡什省的卡斯玛流域,南及伊卡省南部的沿海流域城市皮斯科之间的广大地区[5]。
马铃薯基本情况

病虫防治
土豆的虫害主要是蚜虫,该虫是危害土豆的 主要虫害之一,繁殖力强,主要为害叶片及 嫩芽,同时又是传播病毒病主要媒体,还有 28星瓢虫和地下害虫。
防治办法
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有助于切断蚜虫中间 寄主和栖息场所,消土豆块茎收获以后,放到适宜发芽的环境中而长时间不能发芽, 属于生理性自然休眠,是一种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 2.发芽期 土豆的生长从块茎上的芽萌发开始,块茎只有解除了休眠,才有 芽和苗的明显生长。 3.幼苗期 从出苗到第六叶或第八叶展平,即完成1个叶序的生长,称为“团 棵”,是主茎第二段生长,为土豆的幼苗期。 4.发棵期 从团棵到第十二或第十六叶展开,早熟品种以第一花序开花;晚 熟品种以第二花序开花,为土豆的发棵期 5.结薯期 即块茎的形成期。发棵期完成后,便进入以块茎生长为主的结薯 期。
马铃薯生产地理分布
世界 世界上的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 中国、美国。
我国主产区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 和东北地区。
马铃薯的用途
1.粮菜兼用
2.作畜禽食料 3.做工业原料 生产淀粉.酒精.葡萄糖等的主要原料; 淀粉可直接供纺织业.造纸业.食品加工也 利用
马铃薯的生长习性
马铃薯的营养成分及药份功效
【营养成分】 马铃薯主要成分分为糖类,特别是淀粉质含量 非常高,其他还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 生素B2、维生素C和矿物质钙、磷、铁等,并含有 丰富的钾盐,属于碱性食品。
【药性功效】 马铃薯具有补气、健脾功效,其中钾和钙的平 衡对于心肌收缩有显著作用,能防止高血压和保持 心肌的健康;马铃薯入药可消炎止痛,内用治胃痛、 便秘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外用可治湿疹;对于大 肠癌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马铃薯简介

经长期选育 的各种类 型的品种其耐寒 、 耐 热性 不 同, 对 温度的反应也有差异。打破休眠时, 芽生长 的适宜温度
是1 3 ℃ ~1 8 ℃; 播种时当地下 l O c m的地温为 7 ℃ 一 8  ̄ C
时, 幼芽即可生长 , 达l 0 ℃~ 1 2 ℃时 , 可顺利 出苗 。在生 产实践 中, 茎叶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 1 7 ℃~ 2 1 ℃左右 。
浅, 容易去皮 , 薯型接近 圆形 , 个头不要太大 , 干物质 含 量在 1 9 . 6 % 以上 , 并且耐贮 藏 , 品种 有大西 洋 、 斯诺 登
等; 油炸薯条型品种要求长形或椭圆形 , 长度在 6 c m以
上, 宽度不小 于 3 c m, 重量要在 1 2 0 g 以上 , 白皮或褐皮
中含有热量 6 6~1 1 3 J , 钙 1 1 —6 0 m g , 磷 1 5~6 8 m g , 铁 0 . 4~ 4 . 8 m g , 硫胺素 0 . 0 3— 0 . 0 7 m g , 核黄素 0 . 0 3~ 0 . 1 l m g , 尼克 酸 0 . 4一1 . 1 m g。马铃 薯块 茎还 含有 禾谷 类粮食所没有 的胡萝 卜 素和抗坏 血酸。
基本特征 营养成分 பைடு நூலகம்种培育 食 品加工
关键词 马铃薯
马铃薯一 直是 甘肃定西人 民生产生活 中离 不开的
农产 品, 是 当地农 民增收和新兴工业 发展 的重要支 柱。
薯时应选用抗病 品种和施用酸性肥料 L 2 j 。 2 . 4 水肥 马铃薯是一种需水量较 大 的作物 , 在 生长 过 程中必须供给足够的水分才能获得高产 。马铃薯吸
甘肃定西 的土壤 富含钾 , 马铃薯产量高 , 品质好 。现在
关于土豆的基本知识

关于土豆的基本知识
土豆是一种常见的根茎类蔬菜,也被称为马铃薯。
它们是全球最重要
的作物之一,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人类饮食。
以下是关于土豆的基本
知识:
1. 起源:土豆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大约在5000年前被当
地人发现并开始种植。
2. 种类:世界上有数千个土豆品种,包括白色、黄色、红色、紫色和
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品种。
3. 营养价值:土豆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钾等营养成分。
同时,它们也是低热量、低脂肪的食物。
4. 储藏方式:储存土豆时应将其放在阴凉干燥处,并避免阳光直射和
高温环境。
如果储存条件不当,土豆容易受到霉菌感染。
5. 烹饪方法:土豆可以煮、蒸、炸或烤等多种方式进行烹饪。
其中最
常见的方法是将其切成块或片后油炸成薯条或薯片。
6. 健康食用建议:虽然土豆富含营养成分,但人们在食用时应注意适
量。
过度摄入土豆会增加身体的碳水化合物和热量摄入,可能导致肥
胖等健康问题。
7. 世界产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土豆生产国,其次是印度、俄罗斯和
乌克兰。
全球土豆年产量约为3亿吨左右。
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蔬菜作物,土豆在人类饮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它们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这种资源,并为我们的健
康饮食提供更多选择。
马铃薯图片和介绍

马铃薯图⽚和介绍别名:⼟⾖、洋芋、⼭药蛋、馍馍蛋等; 薯仔(粤港⼈⼠的惯称); 意⼤利--地⾖; 法国--地 美国--爱尔兰⾖薯; 俄国--荷兰薯。
马铃薯特性:植物马铃薯是茄科茄属⼀年⽣草本。
其块茎可供⾷⽤,是重要的粮⾷、蔬菜兼⽤作物。
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
例如:意⼤利⼈叫地⾖,法国⼈叫地萍果,德国⼈叫地梨,美国⼈叫爱尔兰⾖薯,俄国⼈叫荷兰薯;我国云南、贵州⼀带称芋或洋⼭芋,⼴西叫番⿁慈薯,⼭西叫⼭药蛋,东北各省多称⼟⾖。
马铃薯⼜称⼟⾖、洋芋、洋⼭芋、⼭药、⼭药蛋、馍馍蛋、薯仔(⾹港、⼴州⼈的惯称)等。
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的学名——马铃薯。
有的学者认为马铃薯共有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脉及其附近沿海⼀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
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 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亚将短⽇照类型引⼊欧洲的西班⽛,经⼈⼯选择,成为长⽇照类型;后⼜传播到亚洲、北美、⾮洲南部和澳⼤利亚等地。
马铃薯传⼊我国只有⼀百多年的历史。
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带引进的。
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候较凉的地区种植,现在我国马铃薯种植⾯积居世界第⼆位。
马铃薯产量⾼,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产量。
世界马铃薯主要⽣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
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其中以西南⼭区的播种⾯积最⼤,约占全国总⾯积的1/3。
⼭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 。
⿊龙江省则是全国最⼤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洞⼝县位于雪峰⼭盆地,⽓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环境⽆污染,⽣态条件相当好,由于⾬多、雾多、⽓温较低特别适宜马铃薯的发展,⽣产⾼产,优质、⽆毒的马铃薯。
马铃薯个体均匀、病⾍害少、淀粉含量⾼、味正、个⼤、⽪薄、⾊鲜,马铃薯⾷品⾹甜可⼝。
说“马铃薯”

说“马铃薯”汉语方言中对于马铃薯有不同的叫法,本文尝试从词汇、语言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不同说法的成因。
标签:马铃薯语言文化方言词汇马铃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小叶有柄,卵圆形,花白色或蓝紫色。
地下茎肥大,供食用。
②这种植物的块茎”。
[1](P843)马铃薯俗称土豆,在不同地区还有洋芋、山药、地蛋、荷兰薯等名称。
目前在普通话中使用土豆这种说法。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
相对于玉米、花生和甘薯这些外来物种,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较为缓慢,清嘉庆、道光年间处于初始传播阶段,进入清后期及民国以后,才逐渐发展。
因此,在中国关于马铃薯的早期记载较少。
对于其传播路线,各家说法各异,至今没有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马铃薯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的,其中包括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然后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8世纪传教士将马铃薯从欧洲带到我国等。
一在《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的930个方言点中,“马铃薯”有150多种不同的词形,根据中心语素的不同可分为五类:1.“豆”类,如“土豆、土豆子、地豆”等;2.“蛋/卵”类,如“地蛋、地瓜蛋、灰灰蛋、乌卵囝”等;3.“薯”类,如“马铃薯、洋番薯、番囝薯”等;4.“芋”类,如“洋芋、洋山芋、洋芋艿”等;5.“山药”类,如“山药、山药蛋”等。
此外还有其他说法,如“地蔓、土蔓菁”等,此说法分布零散,数量也很少。
总体来看,“豆”类主要分布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蛋”类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薯”类主要分布在南方,“芋”类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沿岸,“山药”类则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下面来看方言中马铃薯不同名称的中心语素:“豆”既可表示豆类植物,如:黄~、绿~等;也表示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如:花生~、土~等。
“豆”类在方言中具体的说法有:土豆(儿)、土豆子、地豆(儿)、地豆子、马铃豆、山药豆儿等。
“蛋”一方面表鸟、龟、蛇等所产的卵,一方面表球形的东西,如:泥~儿、山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我们品尝马铃薯烹炙的美味佳肴时,应该首先给把马铃 薯培育成栽培作物的南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记下第一功。
• 1536年,继哥伦布接踵到达新大陆的西班牙考察队,在马 格达雷河上游,现今哥伦比亚境内万列兹镇苏洛科达村附 近,北纬7度的地方,惊奇地发现当地人都在吃一种样子 不好看的食物,这就是被叫做马铃薯植物的地下果实,当 地人叫“巴巴”,有点像欧洲人吃的萝卜或胡萝卜。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 一、考古学的发现
• 南美洲是马铃薯的故乡,考古学家在秘鲁和智利沿安第斯 山麓星罗棋布的古代遗址中,发掘出众多的马铃薯古代标 本,特别是古代人在织物和陶器上艺术地表现千姿百态的 马铃薯图像,保留下来多种类型不同文化时期的工艺制品, 极大地增进我们了解马铃薯在古代文明和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表明马铃薯在首次见诸于考古文物记载之前就已经处 于进化发展之中。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嵌印 有加 马时 铃期 薯印 图第 案安 的人 陶制 器作
的
第二的安
朱第
诺斯
右 和 土 塔
高 原 古 迹 中
左发
掘
出
()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和加西 收帝班 获国牙 马时人 铃期阿 薯印亚 的第拉 风安绘 情人制 画播的
种印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 这是欧洲人最早对于马铃薯的印象。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 马铃薯引进欧洲有两条路线:
• 一条是1551年西班牙人瓦尔德维(Valdeve)把马铃薯块茎带至西 班牙,并向国王卡尔五世报告这种珍奇植物的食用方法;但直 至1570年才引进马铃薯并在塞尔维地区种植。西班牙人引进的 马铃薯后来传播到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亚洲一些地区。
• 该遗址为印加帝国前期的遗址,位于利马以南200 km肥沃 的钦查河谷,是面积约为30公顷的灌溉农业区。在这一地 区发掘出大量的马铃薯标本,碳14测定在公元880(±80)年。 最大的一个标本是重3.48克的半块带皮马铃薯块茎,其 半圆形切端的大小为21毫米×25毫米,两端距离12毫米。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第二节 马铃薯的传播
• 马铃薯是南美洲的古老栽培作物,它从南美洲传播出来的 历史迄今有400多年,现已分布到世界125个国家。
• 英国著名植物遗传学家沙拉曼(R.Salaman)在论述马铃薯 起源与传播时说:
•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给我们带来的马铃薯是人类真正 最有价值的财富之一。”
• “马铃薯的驯化和广泛栽培,是人类征服自然最卓越的事 件之一。”
• 2.帕查卡马克(Pachacamac)
• 该遗址位于利马以南30千米的一座悬崖上,为公元1 000— 1 500年印加帝国的遗址,在高耸的山岭上还保留着太阳神 庙和帕卡尔神庙。
在帕查卡马克遗址太阳神庙 附近发掘出的马铃薯标本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 3.拉森蒂尼拉(La Centinela)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本章学习目标
• 1.了解马铃薯的起源; • 2.了解马铃薯在世界和中国的传播; • 3.理解马铃薯栽培种的种间关系和进化途径。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第一节 马铃薯的起源
• 根据科学考证,马铃薯有两个起源中心: • 一个是南美洲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的安第斯(Andes)山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 我们把欧洲各国最早记录马铃薯的时间排成顺序,可以大 概地看出这种农作物的传播进程。
• 1551年,西班牙人瓦尔德维向国王卡尔五世报告印第安人 种植马铃薯的情况。
• 另一条是1565年英国人哈根(J.Haukin)从智利把马铃薯带至爱尔 兰;1586年英国航海家德莱克(S.F.Drake)从西印度群岛向爱 尔兰大量引进种薯,以后遍植英伦三岛。英国人引进的马铃薯 后来传播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北欧诸国,又引种至大不列颠 王国所属的殖民地以及北美洲。
• 马铃薯最初引进欧洲,仅作为宫廷苑囿里的珍奇观赏植物,尔 后被作为蔬菜。
• 秘鲁海岸拉森蒂尼拉地区的古代遗址。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马铃薯原产地分布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位于秘鲁海岸拉森蒂尼拉地区的古代遗址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 1.卡斯玛(Casma)流域
• 该遗址位于利马以北360千米。
从卡马斯河谷地区发掘的 炭化块茎,距今3500年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 考察队成员卡斯特朗诺(Juan de Castellanos)在他编撰的 《格兰那达新王国史》一书中记述:我们刚刚到达村里, 所有的人都逃跑了。我们看到印第安人种植的玉米、豆子 和一种奇怪的植物,它开淡紫色的花,根部结球,含有很 多的淀粉,味道很好,甚至也是我们西班牙人很喜欢吃的 蔬菜。这种块茎有很多用途,印第安人把生薯切片敷在断 骨上疗伤,擦额治疗头痛,外出时随身携带预防风湿病; 或者和其他食物一起食用预防消化不良。印第安人还把马 铃薯作为馈赠礼品。从这段记述可以推断,印第安人栽培 马铃薯有悠久的历史。遗憾的是,卡斯特朗诺关于马铃薯 的最早发现,直至350年后的1886年方才正式公之于世。
区以及乌拉圭等地。其中栽培种最大的变异中心为秘鲁和玻利 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卡卡”湖(Lake Titicaca)高原盆地。南美 洲的野生种中只有无茎种S.acaclle 为四倍体,其余的为二倍体。 • 另一个起源中心在中美洲及墨西哥,主要分布着具有系列倍性 的野生种,即2n=24,2n=36,2n=48,2n=60和2n=72等种,而 没有栽培种。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马铃薯在世界传播示意图
第二章 中国马铃薯文化的渊源
• 一、马铃薯在世界的传播
• (一)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
• 最早把印第安人培育的马铃薯介绍给欧洲人的是1538年到 达秘鲁的西班牙航海家谢拉·德·勒奥(Sierra De Leon)。他在 1553年出版的《秘鲁纪事》一书中记述:印第安人种植的 一种农作物叫巴巴,生长着奇特的地下果实,煮熟后变得 柔软,吃起来好像炒栗子一样。他还说:印第安人在巴巴 丰收季节非常快乐,还要举行庆丰收的歌舞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