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腰联合麻醉下两种辅助用药对抗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右美托咪定对阑尾炎患者腰硬联合麻醉的镇静效应

右美托咪定对阑尾炎患者腰硬联合麻醉的镇静效应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P<0.05认为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所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
2.1 2组受试者用药前后OAA/S评分的变化:2组受试者与用药前相比,T2-T4的OAA/S评分均差异显著,但D组和M组各时间点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表1。
1资料和方法
1.1患者资料: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1±6.5岁,男39例,女21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等重要系统疾病病史并排除长期使用镇静药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咪达唑仑组(M组)。
1.3监测指标:采用Datex-Ohmeda监护仪监测麻醉前(T0)、腰麻后即刻(T1)、用药后10分钟(T2)、30分钟(T3)、60分钟(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SpO2以及镇静程度的变化。镇静程度评分采用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5分,对正常音调呼唤姓名的反应灵敏;4分,正常音调呼唤姓名的反应迟钝;3分,大声或重复呼唤姓名有反应;2分,轻轻推动或摇动病人才有反应;1分,对轻轻推动或摇动和轻度疼痛刺激无反应。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未术前给药,右侧卧位选择L3-4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给予0.5%布比卡因10mg-15mg,并置入硬膜外导管,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6水平,所有患者面罩吸氧3L/min。麻醉生效后,D组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1.0mg/kg,10分钟内输注完毕,然后以0.5mg/kg/h的剂量维持;M组给予0.06mg/kg咪达唑仑。
本研究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先给予负荷剂量1.0mg/kg,10分钟内输注完毕,然后以0.5mg/kg/h的剂量维持。本研究发现,在给药10分钟后,对照组咪达唑仑组与观察组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都处于镇静状态,两者的镇静评分相似,这与以往的研究类似[6]。有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定在产生镇静的同时伴随一定的顺行性遗忘作用[7],本文尚未对该观点进行验证,可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若能证实上述观点,则能消除患者对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一些不愉快记忆,如胃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两种麻醉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效果对比

两种麻醉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效果对比

两种麻醉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效果对比1.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院贵州遵义 563000;2.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腰硬联合麻醉与单独应用硬脊膜外腔麻醉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在急性阑尾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方法:选择收集在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符合收治条件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0例,采取随机分成两组,腰硬联合麻醉组(观察组)20例,硬脊膜外腔麻醉组(对照组)20例,在手术操作进行过程中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氧饱和度、脉搏以及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情况。

麻醉成功后,手术中观察患者的麻醉阻滞平面、牵拉反应的程度以及朮中的辅助用药量等指标,记录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出院时间等指标。

根据以上指标来评判两种麻醉方式在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中效果的优良度。

结果:两组患者在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心电图、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完善阻滞,可以满足手术的需求。

然而手术过程中观察组牵拉反应程度Ⅰ~Ⅱ级16例(80%),对照组Ⅰ~Ⅱ级9例(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辅助用药观察组3例,对照组15例,平均用量1~1.5mL,两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

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院时间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效果好,朮中用药量少、麻醉起效快,牵拉反应少,术后病人恢复快、安全性更高等优点,此种麻醉方法可作为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首选麻醉方法。

【关键词】硬腰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阑尾炎切除术【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063-01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病因大多数是由阑尾腔感染以及梗阻导致,进而导致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大多发病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右下腹疼痛等[1-2]。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腰硬联合麻醉在阑尾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评定阑尾炎切除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之效。

方法:使用奇偶法将患者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41例/组,对照组接受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麻醉使用剂量(14.63±3.63)mg、麻醉起效时间(45.25±15.65)s和阻滞完全时间(14.20±2.72)min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麻醉诱导后时的心率(72.31±3.42)次/分钟、收缩压(110.45±15.98)mmHg和舒张压(67.68±6.56)mmHg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阑尾炎切除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显著,可以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效果急性阑尾炎作为普外科常见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疾病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该疾病治疗方式主要依靠手术治疗,但是术后患者往往会出现并发症和不良情绪,腹腔镜阑尾炎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于患者手术中各项指标具有重要影响[1],研究为了评价阑尾炎切除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之效展开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选择我院接诊的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82例,患者接诊时间2019.1-2020.1,应用奇偶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41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年龄范围21岁~48岁,平均年龄(36.56±5.23)岁;男性与女性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各为20例和21例。

观察组,年龄范围21岁~49岁,平均年龄(36.85±5.52)岁;男性与女性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各为22例和19例。

两组阑尾炎切除手术患者资料相比较,P>0.05。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阑尾炎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阑尾炎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

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阑尾炎手术中应用效果比较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阑尾炎手术患者分别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分析不同方案下的手术结果。

方法:以2016年12至2018年12月的时间基准,收集我院10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动态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则为腰硬联合麻醉,分析麻醉效果情况。

结果:从麻醉效果看,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最高平面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麻醉不良反应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为14%,低于对照组的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有助于阑尾炎手术的顺利开展,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阑尾炎手术;应用效果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新兴的麻醉方式,在临床阑尾炎手术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肯定。

本研究主要分析、对比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纯硬膜外麻醉在临床阑尾炎手术中的效果,现对手术麻醉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6年12至2018年12月的时间基准,收集我院10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动态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共有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介于22-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86±3.65)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症和病程等各个方面的对比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显著的可比性。

1.2实验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术前30min进行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和3mg咪唑安定)。

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侧卧,硬膜穿刺点为T11-12,穿刺成功后置管。

此时改为平卧,注入5ML利多卡因,浓度为2%,在患者无不适下可注入罗哌卡因和利多卡因混合液,结合手术时间决定是否追加。

观察组则为腰硬联合麻醉,在穿刺成功后在鞘内注入罗哌卡因和葡萄糖混合液,注入速度为1ml/10s,此外,如果麻醉平面低于T6,则经过硬膜外导管可持续输注罗哌卡因。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的效果观察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的效果观察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将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88例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44例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后接受手术,观察组44例患者行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后接受手术,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术中牵拉反应及术后疼痛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

结论 m对急性阑尾炎患者采取阑尾切除术时,采用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减少术中牵拉反应,麻醉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刺麻醉;硬膜外麻醉;阑尾切除术急性阑尾炎是医院急诊科常见急腹症[1],手术是其主要措施。

而在实施阑尾切除术时,麻醉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选择合理安全的麻醉方式,维持患者术中安全性。

硬膜外麻醉是阑尾切除术常用麻醉方式,并取得一定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麻醉效果,本次研究对阑尾切除术患者采取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其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将在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88例,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认知功能异常及精神功能异常患者;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并自愿签署了研究同意书;按照患者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4例患者,男26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3±10.6)岁;体重40-75kg;麻醉分级I-Ⅱ级;对照组44例患者,男28例,女16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9.7±11.5)岁;体重40-78kg;麻醉分级I-Ⅱ级;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麻醉方法两组患者麻醉前30min取阿托品0.5mg肌注,术中切皮时静脉推注氟芬合剂1/2量。

两组患者常规硬膜外穿刺,取T12、L1间隙穿刺,向头侧置管3.5cm。

对照组患者取平卧位,经硬膜外给药,取利多卡因1.33%+地卡因0.25%+肾上腺素1:40万混合局麻药物5mL,麻醉后10min根据患者体征变化,酌情添加5mL,至切皮时无痛,即可实施手术。

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背景介绍: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镇痛、平稳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

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有效的麻醉方法,广泛用于手术和分娩等场景。

本文旨在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并介绍其护理工作。

一、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观察1. 镇痛效果观察右美托咪定具有镇痛作用,能够减轻疼痛感受,提高手术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观察发现,在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下降,术后镇痛效果显著。

2. 平稳镇静效果观察右美托咪定具有平稳镇静作用,能够减轻手术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有助于维持术中的稳定状态。

观察发现,在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术中精神状态良好,出现意识清醒的情况较多,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3. 抗焦虑效果观察右美托咪定具有抗焦虑作用,能够减轻术前术后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手术合作性和术后恢复效果。

观察发现,在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下降,手术前后合作性好,出现术后镇定的情况较多。

二、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的护理1. 术前准备在进行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前,护士应仔细核对患者的个人资料,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患者的基础状况,并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使用情况。

2. 术中监护在术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

同时,护士需要关注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疼痛表现,及时给予必要的镇痛和镇静措施。

3. 术后护理在手术结束后,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呼吸、意识和疼痛等,及时给予药物干预和护理措施。

同时,护士还需要提醒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如保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合理饮食等。

4. 定期随访护士还需要定期随访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了解疼痛和不适症状是否缓解,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和需求。

三、总结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提供平稳镇静和抗焦虑作用。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阑尾炎切除术效果评析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阑尾炎切除术效果评析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阑尾炎切除术效果评析目的探讨腰硬聯合麻醉在急诊阑尾炎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6例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患者,给予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并将其设为观察组。

回顾性分析同期我院接诊的55例条件相似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麻醉,对比其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在接受不同麻醉的情况下,两组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患者术后各时点V AS评分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急性阑尾炎切除术中,腰硬联合麻醉的阻滞效果较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标签:腰硬联合麻醉;急诊阑尾炎切除术;效果;评析阑尾炎属于常见的急腹症,一般临床采取手术治疗,急诊阑尾炎手术是外科中常见的手术之一,其对手术麻醉的要求较高,要求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

在当前临床的麻醉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均是比较常见的麻醉方法,本组试验对两种麻醉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将两种麻醉方法应用于急性阑尾炎手术临床中,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选取在我院接诊的56例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患者,设为观察组。

随机抽取同期我院接诊的55例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0~73岁,平均年龄为(45.42±1.73)岁,患者的体重在42~75kg,平均体重为(53.28±1.69)kg。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3~75岁,平均年龄为(44.61±1.75)岁,患者的体重在40~74kg,平均体重为(52.98±1.68)kg。

给予两组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接受急诊阑尾切除术前30min,给予所有患者肌注3mg 的咪唑安定(国药准字H20031037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及0.5mg的阿托品(国药准字H42020590湖北兴华制药有限公司),准备手术前对患者的血压、血氧进行全面的监测,麻醉前适当滴入10ml/kg的复方乳酸钠(国药准字H3202258江苏正大丰海制药有限公司)。

硬腰联合麻醉与连硬麻醉做阑尾炎的比较

硬腰联合麻醉与连硬麻醉做阑尾炎的比较

硬腰联合麻醉与连硬麻醉做阑尾炎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硬腰联合麻醉与连硬麻醉在阑尾炎(appendicit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治疗阑尾炎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

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5例。

对照组应用连硬麻醉方法,观察组应用硬腰联合麻醉方法。

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6.92%(63/65),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87.69%(57/6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远远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硬腰联合麻醉与连硬麻醉相比在治疗阑尾炎患者中效果更理想。

关键词:硬腰联合麻醉;连硬麻醉;阑尾炎;麻醉效果阑尾炎是一种在外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切除阑尾[1-2]。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切除阑尾的效果比较受到大众认可,相对来说手术的风险也较小。

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选取在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硬腰联合麻醉与连硬麻醉在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我院2014年8月-2015年7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5例。

所有患者均在知晓情况下参与本次实验研究且签署相关同意书,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关于阑尾炎的诊断标准。

对照组应用连硬麻醉方法,对照组中有36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6.22±3.15)岁。

观察组应用硬腰联合麻醉方法,观察组中有35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7.02±4.44)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腰联合麻醉下两种辅助用药对抗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12-25T14:34:33.1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4期作者:刘海平
[导读] 认为两种辅助用药的效果,只是中枢抑制的结果。

对轻度牵拉反应可称有效,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迷走反射。

(栖霞市中医医院山东栖霞 265399)
【摘要】目的:比较硬腰联合麻醉下两种辅助用药对抗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慢性阑尾炎患者共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Ⅰ组为芬太尼组,1.73%利多卡因15ml加芬太尼0.1mg;Ⅱ组为氟芬合剂组,推注1.73%利多卡因15ml后,手术开始之前5min静注氟芬合剂2ml;Ⅲ组为对照组,只用1.73%利多卡因15ml。

观察手术探查阑尾和分离阑尾系膜时病人的反应程度,从而比较两种辅助用药对抗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

结果:Ⅰ组牵拉反应20例(轻度12例,重度8例),占33.33%;Ⅱ组牵拉反应16例(轻度10例,重度6例),占26.67%,Ⅲ组牵拉反应46例(轻度32例,重度14例),占76.67%。

结论:两种辅助用药的效果,只是中枢抑制的结果,都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迷走反射。

解决阑尾牵拉反应在于良好的麻醉阻滞效果,手术者的动作轻柔以减轻牵拉痛和牵拉反应。

【关键词】硬腰联合麻醉;辅助用药;阑尾;牵拉反应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4-0078-01 急、慢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诊手术之一,在基层医院中硬腰联合麻醉是阑尾切除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硬腰联合麻醉结合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优点,此法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少,麻醉平面容易控制,痛觉阻滞完善,腹部肌肉松弛满意,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甚微,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麻醉作用不受手术时间限制,还可用于术后镇痛,所以是比较常用的理想麻醉方法。

但是此种麻醉方法探查阑尾时,阑尾牵拉反应比较重,病人舒适性较差,是其不足的地方。

以前常规以静脉注射氟芬合剂来缓解牵拉反应,近几年来有人介绍在硬膜外局麻药中加入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有抑制阑尾牵拉反应的作用。

本文对上述两种辅助用药方法的效果作了观察比较,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慢性阑尾炎患者共180例,排除精神病史、心脏病史及其它病史,且均无椎管麻醉禁忌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男67例,女113例,年龄15~60岁,ASA级Ⅰ-Ⅱ级。

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Ⅰ组为芬太尼组,1.73%利多卡因15ml加芬太尼0.1mg;Ⅱ组为氟芬合剂组,推注1.73%利多卡因15ml后,手术开始之前5min静注氟芬合剂2ml;Ⅲ组为对照组,只用1.73%利多卡因15ml。

硬膜外穿刺均取T12~L1穿刺置管。

控制阻滞平面大多在T6~T8。

三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结果
观察手术探及到阑尾和分离阑尾系膜时病人的反应程度,将其分为轻度反应与重度反应:轻度反应者有上腹轻度疼痛,略感不适,心率变化不明显;重度反应者有上腹痛、鼓肠或伴恶心、呕吐,心率明显下降。

见表。

表三组病人反应程度统计表[n(%)]反应程度Ⅰ组Ⅱ组Ⅳ组
3.讨论
阑尾受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与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共同组成的肠系膜上神经丛所支配,其痛觉纤维随交感神经进入脊髓右侧第10胸节至第1腰节,其它感觉纤维随迷走神经走行,硬腰联合麻醉下施行阑尾切除术时,如果阻滞平面不能达到T4,阑尾牵拉反应就不能完全避免,而阻滞平面达到T4时,心脏交感神经阻滞,心率减慢,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导致低血压,同时还可能出现呼吸抑制。

静脉注射氟芬合剂可抑制阑尾牵拉反应,已为人们所共识,但有时用药量较大,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抑制的问题。

局麻药中加用芬太尼,能明显减轻牵涉痛,有减少牵拉反应的作用。

本文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Ⅰ组和Ⅱ组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牵拉反应明显多于Ⅰ组和Ⅱ组(P<0.01),提示不论静脉或硬膜外腔应用辅助药,都有减轻牵拉反应的效果。

但本文观察到三组的重度牵拉反应并无明显的差异(P>0.05)。

局麻药中加入芬太尼还不能从根本上抑制牵拉迷走反射,其减轻的效果主要是镇痛强度的增加,病人表现安静、舒适。

临床剂量的氟芬合剂具有强烈的中枢性呼吸抑制和催眠作用,同样也因增强麻醉效果,促使病人安静入睡而减轻牵拉反应,但不能有效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上腹部不适,其抑制牵拉反应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并非从根本上抑制牵拉迷走反射。

如果牵拉反应过重,病人往往会从睡眠中突然醒来,且躁动,恶心,只有在阑尾系膜处注射局麻药后才能缓解。

Ⅲ组中有14例手术中无牵拉反应,说明硬腰联合麻醉时可以阻断内脏痛的上行性传导,从而下行性传导减少减弱。

综上所述,认为两种辅助用药的效果,只是中枢抑制的结果。

对轻度牵拉反应可称有效,但都不能从根本上抑制迷走反射。

解决牵拉反应在于良好的麻醉阻滞效果,手术者的通力合作,动作轻柔以减轻牵拉痛和牵拉反应。

【参考文献】
[1]项明兰,张敏,孟庆华.硬膜外注芬太尼减轻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1,11(5):304.
[2]张文明,吴海清.三种硬膜外阻滞方法用于阑尾切除术效果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1984,4(3)145.
[3]蒋夏.硬膜外阻滞中辅助用药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1986,2(3):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