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原训练的合理营养供给

探析高原训练的合理营养供给
探析高原训练的合理营养供给

第12卷第3期2010年5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Soc i al Sc lence of H unan M edical Un iversity V o.l 12 N o .3

M ay 2010

[收稿日期] 2009-12-30

[作者简介] 季锋(1969-),男,江苏大丰人,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育部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休闲体育及运动营养研

究;林青(196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育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运动训练、运动器材研究与教学。

探析高原训练的合理营养供给

季 锋,林 青

(南京林业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研究分析高原环境下运动训练的营养供给与补充。高原环境的训练对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能供给有一定的特殊性。合理的营养能够提高运动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加快恢复过程,适应组织代谢的变化,最大限度的减少体重的丢失,有利于运动训练的实施,增强体能和提高运动成绩。[关键词] 高原训练;供能比例;营养补充[中图分类号] G 80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3-0323-02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高原有其特有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比如海拔高、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等特点。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氧分压也越低。利用低压缺氧的环境,在高原地区进行训练,可改善运动员机体氧的摄取、携带和释放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耐缺氧能力和抗乳酸能力,使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到增强,从而提高运动成绩。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与平原训练的要求有一致之处,但是,在缺氧环境下训练,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能供给又有其特殊性。环境条件引起的因素有两点需要首先予以考虑:一是在高原消耗大,这从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偏低和体重减轻的情况可以得到旁证;二是在高原,特别是在初期的l~2周,消化系统有关的体液,如唾液、胃液、肠液、胆汁等的分泌都受缺氧的影响而有所减少。高原环境的训练对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能供给有一定的特殊性。合理的营养补充能够加快机体的恢复,适应组织代谢的变化,促进运动训练的实施,从而承受大负荷的训练,不断提高运动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一、三大供能物质在高原训练运动员中合理的供能比例高原缺氧可使体内碳水化合物分解代谢增强,糖原分解加快,糖原储备减少,葡萄糖利用率增加,糖异生作用减弱,血糖下降。糖原储备减少,使运动员易发生疲劳,从而影响训练质量。同时,由于缺氧,机体组织细胞有氧代谢下降,无氧酵解增强,可引起血乳酸含量的增加。为了防止因能量物质的大量消耗而引起的疲劳过度积累,就要求人体及时地补充一些耗氧少且能及时供给能量的糖类物质。因为人体分解脂肪产生能量比分解糖产生能量需求更多的氧,所以特别要注意在适应初期(上高原的7~10天)减少食物中的脂肪比例而增加高碳水化合物的比例。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容易消化吸收,不加重胃肠道负担,而且,还可减少耗氧量。碳水化合物能量应占总摄入能量的60%~70%。运动过程中

补糖,可有效地保持血糖水平,延缓疲劳发生。运动后及时补糖,有利于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再合成。另外,适量的补糖,还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增强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以及增加机体的免疫力。补糖时,应注意选择补充糖的种类并掌握补糖的时间和浓度。常用的糖有葡萄糖、果糖和低聚糖等。同时建议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改一日三餐为一日多餐制(5次),以促进消化和吸收。一般情况下,补糖的浓度应在5%~10%之间。特别是在高原运动中,应避免补充高渗糖(糖浓度超过10%),以防止加剧机体脱水。食物中脂肪的含量应该适当减少,脂肪摄入量的能量比占总能量的20%~25%。在脂肪供给中,应主要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不应减少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少脂肪的比例,主要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增加糖的供能比。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摄入热量的13%~15%,增大优质蛋白质的比例,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蛋白质的总摄入量。由于蛋白质氧化时耗氧较多,如果膳食中蛋白质较多,将加重机体的缺氧。而且,高蛋白质的膳食不易消化。因此,从三大能量营养素来看,进入高原初期,应遵循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高比例优质蛋白质的膳食总原则。

二、矿物质和水的补充1、高原训练中矿物质的补充

高原训练时补充必要的矿物质对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诸营养素中特别是铁的储备,对在高原训练中的运动能力有关键作用。因为铁是肌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细胞内线粒体的细胞色素。铁不足不仅损害携氧能力,而且也抑制对氧的摄取,降低最大摄氧量和运动能力。因此,高原训练之前必须使体内铁的储备达到正常水平。可采取口服高剂量的铁剂(每日分次服用总剂量为200-250mg ),由于铁剂对胃有刺激作用,可采用最易耐受的小儿科用的液体制剂,这样可减少副作用。铁的吸收和储存非常重要,它对合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线粒体细胞色素很有利。在高原,运动

324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员造血功能明显增加,红细胞增生,血红蛋白增加是一种生理性反应。因此在高原训练期间,机体内铁的存储量以及铁的补充和吸收,对于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增加血氧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铁缺乏可降低血红蛋白升高的程度,制约机体的摄氧和运氧能力,影响最大摄氧量和运动能力。高原训练期间,除在膳食中尽量多吃一些含铁丰富的动物内脏、蛋黄、豆类和鱼类外,还应适量补充对胃肠刺激反应较小的铁制剂。

锌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补锌可抑制机体自由基的产生并加强自由基的清除,能部分恢复受损伤的免疫细胞功能,刺激合成激素的合成代谢。运动员每天补锌量不宜超过15m g。

高原训练期间也应注意补铜。铜是很多酶的组成部分,并是机体铜代谢和红细胞生成的基础物质。平原训练期间,每天的铜摄人量应为2~4m g,高原训练期间应有更多的补充。

2、高原训练水的补充

高原缺氧环境使呼吸次数增多,肺通气量增大,同时气候干燥,日照较强,使呼吸性失水增多,尿量也增多,体液的丧失在高原地区比平原更甚。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时机体容易出现失水,引起循环和散热系统障碍。一旦体液大量丢失,又不能及时补充,将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补液的目的是防止血液过于浓缩,因血液浓缩会增高其粘滞度,影响血液流速及增加心脏负担。因此应注意水的补充。训练前、中、后均可补水,但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保持尿量在1~1.5L/d,排出体内的代谢物,每日至少饮水3~4L。同时应该科学地应用运动饮料。

三、高原训练环境中维生素类的补充

在高原训练环境中,所有的新陈代谢都加剧了,出现维生素不足会影响到整个机体代谢,使运动能力降低、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等。在高原训练期间补充维生素不仅能提高缺氧耐力,增强对高原的适应,而且能改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减轻疲劳和提高运动耐力。在高原训练的前期,可加倍补充这些维生素B族(VB1、V B2、VB12、V B15)。另外,高原训练由于红细胞增多,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这对血液循环是不利的,是高原训练的负效应之一。而维生素E有降低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可缓解血液粘稠密度,以促进更多的游离铁至血中。因此,每日服适量的维生素E也是很有必要的。高原训练期间,维生素E的补充量为每天400国际单位。运动员在高原除从饮食中摄取维生素外,可每天另补维生素C100mg,复合维生素B l0m g。在医务监督下服用维生素,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取。应在整个高原训练或比赛期间连续服用,训练适应期过后,大运动量的训练下需加倍服用,以保证机体的稳定平稳。

四、特殊营养品

使用特殊营养品的目的就是利用某些营养强力物质对运动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机能的特殊作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高原训练期间,机体的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加强,肌肉力量下降。使用增加肌肉力量的营养品,可使机体获得最佳的内环境,提高自身分泌生长激素、睾酮、胰岛素及相关激素的水平。目前,经常补充的增加肌肉力量(促合成代谢)的特殊营养品主要有精氨酸、甘氨酸、鸟氨酸、牛黄酸、卵磷脂、硫酸矾、谷氨酰胺和植物皂甙类物质等。高原训练时,机体承受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双重刺激,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抗氧化能力下降。因此,高原训练期间,合理的使用抗氧化剂,有利于增加机体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快速消除疲劳、恢复体能。高原训练时,常用的抗氧化剂主要有VC、V E、谷胱甘肽、牛黄酸、硒、锌、卵磷脂、结合亚油酸(CLA)、皂甙类、多酚类物质等。在高原训练的第二、三阶段的大运动量训练期间,适量补充肌酸可有效的保证肌肉供能、维持肌肉力量和延缓肌肉疲劳。高原训练期间补充肌酸时,应注意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训练负荷的变化,及时调节肌酸的补充剂量,以避免补充过度。

五、高原环境营养补充的有关注意事项

膳食纤维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但在高原训练期间,摄人的膳食纤维不宜太粗、太多,它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如降低无机盐的吸收利用率,并引起胃肠胀气和腹部不适感等,尤其要少吃粗纤维多的和产气性食物(如萝卜、韭菜等)。

高原训练期间,应禁止空腹和饭后立即运动。运动后休息50分钟再用餐,餐后休息2小时再训练。同时,也应禁止剧烈运动之后大量饮水。注意高原晚餐的摄入量不宜过多,以免增加机体肠胃功能负担,影响睡眠,并且造成过多的血液分布在消化系统,不利于疲劳的消除和体能的恢复。高原训练中对一些难消化食物(如动物脂肪、油炸、腌腊、烟熏的食物等)、产气性食物必须加以限制。在制定运动员营养计划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与项目特点相结合;|与运动员个体的身体素质相结合;§与训练计划相结合;¨应有一段较长的持续操作时间(高原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应综合考虑各营养素的功能,通过它们的协同作用以充分发挥复合营养素的功效:a在医务监督下服用补剂并严密监测服用效果和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应用计划。

参考文献:

[1]胡亦海,余克望.试论高原训练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

[2]温优良,徐国琴.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与运动能力[J].广州

体育学院学报,2001,(6).

[3]王国祥,黄何平.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J].安徽体育科技,

2004,(3).

[4]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第4版)[M].北京:北京大

学医学出版社,2002.

高原训练心得体会

高原训练心得体会 篇一: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 高原训练的研究综述 摘要:从生理生化角度和高原环境对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出发,阐述了高原训练的概念、发展和研究现状,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以及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并介绍了高原训练在方法和器材上的进展。 关键字:高原训练;缺氧;方法 现代运动训练是为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而组成的一种综合系统教育工程,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就必须开发和运用新的、更有效的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体育科学理沦研究的深入,使运动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 这就更需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高原训练就是在这种要求下产生了。 1.高原训练 高原的概念 高原是指在海拔较高,一般是3000m以上的大片起伏较小的平地。大多数人在到达3000m这个高度以后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超过这个高度, 生理、生化和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改变就会变得愈来愈明显, 并具有明显的生物学特征。 高原训练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 近年来,在查看和总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国际上已基本认同世居平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应为XX-2500m,低于XXm,低压缺氧刺激过小,不能充分挖掘身体潜力,而海拔高于2500m,机体难以承受较大的运动负荷,不利于训练后的身体恢复。同时发现对于世居在高原的运动员的最佳训练高度是缺乏相关的研究的。最近的文献研究还表明,高原训练最佳的持续时间应为4-6周,而对于高原训练后最佳的比赛时间一般认为是下平原后的4-5天,中长距离项目10-14天,短距离项目20-26天。 高原训练的发展过程 高原训练应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当时就发现在较低海拔的高原上,人体的最大心率会逐渐下降,这或许是高原训练研究的萌芽。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原苏联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在高原环境下人体可以产生缺氧适应。而在高原上同时进行运动训练获得的适应,更有利于使人体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得到加强,对提高有氧代谢运动能力,促进运动成绩特别是耐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和体育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现高原缺氧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高原训练是指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上进行的强度刺激的训练,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达到和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生理反应,充分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高原环境中的大气压、气温、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等都对运动员有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气中氧气压的下降。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首先,高原缺氧训练可引起体重下降,骨骼肌组织丢失、肌肉萎缩,其在运动能力上的表现是肌肉力量的丢失。如高原缺氧环境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过度增加,使血液的粘滞性增高,

进而引起体循环、肺循环、微循环的改变,导致血流变慢,循环阻力增加,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对组织的氧供应不利。另外,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强度降低,绝对运动量也比平原训练少,这又使平原训练所获得的肌肉神经应激性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高原训练中产生的疲劳不宜完全恢复,易造成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另外由于客观环境和训练的影响,在高原训练中更易发生感冒、肠胃功能紊乱,甚至出现受伤、血尿、心电图紊乱等现象。 运动员对高原缺氧在适应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高原训练效果的好坏。如何预测运动员对高原缺氧的个体适应能力、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合理地安排高原训练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高原也只能从增加机体运输和利用氧气能力、骨骼肌代谢能力及心肺功能等几个方面为运动能力的提高打下生物学基础。而运动能力,特别是比赛能力远远不是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的,包括技术、战术、甚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决定因素。因此,建议教练员们一定要摆正高原训练在正常训练中位置,认识到高原训练只能作为一种训练的辅助手段应用于日常训练中。

高原病应急预案

高原病应急预案

高原病预防及后勤保障应急方案 根据5月18日格拉建设工程指挥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高原反应,保障施工人员健康与生命安全,减少企业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施工生产秩序。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标段工程特点,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制定应急方案及措施。 1、编制目的 我部处位于青海省青藏高原三江源核心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大气含氧量比平原低40%,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缺氧对人员造成伤害,特制订本应急预案。2、成立高原反应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赵平华 常务副组长:祁克义赵中仝 副组长:李建华孔大海李先锋康强强王学军 组员:邓开鹏何治国康立虎张和平王柏春丁占军余华毛勇瑞周生祥刘银宗刘文来高文龙张功长曹启林戴元孝 3、进入高原前期准备工作 (一)做好工作人员遴选工作。 工作人员进入高原地区开展工作前,应进行健康体检,经体检合格后方可进入高原地区,有以下严重疾病或症状者原则上不宜从事高原工作: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慢性肺功能不

全;癫痫及严重神经衰弱; 严重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 上呼吸道感染;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二)配备必要的用品和急救药品。 携带足量抗高原反应相关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如高原康胶囊、红景天胶囊、西洋参丸、氧气瓶(袋)、制氧机、简易血氧饱和度和心率检测仪等;工作人员应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 (三)开展预防性服药工作。 进入高海拔地区前2小时开始服用高原康胶囊,1-2粒/次,2次/日,一般服用3天;亦可辅助服用红景天胶囊等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以降低高原病发病机率。 (四)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各方面应对高原病的准备。 与医疗卫生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高原常识和高原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好赴灾区工作人员进入高原地区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 3、认真落实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措施 (一)认真体检,严格执行劳动保护规定。 指导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健康检查,进行高原从业健康知识培训。要严格执行高原作业劳动时间,定期轮换等劳动保护规定。配备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防病药品,在生产、生活场所设置供氧条件,对身体不适应高原环境的工作人员要妥善安置。

高原缺氧专项应急预案

青藏矿业有限公司 高原缺氧专项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矿区地处祁连山山区,海拔4043~4300m,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大通河上游聚乎更煤矿区的西南部,行政隶属天峻县木里镇管辖。本区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空气含氧量低,年平均气温-5.1℃,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6℃,自然条件恶劣,属高原高寒地区。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缺氧对人员造成伤害,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规定编制。 1.3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公司施工生产中突然发生的高原反应且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应急处置工作。 2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1典型事故类型 2.1.1 高原反应从平原急速进入海拔3000m高原或从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发生以头痛、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2.1.2高原肺水肿又称肺型或重型急性高原病。是在低氧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型肺水肿。其特点为剧烈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有严重的呼

吸困难,不能平卧,头痛。严重者少尿,神志不清。 2.1.3、高原昏迷又称高原脑水肿或高原脑病。患者除早期有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外,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如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谵妄等精神症状。患者也可抽搐、嗜睡乃致昏迷。脉率增快、呼吸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等危重体征,较易引起死亡。 2.2可能引发事故发生的原因 2.2.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高原空气中含氧量低,人体氧摄入量不足。 2.2.2感冒治疗不及时,引发肺水肿等其他急性疾病。 2.2.3劳动强度或运动量偏大。 2.2.4过度饮酒。 2.3 可能引发的后果 缺氧对人的危害极大,易引起人体意识障碍、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3.1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职责 3.1.1公司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指挥矿山高原反应应急救援工作,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由安质环保部负责。 总指挥:青藏矿业公司总经理 副总指挥:青藏矿业公司主管生产副总经理 青藏矿业公司总工程师 成员单位为矿业公司安质环保部、采矿作业部、综合部、生产技术部、财务部以及各施工单位负责人。 3.2应急指挥部职责 3.2.1检查和督促预防措施的落实和救援物资预备工作。 3.2.2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3.2.3负责启动和指挥矿区内应急救援工作。

高三学生复习的高原反应

高三学生复习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 什么是“高原反应”呢?相信不少人平时只听说过登山会遇到高原反应,很多人不知晓高考前考生也会有“高原反应”。心理专家说,登山登到一定高度,再往上攀登时,人就会出现缺氧等高山反应(高原反应)。考学也一样,进入总复习阶段后,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起伏、不往上升的情况,这一现象就是高三学生特有的“高原反应”。 患上“高原反应”的学生,除了出现成绩起伏较大等症状外,还会伴随着出现情绪波动,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有的学生甚至陷于不良情绪里,很长一段时间也无法抽身。基本上,成绩在各层次的学生多少都会发生“高原反应”,尤其是尖子生,出现该症状的比例会更多一些。 有经验的班主任: 克服高考前的"高原反应" 高考对任何学生来说,都似攀越一座高峰。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临近高考,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很多人认为,学生越临近高考,他的精力应该越集中,效率应该越高。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正相反。我带了这么多年高三的学生,据我观察,临近高考,学生一般会出现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学生由于高考压力太大,有点心理焦虑,坐立不安,根本无法安心学习。 第二种类型,学生感觉到高考马上就要到来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功成名就了,就会出现一种浮躁的心态,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第三种类型,学生认为临近高考,一切已成为定局,没有学习的必要了。 有些老师也有错误的观念,告诉学生说,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你看你现在这样,基本就定型了,就以调整为主,查缺补漏就行,不需要系统学习了。家长也认为此时学生应该以养精蓄锐为主,结果弄得学生根本学不进去了。 最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出现"真空期",有点类似于生理学上的"高原反应"。其实很多考生在紧张的高考即将到来的时候,都有那么一个阶段,要出现高原反应,感到过去学的东西,一夜之间都蒸发了,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这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感觉很紧张也是自然的。学生要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不急不怕,增强自信心,尽快缩短这一"真空期",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充满信心和希望。 其实,考前的这一段,当大家都学不进去的时候,当别人都已经处在浮躁状态的时候,如果一个学生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不考虑高考的结果,不考虑高考的那种情境,那么这一段时间下来,你会迅速拉大别人与你的差距。 如何应对高三学生的“高原反应”现象 同学们出现“高原反应”现象很正常、且普遍存在的,只要注意调整心态,就会克服“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主要体现在那些性格内向、成绩又特别优秀的学生身上,因为以前他们是优秀学生,平时得到更多的是成功以及因此而获得的表扬,这也造成他们面对失败时承受力脆弱。当成绩出现第一次下

关于高原训练的地理学分析

关于高原训练的地理学分析 高原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成绩为目的。在大赛前,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为改善和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机能、血液运氧机能、骨骼肌代谢等机能能力,而在海拔1000~3000 m范围内 起伏较小的大片完整高地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氧不足和负荷缺氧的专 项训练方法。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之前,由于墨西哥城处于海拔2240 m的高原,许多国家的参赛选手为适应高原的低压低氧环境,纷纷提前到墨西哥城进行适应性训练,由此出现了一个高原训练的兴起热潮。70年代以来,非洲世居高原的中长跑选手崛起,高原训练也就引起 世人的瞩目和关注。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研究。随着对高原训练理论的研究和深入,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有氧代谢能力,提高速度耐力的专门训练途径,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发挥着更大和更普遍的作用。 1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高原训练的生理学机制通常被认为是机体对氧不足引起的血氧 过少的适应结果是因为空气中的氧分压作用。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要承受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一个是由于高原大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低而引起的低氧环境的刺激;另一个大运动量训练造成的体内缺氧。体能随着氧分压的降低而衰减的规律是氧分压越低,最大摄氧量减少越明显。空气中氧分压降低,使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下降,以至引起血氧过少动脉缺氧是高原的基本特征。运动员的机体所承受的是两种相互加强的影响中的缺氧机制,即高原氧不足缺氧和负荷缺氧

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等缺氧补偿机制的发展,进而形成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的生理反应,提高了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潜力,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2 高原训练环境的要求 从地理上的分类法与运动训练方面的角度来看,海拔在1000~3000 m的大部分地区称为中度高原。在高原地区,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大气压也随之变化,地区越高,空气愈稀薄,氧气减少,气压越低,因此高原地区处于低压、低氧的环境。同时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较大,太阳对人体的幅射量也较大。海拔高度不同,其产生相应的气压、氧分压、空气密度、含氧量等数值都不同。不同高度地区气压等数值的变化见表1。 2.1 海拔高度对人体的影响 在气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大气压就下降,从而造成对生物体极为不利的低氧现象。人体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引起肺通量增大,心输出量和红细胞增加等以呼吸循环系统为中心的适应现象。 2.2 气温对人体的影响 气温随着高原高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每当海拔高度增加150 m 时,气温下降约1 ℃。而高原的低温环境会造成心输出量显著增大、肺动脉血压升高及右心室功率对左心室的比例增高而引起右心室肥 大等一系列对气温变化的形态学适应。然而这种适应现象是有一定界

高原训练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 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 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换言之,开始时,运动员血色素越高,则失氧越多。 运动员对高原的耐受性,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那些不能更好忍耐高原的运动员,从中等到极端高度可能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即以头疼、恶心、没有胃口和疲乏为特征的现象。练习会加重急性高原反应,而随着氧气的供应、药物以及返回较低高度,这种症状通常将得到缓解。 3.利用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有许多玄妙之处,许多短跑和力量项目运动员来高原进行比赛,目的是在较稀薄的空气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远。许多长距离选手来高原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训练,以便返回平原后,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提高运动成绩。 目前的理论主张,在缺氧状态下的训练可导致适应性刺激反应,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红细胞,以便运送氧气到练习的肌肉群。当返回平原时,长跑运动员体内会留有更多的血红细胞,使氧气运输能力提高。然而,如果运动员在高原生活和训练的时间过长,则随着高原训练强度的降低,也许破坏作用会超过心血管的积极性适应。 我们有理由认为,长期在高原使用较低速度的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跑动速度更慢,尽管心血管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这种观点已经导致了更多的新研究,并使我们对高原训练的问题看得更清楚。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在高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是知识上存在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是心理上压力过大。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 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 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孩子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 要突破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首先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 其次,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

浙江省高三适应性训练地理试卷

浙江省高三适应性训练地理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5题;共22分) 1. (4分) (2017高二上·汕头期中) 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有() A . 青藏高原抬升 B . 海平面上升 C . 南极永久冰川面积扩大 D . 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2. (4分) (2017高三下·山东模拟)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人说“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一次性餐具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原因主要是() A . 产品运量大 B . 产品价值低 C . 市场需求大 D . 产品运输不便 (2)小小餐盒的“重”与“大”是指() A . 产品重量大 B . 原料消耗大 C . 环保责任大 D . 大气污染大 3. (6分) (2018高一上·桦甸月考) 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于6月12日至7月13日在巴西举行。下图示意地球公转轨道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对7月13日地球公转位置和地球公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 . 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 . 离远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D . 离近日点较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3)下列时间段,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A . 9月23日到次年1月初 B . 1月初到3月21日 C . 3月21日到7月初 D . 9月23日到次年3月21日 4. (4分) (2016高三下·邯郸模拟) 2015年12月3日,中泰两国政府签署协议,中国从泰国进口大米,两国实施铁路合作项目,又称“高铁换大米”。下图为中泰高铁规划示意图。下列关于中泰高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原反应办教你应对小方法

高原反应办教你应对小方法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之后,身体机能为适应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高原反应怎么办?教你应对小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原反应是人体急进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由平原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海拔更高地区,在数小时或1~3天内发病。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所以坐飞机去高海拔地区发生高原反应的几率比坐汽车去要大些,因为坐汽车有一个慢慢适应的时间,坐飞机是快速进入高原,没有适应的时间。 高原反应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胸痛等症状,急性高原反应者如出现不断加重的干咳、头痛、呼吸困难或发绀,少数暴发型者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或神志恍惚,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 高原肺水肿很容易危及生命。医生建议,有感冒、心脑血管疾病、肺病患者不要盲目上高原。进入高原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阶梯式上高原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医生还建议,初入高原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进行重体力活动,但可以适度活动。游客一定要遵守景区管理规定,未经开发区域,禁止穿

越,在旅途中若出现身体不适等症状,切忌大意,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 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多喝水。 上高原前服用红景天、肌甘口服液、地塞米松等药对预防和减轻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可能有效。 此外,应该备足氧气,高原反应刚到高原会有,过2、3天就适应。一旦发生重度高原反应,需要第一时间送医,如果没有办法第一时间送医,需要注射地塞米松、速尿等高原反应常用药,可予间断或持续吸氧。 医生提醒,如发生高原反应,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救治: (1)、红景天、高原安等抗高原反应药物,虽然药物对每个人的作用不一样,但还是建议在出发前一周和刚进入高原的头一两天服用。 (2)、西洋参补气,放在舌下含服再吃,比直接吃掉效果好。 (3)、芬必得、布洛芬等镇痛类药物对治头痛效果较快,可以减轻症状。 (4)、随身携带葡萄糖、巧克力,这些都能补充能量,对于缓解高原反应症状也有帮助。 (5)、多带几种感冒药,比如说康泰克一类的西药,还有板蓝根冲剂,这是外出旅游使用最多的药。还要带上退烧药、消炎药、创可贴、治疗肠胃的药。 预防高原反应,专家建议:

高原训练的原理及利弊

高原训练的原理及利弊 高海拔训练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而红细胞内含有一种蛋白质负责将氧气结合,叫做血红蛋白,就是说血液内的血红细胞含量决定了血液的携氧能力,然后通过血液流动向身体各个部位和机体提供氧气,这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几乎就是合法的兴奋剂。专业运动员基本上至少都要在高海拔地区练两周以上。当然,其实哪怕你练一周,回到正常海拔后都能让你受益好几周的。 除了血液方面,在高海拔地区那种相对缺氧的环境下,训练会变得异常艰难,也就逼迫你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应付这种额外的不适和压力,而你的肌肉和关节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更大的强化,也就是无氧能力,这对四百运动员非常重要,鄙人原来就是练四百的。 其实,哪怕非运动员去了高海拔地区训练也会受到很好的效果,事实上,非运动员正因为血红蛋白数量较少,所以提升速度和提升量都会高于耐力型运动员。 不过,高海拔训练结束后,最好在赛前两三周回去,要不然过劲了就失效了。其次,血红蛋白的生成需要铁,所以在去高原前后要多摄入富铁制品,比如:红肉、豆类、绿叶菜。当然,补水也是必需的。而且,高原训练会对免疫系统和红细胞再生能力有一定损害,所以前期的训练量大概也就正常量的四分之一吧,循序渐进的加量。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产生的积极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心肺系统功能的改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增加,使机体携带、运送氧气的能力提高; 二是机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增加; 三是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分解供能能力增强,肌肉具有更高的耐酸能力和氧利用效率; 四是肌肉中糖元等能量物质的含量和储备增加; 五是提高大脑对低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高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六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对运动员的自信心、耐受能力、拼搏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高原常见军事训练伤

高原常见军事训练的防治原则 军事训练是部队平时的中心任务,由于我们部队长期驻在平原,在突然进驻在高原地区,生活、训练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施训练过程中,一些官兵由于缺乏对高原地区的认识,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可能落实不倒位,组织训练方法不科学及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容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为了保障和提高部队的训练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高部队战斗力。我们医务人员要结合基层连队的训练情况,对常见军事训练伤的发病原因要进行分析,为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提出防治措施。 一.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1.训练科目:训练伤的发生与训练的强度、频率、难度有直接关系,强度、频率、难度越高,训练伤的发生率越高。训练科目太集中及安排不合理超过机体生理阈值为训练伤的致伤因素。不同的科目发生不同的训练伤:夜行军易致踝关节扭伤,投掷手榴弹训练易致肩关节扭伤和肱骨骨折,双杠倒立的跌伤易产生胸颈部的外伤,倒功训练易致颅脑损伤等。 2.训练环境训练场地是否符合要求; 场地过硬、过滑、不整洁等,都会增加下肢承受应力,地面过硬也是造成颈椎损伤最常见原因。场地凹凸不平,易致扭伤或跌倒损伤,而过于柔软的场地虽能减少冲击力,却易致膝踝关节扭伤。训练器材是否完好无损,如单双杠、独木桥等的牢固性与稳定性,受训人员着装、鞋的保护作用是否起效等。 3.训练的准备活动是否充分:准备活动可提高肌肉组织的神经兴奋性,加强肌肉韧带的伸展与柔韧性,并促进思维活动,有利于身体处于良好状态,以提高训练成绩并预防训练伤发生。心理是否平衡心理因素是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心理上的不适应会引发整生理和精神状态的失调,尤其是新兵缺乏训练基础,部分受训人员有畏惧、焦虑的情绪,影响其身心的放松,肌肉韧带关节僵硬,动作不协调,易导致训练伤的发生。 二.军事训练伤的分类;军事训练伤是由于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1.软组织损伤; 主要包括擦伤、挫伤、撕裂撕脱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脱出、腱炎及腱鞘炎、肌筋膜炎、滑膜炎。 2.骨关节损伤:主要包括骨折、关节脱位、关节扭伤。 3.器官损伤; 主要包括头、胸、腹内脏器以及眼、耳等的损伤。 4.训练部位; 训练伤发生的部位与主要受训部位相一致。训练伤损伤部位见四肢,尤其好发于下肢,如急性创伤性损伤与过劳性损伤。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男性与女性来说,膝盖都是最易受伤的部位,尤以其前交叉韧带为最。训练中,下肢承受的负荷最重,应力长期作用于下肢,增加了下肢受伤机会 5.容易发生的训练伤:通过调查发现,过劳性损伤中应力性骨折最常见,次为滑膜炎和跟键炎。急性创伤性损伤中,以关节扭伤最为常见,次为挫伤、急性腰扭伤和擦伤;环境伤则以冻伤和冻疮多见。按单病种发生率前五位依次为:冻伤和冻疮、关节扭伤、软组织擦伤,急性腰扭伤、应力性骨折,以上5种军事伤累计占总伤率的67.75 % 。 三.军事训练伤的预防措施: 预防军事训练伤要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出发,根据部队官兵的特点和部队训练大纲的要求,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预防训练伤的发生。 1.训练管理加强科学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军事训练是预防训练伤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制订训练计划和严密组织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训练中容易致伤的内外因素,而且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从而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2.加强军事训练安全和防护知识; 认真贯彻军队军事训练健康保护的相关要求和规定,要使全体参训人员充分认识预防训练损伤的重要性,普及训练伤的防护知识,了解器械训练

高原病防治安全专项方案

格库铁路(青海段)工程GKQHZHQ4标段高原病防治专项救援预案 编制: 审核: 中铁十七局集团格库铁路(青海段)GKQHZHQ4标工程第一项目部高原疾病防治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为有效防控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及时对发病人员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人员伤亡,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1、工程简况 本标段线路正线全长,路基长度,新建车站3座(那陵格勒站、塔尔丁站、甘森站),预留车站2座(格南木嘎站、甘森湖站),大、中、小桥11座延长米,特大桥2座延长米。涵洞182座,全部为框架涵,地域海拔3050以上。 2、高原病简介 “高原”系指海拔3000M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 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可以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对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的防控管理,以及当发生高原疾病时,做出应急响应。 四、防控措施 1、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2、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3、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4、高原应注意的饮食卫生如下: (1)精制细做多样化、饭菜可口易消化,不吃生冷与腐食,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 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 应并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症状判断 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2.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主要表现为计算困难,在未进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记录所用时间,在出现症状时,重复做同样的计算题,如果所用时间比原先延长,说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3. 出现幻觉,感到温暖,常常无目标地跟随在他人后面行走。 症状分析 高原反应,包括急性和慢性高原反应。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现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慢性高原反应为有些人通过长期不断的调节过程仍不能适应,以致形成一种高原机能失调的现象,呈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慢性高原反应又称为“机体机能失调”。一般认为凡进入高原三个月后,仍有部分或全部高原反应症状,可视为慢性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痛、心慌、气促、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胸闷痛、失眠、眼花、嗜睡、眩晕、手足麻木、抽搐等。体征为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轻度异常、颜面或四肢水肿,口唇紫绀等。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

附件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高原病简介: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高原”系指海拔3000m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可以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项目防控领导小组及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一)、防控领导小组及分工 (二)、应急救援队及分工 四、适用范围 五、防控措施 (一)、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二)、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

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三)、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四)、高原应注意的饮食卫生如下: (1)精制细做多样化、饭菜可口易消化,不吃生冷与腐食,清洁卫生经常化; (2)且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饱; (3)勿食有毒鱼类:高原有较多裂睃鱼类,其鱼籽有毒,不得食用; (4)勿食有毒蕈类:采挖野菜时应注意鉴别,严防误采毒蕈类有毒植物。 (5)加强饮食卫生监督:蔬菜等未经卫生处理不得生食,严禁食用变质食品。 (五)、急性高原反映预防的原则是: (1)正确认识高原。初上高原者既不要抱有毫无准备和无所谓的态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

高原反应的机理及应对措施摘要: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病,是由于人体对高原低压性缺氧不适导致机体病理生理上一系列改变而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总称,是人们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生活的主要障碍。本文将就高原反应的发生机理和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原反应、缺氧、预防 正文:高海拔地区具有低气压、低氧、高紫外线辐射等独特的气候特点。人到了这样的环境,机体会出现许多反应来适应环境的变化。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若处理不当,可能诱发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危及生命。 高原反应的症状表 反应症状体表特征反应程度 头昏、心慌、气促、流鼻血、心率加深、轻微 乏力呼吸加深 头痛、食欲减退、倦怠、血压轻度异常、呼吸加快轻度 恶心 呕吐、腹胀、腹泻、胸颜面或四肢水肿、血压异常中度 闷痛、失眠 眼花、嗜睡、眩晕、手口唇紫绀、呼吸困难、血压重度 足麻木、抽搐异常显着 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高原缺氧,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是760mm汞柱,空气中的氧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空气越稀薄,气压就越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

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的含氧量,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的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高原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现象。初上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 m 以下高度时,多数不的会出现缺氧症状。少数人是因体质较差或是易感人群,可出现缺氧症状;在海拔3000 m以上高度时,就会发生轻度缺氧症状;在海拔4000-5000 m的高度时,会出现明显的缺氧症状。缺氧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相关症状如下 1、呼吸系统 轻度缺氧时,仅表现为呼吸深度增加。 缺氧继续加重,则呼吸频率随之加快、胸廓运动增加。4000m高原的空气PO2为100mmHg,肺泡气PO2为55mmHg左右。因此,在化学感受器的低氧感受下,肺通气量立即增加,由于空气稀薄,PCO2也低,CO2呼出增加(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和低氧血症),PaCO2降低,减低了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限制肺的通气量增加,所以,早期肺通气量只比海平面高65%左右;数日后,通过肾代偿性排除HCO3-,脑脊液内的HCO3-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使脑组织中pH逐渐恢复正常,对延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抑制逐渐解除,肺的通气量可增加至海平面的5-7倍;长期居住者肺通气量逐渐回落,至仅比海平面高15%,这可能与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析(一)

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探析(一) 【内容提要】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就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的影响加以研究。 【摘要题】人体运动科学 【关键词】高原训练/运动能力/机制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1]。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2],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采取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如: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如中长跑3]、竞走4]、自行车5]等,发展到几乎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因此,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 1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 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一般认为,人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红细胞生成增多,呼吸循环功能增强是机体在该条件下进行的生理性代偿的基本方式,而循环功能的增强是这种代偿反应最重要的表现,机体通过神经反射和高层次神经中枢的调节、控制作用使心输出量和循环血容量增加,补偿细胞内降低了的氧含量,从而提高耐受缺氧的能力,适应恶劣的低氧环境,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6]。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分析,高原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高原训练可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增加及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V,o,2]max]增加。另外,高原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以上综合作用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1]。 1.1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机制 1.1.1高原训练使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 由于高原自然环境相对缺氧,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代偿性反应。首先缺氧较早的反应是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组织释放大量的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值增加,以便携带和运送更多的氧气到体内各组织,适应机体的需氧量,所以,高原训练期间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是血红蛋白。我国中长跑、游泳、自行车、滑冰等项目多年来高原训练的实践表明,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晨脉下降,血红蛋白增多,乳酸曲线右移值逐周递减,笔者跟随甘肃中长跑、自行车队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主要生理指标的探测也证明了这一点。血红蛋白值的增加,并不是呈直线的,而是呈螺旋状的,总的趋势上升,但随着强度的加大而间或下降7]。 1.1.2高原训练影响红细胞的因素 研究表明,高原可导致机体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关于高原训练期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并不一致8]。冯连世9]等通过系统观察高原训练期间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血清EPO、RBC、Hb、网织红细胞(RC)及血球压(HCT)的变化规律,探讨高原训练对红细胞生成的作用,为科学地进行高原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1.1. 2.1高原训练缺氧与EPOEPO是一种调节红系祖细胞生成的激素,其血清浓度随血氧含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维持机体在低氧或高氧环境中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当它的血氧浓度过高或过低时,会引起红细胞增多或红细胞生成不足。研究表明,只要血氧浓度下降持续4小时以上,就会刺激体内EPO合成的数量增加,继之血液中EPO浓度增加,血红蛋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