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势力

宗族势力
宗族势力

宗族势力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同一父系的封建家族势力。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宗族势力作为一种反动的封建势力被逐步取缔和清除。但是,从80年代以来,已沉寂多年的宗族势力在我国广大农村又死灰复燃,并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因此,多视角探寻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寻求相应的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中国是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而这漫长的封建统治,实际上是靠种种宗法关系在维系着的,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而宗法制又以宗族制为核心。在封建制度下,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社会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宗族是仅次于社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它作为封建国家的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建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封建统治者历来十分重视宗族制,使宗族成为地方的组织力量,发挥着控制地方的社会功能。可以说,一部中国封建统治史,就是一部宗法制度发展的历史。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宗法制度,到1949年中国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宗法制度作为旧制度的统治基础被彻底摧毁。在此后的30年间,经过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宗族势力的政治、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又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控制、长期的阶级斗争氛围,尤其是“文革”期间阶级斗争扩大化,使得农村宗族活动趋于消失。然而,宗法制度毕竟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宗法观念、宗族意识代代相承,已经根深蒂固地沉淀在人们的头脑中,渗入民族文化的骨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它不可能像有形的宗族文化,如宗族礼仪、族谱、宗祠等那样容易消失,经过长期蛰伏,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就会重新凸现,并通过旧有的宗族资源如族谱、旧宗族的骨干人员等,得到发展。

如果说宗法观念是农村宗族势力重新抬头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话,那么,自然村落中的聚族而居则是其古今未变的地理环境基础。我国从古代到近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这种经济形式使农民与外部世界长期隔绝,人口迁徙流动极少,同一村落基本是同一祖先。钱杭在《亲族聚居现象与我国目前农村的宗族活动》一文中曾指出:“自然村落中的亲族聚居现象是中国农村许多地区居处形式的突出特征,为农村宗族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因为在

这些聚族而居的村落,特别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国家法律难以顾及;人们习惯了按祖宗遗法为人处世,事无巨细均由族长仲裁处理;家族成员关系密切,稍有风吹草动,就能结成强大的宗族组织以对抗外部压力。宗族正是以这种父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聚族而居逐步发展起来的。宗族势力蔓延的地区与历史上强宗豪族的地域分布呈正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农村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商品经济却长期被当作社会主义经济的异己力量加以限制。1978年以后的农村,虽然商品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毕竟时间较短,发展水平有限。许多地区的商品交换和人员流动与城镇相比仍难望其项背,以至今天,自然村落依然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居住模式,也是农村社区行政区划的基础。这种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基础的宗族环境当然就成了当代宗族势力复活的温床。目前,大凡宗族聚居较突出的村落,宗族活动亦较频繁,宗族势力也较强大。

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和亲族群体的聚族而居分别是农村宗族势力代写论文复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基础,二者在农村中从过去到现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为什么在建国后的近30年间,农村宗族势力几乎销声匿迹,而80年代以来,却又死灰复燃、重新抬头蔓延,看来其中还另有因缘。

国家在农村行政力量的弱化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滑坡,是造成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两个重要的客观现实原因。

中国农村行政力量的薄弱由来已久,在西方文明中,家族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它在中国却生生不息。这一方面与文化的特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中国特殊家国关系有关。中国是一个宗法国家。从西周开始,家族的等级序列就和国家政治统治的行政序列合二为一。宗主就是国君,家即国,国即家。家族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经历了一个不同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家族制度的历程。长期以来,“家“与“国”不但没有紧张对立,而且“家”居于政治之上,“家”、“国”不分,和谐融洽。

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利用农村中的家族势力进行行政控制,在农村中家族秩序占主导地位,这种情况直至民国时期才被打破。国民党推行保甲制度,试图加强对农村的乡政控制。解放后,到了人民公社和“文革”时期,行政力量在乡村的

延伸达到顶峰。但由于这种延伸并不是以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为基础的,所以随着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推进,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原有的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管理机制被乡镇政府、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取而代之。由于新的体制失去了直接管理经营生产的权利,其行政管理功能也就大为削弱。而国家与社会是一种你进我退的关系,国家力量的萎缩必然导致家族势力这一重要社会力量的复兴。

如果说国家行政力量的弱化是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一个现实的制度背景的话,那么,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则为宗族文化大行其道拱手让出了一片文化阵地。

由于近年来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群众,尤其是农村青年缺乏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精神凝聚力。而宗族势力利用宗族文化则较易将族人聚集起来,农村社区文化的宗族色彩日益浓厚。如利用祭祀祖先、唱族戏、婚丧嫁娶中的旧礼仪、旧风俗将村民族人联结在一起。宗族文化的糟粕冲击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余红1992年在江西上饶农村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民文化生活几乎是空白,常年不开会。农民是“上山一把刀,下山一肩挑,天黑就睡觉,半夜听狗叫。”没有广播、没有报纸,村委会订的报纸杂志全躺在支书家里睡大觉。在一个600多口人的村子里,常年无一人购买图书。农民有限的娱乐生活,除打牌赌博外,就是由宗族组织的端午赛龙舟、元宵闹龙灯或者是清明祭祖、唱族戏、婚丧嫁娶等这些充满宗族色彩的活动[1]。

农村社区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滑坡,宗族文化必然会日益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并以宗族文化作为宗族势力的精神支柱,从而促进宗族势力的迅速蔓延。

农民在精神心理和生产生活中对宗族的依赖和需求则是造成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两个直接的主观原因。

在传统的宗族文化、宗族意识和宗族情感中,蕴含着中国农民的“本位性”的需求。即对于“类”的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在这里对同类的认同即是对同族的认同和归属。这种认同和归属是宗族在长期的祭祀、拜祖活动中,推崇和神话血缘关系,提倡宗族意志的结果。在个体看来,宗族是自身的根,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祖训、族规等宗族的制度规范高于个体意识,是自己必须无条件服从、不可抗拒的“共同意识”。在精神心理上,个体自觉地以宗族为归属,希望祖

先保佑,恩赐幸福,同时积极靠拢族人,投身宗族活动,以求得精神、心理上的安全和满足。这种宗族心理使得族人即使远离家乡,也与宗族乡情心心相印。在海外汉人社会中,宗族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据1982年资料统计,新加坡汉人有224个姓氏,其中96个姓氏拥有经正式登记成为合法社团的宗族组织173个[2]。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兴起了访亲探亲、寻根祭祖的热潮。这一方面显示了宗族心理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当代宗族的认同感。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行政组织的弱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许多农民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失去了“主心骨”,感到无所适从,精神上漂泊不定,这种心理上的空虚和失落为他们家族意识的复兴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目前,农村各地出现的建宗庙、修家谱以及由家族组织的各种节庆,正是宗族发挥情感功能的反映。

农民不仅在精神心理上对家族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依赖和需求,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也迫切需要族人间的互帮互助。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族人互恤互助是宗族长期得以存在的社会合理性。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体劳动,这一体制把社会互助功能从民间私人组织中转移到公共集体组织,宗族存在的社会合理性被抛掉,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制度与互助形式及民间社会关系网络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公社解体,农村基层体制发生了变化,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只是农民的自治组织,无法抓生产。许多村没有集体企业,无稳定的经济来源,公益事业无人抓。农民卷入商品经济大潮之后,感到一家一户的力量非常弱小,他们希望得到帮助,寄希望于行政组织,但乡村组织不少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无力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得不把希望转移到族人的联合,或宗族间的互助中。据我们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200家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首先求助于宗亲的排在首位占45%,大大超过了姻亲、朋友和政府。另外,有学者对福建省塘东村30个住户进行社会互助调查显示,农民在劳力支持和财政支出中,宗亲分别占78%和48%,姻亲分别占14%和25%,朋友分别占8%和27%[3](P142)。由此可见,在农村互助中,血缘关系仍起着主导作用。农民从过去依赖集体转向依靠宗族群体。于是宗亲便成为人们寻求生产和生活互助的主要对象和联系家庭之间的纽带,成为生产和生活的一种特殊利益集团。随着以血缘关

系为特征的家庭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加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群体再度发生作用就难以避免。

总之,宗族势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在农村的重新抬头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一系列复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只有找准这些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为有效控制其蔓延以及最终从根本上清除这一落后的封建势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红.中国农村宗族势力为什么能够复活,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J].1997,(6).

[2] 钱杭.现代化与汉人宗族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J].1993,(3).

[3]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上海:三联书店,1997.

[精文优选]李氏家谱字辈1888例.doc

李氏家谱字辈1888例(第801-1200例) 20RR年04月10日星期四下午05:21 1201?¢四川仁寿:天潢蕃派衍,水本溯源渊。慈利李氏:天简孟达新,蓝勋仲纪道,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后,运祚宏启昌,元善吉祯祥。 1202?¢慈利李氏:天简孟大心,蓝勋仲纪道,文添兴守之,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昭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1203?¢慈利李氏:天简孟大心,友良显会伯,泰荣朝堂臣,世代兆文明,少庭开盛德,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昭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1204?¢江西临川:天将下月色,清?照柔心。 1205?¢赢鳞李氏:天开才学长,克建必为良;永作知闻广,化成万国光。 1206?¢四川开江:天开沛春明,志能上朝廷;三元光先代,德泽显宗荣。 1207?¢四川成都:天开守奉文,思余支有成;时恒先本现,万子永长春;重振家之光,龙荣国际昌。 1208?¢某地李氏:天、开、文、运、春、月。 1209?¢某地李氏:天开文运昌,亿年遵主训,世代得安康。 1210?¢湖北武昌:天开作则,定国安邦。 1211?¢开封杞县:天开志文明,洪(宏)德传万世。 1212?¢河南通许:天、培、玉、树(素)、传。 1213?¢攀枝花李:天、启、登、安、国、永。 1214?¢河南焦作:天清振中国,永生兆庆祥;三春长发茂,荣光万世昌。 1215?¢四川李氏:天、如、崇、廷、荣、万、光、文、朝、忠、开。 1216?¢四川资阳:天生一上果,春前玉质杨;良材成利用,永世有奇观。 1217?¢湖北黄梅:天时开泰运,成象景自新。 1218?¢重庆铜梁:天顺成宗寿,荣华百世有;万盛年兴朝,永代得昌佑。 1219?¢贵州遵义:天文智彭先,玉开春庭明。 1220?¢香港李氏:天文維木國,草龍九?守。 1221?¢河南南阳:天、祥、万、世、用、兴。 1222?¢某地李氏:天、星、培、克、顺。 1223?¢望丰李氏:天秀光明碧再启,方元定跃显世通;先之长发国家建,祖德永茂朝廷封。 1224?¢安徽李氏:天先尚家廷,道德扬华贵。 1225?¢山西介休:天应芳敷殿,国元如春(树)生;正显奇明贵,玉宝廷承登。 1226?¢重庆李氏:天应通文永,促仁显大明;有富贵在兴,尧舜享太平。 1227?¢重庆李氏:天应生文运,众仁聚大明;有富贵在兴,尧舜国太平。 1228?¢益阳李氏:天应志绍万,时亶贤先枝;山镇资湘大,宗嗣显孝思。 1229?¢南安九都:天允弘国,学毓正光;渊才亮茂,雅庆宏毅;仁礼敦庸,文敏诚笃。 1230?¢安徽芜湖:天原成启世长有,大时政忠良克兴;家道学志贤圣文,富经书绍先继后,治国之儒。。。。。 1231?¢木兰山李:天元载之本,坤玉映霞光,文能唯世道,祥兆继年长。 1232?¢万叶堂李:天正啟贤,远傅宗系,大显家声,孝思维德。 1233?¢湖北钟祥:天真方来兆,文章启大中;贤生达金国,乘胜事有功。 1234?¢某地李氏:天子仕昌仁,世赠你朝廷,寿得光宗应,家和万代兴。 1235?¢湖北来凤:天子师梦太正云,道德成家学,鸿开世泽长,秀发大庭光。 1236?¢某地李氏:天字华荣开,文明生父子,万走丝纵来。

河北省农村家族与家族势力问题研究_吕红平

河北省农村家族与家族势力问题研究 吕红平 王俊祥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组织的河北省77个村庄的实际调查资料,得出了近年 来农村家族观念有所强化、家族组织有所复活、家族势力有所抬头的结论,并且 认为,这些问题对农村社会生活和社区管理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 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坚决打击家族不法势 力,把这些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促进农村政权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 关键词 家族 家族文化 家族势力 近几年来,农村家族及家族势力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此,一些学者对部分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但河北省农村是否存在家族势力问题、程度如何、对农村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等,尚无人作过专门的调查研究。1996年,我们承担了河北省社科规划办《河北省农村家族势力和封建迷信活动调查与研究》的重点课题,并于1997年春节期间组织实施了河北省77个村庄的调查。下面我们结合这次调查的情况,对河北省农村家族势力问题作一初步分析研究。 一、农村家族势力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据调查分析,河北省目前农村家族势力的基本特征为:家族观念有所强化,家族活动有所增加家族势力有所抬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族观念有所强化,家族成员间的互助和依赖性增强 (1)对家族的依赖性增强。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解决外部矛盾,人们对家族的依赖性都有所增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倾向于与家族成员交往,认为家族成员血缘相通,更为可靠,更值得信赖,尤其是在劳务合作和寻求帮助时,多数人都把家族成员作为首选对象。在与外族或外村成员发生矛盾和纠纷时,一般也都是把家族作为“后盾”。在调查样本中,超过50%的家庭希望在遇到经济困难时能够得到家族成员的帮助,而实际来自家族方面的帮助只占26%,说明人们对家族抱有较大的期望值。在1996年发生的民 注: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规划办“九五”重点资助项目《河北省农村家族势力和封建迷信活动调查与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1997年12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Dec .1997第22卷第4期 Jour 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Vo1.22N o .4

农村宗族势力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农村宗族势力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河南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李民昌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我国农村曾经衰微的宗族势力,近年来重新抬头,并有蔓延之势。在宗族势力强大、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往往受到宗族势力的把持和胁迫。农村宗族势力使农村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公正、公平、合理解决,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合法地位和管理能力,损害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宗族势力再度逞强,不仅成为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且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必须正视农村宗族势力的危害,遏制农村宗族势力的活动,消除农村宗族势力的干扰,打击农村宗族势力的破坏。 关键词:宗族宗族势力遏制基层组织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我国农村曾经衰微的宗族势力,近年来重新抬头,并有蔓延之势。农村宗族势力再度逞强,不仅成为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且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必须正视农村宗族势力的危害,遏制农村宗族势力的活动,消除农村宗族势力的干扰,打击农村宗族势力的破坏。 一、新形势下农村宗族势力再度抬头的表现 农村宗族势力,是指在乡村社会以姓氏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宗族宗派利益群体。宗族是家庭、家族的扩大或延伸,宗族中的成员一般有血浓于水的情感,对内有较强的凝聚力,对外则有较强的排异性。宗族势力大,宗族成员就能获得较多的利益。但是,这种宗族情感也极易被人利用,以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建国以后,农村宗族势力在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中逐渐衰落。改革开发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农民有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这一方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另一方面,集体经济和基层行政管理功能相对削弱,基层政权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基层组织对农民的行为制约能力下降,对农村弱势群众照顾和扶持的能力下降。同时,由于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效益低。因此,当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遇到较大困难时,就会十分自然地向所在宗族求助。久之,宗族活动就促成了宗族势力的抬头。 随着一些农村宗族势力沉渣泛起,有的人以成立宗族组织为名,诱迫更多的人卷入宗族活动。而少数人不满足于当本宗族的族头,极力插手基层组织事务。在一些宗族势力强大、经济又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基层组织往往受到宗族势力的把持和胁迫。在这里,基层组织中往往缺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带头人。有的则认为农村工作难度大,怕得罪宗族势力。在宗族势力影响下,有的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制度不规范,漏洞多,或者形同虚设,如政务不透明,财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等。 有些地方的少数宗族头领,经常煽动本族群众以集体上访为名,冲击乡镇以上党政机关。在农村集体上访事件中,往往是一些群众受本宗族族长的煽动而集体上访。他们倚仗人多势

李氏族谱世系表新编—如璨公支系

湖北省阳新县李氏宗谱——如璨公支系解说前言:由于过去陈旧的观念,古人即使自己没有后代,也要找后人沿续香火,这样在家谱编纂过程中,原有的编写体例,谱系仅仅只载明世系的沿续,无法知晓自己是否是嫡传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就很难知道自己的真正祖先是谁,有鉴于此,本人创新了编写体例,使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真实来源,一目了然。 说明:①本文的宋体字是嫡传后代,用蓝色涂色楷体字的表示是非妔传的后代,是祧子。 ②我们的一世祖是唐高祖李渊,三世祖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所生的郁林王李恪。唐朝末年十三世祖道公迁移到江西永修县磨刀山,宋朝时二十一世祖汴公迁移到阳新县龙港镇大桥村李家湾,明朝时三十八世祖如璨公迁移到阳新县浮屠镇下李村。 始祖道公,唐昭宗时太子太傅,避梁王乱逃到江西建昌之磨刀而居焉。生轩、辕、并、辂四公,辕公即吾支之祖也,越八世,汴祖由建昌桂唐磨刀里迁居兴国龙港朝阳里历十三传到仕恭公。生四子曰璘、璞(远迁无从考稽)、圭、璋。圭公字广卿,其三子为伯佑公,伯佑公之子景回公,吾支之嫡祖也。景回公分居马湖,生玥(分居连港罗桥下李港湖张冲)、琪(分居大王店李风岐、英山长冲金家桥)、琳(分居浮屠毛家山担丘角)、瑯(分居安徽霍山上七市李家河)、珮(入贡太学,授江西袁州府训导)、璨、充(分居李密垅)七公。璨公由马湖迁居长庆里西仓畈。生六子,曰斗、申、华、千、准、阜。斗公支外迁,族大齿繁,另立宗祠;申公分居安乐里南山下李家垅,后又分居湖北汉阳城;准公居西仓畈;千公居下李,其五子承任公又分居中李;华公和阜公合居上李。 申公(居安乐里南山下李家垅,后又分居湖北汉阳,1529-1595年葬鸭

璨公派下千公—下李世系详表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 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 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 ▲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 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宝塔式 牒记式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宗族势力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概况

宗族势力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概况 (2008-09-22 17:52:59) (一)宗族的概念及功能 宗族又称家族,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利益群体。宗族在农村社会中,以血缘为纽带,利用祠堂、家谱、族规族训等传统习俗的力量,发挥着动员族内社会力量的组织功能、处理族内纠纷的协调功能、统一族内思想的教育功能、张扬族内习俗的文化功能。但是,宗族这些功能发挥的充分与否?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取决于宗族内部 自我约束机制的是否系统化、农村现代化发展程度、与国家政权融合深度、政府社会控制能力的强弱化[4],一般来说,宗族内部自我约束能力强,农村现代化程度高,与政权融合教深而且政府社会控制能力强的地方,宗族的社会影响比较良性。上述四个因素中,国家政权对宗族的认同与否起着关键作用,中国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是利用宗族实行其在农村的统治的。反之,国家政权在意识形态上“不认同”宗族观念,政策上限制宗族组织和宗族势力,宗族组织就会转入地下,其活动的隐蔽性就更强,也更容易显现出其负面效应。 (二)宗族势力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概况 任何现存的制度必然是历史博弈的结果,并必然的影响着下一阶段博弈的进行,甚至博弈规则的改变。因此我们在讨论我国当前村民自治

制度与宗族势力的冲突现状之前有必要对我国以前乡村治理状况予以回顾。 1、建国以前的乡村治理:乡村“相对自治”到“国家经纪”。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直以来贯彻“皇权不下乡”的政策,政府主要通过乡土社会中的乡绅、望族等精英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控制农村,乡绅、望族等控制乡土社会主要是以宗族门规、礼教、道德等手段。以家族为中心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自然村是传统中国最为显著的居住特点,而作为家族社会的代言人--乡绅阶层的存在,则为皇权和族权之间提供了缓冲--他们一方面是皇权的维护者,一方面也是乡村经济利益的保护性力量。这样“皇权”与“族权”的一致或对峙也就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治乱更替。而19世纪中期以后,这两种力量的平衡被打破了。殖民经济的入侵和资本生产方式的进入,逐渐的瓦解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生产方式,科举制度取消割断了乡绅阶层与皇权的依存关系,瓦解了它的政治基础。同时,内外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赔款的开支使国家不得不加大农村地区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汲取。趋于瓦解的家族制度和乡绅阶层出于自我利益的保护,此时已经成为国家权力增加其在农村地区汲取能力的阻碍。为此,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直接进入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的介入是采取“国家经纪”的方式——即国家用非官僚化的机构及人员代行政府的正式职能,征收赋税并实现对乡村社会的统治。诸如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和我党解放区的“一切

编写家族谱地传统例范本

編寫家族譜的傳統範本 (湘西北譚氏收藏彙編―冰雪) 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亦稱祖譜、宗譜、族譜、世譜、支譜、系譜、統譜、家乘、私譜、譜傳等,新興的有譜志。自明清以來的家譜章節內容都大同小異,下麵以X氏家族最近一次修譜部分章節內容初稿作以介紹(詳細內容從略),如果其他X氏後裔對修譜感興趣,可互相交流續修家族譜和譜志事宜。 X氏家譜目錄 ―――――――――――――――――― ―――――――――――――――――― ―――――――――――――――――― 第一章、譜序: 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家譜卷首應有數量不等的序文。譜序包括新序、舊序、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族外人寫的贈序、客序,以及跋語等。譜序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修譜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瞭解我X氏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

料。主要說明了為什麼要進行此次修譜以及如何組織此次修譜等內容。 【續譜時間】年月日 【地點】XX省XX市XX縣XXX鎮XX村。 【續譜主持人】族長XXX及各支系長者等族人。 【執筆人】XXX等。 【說明】修譜小組說明: 《1》、據X年X月X日統計,XX村共有登記在冊人口XXXX人,其中X氏總人口XXXX人,占全村人口的XX.X%,其中本支系共有XX戶,人口XX人。戶口在外地、國外居住工作的人口約XX人,本支系合計有XXX人。(此處以此次修譜具體人口統計數字為准)自XX二年X氏始祖由XXXX縣XX遷徙到XX省XX縣XX莊(現XX市XX縣XXX鎮XX村)XX多年來,世代繁衍,根深葉茂,現已繁衍到了第XX代,現在是X世同堂。各分支系長者均參與了本次修譜事宜。 《2》、修譜有一個原則,即可以補敘、補遺、補新等,但不能對先人的修譜予以修改或評論,其目的是避免引起其支系後裔的異議,避免產生族群矛盾。 《3》、本次新修譜包括總目錄、正文、後記總共XXXX字(標點符

李氏族谱 辈分表

李姓辈分表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 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 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四川三台李氏字辈: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广安武胜李氏字辈: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 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章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 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四川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续字辈)家 国天廷,中华少雄。 四川广元苍溪一带: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辈: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家族关系称谓图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爸妈)。男的自称儿子;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爷爷奶奶)。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孙子);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太爷爷太奶奶)。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大爷大娘),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叔叔婶婶)。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对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称姑姑、姑夫。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姑姑亦是)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或从孙;女的自称侄孙女或从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舍字或敝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妹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家族谱系图(详版)

mon arrière-grand-père
mes arrières-grands-parants ma arrière-grande-mère
mon arrièrebeau-grand-père
mes arrières-beaux-grandsparants
ma arrièrebelle-grande-mère
mon grand-père
mes grands-parants
ma grande-mère
mon beau-grand-père mes beaux-grands-parants
ma belle-grande-mère
mes cousins
mes oncles paternels mes tantes paternelles
mes petits-neveux
mes tantes P. mes oncles P.
mes neveux
mes cousines mes belles-cousines
mes beaux-tantes P . mes belles-oncles P.
mes beaux-oncles paternels mes belles-tantes paternelles
mes beaux cousins
mes beaux-neveux
mes beaux-petits-neveux
mes neveux
mon père ma mère
ma belle-soeur mes parents mon beau-frère
mon frère moi
ma soeur
mes petites-nièces
mes nièces
mes oncles maternels mes tantes maternelles
Mes tantes M. mes oncles M.
mes nièces
mon beau-frère ma femme
ma belle-soeur
ma belle-soeur mes beaux-parents
mon beau-frère
mon beau-père ma belle-mère
mes belles-nièces
mes belles-petites-nièces
mes beaux-tantes M . mes belles-oncles M.
mes beaux-oncles maternels mes belles-tantes maternelles
mes beaux neveux mes belles-nièces
le petit-fils la petite-fille
les petits-enfants
mon fils ma bru
mes enfants mes beaux-enfants
ma fille mon gendre
les petits-enfants
le petit-fils la petite-fille
mon arrière-petit-fils
mes arrières-petits-enfants
ma arrière-petite-fille
mon arrièrebeau-petit-fils
mes arrières-beaux-petitsenfants
ma arrièrebelle-petite-fille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四川重庆地区李氏家谱摘要大全 1、自贡李氏: 原籍:湖南长沙(富顺)始祖:李恒泰 居住在四川安岳(亦称普州)城南乡慈良桥东李家坝一脉李姓子孙,自开山始祖李恒泰十三岁随母漂泊徙居安岳县以来,已历六世,如今经历一个半世纪后的恒泰后裔已达数百,遍及中华,已成为独立于华夏李氏的一房,此曰恒泰房。 恒泰房始祖李恒泰,其先祖入川落户四川富顺自流井,世代经营盐井盐业,颇具规模。十八世纪中叶,因泰父参与反清义军(疑为1860年李、兰起义)斗争被杀,族人遂将恒泰始祖全家逐出李氏祠堂,始祖母子二人因之流落至安岳石佛场,寄居戚家堰帮工渡日。数年后,恒泰始祖迁居相临不远的城南乡慈良桥东贺禹门老宅(现称刘家坝)佃田维生,民国初年置业慈良桥东宁家坝(现称李家坝)定居至今。经祖辈洒血挥汗,恒泰李氏终能成就一方李氏子孙乐土,使恒泰系李氏后裔得以繁衍,得以生息! 百余年来,本房孙众与祖籍自流井族人素无往来,互无音讯。二零零三年十月,恒泰始祖三世孙李国华、四世孙李亚首赴自流井寻根,访李氏族人、祠堂十余处,终未见恒、鸿、周、国字辈及湖南长沙(又云某地麻柳屋基)籍子孙踪迹,故疑“恒、鸿、周、国”字辈系列为误用字辈,此后又与中华李氏大典中自流井及湖南长沙籍李姓名人信函联络,仍无相关信息,故决定恒泰始祖后裔自成体系,独立建谱。 2、四川安岳县、重庆潼南县部分李氏家族概况 原籍;湖北麻城入川时间:乾隆年间始迁祖:李富珠 以进川老主李富珠(大约在公元1750年左右)携带五子,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至四川省遂宁县下安里甲潘家沟(今潼南县崇龛镇回龙寺一带)注册,逐代繁衍至今已有12代人了。直系老祖先:李富珠、李贵俸、李安文、李邦荣、李定禄的安葬地点:现在重庆市潼南县光辉镇(原崇龛镇)回龙寺的牌坊沟后山 原《牌坊沟、傅家沟、松林湾李氏族谱》中,字辈排列如下:太司千万应,茂必仁仲志,大慕兴富贵,安邦定国显,世代永朝庭,荣宗吉瑞庆,耀祖获祯祥,孝弟唐虞远,诗书孔孟长。共45个字。内江李氏 3、四川内江李姓族谱 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入川时间:明末清初始迁祖:李茂远(入川五祖:友兰、友惠、友芬、友芳、友茂) 四川内江李姓来源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茂远公。内江县田东乡(矮子店李家大瓦房)瓦房子长房,内江资中二房,拱门子三房。班辈排序: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我父亲告诉我:金木水火土五弟兄。我们是火德公的后人。在往前的先人是李老子。由于明末清初战乱。我们先人茂远公从麻城孝感乡徒步填四川.到我辈10代300年左右,茂远公前11代也应为300年左右。从时间和我班辈行间字意分析编纂时间应是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时期。我辈后面还有11班辈可用。 乐山: 4、夹江李氏: 原籍:湖南入川时间:明末始祖:李蜀云 400年前的一辈祖先,尊讳李蜀云。是明末清初中国大移民即俗谓“湖广填四川”时,从三湘四水携家人蜀的李氏一支第一代人。族谱和县志上。对此均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寻到这位老祖宗的安

农村宗族势力问题的几点法律认识

农村宗族势力问题的几点法律认识 2008-09-13 06:05:02| 韩和平 近年来,”和谐社会”和”稳定发展”的观念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之下,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命题,农村的稳定至关重要,诚如梁任公先生所敏锐察觉到的那样,“西方社会是建立在城市的基础之上,而中国社会的基础确在农村”,所以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福祉的。然而当今农村的宗族势力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诸多因素之一。宗族势力抬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人口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宗族势力强大、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往往受到宗族势力的把持和胁迫。农村宗族势力使农村许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得到公正、公平、合理解决,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合法地位和管理能力,损害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农村宗族势力再度逞强,不仅成为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且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作用,必须正视农村宗族势力的危害,遏制农村宗族势力的活动,打击农村宗族势力的破坏,消除其对农村社会的危害。 一、新形势下农村宗族势力再度抬头的表现 要解决农村宗族势力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农村宗教势力的定义。何为农村宗教势力,即指基本上按血缘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存在某种组织形式和宗族色彩的活动,有着一种内部认同和外部边界的社会组织。宗族是家庭、家族的扩大或延伸,宗族中的成员一般有血浓于水的情感,对内有较强的凝聚力,对外则有较强的排异性。宗族势力大,宗族成员就能获得较多的利益。但是,这种宗族情感也极易被人利用,以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有的人以成立宗族组织为名,诱迫更多的人卷入宗族活动。而少数人不满足于当本宗族的族首,极力插手基层组织事务。在一些宗族势力强大、经济又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基层组织往往受到宗族势力的把持和胁迫。在这里,基层组织中往往缺乏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乐于奉献的带头人。有的则认为农村工作难度大,怕得罪宗族势力。在宗族势力影响下,有的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制度不规范,漏洞多,或者形同虚设,如政务不透明,财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等。 有些地方的少数宗族头领,经常煽动本族群众以集体上访为名,无视《信访条例》第16、18、20条的相关规定,冲击乡镇以上党政机关。在农村集体上访事件中,往往是一些群众受本宗族族长的煽动而集体上访。他们倚仗人多势众,采取过激行为,冲击基层机关,干扰正常的工作秩序,甚至影响国家行政、司法职能的正常实施。 在一些农村地区,宗族组织在一些基层干部的默许下公开地开展活动,如续家谱、修宗祠、祭祖等活动公开化。参与农村宗族活动的党员干部也日益增多,有些农村党员认为参与宗族活动不违法,近而成为宗族组织的骨干。 农村党支部建设也受到农村宗族势力的干扰。在有些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成了几家大姓宗族的联盟。有的村党支部很少研究党内事务,不能开展有效的组织活动。村支部失去活力,党员失去了对支部的信任感,党组织处于涣散状态,自身没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使宗族势力笼络人心,拓展空间有了可乘之机。

家族势力对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及对策_冯立刚

第35卷第2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Vol.35No.2 2015年3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March,2015 DOI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2.006 家族势力对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及对策 冯立刚1,姜文静2 (1.河北工程大学科信学院,河北邯郸056038;2.河北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1) 摘要:随着现代村民自治的推行,在农村出现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家族势力等多种力量管理公共事务的局面,其中家族力量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把家族力量纳入有效政策监督和管理的范围,对家族的活动和运作加以规范和指导,对农村家族势力进行控制和引导,以塑造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良性秩序。 关键词:家族;农村;公共事务;社会治理 作者简介:冯立刚(1980-),男,河北宁晋人,硕士,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063(2015)02-0020-05收稿日期:2014-09-25 自农业税费改革以来,农村基层正式组织———村党支部、村委会承担的职能已经从执行基层政府指令,变成协助基层政府做好为“三农”服务工作。公共事务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个体对公共事务的态度不仅受到自身经济理性的支配,还会受到家族势力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势力在公共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族势力是农村社会中实然存在的一种社会力量,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都必须关注家族势力在农村公共事务中的影响及作用。家族势力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印迹。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各项社会运动中,家族势力在各个村落被逐步瓦解,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体农民家庭的冲击,家族势力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复兴。这种复兴不是过去家族势力重新恢复,而是传统家族组织的一种自我更新、自我重组。家族势力作为农民维护个体利益的非正式组织,在农村的基层政权建设、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社会公益组织的建立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力。 一、家族的内涵及嬗变 在学者研究中,宗族与家族这两个概念共同使用,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等同的,并将宗族这一概念界定为:“宗族,是同一父系的人们群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和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墓地等的一个以血缘为基础的组织和社会团体”。[1]笔者使用家族,而不用宗族概念,是因为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在农村中家族势力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族有根本的区别。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漫长的封建制度把农民牢牢地绑定在土地上,使得人们一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形成了家族聚居的村落社会生态。这种家族的物质性存在,衍生了中国人浓厚的宗族观念,形成各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在辛亥革命以前,宗族势力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要组织,是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主导力量。从辛亥革命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宗族势力不断受到冲击,其经济基础已经被瓦解,组织结构被摧毁,内在联系被切断,宗族作为实体已经不存在,更多地变成同一宗族的一种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各项社会管理制度、政策的变革,农村公共事务越来越丰富,农民参与公共问题处理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个体农民由于自身素质、能力问题,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下降,在处理公共事务中维护个体利益的需求在上升。个体农民对利益的追求使原有的宗族组织受到进一步冲击,为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寻求新的安全感,为了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下求得利益最大化,农民自觉地以传统宗族文化为核心,组成了新的家族势力组织。 02

家族图谱是成功人生的藏宝图

家族图谱是成功人生的藏宝图 家族图谱是由一些符号、文字与线条组成的能够反映历代家庭结构,了解家庭成员信息、以及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图谱。下面是带来的家族图谱是成功人生的藏宝图。 01 什么是家族图谱? 家族图谱 是由一些符号、文字与线条组成的能够反映历代 家庭结构,了解家庭成员信息、以及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图谱。每个生命个体都是有生命出处的,怎么能离开他的根呢?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每个人一生都在复制和探索,其实是他的心在呼唤回家。我们中国人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论年轻的 时候多调皮.走多远,到老的时候就越是想要回到祖先的地方。为心灵是想着那个方向的,所以,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数高千尺落叶归根”,灵魂总是向着家的方向。 家族是每一个家族成员长远的灵魂皈依之所。越 是老了,越是快要无法行动了,就越想回家。所以,很多老年人不愿意丛农村搬到城市生活,不仅仅是一个习惯性的问题,是他得心灵要待在“家”所在的地方,本来的家在哪里, 他的心就要留在哪里。 懂得这个部分能够让我们内心觉悟到,人们所做

的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背后,有一个力量在推动,是在往一个方向走的,那个方向是哪里呢?内心的潜意识是在寻找什么呢?究竟有什么在推动呢?这很值得去探索。 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一次去看一看自己的家 族画面,你画出来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线条都不仅仅是符号和线条,它代表着一种关系,代表着一个个生命,它里面是有感觉的,是跟我们心灵深深关联的。这是一个非常神圣的. 一个令人尊敬的.也是很深刻的一种体验,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学习或某种神秘解读,是为我们自己的人生里面更深一层的那个生命去打开一幅画卷,让我们去看到可能从来没想过的东西。 我们相信,事实上,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智慧。当这份智慧开启,你在你的人生当中所能创造出来的财富成就,以及能够为别人传递的爱与力量,将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此,家族树是由一些符号、文字与线条组成的 能够反映历代家庭结构,了解家庭成员信息.以及成员间相互 关系的图谱。 为何绘制家族图谱? 在我们的生命系统中、在我们的家族系统中,每 一个人的出现,都为我们此事当下生命的存在付出了自己的

李氏家谱

现在很多李姓都称是李唐后裔,可李姓有上亿,李唐后裔又能有多少,我以前听说江南李姓都是唐宪宗后代李火德的后代,今天又第一次听说大槐树李家也是李唐后裔。大槐树李家后裔现在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几省少说也有几千万人。那么李广后裔真是太多了。 大槐树李氏资料 明永乐年间,李姓立村,名李家寨,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年),崔姓迁来,在李家寨东侧另立一村,名崔家庄,清乾隆年间,两庄村舍毗连,遂合称崔家小寨子。 李氏家族大槐树 神头镇的吉庄村,有个叫李树安的老汉,他家院子里有棵大槐树,五个人也抱不拢。大树造型奇特,树身向东南倾斜,在离地三米高处分叉,盘旋扭曲,宛如雄鹿头上的角向四方伸展。树梢高15米,宽15米,呈伞状,气势实在不凡。相传,大槐树存活已有六百多个春秋了。说起当初,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还得从明洪武初年说起。 在12世纪后,北方的蒙古族越过万里长城攻击汉民族,最终由忽必烈独霸中原。而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居领先地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不甘受元朝的统治,纷纷揭竿起义,终于由朱元掉灭了元朝,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登皇帝宝座,帝号为太祖,年号为洪武。 明太祖为了巩固统治,于洪武元年(1368)兴起了把蒙古族赶出中原,消除元朝文化影响的热潮。在有关著作上这样说:“明太祖是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孤儿,因为他的出生地附近就是汉高祖的出生地,所以有人说明太祖有很多作风与汉高祖相似。话虽如此,但不同也不少。其一是汉高祖讨厌学问,尤其是儒学,而明太祖却尊重儒学,这是因为他需要士大夫阶层的人来支持他。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把中国本土内的北方民族赶走,并将他们的文化消除。或许这才是明太祖为什么要强调儒教是代表国粹文化的理由。” 明太祖把蒙古族赶出长城后,山西、陕西、河北北部出现了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现象。为了补缺,于洪武二年(1369以兴起了汉民族移居热潮。由人口多耕地少的地方,移居到人口少耕地多的地方。大批移民由南向北,徒步千里,迁家落户。当时,各地设立许多移民站,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就是一个移民站。这个移民站的移民,大部分来自河南。陕西和山西南部。移民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集中到大槐树下,又从大槐树下一批接一批迁往北方。 在移民中,有个叫李发根的,年近六旬,妻张氏,下有一子,唤作宝儿,一家三口由河南来到洪洞大槐树下。一日,官家宣布要李发报三口迁到北部的马邑县落户。李发根一听,有些作难,因为他们从河南走到洪洞县已是精疲力尽了。现在又叫他们从洪洞迁到马邑,这么遥远的路途,老俩口年岁已高,且身有残疾,如何走得去呢?于是李发根向官家乞求道:“老爷们,您行行好,让我们到近一点的地方吧,我这把老骨头实在是走不动了。”“不行,走得动也得走,走不动也得走,这是皇家规定,违者斩!”官家严厉斥责道。李发根三口被吓得直哆佩,心想,与其在这里被斩首,还不如死在路上。没有法子,只好起程。上路之前,李发根让宝儿从大槐树上折下一根树枝,当做拐棍使用。他拄着槐枝,领着妻小离开了洪洞县大槐树,向北走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