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论
论科学精神的意蕴

论科学精神的意蕴1、相关定义1.1、()、”科学精神”概念的提出围绕什么是”科学精神”,学术界一直就有争论。
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精神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从科学知识这个线索出发,可以发现,科学知识共同的东西至少有两个: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的规律来解释物质世界,否定了除此之外超自然力的存在,这里体现的就是理性精神;二是从方法论意义上看,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这里包含的就是实证精神。
从这一点看,科学精神既依附于科学知识,又超越于科学知识。
第二是科学活动与科学精神。
这里科学更多地是指近代科学。
这种发源于古希腊求知和好奇心的近代自然科学历经了自1541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至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长达140余年的时间。
在这期间, 各种科学的探索活动从未间断,培根曾经把这种活动概括为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真理,这种科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求实”。
第三是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在科学实践中的程序化体现。
自近代科学笛卡尔的演绎法和培根的归纳法的提出以及被科学家及其活动所遵循和应用以后,从此科学以其方法论而区别于其他形式。
科学的方法由于服务于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所以其基本的逻辑是强权的逻辑、力量的逻辑,甚至还有的观点认为科学方法是可以广泛适用于其他一切非科学领域。
所谓科学精神只不过是从科学史和科学社会运行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的一般性描述,实际上这里的科学精神就等同于科学方法论。
这种广义的”科学精神”在近代学者的论述中多有涉及。
1916年,留美学生任鸿隽在《科学》月刊上发表《科学精神论》,称科学精神为”科学发生之源泉”,是科学家的”人志”,并把科学精神概括为”求真理是已”。
①1917年,美国奥柏林大学教授M.M二梅加夫在对中国留学生发表的演讲中提出: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推动社会发展,并认为科学精神是”服从真理之精神”。
科学精神议论文

科学精神议论文引言科学精神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学精神以理性思维、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为核心,鼓励人们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拥抱新知识,推动科技创新。
本文将分析科学精神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倡导更多的人们拥抱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基于事实和证据,以理性思维为导向的精神状态。
它要求个体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观点和挑战传统观念,追求真理和知识。
科学精神还强调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追求客观、可量化的结果。
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人们对未知充满好奇,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
他们不相信没根据的传言和迷信,而是通过严谨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并建立知识体系。
科学精神鼓励创新和突破,通过不断发展科技来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科学精神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首先,它促进了个人思维的快速发展。
科学精神要求人们经常质疑和思考,不断更新旧有知识体系,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使个体更有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并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科学精神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科学精神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了社会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
科学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使得人类能够不断突破固有的认识边界,开创新的可能性。
科学精神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科学地处理问题,避免流于偏见和盲目从众。
最后,科学精神还具有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
通过科学精神,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改进生活。
科学精神还加强了人们对健康、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等方面的关注,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科学精神的应用科学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例子: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科学精神最为直接的应用之一。
科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用科学方法,例如观察、实验和数学建模等,来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什么是科学精神论述弘扬科学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科学精神论述弘扬科学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什么是科学精神,论述弘扬科学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科学精神的含义:科学精神使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
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无论是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还是中国现代的五四运动,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可贵的精神极其巨大作用。
在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国人又发出了对科学精神的强烈呼唤。
当人们争相把科学精神奉为一种崇高之回时,却又不同程度地缺乏对科学精神的清晰认识和全面把握,从而缺乏对科学回精神追求的理性自觉。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对科学精神赋予了哪些新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培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有何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科学精神是与科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事物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探索世界奥秘和追求真理的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科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科学认识的物质手段、科学成果等诸环节或方面。
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前者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观条件,以及凝结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
科学精神也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真理的精神境界。
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的精神要素,它受制于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
换言之,人们在科学认识中所必需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由科学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内在联系决定的,是由探索和追求真理这一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1 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追求真理,必须首先坚持认识的客观性。
这一特征与唯物主义精神是一致的。
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经就把“要追求真理,要认识知识,更要信赖真理”看作是“人性中最高上的美德”。
科学精神的辩论发言稿范文

科学精神的辩论发言稿范文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今天要就科学精神这一话题发表我的辩论观点。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原理的理性探求,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态度。
科学精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出现与发展是人们追求知识和解放思想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先,科学精神强调理性思维和证据驱动。
科学没有硬性的信仰和偏见,它以客观的事实和可检验的证据为基础。
科学家们通过理性思考和实验证据的积累来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和更新。
这种理性和证据的要求使得科学精神具备了辩证批判的能力,从而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科学化进程。
其次,科学精神重视合作与创新。
科学研究是一个集体的努力,需要科学家们相互协作、共享信息和经验。
在集体合作的基础上,科学家们能够相互启发,互相促进。
同时,科学研究也需要不断创新,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去发现和提出新的理论和解决方案。
科学精神鼓励个体在合作中追求创新,从而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
最后, 科学精神注重实践与应用。
科学精神并不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服务于人类社会。
科学家们通过实践和应用来验证科学理论的有效性,并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改善人类生活的工具。
这种注重实践和应用的特点,使得科学精神与现实紧密相连,推动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精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强调理性思维和证据驱动,重视合作与创新,注重实践与应用。
以科学精神为指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培养和传承科学精神,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4年论科学精神——兼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范文

《论科学精神——兼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篇一一、引言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灵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分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现象,并提出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指以实证、理性、创新、开放为核心的一系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理性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科学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及开放精神。
(一)实证精神实证精神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
它要求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获取准确、可靠的知识。
(二)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指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信仰。
它要求人们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理性思考为指导。
(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探索未知领域,寻求新的发现和发明。
它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四)开放精神开放精神是指在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尊重多元观点和不同意见,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
它要求人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现象尽管我国科技发展迅速,但在科学精神方面仍存在一些缺失现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证精神的缺失部分人缺乏实证精神,轻信谣言、迷信等现象仍存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度及科学文化的传播。
(二)理性精神的不足一些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容易被情绪左右。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
(三)创新意识的欠缺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但在整体上仍存在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在教育、科研等方面加强培养创新精神。
四、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现象,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科学精神简论

科学精神简论科学精神是一种科学态度,是一种求实精神。
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就是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努力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严格按照这个规律去办事。
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求实精神。
比如说,一名普通工人就必须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技能不折不扣地全部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相反,那些知识不全面、技能不熟练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热情,也无法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求真务实精神,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科学精神是坚持真理、探索真理的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
”正是因为人类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对知识的不断追求,才使得人类文明有了飞速的进步。
科学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人类思想解放的标志,更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体现。
科学精神,是指为了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奥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求得真理性认识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社会风尚。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期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认识方式和精神气质。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理性主义和怀疑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乐观精神和悲观精神等。
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开拓创新意识、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的一种精神。
实事求是就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规律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
在人类发展史上,总是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道路不断前进的。
那些超越历史阶段的幻想,或者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空想,都是没有根据的。
当代,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科学发现不断涌现,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精神,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我们不能够只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而否认它,也不能够只看到坏的一面而放弃它。
论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之影响

科学精神鼓励多元文化和创新思维,促进文化创 新和发展。
增强国家竞争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
科学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和 发展,提高国家在国际舞 台上的竞争力。
维护国家安全
科学精神强化国家安全意 识和科技创新,为国家安 全提供保障。
增强国际影响力
科学精神推动中国科技和 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 影响力和软实力。
法律法规约束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科技伦 理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维护社 会公序良俗。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建立科研诚信档案
01
为每位科研人员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其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诚
信表现。
诚信评价机制
02
建立科研诚信评价机制,将诚信纳入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体
系,激励科研人员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
学术不端零容忍
CHAPTER 03
科学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中的 具体体现
科技创新与应用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科学精神激发科技创新,推动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创新体系建设
科学精神有助于完善国家创新 体系,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技术转化与推广
科学精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 推广,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文化培育
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文化,激发 全社会创新活力。
结论与展望
科学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影响及其价值
01
促进创新发展
科学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独立 思考,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
会发展。
03
提升社会文明
科学精神倡导理性、客观、公正 和尊重事实,有助于促进社会文
明和进步。
02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精神引领科技创新,提高生 产力和经济效益,推动国家经济
论科学精神

论科学精神科学是导致人类现代文明飞速进步的主要因素。
有人说科学精神正是科学的灵魂和生命,而我认为科学精神更像是支撑当今社会的基石,是引领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同时,科学精神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可表现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分析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等多方面。
一、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指理智演绎、客观归纳、谨慎推理的思维。
理性是区别但又不独立于感性的存在。
感性是指凭借直觉和本能做出判断,是一种浸淫着数亿年来基因遗传信息的思维方式,是“适者生存”的结晶,可以说是确保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及繁衍的最有效的保障。
而理性是指采用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事物。
相对感性而言理性则缓慢的多、消耗能量也更多,且令人沮丧的是,看似理性的决断中也往往在起点就受到了感性的“暗示”和“控制”。
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要如此的推崇理性精神呢?我想大致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的超越了基因变异演化的速度,人类的需求已不只是仅仅为了生存和繁衍,而感性无法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诉求,也无法帮助人类更有广度和深度的去认识宇宙。
而理性精神即是指形成一种发现-分析-创造-实践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事物去思索导致其存在的原理,人类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将自然界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知识。
而科学即是指将所积累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公式化的过程。
这些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提供了人类更高效方式去解释宇宙中各种现象、去追寻万物的本质、去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己所用,实现了人类文明爆发式的大跃进。
二、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就是小心求证、实事求是的经验主义。
鉴于对人类理性的认识,可以看出由人类理性得出的结论其可靠性是不确定的,为了论证结论的有效性,则需要凭借科学实践去验证。
由此可见,科学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
实证精神即是对事实的尊重,是通过充分的可靠的实验去探寻事物的客观表现,用经验去检验知识的真伪。
人刚出生时对世界的了解是非常有限和无意识的,必须通过自身或他人的实践经验去学得知识,才能认识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精神论
作者:任鸿隽
来源:《科学》2015年第06期
[编者按]本文选自本刊1916年第2卷第1期。
本刊创办人、时任中国科学社社长的任鸿隽,在该文中首次创用中文“科学精神”一词,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
”该文后被收录中国科学社编的《科学通论》一书时。
做了较大的改动。
在纪念本刊创刊100周年之际。
我们选登任鸿隽先生近百年前发表的这篇文章,以重温前辈编辑传播科学、论道“科学精神”的精髓。
余曩作《科学与工业》、《科学与教育》,既于科学之效用于实业与智育者,有所论列矣。
既其陈效之如此其大且广也,待用之周也,成材之宏也,言学者孰不欲移而措诸亲戚国人父兄昆裔之中,与今世号称文明先进之国并驱争先,岸然自雄;而其事有非甚易者。
第一,科学缘附于物质,而物质非即科学。
见烛焉,燃而得光,而日烛即光焉,不可也。
其为物质者,可以贩运得之,其非物质者,不可以贩运得之也。
第二,科学受成于方法,而方法非即科学。
见弋焉,射而得鸟,而日射即鸟焉,不可也。
其在方法者,可以问学得之,其非方法者,不可以问学得之也。
于斯二者之外,科学别有发生之泉源。
此泉源也,不可学而不可不学。
不可学者,以其为学人性理中事,非摹拟仿效所能为功;而不可不学者,舍此而言科学,是拔本而求木之茂,塞源而冀泉之流,不可得之数也。
其物唯何。
则科学精神是。
疑者曰:科学者,取材于天地自然之现象,成科于事实参验之归纳,本无人心感情参与其间,今言科学而首精神何故?答日:凡现象事实参验云者,自科学已始之后言之也。
吾所谓精神,自科学未始之前言之也。
今夫宇宙之间,凡事业之出于人为者,莫不以人志为之先导。
科学者,望之似神奇,极之尽造化,而实则生人理性之所蕴积而发越者也。
理性者,生人之所同具也。
唯其用之也不同,斯其成就也异;唯其所志也异,斯其用之也不同。
人唯志于好古敏求,于是乎有考据之学。
人唯志于淑身治世。
于是乎有义理之学。
人唯志于文采风流,于是乎有词章之学。
人唯志于干禄荣官,于是乎有制艺之学(今暂谓制艺为学)。
近二百年来,西方科学盖占彼洲人士聪明睿智之大半矣;而谓彼方人士得之偶然,如拾金于途,莫或乞向而骤臻巨富,其谁信之。
故吾人言科学,乃不可不于所谓科学精神者一考之也。
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
真理者,绝对名词也。
此之为是者,必彼之为非,非如庄子所云“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也。
世间自有真理,不可非难,如算术上之全大于分,几何上之交矩成方,是其一例;而柏拉图言人性有阐发真理之能,即以教人推证几何形体为之印证。
真理之为物,无不在也。
科学家之所知者,以事实为基,以试验为稽,以推用为表,以证验为决,而无所容心于已成之教,前人之言。
又不特无容心已也,苟已成之教,前人之言,有与吾所见之真理相背者,则虽艰难其身,赴汤蹈火以与之战,至死而不悔,若是者吾谓之科学精神。
(略)
上言科学精神在求真理,而真理之特征在有多数之事实为之左证。
故言及科学精神,有不可不具之二要素。
(一)崇实。
吾所谓实者,凡立一说,当根据事实,归纳群象,而不以称诵陈言,凭虚构造为能。
今夫事之是不是,然不然,于何知之,亦知之事实而已。
吾言水可升山,马有五足,固无不可者。
不衷诸事实,人亦安能难我。
天演说与创造说,绝相冰炭也。
持天演论者,上搜乎太古之化石,下求于未生之胎卵,中观乎生物之分布,证据毕罗,辙迹井然,若溯世系者,张图陈谱,而昭穆次序,不可得而紊也。
而持创造说者则反是,荒诞之神话,传闻之遗词,以言证言,终无可为辨论之具,则谓创造说之不能成立,正以其无实可耳。
加里雷倭地动之说,亦当时所疾视而思扑灭者也。
顾以其手制望远镜,发明新事实,其说遂颠灭不破。
其他新学说新思想之能永久成立,发挥光大者,无不赖事实为之呵护。
近人有谓科学之异于他学者,一则为事实之学,一则为言说之学,此可谓片言居要矣。
故真具科学精神者,未有不崇尚事实者也。
(二)贵确。
吾所谓确,凡事当尽其详细底蕴,而不以模棱无畔岸之言自了是也。
弗兰西斯·培根有言,“真理之出于误会者,视出于瞀乱者为多。
”盖“误会”可改,“瞀乱”不可医也。
人欲得真确之智识者,不可无真确之观察。
然非其人精明睿虑,好学不倦,即真确之观察亦无由得。
曩余作《建立学界论》,曾引兑维(Sir Humphry Davy)研究水质之法,以见彼邦学者为学之精。
以其足证吾贵确之说,复为征引如下:(略)。
以上所举,特其一端,水之研究,又非甚难之业,而其反复不厌乃如此。
方法自其余事,而贵确之精神乃足尚也。
吾人读书不求甚解,属辞比事,多取含混不了之说,自欺欺人,其去于科学精神也远矣。
幸也,谬妄教义,不产神州。
偶有迷信,出于无识,得科学廓而清之,如日月一出,爝火自息。
学术之兴,其易易乎?第吾返观内顾,觉吾旧有学术,主义上固与科学初无舛午,而学界风气有与科学精神绝对不相容者,不拨而去之,日日言科学,譬欲煮沙而为饭耳。
吾所谓风气之不利于科学者何也?(一)重文章而忽实学。
承千年文敝之后,士唯以虚言是尚。
雕文琢字,著述终篇,便泰然谓“绝业名山事早成”,而无复研究事实考求真理之志,即晚近实验之学,输人中土,读者亦每以文章求之,以是多不为人所喜。
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吾非谓谈科学者,遂可以学术之艰深,文其文字之浅陋,然当时学者之所须求,究在彼不在此。
今有某先生⑩者。
偶然出其“申夭回溯”之文字,移译数十年前天演说者之论文一二册,而海内学者,已群然以“哲学巨子天演专家”奉之,不知达尔文之发明天演学说,盖其平生研究生物之结果。
其他一时作者,如赫胥黎、斯宾塞,莫非生物学专家。
近如发明种奇猝现论之突佛利,与主张胚迪论之外斯曼,皆各有其根据之学理事实。
非向故纸中讨生活者也。
以故纸雄文而成天演学者之名,则亦适成为中国之天演学者而已。
(二)笃旧说而贱特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生古人后,诚有时宜利用古人所已知者以补岁月之不足。
然非苟以盲从而已。
初从事科学者,实验室中所行,皆古人作之于前,而学者复之于后。
凡若是者,非但服习其术,亦
不敢以古人之言为可信而足也。
乃观吾国之持论者不然,发端结论,多用陈言。
庄生贤者,犹曰“重言十七”。
人性怯于独行,称述易于作始,自古然欤!然怀疑不至,真理不出,学术风俗受其成形而不知所改易,则进化或几乎息。
呜呼!自王充而外,士之能问孑L刺孟者有几人哉。
凡上所举,皆无与于科学之事。
然以证无科学精神,则辩者不能为之辞。
夫科学精神之不存,则无科学又不待言矣。
要之,神州学术,不明鬼神,本无与科学不容之处。
而学子暖姝,思想锢蔽,乃为科学前途之大患。
吾国学者自将之言曰,“守先待后,舍我其谁。
”他国学子自将之言曰,“真理为时间之娇女。
”中西学者精神之不同具此矣。
精神所至,蔚成风气;风气所趋,强于宗教。
吾国言科学者,岂可以神州本无宗教之障害,而遂于精神之事漠然无与于心哉。
(重刊注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剑研究员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