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师灰姑娘教学差异

中美教师灰姑娘教学差异
中美教师灰姑娘教学差异

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之对比

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之对比

中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一、引入新课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有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剩下的还没睡觉的,并且认真听课的学生,真不愧是"精英"啊。中国式的教育…………

二、指导预习

①提示预习的要点(可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体会本文中童话语言和推理语言的特点。

B、分析作者怎么样从故事中提出问题,逐步推论,进而最后得出结论的写作特色。

C、识记文中自己认为生疏的词语和"自读提示"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

②学生各自默读(朗读)课文并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完成,并及时修正)

A、边读边标示自然段和生疏的词语。

B、认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a祈祷:一种宗教形式。"祈"就是向神求祈,"祷"义同于"祈"。

b无暇顾及:没有空注意到。"暇"空闲;"顾"注意、照管;"及"达到。

c修道院:天主教和东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机构。也指天方教会中神甫的机构。

d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C、本文《灰姑娘的时钟》所记叙的"灰姑娘"的故事是属于哪一种主要情节的故事?请用一句话简明概括。("以约定时间为主要情节的故事",这句话在第13段中。)

三、研读课文

①朗读全文并思考怎样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朗读课文可以请若干个同学进入角色,逐段连续读完;也可以组为单位朗读并分析文章的结构。)

②学生回答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学生各学习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并修正后概括板书。)

③组织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论点。(论点是"时间等于金钱",这话在末段的首句中。)

四、研讨问题(问题与答案分别用投影打出来)

①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本文的论题是"遵守时间"的话题。标题"灰姑娘的时钟"是一偏正短语,"时钟"是中心语,"时钟"就意味着时间。)

②根据课文,比较理解"定时法则"和"不定时法则"。(答案见"能力训练")

③课文第13段中有这样两句话:"还有一点引起我的注意的,是与仙女约定的严守时间问题。这其中包含着耽误了约定时间魔法便会失效这一极为严厉的惩罚手段"。那么,怎样理解灰姑娘因失约而受到的严厉惩罚这一问题?(答案见"能力训练")

五、课后作业

①阅读课文,体会所涉及到的本文的重点难点。

②复习并修正课上"研讨问题"中的三个问题。

③归纳并概括出本文的结构层次。

美国老师是这样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1、最喜欢谁和最不喜欢谁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

瑞拉不好。

2、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

(全班大笑)

3、继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坏人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

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4、我们需要很多的朋友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5、要爱自己,给自己机会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

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6、你们会比伟大的作家更棒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真棒的老师!我们是几岁的时候才想到这些层面的呢!?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一、课堂特点 中国课堂:任务、纪律、整齐划一 ○1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拥挤的教室里,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讲。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 ○2学生要抄写大量笔记,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往往失去兴趣。 ○3老师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老师讲课时一般不提问学生。 美国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1上课如开研讨会,学生分组活动,发言积极,课堂上欢声笑语。 ○2课堂上不断有提问与回答,学生可以随时接住同伴的话题继续进行,老师观察指导。 ○3教师很敬业,讲课充满热情,鼓励、启发学生,学生知识面广,善于表达。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国学生:独立学习 ○1中国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课内的学习,而忽视学生课外的实践学习。 ○2学习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过分强调独立思考,课堂上不提倡与别人讨论,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求教他人,喜欢独立思考。 ○3学习中很少分享,同伴间的学习互相保守,谈不上积极帮助。 美国学生:合作学习 ○1除在课内学习外,强调学生在课外的合作学习。 ○2提倡团队协作、合作,强调小组和团队、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协作中提高自我。 ○3提倡分享,注重交流与沟通,重视别人的不同意见,重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和 信息。 三、学习时间 中国:全天学习 美国:半天学习 四、教材 中国的教材强调夯实基础 美国的教材比较浅显 五、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美国:融洽的朋友关系 六、育人目标:中国: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美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七、教育理念:中国:事先安排好学习内容美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倡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八、考试制度:中国:考试目的在于淘汰人和升学的需要美国: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开展。 九、班级规模:中国:大班授课美国:小班授课 十、对待成绩的态度:中国:成绩公布,学生和老师很重视成绩美国:成绩属于隐私,不公布,学生和老师不太重视成绩 中美课堂教育差异的原因:1、历史原因2、社会因素3、中美教育评价标准与教育价值观不同4、中国教育重知识,重灌溉的课堂教学方式,美国重实践、重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推进人才模式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需求○4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6注重课堂信息反馈○7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总结:中国依旧是传统式教育、不大实用;美国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文化内涵,适宜美国社会的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其优点,我们要理性地看待。 谢谢观看! University classroom educat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rst:class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lass: task, discipline, uniform Students sitting in a crowded classroom, seriously from concentration to the lecture.Teacher speak reel, students listen. Students want to copy a lot of notes, monotonous force-feeding teaching methods so that the students tend to lose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teacher to take up the classroom, most of the time don't usually ask students when the teacher lectures.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区别在哪里—案例分析 1、中美高等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谁更符合教育规律? 案例首先描述了中美高等教育在模式和内容上的概况。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专业教育,而美国是通识教育。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高校在大学本科的前两年为学生提供的公共课程仅是学科内狭窄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之后的专业课程上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学生因背景知识的狭窄而欠缺思考的能力,连学科的前沿都很难找到。 而美国在这段时间内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基础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不仅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多学科、有价值的背景知识,也使将来他们能在工作和研究中拥有一个高价值的平台。因为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走一步都可能是创新。 以上是对案例进行概括得出的主要事实。判断一种教育制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应当与教育目相结合。如果把两国的高等教育的目的都理解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研究型人才。从这个基点出发,判断两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得看它是否为这个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否则,不论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没有带来好的结果,还是带来好的结果的制度并不符合教育规律,都会使人感到困惑。 在承认这个共同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美国的“通识教育”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这并不是仅因为带来了较好的效果。还能从教育规律本身去理解。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学习是学生自身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其中既有新意义的建构也有对过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更为主要的就是对过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也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丰富的,有背景的。因此,建构的学习过程需要众多的、广泛的“固着点”为基础,使学生进行图式的改造和重组。于是,美国的以上做法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固着点”,利于学习就是必然的了。 而创造力的构成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因素中,就包含广泛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已经是获得公认的观点。 所以说,美国的这种“通识教育”,在以培养创造型的研究人才为高等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是更符合教育规律的。 2、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呢? 前文已经论述过,美国高等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是有前提的。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专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性格的大环境下,快速地为市场提供了大量基本满足要求的职业型人才。换句话说,总体上,社会发展需要什么,高等教育实则提供了什么。案例中有观点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美国的职业教育类似,个人同意这个观点。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经过美国式职业教育的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恰恰承担了这一责任。也就是说,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美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的责任不同,在教育领域,它有它自己的功能和地位。 3、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应当如何改变? 我国的高等教育承担了职业教育的责任,那么培养创造型的研究人才的责任由谁来承担呢?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差别很多,只谈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解放后,中国摒弃了高等教育传统,照搬了苏联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和分化,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各个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所开设的课程,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所从事的研究、所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间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学生所学到的无非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反而成为把人们从知识上,甚至在观念和行为上隔离开来的栅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即使到现在,在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导向,仍然是专业和就业。这可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文理学院的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决议,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1]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2]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

中美课堂差异比较001

基于个案研究的中美课堂差异比较 中美课堂差异比较—以中美小学数学课堂为例之文献综述宏观 中国的“课堂教学任务过于细化,重视纪律在课堂中的地位,强调整齐划一,以教师为主体,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是‘一言谈’,学生需要做大量的笔记,容 易失去兴趣,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被动。1” 而美国的课堂“如开讨论会,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中提问与回答不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方法教学。鼓励‘群言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 动中去,收获大,效率高。2” 美国课堂的整体特点。首先在班级人数上,美国课堂人数在25左右,属于小班教学,上课多实行同质或异质编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教师拥有自己的独立教 室,教师办公室和教室没有严格的区分,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不同时段按课表进来上 课;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上,教材很厚,但里面的内容色彩鲜艳,信息缤纷,具有吸 引力和真实性;在课堂教学上,在个性化教室鲜明氛围(如历史课教室墙上贴满了 缩小版的各国国旗)的辅助下,教师采用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方式,课堂氛围轻松活 泼,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如历史课既重视重大时事又传授简单的 股票操作实践原理)。 (一)课堂教学差异比较 1.师生关系 中国历来重视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使中国的整个课堂教学具有单向性、等级性和秩序性的特点; 而美国的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只是承担着“平等中的首席” 的角色,师生在课堂上彼此互相尊重,这使美国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双主体性的 特点。 中国课堂上,教师是主角; 美国课堂上,学生是主角。 中国课堂上教师依然是主导和权威,美国课堂师生之间多是平等友好的关系,“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受西方的影响,师生关系已有所改善,将 1瞿睿,浅谈中美课堂教学差异,新课程(下),2012,(12):109 2瞿睿,浅谈中美课堂教学差异,新课程(下),2012,(12):109

中美孩子教育对比清单-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

中美孩子教育对比清单-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 引导语: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有何不同: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 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更重视学业的倾向,认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开端是幼儿园重要的任务,而美国的家庭则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积极的帮助父母做家务,那一定会被夸张为孝顺,不过,在外国朋友看来,孩子做家务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或许是文化的差异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不过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的是,相比如今许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宠溺,导致那些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都还没有自理的能力,国外的家庭教育实在要比我们高明的多。 在美国,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家务活清单。父母们认为,孩子参与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自己是家庭一员的感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根据年龄大小,他们分别设计了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家务活,比如: 9-24个月,自己扔尿布 2-4岁,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5-7岁,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8-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13岁以上,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更重视学业的倾向,认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开端是幼儿园重要的任务,而美国的家庭则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任务。 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竞争充满着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凭本事吃饭,没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勤奋、节俭蔚成风气。 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有何不同: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 编后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亲子关系之中,是处于与孩子的亲密与融洽的关系,孩子是通过母亲来到这个世界,但并不是为你来的,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注定了他是独立的,父母的存在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所想要成为的那样一个人。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十大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制度十大差异 一、为谁而学: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八、成绩单: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九、教材: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中美高等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5555501.html, 中美高等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作者:梁莎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33期 【摘要】通过对比中美教育在信息化手段应用普及度、教学方式、教学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了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潜在影响,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提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学生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以此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等培养。 【关键词】中美教育差异;高职;翻转课堂 2017年1月,笔者到美国南新罕布什尔大学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学习交流,期间参加了语言学习,同时观摩学习了两门专业课程。美国灵活开放的教育理念、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以及师生互动,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美国和中国教育存在的差异分析,探寻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信息化手段应用普及度对比 1.美国学校信息化普及度高,信息化教育资源丰富 在美国,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学校官网获取,包括作业信息、作业提交、学习资料下载、社团活动、体育馆场地使用信息等,哪怕是遭遇恶劣的雨雪天气学校无法正常上课的通知都可以在官网上第一时间查询到。同时校园官网也是教师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办公的重要手段,因为美国人习惯用发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也养成了每天登陆学校官网查看课程信息和接收邮件的习惯,同时可以了解学校各项活动介绍及时间。 笔者在美国进行语言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学习教材是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听说和读写教程(Q:Skills for Success,Reading and Writ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老师上课的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同时要求学生配合相应的学习网站——IQonline进行学习。网站上教学资源多样,包括PPT、音频、视频、教学互动考核试题等。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老师可以通过平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会结合学习网站上的相关学习资源进行课堂授课和互动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许多便利,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堂以外的学习知识和技能。 2.中国校园信息化普及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需要整合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知识讲解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 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

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方法。 另外,感触颇深的是明尼苏达大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非常强调每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开学伊始,学校就对新生发放大量的欢迎册、宣传品和小礼品,突出学校的特色来赢取学生的认同。各种印着明大标志的资料、文具、服装等随处可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学期中大量组织社团活动,交流和培养不同国籍学生间的友

中美高等教育差异之我见

中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差异之我见 为期12周的的世界各著名大学揽胜选修课即将结束,在过去的12周里,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风采,在羡慕和向往中我们也认识到了中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这次的作业我就来谈谈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体制更看重学生的全面,看重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等社交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国内学生更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和自我发展、提高方面,团队意识不强。 美国高等教育重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搜索信息,确定实际而全面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自我吸纳知识。美国高校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社会感、自我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 由于教育体制不同,中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机、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不如美国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制定

中美教师灰姑娘教学差异

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之对比 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之对比 中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一、引入新课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有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剩下的还没睡觉的,并且认真听课的学生,真不愧是"精英"啊。中国式的教育………… 二、指导预习 ①提示预习的要点(可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体会本文中童话语言和推理语言的特点。 B、分析作者怎么样从故事中提出问题,逐步推论,进而最后得出结论的写作特色。 C、识记文中自己认为生疏的词语和"自读提示"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

②学生各自默读(朗读)课文并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完成,并及时修正) A、边读边标示自然段和生疏的词语。 B、认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a祈祷:一种宗教形式。"祈"就是向神求祈,"祷"义同于"祈"。 b无暇顾及:没有空注意到。"暇"空闲;"顾"注意、照管;"及"达到。 c修道院:天主教和东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机构。也指天方教会中神甫的机构。 d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C、本文《灰姑娘的时钟》所记叙的"灰姑娘"的故事是属于哪一种主要情节的故事?请用一句话简明概括。("以约定时间为主要情节的故事",这句话在第13段中。) 三、研读课文 ①朗读全文并思考怎样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朗读课文可以请若干个同学进入角色,逐段连续读完;也可以组为单位朗读并分析文章的结构。) ②学生回答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学生各学习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并修正后概括板书。) ③组织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论点。(论点是"时间等于金钱",这话在末段的首句中。) 四、研讨问题(问题与答案分别用投影打出来)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塑造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不同,两国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两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结果进行比较,呈现出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比较 引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两国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不一。早在19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和思考模式等。由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观念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反之,被视为不礼貌。美国人深受基督教新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淡薄。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晚辈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提出自己个性的主张。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这与美国文化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到限制,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这在中国却被视为另类。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家伦理,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幸福家庭的标准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亲情关系密切。一片“少有所抚,老有所扶”的祥和景象。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人平等意识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人都要尊重自己,不允许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因为他们坚信,不管怎样,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并且美国式的家庭结构相比中国就简单多了。 (三)民族性格的不同

浅谈中美课堂学习方式之差异

浅谈中美课堂学习方式之差异 对中美课堂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段,师生关系,非语言交际行为,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了这种差异的来源。通过这种差异性的研究,得出对中国课堂教与学的启示。 中美课堂学习教学手段非语言交际学习差异一、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同 在中国,教师普遍采取“一言谈”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课堂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是教学中心。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要求讲解所需内容,学生高度集中,被动接受。课堂气氛安静。这种“一言谈”的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灌输大量内容,并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爱思考,不善于提问,在实际操作方面水平不足的缺陷。 美国的课堂主要采取“群言谈”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设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气氛活跃。这种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学会观察实验,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群言谈”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基础薄弱,课堂缺乏纪律性等问题。 二、师生关系不同 在中国,“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必须保持课堂纪律,听从教师指导安排,任何挑战老师权威的行为,都被视为有违学生准则。对师生礼节的要求正式并且严谨。学生如有疑问,要求委婉地提出,或者私下向老师提问。 “平等民主”是美国普遍的价值观。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师生界限不明显。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甚至会在某个问题上与教师产生争执。教师不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会毫无批判性的接受教师的观点。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向老师公开挑战,教师也会主动承认自己知识上的盲点。 三、师生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 中国的课堂上,学生起立欢迎教师到来,起立回答教师的提问。与教师的对话时,一般不会与老师长时间直视以示对权威的尊敬。在课堂上没有过多表情。老师站立在讲台边认真讲解,走下讲台时,与学生体距较近。中小学教师有时候会轻拍学生头部或者肩膀以示关怀和鼓励。 美国的课堂上,学生并不固定在统一座位,教师也并不局限于讲台。学生与教师交谈时有长时间频繁的目光交流。学生教师表情丰富。但美国教师与学生体距较远,并没有肢体上的接触。

中美法学教育制度比较

中美法学教育制度比较 我想,欲大致对中美法学教育制度做一个比较的话,首先得大致看一下中美教育模式(抑或说是教育制度吧)的差异。有句俗话叫:中国多天才,美国出大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历史的积淀区域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对比两者的教育制度时,通常会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 课程设置上,中国是从小学到中学,全国统一规定开设哪些科目课程,按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各学校校方及学生都必须按统一的课程设置要求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不能另行开设或选修课程。而在美国,从九年级(相当于中国中学初三)开始,学校均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每选修完课程成绩合格(这里成绩不等于考试)便给予学分,修满一定学分就可以高中毕业。 教学方法上,中国强调的是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打好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按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满堂灌,要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余地。而美国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追求的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理念。 把中美两国教育制度做个大致比较,可见中国的课程设置有利于统一教学的要求和质量管理;而美国的做法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特长,调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思考与选择自己喜欢学的科目和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并有利于开阔学生

的知识面,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就有点像美国的教育模式了,可中国的大学生似乎大部分到了大学都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对比之下,美国学生进入大学时似乎都是为了将自己的能力推向更高的层次。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国大学生素质的差异,法学教育同样如此。 中国的教育制度之所以会这样,我想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的教育史,二是中国的人口巨大。在这样的一个大框架下再来对比中美两国的法学教育制度。 中国的法学教育兴起的时间显然是要远远短于美国的,很多人都认为现代教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而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学术专业基本就是人文和法学这两块。可以说,中国的法学教育直至今日都仍然处于摸索当中,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在模仿着美国而行。 在美国的法学教育制度下,从实践和学术不同的角度出发,目前法学院将法律学位教育分为法律学位和法学学位。这种区分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美国是法律发达的国家,对法律教育很重视,认为法律教育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所以,法律教育的门槛是很高的。目前,美国的本科教育里没有法律专业。相应的只有一个法学院前教育,没有法律学位,专门为那些有志于读法学院的学生开设。最基本的法律学位是JD。JD在美国的法律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美国人的眼里,他就相当于商科里的MBA。它是进入法律行业,从事法律职业必需的基本条件。JD教育是三年,它涵盖了美国法律制度的方方面面,是美国法律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学位将无法参加律师考试。由于采用严进严出的教育原则,美国JD的教育卓有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异同

一、中美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1.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力设置不同根据我国宪法,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有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国家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 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指导、组织和协调各地、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 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在美国, 教育权为各州所拥有,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各州议会, 决定重要的教育运作事项, 其中包括: 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产生; 规定各级各类学生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育年限; 审核州内教育预算等事项。基本上取得州内教育的主导权, 并推行其既定政策的机关为州教育委员会与州教育厅。 而美国联邦教育部迟至一九七九年才成立, 主要负责: 分配和管理联邦补助的教育经费; 搜集全国教育类数据, 提供信息服务和开展教育研究。联邦教育部的设立并不减少州、地方所拥有的职权, 在教育人事、课程、与经费权上联邦教育部拥有的权限极低, 主要处在辅导和建议的地位上。 2.教育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不同 在我国, 教育部为国务院职能部门, 其下的省、市、县教委(教育局)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此外如教育人事与教育经费也一并在普通行政之运作中考虑, 并未独立分开执行。因此,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采取从属制。相比之下, 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形式多样。国家联邦教育行政组织属于政府组成机构, 采取的是从属制。州教育行政组织采取半独立制, 美国的州教育董事会虽独立于州政府机关之外, 但其经费预算及部分州教育董事仍由州政府控制或指派, 故属于半独立制。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则采取独立制, 美国地方(学区)的教育董事会享有组织、人事及经费的自主权。 3.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不同我国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厅(局)均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而美国各州及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 均采用委员会制, 设有教育董事会(或委员 会)为决策机构, 教育局为执行机构。 二、对两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及得到的启示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 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而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 采取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权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 中央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统一教育的目的、方针政策, 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 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 按照国家的某项需要实施重点发展, 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 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 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并且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 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弊端在于: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 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 二是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 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难于发挥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四是机构臃肿, 中间环节过多, 权责界限不明, 行政效率较低。地方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所需的人才; 有利于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 同时, 还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办学机制,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特色学校。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国家整体上“失控” , 国家重点需要的建设人才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可能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三是国家整体上的协调、控制、评价、督导等规范化管理难以实施, 行政管理能力削弱。如在美国, 教育经费来自于各学区的税款, 一些贫困的学区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困境。 2.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美国的部分教育管理机构享有人事权和财政权, 独立于政府

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英文)

毕业论文 中国和美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 The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Abstract H 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ultivate talented perso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it not only puts forward the contrast analysis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al tradition, education system and graduates ‘a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but also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fference; America; China

中文摘要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不同国家拥有不同体制的高等教育。本文旨在讨论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它不仅提出了中、美两国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教育制度和毕业生能力的对比分析,还分析了这两个国家教育改革措施的差异。 关键词:高等教育;不同; 美国;中国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文献综述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文献综述 1. Introduction It is obvious that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first step of children's growing.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fiercer. And it is a competition for talents fundamentally. Thus, each countr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projects. Consequently, so many countries are researching how to teach the children and how to create the better family education. However, in the world, many people only combined all kinds of family education ignorantly, which has a bad influence. Nowadays Chinese parents have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hat they hope they can provide their children with the best education they can afford.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arents adapting very harsh and extreme methodology, which is incorrect, and very common in present China. In order to find a better way to educate our children, we should study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s.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world,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most famous one. So it is necessary and significant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This paper is written to compare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superficially, which may offer some lessons to family educ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