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

深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

深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s的真菌,包括下列四大类(表20-4)。其中3类为致病性真菌,能感染正常人,有地域性;孢子丝菌在我国先后有数例报告,球孢子菌和荚膜组织胞浆菌国内个别病例报告都为归国华侨。1、2、4类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等特殊状态患者,近年来因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大量应用,本类真菌感染有所增多。且临床上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病、严重营养不良,大面积烧伤及器官移植等也常继发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因此已成为医学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

表20-4 侵害人体深部真菌的种类及侵害部位

一、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canidia 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本菌细胞呈卵圆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均匀。在病灶材料中常见菌细胞出芽生成假菌丝,假菌丝长短不一,并不分枝,假菌丝收缩断裂又成为芽生的菌细胞(图20-3)。

图20-3 白色念珠菌患者痰液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

本菌在血琼脂或沙保氏琼脂上,37℃或室温孵育2~3日后,生成灰白乳酪样菌落,涂片镜检,可看到表层为卵圆形芽生细胞,底层有较多假菌丝。若接种于4%玉蜀黍琼脂上,室温孵育3~5日可见假菌丝,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图20-4)。

图20-4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侵犯人体许多部位,可引起:1.皮肤念珠菌病,好发于皮肤皱褶处(腑窝、腹股沟,乳房下,肛门周围及甲沟,指间),皮肤潮红、潮湿、发亮,有时盖上一层白色或呈破裂状物,病变周围有小水泡。2.粘膜念珠菌病,以鹅口疮、口角炎、阴道炎最多见,在粘膜表面盖有凝乳大小不等的白色薄膜,剥除后,留下潮红基底,并产生裂隙及浅表溃疡。3.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可由粘膜皮肤等处病菌播散引起,有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等,偶而也可发生败血症。

采取检材直接检查可见卵园形细胞,有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接种沙保氏基可长出类酵母型菌落。与其他念珠菌鉴别有1.王蜀黍或米粉培养基上可产生厚膜孢子(图20-4),2.在动物血清或人血清中37℃1-3

小时形成芽管。3.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4.静脉接种家兔或小白鼠致死,在肾皮质上许多小脓疡。

念珠菌病预防主要是个人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浅表感染可擦龙胆紫,雷琐辛或制霉素,二性霉素B或咪唑药物局部应用,全身性感染可滴注二性霉素B,口服5-氟胞嘧啶,克霉唑,及大蒜素静脉滴注等。

二、新型隐球菌

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 Neofonmans )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 Histolytica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在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及37℃不能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养数日后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后转淡黄或棕黄、湿润粘稠,状似胶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与酵母菌和念珠菌鉴别。

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实验检查从脑脊液中可见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棕黄色粘液样菌落。脑内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导致死亡。用血清学方法检出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该病诊断可提供重要帮助,在已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标本中可检出该菌抗原。

预防本菌感染,除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创口感染土壤及鸟粪等。治疗药物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大蒜精、二性霉素B,亦可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慢性肺损害或骨病损则可辅以外科切除。

三、曲霉菌

曲霉菌(Aspergillus)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很广,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由许多因素降低机体免疫力时,继发传染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有烟曲霉菌(A.fumigatus)、黑曲霉菌(A.niger) ,黄曲霉菌(A.flavus)等。本菌生长迅速,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随孢子的产生呈绿色或暗红色,镜检见分生孢子柄顶端有包囊(V esicle) ,在包囊表面有带着成串孢子的擎丝。

曲霉菌病原发的常局限于耳、眼睛与肺部,继发的见于肿瘤、结核等病人。成年男性多见,特别在灰尘环境中工作者及家禽饲养员等。最多见的肺曲霉菌病主要表现为慢性气喘,局限性浸润性损害,或形成肉芽肿样的真菌球(Fungus Ball))。此外皮肤,外耳道,鼻窦、眼眶及骨和脑膜等,也可发生炎症性肉芽肿,伴有组织坏死与脓肿,在病变组织中可找到有隔菌丝,长短不一呈杆状,有分枝。并有园形小孢子散在或堆积成团。

诊断可取病人痰、体液或组织用KOH处理制成片子镜检找菌丝和孢子,或培养鉴定。

治疗局部曲霉菌病可用龙胆紫溶液,碘化钾、制霉素等;过敏性肺曲霉菌病可用皮质类固醇,全身性的用二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曲霉菌肉芽肿瘤可作外科手术疗法。

四、毛霉菌

由毛霉菌(mucor)引起的疾病,主要菌种为丝生毛霉菌(M.corymbifer)可侵犯血管壁,引起血栓,组织坏死。多继发于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病,病程急性;症状严重者可以致死。依据临床表现分1.脑型毛霉菌病系毛霉菌从鼻腔,付鼻窦沿小血管到达脑部,引成血栓及坏死。2.肺毛霉菌病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亦有肺梗塞及血栓形成。3.胃肠道毛霉菌病,多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及结肠、食道及胃亦可累及。

取病变组织直接镜检,可见无隔菌丝,与曲霉菌比较,菌丝较粗大,分枝少,孢子亦不多,标本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开始为白色,以后渐变灰黑色,菌丝体可长出孢子柄,末端生有孢子囊孢子,有时偶可看到接合孢子。治疗可用二性霉素B,有时并结合外科切除或引流。

曲菌是锐角分支,分节;而毛霉菌是钝角分支,腔大,壁厚。另外就是芽孢处较突出。

最新植物病源真菌种类

植物病源真菌种类 一、鞭毛菌亚门真菌 1、卵菌纲: (1)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假霜霉属、单轴霉属、指梗霉属、盘梗霉属腐霉科:腐霉属、疫霉属、指疫霉属 白锈科:白锈属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2)水霉属、水霉属、绵霉属 (3)水节霉目 (4)链壶菌目 2、根肿菌纲:根肿菌目:根肿菌属 3、壶菌纲: (1)壶菌目:节壶菌属(2)肋壶菌目 (3)芽枝菌目 (4)单毛菌目 4、丝壶菌纲 二、接合菌亚门真菌: 1、接合菌纲: (1)毛霉目:毛霉属、根霉属、笄霉属、梨头霉属 (2)虫霉目(3)捕虫霉目

2、毛菌纲 三、子囊菌亚门真菌: 1、半子囊菌纲: (1)外囊菌目:外囊菌属(2)内孢霉目 (3)原囊菌目 2、不整囊菌纲: 散囊菌目:青霉属、曲霉属 3、核菌纲: (1)白粉菌目:白粉菌属、布氏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叉丝壳属、钩丝壳属、球针壳属、叉丝单囊壳属 (2)球壳目:长喙壳属、小丛壳属、顶囊壳属、日规壳属、黑痣菌属、间座壳属、赤霉属、麦角菌属、黑腐皮壳属、隐球丛赤壳属 (3)小煤炱目:小煤炱属 (4)冠囊菌目 4、腔菌纲: (1)多腔菌目:多腔菌属、痂囊腔菌属 (2)座囊菌目:球座菌属、球腔菌属、亚球壳属 (3)格孢腔目:黑星菌属、格孢腔菌属、核腔菌属、旋孢腔菌属 5、盘菌纲:(1)星裂菌目:斑痣盘菌属、散斑壳属 (2)揉膜菌目:核盘菌属、链核盘菌属

(3)梭绒盘菌目 (4)瘿果盘菌目 (5)块菌目 (6)盘菌目 (7)厚顶盘菌目 6、虫囊菌纲 四、担子菌亚门真菌: 1、冬孢菌纲: (1)锈菌目:柄锈菌属、胶锈菌属、层锈菌属、栅锈菌属、疣双胞锈菌属、单胞锈菌属、多胞锈菌属 (2)黑粉菌目:黑粉菌属、轴黑粉菌属、条黑粉菌属、叶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尾孢黑粉菌属、实球黑粉菌属 2、层菌纲: 有隔担子菌亚纲:(1)银耳目 (2)木耳目:卷担菌属 (3)隔担菌目:隔担耳属 无隔担子菌亚纲: (1)外担菌目:外担菌属

真菌分类学

假丝酵母属分类研究进展 郭成栓 摘要:概述了假丝酵母属的建立和定义的演变以及分类进展,并介绍了在假丝酵母属分类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假丝酵母;分类 酵母菌的分类发展非常迅速,从1952年的第一本酵母分类专著问世以来,到1984年又酵母分类专著第三版,酵母菌属的数量已由1952年的26属增加到56属,种的数量由160种增加到600种左右。1984年后属、种数量又有所增加。鉴定的常规方法与新技术也都有发展。假丝酵母属(Candida Berkhout)是酵母菌中最大的一个属,现包括200多种,约占目前已知酵母菌总种数的三分之一[1]。由于假丝酵母的经济重要性及其在整个酵母菌中占的比重,对该属的分类研究作为其他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一直是一个颇为活跃的领域。研究手段不断改进,分类系统不断更新。假丝酵母属的常规分类主要依赖于形态和生理特征。由于酵母菌主要以单细胞形式存在、可供考察的形态特征很有限,故其种级水平上的分类,主要以对糖类化合物的发酵和对碳、氮源化合物的同化能力。对外源维生素的依赖性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能力等生理学特性为依据。然而,这些特征所表现的均是表型性状,难以反映种间的亲缘关系。在常规分类所测试的30—40项生理生化性状中,许多种间往往只存在一两项区别。而研究表明,有些生理生化性状常常是由单个可变基因控制的,因而是不稳定的。所以在常规分类中对只有一两项生理生化性状差异的相似种做出精确鉴定往往是困难的。目前假丝酵母分类除了细胞形态和行为水平的研究外,也发展了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与基因组水平的研究。借助各种技术的适当运用,对假丝酵母的亲缘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近10多年来该属的定义已经过两次重大修订[2]。下面对该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及分类方法作一介绍。 1假丝酵母属的建立及其定义的演变 假丝酵母属是1923年建立的[3],Yarrow和Meyer把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 Berlese)与假丝酵母属合二为一,把前者变为后者的异名,对假丝酵母属的定义作了较大的修订,使这样一个本来就不自然的类群更加异源化,在同一属内包括了子囊菌和担子菌两类酵母的无性型。因此随后就有人依靠下述分类技术的进步对假丝酵母属进行了清理工作。 1)用透射电镜对酵母菌细胞壁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的结果发现担子菌酵母的细胞壁为多层结构,而子囊菌酵母的细胞壁则为双层结构.担子菌酵母为全壁芽殖型,而子囊菌酵母则为内壁芽殖型。 2)在细胞壁水解产物单糖组成上。子囊菌酵母与担子菌酵母也有明显差异,子囊菌酵母以甘露糖占优势,不含鼠李糖,岩藻糖和木糖;担子菌酵母则可分为两类:一类含有木糖及少量的甘露糖,另一类含有岩藻糖和/或鼠李糖及相当数量的甘露糖。 3)子囊菌酵母与担子菌酵母在细胞壁超微结构及其水解物单糖组成上的差异,与DBB(Diazonium Blue B Salt)颜色反应和尿素酶试验具有很好的对应性,前者均为阴性而后者均为阳性。这样,子囊菌酵母与担子菌酵母就可以通过简单的颜色反应而区别开来。 Weijman等主要根据上述相关性特征对假丝酵母属进行了重新定义,把假丝

真菌分类学讲义第一章菌物的基本概念

主讲教师:林英任博士教授 林英任,1951年11月生,男,汉族,安徽金寨人,中共党员,博士。1974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于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部毕业,获博士学位。历任安徽农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菌物研究》期刊编委,安徽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获省首届青年科技奖,被遴选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林英任教授主要从事林木病理学、菌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森林(经济林、园林植物)病理学”、“林病流行与治理”、“高级菌物学”、“拉丁文”等课程。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先后主持“中国真菌志·斑痣盘菌目卷研编”、”斑痣盘菌科及相关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和“安徽盘菌资源及其经济重要性研究”等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中国斑痣盘菌目分类研究”、“盘菌纲一新属——新齿裂菌属”、“国内新见的木本药用植物病害”、“中华猕猴桃病害及其防治”等。合著《牯牛降科学考察集》、《果树常见病虫害防治》等。曾获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校“九五”科技先进个人一等奖。 课程内容 《高级菌物分类学》以Ainsworth et al.(1973)的分类体系为基本框架,同时参考Hawksworth et al.(1995)和Kirk et al.(2001)的有关分类主张,系统讲授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亚门及其下属各分类阶元的分类地位和鉴别特征。此外对菌物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菌的治理和病菌、害虫天敌及食药用菌的开发利用等情况作简要介绍。旨在学生为识别、发掘、利用和改造菌物打下良好基础。 适用学科专业 森林保护学、微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学分及学时 2.5学分,合50学时。 教学环节 理论讲授:30学时;

最新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鞭毛菌亚门真菌 1. 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戸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f芸薑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弓I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 卵菌纲(Oomycetes) 4.1 水霉目( 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 Peronosporales) 4.2.1 腐霉科( 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西葫芦绵腐病a2 疫霉属( Phytophthora )—致病疫霉( P. infestans ):马铃薯晚疫病 4.2. 2 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 —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 —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 3 霜霉科( 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 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 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 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 4.2. 4 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真菌分類表) 真菌分类表,本列表使用NCBI所公告之真菌分類表[1]為準。 以前的分類學家將真菌和细菌都列為植物,称为菌类植物,但他们和植物相当不同,都是异养生物,现在的分类法倾向将它们独立在动物和植物之外,各自单独分为一个界。 目录 [隐藏]

? 1 子囊菌门(Ascomycota) o 1.1 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 ? 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 ? 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 ? 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 o 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 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 ? 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 ? 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 1.2.4 散囊菌綱 (Eurotiomycetes) ? 1.2.5 虫囊菌綱 (Laboulbeniomycetes) ?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 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 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 ? 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 ? 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 ? 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 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 ? 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 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 o 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 ? 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 ? 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o 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 ?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 o 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 o 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 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 o 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 ? 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 ? 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 ? 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 ? 3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 ? 4 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 o 4.1 球囊菌纲 (Glomeromycetes) ? 5 接合菌门 (Zygomycota)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分类检索表 鞭毛菌亚门真菌 1.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根肿菌属(Plasmodiophora)→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icae):引起十字花科根肿病 2.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节壶菌属(Physoderma)→玉蜀黍节壶菌(P. maydis):玉米褐斑病 3.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 无 4.卵菌纲(Oomycetes) 4.1水霉目(Saprolegniales) a1水霉属(Saprolegnia)→寄生水霉(S. parasitica):引起鱼类水霉病 a2绵霉属(Achlya)→稻绵霉(A. oryzae):引起水稻烂秧病 4.2霜霉目(Peronosporales) 4.2.1腐霉科(Pythiaceae) a1腐霉属(Pythium)→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西葫芦绵腐病a2疫霉属(Phytophthora)→致病疫霉(P. infestans):马铃薯晚疫病4.2.2霜疫霉科(Peronophthoraceae)→霜疫霉属(Peronophthora)→荔枝霜疫霉(P. litchii),为害荔枝花序和果实引起霜霉病。 4.2.3霜霉科(Peronosporaceae) a1霜霉属(Peronospora) →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a2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 a3单轴霉属(Plasmopara) a4盘梗霉属(Bremia) a5指梗霉属(Sclerospora) →禾(谷生)指梗霉(S. graminicola)谷子白发病4.2.4白锈科(Albuginaceae)→白锈属(Albugo)→白锈菌(A. candida)十字花科、旋花科等植物白锈病。 接合菌亚门真菌 a1根霉属(Rhizopus)→匍枝根霉(R.stolonifer)特征:有匍匐丝和假根,

真菌分类学(考点版)

蘑菇圈fairy ring ·“蘑菇圈”多数发生在草原或森林边缘地。 ·它的形成是由同种蘑菇菌丝体的生长繁殖而形成,通常是从一点出发,不断向四周辐射扩展,因此由外围新生菌丝所形成的子实体常呈圈状生长。 八界:细菌总界:1,真细菌界2,古细菌界 真核总界:3,原始动物界4,原生动物界5,植物界 6,动物界7,真菌界8,假菌界 真菌起源的三个学说指的什么?貌似还有菌幕 藻类起源说,原生动物起源说,独立起源说 目前,真正意义上的真菌,主要包括: 壶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 毒菇的鉴定: 1.形状奇特,色泽鲜艳,盖上生刺、疣:柄上同时生有菌环和菌托。 2.气味恶臭,味道极辣,极苦,汁液混浊。 3.鸟不啄,鼠兽不食,虫不蛀。 4.与葱、蒜,银器,大米共煮时呈现乌黑色。 5.生于阴暗和潮湿污秽的地方。 1,虚心学习,认识自己周围可食的野菇和毒菇。不随便采集。 2,食用时,即便非常可口,第一次也要少吃些。个人体质不同,对毒素反映不相同。 3,禁止使用变质的蘑菇。 菌丝生长特点 ·顶端生长·无限生长,不断分枝·各部分都有潜在的生长能力。 菌丝的细胞壁可以增厚,但其直径生长时有限的,菌丝的长度是无限的。 隔膜类型:初生隔膜不定隔膜 初生隔膜类型:单孔型隔膜多孔型隔膜桶孔型隔膜 两型性:有时形成具有分枝的,有隔或无隔的菌丝体,有时形成近球形,卵圆形酵母状细胞,称此现象为两型性,通常Y←→M表示,两型现象在酵 母中最普遍。 假菌丝:在酵母的出芽繁殖过程中,芽体往往不与母体脱落而出芽,依次下去,许多酵母细胞首尾相接而形成假的菌丝链。 真菌吸器与寄生细胞相互作用有三种方式 (1)壁与壁并列:指吸器的壁与寄生细胞壁相互接触,为一种附着的关系,吸器并不穿透寄主细胞壁侵入寄主细胞内。 (2)吸器在寄主细胞内:吸器穿透寄主细胞壁进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吸器

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实用标准
常见杀菌剂类别及其特点—选择性杀菌剂(杀真菌剂) 由真菌引起作物病害种类最多、最普遍。人类对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最早最详尽,所以,至 今专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也最多。 如何更容易记忆和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杀菌剂,最好是首先认识常见作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类 别。再针对不同病害类别去选择适宜相当的药剂。比如,对于霜霉病、疫霉病和晚疫病等低 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选用烯酰吗啉、霜霉威、瑞毒霉、霜脲氰等,而三唑类杀菌剂对炭 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半知菌、子囊菌或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咯菌腈、嘧霉胺、 异菌脲等对灰霉病特效。 作物病原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两大类,低等真菌是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而 子囊菌、担子菌以及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的半知菌三个亚门。详情见下表。 表 1,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类别
亚门
属别
常见病害
1 根肿菌:其营养体为原质团, 整体产孢繁殖。无性孢子为薄壁
十字花科根肿 孢子囊中产生的游动孢子,有性
病 孢子为厚壁孢子囊中产生的休 眠包子。
2
粉痂菌:休眠包子聚集成多孔 马铃薯粉痂病
的海绵状圆球。
低等真菌
一、鞭毛菌:无性孢
子为带有鞭毛的能 3 霜霉菌:营养体为发达的菌丝
体,产生吸器伸入作物组织细胞
在水中游动的游动
内吸取养分。无性孢子为游动孢
孢子,有性孢子为厚
多种蔬菜、果树
子,有性孢子多为卵孢子。在被
垣孢子或卵孢子。
的霜霉病
害发病的作物叶片背面出现的
霜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游
动孢子囊。
文案大全
4 疫霉菌:菌丝体发达,无性孢 子为游动孢子,自然条件下很难疫霉根腐病、马 见到其卵孢子。其病征(病菌在铃薯、番茄等晚 被害作物体上表现的特征)是白疫病等。 色绵絮状物。

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 1 子囊菌门(Ascomycota) 1.1 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 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 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 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 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 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 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 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 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 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 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 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 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 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 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 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 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 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 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 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 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 3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 4 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

真菌分类汇总

真菌分类汇总 Ainsworth & Alexopoulos系统 真菌界Fungi 真菌门Eumycota(1.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2.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3.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4.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5.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1.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后生尾鞭 壶菌目Chytridiales 油壶菌科Olpidiaceae 绵壶菌科Achlyogetonaceae 集壶菌科Synchytriaceae 泡壶菌科Phlyctidiaceae 根壶菌科Rhizidiaceae 歧壶菌科Cladochytriaceae 节壶菌科Physodermataceae 壶菌科Chytridiaceae 大壶菌科Megachytriaceae 肋壶菌目Harpochytriales 肋壶菌科Harpochytriaceae 芽枝菌目Blastocladiales 雕蚀菌科Coelomomycetaceae 链枝菌科Catenariaceae 芽枝菌科Blastocladiaceae 单毛水霉目Monoblepharidales 单毛水霉科Monoblepharidaceae 节水霉科Gonapodyaceae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前生茸鞭 丝壶菌目Hyphochytridiales 异壶菌科Anisolpidiaceae 根前毛菌科Rhizidiomycetaceae 丝壶菌科Hyphochytriaceae 原质团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 原质团菌目Plasmodiophorales 原质团菌科Plasmodiophoraceae 卵菌纲Oomycetes游动孢子为双鞭毛,前茸鞭,后尾鞭 链壶菌目Lagenidiales

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常见杀菌剂类别及其特点—选择性杀菌剂(杀真菌剂) 由真菌引起作物病害种类最多、最普遍。人类对植物病原真菌研究的最早最详尽,所以,至今专用于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杀菌剂种类也最多。 如何更容易记忆和使用这些种类繁多的杀菌剂,最好是首先认识常见作物病害的病原真菌类别。再针对不同病害类别去选择适宜相当的药剂。比如,对于霜霉病、疫霉病和晚疫病等低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选用烯酰吗啉、霜霉威、瑞毒霉、霜脲氰等,而三唑类杀菌剂对炭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等半知菌、子囊菌或担子菌引起的病害有效。咯菌腈、嘧霉胺、异菌脲等对灰霉病特效。 作物病原真菌分为低等真菌和高等真菌两大类,低等真菌是指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而子囊菌、担子菌以及尚未发现其有性世代的半知菌三个亚门。详情见下表。 表1,作物病原真菌分类 类别亚门属别常见病害 低等真菌一、鞭毛菌:无性孢 子为带有鞭毛的能 在水中游动的游动 孢子,有性孢子为厚 垣孢子或卵孢子。 1根肿菌:其营养体为原质团, 整体产孢繁殖。无性孢子为薄壁 孢子囊中产生的游动孢子,有性 孢子为厚壁孢子囊中产生的休 眠包子。 十字花科根肿 病 2粉痂菌:休眠包子聚集成多孔 的海绵状圆球。 马铃薯粉痂病 3霜霉菌:营养体为发达的菌丝 体,产生吸器伸入作物组织细胞 吸取养分。无性孢子为游动孢 多种蔬菜、果树 的霜霉病

子,有性孢子多为卵孢子。在被害发病的作物叶片背面出现的霜霉状物是病菌的菌丝体和游动孢子囊。 4疫霉菌:菌丝体发达,无性孢 子为游动孢子,自然条件下很难见到其卵孢子。其病征(病菌在被害作物体上表现的特征)是白色绵絮状物。疫霉根腐病、马铃薯、番茄等晚疫病等。 二、接合菌:无性孢 子为包囊孢子,有性 孢子为接合子。 根霉菌:菌丝上有假根。甘薯软腐病。 高等真菌一、子囊菌:营养体 为发达的菌丝体,无 性孢子为产生于分 生孢子梗或分生孢 子器的分生孢子,有 性孢子则是子囊孢 子。 间隔--------------间隔----- --------间隔 1白粉菌:菌丝体可以产生吸器 伸进植物组织体细胞间吸收营 养。在被害部位产生的白粉状物 是其分生孢子和菌丝体。 小麦、蔬菜、果 树白粉病 2长喙壳菌:其子囊壳有一个长甘薯黑斑病

实用文档之真菌分类汇总

实用文档之" 真菌分类汇总" Ainsworth & Alexopoulos系统 真菌界Fungi 真菌门Eumycota(1.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2.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3.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4.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5.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1.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后生尾鞭 壶菌目Chytridiales 油壶菌科Olpidiaceae 绵壶菌科Achlyogetonaceae 集壶菌科Synchytriaceae 泡壶菌科Phlyctidiaceae 根壶菌科Rhizidiaceae 歧壶菌科Cladochytriaceae 节壶菌科Physodermataceae 壶菌科Chytridiaceae 大壶菌科Megachytriaceae 肋壶菌目Harpochytriales 肋壶菌科Harpochytriaceae 芽枝菌目Blastocladiales 雕蚀菌科Coelomomycetaceae 链枝菌科Catenariaceae 芽枝菌科Blastocladiaceae 单毛水霉目Monoblepharidales 单毛水霉科Monoblepharidaceae 节水霉科Gonapodyaceae 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游动孢子为单鞭毛,前生茸鞭丝壶菌目Hyphochytridiales 异壶菌科Anisolpidiaceae 根前毛菌科Rhizidiomycetaceae

真菌病害详细大全

真菌病害详细大全! 真菌分类系统演变和比较 1、三纲一类的系统: ①藻状菌纲②子囊菌纲③担子菌纲④半知菌类 2、Ainsworth(1973)的系统: 真菌(菌物)界包括粘菌门和真菌门,其中真菌门包括5个亚门:①鞭毛菌亚门②接合菌亚门③子囊菌亚门④担子菌亚门⑤半知菌亚门。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3、Alexopoulus(1979)的系统: ①裸菌门②鞭毛菌门③无鞭毛菌门 4、《真菌词典》第9版(2001)分类系统,真菌分属三个界:

(1)原生动物界:①粘菌门②根肿菌门 (2)藻界:①丝壶菌门②网粘菌门③卵菌门 (3)真菌界:①壶菌门②接合菌门③子囊菌门④担子菌门 真菌的主要类群及所致病害 1、鞭毛菌亚门 (1)引起病害 根肿菌属引起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腐霉属引起植物幼苗的根腐、猝倒以及果腐等;疫霉属引起黄瓜疫病、番茄晚疫等;霜霉菌类可引起多种植物的霜霉病。 (2)病害特点 引起植物腐烂型症状,病部产生绵霉状物。引起植株局部褪绿坏死或畸形肿大的症状,在病部产生霜霉状物、白锈状物等病征。预防:百菌清、代森锰锌等。

乙磷铝、甲霜灵、恶霉灵、霜霉威、霜脲腈、烯酰吗啉、银法利等。 2、接合菌亚门 (1)引起病害 根霉属可引起瓜果软腐病,无臭味。 (2)病害特点 该类真菌常引起多种植物果实、块根、球茎等的腐烂病状,在病部表面初期出现疏松灰白色,后转为灰黑色的毛霉状物。

其用药与鞭毛菌用药相同。 3、子囊菌亚门 (1)引起病害 外囊菌属引起桃缩叶病;白粉菌类能引起多种植物的白粉病;黑腐皮壳属引起苹果树腐烂病;黑星菌属引起梨黑星病;链核盘菌属引起桃褐腐病。另外该亚门真菌还能引起葡萄黑痘病,瓜类蔓枯病,多种果树、花木煤污病,蔬菜菌核病等。 (2)病害特点 引起植物茎、叶、果实坏死性斑点或少数根部出现腐烂及瘤肿等病状,也有的枝、叶形成丛枝、缩叶。病部出现白色粉状物、霉状物、小黑粒、绵絮状物、菌核等病征。(3)治疗用药 黑星病、白粉病:唑类、多抗霉素等。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贵州大学 作业(论文)题目: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 任课教师姓名:姜于兰 研究生姓名:刘洋 学号:2010021573 年级:2010级 专业:植物病理学 任课教师评分: 任课教师签名:

植物病原真菌分类的研究 1.植物病原真菌简介 1.1 植物病原真菌的定义 真菌是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进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的结构,具有几丁质或纤维素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植物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寄生于植物并引致病害的真菌。已记载的植物病原真菌有8000种以上。真菌可引起3万余种植物病害,占植物病害总数的80%,属第一大病原物。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1]。因此。植物病理学与真菌学有密切关系。本章主要介绍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概念和分类。 1.2 真菌与其它生物相区别,有以下的特点 (1)营养体很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及维管束组织,但细胞内已有固定的细胞核;(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 (3)没有叶绿素及其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营养方式是异养的; (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 1.3 真菌概述 1.3.1真菌(Fungi)的主要特征 (1)有固定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少数是不具有细胞壁的原质团。(3)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无光合色素。(4)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 1.3.2真菌的种类 1974年Ani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名)[2]。 1.3.3有益的真菌 (1).可供食用:蘑菇,木耳,口蘑,银耳,猴头。 (2).医药:灵芝,马勃,冬虫夏草;抗菌素(Flaming—青霉素,土霉素)。 (3).工业发酵:制洒业,食品业,工业酸。 (4).农用真菌: a.生物农药:山东鲁保一号(无毛炭疽菌)防治菟丝子。 b.白僵菌:防治昆虫─玉米螟。 c.防治线虫的天敌真菌。 d.赤霉素:920─真菌的代谢产物。 (5). 真菌可促进物质的转化:动植物体腐烂分解─全球性的物质大循环 1.3.4有害的真菌 (1). 侵染植物引致病害。 (2). 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 食物中毒:甘薯黑斑病菌、麦角菌。 (4). 使食品、贮藏物质受损:木材、皮毛发霉。 2.真菌分类的变化与发展 随着人们对生物界的认识的深入,各类生物的分类研究逐渐趋于专门化,从而形成了生物分类学的许多分支。微生物的分类也分支并专门化,形成了细菌分类、放线菌分类、真菌分类、病毒分类等分支。 2.1真菌分类的历史

真菌分类表

真菌分类表 以前的分类学家将真菌和细菌都列为植物,称为菌类植物,但他们和植物相当不同,都是异养生物,现在的分类法倾向将它们独立在动物和植物之外,各自单独分为一个界。 ? 1 子囊菌门 Phylum (Ascomycota) 1.1 外囊菌亚门 subphylum(Taphrinomycotina) ? 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 ? 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 ? 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 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 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 ? 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 ? 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 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 ? 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 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 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 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 ? 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 ? 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 ? 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 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 ? 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 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 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 ? 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 ? 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 ?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 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 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 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 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 ? 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 ? 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 ? 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

真菌分类

真菌分类.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真菌分类 1 子囊菌门(Ascomycota) 1.1 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 1.1.1 粒毛盘菌纲(Neolectomycetes) 1.1.2 肺孢子菌纲 (Pneumocystidomycetes) 1.1.3 裂殖酵母纲 (Schizosaccharomycetes) 1.1.4 外囊菌纲 (Taphrinomycetes) 1.2 盘菌亚门 (Pezizomycotina) 1.2.1 星裂菌纲 (Arthoniomycetes) 1.2.2 刺盾炱纲 (Chaetothyriomycetes) 1.2.3 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 1.2.4 散囊菌纲 (Eurotiomycetes) 1.2.5 虫囊菌纲 (Laboulbeniomycetes) 1.2.6 茶渍纲 (Lecanoromycetes) 1.2.6.1 微孢衣亚纲 (Acarosporomycetidae) 1.2.6.2 茶渍亚纲 (Lecanoromycetidae) 1.2.6.3 厚顶盘菌亚纲 (Ostropomycetidae) 1.2.7 锤舌菌纲 (Leotiomycetes) 1.2.8 李基那地衣纲 (Lichinomycetes) 1.2.9 圆盘菌纲 (Orbiliomycetes) 1.2.10 盘菌纲 (Pezizomycetes) 1.2.11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1.2.11.1 肉座菌亚纲 (Hypocreomycetidae) 1.2.11.2 粪壳菌亚纲 (Sordariomycetidae) 1.2.11.3 炭角菌亚纲 (Xylariomycetidae) 1.3 酵母菌亚门 (Saccharomycotina) 1.3.1 酵母纲 (Saccharomycetes) 2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2.1 异担子菌纲 (Heterobasidiomycetes) 2.1.1 异担子菌亚纲 (Heterobasidiomycetidae) 2.1.2 银耳亚纲 (Tremellomycetidae) 2.2 同担子菌纲 (Homobasidiomycetes) 2.3 锈菌纲 (Urediniomycetes) 2.3.1 亚纲 (Agaricostilbomycetidae) 2.3.2 微球黑粉菌亚纲 (Microbotryomycetidae) 2.3.3 锈菌亚纲 (Urediniomycetidae) 2.4 黑粉菌纲 (Ustilaginomycetes) 2.4.1 亚纲 (Entorrhizomycetidae) 2.4.2 外担子菌亚纲 (Exobasidiomycetidae) 2.4.3 黑粉菌亚纲 (Ustilaginomycetidae)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姓名:贺蒙蒙班级:艺术092班学号:2009011275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 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真菌防治 【正文】: 一.真菌 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2.真菌形态与结构:(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3.真菌的分类: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47822256.html,/tixuan/2014/0807/189807.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