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考研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讲义整理

9考研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讲义整理
9考研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讲义整理

09考研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讲义整理

一、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

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

2.教育研究的意义

1)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2)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3)发展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4)培养未来改革家的重要措施

3.教育研究的类型

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研究问题的不同性质

价值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因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价值研究的基本目的是确认某种目的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能被接受以及改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

事实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等等。事实研究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测量。事实研究要求研究者把尊重客观实际放在首要地位,一定要注意排除各种干扰和主观因素,尤其不能依据个人或上级的价值观念臆造事实。

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研究目的的不同

基础研究是纯理论研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具有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研究主要具有同解决实际问题无直接关系的认识——探索性。应用研究是应用或检验事物的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的验证。应用性研究更关心效果。前者旨在认识世界,增加科学知识本身,它不必要考虑研究结果能在什么地方付诸实践,不一定会产生直接有用的结果;应用型研究则旨在改造世界,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为实践者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研究问题中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的侧重以及相应的研3 究方法不同定性研究: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是根据研究者的认识和经验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一现象的变化过程和变化原因,是侧重于研究对象的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往往用文字来描述。定量研究: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从而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往往用数字描述。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1. 朴素性、自发性直觉观察时期古代:经验与定性分析

近代:定量分析,实验研究 20C19C<17C1>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末初)1 / 26

唯理论重思辨和逻辑派别:

经验论实践中重分析

2)形成独立学科时期<进入20C到50S)

实用主义潮流实验研究

现代:形成系统科学方法的研究<20C50S之后)

突破静态的逻辑分析,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

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现状:1)对教育领域内新的、有意义的问题探讨不深入

2)在实践研究方面的深度不够

3)较多的停留在介绍、阐述水平

问题:1)把实证方法提高到不恰当的位置

2)创新少,实践少

3)不太在意每一种方法的基本规范

3.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1)统一性表现:伴随着理论的建构性、清晰性、预见性越来越强,需要一个或一系列高层次的极具风险性的理论框架。

2)多元性:统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移植性:把“新三论”和“旧三论”运用进去

4)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教育研究的目标:以价值为导向<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教育研究的过程:重伦理,重非理性因素

教育研究的结果评价:重价值问题的关注

5)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新技术的运用

<三)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基本原则,要尊重事实

1)严肃态度,严谨作风

2)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创新性原则——对教育传统最有力最深刻的批判,也是对教育传统最好的继承。

1)吸收历史文化;2)关注前沿动态 3)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重视教育理论的建构及其指导作用

从教育实践需要和教育实际出发

4.伦理原则——教育性原则

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避免对受试者的伤害

A遵守受试者权利

B不给受试者不恰当的压力

C要慎重解释研究材料和研究结果

<四)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1.选题阶段——1)提出问题<发现、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2)确定问题<看问题有没有价值;看研究者自己的实力和兴趣;可行的物质条件)

2.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是根据研究目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进行的总体安排,是确定实现研究目标的2 / 26 途径和方法,并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与研究方案。

3.搜集资料阶段

需要先查阅文献:前人是否已经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结论是否可靠,方法是否可靠。资料有数据和文字。

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等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等思维方法来整理分析资料,进行归纳,形成科学事实或作出事实判断。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有严格的格式)

6.总结与评价阶段——评价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以及研究活动的科学性

<五)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

1.教育研究方法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对象:教育现象手段: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目标: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知识的

一整套研究过程。

一般特点:系统性、客观性、创造性特点

)研究的周期长1)综合性、整体性 2独特特点:)针对性、实践性强3 )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 教育研究方法的功能2. )是达成研究目的的保证;

<1 )可以使研究更简约,节省时间;<2 <3)方法得当可以更准确地找到问题; <4)有助于研究者辨别知识真伪、扩充知识数量和范围,获得新发现; <5)可以使教育研究结论更趋科学化:

<6)有助于研究者本身的思维和逻辑。 3.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

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 <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研究方法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1.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1)旧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 2)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未研究的一些问题3 4)对传统理论、观念的批判和怀疑 5)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3 / 26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有研究价值

理论上有新突破<内部价值理论价值)

实践上指导意义<应用价值)

外部价值:对相关领域的价值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科学性——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要明确;立论根据要充分

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有科学理论依据)

现实性——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要具体化,范围小)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问题)

客观条件:时间、经费、文献资料状况,是否违反法律、道德、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是否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等。

主观条件: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等;

合适性:研究问题是否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兴趣、个性、熟悉程度、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近度、研究者的各种资源、条件与问题的符合程度等)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1.教育研究假设

1)假设的含义与作用;

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事实上,研究假设就是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

作用:1>可以指导研究设计。研究假设是研究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一个良好的假设,可以提示哪一种研究设计才能够配合研究的需要,甚至提示需要那种受试者,研究工具,统计方法和实施的过程等等。

2>它可指导资料的收集。假设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证据的桥梁,它指导研究者收集解决所需的证据和资料,使研究者对有用的重要的材料更加敏感,免于浪费时间,或收集不需要的资料。

3>假设是研究的核心——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研究假设展开的。

4>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提出假设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而是为过渡到理论做准备。假设是有待检验的理论,理论则是已经证实了的假设

2)假设的主要类型;

1>按研究假设的形成,可分为归纳假设,演绎假设和研究假设。

归纳假设是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

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

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比如,通过数学教案过程中语言的培养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的研究。

2>按性质和复杂程度分

描述性假设——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

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4 / 26

复杂、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

预测性假设——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3)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它又可称为刺激变量,指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的事物。如,课题、环境条件、被试者。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无关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有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4)假设表述的规范性要求

1>研究假设应该是可以验证的

2>应该叙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

3>应该与大多数的已知事实符合一致

4>应尽量简洁,避免采用不必要的复杂概念

5>所设假设可以直接解释某一问题或现象,而不必附加其他假设

6>应尽可能量化或便于量化的形式加以表达<操作性、观察性、测量性)

7>研究假设的叙述应限定范围

8>研究假设应有一定的广度,以便导出很多结论

2.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

1)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

样本:是为研究提供信息的总体中的一部分。抽样:选择样本的过程。抽样的作用: 1>抽样提供了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的途径和手段; 2>抽样可以节省人力、时间、经费抽样时要考虑: <明确总体的界限,是抽样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A确定抽样范围保证样本的代表性B

样本越均与,误差越小;a b抽样数目越多,误差越小;抽样方法:不重复抽样误差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误差比随即抽样误差小;c 分类抽样误差比机械抽样误差小 C样本必须有足够的数量)确定研究方法2 搜集资料的方法2> 3>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1>进入现场的方法; 5>研究结果的成文的方法4>构建理论的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完整、全面的行动纲领3 1>各步骤、环节的工作目标和内容研究活动的时间计划、进程安排2> 3>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及研究经费的预算、分配5 / 26

<四)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课题论证——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避免盲目性

1.选题价值论证<通过搜集理论、事实依据对课题的必要性和意义做说明)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课题

有哪些创新性)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

<一)教育文献概述

1.教育文献的含义

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教育知识和信息,对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教育科研的客观记录。

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基础,贯穿于教育研究的全过程

1)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

2)提供科学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1.教育文献的等级——加工的层次是就不同的

一次文献——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创造性),是直接反映事件经过、研究成果,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它是研究者在教育教案实践中直接产生的原创文献,是离事实最近的文献,是为科学研究知识宝库添砖加瓦的文献。如调查报告,科学论文,专著,报刊文章,会议记录,档案材料等。

二次文献——加工整理后系统条理的检索性文献<简明性、报告性、汇编性),是将分散的一级文献加以整理组织,使之成为系统的文献,以便查找利用,是一种派生性的文献,它本身不直接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它的目的是使原始文献系统化,条理化,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如书目,索引,文摘等等。

三次文献——浓缩的参考性文献。指在对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加工、整理、分析、概括后撰写的参考性文献,是文献研究的结果。也是一种派生性的文献,覆盖面广,浓缩度高,信息量大,便于研究人员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某一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原始文献和研究简况。如专题综述,述评,年度总结,动态综述,研究动态,进程报告等。

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教育专著;教科书)

2)报刊<报纸;期刊)

3)教育档案<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年鉴、统计资料等)

<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

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

分析和准备阶段——分析课题的要求和范围,确定检索标志,

选定检索工具和途径搜索阶段——搜集;选择;阅读;记录搜集资料6 / 26

加工阶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普查顺查法——通过由远到近,由旧到新的顺序用于新文献的搜集和研究逆查法——由近到远,由新到旧的顺序引文查找法——把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综合查找法3.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3)计算机网络检索)联机检索 2)光盘检索1

<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1)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都要检索)着力收集第一手资料,要客观全面2 )仔细研读了解问题与分歧所在3 内审法、外审法)2.确认文献的真实性< 的鉴别。主要方法有:内审法——指对文献所载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包括对作者真伪的鉴别和对文献版本外审法——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撰写教育文献

综述报告3. 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批判性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三方面内容:)问题提出部分:概括问题的性质、特点、重要性1 2)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和分析 3)研究趋势预测撰写时要注意: +代表性,即点面结合1)全面性 2)客观准确,针对性)简明利落,提纲挈领3

四、教育观察研究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 教育观察的含义1.),指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预定的计划,有目的性科学观察<教育观察属于研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领域某一现象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教育材料、规律的一般研究方法。 2.教育观察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并确定研究的范围、形式、方法)1)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自然状态下,真实客观的搜集第一手资料))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2 3)有翔实的观察记录)直接性——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直接联系4 5)情感性——在观察对象时带有观察者个人的感情色彩)重复性——观察者对学生或某种教育现象需进行多次详细的观察6

7 / 26

优点:简便易行,获得的资料可靠性较高,有时它还可获得一些意想之外的资料。缺点:首先观察时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观察的样本数小,以及观察到的只是表面性和感性的材料,也容易使观察结果带有片面性、偶然性的东西。

<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对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一般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变革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往往观察到的是外部行为表现实验室观察:具有严密计划,在控制情形下进行的观察,探讨事物内在因果联系。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设备直观、生动、具体、真实)<直接观察:通过感官考查研究对象的方法。

间接观察:人的感官通过仪器观察研究对象的方法。<扩大了感官研究的范围,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使得材料更为精确)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

参与性观察:不暴露身份,隐蔽,深层观察,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非参与性观察:旁观者的身份,公开或隐秘,易表面化,但比较客观

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

结构式观察: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有系统的一种可控制性观察。常用于对对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

非结构式观察:对观察范围、目标的弹性态度,没有预先确定的内容、步骤,非控制性的观察,多用于探索性的研究中。

<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

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

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这决定了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

2)编制观察提纲<对观察客体明确分类,提纲要有灵活性、可变性),进入研究情境<熟悉环境,接触对象,建立友好关系);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全面细致感知,及时分析、归纳,准确判定其类别或程度等级,做好记录);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揭示隐秘的因果关系及规律)

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

1)描述记录

浙师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整理(2012上半年)

教育科研方法(2012) 一、教育研究的过程 从科学方法的一致性,从研究过程提供的基本的、系统的要素看,可分为5个步骤: 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二、 (一)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结论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和结论的普遍性(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的程度。 (二)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 (辨析题): 1、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错) 内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外在效度表明研究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即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研究情境、其他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内在效度决定了研究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但是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不一定高,有时候,内在效度高,外在效度反而低。 2、为达到外在效度,结果必须能推广到许多不同的人群和条件中去?(错,科教) 外在效度依赖于特定研究工作的条件及目的。研究的效度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事实上也不可能得到纯粹的内在或外在效度,提高内在效度的企图可能降低外在效度,反之亦然。研究者需要求得一种平衡,使某一结果得到合理的解释,又具有某种程度的推广价值。 3、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对) 信度是效度的一个必要的保证,也就是说,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从本质上说,信度和效度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可靠性。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1)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2)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3)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4)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 (5)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三、教育研究的分类方法(给出一个实例,能判断是属于哪类研究?选择)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于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 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基于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主要是描述性的说明;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关心的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情境中,对事物已经发生或已经存在的意义的理解、看法和体验,而不注重对象的操作行为和反应。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注重结果,更强调标准研究程序和预先设计,企图对同类问题作广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2021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我们既然决定考研了,就一定知道考研肯定是不会轻松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学会各种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让自己在枯燥痛苦的过程中坚持下去。借此机会,我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吧。 我从小英语基础就不错,写作文基本没有犯过语法错误,对各种长难句可以一眼看出其结构,但是我很久没有真正学习英语了,词汇量跟不上,遇到词汇量要求很高的考研英语,我常常会因为文中陌生的单词而理解失误。对于这种情况,我决定从三月份就开始每天背一小时单词,这个策略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在后期对阅读基本没有障碍。我背单词只用了我姐传承下来的《一本单词》,3月到8月都在精细化地背单词,把每个单词都牢牢背下来,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的效率特别低。 于是从九月份开始,我开始走量,每天背好多个单词,大概200个左右,这样就可以重复多次,几天之后发现这个方法效率很高,感觉我浪费了半年的时间了。所以重复多次去背,不要精背,要走量。关于长难句,我没有刻意去学习,但是我建议大家三月份就要抽出一些时间学学,打好基础,不要投机。后来我又买了蛋核英语的课程,更多的可以关注一下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全程跟学还挺好。 习题训练我买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这两年的完型填空都挺简单的,平时也不用刻意去准备完型填空的复习,这个题随缘就好,没人可以在这道题拉开差距,因为分值低,性价比最低。阅读题就多刷题,总结一些套路吧,一般来说,阅读理解的题目都是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出的,比如第1题就是按照第1段出,第2题就按照2段出,这样就可以缩小范围,但是一定要注意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切勿断章取义。今年的新题型是段落间的逻辑连接,很难,耗费了我很长时间,但是最终被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些诀窍,就是人物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名字是三个单词(first name,middle name,last name)的,以后再出现的时候就是两个单词(first name,last name)了,很多人没想到吧哈哈哈哈。小作文是应用文,就要背几篇模板,主要是背标准的应用文用语,比如写信的开头结尾应该怎么写,招聘启事的开头结尾又要怎么写。大作文就建议自由发挥吧,我没有背,当你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你就试试用中文想想这个话题你还能说些什么,然后翻译成英语。翻译就要求词汇量了,背单词吧。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背诵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讲义 教育科研方法教学大纲第一章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性质(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构,人们已有较多的研究,研究中出现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程序工具说;二是纵横说;三是层次说;二、中小幼教育研究的特点(一)教育研究应具备的一般研究的特征(二)教育研究应具备的区别于一般研究的特点(三)中小幼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三、教育研究的意义第一,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第三,教育研究是形成和发展教育理论的基本途径。 第四,教育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第五,教育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教育研究的类型(一)从研究目的、功能看(二)从教育研究的时序看(三)从研究对象的范围看(四)从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看五、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因时因地而异。 不过,我们可以从复杂的教育研究过程中概括出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般而言,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 12

(一)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二)教育研究的设计(三)收集资料(四)分析处理资料(五)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二章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与其他科学研究过程一样,教育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确定研究问题(或者说课题)。 确定研究问题,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者选择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并将之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 一、确定研究问题的意义研究问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育研究始于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确定问题是教育研究的起点。 第二,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决定教育研究的水平。 第三,教育研究问题的确定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二、确定研究问题的原则如何确定教育研究的问题呢?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价值性即研究问题要有价值,这包括三个方面: 理论价值;应用价值;综合价值。 (二)科学性研究问题要有科学性,指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选题的根据要充分、合理,有科学上的现实性。 (三)创新性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它是指选择的研究问题要有独创性和突破性,即能够发现出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发现的东西。 (四)可行性可行性是指问题有被解决的可行性,即研究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2014.12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格1分) 1.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被称为自变量。 2.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以教育理论做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探求教育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3.教育调查法按途径可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 4.按照实验的控制程度,可将教育实验分为、准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 5. 按照中图参考文献格式规范要求,“论文集”对应的标识为[C]。 6.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 7.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D]代表学位论文。 8. 教育文献的属性包括信息性、存储性、教育性和载体性。 9. 教育观察法可以分为抽样观察法、隐蔽观察法、追踪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四类。 10.根据其结构化程度,教育调查研究中的访谈法可以分为结构性访谈、非结构性访谈与半结构性访谈。 11. 教育文献资料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形式多样,主要有书籍、报纸、期刊和教育档案。(非文字教育资料) 12. 根据研究问题和回答内容的标准化程度,教育调查可以分为结构性调查和非结构性调查。 13. 按照研究的目的,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区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14. 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教育科研从研究范围上看,属于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15. 问卷调查结果的前后一致性与稳定性称之为问卷的信度。 17. 教育实验研究中的三个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额外变量/控制变量。 18.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形式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0. 教育调查法按搜集资料手段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三、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1. 基础研究是指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思辨的方法,从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分析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 应用研究是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 (×)3. 总体愈大,样本容量也愈大。 (×)4. 在一项实验研究中,自变量越多越有利于分析最后的结果。。 (×)5.信度是对测量工具的有效性的反映,它是指测量的结果能够真正反映测量目的和意图的程度。 (×)6. 问卷调查法中涉及到的人口学变量越多越有利于调查的全面性。

2020年整理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doc

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 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虽然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还是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教育研究方法是作为一个现代师范生所必须学习的学科,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对教师进行从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觉得这课上不上都一样,只要因材施教就能当好好老师,后来上了这门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这门课。不管后面有多少人来上课,但是我每次都去上课,学习到不少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知识。 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一系列规划好的活动步骤的实施及方法、技术的运用,来认识教育现象,为教育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它有助于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简单地说,教育研究是采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活动。教育研究方法的真正意义是:要老师发现在教育中的问题,并研究出问题的所在,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发展为主题,注重学生学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要教育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教育研究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思维也得到了转变。 下面我来谈谈,这次的教育研究方法学习的收获。 收获之一:我开始感到教育研究并不是十分神秘的事。这种意识对我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收获之二:是了解了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教育研究领域积累了种种研究方法,诸如调查法、观察研究、访谈法、实验研究、历史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 收获之三:是感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先学知识再学知识如何用,有的知识学了以后一时还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中,我不仅感到知识不够用,在提到研究的能力方面也马上感到力不从心。这种学无止境的感受将激励我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 收获之四:是深切地体会到教育研究方法时团结很重要,合作就是力量。教育的研究过程就是团结合作的过程,大家要共同努力自不待言,还要填写问卷的同学的积极配合,有时还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等等,都对教育研究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收获之五:是培养了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且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要难。只有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才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进尔进一步提升自己。 收获之六:培养了我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初步理解到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 教师这个职业,几乎全部的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进行各种“研究”,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术问题等等。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这需要迫切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先导则是教育研究,需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

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 六、中学课程 七、中学教学 八、中学德育 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4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 动效率)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 (二)教育与科学技术 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整合型较强的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5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 6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7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9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P3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建构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简言之,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所采取的步骤、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二、内容分析属于文献研究中的一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点P6 【西方】1、1900年以前的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方法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前)——直觉观察时期 (2)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期(16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时期特点】 (1)研究中心问题域集中到学校教育内部,开始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 (2)初步形成了以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4)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有所增强,开始了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 2、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学科时期) (1)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形成 (2)教育研究方法明显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3)教育研究方法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影响 (4)教育研究方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教育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从偏重实证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2)定性研究法与定量研究法相结合 (3)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4)教育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 【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引进西方教育研究方法 (2)倡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3)教育研究方法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 2、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育研究方法 (1)学习苏联的教育研究方法(1949—1955) (2)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探索(1956---1965) (3)全盘否定前17年教育研究方法(1966---1975) (4)教育研究方法的重建和发展(1976---2000) ①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史人们从反思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的 ②从当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中,从与教育科学相关学科中吸取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适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影响、渗透、汇流的趋势,构建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③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结合教育系的课程改革,着手教育研究方法类学科研究和建设,开设了

胡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概述 教育: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内涵、对象及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 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 二、教育研究的对象 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有学者分为:理论形态及实践形态两种。 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首要特征)、境域性(特定情境,不可复制性)、整合性(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优化)、模糊性(有些不能用数字来表达)、两难性(理论 与实践不一)。 三、教育研究的特征 教育研究:具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征:1.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解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2.研究的问题表述明确、界定清晰、并有可检验的研究假设;3.研究方法设计严谨、操作规范。 4.研究结果具有创新性,应对原有研究有所突破。 (二)科学研究的独有特征: 1.综合性(不仅考虑教育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诸多因素) 2.长期性(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实践性(针对性强的工作,现实的教育问题) 4.群众性(教育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结合,才能真正的有教育研究) 5.伦理性(遵守道德原则及规范)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和预测研究(研究目的不同) 基础研究:较强理论、直接在某个领域增添知识、提高认识的研究,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应用研究: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在于将基础的理论用于实践,它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教育价值作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预测研究:在于分析事物未来的发展,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二、直觉观察水平的研究、探索研究水平的研究、迁移推广和理论水平的研究(研 究水平和层次的不同) 直觉观察水平:回答“发生了什么?”。 探索研究水平: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迁移推广水平:回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生同样现象吗?“ 理论水平研究:回答”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三、定量及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

1高等教育学试题整理2018

一、概念解释题: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专业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4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是指按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而确立的结构。 5高等教育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威斯康星思想: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会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7高等学校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国际合作。 8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9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0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的管理。 12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之分。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它可以按管理要素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个要素,也可按管理部门分为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还可以按管理职能分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 13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14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5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16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是整个学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高等学校学制的制定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17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18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简称。基本含义: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版考试必备

教育研究方法 1.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导致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1.教育研究特点: 一般特点①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已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⑤创造性。 独特特点①综合性与整体性②周期长③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④实践工作者参与⑤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 2.教育研究的分类: ⑴按目的、功能分: ①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求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②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特定问题,研究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是开发与创造用于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为某一领域的教育改革提出改进建议,主要解决如何改进现实、展望未来、提高教育水平的问题。 ④评价研究: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一个教育方案是否科学、是否具有价值和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际执行的效

果。 ⑤预测研究:对教育的某一个领域未来发展和趋势的研究,在对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在对现实的各种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教育的发展趋势作预测 ⑵按适用范围与概括程度分: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方法论。 ⑶按研究方法分:历史研究、描述研究、相关与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 3.内部效度: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4.外部效度: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 5.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6.外在信度: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即可重复性。 7.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阶段) ①准备阶段:选定课题、文献检索、确定研究类型、选定研究方法、选定研究对象、分析规定研究变量、制成有关研究工具、形成研究方案 ②实施阶段: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③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8.好得研究课题的特点(评估一项选题的标准) 问题具有价值、社会发展需要、理论发展需要、问题具有现实性、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完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其有如下三个内涵:高等教育史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史学术性呵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 二、现代高等学校只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首要职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4、创新是现代高校的新职能。 三、大学理念的内涵 大学理念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既包括零散的、感性的大学教育观念,又包括系统化得,触及大学教育现象本质的理论观点,既包括大学教育的理性思维,也包括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理想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理念蕴涵着大学的办学思想、发展方向、目标确立、运营策略、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大学的理念不是指大学的具体实践,但却是大学实践的指针;不是大学的制度,但却是大学大学制度的思想基础;不是大学的组织,但却是大学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 四、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 1、高等学校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 2、高等学校课程的内容具有前沿性 3、高等学校课程更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4、高等学校课程具有通识性。 五、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 概念:教育教学本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知识为基础,知、情、意、行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1、在教学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 2、在教学中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相结合。 3、在教学中认识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融合。 4、在教学中个体认识社会化与社会认识个体化的一体化。 六、高等学校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诸要素的不同组合和表现,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或者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便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七、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 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努力做得: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概括地讲: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 1、知识结构素质 (1)、本学科的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深的专业知识。 (2)、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除了上述三个层次的知识外,外语知识、计算机及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也是当代大学教师应具备的。 2、能力结构素质(1)、教育能力(2)、科研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教育事业(2)、为人师表(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八、高等院校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