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动力学方法-名词

系统动力学方法-名词
系统动力学方法-名词

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自50年代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的福雷斯特教授创立以来,它已成功地尖用于企业、城市、地区、国家甚至世界规模的许多战略与决策等分析中,被誉为"战略与决策实验室"。这种模型从本质上看是带时间滞后的一阶差微分方程,由于建模时借助于"流图",其中"积累"、"流率"和其它辅助变量都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布告同实际的建模方法。它与其它模型方法相比,具有下列特点:

(1)适用于处理长期性和周期性的问题。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的生命周期和社会问题中的经济危机等都呈现周期性规律并需通过较长的历史阶段来观察,已有不少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机制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2)适用于对数据不足的问题进行研究。建模中常常遇到数据不足或某些数据难于量化的问题,系统动力学藉各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及有限的数据及一定的结构仍可进行推算分析。

(3)适用于处理精度要求不高的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上述总是常因描述方程是高阶非线性动态的,应用一般数学方法很难求解。系统动力学则藉助于计算机及仿真技术仍能获得主要信息。

(4)强调有条件预测。本方法强调产生结果的条件,采?quot;如果……则"的形式,对预测未来提供了新的手段。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

(1)因果反馈。如果事件A(原因)引起事件B(结果),AB简便形成因果关系。若A增加引起B增加,称AB构成正因果关系;若A啬引起B减少,则负因果关系。两个以上因果关系链首尾相连构成反馈回路,亦分正、负反馈回路。

(2)积累。本法视社会经济状态变化为由许多参变量组成的一种流,通过对流的研究来掌握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流的规程量便是"积累",用以描述系统状态,系统输入输出流量之差为积累增量。"流率"表述流的活动状态,亦称决策函数,积累则是流的结果。任何决策过程均可用流的反馈回路描述。

(3)流图。流图由"积累"、"流率"、"物质流"、"信息流"等符号构成,直观形象地反映系统结构和动态特征。

某库存系统的流图如图16-8。图中,库存量(L)和劳力(A)为积累变量,

产出率(R

1),发货率(R

2

),雇用率(R

3

)为流速变量。可以根据流图写出系

统动力学方程。

如:积累(L)公式为:L=L

0+(R

1

-R

2

)△t

(4)延迟。任何决策实施均需一定时间,此现象即为延迟。图上不易表述,通常用计算机程序中延迟指令来实现。

(5)仿真语言。为使用方便,设计了DYNAM0专用语言,备有20多种函数,只需输入系统动力学议程和必要参数,即可向用户提供结果。

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我国已开始用于地区和国家级规划模型,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及专业学术团体正在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

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动力学 14-11、在图14-19中,行星轮系各轮齿数为123z z z 、、,其质心与轮心重合,又齿轮1、2对质心12O O 、的转动惯量为12J J 、,系杆H 对的转动惯量为H J ,齿轮2的质量为2m ,现以齿轮1为等效构件,求该轮系的等效转动惯量J ν。 2222 2121221 12323121 13212 1 13222 12311212213121313 ( )()()()1()()()( )()()()o H H H o H J J J J m z z z z z z z z z O O z z z z z z z O O J J J J m z z z z z z z z νννωωω ωωωω ωω ωωωωνω=+++=-= += +=+-=++++++解: 14-12、机器主轴的角速度值1()rad ?从降到时2()rad ?,飞轮放出的功 (m)W N ,求飞轮的转动惯量。 max min 122 2 121 ()2 2F F Wy M d J W J ?ν??ωωωω==-=-? 解: 14-15、机器的一个稳定运动循环与主轴两转相对应,以曲柄和连杆所组成的转动副A 的中心为等效力的作用点,等效阻力变化曲线c A F S ν-如图14-22所示。等效驱动力a F ν为常数,等效构件(曲柄)的平均角速度值25/m rad s ?=, 3 H 1 2 3 2 1 H O 1 O 2

不均匀系数0.02δ=,曲柄长度0.5OA l m =,求装在主轴(曲柄轴)上的飞轮的转动惯量。 (a) W v 与时间关系图 (b )、能量指示图 a 2 24()2 3015m Wy=25N m 25 6.28250.02 c va OA vc OA OA va F W W F l F l l F N Mva N J kg m νν=∏?∏=∏+==∏= =?解:稳定运动循环过程 14-17、图14-24中各轮齿数为12213z z z z =、,,轮1为主动轮,在轮1上加力矩1M =常数。作用在轮 2 上的阻力距地变化为: 2r 22r 020M M M ??≤≤∏==∏≤≤∏=当时,常数;当时,,两轮对各自中心的转动惯量为12J J 、。轮的平均角速度值为m ω。若不均匀系数为δ,则:(1)画出以轮1为等效构件的等效力矩曲线M ν?-;(2)求出最大盈亏功;(3)求飞轮的转动惯量F J 。 图14-24 习题14-17图 40Nm 15∏ 12.5∏ 22.5∏ 15Nm ∏ 2∏ 2.5∏ 4∏ 25∏ 1 1 z 2 z 2 r M 2 M ∏ 2∏ 2?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即社会规,规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15.恩格斯:“一切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2.预期社会化也称初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的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无) 第二章 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3 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重叠词大全

重叠词大全 AAB类叠词 面面观呱呱叫麻麻亮娘娘腔飘飘然毛毛雨团团转AABB类叠词 安安静静安安稳稳比比划划吵吵闹闹吵吵嚷嚷吃吃喝喝匆匆忙忙大大方方大大咧咧地地道道疯疯癫癫缝缝补补服服帖帖高高兴兴鬼鬼祟祟含含糊糊浩浩荡荡昏昏沉沉家家户户简简单单磕磕碰碰口口声声哭哭啼啼快快乐乐拉拉扯扯老老实实冷冷清清了了草草零零碎碎慢慢腾腾忙忙碌碌明明白白男男女女蓬蓬勃勃平平安安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静静平平稳稳婆婆妈妈破破烂烂普普通通千千万万前前后后勤勤恳恳清清白白清清楚楚认认真真时时处处时时刻刻实实在在世世代代松松垮垮松松散散随随便便踏踏实实坛坛罐罐堂堂正正头头脑脑吞吞吐吐拖拖拉拉完完全全稳稳当当熙熙攘攘嘻嘻哈哈形形色色严严实实摇摇晃晃隐隐约约郁郁葱葱原原本本扎扎实实整整齐齐支支吾吾仔仔细细祖祖辈辈 AABC类叠词

比比皆是彬彬有礼勃勃生机步步为营楚楚动人蠢蠢欲动绰绰有余代代相传喋喋不休鼎鼎大名咄咄逼人泛泛而谈格格不入耿耿于怀官官相护滚滚而来哈哈大笑赫赫有名花花世界环环紧扣岌岌可危津津乐道津津有味侃侃而谈苦苦哀求苦苦求索夸夸其谈牢牢把握历历在目恋恋不舍寥寥数语寥寥无几落落大方闷闷不乐面面俱到面面相觑默默奉献默默无闻默默无语念念不忘念念有词恰恰相反强强联手区区小事滔滔不绝娓娓动听息息相关心心相印欣欣向荣星星之火熊熊大火循循善诱依依惜别郁郁寡欢沾沾自喜振振有词蒸蒸日上孜孜不倦 ABAC类叠词 挨家挨户百战百胜百发百中半工半读暴饮暴食本乡本土不折不扣不卑不亢不管不顾不慌不忙不骄不躁不亢不卑不明不白不偏不倚不屈不挠不三不四不痛不痒不上不下不闻不问常来常往潮涨潮落炒买炒卖彻头彻尾称王称霸成名成家诚惶诚恐诚心诚意此情此景从重从快从难从严大包大揽大风大浪大轰大嗡大起大落大是大非多才多艺多姿多彩多灾多难非亲非故风言风语古色古香合情合理忽高忽低糊里糊涂互利互惠互谅互让绘声绘色昏头昏脑活灵活现或明或暗戒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理论性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

常见的几种重叠词语

常见的几种重叠词语 ABB的重叠词语 红彤彤红通通白茫茫灰蒙蒙绿油油黄澄澄白皑皑 黑乎乎金灿灿血淋淋湿漉漉冷冰冰热乎乎火辣辣 暖烘烘香喷喷急匆匆慢悠悠贼溜溜灰溜溜孤零零 直愣愣恶狠狠傻乎乎胖乎乎气呼呼气鼓鼓气冲冲 笑眯眯笑嘻嘻乐呵呵笑哈哈顶呱呱光秃秃文绉绉 闹哄哄轻飘飘酸溜溜沉甸甸干巴巴周巴巴 空荡荡密麻麻迷蒙蒙娇滴滴水汪汪泪汪汪 AAB的重叠词语 团团转哈哈笑汪汪叫喔喔啼晶晶亮欣欣然 飘飘然密密麻冰冰凉 ABAC的重叠词语 一手一足一五一十一言一行大吹大擂大慈大悲 大惑大解大模大样大摇大摆大手大脚大智大勇 小手小脚火烧火燎无法无天无拘无束无穷无尽 无声无息不卑不亢不三不四不仁不义不死不活 AABB的重叠词语 吞吞吐吐唯唯诺诺熙熙攘攘心心念念形形色色洋洋洒洒影影绰绰悠悠忽忽鱼鱼雅雅郁郁葱葱元元本本原原本本战战兢兢铮铮佼佼安安稳稳巴巴急急巴巴劫劫巴巴结结彬彬济济半半拉拉半半路路炳炳烺烺波波碌碌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痛痛快快认认真真亲亲热热口口声声断断续续浩浩荡荡稀稀拉拉琐琐碎碎密密麻麻冷冷清清来来往往踉踉跄跄来来回回风风火火匆匆忙忙忙忙碌碌里里外外跌跌撞撞红红火火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规规矩矩端端正正仔仔细细详详细细反反复复明明白白指指点点大大方方大大咧咧大大落落恭恭敬敬唯唯诺诺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嘻嘻哈哈疯疯癫癫蹦蹦跳跳吞吞吐吐隐隐约约迷迷糊糊含含糊糊恍恍惚惚朦朦胧胧男男女女千千万万山山水水生生世世干干净净严严实实零零星星歪歪扭扭浩浩荡荡平平安安斯斯文文高高兴兴快快乐乐风风光光安安稳稳病病歪歪抽抽搭搭沸沸扬扬纷纷攘攘风风火火风风雨雨鬼鬼祟祟浩浩荡荡轰轰烈烈浑浑噩噩家家户户结结巴巴兢兢业业口口声声磊磊落落烈烈轰轰林林总总落落穆穆明明赫赫千千万万卿卿我我善善恶恶生生世世是是非非堂堂正正陶陶兀兀平平安安秀秀气气斯斯文文高高兴兴快快乐乐风风光光安安稳稳病病歪歪抽抽搭搭大大落落匪匪翼翼沸沸扬扬纷纷攘攘风风火火风风雨雨鬼鬼祟祟浩浩荡荡轰轰烈烈浑浑噩噩结结巴巴兢兢业业口口声声磊磊落落烈烈轰轰林林总总落落穆穆明明赫赫 1

系统动力学(自己总结)

系统动力学 1.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的出现于1956年,创始人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系统动力学是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为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系统动力学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SD这种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初名也就叫工业动力学。这阶段主要是以福雷斯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工业动力学》作为奠基之作,之后他又讲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和原理,系统产生动态行为的基本原理。后来,以福雷斯特教授对城市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模型。 2)系统动力学发展成熟—20世纪70-80 这阶段主要的标准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与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成功。这两个模型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长波问题,因此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确立了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3)系统动力学广泛运用与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这一阶段,S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系统动力学正加强与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与分叉、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统计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类属结构研究、专家系统等方面的联系。许多学者纷纷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生物、医学、工业、城市等广泛的领域。 2.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新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系统动力学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包含着系统论的思想。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行为前提条件而展开研究的。它认为存在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之间有系统的相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有机论:斯宾塞(英)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英)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第二章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规范性功能(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以及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社会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岀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实地研究(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 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岀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第三章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它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斩产物或互动的形式。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 社会唯实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唯实论。把社会看成是超载个人的客观事物。社会先于个人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社会学应该把社会当作一个具体的事物来研究。有集体意识和集体的象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涂尔干。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1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结合关系: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可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四种对立关系: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分为反感关系、竞争关系、斗争关系、敌对关系四种社会结构:社会主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人口资源: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力资源: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产生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各种生产要素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因素。 人口数量: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使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第四章1文化:(广义)是指人们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专指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互相接触,其中的一种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中的一部分。这个文化变迁的过程

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1.系统动力学的思想、方法 系统动力学对实际系统的构模和模拟是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同时进行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所包含的各单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而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中各单元本身及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秩序、结构和功能,分别表征了系统的组织和系统的行为,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又可以在—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在系统模拟时既要考虑到系统结构方面的要素又要考虑到系统功能方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系统的基本规律。系统动力学方法从构造系统最基本的微观结构入手构造系统模型。其中不仅要从功能方面考察模型的行为特性与实际系统中测量到的系统变量的各数据、图表的吻合程度,而且还要从结构方面考察模型中各单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与实际系统结构的一致程度。模拟过程中所需的系统功能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系统的历史数据资料来获得,是属定量方面的信息,而所需的系统结构方面的信息则依赖于模型构造者对实际系统运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是属定性方面的信息。因此,系统动力学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模拟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了实际系统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信息,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构造出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模型。 2.建模原理与步骤

(1)建模原理 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建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等级性和相似性。系统内部的反馈结构和机制决定了系统的行为特性,任何复杂的大系统都可以由多个系统最基本的信息反馈回路按某种方式联结而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系统目标就是针对实际应用情况,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系统问题。系统动力学构模和模拟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结构和功能的双模拟,因此系统分解与系统综合原则的正确贯彻必须贯穿于系统构模、模拟与测试的整个过程中。与其它模型一样,系统动力学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某些本质特征的简化和代表,而不是原原本本地翻译或复制。因此,在构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大局,抓主要矛盾,合理地定义系统变量和确定系统边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检验,有一整套定性、定量的方法,如结构和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极端条件下的模拟试验和统计方法检验等等,但评价一个模型优劣程度的最终标准是客观实践,而实践的检验是长期的,不是一二次就可以完成的。因此,一个即使是精心构造出来的模型也必须在以后的应用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系统新的变化和新的目标。 (2)建模步骤 系统动力学构模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规律,这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它必须是一个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系统动力学将整个构模过程归纳为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模型建立、模型试验和模型使用五大步骤这五大步骤有一定的先后次序,但按照构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它们又都是交叉、反复进行的。 第一步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问题,广泛收集解决系统问题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然后大致划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结构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系统的结构分解、确定系统变量和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步模型建立是系统结构的量化过程(建立模型方程进行量化)。 第四步模型试验是借助于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和调试,经过对模型各种性能指标的评估不断修改、完善模型。 第五步模型使用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模型上对系统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和做各种政策实验。 3.建模工具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PLE软件 4.建模方法 因果关系图法 在因果关系图中,各变量彼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用因果链来连接的。因果链是一个带箭头的实线(直线或弧线),箭头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方向,箭头旁标有“+”或“-”号,分别表示两种极性的因果链。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说课材料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是一门人的行动与社会关系的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和部分(团体和制度)的建构方式、部分的功能,以及部分之间的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它通常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的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者最小的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的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的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不能评价和比较。“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16.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调整社会和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并形成独特的个性的过程。从社会来说,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2.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3.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5.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6.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7.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8.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9.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10.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11.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12.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13.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4.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15.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人们的规则体系,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16.设备系统:制度的实行和表现,最后还要依赖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质设备。设备系统包括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17.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18.社会问题: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19.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20.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21.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上和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22.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社区组织的核心是把社区中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解决社区的问题。23.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24.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一种积聚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25.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6.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27.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分。28. 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29. 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30. 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31. 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是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群体。32. 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

系统动力学定义(精)

系统动力学定义 系统动力学出现于1956年,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JayW.Forrester福瑞斯特教授最早提出的一种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是一门以系统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主要手段,定量地研究系统发展的动态行为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王其藩教授在他所著的《高级系统动力学》中给出了系统动力学的内涵曰:系统动力学是一门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是一门探索如何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的科学,是一门交叉、综合性的学科。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地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系统在内外动力和制约因素的作用下按一定的规律发展和演化。系统动力学是从运筹学的基础上改进发展起来的。鉴于运筹学太拘泥于“最优解”这一不足,系统动力学从观点上做了基本的代写硕士论文改变,它不依据抽象的假设,而是以现实存在的世界为前提,不追求“最佳解”,而是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由此,系统动力学在传统管理程序的背景下,引进信息反馈和系统力学理论,把社会问题流体化,从而获得描述社会系统构造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记忆能力和高速运算能力而获得对真实系统的跟踪,实现了社会系统的可重复性实验。不同于运筹学侧重于依据数学逻辑推演而获得解答,系统动力学是依据对系统实际的观测所获得的信息建立动态仿真模型,并通过计算机实验室来获得对系统未来行为的描述。当然,系统动力学建立的规范模型也只是实际系统的简化与代表。一个模型只是实际系统一个断面或侧面,系统动力学认为,不存在终极的模型,任何模型都只是在满足预定要求的条件下的相对成果。模型与现实系统的关系可用下图形象地加以说明。

(完整word版)系统动力学步骤

系统动力学分析步骤 (1)系统分析(分析问题,剖析要因) 1)调查收集有关系统的情况与统计数据 2)了解用户提出的要求、目的与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3)分析系统的基本问题与主要问题、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变量与主要变 量 4)初步划分系统的界限,并确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输入量 5)确定系统行为的参考模式 (2)系统的结构分析(处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的反馈机制) 1)分析系统总体的与局部的反馈机制 2)划分系统的层次与子块 3)分析系统的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定义变量(包括常数),确定变量的 种类及主要变量。 4)确定回路及回路间的反馈耦合关系,初步确定系统的主回路及它们的性 质,分析主回路随时间转移的可能性 (3)确定定量的规范模型 1)确定系统中的状态、速率、辅助变量和建立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 2)设计各非线性表函数和确定、估计各类参数; 3)给所有N方程、C方程与表函数赋值; (4)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 1)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进而更深入地剖 析系统的问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决策,并尽可能付诸实施,取得实践结果,获取更丰富 的信息,发现新的矛盾与问题; 3)修改模型,包括结构与参数的修改; (5)模型的检验和评估 这一步骤的任务不是放在最后一起来做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上述过程中分散进行的。 参考模式:用图形表示重要变量,并推论和绘出与这些最有关的其他重要的两,从而突出、集中的勾画出有待研究的问题的发展趋势和轮廓,我们称这类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图形为行为参考模式。在建模的过程中,要反复地参考这些模式。当系统的模型建成后,检验其有效性标准之一就是看模型产生的行为模式与参考模式是否大体一致。

社会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 1、社会学社会学就是一门人得行动与社会关系得科学,它试图对人类自身得社会生活中得各种相互关系得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描述、解释、预测与规范。 2、社会静学研究社会与部分(团体与制度)得建构方式、部分得功能,以及部分之间得关系。 3、社会动学研究世界上各种社会模式如何产生及如何改变。 第一章社会学得视野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 第三章文化 1、文化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得一切文明现象与产品 2、文化结构指许多文化特质得一种聚合,它通常就是一某种特质为中心,在其功能上与其它得特质发生连带关系或构成一系列活动。 3、文化特质指组成文化得基本要素或者最小得单位。 4、文化结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二组成得一组文化特质。 5、文化模式相关文化结丛得总称。 6、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得,为统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所接受得文化。 7、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得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得文化。 8、反文化指与主文化在价值上、规范上相对立得文化。 9、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得文化模式当做中心与标准,以此衡量与评价其它文化,常常敌视或怀疑自己所不熟悉得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得文化模式不能评价与比较。“好得文化就就是适合当地环境得文化。” 11、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得人,当它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1所产生得思想上得迷惑、混乱与心理上得震撼。 12、边际文化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得交界地带。 13、文化规范即社会规范,规范就是指导、约束人们行为得行动准则。 14、习俗人类最早出现得社会规范,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时代沿袭与传承得习惯性行为模式。 15.宗教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不过就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得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得幻想得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得力量采用了超人间力量得形式。” 16、道德就是以善恶与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行为,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得一种社会规范。 17、法规就是社会管理机关制定或认可得、并以强制力保证其施行得、调整社会与人们相互关系得行为准则。 第五章社会化 1、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讲即将社会得文化规范内化得过程,并形成独特得个性得过程。从社会来说,就就是将一个生物学意义上得自然人教化、培养为一个有文化得社会人得过程。 2、预期社会化也称初级社会化,指儿童在进入成人前,为承担正式得社会角色做准备时期得社会化。 3、继续社会化也称次级社会化、成人社会化,指个人在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得过程。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1.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有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2.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摆正我们自己在社会和社会力量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3.社会学的三种理论施教的基本观点: 4.社会化:社会化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的过程。 5同辈群体:指的是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 6.库利的镜中我:自我的三个阶段: (1)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我们领悟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 (3)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7.米德的角色置换(角色借用):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借用”,即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8.初级社会化: 主要发生在儿童期。主要任务是向儿童

作用和影响,共享特定目标和期望。 17. 组织:规模较大且更具结构化的群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群体。 社会群体与组织 18.社区:居住某一特定区域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围绕日常的互动模式而组织起来 19.反功能:组织社会或其组成部分满足其需求 20.显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被认知到的和预期一样的结果 21.潜功能:某一社会结构单位违背意识到的和未预料到的结果 22.符号互动论: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86):“符号互动论” 三项基本原理: a. 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而采取行动。 b.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c.在任何情况下,为了赋予某种情境以意义,并决定怎样采取行动,我们都要经历一个内在的阐释过程——我们与自我的交流。

[资料]《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5、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心理断乳: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3、代沟: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 4、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社会个性: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是指成员个性中共同的方面。 7、民族性:一个国家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映为目的的行动。 2、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人格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4、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