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手册

一、北京尚青苑青瓷文化艺术中心

北京尚青苑青瓷文化艺术中心是北京较早宣传推广龙泉青瓷文化的专业公司,为北京广大青瓷爱好者

交流青瓷文化艺术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多年来,尚青苑得到了多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和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及教

授与学者的呵护与帮助。在他们的支持与关怀下,尚青苑为在京及周边地区的青瓷爱好者、收藏者提供了

众多的青瓷精品供其学习、鉴赏及收藏。与此同时,尚青苑结交了众多的青瓷鉴赏者、收藏者,也培养了

许多青瓷爱好者。尚青苑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京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青瓷会友、以青瓷结缘的沙龙圈子。

喝茶聊天,谈论青瓷文化,交流青瓷的制作工艺,共同分享青瓷所给人们带来的其乐无穷的精神享受。[1]

尚青苑秉承“诚信为本真诚服务保证质量价格合理”的理念。主要经营礼品瓷、生活用瓷等青瓷工艺品,有多种样品可供客户选择。多年来在北京向有关政府机构、多家企事业单位、上市公司和收藏家提

供了多种专用礼品及大师与名家精品并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尚青苑以龙泉工作室为基础,以北京

市场为平台,加之综合的实力、提供优质作品、凭借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将与新老客户一起共同打

造北京青瓷行业的知名品牌。

“尚青苑”品牌历程

2002年在京城圆明园开设第一家青瓷展示展馆

亮点:对改革开放后,龙泉青瓷恢复烧造及传播具有一定贡献和意义。

2003年在马甸福利特古玩市场开设第二家青瓷展示厅

2004在北京爱家收藏市场开设第三家青瓷展示店

亮点:尚青苑在北京发展生根,为青瓷的文化传播搭建了成熟的平台。

2009年举办第一届综合性展览-----《龙泉青瓷--大师名家精品》

展览亮点:拉近名家与爱好者的距离,面对面交流探讨青瓷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为展览题词,亲自与收藏爱好者交流青瓷文化。

2010年举办第二届龙泉青瓷展-----《观瓷海--龙泉青瓷名家新秀作品展》

展览亮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为展览题词。

2011年举办第三届展览------《千年雪拉同的寻觅—龙泉青瓷名家作品展》

展览亮点:展品对青瓷的历史有一个印记,展示给大众耳目一新的作品,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龙泉青瓷作品的魅力挥发的淋漓尽致。

2012年举办第四届个人青瓷展———《王元素个人青瓷精品展》

展览亮点:优秀实力派的年轻人优秀作品有机会与青瓷爱好者的零距离接触,把青瓷的平台扩大化,不拘泥。

二、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兴于北宋,盛于南宋。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享有“帝王瓷、君子瓷”之美誉。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褐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现代龙泉青瓷历年来在全国各类陶瓷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喻为国宝。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泉青瓷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且是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

类项目。

当代龙泉青瓷包括哥窑开片青瓷和弟窑无裂纹瓷器。龙泉青瓷烧制时间在瓷器史上是最悠久的,属于真正的中国文化瑰宝,纯正中国味,其明显特征是单色釉,简单大方文雅。可谓瓷器的烧制最高境界就是这种单色釉瓷。龙泉青瓷秉承于唐代越窑,胜于越窑。

哥弟窑传说

一,相传章家世代以制瓷为业,兄弟俩根据父亲的遗愿各自设窑,努力创新。章生二先从色彩入手,认真分析了天上、人间目所能及的所有颜色,认为赏心悦目、雅致高远的青色是百色之本、百色之精、百色之娇。哥俩一商量便决定以后以青色作为章家制瓷的固定色。生二看见窑棚边一棵青青的梅树亭亭玉立,觉得梅子青是最美的青色,因此就把梅树的叶子和小青梅煎汁调成釉浆,给瓷坯上了这种釉,结果烧出了青莹滋润、似玉如镜的青瓷,轰动一时。宋高宗看后爱不释手,下旨将章生二的瓷窑改成官办瓷业,封为“弟窑”。

章生一也有一个很大的抱负,他要用人工的方法烧造当时被认为是神明所赐的“窑变”瓷器。为了揭开窑变之谜,他离群索居,不娶妻室,经过苦心钻研,发现时人为求得一二件窑变瓷器将活人投入窑里的作用,就在于血和水。血凝为紫,故窑变瓷器多呈血晕色,炽热的瓷坯遇到水,来不及收缩,因而开裂,故呈龟裂状。龙泉已有近似血晕色的紫金土,因此烧造窑变瓷器的关键是水,要设法找到恰当的注水量。生一坚持做对比试验,但一直没成功。有一年腊月,弟媳吴珍珍给他送面,看见他在往窑里灌水,似烧非烧,似浇非浇,忙放泉水帮他熄火。谁知这一浇,竟烧出了一窑布满了鱼鳞一般的裂纹,似破不破、妙不可言的窑变瓷器!章生一的窑变青瓷轰动了朝野,其窑立即被定为五大名窑之一,产品专供皇宫及出口之用。因为兄弟俩中章生一是兄长,所以他的窑变青瓷被称为“哥窑”青瓷。

二,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序

瓷器的制作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产过程,古今中外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窑口,不同的瓷器品种,其制作工序也各不相同。但一般而言,龙泉青瓷的制作通常有以下几道工序:

(1)制备原料即准备制作瓷器坯,釉所需的各种原料,并用粉碎、研磨、淘洗、炼制等手段对其加工,使之成为适用于各种成型方法及上釉方法的坯、釉原料。

(2)成型根据人们的需要,将制备好的坯料,通过手工捏塑、印模、拉坯、注浆等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如碗、盘、杯、瓶等。

(3)晾坯刚成型之后的瓷坯含有大量的水分,需经过一段时间的晾制,使坯体达到一定硬度,便于进行修坯,上釉等工序。晾坯有自然干燥法,烘干法等多种方法。

(4)修坯修坯即对瓷坯进行修整。成型之后的瓷坯通常比较粗糙,通过修坯这道工序可使瓷坯表面细腻光洁,厚薄均匀;拉坯成型的瓷坯还可通过修坯挖出底足;有些器型在修坯过程中加装耳、流、把手等部

件;此外,划花、刻花、印花等坯胎装饰手法也是通过修坯这一步骤完成的。

(5)素烧未施釉的生坯经一定温度热处理,使坯体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过程。素烧的作用主要是使坯体内水分挥发、有机物挥发和燃烧、碳酸盐分解,矿物组成和结构初步形成,从而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利于装饰和施釉等加工过程,减少损耗,实现快速烧成,提高产品质量。

(6)上釉又称施釉、挂釉、罩釉,即在瓷坯表面施以釉浆。施釉可使烧成的瓷器表面光洁细腻,色彩缤纷,更具观赏价值。施釉的方法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吹釉等多种,可按瓷坯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方法。

(7)釉烧素烧后的生坯施釉后再烧成则称为釉烧。青瓷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施釉入窑烧制,控制窑内的火候和气氛是瓷器烧成的关键,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烧制瓷器对窑炉的形制,结构及瓷器的装烧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我国瓷器生产常见的装烧方法有仰烧、叠烧、垫烧、支烧、覆烧等;窑炉形制则有龙窑、馒头窑等,现代龙泉瓷器生产通常使用液化气窑,便于控制窑炉温度和烧成气氛。

龙泉青瓷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青瓷器的颜色非常丰富,我们常见的有梅子青、粉青、天青、豆青、米黄釉、灰釉...那么是什么决定了瓷器的颜色呢?决定瓷器的颜色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同的胎、釉原料、瓷器烧成的温度、烧成时间、烧成气氛等都会影响瓷器的色泽。我国古代许多美不胜收的颜色釉瓷器,大多是用铁和铜做着色剂的。

下面简单举例说明:

龙泉青瓷着色剂都是氧化铁,而氧化铁的含量决定了它们的不同色泽。青瓷釉中氧化铁的含量为3%以下,不同的烧成温度也可影响瓷器的颜色,在青瓷器烧成时,火焰的性质会对产品的颜色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青瓷就是在烧成临近结束时,有意识减少助燃空气量,使火焰中有不完全燃烧的还原性气体产物CO 和H2等,在高温下釉料中的高价的红色三氧化二铁被还原为低价青色氧化亚铁,青瓷也因此而呈各种青色。

龙泉青瓷的由来

龙泉青瓷的由来要追溯到三国两晋,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

龙泉市宝溪乡山光水色,风景奇秀,是近现代古龙泉窑集聚地,保存了清至民国龙窑9座。龙窑依山而筑,气势非凡,龙窑在中华大地延续烧了2000余年,它是人类文明活动的重要见证。近年来,随着液化气窑炉的使用,龙窑失去了往日的功能,绝大多数龙窑作坊歇业,窑场皆废。

曾有人亲眼目睹龙泉古窑祭灶点火的壮观场景。祭台上放着猪头、鱼、酒等美味佳肴,窑工恭恭敬敬地行礼,祈祷窑神护佑。这种古老的仪式延续了几千年,表达了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及火种的敬畏。陶瓷是土和火的美炒结晶。窑工轻轻地将木柴掷入炉膛中,熊熊烈火燃起,火出窑尾,烈焰腾空,蔚为大观,让人思古之幽情顿生。

龙泉青瓷出炉的那一刻,一阵鞭炮声后,一件件精美青瓷从窑炉中缓缓传递而出,整齐地排列在铺着红布的陈列桌上,有粉青花瓶、弧瓶、琮瓶、香炉、碗盏等等,精美绝伦,巧夺天工,让人目不暇给。

传说故事

1,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单词celadon,专门指称中国青瓷。其词源来自于法语“雪拉同”。而“雪拉同”原是著名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中男主人公的名字。

这里有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十六世纪晚期,法国巴黎盛行罗可可艺术,非常讲究新艺术的别致精美风格。这时,一个阿拉伯商人从中国购了一批龙泉青瓷来到巴黎。阿拉伯商人与巴黎市长是好朋友。这一天,市长在官邸为女儿举行婚礼。婚礼非常华丽,热烈,隆重,巴黎的达官贵人、名流淑女,群贤毕至。随着优美的音乐,台上演着舞剧《牧羊女亚司泰来》。阿拉伯商人提着一只精致的皮箱来到市长官邸,向市长、新娘、新郎道喜。他打开皮箱,取出一件龙泉青瓷摆在市长面前,说:“先生,这是我送给新娘的结婚礼物。”市长面露喜色,捧起青瓷,仔细观赏。瓷器通体流青滴翠,玲珑剔透,幽雅静穆。市长眉色飞

扬,啧啧称奇:“美极了!美极了!美得无与伦比!”新娘十分喜爱,问道:“尊敬的先生,这么漂亮的宝贝从哪里来的啊?”

“东方的古国中国。”

“太美了!它叫什么名字?”

“这个……”阿拉伯商人拍拍脑门,摇了摇头:“对不起,小姐,我忘记了它的名字了。”

“嗳,真可惜,这么漂亮的宝贝竟然没有名字。”

此时,市长高兴地喊起来,“女士们,先生们,请过来观赏中国的宝贝。快过来看看,为它取个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名字。”

贵宾们纷纷围上来,争相观看,啧啧称赞,一时间,许多美妙的赞辞落到了这件青瓷的身上。但市长对宾客们取的名字并不满意。正在这时,舞台上传来优美的情歌。市长往舞台上瞟了一眼,雪拉同与他的情人牧羊女边歌边舞,雪拉同身上那件碧青华丽的衣裳,飘忽在市长眼前,异常美丽。他心中豁然一亮:雪拉同的衣裳与中国的宝贝相似,雪拉同的艺术形象与中国宝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他把青瓷高高举起,大声嚷道:“雪拉同,中国的雪拉同!”

从此后,龙泉青瓷——“雪拉同”的美名蜚声欧洲。欧洲人以“雪拉同”作为最珍贵的礼品赠送朋友,表示相互的深情厚意,如同雪拉同与牧羊女那样的纯洁高尚的爱情。

这是一个喜剧色彩浓郁的西方故事,但在“雪拉同”的诞生地,却流着另外一个感人至深的悲壮传奇。

2,这是一个关于祭碗窑的故事。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叫叶青姬,她的父亲叶老大带领窑工们正为窑主烧制一批宫廷祭用瓷: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烧了一窑又一窑,尽是些歪头劈脑的废品。眼看工期将到,窑主发怒,宫廷派来的监工更是恼羞成怒,扬言这最后一窑再不成功,就要把叶老大一家和所有窑工全部问斩。善良、刚毅的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家人和相濡以沫的窑工们,纵身祭窑。

失去女儿的叶老大,强忍悲痛,对烧窑更加谨慎了。终于,叶老大烧出了温润如玉、清脆韵致、明滑透亮的青瓷。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所以才烧出如此精品。为了纪念叶青姬,窑工们称她为“九天玄女”,世世代代供奉在自己的窑场里。同时,将贡品瓷器以龙泉方言称作“青瓷”,谐音“青姬”。在龙泉期间,从今天的陶艺师嘴里听到上面两个关于青瓷的故事,深为感叹。前者是喜剧,是美好;后者是悲剧,是悲壮。前者是对青瓷的无限赞美,是对青瓷艺术造诣的极致评价;后者是对青瓷诞生之不易的崇敬,是创造者对创造物的虔诚神化。在笔者看来,这两个故事,正好是从两角度,阐述了青瓷所隐含的神奇寓意。

“雪拉同”——巴黎为之倾倒,欧洲为之倾倒,寓意着青瓷的神奇价值和艺术魅力;“叶青姬”——美丽的中国姑娘为之殉难,寓意着青瓷是中国人智慧和中国文明的凝集。

当代青瓷大师

四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毛正聪徐朝兴张绍斌

五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坛根徐定昌陈显林卢伟孙陈爱明

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毛丹阳夏侯辉毛伟杰徐峻清梅红玲张晞陈先明徐凌金逸林竺娜亚李邦强杨建琴

龙泉工艺美术师:叶月发王元素徐殷毛丹云等

尚青苑主要合作大师:夏侯文毛正聪陈坛根徐定昌陈显林卢伟孙叶小春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毛丹阳夏侯辉毛伟杰徐峻清叶月发王元素毛丹云等

夏侯文,江西省分宜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分配到龙泉瓷厂工作,从事青瓷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研究工作。他的理论基础扎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几十年来创作设计了大量作品,并屡屡获奖。代表作品有:《双鱼洗》、《仿古莲花碗》、哥窑《龙纹盘》等。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授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

年授予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青瓷作品特点,擅长雕刻,刻画的鱼虫花草活灵活现。

毛正聪,1940年10月出生于龙泉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原龙泉瓷厂厂长、总支书记、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龙泉县第九届人大常委、浙江省七届政协委员,从事青瓷艺术研究45个春秋。继承古老传统工艺,尤对歌窑文片艺术研究有新的突破,抽象形文片艺术,千奇百态,既象非象,作品别具一格。青瓷作品特点为把握釉色肥厚沉稳,属一绝。

徐朝兴,浙江丽水龙泉人。13岁辍学而学艺,从事青瓷艺术52年。1996年被评为第一个青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青瓷作品特点为擅长跳刀工艺。

张绍斌,字弘远,1957年出生于浙江龙泉一个陶瓷世家,中国工艺艺术大师,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多年来,对梅子青、粉青、天青、米黄色哥窑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青瓷釉色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薄胎厚釉、支钉架烧研制成功,圆满恢复了传统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成为瓷中精品,被誉为当代官窑。作品采用纯手工拉坯成型,从宁静平和心态中生发出悟性灵感,融入手工拉坯,使每件造型独具神韵。而涅泥拉坯手法与构思造型的自然契合,也使作品在开片纹路上各呈风格。观张绍斌的青瓷艺术,清纯洗练,温润凝神,既印证着大千自然的本真淳朴,又透溢出人文历史的情怀内涵,正所谓“空谷清音”、“会意传神”。

陈坛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研究员、龙泉古窑瓷研究所所长、浙江丽水学院客座教授。1949年出生于浙江龙泉青瓷世家,从小随父学艺,从事龙泉青瓷生产、管理,工艺研究40余年。

陈坛根历经6年恢复了失传千年的龙泉青瓷冰裂纹艺术,这项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陈坛根能在各种不同的器型上烧制冰裂纹釉,他以紫金釉裹口辅以装饰,两种色彩反差较大的釉料相互辉映,典雅大气,和谐中变化万千,衬以优美的器型,美不胜收。

创作作品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设计创作作品多次在全国性陶瓷评比中获金、银奖。曾为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央领导李鹏、李铁映等设计制作高级礼品。多件作品被中南紫光阁、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博物馆、韩国康津郡青瓷博物馆等收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深受国内外陶瓷专家和收藏家的高度评价。

陈显林又名陈善林,字贤书,生于1964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从事青瓷艺术研究二十余年,作品吸取龙泉传统工艺精髓,充分发挥自身美术厚实的特点,将古老的“哥窑”、“弟窑”两种不同视觉的艺术效果进行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装饰,使其既不失古代名瓷的风采,且更具艺术性。他研究设计的薄胎青瓷,做到了薄、透、悦耳,给古老的龙泉青瓷带来了生气,近年来他又将雕塑纳入到青瓷作品中,备受各界人士的青睐。他多次参加国内外陶瓷艺术作品展,并多次获奖,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珍藏。

卢伟孙,1962年生于龙泉。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1983年毕业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1992—1 993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1993年开创哥、弟纹胎瓷的新工艺。1994年“哥弟”窑纹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1997年创建“龙泉子芦窑”。2001年应邀日本东京举办青瓷作品展。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2002年作品《天与地》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2004年青瓷作品参加“第四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2005年青瓷作品参加

“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 。2006年作品《春·秋》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天池》、《鱼草纹大洗》获奖。《漩》获铜奖。青瓷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参加《第五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2007年青瓷作品《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鱼草纹大洗》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王元素,龙泉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出生在60年代的青瓷世家,前后辗转于龙泉青瓷界几十年,擅长把握传统经典器型,制作的粉青梅子青釉色肥厚有灵气,令人耳目一新,其2011年作品《老梅青荷叶盖罐》深受爱好者的喜欢和追捧。其经典代表作品还有《老梅青将军罐》《老梅青圆尊》等。

三、古今瓷窑简介概要

宋金元时期之瓷窑

1,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2012年年底专家称找到哥窑窑址就在龙泉当地。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2,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习惯上所谓的弟窑即龙泉窑,亦称章窑。

3,汝窑,中国古代著名瓷窑,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被历代称颂,有“宋瓷之冠”美誉,又与同期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合称“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流传到至今的真品,已知的仅65件,珍贵非常。

4,钧窑,中国宋元时期北方瓷窑。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钧窑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5,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6,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南距焦作市区3公里。又称为修武窑、怀庆窑、河内窑、当阳峪窑系、当阳峪窑群等,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7,鹤壁窑,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故称鹤壁窑,亦有称鹤壁集窑。始烧于唐代,历宋、金而终于元代。唐代时烧白瓷、黄瓷、黑釉瓷。

8,耀州窑,宋代名窑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该窑唐代开始烧陶瓷,经五代、宋、金、元几朝。早期唐时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中期(宋、金)以烧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后期(金、元)开始衰落,而终于元初。

9,建窑,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八大名窑

1,官窑: 官窑则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历代由朝造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官窑瓷”则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

2,哥窑

3,汝窑

4,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5,钧窑

6,景德镇窑: 中国瓷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景德镇窑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7,耀州窑

8,磁州窑

宋代五大名窑

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

元青花瓷,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醴陵瓷器,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城市,享有“瓷城”美誉,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德化瓷器,福建德化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

淄博陶瓷,淄博是位于鲁中部的新兴工业城市淄博,是古齐国的都城,是驰名世界的瓷都之一。历史悠久的淄博陶瓷,在美术陶瓷的生产方面,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论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象他们生产的新石器末期的蛋壳陶、宋代问世的“雨点釉”和“茶叶米釉”。建国后,淄博美术陶瓷在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造型古朴、装饰新颖,色彩绚丽的独特风格。在釉色的研究方面,成就尤为可观,不仅恢复了早已失传的“雨点釉”、“茶叶米釉”和“云霞釉”,还创造了新的“红金晶釉”、“鸡血红釉”、“金星釉”和几十种黑釉系窑变花釉。

四、古代龙泉瓷工艺特色:

北宋,北宋时施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光泽较强。早期产品胎薄而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盘、碗、壶为主,罐、盆等少见。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浅灰色,釉色青黄;装饰普遍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团花、波浪、蕉叶纹等纹饰。盘、碗内常刻团花和波浪纹,内填篦纹,外壁常划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腹部常见刻牡丹纹。图案花纹一般对称。

南宋,南宋以后施石灰碱釉,釉层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继续生产北宋原有器物,出现了八卦炉、鼎式炉、奁式炉、盆、塑象、渣斗、胆式瓶、五管瓶、龙虎纹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节葫芦状,瓶上部的竖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见。碗、盘器底较厚,挖足一般很浅,圈足宽矮,外底露胎。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线条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也有内划“S”形纹饰的,碗心印阴文“金玉满堂”或“河滨遗范”四字的也较多见。北宋末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壁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莲瓣纹变得短而宽,互相紧靠 ,瓣中脉线突起。

南宋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盘、碟、水盂、香炉等,还出现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纹饰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骨。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器形以瓶、炉、尊、洗、笔筒、灯为主,纹饰少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共同之处。

元代,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仿古器物少见,新创器型有高足杯龙泉窑青瓷、菱口盘、环耳瓶、凤尾尊、荷叶盖罐等等,高足杯足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节装饰,足内空心且较深。装饰采用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方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纹粗略,线条奔放,并出现了褐色点彩。器物普遍饰有花纹,纹饰题材以云龙、飞凤、双鱼、八仙、八卦、梅、菊、马上封侯等多见。此外,还大量出汉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铭。盘、碗外壁的莲瓣纹长而窄,排列较疏,瓣中间一般无脉线突起,不同于南宋。盘、碗底足一般挖足较深,有的深过外墙壁,外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红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内全无釉,中心有乳丁状凸起。

明,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胎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光泽较强,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间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寿、金玉满堂等字。

器底特点

(1)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2)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3)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4)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从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时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时代的造型特点。以鬲式炉为例,这种造型在宋代较为常见,宋代炉一般较矮,轮廓鲜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紧收,廓线起伏明显,整体造型优美细腻。而明代的同类炉整体造型较呆板,廓线不够流畅。从细部看,宋代炉器足底部较圆,而明代炉器足较平呈蹄形。

从胎体上看,宋代龙泉窑器物胎土颜色为白中泛灰,底足露胎处可以看到桔红色窑红,胎体适中,较元、明时期的胎体要轻薄得多。明代龙泉瓷胎体厚重,胎色灰黄,底足露胎处显现赭褐色窑红。[6]

从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龙泉瓷釉层较厚,釉色青翠,光泽柔和,釉层中有气泡,分布大且稀。明代龙泉瓷釉层比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泽强,釉色或绿中带棕,接近艾绿,或黄中带灰,二者都很不悦目。

从纹饰看,宋代龙泉窑器物纯以釉色取胜,纹饰装饰极少,即便有纹饰也多是刻花装饰辅以篦点和划纹,以及波浪、云纹、蕉叶等图案,构图极为简练,手法生动。而明代器物上的纹饰,装饰较为繁复,图案带有了明显的象征意义,是明代龙泉窑器物比较常见的装饰手法。

五、千年兴衰雨过云开龙泉青瓷"雪拉同"的复兴

龙泉“雪拉同”

“雪拉同”源于英文单词“celadon”,是龙泉青瓷十六世纪扬名于欧洲的洋名。龙泉窑青瓷烧制年代久远,始于三国两晋,发展于唐代越窑,鼎盛时期为南宋,从元明开始走向没落,直至清末民国就断代了。龙泉窑的恢复

当代龙泉窑是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的号召下开始慢慢恢复的。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形势下,龙泉窑匠者们艰苦拼搏,视研发恢复龙泉窑为己任,披星戴月的坚持烧制青瓷,经过千万次的研烧制作,终于在千辛万苦之后的九十年代有了当代龙泉窑青瓷作品的问世。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初,龙泉窑青瓷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如今各个名家大师都持有自己的制瓷秘诀和各自的特色,其作品之于古代的南宋青瓷作品,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名家的作品特色与文化传播

从当代龙泉青瓷作品中,能观赏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的厚釉作品,毛老师作品很简约,但不简单,而且非常稳重;可以欣赏到俗称“夏侯鱼”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的作品,夏老师的作品刀刻是一绝,特别是刻鱼,活灵活现,彷佛要跳出来一般,而且其作品很质朴简练;而另一位中工美大师徐朝兴,他所擅长的是跳刀工艺,徐老师的跳刀技艺乃当今一绝,叹为观止;还能够感受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显林作品的精致与创新,尤其陈大师的壶是用纯正的龙泉泥制作的,典型的薄胎厚釉作品,但又区别于一般人制作的薄胎厚釉青瓷作品,陈老师制作的壶不但严丝合缝而且侧身九十度壶盖几乎不会掉落下来;当然还能领略到其他一些大师的精美作品,他们都很好的传承了古典青瓷精品技艺,而且还发展创新了龙泉青瓷,让广大的爱好者们真真正正的品味到什么是“雪拉同”“海洋绿”“叶青姬”。夏侯文,毛正聪,徐朝兴,陈显林等大师不时的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作品展示,也不时的到北京尚青苑——北京的一个龙泉青瓷爱好者交流窗口与瓷友分享交流龙泉青瓷作品,他们努力地传播着青瓷文化,把中国的文化瑰宝——龙泉青瓷推向世界,为青瓷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做出巨大的贡献。

当代龙泉青瓷的烧制工序和非遗

当代龙泉窑青瓷作品包括了哥窑开片的瓷器作品和没有裂纹的弟窑青瓷。如今除了用天然气窑代替了古代的柴窑外,其他百来道制瓷工序同宋代基本没什么差别,这也就体现了龙泉窑青瓷的中国风,同时体现了龙泉青瓷属于纯真的中国古典文化元素,不带有一丝的舶来品味道;这也就是为什么龙泉窑青瓷是世

界上的唯一瓷器入选世界非遗的焦点所在。

青瓷产业走向

目前来说,结合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欧洲瓷器仍然占据着世界高端瓷器的主流市场,龙泉青瓷该朝着哪个方向突围?拥有着越窑青瓷的龙泉青瓷产业又能走向何方?

“龙泉青瓷的魅力在于它的釉色,独特的釉色是龙泉的水土赋予的。而这上天赐予的原料有限,得省着用。目前,龙泉生产的大部分青瓷都是艺术瓷,不一定非要大规模生产日用瓷,在做精做好艺术瓷上下工夫,既能留下精品,又能将有限的原料留给子孙。”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