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汉语言文学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的媒介。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阅读,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深邃和独特之处。
首先,汉语言文学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汉语言文学中常用的成语、典故、诗词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情感体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的名字寓意着“贾得宝、玉是宝”的美好寄托,折射出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重视学习和修身养性的理念。
这些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得汉语文学成为了国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汉字的形状美、诗词的韵律美、段落的结构美等等,都让汉语文学充满了艺术魅力。
诗歌是汉语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精炼、凝练的文字和优美的韵律,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描绘了登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人生的坎坷和无奈,给人以深入思考和共鸣。
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形式也是汉语文学中的瑰宝,它们以别样的方式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情感和艺术追求。
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经典作品中,也体现在日常的表达和交流中。
中国人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得普通的话语也常常包含着深沉的哲理和丰富的情绪。
例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表达了人们在选择中要做出取舍的道理,“黄粱一梦”形容事物的虚幻和短暂。
这些语言表达凝练而深远,传达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深入学习和阅读汉语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人的情感与思考方式,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一种包容关系的体现

理
论与Biblioteka 现代化 2 01 4- 01
TH Eo RY AN D M o DER NI ZA TI o N
J a n, 2 0 1 4
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 一种包容关系的体现
李进 书 石 丽薇
摘
要: 哈 贝马 斯 认 为 文化 现 代 性 是 对 生 活 世 界 的 宏 大 、 完整 的 规 划 , 而 审 美 现 代 性 只 分担 着 此 规 划 的
石 丽薇 , 男, 河 北 大 学 文 艺 学硕 士 研 究 生 。 邮 编 : 0 7 1 0 0 2
1 o 0
含文化 、 社 会 和个 性 等 的包 容性 语 境 , 此 语 境对 于人 们 自然 是 无 比重 要 的 。简 而 言 之 , 启 蒙规 划是 一 种文 化现代 I 生规 划 , 此 规 划之宏 大 是 因为它关 涉着 生 活世
、
何 谓 文 化 现 代 性 和 审 美 现 代 性
念所 具有 的启蒙 潜能 , 以及 审 美 现 代 性 的 激 进 经 验 内
如何认 识文化 现代 性 和审美 现代性 , 本 文 将 分 别
涵等 。” 闭 另外 , 启 蒙 规 划 关 系 着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或 生
活 世 界 的合 理 性 , “ 生 活世 界” 这 个 词 原 初 在 胡 塞 尔 那
自主 的 艺 术 的 努 力 。 同 时 , 这 个 规 划 旨在 把 每 个 领 域
代 和 第 二 代 思 想 中 的两 个 重 要 元 素 , 它 们 的 多 样 关 系
既体 现着这些 理论 家 多样 的现代 性观念 , 又 代表着 他 们某些 核心思 想 , 即 它 们 的关 系 是 管 窥 这 些 思 想 家 的
简述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几种学说. -回复

简述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几种学说. -回复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几种学说是指通过对审美活动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一系列学说。
下面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及其所具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习俗习惯等。
社会文化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种学说。
1.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文化相对论认为,审美观念和标准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
例如,中国传统审美注重内涵和含蓄,而西方审美则倾向于注重外在形式和视觉冲击力。
因此,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观点主要强调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2. 社会决定论(Social Determinism):社会决定论认为,社会环境和社会因素是决定个体审美观念和个人审美活动的主要因素。
社会决定论认为,个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和规范所形成的。
例如,在一个重视物质享受和表面价值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审美观念可能会偏向于追求外表和奢华。
3. 文化心理学(Cultural Psychology):文化心理学探讨了社会文化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观念形成。
在审美领域,文化心理学研究了社会文化对个体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的影响。
例如,研究发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审美偏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部分是由于文化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认知心理的影响所致。
4. 社会认知学(Socio-cognitive Approaches):社会认知学关注社会和认知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社会的塑造作用。
审美活动在其中被看作是一种社会交往和文化传递的方式,社会认知学认为社会文化背景通过社会化过程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从而影响了审美活动的表现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修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修养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使其在面对多元世界时具有辩证思维和审美鉴赏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1. 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经验,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文化节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亲身感受并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化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化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戏剧、音乐会、舞蹈演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整合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整合跨学科知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化现象。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历史、地理、艺术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1. 探索不同形式的艺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教师应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形式的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等。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
可以通过观看优秀电影、阅读名著、欣赏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经典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
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审美观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三、文化素养与审美修养的融合1. 建立联系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使他们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而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则能够提高他们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和理解。
幼儿园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文化素养

幼儿园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文化素养审美教育和文化素养是幼儿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教育不仅可以让幼儿获得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幼儿园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文化素养。
一、什么是幼儿园学生的审美教育幼儿园学生的审美教育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主动感知美,感悟美,欣赏美,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幼儿园,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以及环境、体育活动、游戏等方面。
1.美术通过画画、描红、造型等活动,让幼儿认识绘画、色彩、造型及其变化规律,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表达、创造等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
2.音乐通过唱歌、跳舞、敲打乐器等活动,让幼儿了解音乐及其演奏方法,感受音乐的美妙与艺术性,培养幼儿的听觉、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水平。
3.舞蹈通过舞蹈活动,让幼儿认识舞蹈,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觉、形体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舞蹈素养和审美水平。
4.戏剧通过玩拟人、角色扮演、故事剧场等活动,让幼儿认识戏剧,理解故事情节,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和联想能力,提高幼儿的戏剧素养和审美水平。
5.环境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通过环境的感知、体验、探究,了解自然、社会、人文环境,提高幼儿的环保、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6.体育活动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感知和体验运动的美,锻炼身体,培养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提高幼儿的运动素养和审美水平。
7.游戏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适当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表达力、联想力、协调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幼儿园学生的文化素养幼儿园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指幼儿对文化的理解和接纳程度。
1.幼儿接受程度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接受能力较弱,但他们很容易接受到新的文化形式和物品,因为他们不具备特定的文化认知能力。
幼儿在接触新物品的同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是好奇心和渴望。
简述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几种学说.

简述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产生影响的几种学说1.引言在审美领域,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审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个体和集体的审美取向和判断。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学说,以揭示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2.相对主义学说相对主义学说认为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是相对的,因为它们是由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的。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喜好和判断标准。
这种学说主张尊重多元审美观点,认为没有客观的美和丑,而是因人而异。
相对主义学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学家罗尔斯(J oh nR aw ls)。
他通过在不同社会环境中观察审美评价的差异,得出了审美的相对性结论。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根植于社会和文化中的,不同社会和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观。
3.文化决定论学说文化决定论学说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起决定性作用。
它强调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主张审美标准和观念是由社会认同和共识决定的。
文化决定论学说认为,审美活动的发展和演变是在社会和文化的指导下进行的。
文化决定论学说的代表性学者是美学家克鲁格曼(Ar th ur Da nt o)。
他认为审美活动和艺术作品的解读是受社会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的。
他指出,审美经验是通过特定文化的语言、符号和象征系统来构建和传达的。
4.社会构建主义学说社会构建主义学说认为审美活动是社会集体共同建构的结果。
它强调社会群体对审美观念和价值的塑造和传递。
社会构建主义学说认为审美经验是通过社会互动和集体经验的建设而形成的。
社会构建主义学说的重要代表是美学家布尔迪厄(P ie rr eB ou rd ie u)。
他的研究指出,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是社会群体内部竞争和认同的结果,与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紧密相关。
他认为社会群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分配不平等现象对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5.文化演进学说文化演进学说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
中华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礼仪、道德、美”的三大元素,其中美有深远的意义,是中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
中华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和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
一、美的本质与形式中华美学思想强调美的本质和形式,认为美是一种精神上的饱满感,体现在人事物的形式上。
这种精神感受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可以通过身体、言语、行为和艺术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和传达。
中华美学思想也认为,美可以体现在艺术和自然两个方面上。
自然中的美是一种生命力和生命本质的展现,而艺术中的美则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
无论是自然还是艺术,中华美学思想都强调美的传承与创新,认为美的本质永恒不变,但形式和表现方式是不断变化的。
二、中华美学思想中的审美标准中华美学思想中的审美标准是很高的,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关注物体表面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更要关注这些东西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中华美学思想中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审美效果,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中华美学思想还强调了美的内涵和美的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它认为,一件物品的外在表现是由内在内涵决定的,美的内涵决定了这个物品的美的外在表现。
因此,中华美学思想中的审美标准不仅着眼于外在表现,更注重内在意义和价值。
三、中华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联系中华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中华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关注人类精神和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中华美学思想还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
例如在建筑、绘画、文学、音乐等领域,中华美学思想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在于它的天人合一、山水呼应的理念,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它的意境和表现力,中国文学的精髓则在于它的德行思想和人伦情感等等。
而中华美学思想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当下的社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凝聚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经验,其中承载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这些价值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学和建筑等领域,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一、和谐与平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的概念,这一价值观贯穿于各个方面,包括艺术、建筑和社会关系等。
在古代绘画中,追求画面中的色调和谐明快,构图平衡得体;在建筑中,注重整体和谐,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而社会关系中,人们也追求和谐共处,注重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等。
这种和谐与平衡的审美价值,对现代社会也有启示。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倡导共享共赢,追求社会公平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朝着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追求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这一审美价值在艺术表现上尤为明显。
古代诗词中,常常通过抒发内心的感受来描绘外在景物,使内在情感与外在景物相互映照。
在古代绘画中,注重形神兼备,不仅追求画面的外在表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家的内心体验,传达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
这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告诉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味,追求内在世界与外在环境的和谐。
在面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时,我们常常会追逐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视内心情感的体验。
古代文化的审美价值告诉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三、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古代建筑中,注重与环境的协调,尊重自然规律。
在诗词中,常常以自然景物来讲述人的情感和思考。
而传统绘画中,山水画则以山水景色来象征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给予现代社会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生态,保护环境,以人文关怀去面对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获得持久的发展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 *** *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于潜
【摘要】“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现,只有在高处、远处才能领略大概,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线连成的天际线。使我们知道天地之大,天地之限,领略那永恒的生命文化仪式。要寻得潜流,就要做减法,减法更重要,也更艰难。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大胆取舍是一种心理高度,更是品鉴高度,需要锐利斧钺开山劈路。”文章以——余秋雨《中国文脉》为例,浅析文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一、“审美文化”概念的提出 “审美文化”是中国学者提出的美学范畴,它最早出现在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中。 《现代美学体系》作为新时期以来较早成形的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构筑了一个包含八个分支学科的理论框架,即审美形态学、审美艺术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设计学、审美发生学、审美哲学。其中审美社会学依作者的说法旨在“研究审美活动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吸收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围绕审美文化进行社会学的研究。”[[1]]就是说,作者将审美文化视为审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而这一点,在该书的第五章“审美文化”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对于“审美文化”的概念,该书是这样界定的: 文化作为大系统无所不包,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子系统便是审美文化。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详细点说,审美文化是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的。第一是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包括各种艺术作品,具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如衣饰、建筑、日用工艺品等,经过人力加工的自然景观,以及传播、保存这些审美物化产品的社会设施,诸如美术馆、影剧院等等。第二是审美活动的观念体系,也就是一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等。第三是人的审美行为方式,也就是狭义的审美活动。这种独特的人类行为方式,通过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两种行为,不断地将审美观念形态客体化,又把物化的审美人工制品主体化,形成审美对象,产生审美感兴。 从这一定义出发,该书对于审美文化的构成与特性、审美文化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一方面将审美文化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即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进一步展开,并对审美文化自律性与他律性及其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又对审美文化的三种行为方式即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和审美消费相互连接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描述。最后着力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背景使审美文化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一是通俗艺术与严肃艺术相互对抗;二是艺术的传统与反传统相互冲突;三是现代科技给审美活动带来了重大变化。 在此之前,“审美文化”在汉语系统中还是一个不经见的概念,国内学术界、美学界也似乎尚未使用这一概念,可以认为这是叶朗先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具有现代意义并辐射和涵盖整个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总体性概念。二、寻求“审美文化”概念的国外学术渊源 “审美文化”概念的横空出世,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到国外的学术思想中去寻求相应的事实。搜寻的目光最早投向了原苏联。代表这一取向的是金亚娜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两篇文章:《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和《苏联的审美文化研究》[[3]]。前文列举了80年代中期苏联审美文化研究的若干最新成果,特别是对于这些成果中关于“审美文化”的定义作了介绍。后文概述了苏联的审美文化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到七、八十年代臻于繁盛的状况,也对其中的长短得失作了客观公允的分析。从以上两篇文章的介绍来看,苏联学者对于“审美文化”的理解,总的说来倾向于对人类社会生活中所有审美现象进行整体把握和全面概括。1984年莫斯科出版的《简明美学辞典》中“审美文化”辞条的表述大致可以代表这一倾向:“审美文化是社会其他领域审美方面的总和,或者人们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创造和消费的审美价值的总和。”有的苏联学者还对审美文化的构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如Γ.瓦西列斯库列图表说明,审美文化是下列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作为审美意识和整个审美文化基础的审美感和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观和审美信念基础的美学知识;各种活动及其形式审美因素赖以表现的技能、方法和创作熟练技巧。”[[4]]另外国内在同一时期出版的一些辞典开始收入“审美文化”辞条,其中引用或翻译苏联学者的有关观点也大体相近。 三、国内学术界关于“审美文化”概念的讨论 “审美文化”概念的问世, 在国内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共识,也颇多歧异。一种意见认为,把审美文化等同于文化中的艺术和美学部分,这“完全是多余的和没有意义的,因为它的实质是在用一个更时髦的名词代替过去人们说的美学和艺术。”从而主张把审美文化视为文化发展到比较高级阶段上的文化,在这一阶段,整个文化领域中的艺术和审美部分的自治程度和完美程度的增加,其内在原则就开始越出其自治区,向文化的认识领域和道德领域渗透,对人们的伦理和认识、社会生活、教育模式、生产与消费方式、装饰、服装、工作、群体与职业等领域同化和改造。“第二种意见认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概念,是体现了现代性的重要范畴”。如果历史地考察审美活动的话,那么可以发现,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审美活动经历了从分化到去分化的发展历程。第三种意见认为,审美文化是审美的文化或文化的审美,审美文化是历史运动的产物,是对当代文化的规定性的表述,它包含或整合了传统对立的严肃文化与俗文化,但展现为流行性的大众文化形态,不是在价值判断意义上,而是在文化形态的意义上,可以把审美文化指称为大众文化。综括以上诸种意见,可以见出它们在基本问题上存在着共识,都承认一个互为因果的事实,当今审美文化的兴起推动了审美向文化的扩张,或者说正是审美向文化的扩张促成了当今审美文化的兴起。但是在审美如何向文化扩张、审美文化如何改变人们的审美和艺术活动的问题上却见解各异,对于审美与文化归并合流的趋势的理解和阐释一是保持传统的、经典的、精英的立场,一是亮出现代的、开放的、世俗的姿态。对于这两种意见,我们认为,与其将它们视为两相对立、彼此抵触的,倒不如将它们视为互相连续、互为补益的。从前者到后者的过渡和递变,恰恰昭示了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认识趋于全面化和深化。 四、对于“审美文化”概念的界定 正是在参照和吸收以上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审美文化”是在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下,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总体性概念。首先,“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概念,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并不只是指称某一时代或时期审美和艺术的特指概念,而是指称所有时代或时期审美和艺术的泛指概念。就是说,当人们在现代条件下形成了“审美文化”的概念,再用这一现代概念去界定以往的审美和艺术,从而以往的审美和艺术便获得了一个命名。布尔迪厄说过,命名是一种不可小视的权力,命名赋予了事物存在的权利。审美和艺术亦然,它必须凭借一定命名获得存在的权利,“审美文化”概念就起到这种“正名”的作用。 其次,审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性概念。常言道: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关于历史事件的分分合合,国外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英国社会学家S.拉什的观点很有道理,他将人类文化的发展分为“未开化社会”、“现代化”、“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指出“未开化社会”的特点是文化与社会尚未分化;“现代化”的特点是分化,其突出表现就是现代主义的自洽性,用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就是“自我立法”;“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则是消解分化,消除差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如果说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分化的过程,那么后现代化就是一个消除分化的过程。” 再次,人们谈得较多的是审美文化的现代性的问题,那么,何谓“现代性”?对于这一概念有多种理解。我们觉得,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性”并非产生于现代,它甚至在古代就产生了。据考证,“现代”一词早在古罗马和中世纪就出现了,而“现代性”一词在现代意义上的使用则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首次使用“现代性”是用来指中世纪之后的“现时代”的本质特征。法国人使用“现代性”一说与启蒙运动有关,它所张扬的是用理性来评判一切的启蒙精神。此后欧洲国家使用的“现代性”概念大多是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概念中衍生而来,因此它总是携带着天生的反叛性而成为众人瞩目的现代问题。 总之,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审美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尽管这一变化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帆风顺,但从最近十余年来的前后对比来看,还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发生的变化也是明显的、巨大的。期间人们一直在努力清除在思想、政治、体制、观念、心理、习惯等方面的诸多障碍,但至今也不能说已经完全到位,形成牵制的掣肘因素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矛盾和缺失,像如何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尊重文化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如何保持审美文化的品位、格调、趣味的问题,审美文化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道义感的问题等,解决得并不很好,其原盖在于一个偏差,那就是趋从于市场,而冷落了文化,说到底仍是文化与市场未能很好消除对立、加强交融所致。由此可见,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真正做到祛除分化、优化整合尚有待时日。【参考资料】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金亚娜:《审美文化的概念和结构》,《求是学刊》1990年第6期;《苏联的审美文化研究》,《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董学文、江溶主编:《当代世界美学艺术学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A.A.别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