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语言探讨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张爱玲的作品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为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凡是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神奇的风格迷住,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独具个性的艺术技巧。

张爱玲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和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审美品味,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和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加上她独特的艺术敏感、超常的想象力、女性的细腻、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笔力,创造出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一、现代的文学视角张爱玲突破了传统文学中好坏对立的一元论的简单价值判断和人物形象模式,进入了现代文学中对(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判断之中,通过现代的文学视角,把人性的悲剧提高到一个人类生存的总体背景上来把握,使作品和人物具有更加丰厚的美学内涵。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

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

” “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该部分内容被隐藏)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她说:“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例如佟振保,虽然他的人性中有自私、懦弱、虚伪的一面,但他的初衷还是想做个“好男人”,而(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

”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好学上进,“半(该部分内容被隐藏)会的事。

”尽管社会的要求与人性的背离使他只是在做大家眼中的“好男人”,但他不是个完全堕落的人,他的人性中一也有亮色(该部分内容被隐藏)愿意忍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戒烟,看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因而在她的未来被毁灭后使人倍感痛惜。

二、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对此傅雷先生这样评价:“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的爱情观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她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小说歌颂了女性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上海浪漫而复杂的城市生活。

但是,张爱玲的作品中又有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那就是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反思。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张爱玲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一种错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虚幻的东西。

她认为,爱情只是一种臆想,一种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感觉。

在《色,戒》中,她写道:“我们的心灵它的幸福,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其实我们体会不到爱情,我们只是体会到一种好像是爱的东西,好像是快乐,不是就是悲哀。

”张爱玲认为,所谓的爱情,只是人们在追寻幸福时,自欺欺人地想象出来的一种情感。

当这种幻觉消失时,爱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人们往往为了一种虚幻的感觉,而牺牲了现实生活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精湛的语言,表现了现代人在爱情中的迷茫和痛苦。

二、爱情的复杂性如果说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对爱情的怀疑和不信任,那么在她的日记和私人信件中,她又揭示了爱情的复杂性。

她认为,爱情是一种细腻的情感,需要通过思考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在她与徐志摩的周旋中,张爱玲更是感受到了爱情的种种挑战和矛盾。

很多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爱徐志摩还是恨他。

在信件中,她写下:“他似乎真的和我玩斗智斗勇的游戏……我每每想和他彻底分手,当我见到他面容时就已经输了半个赌局。

”张爱玲对于爱情的质疑,来自于对爱情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

三、爱情的世俗性张爱玲的小说中,爱情往往与物质和权力联系在一起。

她通过对于细节的描述,揭示了爱情和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色,戒》中,她描绘了一个被物质和阶级利益支配的社会,而爱情也受到了这种世俗性的影响。

在张爱玲看来,爱情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利益和欲望相结合。

他们往往为了物质利益而决定了自己的爱情选择。

这种爱情,虽然带有一定的世俗性,但在张爱玲看来,也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值得尊重和认可。

四、爱情的自由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应该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1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被誉为“张爱玲体”,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中,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形态、语言表现和语言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语言形态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形态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基础。

张爱玲擅长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刻画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描绘优美、细腻的景物和场景。

例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恍若隔世的章回体结构、句式分明的长句、直白精炼的短语和富有韵律感的词组,让小说的故事跳跃性强,展现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艺术手法独特的朗诵式叙述、长长的“粤式句号”和平凡的生活琐碎,构建出一个时代的再现,展示了小说语言的深厚内涵。

语言表现除了语言形态上的独特魅力,张爱玲小说还通过语言的细微表现,刻画出人物的优美内心及情感世界。

她在小说中运用语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反复出现的重复,熟语、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为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文章从一桩明显的婚姻因素入手,接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榜样、小气、自虐等人性的刻画,张爱玲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不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为人物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鲜活的语言表现。

语言内涵作为语言的运用者,张爱玲小说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在语言运用中丰富的内涵。

她往往运用极富诗意的语言表现出孤独、无望、痛苦等内在情感,深切表达了人的精神承受力和生命气息。

她的语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现代主义的思想,让小说构思和人物刻画更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

例如,《秧歌》中,作者通过讲述扑朔迷离的军阀混战时代,表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民间文化的厚重性,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下面一起来看看!在众多现代小说家当中,张爱玲是十分独特的一位。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优雅、描述深刻,与其他作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不管是从故事的结构、角度的选择还是语言艺术的使用都十分独特。

张爱玲小说的成功可以说是其语言艺术的成果。

在小说中,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够描述故事、描写人物还能够传递作者的心态与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应用十分出神入化,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西方技法的创新应用(一)心理描写张爱玲在对人物内心描写的时候充分借鉴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无意识论,同时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融合在其文学创作当中,其中包括意识流、新感觉主义等等。

张爱玲的表现技巧运用得十分娴熟,具有十分显著的现代特征。

张爱玲是一个十分擅长琢磨人们心理的作家,其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都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

不仅仅有巧妙的心理暗示,还有精心设计的人物对话。

张爱玲作品中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思维都是人物心理的真实反映[1]。

话语即为动作,动作即为话语,即使在没有任何动作与语言的场景下,人物的情绪波动也十分强烈,不会受到无动作与语言的限制。

例如,在张爱玲《金锁记》当中,“七巧等要打,又掣回手去,重新一鼓作气道:‘我真打!’抬高了手,一扇子劈下来,又在半空停住了,吃吃笑将起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中将每句话都变化为动作,将每个动作都变成了话语,将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荒诞手法在西方现代主义中,很多作家都采用了荒诞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传递其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使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充满悲剧的人生。

在《心经》中,许小寒在青春好年华的时候迷恋上了自己的父亲,丧失了健康正常的爱情。

这一情节是十分荒诞的,但是却又真实展现了作品中人物内心的痛楚与纠结。

在作品《封锁》,中张爱玲将荒诞这一艺术手段展现更加彻底,仅仅在“打个盹”的`时间中男女主人公莫名的陷入了一场假恋当中。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个性化变奏探析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个性化变奏探析

式 的完 美融 合 , 造 出丰 厚 幽奥 变 异的 审 美 出 来 了。 沉 香屑 —— 第 一 炉 香 )手臂 与 牛 创 ( 《 ) ) 意象 和审美体 验 。 奶 两者 之 间有 着 巨大 的 差距 , 唯有 “ 是 相 白” “ 世 才 女 ” 爱玲 的 小说 是 “ 旷 张 既有 ‘ 古 似 的, 但这 样 美妙 的 描 写既 以视 觉 让 读者 感 典小说 的根 底 ’ , 又有 ‘ 井小 说 的色彩 ,’ ] 受到 乔琪 的色 迷心 窍 , 蠢欲 动 的形 象, 表 市 ”『 2 蠢 又 介于 新 旧雅俗 之 间。 作 品打动 人 的不 仅仅 现 了薇 龙 的竭 力 自持 却 又 虚 荣不 能 自拔 的 其 是港 沪 洋场 中的故 事 和人 物 , 有 她那 奇诡 心态 。 还 的叙事 语 言。 她在 强 烈的语 言本体 意识 下 , 对 2 刻意 扭 曲词 语 稳 定 的 固有 意义 增 加 、 文 学语 言 进 行 了极 富 有 个 性特 色 的 开 拓和 语义 的模糊 性与朦胧 感 创新 , 以独特 的女 性生 存体 验和 个 性视 角, 对 张 爱玲 创作 中, 刻意 扭 曲词 语稳 定 的 常 常规 语 言进 行 的肆 意偏 离 , 突现 着 能指 背后 固有 意义 , 破 常规 逻辑 , 词语 在语 义 系统 打 使 的所 指 内涵 , 读者 一 个 又一 个 的惊 奇和 中 的 固有意 义 与 改造 义 互相 浸 染 , 加语 义 亮给 增 惊喜 :生 命 是 一袭 华 美 的袍 子 , 面 爬 满 了 “ 上 的模糊 性 与朦 胧 感。 蚤子 ” 天 才梦 ) “ 的 声音 灰暗 而轻 飘 , ( 《 ) 她 ) : 像 《 创世 纪 》 的全 少奶 奶 , 纪不 到四十 , 中 年 断断续续的灰尘 吊子” 倾城之恋 ):把孩 却 已操 劳忧 苦 , 个 淡 白眼 睛 的焦 忧 的小 母 ( 《 )“ ) 像 子抱 过 来 叼 着嘴 和他 说 话 ” 连 环 套 》:宗 鸡 ,东 瞧 西 瞧 , 里 啄 啄 , ( 《 ) “ “ 这 那里 啄啄 , 不 周 顾 。 祯断定 , 是一 个可 爱 的女人—— 稀薄 、 翠远 温 全 ” 热 , 天里 吹 自己 的嘴 里 呵 出来 的一 口气 ” 冬 , “ 去 烧菜 , 拍 辣 辣爆 炸 , 得 像 她 油锅 她忙 “ 整个 的 像挤 出来 的牙 膏 , 有 款 式”《 她 没 (红 个 受 惊 的 鸟 , 来 扑 去 。 (桂 花 蒸 ・ 小 悲 扑 ”《 阿 玫瑰 与 白玫瑰 )等等 。 些语 言 冷 峻而 又险 秋 》 ) ) 这 ) 奇 、 活 而 又生僻 , 露 出空灵 , 满 着智 慧 , 鲜 透 充 “ 白不 敢 再 娶 妻 了, 在 妓 院 走 走 ” 长 只 在虚实 相衬 中呈现 出一种 诡异 的境界 。 (金锁记 ) 《 ) ) 。 在单个 词语 或短语选择使 用上, “ 只听 见 一 阵 脚 步 响 了些 粗 手 大 脚 来 的孩 子 们 , 着老 妈 妈把 老 太 太搬 运小 楼 去 帮 对语言元素进行主观 随意 的变异处理 1 注重动 词的 安置 、 用 、 选 了。 倾 城之 恋 》 ” ) 张 爱玲 常常 以超常 思维 和独 特 视 角, 破 写人 的忙 乱 “ 象受惊 的 鸟 , 来扑 去 ” 扑 : 写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贾平凹和邓丽君之间的一段纯美而又动人的爱情故事。

张爱玲以她独特的语言艺术,将这段爱情描绘得生动而细腻,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本文将从语言的运用、意象的构建以及文化的体现等方面,解析《倾城之恋》中的语言艺术对于文化的表达与传递。

首先,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巧妙运用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上海话,刻画出了那个时代上海的独特风情。

小说中的对话流畅自然,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时代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20世纪初的上海滩,感受到当时的繁华与庸俗,浪漫与现实交织的氛围。

例如,在小说开头的第一章中,贾平凹与邓丽君的对话就展示了上海话的独特韵味:“我看那个贾聪明也与我吃吃醋。

”“醋多了不好。

”“花心似的。

”“我们偏七个月生么。

” 这段对话不仅凸显出贾平凹和邓丽君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当时上海社会中的一些价值观。

其次,张爱玲在小说中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与读者的共鸣。

她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细节丰富的场景与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与心理冲突。

例如,在故事的结尾部分,贾平凹在看到邓丽君与其它男子相拥时,内心的复杂情感被张爱玲巧妙地通过意象描写表达出来:“贾平凹解了肩巾递过去,有人接了,一人在用力拉邓丽君的裙带。

错乱的人群中,邓丽君被一下子行到粉红的围巾里去了。

”这个简单的动作与细节,意味着爱情的结束与离别的情感,使整个故事以一种淡淡的忧伤落下帷幕。

此外,张爱玲在小说中还多次反映了当时上海社会的文化背景与现实风貌。

她通过主角的话语与行为,巧妙地呈现了一个层层婚姻关系交织的家族,及其所代表的婚姻观念和家庭价值观。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更凸显了主人公跨越层层桎梏追求真爱的艰难与付出。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1、白流苏刚到香港时,她所看到的香港:“那是个辣辣 的 下午,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 广告牌, 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水 里,一条条,一抹抹 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窜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 闹。” (《倾城之恋》)
用红绿两色调绘出一 幅杂乱无序色彩图来展现海 边触目的景色,种种鲜 辣的色彩泼洒在画布上,就似一 幅现代画作品。形 象地描绘出香港的繁华、凌乱,也把 流苏初到香港的 兴奋、迷茫、恐惧的内心表现出来。 浓厚的色彩展示 了白流苏在香港的遭遇,揭开了白流苏 与范柳原“倾城之恋”的序幕,映衬出悲凉的人生画面。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 似乎万事万物皆可拿 来做比喻,就连很多 别人已经写过、写滥 的事和物在她的笔下, 也突然就与其他事物 发生了联系,变成了 绝妙的比喻,变成了 她任意驱使表达人生坎坷和无奈,高度的概括和 准确。
当七巧遭到季泽拒绝時,张愛玲描写七巧的神情 象
1、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 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 2、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你若懂,也不用我讲了! 我念给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 老。’ ……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 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 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 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倾城之恋》)
——从《倾城之恋》、《金锁记》进行分析
“华美,又叫华丽、绚丽、富丽、藻丽,就 是情思丰富,情感强烈,语音动听,辞彩缤纷, 艳丽绚烂,光彩夺目,生动形象,呈现出艳彩、 新奇之美。” 大凡描写多姿的景物,抒发细腻的感情, 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大都表现为华美的风格。 华美这种语言风格,在语音、词汇、句式、辞 格各方面都有其特点。张爱玲小说中,引人注 目的是其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 张爱玲充分利用具有形象色彩的、浓艳的 描绘性词语描写房屋建筑、自然天象、居家陈 设、服饰装束等,从而显得富丽华贵、色彩斑 斓。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导语: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语言探讨——以《半生缘》为例
程友东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张爱玲作为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家饱受关注。

本文即以《半生缘》为例,从比喻手法的运用、颜色词语的精选和标点符号的妙用三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

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张爱玲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比喻颜色标点符号
张爱玲成名于20世纪20年代,在同世纪40年代便大红大紫。

然而,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于这位才女的真正重视却是自旅居海外的夏志清开始,而后港台旅美作家更是将张爱玲摆上了与鲁迅、巴金、矛盾等现代名家“等高”的位置上。

[1]目前学术界在张爱玲的语言和文字方向研究的较为深入,有人统计,仅在中国期刊网上,采用“摘要张爱玲,摘要语言”的方法就可以检索出80篇张爱玲语言学分析文章,60篇语言学和文学相结合文章。

[2]而在这些语言文字相关的文章中,探讨最多的还是张爱玲年轻时发表的小说结集《传奇》,而对于其后作品的关注度较小。

笔者认为,同属张爱玲经典之作的《半生缘》也同样彰显着张爱玲的文字语言特色。

对于张爱玲后期语言文字的研究对于彻底了解张爱玲人生思想,体会张爱玲的其他作品都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半生缘》中的比喻手法、颜色词语和标点符号来进一步论证张氏小说的魅力。

1、奇特运用比喻
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运用的非常精妙,学术界有人专门探讨其小说中比喻中的隐喻,[2]有人专门研究其所用比喻的喻体选择,[3]也有人对于张氏小说中的比喻的现代性特征做过分析。

[4]在《半生缘》中,张爱玲运用的比喻不及她在《传奇》集中作品里运用的多,但是从运用的效果来看,丝毫不逊于其他作品。

《半生缘》中比喻非常奇特,而且在文章中有着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的作用。

现举例如下:
(1)她(曼桢)在户内也围着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色罩袍─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的封面。

将曼桢的蓝布罩袍比喻成线装书的暗蓝色的封面,可以说比喻的十分奇特。

但是考虑到这是从沈世钧的角度来看待曼桢,见到自己有感觉的女孩子自然是想到了所钟爱的书。

作为一个中国传统家庭成长下的年轻知识分子,沈世钧的这种想法是非常符合其身份的。

而从曼桢的角度看,穿着温雅,既表现了她的温柔可爱,又暗示着其家庭的拮据。

此处就很含蓄地表现了世钧对于曼桢的暗恋之情。

(2)火油炉子烧的久了,火焰渐渐变成美丽的蓝色,蓝汪汪的火,蓝的像水一样。

本句将火比作水——这两者本质上完全不同且对立的事物,让人初读会觉得很诧异。

但是,联系到小说上下文,世钧和曼桢现在正处在爱恋之中,爱恋如火,柔情似水。

正是这瑰丽的
比喻,精妙的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3)曼桢两只手揿在窗台上,只觉得那窗台一阵阵波动着,也不知道那坚固的木头怎么会变成像波浪似的,捏都捏不住。

将窗台木头比作波浪,固定的与起伏的,现实的与虚幻的,深刻地揭示了曼桢内心的挣扎与震惊。

她没有料到苦等了那么多年的世钧竟然与别人结婚了。

从能把握的木头到无法自主的波浪,这也展示了曼桢对于人生命运把握不定的感受。

从这三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所用的比喻非常奇特,但是却是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能及时揭露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对于爱情,对于未来,对于生命的切身感受。

一个个精美的比喻句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散落在文中,更是增加了文章的语言文字魅力。

2、精选颜色词语
人生有多少情怀与困惑,留下来的却是那片段的记忆与色彩。

然而“要个没有回忆的颜色,回忆总有点悲哀”。

【5】张爱玲笔下的世界是华美的,她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的颜色尽情的描绘在自己的小说中。

张爱玲的颜色选取的十分精巧,能在不露声色中表现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暗示人物命运。

现举例如下:
(1)(翠芝)穿着件翠兰竹布袍子,袍叉里微微露出里面的杏黄银华旗袍。

她穿着这样一件蓝布罩袍来赴宴,大家看在眼里都觉得有些诧异。

这是《半生缘》中翠芝的第一次亮相。

穿着旗袍,表现了翠芝作为大家闺秀的端庄典雅;颜色是杏黄银华,展现了少女的青春与活力。

而在这样一件高贵的旗袍外面,翠芝却是穿了一件稍显不正式的蓝布罩袍,表现了翠芝大家闺秀的羞涩与矜持,她内心中不喜欢沈世钧,故而不愿意盛装出席为撮合她和世钧的晚宴。

这出人意料的蓝色,暗示着翠芝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为后文的翠芝悔婚和离家出走情节埋下了伏笔。

(2)她(曼璐)穿着一件黑色的长旗袍,袍叉里露出水钻镶边的黑绸长裤,踏在那藕灰丝绒大地毯上面,悄无声息地走过来。

曼璐的衣服全是黑色,虽然是长旗袍和黑绸长裤,但是不但没有显得高贵典雅,反而显得阴沉冷酷。

曼璐在此时已经完全表现出了毫无人性,已经沦为一个为了追求私欲和报复心理的快感、置姐妹亲情于不顾的姐姐形象。

而在此处,黑色不仅是曼璐的衣着颜色,也象征着曼璐将曼桢和世钧的爱情送向终结。

巧妙的人物服饰的描写,既是时代背景下的身份印证,又是命运纠结中的悲剧意象。

[6]而附着在服饰上的颜色更是处处彰显着张爱玲的才情。

3.妙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

在《半生缘》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运用十分巧妙,既能够言无尽之意,又方便说不便之言,而且在表现人物的惊叹、恐惧、惊喜等多种复杂情感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本爱情悲剧小说,文中很多的情感都是通过这些标点符号展现出来的,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现举例如下:
(1)世钧道:“真的。

不过我现在又想,也许我总有点好处,不然你怎么……对我好呢?”
由于沈世钧的性格中有着懦弱的基因,他不敢直接挑明曼桢和他之间的恋情,即使在最后鼓足了勇气,但仍然是含蓄的停顿了一下,才敢说出“对我好呢”。

人物内心的表白前挣扎与恐惧在短短的省略号中表现无遗。

(2)他(叔惠父亲)说道:“叔惠那小子——就是一张嘴!他哪儿配得上人家!”
此处转折号起了解释说明的作用,由于是叔惠父亲,所以评论其自己儿子也就毫不掩饰,
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叔惠的不足。

而且人物在说话的时候,转折号给人以短暂停顿的感觉,张爱玲尽量模拟了真实生活中说话语顿的情形,让人更觉真实。

(3)他惟有喃喃地安慰着她:“你不要这样想。

不管你怎么样,反正我对你总是……翠芝,真的,你放心。

你不要这样。

你不要哭。

……喂,翠芝。


世钧此时和翠芝已经结为连理,在新婚当夜翠芝哭诉到婚姻的草率性时,沈世钧如此安慰翠芝。

在第一个省略号中,世钧本想表达自己对于翠芝是充满真情的,可是他却是知道这种安慰将是自我欺骗,故而欲言又止,内心的复杂煎熬呼之欲出。

而后,第二个省略号是世钧下定决心将翠芝从悲伤中唤醒,更显得有些像是将自己从迷茫中唤醒,使自己对于曼桢的爱情幻想破灭,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两个省略号,体现着世钧心中情感的一波三折,可谓是引人入胜。

文中的对话中时常出现的标点符号可以说是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在丰富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本篇小说的悲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人物性格的缺陷上的,不同的缺陷将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纠葛。

这些标点很细微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纠葛,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沈世钧的懦弱性格让他仅仅与曼桢只有“半生缘”,这是从小说开头就注定的悲剧。

《半生缘》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人物总是时代当中的人,总会被他们所处的时代所束缚住。

每一个喜欢《半生缘》的读者在读完之后都会掩卷长叹,为人物的性格悲剧,为时代的悲剧而感慨。

从以上比喻手法、颜色词语、标点符号这三点,我们简单评析了张氏小说的独特风格。

正是这些独特的语言和文字运用,才使得《半生缘》这部作品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才使得张爱玲能跻身大家之流。

参考文献
[1]郝友.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胡孜娴.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4]张小平.张爱玲小说比喻手法的现代性特征[J].语文研究,2002,(2)
[5]林莺.《小团圆》颜色语言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1)
[6]王璟.半生缘中服饰描写的功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1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