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审美观是如何炼成的
大众审美演讲稿

大众审美演讲稿
大众审美是指大多数人对于艺术品、文化产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美感的感知和评价。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着改变。
在当今时代,大众审美的主要特点是多元化和娱乐化。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轻松地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
这使得大众审美更加多元化。
人们可以欣赏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
例如,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观看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电视剧和音乐作品,这样的便捷使得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另一方面,娱乐化成为了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轻松、有趣和富有娱乐性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而不仅仅是追求艺术的高雅和精致。
例如,现在流行的节目以及短视频,都是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非常受欢迎。
这种趋势反映了大众审美开始强调娱乐与娱乐性的重要性。
然而,这种多元化和娱乐化的大众审美,并不意味着人们对高质量作品的热爱和追求在减少。
相反,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标准也在不断升高。
有时人们会在追求娱乐同时,也追求艺术品和文化产品具有的深度和价值。
例如,国内外高质量作品的热度和口碑仍然在不断上升,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受到了娱乐化、低质量作品的冲击。
总的来说,大众审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多元化和娱乐化的特征正在与人们对艺术品和文化产品的高要求产生互动。
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发展我们的视角和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文化产物。
大众美学的原理

大众美学的原理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审美情趣和美的本质的学科,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
它涉及到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人类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审美认知。
在这些领域中,大众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于研究人们对社会和文化中大众审美趋势的认知和理解。
大众美学的原理包括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观点,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大众审美的本质和要素。
首先,大众美学强调了群体审美的特点。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个社会集体中。
因此,大众美学认为,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都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集体性的。
这意味着大众美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少数人的审美观点。
其次,大众美学注重审美经验的情感性和感知性。
审美活动不仅仅是思维的活动,更是情感的体验和感知的过程。
大众美学认为,审美经验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情感体验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认知和理解,还包括情感和感觉。
因此,大众美学强调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和情感基础,这也是它与一般美学研究的重要区别之一。
再次,大众美学关注文化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趋势。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媒体和艺术作品来获取审美信息,这使得审美观念和趋势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大众美学认为,这种丰富多彩的审美生活不仅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还说明了审美活动的引导和影响在不断加强。
因此,大众美学通过研究文化媒体和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趋势,揭示了审美活动在当代社会中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和发展。
最后,大众美学还强调了审美教育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审美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美学认为,审美教育和文化认同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
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
同时,审美教育也有助于形成文化认同和精神认同,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代大众审美趋势及成因解读

当代大众审美趋势及成因解读作者:徐云飞来源:《设计》2015年第11期摘要:当代大众审美呈现出又酷又萌及扁平化的趋势,其成因是多样化的。
人类历史经历数万年的更迭,审美文化主要交织着感性、理性和神性的文化,正因为如此,审美文化总是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哲学、道德、科学、经济等纠缠在一起,但二战之后,审美文化的变化之迅猛,并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多元但却保持着大体一致性的情况,其成因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及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大众审美趋势及成因设计批评研究1 当今审美简况当今人们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环境优越,条件富足,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衣着体态,家庭房间的布局,人们对身边的事物是否美观变得更加在意,人们开始挑剔小区楼房造型如何,开始对广播主持人的脸蛋挑三拣四,开始关注身边一切和美有关的事物,审美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它建构着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完善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当今审美文化受消费、技术、网络、影视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审美概念已经变得多元化,它体现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带有功能主义的色彩,以及全球平等参与的互动文化,并且由于网络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拉近各国之间的审美文化差距,使得审美文化进入到现代性进程之中,而当代文化的特性又体现出流动倾向,所以当今审美文化是极速变化的,它已经不再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它甚至摆脱了对宗教、政治和道德的依附,多与科学、经济有着或显或隐的联系。
2 大众审美形成历史人类的审美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艺术不仅仅是人们生命中的精神世界,也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容小觑的历史见证者。
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真实而全面地记录着丰富多彩而又动魄惊心的社会生活,阶级意识形态的转变,新旧政权的更替。
它向人类展示了400多万年进化过程中,人类追求真善美,利用自然改造世界的伟大成就,也客观地再现了,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规律。
图腾崇拜,无疑是人自身生命力的形式采取了超人类的生命力形式的反映,它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在摆脱对动物崇拜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向人类自身生命力崇拜意识的转移,这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
大众审美的定义

大众审美的定义
大众审美,也叫做“平民审美”,是指普遍认可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行为的概论性观念。
也可以说它代表了一个社会群体中对某事物审美判断的共识意见。
大众审美是指大众对审美标准的共识,既可以提供一种艺术审美基准,也可以作为一种客观标准来评估审美价值。
可以说,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大众审美标准。
从大众审美中,可以得出两个特征,即可变性和可定性。
可变性是指大众审美标准可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既可以提供一种艺术审美基准,也可以作为一种客观标准来评估审美价值。
可定性则指它具有一定的自身意义,且能够作为审美研究或分析的参照依据。
大众审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首先形成了不同审美观念的对比,例如高雅与庸俗、气质与态度,这些对比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帮助广大人民提升审美素养。
其次,大众审美反映了社会有关审美问题的一致性,这样就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审美情感。
最后,大众审美还有助于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大众能够正确识别审美价值,拒绝低俗的文化,追求优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大众审美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审美标准,既能够形成审美普遍认同,又能够促进审美文化发展,更能够提高审美素养,故拥有一个良好的大众审美文化对社会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品味

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品味审美观和品味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之一。
而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品味,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品味,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发展和成就。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和品味,成为了每个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开阔视野,增广阅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当我们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广自己的阅历,我们对于艺术、生活、人生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
这种经历和渗透,成为了我们提高审美观和品味的前提和导向。
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书、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画展、旅行等活动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视野。
例如,通过参观画展,我们可以理解到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方式、意义、情感、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可以深刻领会不同艺术流派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潮流和价值内涵。
在阅读方面,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视野,更深度地理解人生、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增强自己的品味敏感度增强自己的品味敏感度是提高个人审美观和品味不可或缺的因素。
品味敏感度与审美能力密切相关,与我们的感知、反应、鉴赏等方面有关。
当我们增强自己的品味敏感度,我们会更加敏锐地感知各种不同形式的美和丑,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与生俱来的情感,理解不同的艺术语言、美学规律和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通过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包括自然的景物、人类的创造、艺术品等,来提高自己的品味敏感度。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敏感地感知各种颜色、材料、线条、形状等元素的变化和组合,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与价值,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和评价物品的美学品质和价值。
三、培养独立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独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提高个人审美观和品味的基石。
当我们具备独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审美潮流和趋势,更加深入、深刻地理解和感知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培养独立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不意味着孤立自己,而是相对独立地思考和行动,兼顾吸收和借鉴外部的意见和观点,更加开放、自由、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文学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与培养

文学对大众审美的引导与培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它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情感的渲染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能够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个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
文学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人的阅读,而是广泛地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对于大众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与培养作用。
首先,文学作品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导人们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戏剧,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都引人入胜,能够唤起人们对于美、善、真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古希腊的史诗《奥德赛》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英雄奥德修斯的传奇冒险故事,使人们对于勇敢、智慧和忠诚等美德产生崇敬之情。
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悲剧的结局,让人们对于爱情的深切体会与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呈现出的情感魅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趣味得到培养和引导。
其次,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描述生活的方式,为人们开阔视野,增加审美经验。
文学作品中经常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具体的情境,使人们感受到不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
这种体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培养宽容与包容的心态。
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李白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豁达,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由与奔放的审美,激发了大众寻求自我的欲望。
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则深情地描绘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让人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敬意。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细节,丰富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感知和对于美的领悟,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水平。
再者,文学作品对于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对于价值观的理解也具有重要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思想的探索,关注的是人性、道德、责任等核心议题。
作家通过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透彻洞察,呈现出独特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世界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通过以伊丽莎白·班内特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价值观的转变。
人类的美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人类的美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一、文化因素对美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会对美的定义产生显著影响。
比如西方美学注重比例、对
称和透视,而中国古代美学更强调形、神、意的相互关系。
这些文化
对美的不同认知,导致了对审美标准的差异。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美的塑造
在不同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美的审美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富裕的市民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赞赏,引导
了人们对富丽堂皇艺术的热爱,这也成为了现代审美观的重要基础。
三、个人经验因素对美的认知
个人的经验也会对美的认知产生影响。
既有自身的性格、习惯和社会
经验,也有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这些都会在对美的认知中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神经生理因素对美的反应
人类大脑对美的反应体现了神经生理因素对美的作用。
神经科学家通
过研究发现,人类在面对美的时候,会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并且这
种感受会触发大脑内部的多巴胺等物质反应,从而形成对美的认知。
这也成为了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五、前沿学科对美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认知也在不断拓展。
近些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前沿学科的不断涌现,对美的认知越加系统和深入。
比如了解大自然的美学,探索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对美的影响等,这些都在不断挑战人类固有的审美标准。
总之,人类的美学观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还能启发我们创新思维,创造更有意义的艺术作品。
审美观念体系

审美观念体系是指人们对于美的认知、理解和评价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这套规范和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条件下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对于美的探索和追求的结果。
一、审美观念的形成审美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
例如,古希腊人崇拜的神话英雄阿波罗就是美与艺术的象征。
而在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则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强调“大同小异”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认为美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和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开始对于文艺进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现代艺术和审美观念的基础。
而近代以来,全球化的影响和不断发展的科技更加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和观念。
二、审美观念的内涵审美观念的内涵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对于艺术品的认知、理解和评价等。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方面:1. 美学原则:美学原则是指审美观念的基本准则,包括对于美的定义、美的性质、美的特征等。
这些原则是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的产物。
2. 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指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绘画、音乐、文学、雕塑等。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审美规律和标准。
3. 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指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艺术规律和标准。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强调对于古典艺术的借鉴和模仿,而现代主义则更加注重对于个人表达和自由创新的追求。
4. 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一些艺术家或学派在创作中采用相似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艺术作品。
例如,印象派、立体主义等。
5. 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品的价值是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所赋予的意义和价值。
它可以是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
三、审美观念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1. 跨学科研究: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将艺术、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审美观是如何炼成的?
最近,小沈阳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价为“最低俗的中国人”迅速成为了社会文化热点;关于低俗、反低俗、高雅甚至爱国主义(有文章称美国此举是干涉我国文娱内政)又开始被搅拌,被发酵,然后被热炒。
其实我个人以为这场热闹中的焦点不在《新闻周刊》的标题“The Dirtiest Man in China”究竟应该翻译成“最低俗”还是“最脏”;而应该是小沈阳的回应:“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是低俗,我只知道观众喜欢我的表演……现在表演者都实行绿色表演。
那是一种健康的喜剧。
”
小沈阳很聪明的没有去辩解自己的表演是否低俗,而是把“观众”拉出来为自己背书。
小沈阳没有说错,他确实是大众文化的产物。
如果不是大众认可“小沈阳”这种着力庸俗化表现日常生活的表演形式,他是不可能登上《新闻周刊》的。
甚至指责小沈阳低俗不如说是当代中国社会大众文化低俗。
当代社会大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多元化,但在我看来多元化其实是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的一个遮羞布。
从小沈阳到郭德纲,从陈君冠希到兽兽裸照门,我们的大众文化正一步步的持续低俗,我们的大众审美观正逐步趋于一同:欣赏那些“最大限度地刺激人的视听感官,对赤裸裸的欲望进行渲染的节目”。
当然大众文化横行并非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美国前些年《娱乐至死》一书所批判的正是大众文化正在逐步侵蚀美国的精英文化。
当然,在资讯大爆炸的后工业时代大众文化逐渐取代精英文化、贵族文化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实了。
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欧美国家的趋势虽然一样,但是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欧美在之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甚至被大众认可的精英文化,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精英文化确实起到了引领国家前进方向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人在民主制度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很自然代随着普通人在整个社会重要性上升而逐渐,精英文化不断的向代表着普通人的大众文化让渡着话语权。
但这并不代表精英文化的消失,也并非意味着欧美社会大众文化可以肆意嘲笑、讥讽精英文化。
应该说欧美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在尊重彼此的前提下共存共荣,从而使得欧美社会处于一种有序多元的处境。
而中国的情况则和欧美完全相反,总所周知,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一直处于屈辱与痛苦中,中国人长期处于一种被伤害、被侮辱的状态。
之前积累了数千年的荣耀短短百余年中丧失殆尽。
在这种整个民族处于焦虑、屈辱的状态下,中国所有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寻找导致中
国落到如此境地的原因,而之前一直占社会主流文化的士大夫文化无可避免的被认为是祸首之一。
既然找到了落后的症结所在,剩下的就是替换与批判了。
从五四开始,一代代中国有识之士在口诛笔伐传统精英文化的同时寻找着它的替代者。
但旧道德体系的摧毁并不意味着新道德体系的建立,凭空构建一套新体系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但中国的特殊性就在于当我们的新体系尚未完工,篱笆还没扎紧的时候就与全世界一起迎接了资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资讯大爆炸使得全世界的大众文化通过互联网与卫星亲密无间的联合在了一起。
这就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也是小沈阳现象能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面临这样的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拿什么抵抗日益低俗的大众文化呢?
传统的精英文化早就成为了脚下的泥,新的篱笆尚未扎紧。
靠中产阶级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般的自发道德追求?可我们年轻而庞大的中产阶级早已身陷“iPod”的泥潭不能自拔,早就主动对低俗化的、娱乐化的、刺激感官、毫无深刻内涵的大众文化投怀送抱了。
(这个自然不是苹果iPod播放器,而是insecure(不安全的)、pres-sured(压抑的)、over-taxed(税负过重的)、debt-ridden(债务缠身的)的缩写。
)
思来想去,还是要赶紧扎紧我们的篱笆,要给我们的中产阶级们减负,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以及财力去追求除了“小沈阳”以外的东西;要对批评“低俗”的声音更宽容;知识精英与社会精英不要一味排斥大众文化,要学会用大众的方式去引导大众。
无论如何我们相信真正低俗的东西是成不了气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