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负面影响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分析

军 情 关 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分析钱文荣专题:论剑—亚太再平衡战略亚太再平衡战略,一个十分热点的国际话题,也是美国21世纪谋求控制全球的国家核心战略之一。
奥巴马正式提出这个战略到今天已为时不短,而对于其战略内涵却依旧众说纷纭。
当下,美国从军事、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谋篇布局,可谓东风正劲!其所谓的盟友如日本、菲律宾等,在本国利益驱使之下,正动作频频!与此同时,“阿拉伯之春”席卷多国,影响迅速蔓延;乌克兰发生克里米亚危机,美俄角力。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大国博弈,小国求存。
多方牵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如何发展演变?立身局中中国如何落子,摆出胜负手?本期专题《论剑—亚太再平衡战略》特邀七位专门从事美国战略研究的专家学者,力图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剥茧抽丝地来剖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真实用意和未来走向。
这里既有国内专家从全球战略背景和概念角度加以分析,从美国再平衡战略多重目标加以解读,从美国武器装备发展趋势加以判断,还有美国专家从美国立场解读这一战略理念,同时也有日本专家针对此战略阐述的观点。
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这些观点的汇集,或令读者脑海中有一个基本判断,再谈起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个“热词”时有了自己的考量。
自奥巴马2011年11月正式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对亚太地在哲学上,“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
”在国际关系伙伴,加紧制定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推行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其主要目标是遏制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大. All Rights Reserved.2010年美日达成声明称:两国同盟关系“不可撼动”08 军事文摘2014.062013年韩国总统朴瑾蕙访美开展价值观外交,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总统部署”。
去年以来加快了在亚太地区部署反导系统。
表面上说是为了防美印、美日、美菲联合军演10 军事文摘2014.062014.06军事文摘2013年中美在夏威夷举行联合军演12 军事文摘2014.06。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摘要:奥巴马政府首届任期以来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中国视为在战略和军事安全领域加以制约防范,在双边经贸、地区稳定和全球治理等诸方面又须竞争与合作并重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将亚太地区作为美、中战略竞争的重心。
这一战略作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指导方针,势必会对亚洲的局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分析这一战略有利于理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相关活动,也是我国采取应对措施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亚太再平衡影响应对措施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产生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在夏威夷抓住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机遇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
美政府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撤出,同时寻求外交政策新亮点。
奥巴马团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巧实力”的概念下调整了战略选择,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2014年4月2日-4月3日,“美国-东盟防务论坛”在夏威夷召开,美国首度以东道主身份主办美国与东盟之间的部长级非正式会议。
会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将启程访问日本、中国、蒙古国,奥巴马4月下旬将出访亚洲,美领导人出发前在家门口“挽”住东盟“秀”姿态,实质是重申其战略重心不变。
哈格尔在此次论坛中反复强调,希望向与会东盟防长及代表重申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承诺”,美方期待将这一论坛活动常规化,释放出“亚太再平衡”将会延续的信号。
二、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原因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苏浩指出,美国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
形势与政策5讲.第五讲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第五讲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再平衡”标志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步深化。
通过战略与安全的“再平衡”、盟友及伙伴关系的“再平衡”和经济“再平衡”,美国力图维持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和支配地位,与此同时,防范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构成挑战。
“再平衡”在强化美国优势地位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风险,同时导致大国关系的复杂化和中小国家可能出现的“选边站”困境。
中国必须高度重视美国战咯调整带来的地区效应及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实与潜在影响。
一、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及其调整2012年新年伊始,刚刚从十年伊战的泥潭中走出的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太地区。
2012年1月5日,奥巴马会同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一道在五角大楼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一份酝酿了七年之久的美国新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
根据报告,美国将裁军50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地面部队将被拿来“开刀”。
美国还将大幅削减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但唯独却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并进一步提升海空军作战能力。
如同众多国际媒体所评述的那样,“中国或许不是美国重返亚太的唯一原因,但却是最重要的原因”。
1.美国的“绝对安全”事实上,即便中国没有敌意,但追求“绝对安全”的美国始终将中国列为威胁之一。
自二战之后,彻底打破孤立主义,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美国为自己界定出了明确的安全和防务原则,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出击将威胁消灭在摇篮之中,而不是坐等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
在这种“预防性防务哲学”下,美国军事战略总是以近期的多元威胁和远期的重点威胁为着眼点,试图建立“绝对的安全”。
无论是在冷战期间,乃至“后冷战时代”都将此理念贯穿始终。
为此,美国就始终保持并维护着针对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力量投送体系,试图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将威胁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
例如,在延绵半个世纪的冷战中,尽管苏联其从始自终其军事战略都是以防御性为主导,但其主动防御战略客观上却无形地挑战了美国在全球性的力量投送体系和军事存在。
美式“亚太再平衡”

太 战 略 所导 致 的 消极 影 响 。
全 球 单 极 体 系 下 的 区域 两 极 对 峙
对 于 一 个 给 定 的 国 际 体 系 ,决 定 其 运 作 方 式 的 关 键 性 因素 是 体 系 中 主 要 力 量 极 的 数 目 。 随 着 极 的 数 目发 生 变 化 ,互 动 的 模 式 也 会 发 生 变 化 。 冷 战 结 束 以 来 ,世 界 进 入 了 一 个 以美 国霸权 为主 导特征 的单极 体系 。 中 国 学 术 界 尽 管 并 不 否 认 美 国 的 超 强 地 位 ,更 愿 意 称 之 为 “ 一 超 多强 ” ,特 别强调 “ 多 强 ” 发 展 带 来 的 多 极 化 趋 势 。 特 别 是 在 区 域 层 次 上 ,美 国 霸 权 的 单 极 权 力 格 局 表 现 并 不 明 显 。随 着 中 国实 力 的 不断 增 强 ,在亚 太 地 区 ,
要行 为规 则 是 : ( 1 )尽 力 削 弱 对方 ,
有 可 能 的 话 就 进 行 诋 毁 , 有 必 要 且 风 险 可 接 受 的 话 ,就 发 动 战 争 ;( 2 ) 通 过 结 盟 和 阻 止 对 方 结 盟 来 增 强 自 己 相 对 于 对 方 的 实 力 。 目前 ,这 两 种 行 为
敏 锐 的 敌 意 是 该 体 系 的 中 心 特 征 ,主
战略 的重 要支撑 。针对 中国近 年来实 力 不 断 崛 起 带 来 的 地 区 权 力 失 衡 ,美
国 在 加 强 与 传 统 亚 洲 盟 国 的 军 事 同盟 关 系 外 ,逐 步 增 加 在 该 地 区 的 军 事 部 署 。事 实 上 , 美 国 的 个 别 盟 友 在 该 地 区 的 战 略 目标 与 美 国 并 无 二 致 。 面 对 中 国 的 崛 起 ,一 些 东 亚 国 家 感 觉 到 恐 惧 , 因 此 尽 管 与 中 国 的 经 贸 关 系 非 常 亲 密 , 但 在 政 治 和 军 事 安 全 上 纷 纷 倒
浅析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地缘政治的影响

宣 布正式加 入跨 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 T P P) ,并开始主 导T P P谈判 。这是美扩大亚太影 响力 的最重要 的举措 。 三 、亚太再平衡战 略对 中国地缘政治 的影 响 ( 一 )周边环 境。近 两年 ,总体 上 中国周边 海上争端 升 级 ,安全环境恶化 ,“ 亚太再平衡 ”战略是重要 的影 响因素 。 美方一 直表示 “ 再 平衡 ”战略不是 为 了 “ 遏制 ” 中国, 但实际政策 显示 了 “ 制华”取 向,在南海 问题 等方 面做 出的 表态更偏离 了美在主权争端 问题上坚持 的 “ 不采取立场 ”原 则 ,向有关 国家释放了错误信号 ,使与 中国存在 的领土领海 争端 的 日、菲 、印等周 边 国家或 者地 区 “ 狐 假虎威 ” ,激化 了边界争端 ,出现了黄岩岛事件和 中印边界 “ 帐篷对峙 ”等 边界矛盾激化现象 ,亚洲秩序发生 急剧变化 。 而周边国家在发展 中与 中国形成 了密切 的经 贸关 系 ,形 成了 “ 安全靠美 , 经 济靠中”局面 。故大多数 国家并不完全 按美 国的意 图行事 ,力求 避免 “ 选边 站 队” 。 即使是 明确站 在美 国一边 的 日、韩 、菲等也会以本 国利益为 出发点 ,力 图 在 中美博弈 中 “ 渔翁得利 ” ,不 敢与任何 一国 “ 撕破脸 ” 。 ( 二 )亚太地 区环境 。美 国介 入亚太事 务一定程 度上减 少 了亚太 国家对 中国崛起 的担心 ,利于中 国推动与亚太各 国 的合 作。 但在亚太地 区的活动中 ,美 国存在排除 中国的倾 向,在 推动 T P P上 ,直至去年 5 月 ,美 国商 务部副部长桑切斯访 日 时才表示 : 在 一定前提下欢 迎 中国加入 T P P 。同时 ,T P P的 壮 大也 存在架空 “ 1 0 + 3 ” 、“ l O + 1 ”东盟与 中国的合作模式及 取代 东盟 自由贸易 区的趋 势 ,美国试网阻止原以中 国为主导 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趋势 。亚太 各国与美的密切来往也使部分 国家有更多 “ 筹码 ”与中国谈 判。这都不利于亚太的稳定和 中国在 亚太 地区长远的发展 。 ( 三 )全 球环境 。美 国提 出 “ 亚太再平 衡”战略 是对 中 国迅速 崛起后 出于保护本 国世界 霸权地位的连锁反应 ,是 回 应 “ 中国威 胁论 ”的实际行动 。这让部 分国家更担忧中 国的 崛起对 本国的世界地位 的影 响以及 世界格局的变化 ,可能会 阻碍 中国的对外发展 ; 另外使更 多国家重视中国 ,便 于中国 在 国际事务 中争取话语权 ,也推 动了第 三世 界国家与中国的 合作 。 中国应冷静地对 待美 国的 “ 亚太再平衡”战略 ,以对话 机制解决 冲突 , 塑造 “ 负责任 的大 国” 形象 。中国高调推出 “ 构 建 中美新 型大国关系 ”就 向各 国显示 了中国是一 个通过对话 和合作解决 冲突 ,维 护世 界和平的大国。
美国亚太军事“再平衡”的最新进展及其影响

据 美 军 太平 洋 司令 部 司令 哈 里斯 ( H a r r y B . H a r i r s ) 称, 截 至 目前 , 美
[ 1 ] L e o n E .P a n e t t a , “ S e c r e t a r y o f D e f e n s e S p e e c h , ”J u n e 0 2 ,2 0 1 2 ,h t t p : / / w w w.
P.4 7 ,h t t p : l l w ww. d e f e n s e. g o v / q d r / r e p o t/ r Re p o r t 2 0 0 6 0 2 0 3. p d f .
[ 3 ] R o b e r t M . G a t e s , “ R e m a r k s b y S e c r e t a r y G a t e s a t t h e S h a n g r i — L a D i a l o g u e ,
伐 。从 现有 资料 看 , 与 2 0 1 2年 相 比 , 当 前 美 国在 亚 太 地 区 的 军 事 部 署 态
势 已 出现重 大变化 , 其“ 再平 衡 ” 战 略取得 了 明显进展 , 值 得关 注 。
一
、
美国亚太军事“ 再 平衡 ” 进 展 情 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早 在小 布什 时期 , 美 国便 开 始 强 化 其 亚 太 军 事 部 署 。 美 国 防 部 2 0 0 6
一
24—
关国亚太军事“ 再 平衡” 的最新进展及其影响
— ■■ ■■
战 斗 舰 和 潜 艇 。I 】 几 年来 , 虽 然不 时受 到叙 利亚 危机 、 乌克 兰危 机 、 “ 伊 斯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2012年6月3日,第十一届香格里拉对话暨亚洲安全会议闭幕,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来自亚太地区27个国家的代表团、14位国防部长、众多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就亚太地区安全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本次对话的5个主题分会分别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保护海事自由”、“威慑和地区稳定”、“新型战争:网络、无人机和新威胁”、“全球和亚太安全的新风险”。
其中,首次亮相香格里拉对话的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2日参会讨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
“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它依然是在利用中国周边个别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来加固美国的战略地位。
“亚太再平衡战略”被视为是对美国重返亚太的进一步充实。
那么,美国要“再平衡”什么?首先是欧亚地区战略的平衡。
即认为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亚洲已经取而代之。
帕内塔说,今后五至十年,美国将继续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更大比例的部队部署在该地区。
其次是军事战略的平衡。
即更加注重海军和空军,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力量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五五开”的部署格局,将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舰数量增加到6艘。
帕内塔说,除数量外,美国还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设备与通讯系统等,以提高质量。
再次是部署方式的平衡。
即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建设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是与盟友及伙伴国协作,通过接受临时任务,参加联合军演、训练和行动,确保伙伴国提供港口、机场和其他设施供其使用。
这种做法更加经济实惠,花费少成本低,伙伴国的政治反对相对较小。
明眼人都看得出,在各种“平衡”之中,美国正将亚洲装修成表演场,以展示肌肉,上演“健美秀”,以不断增长的军事存在为特征的“再平衡”,无疑将打破该地区原有平衡。
“重返”东南亚:美国的“战略进取”及其影响

2016年2月15—16日,美国—东盟领导人峰会在美国召开,这一近年开创的多边互动的新模式被奥巴马政府视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项重大成果。
事实上,早在2009年,奥巴马问鼎美国总统后,便开始了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军计划,并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海军作战舰艇的60%布置在亚太地区。
[1]在此番美国战略重心由大中东地区向亚太转移进程中,东南亚引起了奥巴马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认为处在了“再平衡”战略的中心位置。
与小布什政府时期的“战略扩张”态势相比,奥巴马政府在全球层面特别是中东地区陷入了某种程度的“战略收缩”[2]之势。
然而,与全球层面的“战略收缩”态势不同,“重返”东南亚:美国的“战略进取”及其影响奥巴马政府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框架下,以东南亚为其战略推进的“核心支柱”。
基于“对抗思维”的“再平衡”战略,提高了东南亚区域秩序构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 张凯/文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却呈现出明显的“战略进取”姿态。
美国强势“重返”东南亚,提高了东南亚区域秩序构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亚太再平衡”战略框架下的东南亚自1975年越战结束以来,在战略和外交层面美国对东南亚一直处于一种“善意的忽视”状态。
[3]到2001年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小布什政府将东南亚开辟为反恐“第二战线”,开启了对东南亚外交“有限的重新接触”[4]战略,但这一时期美国与东南亚的互动仍主要停留在安全层面。
2009年后,面临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奥巴马政府将对外战略的重心转移至充满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并加大了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安全等方面的投入。
东南亚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处于中心地位。
[5]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及东盟之间的互动日益朝全面性、制度化方向发展,东南亚在美国对外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东南亚引起美国重视是多种因素综合发酵的结果,这些因素之所以能产生作用,其根本原因是东南亚对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有其独特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负面影响作者:韩召颖王石山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24期摘要出于对自身优势的过分自信和未来前景的焦虑,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正在成为一种过度反应,这种过度反应有着夸大中美权力转移所带来危险的倾向。
美国不肯承认中国在亚太地区应有的安全需求和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鼓动其亚太盟友挑战中国,试探中国捍卫自身利益的决心。
中美要走向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双方首先需要防止中美关系因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而溢出“非敌非友”的框架。
关键词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防御性现实主义【作者简介】韩召颖,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美国外交政策、中美关系、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等。
主要著作:《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遏制民族主义》(译著)等。
王石山,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一种过度反应2011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
战略要点包括:在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财富与权力中心的背景下,将美国军事、政治和外交资源的分配向该地区倾斜,强化与亚太盟国、伙伴国的关系,将南亚次大陆纳入亚太战略范围,并开始接触缅甸、柬埔寨等非伙伴国;通过参与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介入亚太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增强美军在亚太的超级优势,并制定以威慑和击败中国的“反介入”实力为主要目标的新军事战略;其最终目标是强化美国的亚太“领导”地位,实现亚太地区内部的“再平衡”。
①这意味着,该战略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但是,该战略由于低估了中美都握有之于对方的不对称优势这一事实,而正在冒过度反应的危险:由于过分自信和过分焦虑而过度使用自身的优势,从而增加了双方非必要冲突的可能。
②中美双方的不对称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拥有更强大的实力,因此,相对于中国,美国有更大的选择自由,更倾向于压制对方。
但是,在中美潜在的冲突议题(尤其是台湾问题、美国盟国与中国的领土争端)中,中国比美国拥有更重要的实质性利益,因此,相对于美国,无疑显示出更强的决心。
第二,由于地理临近性是决定威胁认知的主要因素,③亚太各国对中美各自的吸引力和强制力的敏感度不同。
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中国,美国对亚太国家吸引力更大;而相对于美国,中国如果使用强制力,亚太国家的敏感度会更高:因为与中国这样一个临近且强大的国家敌对,将从根本上恶化该国的安全状况。
因此,中国若想使用吸引力以获得亚太国家的友好态度,就需要付出比美国更高昂的代价。
换句话说,在亚太地区争夺友好国家方面,中国更可能处于弱势地位。
但是,如果不追求同亚太国家的友好关系,那么中国使用强制力所带来的损害性后果将会更加显著。
也就是说,与中国不存在实质性利益冲突的亚太国家,它们应采取的政策是首先避免与中国敌对。
这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美国,中国拥有对亚太国家使用强制力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像所有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的关系一样,中美两国在时间上所拥有的优势不对称:当下对美国有利,未来对中国有利。
目前,中国存在被美国遏制乃至预防性打击的担忧,而美国则担忧在中美发生权力转移之后失去在亚太的“领导”地位。
但是,由于中国也是一个核大国(尽管还没有与美国确立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稳定),美国对华的预防性打击几乎不可行;而遏制政策本身不能阻止以内生性为主的中国国力增长。
因此,美国的担忧可能比中国更加显著和急切。
这样,为了弥补在时间上的劣势,美国比中国更有可能过早地利用实力和吸引力优势,进而导致过度反应:首先,过分相信凭借实力优势可以压制中国在与他国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中的决心;其次,过分地利用中国的弱点,运用吸引力争夺亚太国家的“友谊”,不再承认中国在东亚大陆的正当安全需求和影响力,乃至在涉华的领土争端中,对其盟国做出不实的承诺;再次,急切地运用当下的实力优势压缩中国的回旋空间,以取得未来对华的议价优势。
可是这样做的危险在于,如果奥巴马政府无力执行一项在本质上反华的政策,而他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却给了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这样的印象,那么,奥巴马政府必须反思,这种机会主义和因焦虑而行动的短视行为,是否有利于美国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
如果美国无力预防性打击中国或不能扼杀(尽管可能延缓)中国实力增长的趋势,那么美国必须审慎考虑其亚太战略究竟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个与自身匹敌的大国,还是防止出现一个与自身敌对的大国。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不智干涉和过度反应,正在引起中国民间社会的极度不满,从而增加了中国政府使用决心优势和强制力优势的可能——尽管中国这样做,可能不及美国所拥有的优势,并且还可能伤及中国未来的时间优势。
但是,如果美国的过度反应导致中国的核心利益遭受不可逆的损失以及丧失大国在其周边应有的影响力,那么美国必须考虑这种行动的后果:它可能会消解中国精英与民众对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信心,④进而引起双方的过度反应。
正是因为如此,即使美国学者也批评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不必要的”。
⑤进攻性战略误用于防御主导的世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错误的。
在一个以防御为主导的世界中,对一个防御性国家实施一种进攻性战略,这会增加双方对抗的可能。
奥巴马的新亚太战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中美发生权力转移的担忧,害怕失去亚太领导权。
但是,这一担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对历史上大国权力转移导致战争的机械反应,而非根据新情势做出的具体分析。
的确,权力对于国家安全和财富在历史上和当今时代都很重要。
但是,权力之于安全与财富的作用方式,在二战以后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当今国际社会已经因此发生了本质上的变革,以进攻为主导的世界已经转变成了以防御为主导的世界,通过征服和赤裸裸的暴力获得安全或财富的方式,既不再是合法的,也不再是很有效的。
⑥正是这一转变使得权力竞争本身不再是国际冲突的主因。
因此,在一个以防御为主导的世界里,权力竞争本身并不根植于实际的利益冲突,而是由于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对对方意图的不确定,导致彼此为了安全而进行权力竞争。
既然这种竞争并非基于具体的利益冲突,就应该是可以缓解的。
⑦同样,战后国际社会的另一个变化是战后国家财富增长模式的转变:国家财富越来越依赖于国家自身的人力、科技、良好制度对人潜能的激发以及和平贸易。
这削弱了大国之间为争夺经济势力范围而战的动机。
上述转变因核武器威慑力带来的防御优势而得到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奥巴马政府已经默认确立中美之间的核战略稳定性符合其利益之后,⑧这种防御优势将因中国建立更可靠的第二次打击能力而更加稳固。
这些变化对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在于,为中美之间已经达成的文字层面的战略共识提供了基础并使其更加可信。
在2009年、2011年中美两个联合声明中,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中国“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努力”。
⑨这迥异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公开敌对。
它不仅意味着纯粹的权力斗争绝非中美相处之道,同时也意味着中美双方已经朝避免“为权力而战”的方向迈进。
但是,事实上,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却有可能背离这一方向。
首先,人为助推亚太国家之间的紧张,恶化了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非合作性地介入中国周边地区(比如警告柬埔寨勿靠近中国,有意或无意地纵容菲律宾和日本对中国的挑衅),增加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不满;其次,由于不愿对其战略目标——“领导地位”——作出明确的界定,美国倾向于夸大自身的利益和维护这种利益的决心,进而增大了中美潜在冲突的可能;再次,增兵亚太,推行极具进攻性的“联合作战介入”及“海空一体战”理念,⑩进一步加剧了中美常规军力的攻防失衡,从而不利于当今以防御为主导的国际社会的深入发展。
重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如果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依赖于得到双方认可的“非敌非友”关系的持续,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各方不要视对方为敌人,同时,也不要寄希望于对方像朋友一样行事。
这意味着要防止中美关系因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而溢出“非敌非友”特别是“非敌”的框架,就需要双方、特别是美国要避免因焦虑而过分使用相对优势,避免过度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尊重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的逻辑,执行一种迈向中美相互顺应的亚太政策。
确保稳定性信号的准确传输。
由于美国对华“接触—遏制”政策的两面性,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言行不一。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美国对华的遏制政策所传递的信号往往更为明确,而接触政策所发出的信号则既不清晰也不够有力。
遏制信号常常压倒接触信号,使中国对美国的意图产生合理的怀疑。
无怪乎埃齐奥尼(Amitai Etzioni)认为,美国口头承诺与中国保持伙伴关系,但其行动却是遏制中国。
这使中国学者得出了中美关系是“假朋友”的结论。
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一直坚持韬光养晦战略,在与他国的争端中主张搁置争议,并在一些争端中不惜暂时退让以平息事态,换取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和平友好环境。
其结果是容易使外界产生一种预期:当他国挑起与中国的冲突时,中国会倾向于妥协。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外国观察家对2010年以来中国过于“自信”(assertiveness)的抱怨。
这里的问题不在于指责这种抱怨的虚伪性,而在于导致这种预期的成因,即在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过于向他国传递“和平发展”的信号,而在无意中消解了自身权力的威慑性乃至惩罚性。
就中美关系而言,美国开始倾向于提高在亚太地区涉华争端中的要价。
比如在南海问题上,希拉里宣称美国在南海有重大的国家利益,并时常夸大美国对菲律宾的军事保证,从而使中美关系面临新的冲突升级的危险。
因此,如果说美国对华的信号传递充满了矛盾,并且遏制信号往往强于接触信号,致使中国倾向于作进一步的“最坏打算”的话,那么,中国的信号传递则倾向于鼓励美国提出更高的要价。
双方的信号传递都因增大误判的风险而无益于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因此,除非美国决意遏制中国,美国就不应继续传递过于强硬的行动性信号;而中国则应该在传递自身友好意图的同时,加强传递捍卫自身利益决心的信号。
尤其是中美两国都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共同利益,中国有节制地显示和使用实力,有助于威慑地区内的破坏稳定者,从而维持该地区的稳定。
美国应顺应中国合法且适度的安全需求。
即使美国学者也承认,中国周边的安全威胁,美国因素无处不在。
问题是,如果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真的符合美国利益,那么美国就应该“慎待中国的权力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