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文学特性

各国文学特性
各国文学特性

各国的文学特性

一、英国文学的特性

1、帝国叙事诗英国文学的首要特性

英国作为最早海外扩张和殖民的国家之一,大英帝国的形成与衰落在英国文学有完整体现,称之为“帝国叙事”。如,笛福《鲁兵逊漂流记》是英国写实主义长篇小说开山之作,以海外探险和殖民为主题。之后出现众多表现对外扩张的探险小说,大英帝国自豪感和扩张意识登峰造极。如,夏绿蒂勃朗特《简爱》中的人物大多来自殖民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主人公欣然移民澳大利亚等。

2、“乌托邦文学”“反面乌托邦文学”是英国文学的特有传统

首先,“乌托邦文学”是英国人对国家政治蓝图设计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它是一种政治文学,对未来的国家政治和世界政治加以畅想和预测。“乌托邦”一词由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提出,意思是“虚构的理想国度”,对英国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如,培根的《新大西岛》描写岛屿上的机构和习俗,是培根设计的理想国度。此外,诗人骚塞、柯勒津治、雪莱等都表达了乌托邦理想。

其次,“反乌托邦文学”是用幻想、讽刺的方式否定与乌托邦相反的现象。如,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主人公游历各种离奇国度,否定了不良现象。如,赫胥黎《美丽新世界》展示了未来社会骇人听闻的可怕景象,批判社会不良现象。

英国乌托邦文学史为英国政治的未来展望,表现了英国人在政治制度上的想象力、创造力;而反乌托邦文学则对政治上的极权主义走向敲响警钟。

3、经验主义是英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首先,英国文学的经验主义表现为:英国作家喜欢描写自身经验,而不愿描写观念和情感。文学作品与英国人的行为实践有关。如,表现海外扩张的作品,是大英帝国对外扩张的展现;表现乌托邦理想的作品,是英国人政治实践的产物。

其次,英国文学的特色是写实主义。英国作家追求注重细节真实的写实主义。如,莎士比亚最早、最彻底运用写实主义。莎士比亚摆脱“三一律”的限制,追求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二、法国文学特性

1、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

历史上,法国社会始终有着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斗争,各种社会势力之间相互“争吵。这一方面,引发了法国内部更多的斗争和分裂,另一方面,

却造成了法国文学的生动性和丰富复杂性,使法国成为一个充满自由、活力、创造力和魅力的国家。

法国文学特性表现在:

第一,法国文学在写作的创新性、挑战性、论辩性反面远远胜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

第二,法国作家大多同时又是批评家和理论家;

第三,法国文坛众声喧哗的局面;

第四,法国文学关注现实精神。

比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长篇大论,极为善辩。卢梭《爱弥儿》、伏尔泰《老实人》等哲理小说充满大量的思辨论战。并且,18世纪的启蒙主义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狄德罗,20世纪的萨特,首先是哲学家,然后才是文学家。并且,法国文坛众声喧哗,辩论不断。如原为好友的卢梭与伏尔泰,因文学与政治问题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最后发展为人生攻击。

2、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

法国社会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存在教权、王权、贵族、资产者等不同阶层,各阶层之间长期论战。这使得法国在重重复杂的阶级关系、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中留下了许多“夹缝”。作家可以在各阶层之间找到容身之处,如,人文主义之父拉伯雷的《巨人传》,第一二卷出版后被教会判为禁书,但在王权的支持下又成功出版第三卷。这些政治夹缝给了作家较多的回旋余地。

3、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

法国人喜欢奢侈排场、浪漫风流的生活方式。作家个人私生活更以放肆放荡著称。法国文学史的基本特点,是在文艺复兴后的500多年的文学进程中,作家作品标新立异,思想流派争奇斗艳,理论论证新见迭出,这使得法国成为近现代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大部分思潮、新观念的策源地。如,伏尔泰、卢梭、雨果、司汤达、巴尔扎克、萨特、缪塞、杜拉斯等等,几乎每个作家都有情人。并且,很多新的文学样式诞生法国,蒙田首创随笔文体,卢梭首创教育小说《爱弥儿》,又在《忏悔录》中首创自传体文学。

三、德国文学的特性:

1、普鲁士精神:德国文化的心魂。

普鲁士精神是以德意志国家主义、日耳曼种族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其首先反映了德国人渴望统一和国家强盛的强烈愿望,其次也表现为残忍与好战的军国主义,还表现为最高权力者的绝对权力,以及大多数国民的无条件服从。表现

在精神层面,是对观念性、纯粹性与绝对性的追求。对普鲁士精神的坚持形成了德国人独特的性格特征:严肃严谨、喜欢深度思考、擅长抽象思维。

如,《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一书,认为德国为克服政治、文化的分裂状态常常借助非理性的力量。路德维希认为希特勒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德国现象,反映了德国人习惯于臣服独裁者。

2、“席勒”式风格:文学的哲理化与观念化。

德国作家认为,文学作品是表达思想观念、哲学主张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审美不是根本目的。哲学化观念化的表现之一,就是从抽象人性、终极意义上描写世界、表现人生。“席勒式”是“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就是把人物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文学形式上,作品结构散漫,小说结构和情节不集中,不紧凑。

19世纪初期的德国浪漫派小说最能体现席勒式德国小说的特点,作品有《路琴德》等。德国文学哲学化、观念化在文学思潮上的归结点,是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文学。以卡夫卡为代表,重抽象,重概括,重象征,彻底将文学加以哲学化、观念化。表现主义处理人物时,只加以类型化,如“儿子”代表革命,“父亲”代表保守者等。

2、浮士德原型: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

德国文学在描写人与人生时,喜欢采取纵深模式,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因此喜欢纵向地描写个人的成长与命运。这种模式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学。16世纪,民间出现了关于浮士德的传说故事。1587年,一本名为“浮士德博士的故事”出版,使表现人生终极意义成为此后德国创作的首要主题。探究人因为什么而活,怎样活才有价值,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如,莱辛、克林格、歌德、海涅等作家一再取材浮士德的传说进行创作。探索个人成长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成长小说是浮士德原型的一种变体与延伸,最早的作品是《痴儿西木传》。

四、俄国文学特性

1、东方与西方的两面性格。

俄国地理上的东西交汇,宗教上双重信仰,种族上东西皆有,这导致俄国人具有东西方文化双重优势,同时有缺乏东西方最根本的东西,体现出民族精神的双重性。思想文化上的二重性表现为:专制与自由、暴力与人道、个人主义与盲目服从等。思想的矛盾导致精神生活的极端性:虚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民意党、共产思潮、大国沙文主义等等。俄国作家有着非理性、爱走极端的性格,往往以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决斗。

如,普希金1819年开始热衷于决斗,卷入十几次未遂决斗,最终死于决斗。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决斗的边缘。

2、人民性与沙皇情节的悖论。

作家既有人民性,又有浓厚的专制主义思想;既有忧国忧民的平民主义意识,又崇尚极权专制。人民性表现为:作家用文学形式反对封建农奴专制,呼吁农奴的解放,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呼声。“沙皇情节”指俄国人意识深处对国家极权和极权人物的崇拜。沙皇情节有两个表现:第一,歌颂君主、领袖;第二,在作品中描写榜样。

从15世纪开始,俄国文学史中大量作品宣扬君主专制和皇权思想,如《韵体诗》《百花园》描绘理想的君主形象,赞美俄国专制制度。19世纪,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普希金也热情颂扬沙皇。十月革命后,沙皇情节在苏联文学中不但没有断绝,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歌颂对象变成了革命领袖列宁和斯大林。并且作品中描写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热爱当、热爱社会主义苏联的英雄人物大量出现,成为特色。如,高尔基《母亲》中的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等。

3、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

在世界文学史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学家整体上遭受过像俄国作家那样多的、那样深重的苦难,也没有一个国家在那么长的时间中持续不断地对自己的作家实施过那样多的屠杀、监禁、流放、驱逐等迫害行为。这导致作家干预社会、暴露黑暗、反抗专制的“人民性”淡化,转向描写个人世界,表达内心深处“我多余”的感觉。这种消极心理形成俄国文学史上所谓的“多余人”文学形象系列。如,《谁之罪》中的别里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等。

“我多余”感受上升到宗教层面,就产生罪恶感和忏悔意识。忏悔意识深入俄罗斯文学中,主要表现为作家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和深刻的自我分析。如,赫尔岑认为。果戈理的两部作品《钦差大臣》、《死魂灵》是“现代俄国可怕的忏悔。”《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感到马斯洛娃的堕落与自己有关,而深深忏悔。

五、美国文学的特性

1、美国文学是多族群化与本土化的统一

2、“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特色主题

3、个人英雄主义凸显美国文学的性格

六、印度文学的特性

印度文化是一种以“超自然”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的文化,可以概括为文学艺术的“泛宗教化”。

1、文艺内容泛神化

“泛宗教化”首先表现为文艺内容的泛神化。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是把观念中的神形象呈现出来。人的灵魂及其解脱问题,是印度文学艺术永恒主题。文艺内容泛神化的途径,是印度人对所谓“化身”的信仰。印度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神的化身和表现。如,两大史诗中“化身”观念是情节构思的主要依据。《摩珂婆罗多》毗湿奴大神的化身“黑天”是主角;《罗摩衍那》中,毗湿奴化身“罗摩”的传奇经历是史诗的核心内容。

2、文艺形象泛众生化

“众生”是印度宗教的重要概念,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和诸种动物。印度独特的生活环境“森林文明”为文艺形象泛众生化提供条件。其表现为:

一,“众生平等”观念明显,人与其他众生享有同等地位。如,两大史诗中,人、动物、神与魔共同登台。如,《沙恭达罗》第四幕,沙恭达罗为寻找爱人而历来净修林时,依依不舍的向林中的小鹿等动物花草告别。

二,用众生的形体标准来规范人体美学,使大自然的各种动植物的曲线与造型作为人体美学的规范。如,人的面部为椭圆的卵形,眼目像弯弓或一种树叶,女人的嘴唇与红相思果相似……

三,文艺形象的泛众生化还表现为神的形象泛众生化。如,性力教派崇拜女性生殖力,把毗湿奴的配偶女神作为偶像加以崇拜。印度人认为,神创造了众生,具有众生的一切特征。

3、文艺形式泛音乐化

文艺形式的泛音乐化是指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存在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印度文学艺术的明显特征是,追求丰富变化和强烈韵律。这有利于表现印度人的宗教感情。如,印度舞蹈理念来自“宇宙式舞动”,乐舞之王湿婆大神就是音乐的象征和化身。其表现为:

一是吟诵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承方式与接收方式。如,《吠陀》、《往世书》都可以吟唱。

二是文学样式以诗体为主,用韵文写成。

三是一个主题音调重复出现,即“复沓”。印度人不厌其烦的变着花样重复作品的篇幅一个主题,使得作品的篇幅冗长无比。如,《摩珂婆罗多》是公认的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史诗,很多内容反复强调。

七、犹太-希伯来文学的特性

希伯来文化显示出罕有的单一性。

1、一本书:《希伯来圣经》与文学的一元化、纯粹性和排他性。

《希伯来圣经》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2世纪长达800年的时间陆续编订的,是犹太人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希伯来语写作的犹太教宗教经典。内容上,包括早期犹太人的历史、律法、伦理道德、神话传说等;文学方面,保留了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文学形式。由于希伯来民族迁徙客地,希伯来语的发音逐渐失传,形成“一本书主义”的文学特性。

2、一个神:耶和华的文字抽象

耶和华是犹太教信奉的唯一神。

第一,“神人同形”,《希伯来圣经》将神高度人格化。如,耶和华和摩西立约时,耶和华允许摩西看到自己的背影;耶和华想犹太教始祖亚伯拉罕显现时,还是人形。

第二,《希伯来圣经》将神加以形象上的模糊化。主要手法有:1,将神与自然现象荣威一体,突出的是火光。如《诗篇》中说“有烈火在耶和华前头行走”。2,将神的空间位置模糊化,神直接运用语言来表达其意志。如,《创世纪》写神创造人,直接通过神的语言指令。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3,通过描写神的性格与行为令人不可思议的特性。如,耶和华具有雷电之神、毁灭之神、火焰之神、洪水之神的综合特点,喜欢暴力,反复无常。

3、一个梦:从亡国到复国的题材主题

《希伯来圣经》几乎所有作品都与家园主题有关。如,“先知文学”对将要亡国的警告,抒情诗与“智慧文学”抒发作为囚徒的痛苦感受,《希伯来圣经》贯穿着西伯来人作为亡国奴和流浪客民的独特体验,是犹太人建立家园、丧失家园、试图回归家园的历程。

八、阿拉伯文化的特性

1、文化的“沙漠特质”:扩张、包容与吸纳性

第一,阿拉伯地处沙漠地带,自然环境培养了阿拉伯人强烈的个人意识、部落主义、地域主义,民族主义倾向。伊斯兰宗教以《古兰经》为精神动力,形成

了强大的中心凝聚力。如,20世纪中期发生的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人的“中东战争”,一致对外时穆斯林内部矛盾被淡化。

第二,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涵盖性。阿拉伯人积极与外民族文化融合,与俘虏的外族妇女结合,混入很多外族的血缘成分,积极接纳外族文化因素。如,阿拉伯向外族文化学习的“百年翻译”运动,翻译希腊、埃及等国的经典,促成本国文化的高度繁荣。

2、诗人的“沙漠性情”:多变性与极端性

阿拉伯文学的多变性、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阿拉伯诗人的性情。阿拉伯“诗人”原为“学者”的意思,后来因政治斗争成为歌功颂德的宫廷诗人。诗人们性格矛盾,变化无常,缺乏操守。如,诗人艾布泰玛姆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写“颂诗”,几乎每个大人物他都歌颂过。诗人们纵欲放荡,我行我素,追名逐利。如,诗人柏萨尔对哈里发大唱赞歌,终因作恶多端被哈里发下令鞭打致死。总之,阿拉伯诗人的多变性、矛盾性、极端性导致了文学的矛盾性。

3、作品的“沙质结构”:颗粒化、松散化

阿拉伯文学具有“沙质结构”:即谋篇布局上缺乏系统与逻辑。如,《古兰经》按不同时间地点记录先知穆罕默德的演讲,但章节之间没有关联。

所谓“颗粒化”,是指格言、警句、谚语等只言片语的文学形式。阿拉伯人将知识、心得用最短小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颗粒化”反映在诗歌创作中,是诗歌结构的松散化。如,阿拉伯诗歌最经典样式“卡色达”就没有结构。诗中每一种主题内容的转换是随意的、突然地,没有逻辑。由于谋篇布局的缺陷,沙质化的诗歌结构模式,阿拉伯人写不出具有宏大叙事结构的史诗作品。

八、伊朗(波斯)文学的特性

1、一流诗国:诗人之邦的形成

首先,波斯诗人高度职业化、准职业化。众多诗人终生以赋诗为生,作品数量极多。如,菲尔多西《王书》和莫拉维《玛斯纳维》等叙事诗卷帙浩繁。

其次,波斯诗歌艺术水平很高。歌德曾赞赏波斯出众的诗人很多。波斯具备了诗歌繁荣的条件,诗人充满自豪自信。如,菲尔多西用30年创作史诗性唱片叙事诗《列王纪》,标志着伊朗民族文学的复兴。

2 二元对立:袄教精神的渗透

袄教是伊朗的民族宗教,其善恶“二元神论”的教义,极大影响伊朗民族文学。

首先,袄教的民族主义,发展为文学中的泛伊朗主义。如,《列王妃》歌颂民族英雄时表现出泛伊朗主义思想,以伊朗为善,以他人为恶,以外族为恶,走向了唯我独善的自我中心主义。

其次,袄教善恶“二元教义”具有明显的二元绝对性。对自我才能的炫耀,对自我道德的吹嘘,对他人的冷嘲热讽,对敌人的切齿痛恨,但很少看到自我忏悔、自我剖析、自我批判。

第三,诗歌主题也形成了“ 二元对立”模式。常见的有“歌颂——讽刺”模式,“明君——暴君”模式等。这种模式使诗歌充满张力,但容易前后矛盾。为了消除矛盾,“苏菲主义”诗歌诞生,成为波斯文学史上重要流派。

3、四方交汇:文学的“介在性”特征

波斯处于东西方交汇处,其文学具有“介在性”或“四方交汇”特性。波斯文学与东西方文学都有内在关联。波斯文学具有欧洲文学的哲学化、思想化倾向,也具有东方文学的伦理化倾向。如,诗人安瓦里在诗中表达了鲜明的个人思考,具有西方文学色彩。如,萨迪的《蔷薇园》以世俗的道德教诲为主题,具有东方文学的伦理特色。

九、日本文学的特性

1、思想构造:皇国观念与“脱政治”的二元结构

首先,日本传统文学中,发思古之幽情,吟山川之美丽,写个人之喜怒哀乐是基本主题,而很少评论政治问题。如,《古事记》是日本最古老的经典,为皇家寻找神圣起源,之后没有为政治歌功颂德的作品。如,《万叶集》以歌颂日本江河山水为主要题材。

其次,日本现代文学仍然保持与政治疏离的状态。如,维新政治为日本文学奠定了近代化基础,但文学仍然保持与政治疏远的状态。原因有:一,日本作家认为是艺术就得离开现实;二,日本文学作家多为政治局外人;三,日本皇室权威不容置疑。

但是,日本脱离国内政治,却是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者。

2、情感表征:情趣性、感受性的极度发达

日本古典文学推崇以情趣性、感受性为基调的“物哀”、“幽玄”审美情趣。“伤感、缠绵悱恻的物哀”的含义大致是“人由于接触外在环境触发而成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的感情,有多愁善感、感悟兴叹的意思。”“幽玄”就是一种语言难以表现的幽深趣味和余情,是一种言外余韵与朦胧之美。如,《源氏物语》叙事相当片段化,基调也是情趣性和感受性。

形成发达的情趣性和感受性的原因可能有:一,日语语言具有情趣性;二,古典作家以家族的小集团为写作对象,贵族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影响写作情趣;三,日本人有“撒娇”的心理感情;四,日本地理环境影响情感的起伏变化。

3、审美取向:以小为美的“人性形”趣味

“人形”即偶人,小巧、精致、可爱的“人形”趣味根植于日本文化。

首先,日本文学以小为美的缩小取向,表现为对大陆文化的删繁就简。如,日语字母的“假名”是将复杂的汉子删繁就简创制的。如,日本文学体裁短小,和歌总集《古今集》只有31个音节的短歌,长诗被淘汰。如,日本人用短歌把汉诗缩小,用俳句把短歌缩小,使俳句成为世界最小的诗歌形式。

其次,日本文学以小为美的缩小取向,表现为文学作品营造的艺术空间狭小。如,以《源氏物语》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以“私小说”为代表的近代纯文学,从空间上都可以叫“室内文学”、“家屋文学”。如,夏目漱石《我是猫》几乎所有场景都安排在房间里。川端康成《雪国》开头用“隧道”把“雪国”与外界分割开。都体现对狭小空间的追求。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文学的区域性与世界性

一、亚洲文学的区域性

1、汉语文是东亚各国传统文学的血脉

2、印度语文是南亚、东南亚文学的母体

3、伊斯兰教是中东文学一体化的纽带

4、“三块连成一片”形成亚洲文学区域

二、欧洲文学的区域性

1、欧洲文学的“二希”源头及其会合

2、中世纪三种文化的融汇与欧洲文学区域的形成

3、近现代欧洲文学的多元统一与连锁共振

三、拉丁美洲文学的区域性

1、拉美文学区域的网状构造

2、外来化与本土化

3 、后进性与突进性

四、黑非洲文学的区域性

1、黑非洲文学区域与“黑人特性”

2、共同的口承文学传统的

3、共同的现代文学主题:文化冲突

五、从东西方文学到世界文学

1、东方文学、西方文学两大分野的形成

2、东西方文学的交流与趋近

3、“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种种迹象

问答题:

一、亚洲文学的区域性是如何形成,如何表现的?

亚洲有三大文学圈: 东亚地区的汉文学圈、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文学圈、西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学圈。这三大文学圈既具有相对独立性 ,也具有相互关联性与相互重叠性。三个文学圈以宗教传播为驱动力 ,各自不断地从中心向外延伸扩散 ,最终在各自的边缘处互相叠合 ,最终“三块连成一片”。由此,亚洲文学区域得以形成。亚洲文学区域则呈现出“三点扩散、渐次重叠 ,连成一片”的特点 ,在结构上犹如三个边缘相接的圆环。

(一)汉语文是东亚各国传统文学的血脉

汉文化在东亚文化中具有核心辐射作用。表现在:

第一,大陆地区对周边少数民族逐渐影响与同化。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折服于汉文化,形成汉文化本土区。

第二,周边民族对对汉字汉文的引进、改造与使用 , 是“东亚汉字文化圈”形成的先决条件。如,当时没有民族文字的韩国、日本、越南直接使用汉字,并利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

第三,汉语及汉文学对东亚各国文学的影响 ,体现在语言文体层面和作品题材层面。东亚各国模仿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体进行创作。如,8至 10世纪日本

的奈良与平安两朝,贵族汉文学 ,以宫廷为核心 ,以汉唐文学为模仿对象 ,用汉文修史如(《日本书纪》),用汉文作文(如《经国集》、《本朝文粹》、《本朝续文粹》)等 ,用汉语赋诗(有《怀风藻》、《文华秀丽集》)等。东亚各国运用中国题材进行创作。如,日本有中国题材的《唐物语》短篇物语集。朝鲜,18世纪著名的文人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等都以中国为题材。

(二)印度语文是南亚东南亚文学的母体

首先,语言文学是南亚和东南亚半岛地区各国文学的共同母体。例如,斯里兰卡(原称锡兰)岛上的两个民族最早是从印度迁移过去的,从印度传去的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也占据着统治地位。又如,内陆国家尼泊尔自古就属于古代印度文化版图的一部分。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是尼泊尔人。

其次,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 ,确立主导地位,佛教文化对东南亚半岛地区的影响更加强大。例如,比如柬埔寨、缅甸等国书面文学的源头都是刻碑记事的“碑铭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无不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

(三)伊斯兰教是中东文学一体化的纽带

公元 7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创立 ,将这一广大地区统合起来 ,有了统一文化和繁荣的文学创作 ,并形成相对完整统一的文学区域。可以说 ,伊斯兰教与建立在伊斯兰教基础上的阿拉伯帝国 ,既是西亚中东文学的基础 ,也是该地区各国文学一体化的纽带。

例如,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波斯文化与文学的改造与同化是典型表现。7世纪中期被阿拉伯征服后,在宗教信仰上 ,波斯人改变了自己古老的琐罗亚斯德教信仰而改信伊斯兰教。在语言方面 ,波斯人所使用的中古波斯语受到了强烈冲击 ,而蜕变为现代波斯语。

(四)“三块连成一片”形成亚洲文学区域

东亚地区的汉文学圈、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文学圈、西亚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文学圈。这三大文学圈既具有相对独立性 ,也具有相互关联性与相互重叠性。形成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丝绸之路的东西方贸易;第二,主要得力于佛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

例如,中国西汉末年来自印度的佛教 ,向北传向中亚,东汉末年 ,再由中亚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唐代 ,中国将大量佛经译成汉文 ,并将佛教一定程度地中国化之后 ,再向朝鲜、日本与越南北方地区做二次传递 ,从而在东亚文学圈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学传统。

二、欧洲文学的区域性怎样形成的?

欧洲文学是一个具有广泛联系性与相同性的文学区域。古代二希文化与文学的对立互补、冲突与契合,为欧洲文学区域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为推动力近现代欧洲文学的连锁共振,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文学的区域性。欧洲文学区域具有“两点(希腊、希伯来)连成一线”的“同源、单线演进”的特征 ,呈现“y”状结构。

(一)欧洲文学的二希源头及其会合。

1、二希文化即希伯来——神教文化和古希腊——罗马的自然宗教与世俗文化。二希文化有着不同与对立:希腊文化是个人主义的文化,希伯来文化则是神本主义的文化;希腊文化是以人性本能与原始欲望的满足为旨归的文化,希伯来文化则是限制人性欲望,并将此视为罪恶的“原罪”文化。

如,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行动,有很强的叛逆精神、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他敢于违抗天地宙斯的意志,盗火给人类、他勇敢善战,热爱自己的民族。古希腊文学中有很多这样的英雄。

希伯来神话则认为人的意志无足轻重,一切都是神的赐予。如,《出埃及记》中,西伯来人的民族英雄摩西带领战士突破千难万险逃出埃及,返回家乡。摩西表现出来的英勇与智慧不过是神力显现而已,真正的英雄不是摩西本人,而是上帝。《希伯来圣经》中唯一神耶和华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性与权威的象征,不喜欢逞纵原欲的人。如,历史参孙力大无比,被授予神力。但参孙有着希腊英雄那样的纵情享乐的习性,贪恋美色,最终被挖掉双眼,备受折磨。

2、二希文化的契合点:第一,都强调理性与节制。希腊文学艺术追求秩序、匀称和节制。如,苏格拉底、奥德赛等充分享受生活,节制有度;俄狄浦斯王等则缺乏节制和均衡,傲慢自负,招致毁灭。第二,希腊人的命运观念与西伯来人的上帝观念有某些相同性。希腊人的命运是由一种神来决定的个人无法摆脱的宿命,《希伯来圣经》中人世发生的一切也都有上帝操控和导演。第三,古罗马时代,罗马帝国的国家主义、集体主义与希伯来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契合。古罗马人崇尚文治武功,演化处对集权国家的崇拜和对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与国家主义精神的推崇。

3、二希文化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公园4世纪新的基督教文化。欧洲中世纪文化就是整个欧洲基督教化的过程,为欧洲区域性性形成奠定基础。

(二)中世纪三种文化的融汇与欧洲文学区域的形成。

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基督教对南下入侵的日耳曼人、北欧地区未迁徙的日耳曼人、东欧地区的斯拉夫人逐渐征服的过程。欧洲中世纪文化就是整个欧洲基督教化的过程。整个欧洲使用一种语言——拉丁语,最主要的文学样式是宗教文学。包括圣经翻译文学,赞美,祈祷,忏悔的诗文等。

(三)近现代欧洲文学的多元统一与连锁共振。

首先,拉丁文是欧洲各民族语言的共同母体,使欧洲语言在差异中有相当的共通性。

其次,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宗教、战争、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交流与联系,加强欧洲区域文学的整体性。

第三,文学思潮是联系欧洲近现代文学最有力的纽带。思潮运动的基本路径是,几乎都产生于欧洲西部和南部,“西南风”(英、意、法)向东北方运动。文学思潮所推动的欧洲文学区域性,表现为多元统一、连锁共振的特征,文学主题题材上都具有区域性特征。

如,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思想文化上的一次巨大深刻变革。文艺复兴结束了政教合一的基督教统治,拉丁语也逐渐被各种俗语取代。文艺复兴早就欧洲文学的多元化,强化了欧洲文学的区域性。另一方面,二希文化在欧洲文学的融合,也表现为希腊人本主义的原欲文化与希伯来的神本主义的原罪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文学?或者说文学的特质是什么? 在比较中来认识:1、与绘画用色彩、线条,音乐用声音和节奏,舞蹈用形体动作和表情,雕塑用物质材料和形状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①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② ①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2页。

《文心雕龙·原道》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文心雕龙·神思》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征的艺术特征如下:(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其形象是间接的;与音乐相比,其形象又是直接可感的。(2)、表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再现和表现外宇宙和人的内宇宙的所有内容。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

精神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泛指文学),由诗加以形象化。

”①可以说,所有物质的与精神的,动态的与静止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在的与外在的,文学描绘的内容无比广阔而丰富。这一点其他艺术形态却不能胜任,譬如雕塑和绘画只能表现瞬间的现象。不仅如此,文学能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其揭示的人类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的情感的细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远远不能及的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s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1分)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1分)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3、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1分)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4、“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1分)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5、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1分)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6、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1分)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7、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1分)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8、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1分)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9、中国最早的诗论是()(1分)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0、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1分)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1、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1分)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12、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1分)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3、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1分)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14、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1分) A:严肃文学 B:纯文学 C:精英文学 D:大众文学 15、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1分) A:孔子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简介

第二讲英国“文艺复兴”文学 2.1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席卷欧洲的文化运动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的转折。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美术、雕塑、文学艺术等的繁荣为标志,经由中欧、法国,最后传到不列颠。“复兴”在这里指对欧洲古典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的重新挖掘和张扬,是指欧洲的文艺经过漫长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黑暗时代后又重新恢复了古典时代的辉煌。在英国,“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都铎王朝时期文学的繁荣。代表人物莎士比亚。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互相推动,它们根植于中世纪,却又共同从成了一种与中世纪决裂的历史局面。 首先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 地理和科学的新发现。哥伦布达伽马 16世纪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人文主义的张扬;基督教神学的改革。 2.2 英国文艺复兴 根据文坛和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英国文艺复兴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 第一,15世纪末---16世纪前半叶,复兴初期,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印刷术传入英国推动了人文主义文化的传播。 代表: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第二,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代。 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斯宾塞的诗歌 第三,从莎士比亚去世到17世纪中期。英国文艺复兴的晚期,运动逐渐走向低落。 代表:哲学家及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特征是诗歌和戏剧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 2.3代表作家及作品 2.3.1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为皇家法官。希望其成为律师 1504,26岁成为下院议员。反对亨利七世,退出政坛。 15.9,亨利八世即位,恢复政治生涯,次年被委派位伦敦助理行政官,官至财政部长,下议院议长和帝国大法官。 因反对亨利八世与教会对抗被斩首。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离开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样,离开了语言,文学便不能存在,因此人们称语言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语言本身,探讨文学本质最简单的方法在于弄清文学中语言的特殊用法。 与儿童文学用艺术形象表现多方面内容的要求相适应,儿童文学的语言也有其艺术表现上的特殊性。 一、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表现,把大千世界的性质、情状展示给读者,使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奥妙就在于形象生动,一字一词即能传神,令境界跃然纸上。 文学语言的形象化,主要是通过形象性的表述达到叙述事物,描写环境,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作用。文学语言要求对事物本质和主要特征做出精确描写。但这种精确性不同于科学语言的精确性。科学语言有着严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而文学语言则常常在精确性的背后带有较大的延展性和创造性,即赋予读者深广的感知、想像空间。 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性更为重要。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儿童将亲身经验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地结合起来。在儿童文学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这样的语言:“稻穗儿一摇一摆的,好像在向小花点头”、“我觉得自己比洗了一百次澡还要干净”、“拇指姑娘冻得直像风中秋叶似的抖个不停”这些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对于各种事物有了清楚、准确的印象和理解,对于人物心理有了真切、细致的体验。这样,儿童在诵读诗歌,倾听故事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会得到满足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这些都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产生的效果。 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美丽的玻璃。然而它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铁锚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这是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开篇,它生动优美地描绘了海的湛蓝与深广,令读者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可以聆听,更可以想像。这些语言没有具体说明海水的清洁程度和深度,却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 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①②③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④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 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①②③④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①②⑤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①②③⑤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②④⑤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外国文学史欧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复习要点

欧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复习要点 14世纪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大规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产生原因: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独特和直接的原因。①中世纪民间文学进步作品、骑士文学的非宗教因素和一些僧侣异端思想为文艺复兴提供一定基础;②13世纪前后就已产生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因子--城市市民文化形态;③直接文化原因--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重新发现。 人文主义文学: 特征:新质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文学品格①对人的关注成为这一文学精神核心(人文主义); ②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是其基本题材和主题;③艺术风貌发生极其深刻变化:人的精神世界、欲望追求、情感特征等成为基本艺术追求/中世纪文学的“寓意”“象征”被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方法取代/扩大了体裁领域/鲜明的民族特色。 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文艺复兴发源地,但丁第一人,并与彼得拉克和薄伽丘称佛罗伦萨文坛“三杰”。彼得拉克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人文主义之父”。第一位通晓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者。“桂冠诗人”。代表作《歌集》抒发对女友萝拉(劳拉)的爱情。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彼得拉克体)(4433组合)又称“商籁体”,使之达到完美。 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的鼓手。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十日谈》被称“人曲”。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作。他是故事集,但不是普通汇编的故事集,其框架式结构对后世文学产生极大影响。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①许多抨击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的故事;②描写男女爱情故事;③抨击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④全面发展人的观念。 还有阿利奥斯托《疯狂的罗兰》塔索《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法国文学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特征:至始至终存在贵族与平民两种倾向。、 龙沙等“七星诗社”有浓重的贵族倾向。 拉伯雷《巨人传》(乌托邦思想)两巨人名字卡冈都亚(高康大)和他儿子庞大固埃。 卡冈都亚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式,院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做你想做的事),具有乌托邦式理想。不足结构较松散。 蒙田《随笔集》欧洲近代散文创始人。 西班牙文学流浪汉小说和骑士文学畸形繁荣 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发源地西班牙,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基本特征:①思想上,主人公多无业游民,不幸命运,为生活所迫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及消极反抗情绪;②取材上,现实生活,市民平民生活;③结构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足迹经历生活安排场景。 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无名氏的《小赖子》(《托马斯和上的小拉撒路》)。主人公拉撒路。 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作家,现代小说之父。“雷邦托的独臂人”。 《堂吉诃德》西方长篇小说奠基之作。(堂:贵族标志)漫游的形式。 创作愿意:本意是看起来似乎是“要把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并“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并且实现了。《堂吉诃德》大于作者原想法,他把对社会现实的描绘结合起来,逼真再现了贵族绅士的专横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欧洲第一个悲喜剧双重因素的形象,底色为喜剧人物。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e)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马洛将戏剧情节集中于一个主要角色的做法、他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体诗戏剧对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

文学创作的四大特性

“过去总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真实性、现实性、文学性。其实还应该加上一个思想性。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就注重思想性,追求独特的感觉认识和独特的发现、深刻的见解。”1月8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杨黎光报告文学《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在发言中如是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介绍,《大国商帮》以粤商为蓝本,以国际国内商业发展史为背景,以商人、商业和国家命运为思辨维度,追寻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轨迹。作品以一地之商帮来探讨宏大的主题,见出作者的抱负和“野心”。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说,杨黎光以往的报告文学创作,选材往往是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个事件,都比较小巧,可以说都是用脚走出来的。但后来,“画风”大变,从内容到选材越来越沉重,时空的跨度越来越大,不仅是用脚走出来的,而且有着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传统的报告文学就是写人记事,而杨黎光的创作实践对这个传统构成了“冒犯”,因为“他写商帮的历史,融入了个人的思想发现和大量的观点阐发”。“薄薄的一张信纸,寥寥27个字。”这是杨黎光报告文学代表作《没有家园的灵魂》的开篇。到了《大国商帮》,正文第一句是:“今天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了海洋的力量。”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表示,这多少表明,杨黎光开始致力于去模式化写作,是一个新的开辟。杨黎光表示,这部《大国商帮》和他之前完成的《中山路》《横琴》,构成他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三部曲,创作的初衷是“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 在李炳银看来,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有自己的风格,他本人在作品中是一个强大的存在,是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写作追求思想的强度和深入的程度,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在商言商”,而是有着思想的“核”,具有史志品格。 在他看来,传统报告文学观念过度强调文学性,要有精彩饱满的故事,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报告文学光有文学性,而缺乏思想性,那可能就产生不了灵魂的震撼力。好的报告文学作家,都要经历一番人生风雨和社会沉浮,落笔才有思想洞察力,才有社会见识。这也是为何一般来说年轻人写不好报告文学的重要原因。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现在不少报告文学作家也注重思想性。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材料进行简单的拼贴式组合,看上去洋洋洒洒,很有气势,对思想的阐释也就那么一点点。而杨黎光的写作,善于抓住一个观察对象,力求有所认识、有所发现。在这个基础上,他以思想为“钻头”,对所书写的对象不断地钻探,不断地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他的这部《大国商帮》,就是一种‘钻探式写作’,是总结中国经验的一部有创见、有分量的文学作品”。 《大国商帮》跨越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这是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关于中国商业文化的书,彰显了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不能仅仅用文学价值来衡量,也值得向企业家推荐。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刘禹锡的一句话,‘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作品的‘高’和‘长’,不仅依赖作家的思想积累,也依赖长时间的心血和汗水的积淀,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使命和文学使命。”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说。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看来,杨黎光的创作,让自己意识到,“作家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力求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教化和推动作用”。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一、概念题(10 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 淘宝金榜题名试题店铺独家题库

文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的特征究竟有哪些?目前文论界和修辞界尚无定论,对文学语言特征一些主要特征的归纳尚有争议,笔者倾向于较为常见的五性说,本文试图在当代学者对文学语言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做一浅析和归纳。 关键词: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确定了文学语言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加以区分。在甄别这二者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也随之明晰。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范畴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和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有更广阔却相对更模糊的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特征。[2]文学语言虽然允许有某种灵活变通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地方,但事实上文学语言并没有在普通语言之外,另创一套语法和词汇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我们平常使用的那套语言。[3]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4]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5]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浅谈文学的形象特征 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甲 李津09523017 一、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文学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生动具体、宛在眼前的特征,文学形象是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美学蕴涵的艺术画面,这一艺术画面由人物、情节、场面、环境、景物等构成,但一般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其他形象都从属于人物形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而文学形象的美学蕴涵由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意蕴灌注而成,同时又与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体验、认识、思考和态度相连。可见文学的形象性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丰富的内涵。 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 但是文学形象不是一种精确的、定型的形象,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双重功能(符号语言与情感语

言)、概括性、间接性以及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主观差异性造成的。它使文学形象丰满多值,使文学意境富有飘逸美,并以此调动读者的审美创造力,是文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文学形象的模糊性是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应该把握的一个亮点。 形象所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语言,它最忌直露,清晰明白,使人一览无余。它必须留下许多未定点,以使读者拥有充分的想像空间,也就是要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学形象具有象外之境和味外之旨。同时形象的创造完全是作家的一种个人化的言语过程,作家虽然也得使用语言系统即必须以公共语义为基础,但作家在使用的过程中已对其进行了主观的改造,即对公共语义进行了灌注生气的情感化的处理,从而使语言发生了扭转和偏离,不单是形象而且使整个文本的结构都形成了深浅两个层次。 但是如果作者把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作为自身创造文学形象的追求之一,作为激发读者再创造的手段或者说把它放到大不必要的位置,实际上是误解了文学形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理,并“有可能”被“形而上”的诗歌创作方法论,认识论提供其存在的理由,是那些形式主义一再肯定诗歌创作就是话语创作的其中一个“始作痈”,笔者在此篇有志于通过文学理论堵死他们的出路。 文学形象不确定性重要,但这不是人为利用它的理由,它只是语言功能局限的客观产物,也不是诗歌蕴藉可以广泛使用的手段。蕴藉的动力在于作者物化情感审美的个性使然,蕴藉是作者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蕴藉和语言陌生化和阻抗性本质上,牛头不对马嘴。文学形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_第一章_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外国文学之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 1、以人为中心,赞美人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哈姆雷特》 2、宣扬个人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人生幸福。《第十二夜》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终成眷属》《十日谈》只有品德使生时平等的我们发生 了贵贱之分 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知识就是力量。《巨人传》《堂吉诃德》 人文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论 反封建更偏重伦理道德与生活,而不是推翻封建主义,后者是启蒙文学的目的。 反宗教是在承认宗教的前提下,偏于揭露教会的腐败与黑暗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地位 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希腊文化之后欧洲文学是的有一个高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特点 1、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 2、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 对乌托邦未来的向往。 3、这一时期是欧洲主要国家文学诞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特征 1、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2、忠于现实的同时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和对乌托 邦的向往 3、在人物塑造上达到新的高度,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形象,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悲喜剧混合: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首创,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在一出戏里,悲剧喜剧因素结合。有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首创的田园诗体悲喜剧混杂剧。这是新剧种对美学的戏剧范畴的发展。 悲喜剧因素混杂在一起,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莎士比亚喜剧为悲喜剧提供了范例。《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流浪汉小说:商业化的产物,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旅行的直接后果。《小赖子》 人性概念的发展 人性是有价值判断的,有人性美,也有人性丑。并非说到人性都是好的。这是对作品评价的一个尺度。 人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为社会文化条件所决定,随着科学、哲学、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流动变迁。 《十日谈》描写的某些人性在当时曾对社会的发展起进步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发展到今天则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腐朽没落的东西。比如纵欲的渲染和损人利己的肯定。意大利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文学巨星: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主要描写爱情 薄伽丘:《但丁论》 《十日谈》1、自然性:肯定情欲,歌颂爱情 2、社会性:要求平等,维护尊严 3、阶级性:肯定享乐,宣扬利己 4、个性:赞美聪明,歌颂进取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作者:佚名 摘自:中国少儿文学网 (一)浅易、简洁。 “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老舍《儿童的语言》) 鲁迅先生在翻译《表》时曾打算“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仍也可以看”,结果“译得不三不四”(《表译者的话》),这种自谦的说法从另一角度说明浅易、简洁的艰难。 高尔基认为:“文体的简洁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学质量的办法来达到的,这是真正艺术技巧的结果。” 例如,同样写大雁,下面两首诗的语言水准就差距甚远。 “秋风吹,雁南飞,整整齐齐排好队。个个不离群,好像亲兄妹。”既简洁浅易,又形象有益; 另一首同题诗歌的其中一节写道:“我们在中国是妇孺皆知远近闻名,多少诗人画家将我们写入画幅谱进诗文,我们也最爱这个国家多么辽阔广大任我们南迂北移,我们更爱这里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勇敢热爱和平。”概念化、成人化,诗中的“妇孺皆知”、“远近闻名”、“辽阔广大”等词语已由于深或抽象,无法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 白墙上的黑手印儿 作者:李少白 马路上跑来小秋秋, 边走边跳边拍球, 球儿碰着果皮箱, 咕噜噜——滚进污水沟。 秋秋好不容易把球捡起, 污水却沾满了双手, 他望着白墙想了个办法, “啪!啪!”两巴掌,手印儿壁上留。 说来也真奇怪, 这手印儿老爱缠住小秋秋, 不知要找他做朋友, 还是和他做对头? 秋秋上学打这儿经过, 手印儿向他招招手: “喂!快来呀, 我的好朋友……” 秋秋回家排队走, 步子迈得雄赳赳, 手印儿朝他摇摇手: “哼!别装蒜,羞!羞!羞!” 秋秋打定主意, 绕开手印儿,马路那边走。

哪知,手印儿远远朝他指—— “是你,是你!别溜,别溜!” 秋秋挺起脖子偏着头, 可还是免不了转头瞅一瞅, 呀!手印儿像举手告老师: “瞧!是秋秋让我在这儿出丑!” 夜晚,秋秋睡在床上, 拳打脚踢,又喊又吼, 妈妈把他摇醒, 他说:“黑手印儿抢我的球……” 是呀,好孩子干了不光彩的事, 心上总像压着块大石头。 秋秋决心用自己的行动, 把这块心上的石头搬走。 ……这天,大家看见墙下有个孩子, 踮起脚,昂着头。 用小刀轻轻把那黑印儿抠, 一脸盆石灰水放在身后。 过路的一位阿姨说: “看!多么可爱的小朋友。” 这时,秋秋的脸红了, 你说他是高兴,还是害羞 简析:该诗语言浅显简洁,没有深难的字或较难懂的意思,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和知识水平,而且具有教育意义。 (二)规范、优美。 儿童文学有教导儿童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只有规范、优美的语言才能促成这一任务的完成,才有助于向儿童宣传祖国语言的健康美与纯洁美。 郭风的《豌豆花·蝴蝶》:“豌豆花问蝴蝶: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既符合儿童的天真口吻,又规范优美,即是成功的范例。 安徒生《海的女儿》中的描写语言,则是优美到神秘的经典样板,对儿童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妈妈特别关心南方气象, 爸爸明天将飞海南岛; 当听到海南岛是个大晴天, 又担心爸爸没带草帽。 我说太阳大有啥可怕? 只要爸爸多吃冰糕。--------------节选《我们家里的故事》 在山坡的北面,青草间开满簇簇的兰花,乐乐还来不及惊讶,就听见飞飞在后面喊:“下雪了。”

古龙武侠小说文学性特征

论古龙武侠小说的文学特征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三班学号:20113327 李丽 摘要:英国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文学创作是作者感情的表现活动。古龙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近年来关于作家古龙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研究者主要从古龙武侠小说的人性关怀,写作特征,道家思想及比较研究等角度探讨古龙武侠小说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古龙人性现代特征 一、论古龙小说中的人性 在众多武侠小说大家中,古龙是一位笑傲武林“江湖”怪才。他的作品自成一格,没有任何历史背景,不受任何约束,而凭感性的感触,直探现实的人生。“古龙小说最注重的是人性的体验,他常常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人物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常用生与死,幸福与痛苦这样尖锐对立的矛盾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以此来揭示生命的真谛。”古龙借虚幻的人物和故事折射出了现代人的情感和观念,写出了现代人对现实的感悟。 (一)、孤独感和寂寞感 工业化的社会越来越发展,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当代特定的价值观已经无法应对大众普遍的精神困境。在社会多元化的生存空间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孤独,着就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而古龙小说反应的正是这种现代意识和情绪。古龙笔下的英雄人物无不是侠肝义胆的武林高手,他们笑傲江湖,为自身人格的价值,为弱者的权利,不惜以生命相搏,然而最后他们又同是那样的孤独和寂寞,李寻欢,阿飞的孤独一生,楚留香,陆小凤的悄然远去。在古龙的作品中,孤独和寂寞处处存在。 (二)、友情和仇恨 武侠小说中总少不了复仇这一主题,古龙武侠小说对传统的复仇模式既继承又超越。以深刻的笔触延及人类心灵的深处,用人性之笔为友情与复仇这一主题注入的信的生命。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因为友情而放弃挚爱,远走天涯,而对曾经的结拜兄弟龙啸云的一次次设计陷害,李寻欢一次次的原谅和宽恕了他。在这里古龙竭力宣扬的是一种仁慈和博爱的精神。《血海飘香》中丐帮帮主任慈和日本武士天枫十四郎比武,天枫十四郎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子南宫灵托付给他,任慈在以后的十多年里细心抚养遗孤,彰显狭义之情,惺惺相惜,狭义之间的友情超越了传统的那种“有仇必报”的复仇模式。显示出了人性的庄严和崇高。古龙“只有人性才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人性不仅仅是愤怒,仇恨,悲哀,恐惧,其中也包含了爱与友情,慷慨与侠义,幽默与同情。我们为什么要特别着重其中丑恶的一面?”古龙以多种篇幅描写仇人之间的友情,仇敌之间因了解而敬佩而惺惺相惜,这种感人至深的友情所造成的强烈冲击,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深沉动人,使故事充满人情味,更加震撼人心。人性与真情的力量战胜了复仇的欲望。古龙在作品中着意宣扬美好的人性。他着重塑造了花满楼这一人物,他是一个瞎子,可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对生命充满了热爱。 (三)、爱情与仇恨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而人性中的爱恨情仇在文学作品中演绎出了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故事情节。古龙小说中的英雄和美女独具一格,英雄的身边总有美女相伴。古龙描绘的是一种“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及时行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