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1)

合集下载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格式教案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格式教案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优秀格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物产资源和名人故事,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物产资源和名人故事。

2. 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家乡的文化内涵。

2. 如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搜集有关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物产资源和名人故事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3. 课堂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特色和亮点。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家乡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让学生分析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家乡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家乡发展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关注家乡发展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乡的变化、为家乡发展提建议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物产资源和名人故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学生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家乡的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

2. 准备案例分析的PPT。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文化考察活动,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示了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使学生感受到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家乡人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深入了解家乡人的优秀品质。

此外,学生可能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兴趣,但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认识到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地域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认识到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家乡人的优秀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人的品质。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人的优秀事迹案例和图片。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点评要点。

3.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家乡文化、风俗和人物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乡人的优秀事迹案例,如勤劳致富、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人的品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家乡人的优秀品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人的尊敬之情。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格式教案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格式教案

二上《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优秀格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家乡人的可爱和可敬。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风土人情3. 家乡的历史人物4. 身边的家乡人5. 家乡的发展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等。

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资料等。

2. 准备课件、黑板等教学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家乡的名字,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3. 学习家乡的风土人情:教师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如民俗、美食等。

4. 学习家乡的历史人物:教师介绍家乡的历史人物,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品质。

5. 身边的家乡人: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身边的家乡人,如父母、亲戚、邻居等,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特点。

6. 家乡的发展变化:教师展示家乡的发展变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7.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家乡人的可爱和可敬。

8.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家乡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其他特色,下周分享。

9. 板书设计: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民俗、美食历史人物:贡献、品质身边人:父母、亲戚、邻居发展变化:历程、现状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家乡的了解程度。

要关注学生对家乡人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在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提升。

教师应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家乡人的尊重态度。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2.了解身边的人为我们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3.引导学生形成感恩之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的概念。

2.通过故事和漫画的形式,感受家乡人的温暖和努力。

3.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1.用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漫画,让学生感受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的温暖和努力。

2.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故事讲解法;2.图画演绎法;3.问答互动法;4.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1.教师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在你们的心目中,谁是可以亲近、可敬的人?”2.让学生展开讨论:他们心目中的人是谁,为什么?Step2:讲解(25分钟)1.通过阅读故事《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2.通过漫画展示家乡人付出的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家乡人的可爱和温暖。

3.贴近生活,让学生思考身边的人为他们做出的贡献和付出。

Step3:互动(20分钟)1.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究身边人的善行。

2.学生会分组展开讨论,描述身边曾经对他们帮助很大的人和事,并通过小组互动分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将他们回忆起来的善行写下来,并张贴于班级的善行墙上,提高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Step4:总结(5分钟)1.回顾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概念和重点。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人际关系中的人性化和社会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和行为。

3.结合实例,让学生感悟可亲可敬的品质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六、板书设计: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 感受家乡人的温暖和努力 - 学会感恩和尊重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引导学生形成感恩之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1)(教案)总体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身边的许多人都是很亲切、可敬、值得尊重的,家乡人也是如此,让学生积极地爱护家乡。

学情分析本课程为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学生年龄约为7-8岁,正处于好奇心强烈、接受能力强的阶段。

针对此层次的学生,本课程提供了许多生动、实际的事例,将看似抽象、空洞的教育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

同时,本课程也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家乡人”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人,认识到身边的许多人都是如此。

2.能够说出家乡人的一些奉献和贡献,如农民、医生、警察等。

3.能够具体描述一位家乡人的形象及其所做的事情,并表达对其的尊重和爱护之情。

能力目标1.能够感受到家乡和家乡人的价值和重要性。

2.能够感受到尊重和爱护他人的情感。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让学生积极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

2.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让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好公民。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家乡人”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人。

2.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的许多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护他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教学方法本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解、讨论、情景模拟等。

其中,情景模拟环节为本课程的重点,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尊重和爱护他人的情感。

教学步骤与内容步骤一:导入1.教师与学生打招呼,互相问候,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教师分享一个关于家乡人的感人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步骤二:讲解1.教师讲解何为家乡人,家乡人的重要性及其奉献和贡献。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职业的家乡人在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人的工作和贡献。

步骤三:情景模拟1.教师设计情境,模拟学生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的场景(如老人需要过马路等),要求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1课时+示范教案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1课时+示范教案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学会用行动表达对家乡人的尊重与感恩。

2. 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在认识和了解中,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并初步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学会用行动表达对家乡人的尊重与感恩。

难点: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意识。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诗歌导入师导语:家乡人是可亲的,家乡人又是可敬的,走到哪里,我们都忘不了自己的家乡人。

出示任务:一起朗读赞美家乡人的诗歌。

反馈指导:课件出示赞美家乡人的诗歌。

各行各业的人你是那么的平凡可是在每一个地方我都能看到你忙碌的身影家乡因你更美丽人土地因你更富饶我终于知道你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可爱的家乡人教师总结:浓浓的乡情把家乡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导入方式揭示课题,能够渲染浓浓家乡情氛围。

一、寻找身边的家乡人活动一:小小交流会师导语:家乡人总是让我们有种亲切感,这来源于亲切的家乡话,亲切的交流和互动。

身边的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带给我们温暖和期待,而我们也习惯了和他们默契的相处。

出示任务1:看一看图画中的小朋友正争先恐后地夸赞谁呢?夸他们的什么呢?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交流,出示课本第五十八页情境图。

教师总结:是的,他们有的在夸亲戚,有的在夸自己的邻居,这些人都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家乡人。

出示任务2:提起身边的家乡人,你会想到谁呢?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吧。

反馈指导:学生开始交流,教师巡视。

教师总结过渡:我发现每个同学都能给同桌介绍一位可爱的家乡人。

那我们完成以下填空来说说你们的故事吧。

学生填写:我最熟悉的身边人是,他对我们。

有一次,。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这些熟悉的身边人一直在无私地帮助自己,是那么的可亲可敬。

二、感恩默默奉献的家乡人活动二:一起来感谢师导语: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也许我们并不认识他们,但他们在默默地为家乡人作贡献,他们是谁呢?出示任务:根据情境图回答问题。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设计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设计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人,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人的可亲可敬之处。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家乡人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人的优秀品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相关家乡人的案例资料。

3. 分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案例分析展示一组家乡人的优秀案例,如勤劳致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引导学生分析家乡人的共同特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身边的家乡人,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家乡人的特点,如朴实善良、热情好客、勇敢坚强等,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5.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家乡人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家乡人的作文,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了解家乡人的传统手艺和文化传承。

2. 活动设计:组织一次参观家乡传统手工艺品的活动,如刺绣、陶瓷、木雕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七、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探讨家乡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2. 活动设计:让学生收集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通过PPT展示和分享,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八、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分析家乡人的社会贡献。

2. 活动设计:开展一次“家乡人物迹”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杰出人物及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尊重和学习的意识。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二年级《道德与法制》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三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教学情景—“生活在我身边的人”和“可敬的家乡人”,通过讲述“我与家乡的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并初步让学生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的意识。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人为家乡做出的贡献,体会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2.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为家乡作出的贡献,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4.能用不同方式感谢帮助我们的家乡人。

教学重点:体会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初步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的意识。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了解身边人的工作,量力收集家乡的名人名事。

2.教师准备:丽江古今名人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家乡人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常常给予我们帮助,带给我们微笑,温暖着你、我、他,这些人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生活在我身边的人活动一:我身旁家乡人的故事(展示课件)1.这些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做了些什么?2.你的生活里还有这样的人吗?(讨论、交流、说一说)3.小结:这些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在无私地为家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建设祖国出着自己的一份力,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

活动二:1.面对这些帮助过我们的人,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向他们表示感谢呢?2.同学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家乡还有许多为家乡作出杰出贡献的名人,他们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在这里老师收集了几个代表性的名人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

三、了解可敬的家乡人1.走近古代名人。

家乡除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外,还有一些古代现代的名人,(课件展示)你知道这些古人吗?2.走近现代名人:出示课件名人:宣科、和志刚、和志强,简介他们事迹,让学生了解并谈谈在你眼中他们是什么样的人?3.你能找到这样的家乡人,来介绍说一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秋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为家乡做出的贡献。

(2)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
简单了解家乡不同时期的优秀人物事迹,培养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
感知家乡人的可亲可敬,树立为家乡服务的决心。

4.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活动,明白这些可爱的家乡人值得敬佩。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家乡不同时代的优秀人物,让学生感知家乡历史的久远,凸现历史纵深感,产生自豪感。

2.难点
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走访不同阶层的家乡人,了解他们的事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