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撕脱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合集下载

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目标及措施

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目标及措施

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目标及措施
1. 促进创面愈合:确保创面环境干燥、清洁,并采取适当的敷料以促进愈合。

2. 预防感染: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清洁;使用抗菌敷料或局部抗生素药膏。

3. 减轻疼痛和不适:使用止痛药或局部麻醉药物以减轻疼痛感;避免绷带过紧造成不适。

4.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保湿剂或特定的抗水蒸发敷料以保持创面湿润。

5. 最小化瘢痕形成:在创口完全愈合前避免过多的刺激和张力,定期进行康复护理,如按摩或针灸。

6. 提供营养支持:提供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创面愈合,如高蛋白饮食。

措施包括:
1. 清洁创面:使用生理盐水或温水轻柔清洁创面,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学物质或高压清洗。

2. 敷料选择:选择适当的敷料类型,如非粘性敷料、水凝胶敷料或透明敷料等。

根据创面情况和医生建议更换敷料。

3. 控制感染: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创面干净和干燥。

使用抗菌敷料或局部抗生素药膏可以预防感染。

4. 活动和体位:避免长时间的不动或压迫,定期改变体位以提供创面血液循环。

5. 规范营养摄入: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创面愈合。

6. 定期复查和康复护理:定期到医生或专业人员那里进行创面复查和康复护理,包括创面按摩、物理治疗等。

皮肤撕脱伤护理

皮肤撕脱伤护理

主要表现:1 感染多发生于术后近期,少数深部感染可发生于术后数年。

2 浅部感染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患肢活动时疼痛加剧,体温持续升高,严重者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精神不振、头痛、无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等,以及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

3 晚期深部感染表现较特殊,一般局部急笥炎症表现为明显,X线检查、关节穿刺和细菌培养提示感染。

护理目标:1 引起病人切口感染的因素被避免。

2 病人一旦出现感染征象,能得到积极处理。

护理措施:1 向病人说明脱位的严重后果,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2 指导病人卧床期间术后肢体位置和搬动方法,以免脱位。

(1)保持患肢于外展30度中立位。

①患足穿丁字鞋或作皮肤牵引。

②两大腿之间放置软枕或三角形厚垫,以防患肢外旋、内收。

(2)术后不宜过早进行直腿抬高活动,以免引起脱位和疼痛。

(3)放置便盆时从健侧置入,避免置换的髋关节外旋和内收动作,使用简易接尿器以免移动髋关节。

3 指导病人避免脱位的坐姿。

(1)双腿不交叉。

(2)不屈身向前及向前弯曲拾起物件。

(3)不坐低椅。

(4)坐凳时,让术肢自然下垂。

(5)一旦发生脱位,立即制动,以减轻疼痛和防止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然后作进一步处理:牵引,手法复位乃至再次手术。

(6)作好出院指导。

重点评价:1 病人有无引起脱位的潜在危险因素。

2 病人术肢位置正确与否。

3 病人术肢功能锻炼方法是否正确。

九、术后潜在并发症--血栓形成相关因素:1 手术部位与过程:在手术中由于髓内压骤升,可导致脂肪滴进入静脉,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2 自身体质:老年人。

主要表现:1 肺栓塞,常为脂肪栓塞。

(1)常在术后24小时内突然发生。

(2)轻者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3)重者呼吸困难,严重紫绀,昏迷,甚至因呼衰而突然死亡。

(4)颈、胸部皮肤和粘膜瘀斑,眼底瘀血、出血和水肿。

2 动脉栓塞:肢体疼痛,进行性加重,被动牵拉指(趾)引起剧痛,严重者也导致肢体坏死。

一例全手皮肤脱套伤的急救配合与护理

一例全手皮肤脱套伤的急救配合与护理

一例全手皮肤脱套伤的急救配合与护理全手皮肤脱套伤是手在遇到外来暴挤压时,机体保护性条件反射,造成手部强力回抽,致使手部皮肤软组织成手套样撕脱离断。

【1】手部的软组织包含了皮肤、皮下筋膜、血管、神经及肌腱,时常一起脱套,伤口的创缘不齐,挫伤比较严重,撕脱的皮肤、血管、神经、肌腱及骨关节不在同一平面,并伴有血管内膜的严重挫伤,及动脉神经抽出。

目前全手皮肤脱套伤仍是手外伤领域的难题。

【2】病例介绍患者,男,38岁,工作中不慎被涂层机滚筒碾压伤左手1h,于2017年12月10日急诊入院,入院时患者T36.5℃,P84次∕分,R20次∕分,BP130∕90mmHg, 意识清晰,痛苦面容。

专科检查:左手全手皮肤于手掌手背近端平面完全脱套性离断,脱套离断皮肤较完整,挫伤明显,手掌及2-5指掌侧,拇指桡侧可见不规则皮肤挫裂伤,脱套平面在深筋膜,动脉神经连于近端,手背静脉于创缘处断裂,甲床连于近端指骨,甲体脱落连于远端脱套皮肤,腕关节屈伸活动可,创面出血活跃,污染严重。

1护理1.1创面护理断肢残端创面立即使用无菌敷料将手打开,伸直手指加压包扎成板状,以达到伤口隔离、减少污染的机会,以防大出血,便于进行影像科检查。

断肢残端如有活动性出血,应首先止血。

一般完全断离的血管回缩后可自行闭塞,采用加压包扎、夹板固定就能止血。

对于不能控制大出血而必须应用止血带者,可考虑用止血带止血,但要标明上止血带时间,则每小时应放松1次,每次放松10分钟,放松时应用手指压住近侧的动脉主干,以减少出血。

为患者选择较为舒适的平躺卧位,确保患手位于心脏以上部位,从而减少出血、减轻肿胀、促进淋巴及静脉回流的作用。

另外注意患肢的保暖,特别是寒冷天气,严重手外伤均有末梢循环障碍,因此保暖十分重要。

【3】1.2离断肢(指)体的保存肢体离断后因缺血缺氧,正常的代谢过程受到干扰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细胞变性和组织坏死,因此对断肢进行科学保存以减少组织缺血性损伤,延缓组织变性坏死,为临床赢得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皮肤损伤护理常规

皮肤损伤护理常规

皮肤损伤护理常规
制定者:皮肤科护理组审批者:标准审核小组
1.评估患者皮肤损伤的部位、程度。

2.保持床铺平整、无皱折、清洁干燥、无渣屑,避免局部刺激。

3.指导患者适当护理皮肤,避免搔抓,给予手套并剪短指甲。

4.勿用碱性的肥皂洗澡,以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

5.帮助患者涂擦外用药,涂药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加重皮损。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丁淑贞,戴红. 皮肤科临床护理.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6
[3] 孙艳,占城. 常见皮肤性病科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皮肤科护理组稿)。

医院伤口护理科工作计划

医院伤口护理科工作计划

医院伤口护理科工作计划
1. 每天早晨,首先检查患者伤口的情况,记录下伤口的大小、颜色、渗出物等情况。

2. 根据医嘱进行伤口清洁并更换敷料,确保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3. 定期观察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记录下伤口愈合的进展,包括愈合程度和时间。

4. 咨询医生对于特殊情况下的伤口护理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5. 每周对伤口护理设备和用品进行清点和整理,确保设备和用品的齐全和清洁。

6. 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不断提升伤口护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7. 与患者和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解答他们对于伤口护理的疑问,并提供必要的护理建议。

8. 做好伤口护理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伤口护理的情况和医嘱等内容。

9. 配合其他科室做好伤口护理的交接工作,确保患者在转科或出院时伤口护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皮肤科病患的康复护理计划

皮肤科病患的康复护理计划

皮肤科病患的康复护理计划康复护理计划是皮肤科病患恢复健康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综合评估和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可以帮助病患提高皮肤健康水平,缓解症状,促进康复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皮肤科病患的康复护理计划,旨在为这部分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支持。

一、综合评估在制定康复护理计划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综合评估,以了解病患的具体情况。

综合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史:详细了解病患的疾病史,包括病因、持续时间、治疗经过等。

2. 症状分析:询问病患的主要症状,如瘙痒、红肿、脱皮等,并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

3. 皮肤评估:仔细观察病患的皮肤状况,包括颜色、纹理、脱屑情况等,还可以进行相关检测,如皮肤刮片、皮肤生物学标志物等。

4. 精神心理状态评估:了解病患在心理层面上的反应,如焦虑、抑郁情绪等,也需要评估其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5. 生活方式评估:了解病患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作息规律、运动情况等,以便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成为必要步骤。

下面是一个示范的康复护理计划:1. 病因治疗:根据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外用药物、光疗、口服药物等。

2. 皮肤护理:根据病患皮肤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护肤方案,包括正确清洁、保湿、使用合适的护肤品等。

3. 症状缓解:针对病患的主要症状,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如局部冷敷、湿敷、局部药物涂抹等。

4. 生活方式改善:根据病患的生活方式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5. 精神心理支持:通过情绪疏导、心理咨询等方式,提供病患所需的心理支持,增强其对康复的信心。

6. 定期随访:建立定期随访机制,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教育指导。

三、康复护理计划的执行和评估制定好康复护理计划并不意味着任务的完成,而是需要将其有效地执行和评估。

执行康复护理计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护理措施的科学性:康复护理措施必须符合科学、规范的要求,确保病患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目标及措施

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目标及措施

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目标及措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

当皮肤完整地受损时,如烧伤、创伤、手术切口等,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目标和措施来促进其愈合和恢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一、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目标:1. 保持创面清洁:清洁创面,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2. 促进创面愈合:提供适当的环境,促进创面愈合,恢复皮肤的完整性。

3. 缓解疼痛和不适:减轻疼痛和不适的感觉,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 预防并降低并发症: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皮肤完整受损的护理措施:1. 清洁与消毒创面:(1)用生理盐水或其他清洁液清洁创面,去除脏物和分泌物,保持创面的湿润。

(2)对于显著污染的创面,可以进行冲洗,使用合适的抗菌消毒剂,如碘酒或过氧化氢。

(3)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以免损伤已形成的新生组织。

2. 使用敷料:(1)选择适当的敷料,根据创面特点选择合适的敷料材料,如透明敷料、软膏、药膏等。

(2)敷料要保持创面的湿润,防止创面破裂或干燥。

(3)定期更换敷料,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创面变化,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干净。

3. 疼痛管理:(1)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提供适量的止痛药物,如非处方的解热镇痛药。

(2)定期评估创面的疼痛程度,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3)采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如冷敷、按摩、音乐放松等。

4. 营养支持:(1)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创面愈合。

(2)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设计饮食,包括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

(3)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根据需要调整饮食种类和摄入量。

5. 感染预防与控制:(1)定期观察创面的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如红肿、渗出、发热等。

(2)保持手卫生,使用洁净的器械和无菌的敷料,防止交叉感染。

(3)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药物预防或治疗感染。

6. 心理支持:(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尊重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社区医院伤口护理工作计划

社区医院伤口护理工作计划

社区医院伤口护理工作计划
1. 根据医嘱,对伤口进行清洁,注意保持手部或有关器械的无菌状态。

使用生理盐水或者溶液清洁伤口,并在必要时清除伤口周围的血块和分泌物。

2. 检查伤口是否有出血、渗血或局部血肿情况。

如有出血,应当及时停止出血或绷扎止血。

局部血肿应当及时处理,避免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3. 如医嘱允许,可以对伤口进行换药或者更换敷料。

在更换敷料前,要先用生理盐水或溶液进行清洁,然后进行局部干燥。

4. 观察伤口愈合的情况,如有异样需要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

注意伤口周围组织的颜色、肿胀、渗出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的迹象。

5. 指导患者或患者家属掌握伤口护理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性,强调定期更换敷料和定期检查伤口情况的重要性。

6. 记录伤口护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伤口清洁、更换敷料的时间和情况,伤口愈合的进展情况等。

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和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撕脱伤病人标准护理计划皮肤撕脱伤是由于车轮或器传动带等产生的外力作用致皮肤和皮下组织从深筋膜深面或浅面强行剥脱,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碾挫损伤。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如撕脱皮瓣原位缝合、撕脱皮肤丢弃另取断层皮片移植等方法。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肢体移动障碍;③沐浴/入厕自理缺陷;④体液不足;⑤疼痛;⑥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⑦便秘;⑧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⑨有皮片(瓣)、肢体血运障碍的可能;⑩潜在并发症--创面大出血;(11)潜在并发症--感染。

一焦虑[相关因素]1陌生的医院环境。

2对预后的顾虑。

3疼痛。

4经济因素。

5家庭的支持系统。

[主要表现]1忧郁、不安,丧失信心,压抑。

2易激动、无耐心,易怒、哭泣、爱谴责他人。

3失眠,易疲劳和虚弱感。

4思想集中困难,答非所问。

[护理目标]1病人了解焦虑产生的原因及一般应付方法。

2病人的焦虑状消除或减轻。

3病人对所患疾病有所了解,能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

[护理措施]1经常与病人亲切交淡,了解病人焦虑的主要原因,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述。

2提供舒适与安全的环境,使病人感受到心理的生理上的舒适。

3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病人的焦虑表示理解。

4向病人介绍治疗和护理方法,强调面对现实和密切配合的重要性。

5逐渐与病人一起讨论其病情与治疗方案、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让其做到心中有数,树立信心。

6争取家属及单位的关心与支持,并提供经济保障,使之无后顾之忧。

7遵医嘱交替使用止痛剂并观察药物效果。

8给小儿病人提供玩具及娱乐节目,以转移注意力,减轻创面疼痛。

9给病人以生活上的协助,如协助进食、大小便,保持创面及周围健康皮肤的清洁、舒适。

10尊重病人的人格,勿以床号呼叫病人。

[重点评价]1病人焦虑的程度。

2是否消除或减轻了焦虑症状。

3能否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并能树立信信心配合治疗护理。

二肢体移动障碍[相关因素]1肢体包扎后负荷过重。

2局部制动。

3疼痛。

4虚弱无力。

5知识缺乏:误解活动肢体会影响创面愈合。

[主要表现]1病人主诉不能有目的地移动患肢。

2患肢置于固定的地方。

3没有外力,肢体本身不能移动。

4患肢被石膏以及敷料包扎固定。

[护理目标]1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病在外力协助下可以进行活动。

3病人能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护理措施]1充分了解病情,告适病人哪些关节可以活动。

2向病人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免关节僵直、肌肉萎缩。

3病人卧床期间协协助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活动。

4视病情帮助病人在床上行固定范围外的关节的被动运动。

5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以增加活动的耐力。

6预防不活动的并发症:保持踝关节背曲90度。

协助病人翻身更换体位。

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

鼓励病人采用预防便秘的措施:多饮水,每在至少1500ml以上。

进多纤维饮食如蔬菜、水果等,使用缓泻剂。

[重点评价]1评估病人肢体移动障碍的程度。

2肢体活动恢复情况。

3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三沐浴/入厕自理缺陷[相关因素]1受伤部位。

2疼痛。

3害怕创面出血。

4局部制动。

5身体虚弱。

6担心污染创面。

[主要表现]1病人主诉自己不能完成沐浴、入厕。

2下床后创面疼痛加剧。

3下床后创面出血或出血加重。

4不能完成蹲的姿势。

5病人不能站立或站立后头晕眼花,无力坚持。

[护理目标]1病人能在护理人员协助下完成沐浴、入厕。

2病人能逐渐恢复自理能力。

3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护理措施]1判断病人的自理能力。

2讲述自理对于病人本身的好处。

3主动询问病人通常沐浴和入厕的时间,如有例外,要病人按床头呼叫器。

4协助更衣、床上擦浴,冬季每周2次,夏委每天1次。

5及时提供便器,协助做好便后卫生工作。

6对于年轻男病人,尽量选择年龄销大的护理人员协助病人沐浴和入厕。

7鼓励病人逐步独立完成自理。

[重点评价]1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

2引起自理缺陷的主要原因。

3病人对自理的看法。

4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5病人能独立完成活动的能力。

四体液不足[相关因素]1丢失过多:与受伤面积及深度有关。

2摄入不足。

3老年期的调节机能差,口渴感差。

4受伤后胃肠功能紊乱。

5肾脏浓缩功能差。

6缺乏经口服补充失液的重要性方面的知识。

[主要表现]1液体的排出量大于摄入量。

2口渴,唇干,尿少、比重高,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或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3脉搏增速,呼吸加快,血压下降。

4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差。

5血红胞比容增高,血清钠增高。

6皮肤苍白,肢端发凉,出冷汗。

7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护理目标]1病人生命体征平稳。

2病人不出现明显体液不足症状或原有症状有所减轻。

[护理措施]1抬高患肢或患区,以减少局部渗出。

2受伤严重者伤口48小时内观察每小时尿量(一般成人30-50ml/h,儿童15-20ml/h,婴儿10mml/h)、颜色、比重,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尿量调节输液速度。

3观察意识和表情:有无表情淡漠、烦躁、意识模糊。

4观察皮肤色泽及肢体温度。

5进食流质饮食,口渴明显者给予口服补盐液,但每次口服量不应超过200ml。

6严密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及中心静脉压、血氧分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7遵医嘱按时、按量补充晶体和胶体,维持胶体渗透压及水、电解质平衡。

8受伤严重者,遵医嘱准确记录每小时及24小时出入水量,并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单。

9定时更换衬垫的敷料,保持创面干燥。

10尽量少搬动病人,以防上体内血液分配不均而引起某些脏器的缺血。

11受伤48小时后逐渐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重点评价]1病人是否出现体液不足症状。

2病人24小时出入水量是否平衡。

五疼痛[相关因素]1损伤的深度。

2治疗护理操作。

3创面换药及药物的刺激作用。

4个人耐受力差。

5创面包扎过紧。

6活动不当。

7创面受压时间过长。

8长期卧床。

[主要表现]1病人自诉明显疼痛或疼痛难忍。

2有痛苦表情及保护性体位。

3呻吟、哭泣等发泄行为。

4烦躁不安,活动受限。

5血压上升,脉搏增快,出汗。

6对时间的认识改变,不喜言谈。

7思维过程受影响,精力不易集中。

8持续疼痛时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护理目标]1病人能复述一些简单有效的减轻疼痛的方法。

2病人的疼痛原因减少。

3病人的疼痛症状减轻或消除。

4交替使用镇痛措施,以减少对镇痛药物的依赖。

[护理措施]1观察记录疼痛的性质、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和诱发因素。

2教会病人一些放松全身的方法:深呼吸、听音乐、看书、讲故事等。

3指导病人和家属正确使用镇痛药,保护疼痛部位,掌握减轻疼痛的方法。

4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感到安慰、安全、心情平静,从而提高痛阈。

5使病人处于舒适体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

6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不良刺激。

7观察包扎肢体的包扎松紧度及末梢血运。

8定时翻身按摩,以免创面局部长期受压而引起疼痛。

9协助医师及时处理创面,减少炎性刺激。

10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避免炎性疼痛。

11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并评价其效果。

[重点评价]1疼痛的时间及性质。

2疼痛发作时的最有效措施。

3疼痛是否减轻及减轻的程度。

六营养的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相关因素]1受伤后机体代谢率增高。

2经创面丢失过多。

3创面感染。

4高热。

5疼痛致食欲下降。

6药物副作用致食欲下降。

7胃肠功能紊乱,吸收障碍。

8营养知识缺乏:偏食。

9因经济困难,机体不能满足需要。

10喉头水肿致吞咽困难。

11情绪紧张、焦虑、恐惧、以致食欲下降。

[主要表现]1体重减轻,低于标准体重的20%,消瘦。

2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

3贫血,低蛋白血症。

4皮肤弹性差。

5创面苍白、水肿、延迟愈合。

6机体免疫力下降。

[护理目标]1病人能讲述引起营养不足的因素。

2病人及家属认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并能配合饮食计划的实施。

3增加口服营养物的摄取,以适应新陈代谢、创面修复的需要。

4病人处于正氮平衡状态,体重增加或不明显减轻。

5创面按期愈合。

[护理措施]1对病人进行口服营养的健康教育指导,鼓励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

2向病人及家属推荐食物营成分表,介绍食品的种类,传授调制食品的技术。

3和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计划,即根据病人当时的全身情况、饮食习惯、经济状况来定,力求高蛋白饮食、半流质、流质相结合,进食次数每天5-6餐,尽力做到色、香、味俱全。

4为病人提供洁净、清新的进餐环境,祛除病室中的异味或病人床单位上的血迹、排泄物、分泌物等。

5护士应重神饮食计划落实,协助准备及喂食。

6病人创面疼痛明显时,按医嘱在进餐前给予止痛剂。

7进餐前调整好病人的体位,一般取半坐卧位或抬高床头。

8就餐前30分钟少喝水。

9进食前后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炎,促进食欲。

10进餐时不要催促病人,允许病人慢慢进食,进食中间可以适当休息。

11按医嘱给予静脉充能量。

12如体温过高,应按医嘱及时使用退热剂。

13准确记录出入水量,计算出每天口服营养热量并与标准热量比较,以估计病人日前的营养状况。

14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心理特点,进行开导、安慰、鼓励及健康教育,以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重点评价]1病人及家属对饮食营养的认识、理解情况。

2营养素的补充情况及营养的摄入是否达到标准。

3营养状态是否改善,表现在体重增加或不减,创面按期愈合,血清白蛋白升高,白红蛋白升高。

七便秘[相关因素]1长期卧床。

2习惯性。

3排便环境。

4饮食类型。

5长期使用缓泻剂。

[主要表现]1病人排便费力或排便时间延长,重者不能自行排出。

2排便时肛周有刺痛感,甚至有鲜血。

3排出的大便干硬,呈条状或圆粒状。

4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

5左下腹部可触及硬块。

6活动量减少。

[护理目标]1病人知道引起便秘的原因。

2病人会采用一些简单的解除便秘的措施。

3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健康习惯,以促进合适的和规律的排便功能。

4病人现有便秘症状减轻或消除。

[护理措施]1告诉病人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2进食要多样化,适当进高纤维饮食。

3多喝水,多吃水果。

4病情允许时,及早下床活动。

5创造良好的排便环境和充裕的排便时间。

6教会并督促病人顺肠蠕动主向做腹部按摩。

7督促病人生活要有规律,不要有意抑制便意。

8适当使用肠道润滑剂或缓泻剂,并评价效果。

[重点评价]1引起便秘的原因。

2便秘的解除情况。

3病人对引起便秘的原因的了解程度及解除措施。

4排便的类型。

八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相关因素]1大面积深度创伤的疤痕粘连。

2疼痛,恐惧活动。

3缺乏正确的功能锻炼。

4长期卧床。

5年老体弱,无力活动。

[主要表现]1疤痕粘连引起关节部位外观畸形。

2受伤后愈合部位不能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或仅有微弱的功能。

3肌肉萎缩。

[护理目标]1病人知道废用的后果。

2病人能积极配合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功能锻炼。

3病人能正确使用康复训练器具。

4病人受伤部位的功能得到最佳恢复。

[护理措施]1评估病人引起骨、肌肉、运动系统功能退化的危险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