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创作高中音乐教案

歌曲创作高中音乐教案

歌曲创作高中音乐教案

【篇一:高中音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学见习笔记

记录:音教101班卓乐静35号课题:《学堂乐歌》

对象:高二

教师:实习生

学校:金华市二中

前提准备:

音乐:《送别》《祖国歌》《校园夕歌》《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

《童年》《光阴的故事》《外婆的澎湖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声与微笑》《同桌的你》《那些花儿》

视频:罗大佑演唱《光阴的故事》

资料:学堂乐歌,李叔同,沈心工,校园歌曲

模块一:课题学习

①老师: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送别》是由我国早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在1898年创作的。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着歌词唱一遍。

学生齐唱《送别》。

老师问:“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淡淡的忧伤,依依不舍的离愁别绪。

b 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时代要求,社会背景。

模块二:音乐欣赏

‘校园歌曲’是‘学堂乐歌’的延续。

欣赏:a 台湾传入《童年》《光阴的故事》《外婆的澎湖湾》

b 大陆本土创作《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歌声与微笑》

c 90年代流行《那些花儿》《同桌的你》

模块三:引导创作

a 学生填词创作: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生命与告别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象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划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生命与告别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学生尝试用《蝴蝶泉边》《小星星》为其填谱,老师用《同桌的你》献给全体同学。

b 导入视频:罗大佑‘光阴的故事’。

【篇二: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①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②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③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3、作品鉴赏

(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

(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

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第二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4、整体欣赏

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2、局部欣赏“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表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五、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二、教学内容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本课。

(三)作品鉴赏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7)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隐含的哲理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8)提问:大家注意到没有?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和平时听过的一些歌曲有什么不同?(9)没有乐队伴奏,民间的风味更醇厚,似乎更能把人带上高原,俯视大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另外,这首歌

是由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他用的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地道朴实。(10)复听歌曲。

2、《刨洋芋》

(1)简介。

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3)教师点评。

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要表现的主题“刨洋芋”。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词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4)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心情。(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

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在变化中用了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合头换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艺术美感。(6)听无伴奏女声合唱版的歌曲。

3、《脚夫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19页第5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

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

(3)教师点评。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

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4)复听歌曲。(四)问题探究

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2、教师点评。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五)拓展探究

1、欣赏几首西北风味的创作歌曲。(1)《一无所有》。(2)《黄土高坡》(3)《信天游》

2、课后完成书本第20页第3条题目。六、小结。

课后反思:

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

【篇三:高一音乐中国创作歌曲教案】

中国创作歌曲

一.教学目的

1.个了解中国创作歌曲的几时期

2.中国创作歌曲不同时期的时代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新中国成立后创作歌曲的时代特点

2.引导学生从歌词、旋律、节奏、音阶等基本要素入手探索两个不同时期《毕业歌》和《祝酒歌》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聆听《北京欢迎你》《祝酒歌》《毕业歌》

⑵三首歌曲从时间上有看有什么特点(奥运、新中国成立、抗战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

⑶三首歌曲与《茉莉花》有何区别(都为中国歌曲、一个中国创作歌曲一个中国民歌)

2中国创造歌曲的几个时期(简述)

早期歌曲出现;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西洋曲调填词;五四运动时期艺术、学校、儿童歌曲;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工农红军革命歌曲;抗日救亡运动时期的歌曲;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歌曲。

3.对比分析大革命失败后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歌曲风格特点

⑴欣赏《毕业歌》《祝酒歌》

⑵从节奏、音乐结构、歌词进行对比分析

4探索性

《毕业歌》第一、二段领唱完成,第三段全体完成与齐唱全曲在表达歌曲中心上有何不同。(音乐结构、旋律)

《祝酒歌》全体齐唱与男女领唱中间段合唱不同效果。(节奏、速度、音阶)4.总结

从节奏、旋律、音乐结构等因素;独唱、齐唱、合唱等歌唱形式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5.练习

学唱、分析歌曲《叫我如何不想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