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合集下载

李煜与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对比研究

李煜与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对比研究

李煜与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对比研究于冰洁【摘要】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词人李清照同为婉约派,二人的词作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相似而略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首先,\"二李\"的词都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且风格不同,后期词成就大于前期词;其次,语言风格也较相似,李煜词的语言隽永,李清照词语言通俗而又雅致;最后,在表现手法上,李煜善用白描手法,李清照继承了这种白描手法,并且把词提高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易安体\".【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05【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婉约词;李煜;李清照;艺术风格;比较【作者】于冰洁【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李煜与李清照,一位亡国之君与一位旷代才女,他们同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词人。

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中写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人把“二李”并称,并且极其推崇,不仅是因为二人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还因为二人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如其人生经历和词路创作历程。

但在相似之中也不乏同中之异,尤其是二人词作不同程度地传达出的亡国之痛,使他们的词具有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一、相似的命运,相似的词路历程比较李煜和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们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都是前半生喜,后半生悲,像被一条风水岭划分得如此鲜明。

与此相照应的是,“二李”的词也明显分为前后两期,且后期的创作比前期的成就更为突出。

(一)李煜——山远天高烟水寒,不幸生于帝王家李煜的词,婉约而不媚软,清幽而不疏冷,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莫过于“山远天高烟水寒”了。

李煜是遗世独立的仙人,有着纯真的情感和绝俗的文采,然而李煜的一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却可以说是“不幸生于帝王家”。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李后主。

试论李煜词与李清照词亡国之音的比较(全文)

试论李煜词与李清照词亡国之音的比较(全文)

试论李煜词与李清照词亡国之音的比较论文论文一个是把"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路山河"拱手送与他人的南唐后主。

一个为身单体薄,经历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坚强女子。

他们都同样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生活时光,也同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日子。

他们都经历过亡国之难,他们通过词传递出的亡国之音必将更为深刻,更为被人们所关注。

比较李煜与李清照的词在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方面的差异,感受两人的"亡国之音哀以思",聆听两位伟大词人的叹息。

一、思想内涵的比较公元975年,宋军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

次年,李煜被押解到汴梁,从此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

李煜这一时期的词,把自己作为抒情主人公和描写的对象,追忆过去美好的时光,感叹今日的悲愁苦况,发出悲凉的亡国之音。

(一)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1.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首先主要是通过追怀故国表现出来的。

他的词给人一种泪痕盈面,凄清、空廓、深沉的画面。

如:"人生愁恨何能免? ……故国梦重回,觉来双泪垂!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①"不堪回首",道尽多少人世无常的悲慨和亡国之痛!2. 李煜词中的亡国之音,许多通过"梦"来表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入宋后,李煜做的"梦"特别多,为了追忆一次次美好的梦境,他陆续写了四首小词,《望江梅》(二首)、《忆江南》和《望江南》。

《忆江南》描写了梦中车水马龙、花月春风的繁华景象;《望江南》一连用了三个"泪"字,可谓泪水涟涟,是词人内心深处痛苦的表达。

李煜通过梦境的描写使得饱含亡国悲情的词,句句感人肺腑,语语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追忆之词虽美,虽悲,虽血,却会多少让我们感觉少了些什么。

浅析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

浅析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
心者也。 故 生 于深 宫 之 中 , 长 于妇 人 之 手 . 是 后 主 为 人 君所短处 . 亦 即 为 词人 所 长 处 ” ( 1 ) 1 锦 衣 玉 食 的 生 活
让 李 煜 保 持 着 一颗 天真 而 又 纯 洁 的 心 . 这 就 让 他 的 词 作 充 满 了真 挚 的情 感 。 长 在 深 宫 中 的李 煜 . 阅世不深 .
渲染了更为孤单的梦断不成归的气氛李煜和李清照的梦都是对以往的怀念与追忆通过梦来寄托对故人故地的眷念但是李煜的梦境中缠绕着的更多的是他的悔恨
安 徽文 学
W ENXUE 文 ANHUI 学 研 究
浅析 李煜租李清照词的异同
林 思 鸿
闽南 师范大 学文 学院
摘 要: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摩词 史上熠熠闪光的婉 约派词 家, 两个人一生都跌宕起伏 , 从前期 的幸福 生活到后
期的不堪回首。 使 他 们 的词 有 了明 显 的 分界 线 , 由前期 清新 的幸 福 甜 蜜 和 浓 艳 的 宫 廷 奢 靡 到 后 期 的 悲 痛 无 力 。
他 们 都 擅 长 白描 与俗 字 入 词 , 词 中又 好 酒 与 梦 的缠 绕 。在 风 格 上 二人 相 近 , 但 在 内容 与 手 法上 却 又 各 具特 色。

” ② 可 见 李 清 照对 中 国文 学 史 的 影 响 。 李 清 照 生 于 晓露 痕 怕 郎猜 道 , 奴 面 不如 花 面好 云 鬓 斜 辑 , 徒 要 书香 世 家 .父 亲 李 格非 对 她 的教 育 影 响 了 她 的 一 生 教 郎 比并 看 — — 《 减字木兰花》
她 习字作诗 , 他 曾对 李 清 照 说 : “ 文不 可以苟作 , 诚 不 清 照 的 那 份 自信 与争 强 好 胜 . 更 从 侧 面反 映 出她 与 她 著焉 , 则 不 能工 。” ( 《 宋史 ・ 李 格非 传 》 ) 这 样 的家 庭 教 的夫 君 赵 明诚 婚后 感 情 的和 谐 与 甜 蜜 。跟 李 煜 一样 , 育 使 得 李 清 照 的 词 作 皆发 自肺 腑 . 以真 贯 穿 整 篇 词 也 用 白描 的 手 法 . 天 真 自然 . 没 有 娇 柔 做作 . 似 是 妒 忌 作。 梅花 . 却 是 道 出与 丈 夫 的 亲 昵愉 悦 , 伉 俪 情 深

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词的异同点

李煜和李清照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们的词作在风格和内容上有一些异同点,具体如下:
1.时代背景:李煜是南唐的末代皇帝,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而李清照则是北宋末
年至南宋初年的词人,生活在宋朝时期。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词作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

2.主题和情感:李煜的词作多以宫廷生活、爱情、离别等为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
的感慨和思考。

而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加关注个人情感和生活体验,如爱情、离别、思乡等,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3.风格和语言:李煜的词作风格华丽、婉约,语言优美、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

而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加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感染力。

4.性别和身份:李煜是男性词人,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男性对女性的赞美和思念。

而李清照则是女性词人,她的词作中更多地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和体验,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

总之,李煜和李清照的词作在主题、情感、风格和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词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煜与李清照词意象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词意象比较

作者简介:密士力(1997~),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收稿日期:2019-02-24李煜与李清照词意象比较密士力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要:纯情赤子李后主,敏锐才女李清照,两位皆词之大家,巧合的是,二人在命运上有十分相似之处,但相似的命运却成就了两位风格迥异的词帝。

二者之不同最明显的表现在词的意象上,他们的意象在中国词史上不仅代表着两种风格的确立,更为后人提供了深邃而悠远的审美影响。

对二李词意象的体系与转换、特色及成因、意境之辨等加以比较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二李词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意象体系;转换;特色;成因;意境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19)02-0066-06词以敦煌曲子词为始,到西蜀词南唐词出现第一次高潮,其中南唐词较西蜀词更为出色,以词帝李煜为代表,开词之眼界;经北宋一代文人的精雕细琢,更加成熟,至南北宋之交,李清照对词在音律形式上的种种特点作出归纳总结,使词继续蓬勃发展。

二李对词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如此,其身世也有诸多相似之处。

从词的意象入手分析二李词的艺术魅力便有了价值所在。

一、意象体系与转换诗言志,词言情,诗词言志言情的载体是意象,相由心生,命由己造,有怎样的心境自然会看到与之匹配的景物,而人生的不同遭遇又会产生不一样的心境,故境之所遇,心之所想,目之所见,实则一也。

诗词靠意象抒情,由于每个人的所遇之境不同,所以每一位诗人词人都有自己的意象体系。

优秀的诗者词者必有属于自己的系统且固定的意象体系,李煜与李清照亦是如此。

(一)李煜词意象体系与转换李煜的出现往往伴随南唐后主这一标签,这一具有政治意味的标签最能概括他的境遇。

南唐后主,后者末也,曾为人主,而后亡国,人生大起大落,俯仰之间,浓歌不再,国殇长存。

从“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到“日夕只以泪洗面”(王铚《默记》),其中苦甜,非常人能品。

比较李清照词与李煜词的异同

比较李清照词与李煜词的异同

比较李清照词与李煜词的异同李煜和李清照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一个是由南朝天子走向北地幽囚,一个是因为亡国而颠沛流离,他们前期词多写闺情和宫廷香艳,后期词多写亡国失家之悲哀,因而使两人的词在风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生活及感受的不同,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

李清照在文学创作上与李煜十分相似。

李清照写词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能直抒胸臆,写出真情实感,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我国抒情诗词本来就有各种写法,概括起来说可分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

就词的领域看,李清照在宋代体现的这种传统是独特的,只有前代李煜和她有着共同的特点。

李煜把真纯写入自己词作中,以君王的身份,而不矫饰以自尊。

不矜持以自饰,以本色语、真诚心,写尽了人情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在用词方面,有相当高的技巧,艺术性很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叙,而是靠白描的笔法,且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平淡本色。

可以说她继承并发展了李后主的笔法。

和李清照一样,李煜也是靠用白描的手法,明白如话的语言,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的生活感受,他还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语气明净、优美,接近口语。

李清照和李煜被后人称为词坛“二李”,堪称为我国词学史上双子星座。

清初学者沈谦在《填词杂说》中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这是对他们的美誉,也是对他们词的最恰当的评价。

李清照和李煜的词虽然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同中有异。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这是李煜所不能及的。

但以纯真的性格作词,并在词作中突出表现出“真”,这是李煜较之李清照更为突出的地方,而扩大词的眼界,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更可谓是李煜对词的发展的一个贡献。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2019年教育文档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1. 语言上的异同同是婉约大家,清丽委婉,真挚直白是李煜和李清照语言的共同点。

这两首词都没有难解之语、高深之语,连典故也几乎不用,甚至还出现一些口语化的倾向,却能表难表之意,达难言之情,这与两者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关系。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神秀也" ,李清照的词亦是如此。

李煜的"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九字一气直下,格调极高,气势极大。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七对叠词构成四重境界,妙绝千古。

2. 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由于帝王的身份,李煜在词中所选意象多富丽堂皇,《虞美人》也不例外。

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朱颜,唯美的意象表达的却是最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李清照晚年生活寄居他乡、漂泊孤苦,所选取的意象如: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无不哀怨动人,是所谓以哀景写哀情。

同是以景衬情的手法,二者一正衬,一反衬。

同是写愁名句,李煜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利用比拟,将愁比作春江之水,化抽象难状之愁为具体,尽言愁之绵长深远,情感沉郁苍凉。

李清照则把所有的未尽之言化为一句感叹"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婉约深微。

3. 情感上的异同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两首词在情感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李煜是亡国之君,《虞美人》又是他的绝命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故国家园的留恋,对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让他心中蕴藏了难以承受的痛苦、羞辱和绝望,以至于开端劈头问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 ,触目惊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愁深而阔。

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现得情感则更为复杂,国破家亡的悲愤,金石字画的流失,孤零漂泊的煎熬,孤独无依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无可倾诉,只能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愁细而多。

最新-李煜与李清照愁情词的比较 精品

最新-李煜与李清照愁情词的比较 精品

李煜与李清照愁情词的比较李煜和李清照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方面,抒发郁积心中的忧怨烦闷,表达了世人难表之情。

于是,他们笔下的愁情呈现出诸多形态。

首先,两人前期作品多都抒发了离别伤愁,往往借助于伤春悲秋来表现。

李煜前期,处于皇子国主的至尊地位,过着富贵奢靡的生活,但天教心愿与身违《浣溪沙》,后来,爱子早夭,娇妻西归,兄弟分离等一系列变故使他陷入深深的愁思。

他企图用靡靡之音来麻痹自己,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根本就无法排解他内心淡淡的忧伤,如他的《清平乐》别来春半和《捣练子令》深院静。

前者,词人触景生情,落梅飘落词人身上,拂了一身还满,宛如心中挥之不去的离愁。

后者,借秋景抒愁情,深院的愁境,风、月的愁景,不眠的愁人,全词没有一字直写离怀,读来却愁情满纸。

李清照也是一样,她前期身为闺秀贵妇,生活优裕,夫妻情投意合,而后时光流逝、时序推移,夫妇暂别,使得她时常陷入孤独相思之中,为此写下了不少抒写寂寞愁苦之作。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该词以重阳为题,抒写佳节怀人之思。

全词以愁和瘦为词眼,道出因思念丈夫而终日惆怅辗转难眠之态,人比黄花瘦。

在阵阵暗香浮动,隐约透着轻愁暮色中,在淡酒的芬芳中,品尝着离愁别绪,品尝着孤独寂寞。

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中把别后无可排遣的相思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同写离别伤愁,李煜和李清照有着本质的不同。

李清照的愁是建立在美满婚姻基础上的淡愁,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的是夫妻之间的情深意浓,苦涩中略带甜美。

而李煜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像李清照夫妻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更不可能有忠贞不渝的平等爱情。

李煜作这些,毕竟有男子作闺音《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之嫌。

其次,李煜和李清照都有亡国深愁。

由于时代巨变,国遭厄运,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急转而下,作品中国破家亡的痛恨悲怨倾泻而出,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

但李煜作为一国之君,对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的词中往往是悔恨愁苦交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

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二李并称,极受推崇。

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
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

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

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

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

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
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

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

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
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

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 试想,如果没有囚禁的不幸,贬逐的悲哀,他又怎能“感慨遂深”“书之以血”?充其量也只能是继续写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的陈词滥调,又怎能成为一位承前启后、可追唐诗的大宗师?
李清照
李清照的创作成就,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

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拳拳服膺。

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

”(《碧鸡漫志》卷二)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倾倒于她的卓越才华。

清代执文坛牛耳者王士祯,也自豪地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李清照俨然
为婉约词的宗派大师。

其他赞美之辞,比比皆是。

李清照以其天才的文学创作、无穷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王僧保作《论词绝句》总结说:“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

比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

”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与李煜一样,李清照词的创作同样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她出生于贵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词。

她十八岁便脱离了她的少女时代,和赵明诚结为连理,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满的时代,她的许多词有许多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少妇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

由她的词“绛绡薄,水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子》)“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綄溪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等等可以看出。

这样的描写,总是能够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绪,这样的生活,可算是人生最美满的了。

李清照前期之词,主要通过闺中生活的写照,表现出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靖康之难”后,除了与当时许多士大夫有着同样的流亡经历处,李清照的生活还发生了一连串特殊的不幸事故。

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

受此重重磨难,她的思想和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与摧残。

国家的沦亡,民族的屈辱,生灵的涂炭,个体的不幸,这一系列的变故使李清照的后期之词在思想与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在她的后期作品普遍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所见所闻所想:抗金愿望,乡都之念,身世之感。

如以下一首词: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在金华写的。

时值金兵进犯,她避难到金华,她那时已是51岁。

我国的抒情词本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概括起来说,可大别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

但李清照在宋代体现这个传统是独特的,她的抒情词所透露出来艺术力量是不可多得的。

如上词的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仅仅七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个落红满地的凄凉环境。

生活在这个环境的词人是“日晚倦梳
头。

”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词人内心是充满愁苦的,而不只是空虚无聊了。

再加上国破家亡,强敌当前,丈夫逝世,自己孤身飘零。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这个有着满腹心事心酸重重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作者本身。

纵观作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后为悲,像一条分水岭被划得清晰如水。

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样我们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词里表现的各种抒情主人公形象。

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词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乐观向上,热烈。

多是写在少女少妇的闰阁及爱情生活。

后半期失意,其词里人物也多半是带着沉重的乡愁与破败之感。

多抒写对国陷家亡的伤感之情及个人与社会的水火不容。

李清照个人生活的影子和那个时代的背景,深深地印在了她的的作品里。

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
所以当我们在惋惜李煜的亡国亡家,感叹李清照的不幸遭遇同时,也不妨来个假设,假设两位大词人的后半生一如前半生般顺风顺水,换句话说,就是将二人作品中的后期作品去掉,那会是怎样一个结果?如果真的那样,恐怕文学史就
没有了“词中之帝”、“婉约之宗”。

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其实,岂止二李,放眼历史,愈是在乱世,愈能出有深度的作品。

或许这已成为了一条规律?由是,则“幸”与“不幸”如何界定?人们应该为那些苦难生活浸泡出的佳作而击节称赞,但如果稍稍偏离一步,认为亡国亡家、孤苦飘零成全了李后主、李易安,那又实在是一种旁观者的残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