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阿拉伯糖的三大功效
L-阿拉伯糖介绍

L-阿拉伯糖的应用领域
L-阿拉伯糖在饮料行业的应用介绍
L-阿拉伯糖
L-阿拉伯糖的来源
L-阿拉伯糖又称树胶全糖、果胶糖, 是一种戊醛糖。原系从一种叫阿拉伯 树的胶体中经复杂的化学和物理方法 分离提取出来的一种左旋单糖。
在自然界中存在,是一种完全安 全的糖。现在工业上生产的L-阿拉伯 糖,是以玉米芯、甘蔗渣等为原料, 经水解、分离纯化后得到。 目前,全世界L-阿拉伯糖年需求 量大约为1万吨,每年还以15%的 速度递增。但受分离、纯化技术的限 制,以往产量上不去,价格居高不下。 日本和欧美的市场销售价为10万- 12万美元/吨。而在国内,之前没 有工业化生产厂家,用于研究的小包 装L-阿拉伯糖单价甚至在此基础上 翻10倍。
实验结果表明 L-阿拉伯糖能够抑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3%阿拉伯糖已经具备抑制血糖水平; 5%--10%的配比能够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值; 100%与10%配比结果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说明10%阿拉伯糖的配比已经能够充分抑 制蔗糖的吸收。
L-阿拉伯糖减肥机理的应用实验(江苏大学)
目的:观察L-阿拉伯糖对肥胖人群体重的影响
抑制肥胖
L-阿拉伯糖抑制蔗糖吸收,未被分解的蔗糖 在小肠末端被微生物利用,产生有机酸, 这些有机酸可抑制肝脏合成脂肪; 另外L-阿拉伯糖对吸收蔗糖有抑制作用,减 少了糖转化成脂肪的几率,体内新脂肪产 生下降,达到减肥目的。
润肠通便
L-阿拉伯糖能够抑制蔗糖吸收,这些未被吸收 的蔗糖到达小肠末端起到双歧因子作用,使双 歧因子等有益菌大量繁殖。发酵显著亢进,肠 蠕动增强等,使体内毒素、垃圾等快速清理, 最终以气体或液体形式排出体外。 食用阿拉伯糖会有轻微腹泻感及排气增多等感 觉属正常排毒现象。 长期食用阿拉伯糖会使人体内垃圾和毒素排放 干净,起到预防疾病,美容护肤作用。
L-阿拉伯糖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

L-阿拉伯糖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L-阿拉伯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红藻、木质纤维和植物细胞壁中的多糖,也被称为阿拉伯树胶。
它具有增加食品的粘度、稳定性和乳化性能的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中作为增稠剂和稳定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阿拉伯糖不仅可以在食品工业中发挥作用,还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L-阿拉伯糖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种天然多糖提供参考。
1. L-阿拉伯糖对胃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L-阿拉伯糖具有促进胃肠道健康的作用。
L-阿拉伯糖在结肠内被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这些短链脂肪酸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从而有利于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L-阿拉伯糖还能够促进益生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增殖,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有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
适量摄入L-阿拉伯糖有助于维护胃肠道健康,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L-阿拉伯糖还被发现具有调节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研究表明,L-阿拉伯糖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减少胰岛素的释放,从而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L-阿拉伯糖还能够结合胆固醇和脂肪酸,减少其在肠道内的吸收,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有利于预防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适量摄入L-阿拉伯糖有助于维护血糖和血脂的平衡,预防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L-阿拉伯糖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L-阿拉伯糖可以通过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从而调节肠道免疫,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L-阿拉伯糖还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吞噬和杀伤活性,加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清除功能。
适量摄入L-阿拉伯糖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炎症是导致许多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发生的重要机制。
最近的研究发现,L-阿拉伯糖具有抗炎作用。
L-阿拉伯糖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抑制有害菌的增殖,降低肠道内的内毒素水平,减轻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L-阿拉伯糖简介

研发中心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了解L-阿拉伯糖的基本信息和功能、以及在各领域的应用。
2、实验内容2.1 L-阿拉伯糖简介L-阿拉伯糖,又称树胶醛糖、果胶糖;是一种戊醛糖,分子式为C5H10O5。
在自然界中L-阿拉伯糖很少以单糖形式存在,通常与其他单糖结合,以杂多糖的形式存在于胶质、半纤维素、果胶酸、细菌多糖及某些糖苷中。
其对热和酸的稳定性高。
2.2 L-阿拉伯糖的主要功能2.2.1抑制血糖升高由于阿拉伯糖对蔗糖的抵制作用使得人体餐后血糖明显降低。
在蔗糖中添加3%L-阿拉伯糖,可以抑制60%蔗糖的吸收,同时也抑制了血糖值少升高60%左右。
由于血糖值对胰岛素的连锁反应,使得胰腺分泌胰岛素更加平稳,减少对胰腺的破坏,从而延长胰腺寿命,延缓得糖尿病的时间。
具有保护和修复胰腺的作用。
2.2.2 抑制肥胖L-阿拉伯糖抑制蔗糖的吸收,未被分解的蔗糖在小肠末端被微生物利用,产生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抑制肝脏合成脂肪。
另外L-阿拉伯糖对吸收蔗糖有抑制作用,减少了糖转化成脂肪的几率,体内新脂肪产生下降,达到减肥的目的。
2.2.3 润肠通便L-阿拉伯糖能够抑制蔗糖的吸收,未被吸收的蔗糖和阿拉伯糖进入大肠后,会大量增殖双歧杆菌与嗜酸乳杆菌等厌氧菌,起到增强肠道功能、预防和延缓肠道疾病的作用,使体内毒素、垃圾等快速清理,最终以液体或气体的形式排出体外。
食用阿拉伯糖会有轻微腹泻感及排气增多等感觉属正常排毒现象。
长期食用阿拉伯糖会使人体内垃圾和毒素排放干净,起到预防疾病,美容护肤的作用。
2.2.4 解酒护肝阿拉伯糖具有解酒保肝作用,喝酒后没有酒味。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酒精在肝脏中先与乙醇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能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乙酸是无害的。
乙醛转化成乙酸的速度决定了酒精对人体肝脏的伤害程度。
如果乙醛不能迅速转化成乙酸,则对肝脏损伤非常严重。
阿拉伯糖原理

阿拉伯糖原理什么是阿拉伯糖?阿拉伯糖是一种重要的天然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分之一,也存在于糖胶、木质素和木材等多种植物产物中。
阿拉伯糖的化学结构为多肽链,每个单元由D-木糖醛酸和L-阿拉伯糖组成。
阿拉伯糖的形成阿拉伯糖的形成与植物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过程密切相关。
在细胞壁合成过程中,一种叫做UDP-D-木糖醛酸的物质被转化成D-木糖醛酸甘部醇盐酸盐,然后与L-阿拉伯糖结合形成阿拉伯糖。
阿拉伯糖的结构和特性阿拉伯糖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由于其具有复杂的多肽链结构,阿拉伯糖在自然界中表现出多种特性。
首先,阿拉伯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保护细胞壁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其次,阿拉伯糖对水具有吸附作用,能够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阿拉伯糖的生物学功能阿拉伯糖在植物细胞壁中起到了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首先,阿拉伯糖能够增加细胞壁的强度和稳定性,使细胞能够抵抗外部环境的压力。
其次,阿拉伯糖能够调控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此外,阿拉伯糖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能够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阿拉伯糖的应用领域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阿拉伯糖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食品工业中,阿拉伯糖常被用作增稠剂和胶凝剂,能够提高食品的质感和口感。
其次,在药物制剂中,阿拉伯糖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
此外,阿拉伯糖还可以用于制备生物材料和化妆品。
阿拉伯糖的生产过程阿拉伯糖的生产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收获植物原料、提取纯化阿拉伯糖、去除杂质和浓缩阿拉伯糖溶液、结晶和干燥。
其中,提取纯化阿拉伯糖是最关键的步骤,需要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
阿拉伯糖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关注度提高,阿拉伯糖作为一种天然的碳水化合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预计在未来几年,阿拉伯糖的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特别是在食品、药物和生物材料等领域,阿拉伯糖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功能性食品原料。
L-阿拉伯糖

L-阿拉伯糖:又名:树胶醛糖、果胶糖、:L(+)-树胶醛糖;L(+)-阿戊糖;果胶糖分子式:分子式 C5H10O5分子量:150.13形状:白色结晶粉末,无气味。
性质:熔点154-158℃,沸点(℃):160℃,易溶于水,为溶于醇,不溶于醚、甲醇和丙酮,12℃时1份溶于48份90%乙醇。
L-阿拉伯糖是一种健康价值较高,提取难度大的绿色生物功能糖类。
需要从植物的半纤维素中(玉米皮和棒芯、果皮、甜菜渣等原料中含量较高)分离出来,外观如蔗糖,但甜度只有蔗糖的一半。
L-阿拉伯糖本身很难被消化道吸收,长期食用也不会对身体带来不利影响,对人和动物没有毒性,在体内得不到利用的部分可从尿中排出。
L-阿拉伯糖可以与蔗糖配合使用,也可单独食用。
添加了L-阿拉伯糖的蔗糖,其自身甜味和性状仍保持不变,可在各种食品中使用。
一般情况下有效用量是每天服用L-阿拉伯糖0.5~3克,可在餐前或用餐过程中服用。
在蔗糖中按比例加入3.5%,能够使人体抑制约70%蔗糖的吸收,降低糖耐量。
单独食用L-阿拉伯糖,在进食含蔗糖的食品时也有同样的效果。
没有被分解的蔗糖到达大肠,有可能与L-阿拉伯糖协同起到促进乳酸杆菌生长的作用。
L-阿拉伯糖还可以通过抑制因摄取蔗糖而造成的血糖值和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在小肠里没被分解的蔗糖在大肠里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对肝脏合成脂肪有抑制作用,因而可控制人体因过度摄取糖而导致的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增加和体内脂肪的积蓄。
唐利康L-阿拉伯糖的主要作用:一抑制代谢与吸收L-阿拉伯糖生理作用是有选择性地影响小肠中的蔗糖酶,从而抑制蔗糖的吸收。
据报道,在蔗糖中添加3.5%的L-阿拉伯糖,可以抑制60—70%蔗糖的吸收,同时也使血糖值少升高约50%。
二抑制血糖、脂肪,降血压、减肥L-阿拉伯糖作为一种低热量的糖,抑制因摄入蔗糖而导致的血糖升高,因此可以抑制肥胖,预防并治疗与高血糖相关的疾病。
L-阿拉伯糖进入小肠后有很微量的部分被吸收。
L-阿拉伯糖的发展及其应用

L-阿拉伯糖的发展及其应用作者:暂无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2010年第11期丁继程张金柱唐和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拉伯糖应用研究所赋于食品甜味的调味剂被称为甜味剂,而具有特殊功能或特殊用途的食品甜味剂则被称为功能性甜味剂。
功能性甜味剂不但可以解决人们由于蔗糖摄入过多而导致的健康问题,而且对肠胃还可起到了有益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作为功能性甜昧剂的种,L-阿拉伯糖能够调节人体对糖分的吸收、提高人体的糖耐量,是种既健康又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绿色生物功能糖。
L-阿拉伯糖的独特功效蔗糖(又名白糖)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其因拥有纯正甜味而广受人们喜爱。
蔗糖被人食用后,在消化道内与小肠蔗糖酶发生作用,分解成葡萄糖和呆糖(均为单糖)供人体吸收和利用。
但是过多食用糖类物质(包括淀粉类食物)会引发肥胖及其它慢性疾病,为此如何在不改变蔗糖优良口感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人体对它的吸收速度,已成为目前食品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
近年来,科学家和营养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种名为, L-阿拉伯糖”的低热量功能生糖,对蔗糖和麦芽糖的代谢转化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L-阿拉伯糖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单糖(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单糖,而蔗糖属于双糖),主要从植物的半纤维素(玉米皮和棒芯、果皮、甜菜渣等原料)中分离出来,因为其分子中只含有五个碳原子,故又称为五碳糖或阿戊糖。
L阿拉伯糖的外观如蔗糖,但甜度只有蔗糖的半,而且它在人体内还具有抑制水解双糖的酶活性的功能,因此当摄入的蔗糖过多(在人体内的小肠蔗糖酶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而被吸收)而导致血糖升高时,L-_阿拉伯糖能起到降糖作用。
同时,因其具有很低的热量,所以可作为种无热量糖运用到食品加工中。
另外,L-_阿拉伯糖对双糖水解酶进行抑制后,小肠内没有被分解的蔗糖在大肠里被微生物分解,从而产生出大量的有机酸,这种有机酸对肝脏合成脂肪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有效减少人体内脂肪的产生。
由此可见,“L_阿拉伯糖”在减肥。
L-阿拉伯糖

富贵一生投资计划
(2)、凡是在我公司一次性投资10万元以 上的投资人(无需自身经营管理),每月 可享有4000元(每月)的固定工资收入, 且年终享有投资额10%的保底红利奖。保证 连续领取3年,终生享有投资额10%的保底 分析表: 红利奖。
公司发展前景展望
战略发展布局
公司紧紧围绕天使计 划,大力推广阿拉伯糖 推广项目,以福建为中 心向全国拓展,力争在3 年后初步形成全国网点 经营布局。
L-阿拉伯糖功能
L-阿拉伯糖是自然界中一种特殊的天然稀 有功能糖,能够抑制小肠内蔗糖酶的活性, 阻断人体摄入的蔗糖,降低餐后血糖,减轻 胰岛负担,从而平稳血糖;在大肠里合成短 链脂肪酸,降低血脂和甘油三酯;还能够提 高人体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血液垃圾,疏通 血管,及时为各个组织器官提供血液和能量, 从而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是一款天然 的适合于糖尿病“三高一超”、孕妇糖尿病、 便秘的产品,并具有护肝解酒、排毒减脂功 效。
4、促进脂肪分解,增加骨骼肌纤维成分
日本的一项研究证明了L-阿拉伯糖对能量消 耗和肌纤维成分的影响,通过对肥胖大鼠分别 喂饲含20%的蔗糖膳食(C组)和添加1.5%L-阿 拉伯糖的20%的蔗糖膳食(A组)21星期。C组大 鼠的腹部脂肪组织重量和细胞大小显著增长, 而A组大鼠的脂肪重量和细胞大小明显受到抑制。 用呼吸熵来评估时,A组大鼠脂肪消耗的能量百 分比上升12.8%,腹直肌的Ⅰ型纤维数量明显增 加。这些结果显示,L-阿拉伯糖不仅有促进体 内脂肪燃烧分解利用的作用,而且有增加骨骼 肌纤维成分的作用,从而达到塑身健美之功效。
目录
1 2
公司介绍
产品功能介绍
3
4
运作模式
前景展望
光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阿拉伯糖在食品中的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阿拉伯糖在食品上的应用姓名: 依布拉音学院: 食药学院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班级: 食安102学号: 1040332362011年11 月14 日新疆农业大学摘要:L-阿拉伯糖在抑制蔗糖的代谢与吸收,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肠道微生态、增殖肠道有益菌,改变骨骼肌比例、改善胰岛素抵抗,稳定血压,减少脂肪堆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特点。
介绍了 L-阿拉伯糖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研究开发进行展望。
关键词:L-阿拉伯糖;血压;血糖;双岐杆菌;胰岛素:前言作为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的糖主要是六碳糖( 蔗糖、淀粉等多糖与果糖、葡萄糖等单糖和糖醇类) ,几千年来为人类提供主要的热量能源。
特别是近 200 多年来,随着人类发展进入工业社会阶段,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糖的摄入量大大提高,而且大量的糖以液体形式被摄食。
在人类人体生理学状态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糖的过多摄入导致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人体健康问题; 在一项对1 ~13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饮食调查中发现,影响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糖的摄入量过高。
因此近些年开发不含或者低热量的代糖甜味剂是食品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L-阿拉伯糖作为一种新型的糖类甜味剂,因具有和蔗糖非常相似的甜味,在人肠道中不产生热量,而受到广泛关注。
L-阿拉伯糖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抑制蔗糖吸收的功能,能够抑制吸收蔗糖引起的血清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因此可以作代糖甜味剂为糖尿病人、肥胖者、高血压患者所食用。
此外,L-阿拉伯糖还可以作为合成某些药物的前体,比如治疗肝病的某些类核苷药物,在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阿拉伯糖介绍及来源1.1介绍阿拉伯糖是一种戊醛糖,含有 5 个碳原子并且带有醛基的单糖,常见的有β-D-阿拉伯糖(CAS 号:10323-20-3,比旋光度:-175°→-108°)和β-L-阿拉伯糖(CAS 号:87-72-9,比旋光度:+190.5°→+104.5°)2种立体异构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糖、润肠、益生阿拉伯糖的三大功效唐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容摘要L-阿拉伯糖(L-arabinose)是一种五碳天然稀有糖,纯品呈白色结晶、味甜似蔗糖,因在阿拉伯胶首先发现,故名。
现多从植物半纤维素中提取,。
业已证实,阿糖不仅本身不为人类胃肠道消化吸收,而且还通过强烈抑制小肠蔗糖酶活性而阻止蔗糖的消化吸收。
结肠生理细菌可以利用阿糖。
有鉴于此,阿糖具有如下三大功能:1. 控制糖的摄入量。
在以蔗糖为甜味剂的食品中加入阿糖或服食阿糖后再进食含蔗糖食物,机体能量的摄取显然因蔗糖不吸收而减少。
2. 润肠通便。
阿糖不消化吸收而致肠内渗透压升高,阻止水电解质吸收而起润肠通便作用。
3. 作为益生元调整肠道微生态。
抑制蔗糖消化吸收蔗糖是一种双糖,由葡萄糖和果糖构成,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用糖。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含有丰富的蔗糖酶,紧接着胃的十二指肠尤高。
蔗糖酶可特异地将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
葡萄糖和果糖最终被吸收利用。
阿拉伯糖具有特异性抑制蔗糖酶的作用。
因此,在出现阿拉伯糖的情况下,蔗糖的分解吸收将会受阻。
最后排入大肠的蔗糖会被肠道细菌利用。
蔗糖是人类的最喜欢甜味,但糖尿病、肥胖等情形并不适合用糖。
虽然有各种无糖甜味剂,但没有一种口感能胜过蔗糖。
因此,将阿拉伯糖与蔗糖混合使用,将起致既保留蔗糖甜味又避免高糖的风险。
附:三大营养物质消化酶抑制剂碳水化合物拜糖平(阿卡波糖,Acarbos)抑制淀粉酶活性;阿拉伯糖抑制蔗糖酶活性。
脂肪赛尼可(奥利司他,Orlistat)是长效和强效的特异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
蛋白质还没适合口服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
润肠通便泻药分类便秘是胃肠道的常见症状,其中部分是由于胃肠道的器质性疾病所致而需对因治疗,但很多情况下是肠动力减弱、饮食习惯不良等非明显的病因所致,即所谓的功能性便秘,则需泻药对症外理。
此外,泻药还用于结肠镜检查等术前准备。
泻药是一类能增加肠内水分、软化粪便或润滑肠道、促进肠蠕动、加速排便的药物。
目前用于市售泻药品种繁多,按治疗原理大致分为四类:1. 接触性泻药,系某些能刺激大肠或小肠分泌和运动的化学物;2. 润滑性泻药,系某些油脂类物质,通过润滑肠壁、软化粪便而发挥泻下作用;3. 容积性泻药,是目前医生处方较多的泻药,其中一类是高渗性泻药,通过在肠腔内的高渗性便粪便稀而量增多;另一类是膨胀性泻药,通过肠腔内膨胀以增加粪便的容积。
4. 胃肠动力药,作用于下消化道的胃肠动力药有促进结肠蠕动之效,利于排便。
必须指出,若病因未除如肠动力减弱未恢复、饮食习惯不改善,任何泻药停用后便秘将复发。
一、接触性泻药接触性泻药,过去曾称为刺激性泻药,它是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与肠粘膜接触后,引起粘膜通透性增加、电解质和水向肠腔渗透,从而使肠内液体增加,引起导泻。
此外,药物刺激肠壁神经,使肠道蠕动增加、促使排便。
其代表药物有大黄打片等中成药、芘麻油、果导(酚酞)、比沙可定等。
刺激性泻药历史悠久、效果确切、价格低廉。
主要副作用是肠壁神经毒性,长期使用会因肠壁神经损伤而加重便秘,还会发生结肠黑变病。
所以,刺激性泻药只能作为严重便秘的临时性缓解药,不可长期使用。
市售所谓“排毒养颜、减肥”中成药多属此类。
因此,大肠黑变病过去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如今年轻人中也越来越多见。
蒽醌类中成药是国人在药店自购最多的通便药,名目繁多如大黄苏打片、牛黄解毒丸、复方麻仁丸、芦荟胶囊、润肠通便茶、排毒养颜胶囊等等,其主药多离不开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含蒽醌苷类的植物药。
蒽醌苷在肠内被细菌分解成蒽醌,后者刺激结肠推进性蠕动,用药后6~8小时排便。
芘麻油麻油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成熟种子经加热压榨精制而得的脂肪油。
是几乎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清黏稠液体,有微臭,味淡而微辛。
蓖麻油本身并无刺激性,内服到达小肠后经胰脂肪酶分解成蓖麻油酸和甘油,前者在小肠内很快变成蓖麻油酸钠,刺激小肠黏膜,促进小肠蠕动而致泻。
未分解的蓖麻油对肠道的润滑作用也有助于粪便的排泻。
因此,芘麻油兼备刺激性通便和润滑性通便双重功效。
因臭味和服用不方便,加上有大量的替代用药,芘麻油现已很少使用。
由于多数驱虫药尤其是脂溶性驱虫药能溶于油,所以使用驱虫药后不能用蓖麻油等泻药,以免增进吸收而中毒。
同时,由于蓖麻油内服后易粘附于肠粘膜表面,影响消化机能。
果导化学名酚酞,内服后在胃内不溶解,到达小肠道后遇碱性肠液才缓慢分解,形成可溶性钠盐,从而刺激结肠壁神经丛,促进蠕动而起缓泻作用,作用性质温和。
可溶性钠盐能被小肠吸收,主要从尿中排出,使碱性尿变成红色,一部分也可经胆汁排出,到达肠内后又被重新吸收,这种肠肝循环能延长它在体内作用时间。
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比莎可定本品为接触性缓泻药,通过与肠黏膜的直接接触,刺激其感觉神经末梢,引起肠反射性蠕动增加而导致排便。
服药前2小时不得服牛奶或制酸药,对本品过敏者、6岁以下儿童禁用,孕妇禁用。
二、润滑性泻药润滑性泻药系某些油脂类物质,通过润滑肠壁、软化粪便而发挥泻下作用。
液状石蜡为矿物油,无味。
久用妨碍钙、磷吸收。
现已很少用。
甘油多以50%浓度灌肠(开塞露),高渗刺激肠壁引起排便,并有局布润滑作用,数分钟内引起排便。
三、容积性泻药容积性泻药,是目前医生处方较多的泻药,其中一类是高渗性泻药,通过在肠腔内的高渗性便粪便稀而量增多,代表药物有硫酸镁等无机盐、乳果糖、聚乙二醇;另一类是膨胀性泻药,通过肠腔内膨胀以增加粪便的容积,代表性药物是甲基纤维素。
硫酸镁口服不吸收,在肠腔内形成高渗而减少水分吸收,肠内容积增大,刺激肠壁,导致肠蠕动加快,引起泻下。
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很强,但因味涩难服,现主要用于肠道术前准备,很少用于慢性便秘。
其它无机盐类硫酸钠、磷酸钠、氧化镁等也有导泻作用,原理和硫酸镁相同,但作用较硫酸镁弱。
国内少用。
乳果糖一种将半乳糖和果糖人工聚合而成的双糖,味甜,人不消化吸收,但可被肠道细菌分解利用产生乳酸。
不吸收的乳果糖及其代谢产物乳酸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而发挥导泻作用,故可用于慢性便秘治疗;乳果糖代谢产物乳酸在肠内行成的酸性环境阻止氨吸收,故可用预防和治疗各种肝病引起的高氨血症和高血氨引起的肝性脑病;乳果糖代谢产物乳酸在肠内行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正常菌群生存。
乳果糖的缺点是味太甜,不能长期坚持。
糖尿病患者慎用。
聚乙二醇4000 变是近年用量越来越多的通便药,它是高分子量的聚乙二醇长链聚合体,通过氢键来固定水分子并发挥作用。
它在肠内不被细菌降解,也不产生有机酸或气体。
10-20g即可产生理效应,通常用药后4小时起效。
四、促动力药作用于下消化道的胃肠动力药有促进结肠蠕动之效,利于排便。
曾用药有西沙比利风行一时,但因心脏副作用而退市。
尚无新药。
阿拉伯糖的特点唐传阿拉伯糖是一种天然非吸收5碳糖,味甜,略淡于蔗糖,口服后在肠腔内形成高渗状态,阻止水分吸收。
因此,药理分类上阿糖属于渗透性泻剂,结肠细菌分解阿糖所产短链脂肪酸等刺激肠道运动也与通便有关。
此外,阿糖还有抑制蔗糖消化吸收和调整结肠微生态的作用。
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各种慢性便秘患者可以长期使用。
比较分析可知,虽为植物提取,但阿糖的润肠通便原理有别于番泻叶、大黄、芦荟等蒽醌类刺激性泻剂,既不损伤肠神经,也不发生结肠黑病变。
虽同为渗透性泻药,但阿糖避免了其它渗透性泻药的许多缺点。
硫酸镁虽作用强大,但味涩难服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不宜久用;聚乙二醇虽可调成适宜口味并可长期使用,但单纯导泻而无降糖和调节微生态作用;乳果糖虽有调节结肠微生态作用,但味太甜,很难长期坚持,糖尿病人不宜使用。
调整大肠微生态大肠微生态基础一、正常胃肠菌群无菌的胎儿一出生即染上环境细菌,最终发展成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正常胃内基本无菌,缘于胃腔是一极端微生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胃酸能将绝大多数细菌杀灭,仅少数耐酸细菌如幽门螺杆菌和真菌可定植、存活。
胃腔内菌群属特殊环境菌群。
近端小肠腔内容物也基本无菌或仅有少量Gram阳性的口咽型需氧细菌。
维系这种微生态特征的条件以胃酸对吞入口咽部细菌的杀灭作用和小肠蠕动对内容物的驱排作用最为重要。
吞入氧气对厌氧菌的毒性,肠腔内分泌型IgA的免疫作用,胆汁和胰液对细菌的杀灭,以及回盲瓣的抗倒流作用等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远端小肠,由于胃酸作用的消失,“逃脱”细菌得以生存,氧气的耗竭使得厌氧菌开始出现,细菌密集度增加、菌群开始多样化、优势菌仍以需氧菌为主。
一过回盲瓣,单位细菌密集度100万倍于小肠,菌群高度复杂化、并以厌氧菌为优势菌群。
据估计,一个成年人个体的细胞总数约为10万亿个(103),而寄居于人体的细菌总数却10倍于人体细胞总数,达100万亿个以上(104)。
若以重量计,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量约为1271克,其中胃肠道占1000克,肺20克、皮肤200克、口腔20克、阴道20克、眼1克。
胃肠道微生物总量占人体总生生物量的78.67%。
据测定,1克人粪便含有50~500亿个可以培养的细菌(5×109~5×109)。
可以形象地说,人粪便湿重的40%以上是细菌。
大肠内的细菌不仅密度大,而且种类繁多,过去,通过培养的办法就已发现了至少6门40个属400~500种;最近,将全部基因都进行测定的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发现,人粪便中的细菌种类高达1000多种。
根据来源,大肠内的细菌分为固有菌、过路菌、共生菌三大类。
长期存在于肠内并有益于机体的细菌称为固有菌或原籍菌。
原籍菌数量最多,基本上属于厌氧菌如双歧杆菌;过路菌,顾名思义,仅一定时期存在的细菌,数量少,各种痢疾杆菌等肠道致病菌即属过路菌;而共生菌则是一类生理性细菌,与固有菌呈共生关系而与过路菌呈拮抗关系。
二、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肠道微生态系统(或说肠道菌群)并非一程不变,肠道细菌的密度、细菌种类、优势菌群随着人体状态、饮食改变、疾病与抗菌药物等无时不在影响着肠道菌群。
⒈人体状态包括胃酸、胆汁酸、氧气、胃肠道运动、内【关键词232】分泌、免疫力、年龄等。
胃酸缺乏会引起胃内细菌大量增加,胆汁酸减少则无法有效杀灭餐后从胃排入肠内的细菌,胃肠道运动减缓更会造成小肠细菌过生长,年老或免疫力低下者可发生双歧杆菌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加的变化。
2. 食物因素摄入胃肠道的食物因被消化吸收而成为人体的营养素,末被消化吸收的食物则又成了大肠道细菌的营养素。
不同的饮食成分明显影响着肠道菌群的种类,例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者双歧杆菌数量增加,而高蛋白或高脂肪饮食者双歧杆菌数量则减少。
在漫长的进化历史长河中,人类一直以淀粉、高纤维素饮食为主,肠道菌群也与此相适应。
但工业革命以来,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蛋白、高脂肪、精细饮食成了主流,肠道菌群也随之发生显著。
人类显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完全适应这种变化。
3. 疾病和抗菌药某些疾病对肠道菌群有着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