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语法讲义:第六章 歧义分析

语法讲义:第六章 歧义分析

语法讲义:第六章歧义分析第六章歧义分析二.歧义的种类(二)同形造成的歧义这里的同形,指的是一些语言单位只是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都不同。

在书面语当中,这种同形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语言单位也可以造成歧义。

如:① 这树枝怎么会这样长?(zhǎng/cháng 声母差异)② 我说不好。

(bu/bù 轻声与否)③ 他想起来了。

(qilai/qilái 轻声与否)④ 他吃了饭才走。

(cái/cái 有无重音)二.歧义的种类(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之下都可以造成歧义。

1.由实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 我叫他敲了三下。

(允许/被)② 小王走了三个小时了。

(离开/行走)③ 他不能说。

(应该/能力/环境限制:病)第六章歧义分析2.由虚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 我准备从上海去北京。

(经过上海/从上海出发)② 你给我写封信。

(对、向/代替)③ 她梳着辫子呢。

(动作进行:正在梳/状态持续:留着)二.歧义的种类(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① 大门没有锁。

(锁1:名词/锁2:动词)② 他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

(可1:语气词/可2:转折连词)二.歧义的种类(五)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指的是一种句法结构之中包含有几种语义关系,这种隐含于同一种句法关系之中的不同的语义关系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由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

1.定+中:一个定中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如:① 看见的人有哪些?(动作+施事/动作+受事)② 我们参观了一家“妇女理发店”。

(施事+处所/受事+处所)2.动+宾:一个动宾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如:① 他总共切了五块肉。

(动作+结果:把肉切成五块动作+受事:把五块肉切小)② 那人刚才问谁?(动作+内容:问有关谁的事情动作+对象:向谁问)③ 我们准备选班长。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2007-04-19 11:45:07)分类:教育教学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句法结构歧义)(第26节)学习要点:了解形成歧义的原因,并能用相应的方法分化出具体句子的歧义。

句法结构歧义,简称句法歧义,指一个句法结构可以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析。

有歧义的句法结构叫歧义结构,也叫同形结构。

非歧义结构的分析往往要切分到词。

歧义结构的切分以找出歧义层次为准,不一定要分到词。

例如:“非洲语言研究概况”就有 A、B两种切分。

见课本这种不同的切分是由句法结构意义的不同引起的。

A的意思指非洲的语言研究概况,B的意思指非洲语言的研究概况。

又如:“少数受蒙蔽的单位”也有 A、B两种切分。

见课本A的意思是单位里少数人受蒙蔽,B是少数单位受了蒙蔽。

造成句法歧义的因素有三个: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

这三个因素只要有一个不同,都会造成句法歧义。

一、结构层次不同一个句法结构内部若包含了不同的构造层次,便会产生句法歧义,这类歧义结构可用层次分析法分析。

例如:“现代战争小说”有 A、B两种切分。

见课本“现代”既可以修饰“战争”又可以修饰“小说”,同时“战争”又可以修饰“小说”,因而造成了不同的结构层次,产生了歧义。

又如“两个报社的记者”也有A、B两种切分。

见课本“两个”既可以修饰“报社”,又可以修饰“记者”,同时“报社”对“记者”又可以直接修饰。

又如“五个学生的家长”“三个县的妇女代表”等也有歧义。

二、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关系指通过语序和虚词反映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例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

这种结构关系是显性的。

相同的结构层次,包含不同的结构关系,这也是造成句法结构歧义的一个因素。

结构关系不同的歧义结构也可以用层次分析法分析。

例如以下短语都可以做两种切分:(1)进口软件:动宾/偏正(2)机关商店:联合/偏正(3)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街灯:联合/主谓(4)玩到杭州:复句/补充三、语义关系不同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显性结构关系后面的各种语法关系,通常表现为“施事─动作”“动作─受事”等关系。

现代汉语通论语法10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通论语法10歧义分析

3. 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词汇系统中的多音词、多义词造成的歧 义。词汇歧义存在于书面语中。
多音词造成的歧义 小张特别好说话。(好hǎo/hào) 小心地滑。(地dì/de)
多义词造成的歧义 那场演出让小沈阳火了。(火:出名/生气) 买房子送家具。 (送:赠送/运送) 我叫他去。(叫:让/喊)
4. 语法歧义
6. 语义歧义
句法成分(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的语义由题 元角色来规定。
题元角色 施事 (Agent) 受事 (Patient) 主题 (Theme) 经验体 (Experiencer) 受益体 (Beneficiary) 工具 (Instrument) 处所 (Location) 目标 (Goal) 来源 (Source)
Das Ende
现代战争小说现代战争小说一个学生的建议一个学生的建议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他们三个一组他们三个一组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布置好房间布置好房间没有买票的没有买票的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容易引发结构层次差异型歧义的常sis
5. 存在歧义可能性的结构
容易引发结构层次差异型歧义的常见结构:
结构 V+A的+N V+N的+N P+N的+N V+V+的 N1 和 N2 的 N3
组合方式
V + [A的N] [VA的] + N
V + [N的N] [VN的] + N
P + [N的N] [PN的] + N
V + [V的] [VV] + 的
8. 歧义化解
利用语境消除歧义,例句: 算一个半知识分子 (组合歧义)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j l 科 学
疼 ,头不疼 。
社 含 。
语分别 是 “ 书”和 “ 杯子 ”的所 有者 , 这
时定 语 和 中 心 语 之 问 是 领 属 关 系 ;也 可
子, 我不愿 意当着人谈这 件事。( 稍停 )
( 严厉地 )我听说我在外边 的时候 ,你 这两年在家很不规矩 。 周萍:( 更惊恐 ) 爸, 没有的事 ,没
语 义指向 ,是 指一个成分与某 一成 分 发生直接 的语 义关系 ,句中某一成分
如果 语 义指 向不 明 ,就会 引起 句子 的歧 义 。例 如 :
三例都 只有一种切分 的可能。但语
法关 系上 ,既可以理解 为动宾关 系 ,也
可理解 为偏 正关系。因为 “ 出租” “ 学 习” “ 研 究”都兼 属动名词和动词 ,在
是充 当状语 ,句子都 只能作一种结构层
次 的分 析 。
语境歧 义是指说 写得 的表 达有 明确
的语 义内容,而 听者 在理解 时由于受语
( 5) A . 没有 , 做不好 的事情 。B . 没
有做 , 不 好 的事情 。A中 “ 没 有”作动 词 ,意思是 “ 什么事 都可 以做好” 。B 中作副词 ,意思是 “ 做 的都是好事 ”。
他功课” :但这句话也可 以理解为 “ 他 读英语不止一遍 了” ,这时跟 “ 又 ”发
生直接语义关系 的就是 “ 一遍 ”了。 ( 2)小 李有个 儿子 很骄傲 ( 可能 是小李很骄傲 ,也可 能是小李 的儿 子很
骄 傲 )。 ( 五) 语 境 因 素 造 成 的歧 义
二、歧义 的消除
周萍 为 什 么会 由惊恐 失 措 转 为放 下心?因为他先误解 了周朴园的话语 。 周朴园一开始就提 出了 “ 一件很对不起 自己的事 ”这样一个可 以与两个话题相 关联的断语 :它可 以是指周萍在外鬼混 的事 ,也可 以是指周萍与继母繁漪之 间 的乱伦关系 。周萍误解父亲 的话语 ,从 内因看 ,是 因为他心 中有鬼 。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歧义句的辨析》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歧义句的辨析》精品教学课件
歧义句
• 赵本山小品《卖车》中的对话:
• 赵本山:你们家的小狗为什么不生跳

蚤?
• 范 伟:因为我们家的小狗讲究卫生。
• 赵本山:错!媳妇儿答。
• 高秀敏是指一句话可有两种 或多种理解的一种语言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军经 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高 度的警觉。一天,浓雾弥漫,伦敦上空 出机现立了刻一升架空来迎路战1都.别不,打管下明飞是来的近什。飞了么飞机,机,才英发国现歼是击一 架中立国的民航2.民飞航机飞。机歼就不击用机立刻向地 面指挥部报告了管这,让一它情飞况过去,。地面指挥部 回答“别管它”。于是,歼击机猛然开 火,击落了民航机。为此,英国支付了 巨额的赔款才算了结。
四、停顿不同引起歧义
1:市长叮嘱两个学校的校长。
市长叮嘱两个/学校的校长。 市长叮嘱两个学校的/校长。
2、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 汇报。
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 /前 去汇报。或“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 本月15日前 /去汇报。”
五、语义不明引起歧义
1、开刀的是他父亲。 • △可指医生。 • △也可指病人。 2、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应用史料 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文学家主 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
(1)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 释,故而本句可理解为“行走”了一个多钟头, 也可理解为“离开”了一个多钟头。)
(2)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 算”、“希望”)
3、我家养了一些杜鹃。 4、小李说:“老王这人真黑。” 5、我和小红挺好的。
3、 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我的进步很 大,因为老师对自己都是严格要求的。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摘要: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表达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语音、词义、层次或语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换用适当的词语、增删词语或调换词语的顺序等多种手段来消除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歧义;现代汉语;语义;语法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1 / 12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微课语文歧义讲述

微课语文歧义讲述
歧义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问题探究】 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冬天早晨特冷,兄弟两人去提款机领钱, 正好遇见运钞车来加钞。无奈之下两人只好站 在一旁苦苦等候,这时大哥对二弟说:冻手不 ?二弟冷冷地回一句:冻手!结果四杆枪瞬间 指向兄弟俩……两人被抓住送派出所,在路上 一直沉默,后来老二问哥:你怎么还不开腔? 结果八杆枪瞬间指向兄弟俩…到了警局,警察 问大哥:你叫什么名字?大哥:蒋英羽。警察 再问一次:你叫什么名字?大哥:蒋英羽。警 察 对大哥吼道:what is your name ?
半路当中,厂长说:“对不起,我去方便一下 。”老外不懂这句中文,问翻译:“方便是什么意 思。”翻译说,就是去厕所。老外:哦......
参观结束,厂长热情的对老外说:“下次你方 便的时候一起吃饭!”老外一脸不高兴,用生硬的 中文说:“我在方便的时候从来不吃饭!”厂长: ......
此方便非彼方便
歧义原因:词语多义或词 性不同造成多种理分配家产的问题。
▪ “他”——张大爷?张明?

▪ 吴青和李江走过来了,手里拿着一根 标杆。

▪ “手里” ——谁?吴青?李江?
▪ 共产党员张凤兰的女儿吴玉琴被评 为劳模了。
▪ “共产党员”——张凤兰?吴玉 琴?
▪ 可改为:张凤兰的女儿、共产党 员吴玉琴被评为劳模了。
【模拟法庭】
很久以前,张三借给李四壹万元, 若干年后,李四先还款柒仟元,并立有 字据。可李四最终还款时,张三却声称 李四应再归还柒仟元,因为欠条上写着 :
还欠款柒仟元
说“一”不“二”
——避免歧义
什么叫歧义?
歧义就是一个句子在理解上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思,或者说 跟原来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相比, “多”出了一个意思。

歧义_公开课

歧义_公开课

一、语法结构歧义:语言序列相同而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
理解难点: 语法结构歧义与语义结构歧义
二、语义结构歧义:同一个词语序列存在不同语义关系的歧义。 如:鸡不吃了 施事+动作 : “鸡不吃食了” 受事+动作: “人或其他动物不吃鸡了”
练一练: 美国政府虽然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是嘴上 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看法是否定的。 解析:“经济学家对此看法是否定的”中的“此”,既可 指“嘴上说说”,也可指“采取果断措施”。
3
•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可 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 在语言交际中,一般情况下,歧义是 一种非常有害的语病,它将使作者(说话 人)与读者(听话人)之间无法建立起一 致的理解,无法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 有歧义的句子虽然在语法和逻辑关系 上都是合格的,但是它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比应该表达的意义多了一个(甚至几个) 意义。因此,也属于病句的一种。
13
考题再现
1、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是( B ) A、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数百位 / 死难者的亲属 数百位死难者的 / 亲属
B、近期汇市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有小幅攀升
C、教师节中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结构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别送礼品/(要)送祝福 别/送礼品(别)送祝福
3、下列各句中表意不明的一句是: ( B )
A、学校通知,全体师生下午三点到礼堂开会。
B、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语义结构歧义:是章太炎撰写的书还是关于章太炎的书
C、兴趣狭窄,就会影响性格的健全发展,容 易滋长不良的品行。 D、单位里的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应当固定下 来,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

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外界事物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发展。

新词的不断产生、词义的逐渐变化、语法规律的逐渐发展和表达手段的日趋灵活丰富,都表明语言在发展。

但是,外界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和表述这种发展的语言总是晚于前者而出现的,是第二性的。

一个新事物已经出现,一时还没有相应的确切的语言来描述它,说明它,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一个复杂的道理或想法已经考虑成熟,在表达它时却不能尽传心意,这种情况也常有;至于复杂的感情难以言传,微妙的心理常需意会,就更不必说了。

思想要反映现实,而语言又要准确地表达思想,这当中既存在着认识与现实的矛盾,又存在着表达与认识的矛盾。

这就是说,认识不一定与现实一致,而表达有不一定与认识完全吻合,要达到这种一致的吻合,就要有相当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需要有个过程的。

旧矛盾解决了,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矛盾。

人们的思想及其语言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发展的。

可见,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与客观存在的人类思维,总会比用来表达客观存在的语言更为丰富和复杂。

人们如果用无限复杂的语言就非常难学,甚至根本学不会。

于是,人民便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去表达不止一种思想,语言手段便有了多义性。

多义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歧义。

因此,语言所以会有歧义,从根本上说,还是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三、歧义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表达需求,歧义可以分为许多种类。

在此,我们就其中的一部分来举例说明。

(一)积极歧义和消极歧义按照“歧义”的所造成的“利与弊”来分类,歧义可以分为:“积极歧義”和“消极歧义”。

语言有歧义不能一概说都是无益的,因为它也有积极的,有益的一面。

我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有些就是利用了词语、句子乃至篇章的多义性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从而加强了作品含蓄、隽永的效果。

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笑话也有故意利用语言的歧义而妙趣横生的。

维吾尔族民间传说《阿凡提的故事》中的《给大阿訇理发》中的一段对话,很经典:“阿訇,你要眉毛吗?”“当然要,这还用问!”阿訇说。

“好!你要我就给你!”阿凡提说着,飕飕几刀,就把阿訇的两道眉毛刮下来,递到他手里。

大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谁叫你自己说过“要”呢。

“阿訇,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

“不要,不要!”大阿訇连忙说。

“好,你不要就不要!”阿凡提说着,又飕飕几刀,就把大阿訇的胡子刮下来,甩在地上。

对这位理发时一贯不给钱的大阿訇,阿凡提机智地利用了“要”这个词的两种不同意思(“要得到”和“要保留”)造成的歧义来构成笑料。

语言的歧义还有消极的、有害的一面。

这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主要着眼点。

国际条约、协议等文件中又歧义,就会有关各方面的争执,甚至使某方蒙受重大损失。

例如,清政府曾向德国借钱修筑胶济铁路,作为代价之一,1898年的《胶澳租界条约》中这样写道:“沿铁路三十里之煤铁等矿,德国有权开采。

”当时议定的是铁路左右共三十里。

结果软弱的清政府在德国硬说是左右各三十里的情况下,只好听任多付出一倍之地的采矿权。

现在,如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有歧义,就可能影响到下级有关部门、单位对党和国家某些方针、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

一般的公务文书出现歧义,也会造成理解和贯彻的差异。

而合同、协议之类的契约性文书出现歧义、争执、赔偿等麻烦就更不易避免。

科学论文或设计中有歧义,首先就消弱和损害了它的科学价值;如果再照不当的理解去付诸实施,就可能使工程或实验等归于失败,甚至照成重大的损失并浪费大量资金。

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有歧义句,虽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争执和损害,但是,它会导致说理不清,或是交代不明、描绘不准,从而有损于所要表现的人物或人物形象的鲜明和清晰,以至降低文章或作品的表达效果。

上述几个方面说明,在诸多文体中、在诸多场合下,语言上的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二)口语歧义和书面语歧义按语言的表现形式来看,歧义又可分为“口语歧义”和“书面语歧义”两类。

口语传递信息的媒介是声音,属于听觉的;书面语传递信息的媒介是文字,属于视觉的。

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歧义和口头语言的歧义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

一种有歧义的语言形式,如果说出来或写出来都有歧义,这体现了二者的共同之处。

二者的区别在于:有些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到了书面上就没有歧义了。

这表现在同音字或同音词上。

例如:(1)他姓zhang。

(2)小王期zhong考试全优。

人们在听到这些话以后,就可能有疑问。

例(1)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例(2)是“期中”考试还是“期终”考试?可是,这些话一旦写出来,歧义就消失了。

可见,写出汉字,即用书面语表达,就有分辨歧义的作用。

另外,有些歧义只在书面语言中存在,改用口头语言表达就没有歧义了。

这是因为口语能体现不同的语调、重音、停顿和缓急等,而这些辅助性的表达手段正是区别某些歧义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准备好了。

”这个句子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在书面上是有歧义的。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由我来准备,好了”,也可以理解为:“我已经准备好了”。

这两种意思在口语中完全可以分辨:意在前者时,“我”读得重而长,“好了”读得轻而短,整个语调是下降的;意在后者时,“我”一般并不重读,“好了”读得重,整个语调是平行的或是上升的。

其实,有时如果孤立地看书面上的某些句子,或是这类句子的句意在文中是孤立的时候,许多都是有歧义的。

在此,就不举例说明了。

可见,口头语言具有明显的分辨歧义的作用。

一些歧义可以在口头语言中排除。

实际上,口头语言还由于对象明确,场合具体,针对性强,辅助性表达手段丰富,出现歧义的情况要比书面语少得多。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歧义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比如,按照是否依赖语言环境来分类,歧义还可分为语境歧义和非语境歧义。

四、歧义产生的原因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像上文提到的语言环境不同而产生歧义、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导致产生歧义。

在这里,我们就“由词语的某些特点引起的歧义”做一些探究。

首先,由词语的同音引起的歧义。

这种歧义,有人称其为“同音歧义”,常见于口语中,如上文中提到的“期中考试”和“期终考试”,就是由于词语的同音而引起的。

其次,由词语的多义引起的歧义。

在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中,由词语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占有一定的比重。

任何语言的词汇中只有少数的单义词,主要是科学术语之类的,大多数词是多义的,所以,多义性是词语的特点。

由词引起的歧义,多数是由多义词入句引起的。

所谓多义句和多义词是指不止一个意思的句子和词。

多义词和多义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不产生歧义,这是受上下文制约的,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产生歧义。

例如:“刘明要考张老师的研究生。

”这句话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是有歧义的。

“考”有报考的意思,又有考查、考问的意思。

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刘明要报考张老师的研究生,又可以理解为刘明要考查张老师的研究生。

另外,由词语的指代不明会产生歧义、由于词的兼类、词同词素的界限不清、复指成分界限不清、词语的搭配组合方式不同、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等都会引起歧义。

五、消除歧义的方法既然歧义产生了,我们就要寻找消除“歧义”的方法。

消除“歧义”的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在此枚举几种,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利用上下文可以消除歧义。

我们在前面举出的一些有歧义的句子,大都是脱离了上下文的。

其实,其中有些句子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并不会产生误解。

例如:“票”!这句话是个简单的句子,可是它表达的意思却是多种的。

如:在戏院入口处,看戏的人拿出票来交给收票员,随口说一声“票”,这是一种意思。

在公交车上,售票员向上车的乘客说一声“票”,提醒他们购票,这是另一种意思。

总之,像这样一类的句子离不开语言环境,离开了语言环境,它虽然也有意义,但缺少内容。

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说话的人也好,听话的人也好,总是把它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赋予它以具体的内容。

所以也不会产生误解。

其次,换用适当的词语可以消除歧义。

有时候,有些歧义是因为用词不当,尤其是多义词使用不当照成的。

因此,只要改换某些词语就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误报火警,话务员受罚。

”这句话中的“误”可当“错误”和“耽误”讲。

因此,“误报火警”就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错报火警”(没有火警,却报了火警);另一种解释是可以理解为:“延误报火警”。

如果作者的意思是其中的一种,就可以把误报改成“错报”、或“延误”,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第三,通过增添或删减某些词语有时可以解除歧义。

有些歧义是由于多用或少用了某个词语造成的,因此,只要增删某些词语就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研究。

”这句话中的“古代医学研究”有歧义,用添加结构助词“的”的办法可以使它分化。

可将这句话分化为“我们要重视古代的医学研究”、“我们要重视古代医学的研究”。

如果作者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适当增加一个“的”字,就消除了歧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