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_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发的思考
孝道思想对提升中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孝道思想对提升中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弘扬孝道文化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中学生实际情况,探讨孝道思想对于提升中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一、强化家庭教育,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孝道思想的核心就是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孝道思想应该从家庭入手。
家长应该在平时的教育中引导孩子理解孝道思想的重要性,激发孩子孝敬父母的情感。
在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可以采取爱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这样可以让孩子理解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孝敬父母。
二、引导中学生学习孝道文化,做好学习任务孝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孝道文化,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思想品德。
学校教育应该将孝道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特别是语文、历史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培养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同时,学校也应该制定合理的课业任务,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强化学生的孝道思想,使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修炼,为未来的孝道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各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孝道思想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化的行为,它们包括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讲诚信、尊敬师长等。
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离不开这些基本特征,学校教育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养,比如参加社会服务,参与学校义务服务,组织班级团队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中学生锻炼社交能力和情感体验,感受到孝道思想奉献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孝道思想在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校教育应该从强化家庭教育、引导中学生学习孝道文化、在各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中学生孝道思想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成为有志有德的时代新人。
漫谈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漫谈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
孝道文化强调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关心家人,培养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中小学生的性格养成、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和社会责任感都有积极的影响。
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性格养成有重要影响。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孝道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中小学生,让他们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积极性格。
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有积极影响。
孝道文化倡导亲情和睦、家庭和谐,教育中小学生懂得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往、与家人相处等方面,中小学生都能够表现出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态度,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积极影响。
孝道文化教育注重勤奋好学、尊敬师长,培养了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让他们懂得尊重知识、尊重老师,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校学习和课外辅导方面,受孝道文化影响的中小学生更有耐心、更有恒心,更愿意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积极影响。
孝道文化教育培养了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奉献爱心、帮助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中小学生会自觉承担起一些社会责任,比如关爱贫困地区的孩子、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
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迁,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难,受到各种不良信息和负面影响。
而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文化,能够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们应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加强对孝道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宣传,让中小学生深刻领会孝道文化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培养更多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少年。
漫谈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漫谈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孝顺的文化传统,既反映了家庭道德规范,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伦理要求。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孝道是最核心的教育内容之一,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伦理的义务和职责,古语有云“养父母,功不可没”,“先孝礼义,次学业艺术”。
对中小学生来说,维护好传统的孝道文化对其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孝道文化可以增强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具有家国情怀的爱国思想。
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家族伦理。
在孝道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和尊重,相互扶持和依靠,形成了爱的家庭,也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家庭协作和集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更加珍视民族传统、感悟中华文明和荣辱情怀,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其次,孝道文化可使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成长心理,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孝道文化能够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学习、情感、生活、人际关系的问题,而家庭作为孩子们最亲密的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朋友。
如果父母能够将传统的孝道文化植入到儿女的心灵深处,让孩子们感受到亲情和关爱,那么孩子们的血压就会降低,身体健康得到提高,同时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情感技能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再次,孝道文化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心和友善素养很有帮助。
孝道文化中提倡尊老爱幼、互相关心、相互帮助。
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孝道教育,培养出具有情感共鸣的爱心,知道关心他人是一件种植人格的马拉松,不断成长,使他们从小学就懂得了如何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与他人合作,逐渐形成独立、自立,具有友善素养和社交能力的优良品质,不断发挥他们的人性特质和积极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孝道文化还能够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对其身心发展的素质进行全面提升。
孝道文化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塑造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念。
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基本的人伦规范,能够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让他们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发扬勤奋劳动、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培育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新生代,提高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
漫谈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漫谈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1. 引言1.1 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孝道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强调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关心家庭等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代表之一。
孝道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孝道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孝道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美德情操,使人们更加懂得尊敬长辈、关爱家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孝道文化有助于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亲子关系的和睦,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孝道文化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使人们更加关心他人、关爱社会,推动社会风气的正向发展。
孝道文化在中华传统价值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 中小学生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在孝道文化中,尊敬父母是其中一个核心价值观,而中小学生正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
中小学生的孝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孝道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孩子们应该怎样尊敬父母,更重要的是植根于他们的心灵深处,塑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孝道教育,中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关心家庭、尊重长辈,培养感恩之心。
这些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和素养,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孝道教育还能促进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灵健康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而孝道教育可以让他们学会坚强、乐观,调节情绪,保持心灵平衡。
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生的孝道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他们综合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塑造他们积极向上、正直善良的个性,为他们未来的成才之路奠定基础。
通过孝道文化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 的法律义务 , 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 ( 2 )弘扬孝 道文 化有助 于学 生正 确处理各种 人际关系。现今学生思考问
题 多以 自我为中心 ,只关注 自我感受 , 很 少在 意他 人的想法 ;交往过程 中功利 心 明显 ,人 际关系中缺乏宽容和谅解 、 尊 重与互爱 。而按照孝德 的精意 ,应该 由孝及悌 ,将对父母之敬爱 ,对兄长之 尊 重推及于人 , “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 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从而处理好各种
劳动和艰辛,回到家中饭来张 口、衣来伸
手,走出家门毫无节俭之心;甚至有的家 长把孩子带到学校,对教师说 :您替我管 管孩子吧 ,我实在管不 了。这些现象反 映了 一个共 性的问题 不少学生缺少 “ 孝 道”这一最基本 的情感 。一个 连 自己父 母都不关心 、不孝敬 的人 ,很难说他 能 给社会带来什么善行 ,给其他 人带 来什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 的 目标 中令 人 担 忧
一
他提 出孝 、悌 、忠 、信 、礼 、义、廉 、
耻 。他把 “ 父子有亲 ,君 臣有 义,夫妇
、
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作 为 “ 五
教 之 目”。2 0世 纪 初 ,以孙 中 山、章
人 际关 系 。
舜 是 中国古 代守孝 的第一 君主 , 舜 不仅有才 干 ,而且是个 大孝子。古代把 孝 亲敬 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 ,作为选拔 官员 的标 准 ,并世代相袭 、贯穿百代 。 如周 代将孝道作 为人 的基本 品德 , 当时
提 出的 “ 三德” “ 三行 ” ,成 为社 会
的优 良传统 。
二、弘扬孝道文化 的意义
( 1 )弘 扬孝 道文 化有助 于培养 学 生知恩 图报 、孝 亲敬 长的道德品质。知 恩 图报是做 人的起码 修养 ,孝 敬父母是
漫谈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漫谈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敬重以及关爱,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文化一直以来都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
而对中小学生来说,孝道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它能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塑造积极向上的品质和价值观。
本文将就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漫谈。
孝道文化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尊重父母、关爱家人的重要品质,社会上对于孝道的弘扬一直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这也使得中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了浓厚的孝道熏陶。
通过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他们了解到孝道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会在行为举止中尊重长辈,关爱家人,体现出孝敬父母的品质。
这对于塑造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孝道文化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一直被视为社会道德的基石,而孝道文化是家庭观念的载体之一。
中小学生在接受孝道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孝道的内涵,更加强了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他们会懂得珍惜家庭,尊重父母和长辈,承担起家庭责任,关心家人,这些都是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家庭观念的影响。
家庭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他们成长的温床和学会社会规范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孝道文化的影响,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家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家庭中做一个负责任的成员。
孝道文化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关爱他人一直是非常受尊重的品德。
孝道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使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在与老师、同学相处时,他们会更加友善、体贴,尊重师长,关爱同学。
这样的品质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因为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关爱的人,不仅在个人成长道路上会更加顺利,而且在社会中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传统孝文化对青少年的深远影响

传统孝文化对青少年的深远影响摘要:本文结合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对弘扬传统孝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上的作用,做出传统孝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爱精神、培养敬养意识、培养勤俭品质和培养自强精神的论断,在传承传统孝文化中强化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上做出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青少年影响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孝道文化,其中有众多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东西。
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自秦以后,历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
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应用于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传统孝道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爱精神。
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少受锻炼有直接关系。
一些学生在学习、感情等方面一旦受到挫折,就采取极端方式,抑郁、自闭、跳楼、割脉等现象不一而足。
传统孝文化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对孝行的起码要求。
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告诉我们不保全身体就无法侍奉双亲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因此,通过传统孝文化教育,让青少年懂得只有保全自己的身体,才可以不让父母担心,才可能去孝敬父母;懂得只有保全自己的名誉,才可以让父母脸上增光,才不会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从而培养青少年的自爱精神,让他们懂得承担孝顺父母的责任,自爱自重,珍视生命,爱惜自己,敢于面对挫折,勇于面对生活。
(2)传统孝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培养敬养意识。
目前,青少年普遍认为父母养育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回报之意。
我国青少年的孝道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的孝道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家庭关系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我们的国家,孝道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被视为是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然而,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孝道的传统价值正在受到挑战,这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对青少年孝道教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一、我国青少年孝道存在的问题1、孝道观念薄弱在当今社会,信息高速流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由于父母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孩子都很少通过实地走动、听取古人健身的讲述来认识孝,而是通过网上信息、电视节目等传媒上呈现出来的“孝道”来理解它,这样很容易出现误解和偏差。
2、很多孩子存在缺少亲情的问题现代都市生活的高压力令很多父母处于工作紧张、精神紧张的状态,缺乏时间与孩子亲近。
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亲情关爱,对父母感到不耐烦,甚至无动于衷,这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3、孝道教育不够全面目前,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的孝道教育多是片面和简付的,如仅仅强调尊敬父母,而缺乏如何传承和维护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二、针对青少年孝道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教育对策1、建立正确的孝道观念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应该强调正确的孝道观念,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只有通过理解孝道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孝道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将孝道附加于高科技、生活便利等外在事物上,否则孩子们会误解孝道的真正价值。
2、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关注和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
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也要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多方面强化孝道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我们应该多方面强化孝道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教育QingNianJiaoYu
中国青年研究→06/2011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孝”便成为中国人维系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的精神支柱。封建王朝以“愚忠”“愚孝”达到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而现代社会,要求子女尽孝、赡养父母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然而,“孝”是道德的范畴,是良心的本质体现,法律只对那些不赡养父母、虐待老人甚至犯遗弃罪的人有约束力,而对那些内心不愿接纳父母,其不孝行为并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伤害时,只有依靠道德教育来促使行为者的良心自省。笔者认为,重视孝文化教育对当代青少年善待老人、孝敬父母以及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点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本源性的精神作用。无论是儒、道还是佛教,虽然其价值观不尽相同甚至对立,但对“孝”的理解和认同是统一的。例如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以“孝”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孝是仁之根本。道家是与儒家直接对立的人生哲学观,反对孔子的“有为”思想,提倡“无为”哲学,但在孝的认识上基本是同一的。老子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在老子看来,孝慈是人之根本,有了孝和慈,亲属之间才不会有纷争,人老了才会老有所养。在佛教方面,更是提倡大慈大悲,对父母尽孝是以慈悲为怀的重要体现。明代高僧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个等级:“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尽土,大孝之大孝也”[1]。佛教这种以
□韩文根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孝意识淡漠已成为社会的一大隐忧。解决的途径:一是重视孝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三是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孝德教育模式,把孝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使其在当代青少年德育中发挥作用。关键词:孝文化;青少年;德育
青年教育QingNianJiao
———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发的思考
100青年教育QingNianJiaoYu
中国青年研究→06/2011劝供父母吃斋念佛是“大孝之大孝”是从佛教信仰上论孝的。尽管儒、道、佛三种并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强调对父母尽孝是人之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内涵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孝是道德的本源道德缘于孝是在人的感情发展中形成的。孔子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孝是道德之根本,也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根本。在远古人类,人的情感虽然没有现代人复杂,但最原始的情感是对父母抚育之恩的一种感激。随着人类情感的不断发展,古人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和人际交往中,积累了一定的规范人的行为的经验,尊老爱幼、感恩回报等最原始的道德便由此产生了。由于古人类对生育繁衍子代并承担主要抚育责任的母亲的崇拜而构成的母系社会,无论尊卑长幼都必须遵从母亲(生过孩子的中老年女性)在族群中的统治地位,因此,敬母爱母是人类最早期的孝亲行为。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在其产生的初期是比较简单的,它还没有作为独立的形态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中分化出来,只是同原始部落的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发展着,作为‘俗的统治’起着作用”[2]。这种原始习俗包含着早期人类对孝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早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孝是对具有血缘关系的宗亲的尊爱和维系在没有文字出现之前“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3]。到了夏商周时期,随着阶级和宗族的出现,孝便以其特有的内涵要求人们必须遵循孝道,并将其拉入到宗法制度之中而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从中国早期甲骨文“孝”的会意字看,“孝”是儿子背着老子之意,“老”可以理解为年老的父亲。对具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行孝道是孝的真正涵义。《尔雅·释训》中有:“善父母为孝”。孔子在论孝时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子女守在父母身边,敬爱父母为孝,出外遵从兄长为悌。孔子进一步指出:“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第九》)。可见孔子论孝是针对具有血缘关系的宗亲之间关系的维系,而非指血缘关系之外的关系。正如李泽厚先生指出:“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与维护‘礼’直接相关。‘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4]。这与佛教的“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和道家的“六亲不和,有孝慈”的孝亲关系基本是一致的。而事实上,孝应该具备两种涵义,即狭义的孝和广义的孝。前者是指敬爱和赡养父母,即父母年老体弱或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应主动承担赡养义务;后者是指应该具备做人的道德准则,承担起对国家和对社会的责任,给父母带来荣誉和快乐就是孝。《礼记·祭义》中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其亲,敢不敬乎?”这就是说,“中国的传统道德把一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所应担负的责任,都建立在对父母的孝的基础之上”[5]。因此,孝不仅仅是维系宗亲间血缘关系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对国家和对社会的责任意义。3.孝道是知识修养在德行上的体现孝作为一种德性修养,是一个人赢得社会信誉度的重要指标,常常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产生影响。古往今来,无论是汉代的“举孝廉”制,还是自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抑或是今天的干部选拔制,在选拔用人之前首先要考察的是德行和孝行。孝行不仅是人的知识修养的体现,又是良心和爱心的表现;有孝心的人必然是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对于讲孝悌的人来说,是不会干出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情的。罗国杰先生指出:“‘孝’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根本……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爱,又怎么能够指望他去爱别人呢?推而广之,又怎么能够指望他去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呢?”孝作为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在德行上的体现,从古至今,一些在事业上寻求发展的人,一个能够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把孝作为自己的立身之道,作为知识修养和德性修养的内涵特征,为自己树立形象,否则就不可能成就更大的事业。正如孔子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孔子认为,做人首先是修身,修好身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最后才能出入仕途,管理好国家。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把孝德作为个人
101青年教育QingNianJiaoYu
中国青年研究→06/2011修身的基本内容,是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这种以孝德修养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青少年孝道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发展的最重要的品质。可是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一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也随之出现,导致一些年轻人孝意识淡漠。“一些做儿女的,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只知道享受权利而不愿意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他们不赡养自己的父母,甚至听任父母处于生活困难之中而不闻不问”[6]。更有甚者,虐待父母和遗弃父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1.青少年孝道缺失的现状及表现随着我国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老百姓的寿命随之延长,没有劳动能力而需要子女赡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也是目前社会的一大隐忧。据“中新网”报道,大陆老龄化增长率高达3.2%,比人口增长率高5倍,估计2020年的老年人口将达2.4亿人,2050年超过4亿人。笔者从网上看到一篇题为《“80后”集体“弃孝”养儿将到老》的文章,文中引自《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有九成80后确定自己无法赡养父母,其中一半还坦言需要双亲资助;七成四表示工作压力过高,照顾双亲力不从心;有58%受访者愿意与双亲同住社区;43%愿意同住一屋,以图“彼此相互照顾”。有人认为,80后集体“弃孝”,经济是首要因素[7]。笔者认为,经济虽然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讲孝道并不是每月能给父母一定的生活费用就算行孝了,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贴心贴肺的亲情至爱。从目前青少年孝道缺失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父母的艰辛和心灵的感受。这之中多是一些初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父母的艰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体谅父母,经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干家务,不洗自己的衣服,臭鞋臭袜子满地扔,给父母增加繁重的家务劳动;有些青少年虚荣攀比,甚至埋怨父母没本事,没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优越感和生活上的满足;有些不顾家长的感受,学习上不求进取,不能满足家长的成就期待,迷恋网络游戏,经常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离家出走,给父母带来心灵上的伤痛。其次,缺乏敬长意识,干预父母的生活,对父母态度生硬、语言不敬。缺乏敬长意识,不尊重父母,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发脾气,不把父母放在眼里,这在当代年轻人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有些年轻人认为,自己给父母提供了吃穿住的条件,就算是尽孝了,父母就必须听自己的,因此对父母的态度粗暴,稍不顺心就大叫大嚷,给父母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常常让父母不知所措。他们不愿与父母进行感情沟通,对父母的关心体贴等精神慰藉方面严重缺失。有些年轻人只顾自己,不顾父母的感情生活,特别是在父母一方去世后,担心财产被分割,干涉父母再婚,把长辈的晚年幸福置之度外。其三,缺乏感恩意识,不知道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是良心的体现,是行孝道的基础。“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可是,当代不少年轻人就是缺乏感恩意识,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是应该的,毋需回报,子女成了家庭的主导,老年人在家庭的地位低下,生活质量差。有些子女只顾自己享乐,把繁重的家务扔给父母,父母成了家庭保姆和抚育孙子的奶妈。在一些城市家庭,一些年轻人“啃老”现象较为严重,平时吃住在父母家里,想清净、图快乐才临时回自己小家里;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却从不给父母一分钱;自己不知道勤俭节约,也不考虑父母勤俭节约惯了的心理,经常为水电的浪费与父母发生争执,给父母造成烦恼和不快。有些年轻人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婚、买房、买车都指望父母拿钱甚至逼父母去借债,把父母的养老金和平生积蓄全部掏空,在父母患病住院急需用钱时却又不肯花钱,致使父母晚年生活艰难、健康没有保障。其四,不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甚至虐待、遗弃父母。如果说前三类是不孝,后一种则是大逆不道,是忤逆行为。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报道:2009年4月9日,北京通州辛庄村81岁的柴姓老人生养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些子女们的经济条件都很好,可老太太却无人赡养,孤独地饿死在自家的小土坯房内。《扬子晚报》2010年3月1日报道:江苏泰兴陈姓男子不让九旬老母进家门,任其五天五夜睡在门檐下,老太太被活活地冻饿而死。更有甚者,杀害自己父母的不肖之徒也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