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_赵亚男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_赵亚男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_赵亚男

信息检索与利用检索报告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

信息检索与利用综合检索报告学号 姓名专业班级成绩基本要求《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方法课。检索实习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消化课堂理论知识掌握检索技巧的有效途 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要重视检索实习,认真完成综合检索报告。 1. 请按时完成指定检索实习,认真填写所需内容,按时将此报告交回; 2.检索课题分析:填写课题中图分类号,检索课题简介(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总体检索思路; 3.检索过程描述:检索本校馆藏书目,馆藏中外文数据库以及网络文献信息情况。要求确定检索词、编写检索式,列出所选数据库检出的文献篇数、各摘录3条相关文献题录以及参考文献回溯情况; 4.分析检索结果,筛选核心资源:列出本专业的核心期刊,核心著者(1-2位)和机构以及重要网站(1-3个)、免费电子期刊网站(1-2个);列出获取文献的类型,如期刊论文、图书章节和学位论文所占的百分比; 5. 回顾检索过程,总结检索方法:根据报告提示总结检索过程和方法; 6.检索工具评价:按所使用的检索工具对本检索课题的有用程度大小排序填表,并作简要评价; 7. 论文提纲:根据检索结果,进行信息研究,列出本课题论文提纲; 8.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对本课程的体会、意见和建议; 9. 每一个检索系统的检索报告可视需要自行补充页数,可下载电子版报告,要求打印使用A4纸,内文采用宋体5号字,综合检索报告将存档,请注意

排版整洁,并自行留底。内蒙古医学院文献信息教学研究部 程鸿 2011年编写一、检索课题分析 1.检索课题名称(中英文) 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Aspirin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2.课题分类(中图分类号法) R972.6 R542.220.5 3.检索课题简介(背景、目的和意义)急性心肌梗死的总病死率在5%~30%之间,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发病特点,其中半数死亡是由于心室颤动,而且往往发生在得到治疗前。到达医院后的患者中约有25%的死亡发生于最初的48h内。由于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心肌梗死的诊治水平有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代处理方法如直接血管成形术、溶栓疗法以及药物治疗(如应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等措施的综合应用,住院患者病死率由原30%下降到10%左右。 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是消极防御。一般认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损伤器官是心脏,应禁止活动,卧床休息,给予镇痛药、吸氧等,预防心脏并发症,让心脏自行恢复为主;对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口含治疗心绞痛,一度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认为可导致血压下降;抗凝剂肝素的应用,有出血危险性,认为不能防止栓塞,也不主张常规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此阶段对上述治疗方法有争论,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高达30%;出院后生活受到限制,15%患者死于1年内。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出现了冠心病监护病房 (coronary care unit)。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能熟练地进行心电监护,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最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因心电不稳定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室颤动及其先兆RonT等,以便及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等防治致命性心室颤动,显著地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者的生存率;此外心肺复苏技术的广泛普及提高了闭胸

氯吡格雷地说法、解释法

一)抗血小板药 1、氯吡格雷的个体化治疗 氯吡格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临床患者存在较大的药效差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0年3月12 日发布氯吡格雷与其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对该药疗效的警示。 氯吡格雷为前体药,氯吡格雷经肠道转运体ABCB1转运入血,通过CYP2C19代谢转化为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初步活性代谢物2-氧代-氯吡格雷主要经 PON 1转化为活性巯基衍生物,进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随着大量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的疗效与PON 1、CYP2C19*2、CYP2C19*3、ABCB1基因多态性有密切关系,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与CYP2C19*17有着密切关系。 (1) 基于CYP2C19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CPIC指南建议: 1)对于CYP2C19超快代谢型(UM)患者,可按照氯吡格雷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服用方法, 注意出血风险; 2)对于CYP2C19中间代谢型(I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 拉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 他替代治疗。 3)对于CYP2C19慢代谢型(PM)患者,增加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风险。考虑换药,普拉 格雷不或更小程度上由CYP2C19代谢,但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或换用其他 替代治疗。 (2) 基于ABCB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转运体ABCB1基因的多态性,明显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若其编码区第3435位从碱基C变为碱基T,则转运效率下降,生物利用度下降。带有ABCB1 3435TT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5%,比CC者10.7%高,HR为1.72。 因此,对于rs1045642位点TT基因型的患者,初始给药剂量和维持剂量均为双倍。(3) 基于PON1代谢型的个体化治疗 若PON1基因的第576位碱基G突变为A时,其水解2-oxo-clopidogrel生成活性巯基衍生物的能力降低,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下降。 1)GG纯合,氯吡格雷活性代谢物水平高,血小板活性被抑制程度高,几乎无氯吡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12-11T10:05:18.95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8期作者:周秀英 [导读] 目的:探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对两组患者心绞痛、心血管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1年的随访,治疗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缺血发生、再发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治疗组患者LVEF情况治疗后明显提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联合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各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动脉所供应的心肌因持久而严重的缺血发生不可逆坏死。病情复杂,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其致残率、致死率极高[1]。尽早恢复心肌有效的血液循环,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及时处理并发症,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现对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 17例;年龄53~83岁,平均年龄 55.0±3.5岁;梗死部位:前壁19例、下壁12例、复合壁11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 15例;年龄 55~82岁,平均年龄54.5±4.5岁;梗死部位:前壁 17例、下壁 14例、复合壁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进行评估,给予患者对症治疗,监测生命指标,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次,每次100 mg ,治疗时间为1年。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次,每次100 mg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每日1次,每次75mg ,治疗时间为1年。 1.3临床观察及疗效判定对两组患者病死率、再住院率、缺血发作率、再发心肌梗死率、消化道出血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情况、焦虑与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2] 。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中的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组间比较,检测应用t 检测和x2 检测。p<0.05表示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43例,病死0例(0 %),再住院2例(4.65%),缺血发作3例(6.98%),再发心肌梗死1例(2.3%),消化道出血率4例(9.3%);对照组患者43例,病死4例(9.3%),再住院8例(18.6%),缺血发作10例(2 3.26%),再发心肌梗死6例(13.95%),消化道出血率11例(25.58%);经1年的随访,治疗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缺血发生、再发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两组患者LVEF情况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43例,治疗前(31.5±5.2)%,治疗后(50.2±7.5%)%;对照组患者43例,治疗前(32.5±5.3)%,治疗后(36.5±6.5%)%;治疗组患者LVEF情况治疗后明显明提高,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 2.3 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对比,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反应2例,严重出血1例,发生率为6.98%;对照组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1例,严重出血1例,发生率4.65%;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临床上有剧烈持久的胸痛、组织坏死反应和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系列性心电图演变和血清酶学动态变化;严重的患者易发展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3]。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还有抗血小板活性,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和聚集反应。在体内能延长出血时间,减少血栓的形成。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近期发作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4]。联合用药更发挥两药的协同作用,临床症状得以有效改善,不良情绪得以消除。 经1年的随访,治疗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缺血发生、再发心肌梗死和消化道出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治疗组患者LVEF情况治疗后明显明提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庆海[1].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 2012(7):102-102. [2]章晓伟.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疗装备, 2016(8):139-140. [3]金洪珍, 张盼.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7, 46(21):2629-2631. [4]郭忠良.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16):166-167.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治疗进展性脑梗疗效观察 日前,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心内科胡家庭、李开桥、石云鹤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指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19卷第18期《中国基层医药》上。 6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氯比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体征及神经症状的改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B超征像等变化。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2.4%)明显高于对照组(67.7%)(x2=4.01,P<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形态及回声、卒中评分量表评分、Barthel生活能力指数、中国卒中量表评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 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应用于有过近期发生的中风、心肌梗死或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用法用量 波立维的推荐剂量为每天75mg,心血管疾病症状不是很明显,可2-3天服一次,就餐结束前与食物同服可减少对胃的刺激程度。 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4%)、腹泻(5%)、腹痛(6%)、消化不良(5%)、颅内出血(0.4%)、消化道出血(2%),严重粒细胞减少(0.04%)。与阿司匹林相似。主要是大型临床试验(CAPRIE)中评价的结果。该研究中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ASA相当,与年龄、种族和性别无关。出血性疾病:胃肠道出血、紫癜、淤血、血肿、鼻衄、血尿、眼出血(主要是结膜出血)和颅内出血。氯吡格雷治疗病人的严重出血发生率为1.4%。血液系统:包括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严重血小板减少,均比较罕见。 通过对11,300多病人的治疗,其中7000多病人接受治疗1年或以上,评价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大型临床研究(CAPRIE)中,服用75mg/天氯吡格雷,与服用325mg/天阿司匹林相比耐受良好。不论年龄,性别和种族,氯吡格雷的总体耐受性与阿司匹林类似。在CAPRIE试验中临床主要的不良反应讨论如下:出血: 接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出血的总发生率为9.3%。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1.6%。 接受氟吡格雷治疗的病人,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为2.0%,需住院治疗的为0.7%,而阿司匹林分别为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法汇总

抗血小板药物小贴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法汇总 抗血小板药又称血小板抑制药,即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释放等功能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 1. 抑制血小板代谢药物:如阿司匹林、利多格雷、双嘧达莫、磺吡酮等; 2. 阻碍血小板活化药物: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3. 凝血酶抑制药:如阿加曲班、水蛭素; 4. GPⅡb/Ⅲa 受体阻断药:如依替巴肽、替罗非班、阿昔单抗。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中应用范围最广。 作用机制: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TXA2 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而阿司匹林属于环氧化酶(COX)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 TXA2 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临床特点: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腔内血栓的形成抑制作用较弱,其抗栓疗效明显弱于其他抗凝药物,不作为首选。也有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预防脑卒中的效果,男性较好,这可能与女性的血小板环氧酶对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较高有关。 用法:一般为长期服用 75-100 mg/d。在 PCI 围术期,以往未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在择期 PCI 术前至少 2 h,最好 24 h 前给予阿司匹林 300 mg 口服。术前给予阿司匹林负荷量 300 mg。

术后:阿司匹林 100 mg/d 长期维持,并需要联合应用另外一种 P2Y12 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注意:阿司匹林在预防卒中复发,及主要血管事件上的疗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除此以外,阿司匹林哮喘也偶有出现。 氯吡格雷 作用机制:选择性地抑制 ADP 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抑制 ADP 介导的糖蛋白 GP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障碍疾病,如近期发作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确诊的外周动脉疾病,疗效略优于阿司匹林。 用法:口服吸收迅速,每日一次,每次 75 mg。 注意:阿司匹林、萘普生、华法林、肝素、溶栓药等可增加本药出血风险;奥美拉唑可降低本药血药浓度,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以上介绍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单独用法,当二者相遇的时候,又会擦出哪些火花呢? 当阿司匹林遇到氯吡格雷 1.? 伴有不稳定性心绞痛、无 Q 波 MI 或冠脉支架置入术者,可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 300 mg 首剂量,此后 75 mg/d)+ 阿司匹林 (75~150 mg/d),治疗应持续 9~12 个月。 2.? 对于有房颤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建议,有华法林适应证的房颤患者,应短期应用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 + 华法林。但不推荐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替代华法林,对于具有华法林禁忌证的患者可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及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及预后芦占武 发表时间:2018-11-30T13:09:13.93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2期作者:芦占武 [导读] 探讨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摘要:目的:探讨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31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阿司匹林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试验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心脏血管的复通率、心脏血管的再闭塞率、左心射血分数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脏血管的复通率和心脏血管的再闭塞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高于阿司匹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其心功能。 关键词: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善情况及预防 Clinical efficacy,improve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and preven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ed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62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randomly selected,divided into aspirin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with 31 patient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routinely. On this basis,patients in the aspiri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spirin and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and then the rate of cardiac blood vessel reocclusion,left cardiac ejection fraction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re-occlu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left ejection frac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spirin group,and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aspirin group. Conclusion: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ir cardiac function. Keywords: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Clinical efficac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Improve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and prevention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等特点。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管内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后凝集于血管内壁形成血栓,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是其病理基础。该病是指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心前区剧烈、无规则性疼痛是该病患者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及病情危重等特点,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这62例患者中,排除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临床资料缺失、非自愿参与本研究及对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随机将这62例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31例患者。在阿司匹林组中,有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44~78岁,平均(62.5±2.5)岁。在试验组中,有男18例,女13例,年龄为45~74岁,平均(61.3±2.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吸氧、镇静、补充血容量、抗心律失常及再灌注等常规治疗,同时用尿激酶对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的用法是先用100万U的尿激酶快速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要在30min内滴注完毕。之后再用50万U的尿激酶缓慢地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滴速为1.5万U/min。在此基础上,对阿司匹林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是在治疗的第1d,让患者嚼服300mg的阿司匹林,1次/d。在治疗的第2d,让患者口服300mg的阿司匹林,1次/d。之后让患者每天口服100mg的阿司匹林,1次/d,连续用药8周。对试验组患者加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进行治疗。阿司匹林的用法同上。氯吡格雷的用法是在治疗的第1d,让患者嚼服300mg的氯吡格雷,1次/d。之后让患者每天口服75mg的氯吡格雷,1次/d,连续治疗8周。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脏血管的复通率和心脏血管的再闭塞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高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阿司匹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栓,阻塞其冠脉管腔,从而导致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栓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临床上对该病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尤为关键。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线药物。该药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过氧化酶的活性来阻断PFE2、TXA2的形成,从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它能够通过与二磷酸腺苷的结合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与阿司匹林不同的是,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更高,药效更加稳定,且不良反应更少。在本次研究中,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3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与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对急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氯吡格雷相关中国专家共识推荐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修订案)节选 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现状 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领域的临床试验证据越来越丰富,指南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临床实践与指南仍然存在很大差距。ACS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远期病死率仍然高达6%和12%。首先,指南依据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排除了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而其中很多是高危患者。其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患者均能接受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策略。 中国ACS患者治疗现状与国外相似,ACS诊断、危险分层和治疗均较指南有很大差距。氯吡格雷的使用率三级医院为63%,二级医院仅36.5%。在中国32家医院进行的TREAD研究初步分析显示,正确使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 的比例不到20%。出院时所有患者使用指南推荐的治疗药物均较住院期间下降,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50%。 临床试验和实践均提示部分高危ACS患者没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而且药物治疗也明显不足。我们应该重视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同时对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遵循指南推荐给予最佳治疗。 本共识的目的是强化和规范ACS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治疗建议只适用于采用药物治疗的ACS患者。 氯吡格雷及其治疗建议 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膜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ADP受体,从而抑制活化血小板释放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氯吡格雷的耐受性更好,安全且服药方便,骨髓毒性较低,基本取代噻氯匹定。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 1.4%)、胃肠道不适、皮疹、头痛、眩晕、头昏和感觉异常,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瘙痒。氯吡格雷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栓性血小板减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析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脑梗 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对比分析 三组观察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后NHISS评分 和Barthel评分结果均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三组观 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 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有助于患者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结果的改善,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脑梗死;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一种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神经内科发病率 较高的一种疾病类型,该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组织缺氧缺血。正确合理 的药物治疗是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降低的关键,有助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 以及预后状况的改善。本次医学研究就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 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 的1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男80例,女70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 龄(73.5±11.4)岁。随机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联合治疗组,每 组50例,且三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①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物过敏史;②头颅MRI和CT检 查证实为新发病灶,且NIHSS评分结果在6~22分;③患者发病时间均在3 d以内。 排除标准[2]:①有明显出血倾向;②存在血小板减少、消化道溃疡等症状; ③恶性肿瘤患者;④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⑤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栓塞患者;⑥意识障碍严重。 1.2 方法阿司匹林组观察对象,1次/d,口服0.1 g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 雷组观察对象,1次/d,口服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组观察对象,1 次/d,口服75 mg硫酸氢氯吡格雷以及0.1 g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此基础上,全部观察对象均行10 ml剂量的丹参川芎嗪静脉注射,其基本目标在于改善患者的机 体循环状态。同时,静脉注射0.75 g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其基本目标在于保护患 者的脑组织功能[3]。若患者B超检查证实其存在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现象,则需同时口服20 mg的阿托伐他汀钙,且每天晚间接受一次斑块稳定治疗;若患 者B超检查证实其存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现象,1次/d,口服0.5 mg叶酸片。 应该注意的是在脑梗死患者药物治疗前,全部观察对象均应接受血小板计数检查,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性疾病情况,对其实施相应的血糖控制 和血压控制治疗[4]。 1.3 疗效评定依据三组脑梗死患者均于临床治疗前后接受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以此为依据判断三组 观察对象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发表时间:2011-06-10T14:14:5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鲁叶弘付强[导读]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鲁叶弘付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沈阳110031)【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109-02 【摘要】目的观察在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加服阿司匹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关键词】氯吡格雷不稳定型心绞痛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目前常规治疗均在抗凝的基础上使用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然而有相当多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会再发心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就是阿司匹林抵抗(AR)。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常规抗凝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5月至10月住院病例,均符合ACC/AHA 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全部有胸闷,胸痛症状,伴有典型ST-T改变且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且未经控制的高血压、出血、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4例,其中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5±7.78)岁,伴高血压 27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8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 2.5±7.23)岁,伴高血压 28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及心电图改变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包括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他汀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mg/次,1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杭州赛诺非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mg/次,1次/d。两组中合并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者同时给予降压、降糖、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观察疗程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绞痛复发加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并在治疗前、后分别描记心电图,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改善;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减少50%以上,心电图ST段下移明显≤0.02mV,T波由倒置变浅或低平;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均不见减少,心电图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显效加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治疗结果试验组显效27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2%;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试验组1例心绞痛复发加重,无猝死及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对照组7例心绞痛复发加重,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不良反应试验组3例、对照组2例注射部位皮下瘀斑;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两组均无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无严重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斑块破裂、破损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凝集形成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等,引起冠脉不完全阻塞或在狭窄基础上进一步阻塞所致[1]。积极的药物治疗对阻止其进一步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抑制剂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常用的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只能阻断血小板活化的环氧化酶途径,却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导致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同时由于部分病人存在AR现象[2],目前许多临床试验发现规则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仍会再发缺血性事件。氯吡格雷是非竞争性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通过改变血小板膜及干扰膜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阻断血小板膜上糖蛋白Ⅱb/Ⅲa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3],比阿司匹林的作用强,总体耐受性和阿司匹林相似[4]。本组研究发现,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更有利于降低高危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5]。本试验证实,在常规抗凝、扩张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更能有效改善症状,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李洁,刘春风.阿司匹林抵抗[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2):136-139. [3]李芳.冠心病患者氢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419-421. [4]张青山,邹江,赵丹等.新型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3,2(7):689-693. [5]CURE Study Investigations.Effects of clopidogrel in addition to aspir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 Eng J Med,2001,345:494-502.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临床分析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26T15:51:53.050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9期作者:岳小武 [导读] 甘肃省甘谷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临床疗效.(甘肃省甘谷县人民医院内一科甘肃甘谷 741200) 摘要: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 年4 月到2015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42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联合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LVEDD、LVESD 以及LVEF 等指标改善情况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71.43%,组间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 林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发生急性与持续性的缺血缺氧造成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剧烈胸骨后疼痛、白细胞变多、发热等,可能还伴随有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1]。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初期必须疏通梗死的有关动脉,改善心肌血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此加快症状的恢复[2]。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肌梗塞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 年4 月到2015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42 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治疗组患者通过联合药物治疗后,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详细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4 月到2015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本次所选患者均通过WHO 临床诊断标准予以确诊。将所有患者依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分别有21 例患者。对照组21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 例,女性患者9 例,患者年龄30~80 岁,平均年龄(52.3±4.3)岁;治疗组21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3 例,女性患者8 例,患者年龄29~78 岁,平均年龄(51.8±4.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充分休息,进行吸氧和镇静等常规治疗,改善心肌供血情况,降低心肌的氧耗。对照组21 例患者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具体方法:口服阿司匹林(生产厂家: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37023270),初始计量是300mg,之后剂量为每天150mg,持续治疗4 个星期。治疗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具体方法:口服氯吡格雷片(生产厂家: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123116),初始计量是300mg,之后剂量为每天75mg,持续治疗4 个星期。 1.3 观察与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情况,心功能指标主要包括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以及LVEF(左室射血分数)。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通过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或是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减少超过80%;有效:患者通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减少超过50%,心电图ST-7 段显著改善;无效:患者通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心电图未见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的全部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 进行分析及统计处理,使用率(%)对计数资料予以显示,使用平均值±标准差(x±s)对计量资料予以显示,组间对比使用t 或x2 检验;当对比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LVEDD、LVESD 以及LVEF 等指标改善情况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分析(x±s)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71.43%,组间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存在显著性(x2=4.286,P=0.038)。 3 讨论 心肌梗塞患者的冠状动脉由于缺氧和缺血造成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细胞受损会导致心室重塑,梗塞面积增加,加剧病情发展。该疾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是因为血栓的产生,血小板活化聚集与黏附是产生血栓的关键。有相关研究表示[3],临床防治心肌梗塞主要是运用血小板药物。 临床治疗心肌梗塞的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属于一种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对环氧化酶的活性存在不可逆性的抑制,从而对血小板激活剂血栓素A2 的合成产生阻碍,最终实现抗血小板集聚的效果[4]。氯吡格雷是一种噻吩砒啶类抗血小板药物,对环氧化酶的活性不会产生影响,在人体中能够通过多层氧化反应产生巯基与羧基,和血小板表层的Gi2 藕联二磷酸腺苷和P2Y12 受体的半胱氨酸残基产生二硫键,对二磷酸腺苷与P2Y12 受体的结合产生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以此对二磷酸腺苷介导的血小板激活产生限制。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心肌梗塞,氯吡格雷对二磷酸腺苷的作用能够对阿司匹林单一抗血栓途径予以有效弥补[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LVEDD、LVESD 以及LVEF 等指标改善情况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2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71.43%,组间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存在显著性。结果表明,心肌梗塞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 目的为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生活质量,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尤为重要,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0月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按入院时间进行分配,每组45例。联合组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用药治疗,单一组单用氯吡格雷服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后3个月血管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总有效率对比,联合组高达95.60%,单一组为80.00%,单一组较联合组疗效差,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PA值與血管再通率差值无意义,P>0.05,联合组较单一组LVEF值、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管再闭塞率好,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改善情况好,疗效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疗效;阿司匹林;心肌梗死;氯吡格雷;急性 急性心肌梗死其由于患者急性、持续性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氧以及缺血从而引发心肌局部坏死。患者在病发前会有一些症状例如突然胸骨后出现剧烈的疼痛感且持续时间延长,全身会有发热症状以及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心梗是具有突发性的疾病,对于此病救治原则为及早发现以及治疗,并加强住院前处理。如若发现治疗不及时此病会并发严重后遗症,常见并发症有肺炎、室壁瘤、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心衰等,因此选择何种药物进行有效治疗得到患者家属以及临床治疗医师关注。本次我院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分析发现联合用药治疗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0月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按入院时间进行分配,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1],排除以下患者:①患者有精神方面疾病无法积极配合治疗。②患者经检查体内血小板指数异常或者为出血体质。③患者有心、肝、肾等器官有严重功能损害。④患者经检查有活动性溃疡疾病。联合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1.2±4.1)岁,发病时间4~12 h,平均时间(6.5±1.2)h;单一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 2.2±4.5)岁,发病时间3~11 h,平均时间(5.7±1.1)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单一组只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商品名称:波立维,规格:75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90)首次用药剂量为250 mg,后服药1次/d,75 mg/次,此药由赛诺菲圣德拉堡集团公司(Sanofi Pharma Bristol-Myers Squibb SNC)生产。联合组在单一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商品名称:拜阿司匹灵,规格:100 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80078)100 mg,服药1次/d,此药有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所有患者均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吸氧以及饮食干预护理,确保患者大便通畅。所有患者治疗2 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