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在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影响分析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影响分析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影响分析引言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在老年人群中较高。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和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重要意义。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而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影响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作用机制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是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减少血小板活化和凝集,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同时作用于不同的靶位,从而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使用还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已有多个临床研究对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

其中一项介入性研究(POINT试验)发现,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组在120天内的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治疗组。

该研究也发现联合应用并未增加明显的出血风险,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并没有显著增加出血的风险。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前景。

另一项研究(CHANCE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该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组在90天内的复发脑卒中率明显低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治疗组。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

阳性结果入选条件: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发病24h内方案:①阿司匹林75mg/d×90d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

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缺血性卒中双抗治疗

缺血性卒中双抗治疗

3-6m
证据 CAPRIE CHANCE亚组研究
心脏证据
卒中二级预防
卒中二级预防策略应包括缺血性卒 中或 TIA 抗栓治疗、发生卒中的房颤 患者抗栓治疗、颈动脉评估;还应 注意危险因素的长期管理,包括血 压、血脂、血糖管理、戒烟、焦虑 抑郁和认知改变的管理、睡眠呼吸 暂停的管理、症状评估和管理等。
氯吡格雷 75mg/d 阿司匹林 75-
100mg/d
21d双抗+90d 氯吡格雷
90d 长期
CHANCE 2013 FASTER 2007
SMAPPRRIS2013 VISSIT 2015 ACTIVEA 2009
表格
人群
双抗方式
疗程
证据
6m内非致死性脑梗死 或TIA合并主动脉弓斑 块者(≥4mm)或移 动血栓/斑块
பைடு நூலகம்
氯吡格雷 75mg/d 阿司匹林 75mg/d
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 外段夹层
7d内症状性颅内外大 动脉狭窄TCD微栓子 信号阳性(大动脉: 动脉到动脉栓塞)
氯吡格雷、阿司匹 林 、华法林或两两 联合
氯吡格雷300mg负 荷+75mg/d 阿司匹林75160mg/d
长期双抗与抗 凝相当,但致 死性出血率低 于抗凝,建议 不超过3m 90d
7d
ARCH 2013
CADISSⅡ 2015 CARESS 2009 CLAIR 2011
表格
人群
双抗方式
疗程
阿司匹林临床抵抗 合并DM、PDA等高 危因素拟过度氯吡 格雷
颈内动脉支架植入 (金属支架)
假双抗:等待高危 5-7d换药 因素判断后决定停 用那种单抗
急诊(氯吡格雷
300mg)择期 (75mg:5-7d)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5-09-30T10:15:49.8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作者:周琳黄作义李鹏[导读] 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 TIA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脑梗死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最易被公众和医生忽视的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病亚种.佳木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3关键词:阿司匹林;脑出血转化率TIA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脑梗死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最易被公众和医生忽视的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病亚种,﹝5﹞未经系统治疗的TIA约有1/3以上可发展为脑梗死,其危险评分愈高,则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则大大提高,现在已经有ABCD2评分系统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分层管理、分层治疗,并选择相应的治疗干预措施[1],那么双抗在治疗TIA患者是在当前神经内科领域的热点问题,预防及治疗脑梗死的发生,均有与单抗,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我科在应用ABCD2评分系统对TIA患者进行评分后,并选用双抗治疗干预,在临床应用上取得良好的成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TIA患者共239例,男121人,女118人,年龄在30岁~80岁,平均59.16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60.78岁,诊断标准符合﹝4﹞新的推荐应用的TIA的诊断标准,脑梗死的诊断主要根据头颅CT/MRI对1小时CT未显示责任病灶的患者72小时再复发查头CT,若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肯定的脑梗死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的异常,并为新发的脑梗死灶,则诊断为卒中[2-4]。

而脑出血则依赖头部CT,即为症状性脑出血,复查头CT与原片对比新增高密度灶,则诊断为脑出血。

1.2方法筛选标准:ABCD2对TIA患者进行高危危险程度分组,分值6~7分。

评分相同的TIA两位患者则分为双抗组、单抗组、脑梗死好转率、发生率,脑出血发生率。

治疗: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

AHA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指南 ppt课件

AHA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指南  ppt课件
一.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 DES治疗后接受30个月DAPT治疗的患者与12个月DAPT治疗的患者相比,总体死亡率有交界显著性( 0.5%绝对增加)增加,不增加心血管源性或者致命性出血的同时,非心血管原因(大部分是肿瘤)的死亡 明显增加。 二.五个综述 : 接受第二代DES的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与延长DAPT治疗相关的全因死亡(尽管不是心血管源性)风险 数量或证据显著性增加。 一. Meta分析和六个试验分析 : 没有发现延长DAPT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源性或非心血管源性的死亡率的增加。 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长期氯吡格雷治疗并不增加全因死亡或肿瘤相关死亡的风险。 三. 11个RCT(包括OPTIDUAL)的主要分析 : 对比植入第二代DES后服用DAPT18-48个月与6-12个月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3.支架植入术后DAPT治疗维持较长时间的研究
一.6个RCT: 择期DES植入术后患者;对比了延长DAPT(总治疗时间维持18-48个月)治疗与6-12个月DAPT治疗; 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研究: 植入DES的患者已经接受了DAPT治疗12个月,在此期间没有缺血或者出血性事件 ; 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接受额外的DAPT治疗18个月,另一组接受阿司匹林单独治疗; 延长的DAPT治疗带来极晚期支架栓塞率绝对减少达0.7%,心梗率绝对减少2%,MACE绝对减少1.6%, 中度或者严重出血绝对增加0.9%; 在使用依为莫斯洗脱支架(现在最常用支架)的亚组中,延长的DAPT带来支架栓塞率绝对减少达0.4% ,心梗率绝对减少1.1%,中度或者严重出血绝对增加1.2%. 三:ERC的研究: 接受DES治疗的患者中,每年接受DAPT延长治疗的每1000名患者中,MI减少6例,支架栓塞减少3例, 但是主要的出血增加5例。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纳入了一定数量的患者,通过临床数据分析和疗效评价,发现该联合治疗方案在提高患者脑卒中后恢复的疗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更好,同时安全性也得到有效评价。

疗效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速度更快,生活质量提高明显。

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方案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为这一领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临床试验设计、研究方法、临床数据分析、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疗效分析结果、安全性分析结果、临床意义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药物包括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减轻血小板粘附来预防血栓的形成,阿司匹林则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联合使用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达到协同效应,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关于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仍不够充分和明确。

本研究旨在对这一治疗方案进行更加深入的临床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科学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观察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2. 分析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3. 探讨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4. 对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治疗脑卒中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出血风险等方面。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甚至死亡。

目前,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等,其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本文对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一、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药理作用1. 氯吡格雷片的药理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选择性的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阻断ADP与P2Y12受体的结合,从而达到抗血栓形成的目的。

通过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激活、聚集,氯吡格雷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起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2.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血小板合成TXA2,减少血小板聚集,阻断血小板-血管壁的相互作用,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和镇痛作用。

1. 治疗原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血栓形成有关,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机制,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作用,加强抗血小板效果,从而降低血栓形成风险,改善脑血流灌注,缓解患部缺血病变,减少脑卒中的病损范围,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2. 临床研究证据临床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恢复情况。

另外一些随机对照试验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3. 安全性评价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轻度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轻度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轻度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12-01T15:57:19.7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9期作者:顾然[导读] 脑梗死属于中医“卒中”“中风”的范畴,是因多种原因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摘要:目的探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轻度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4例。

两组患者均选择阿司匹林进行医治,研究组加用氯吡格雷,比较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药物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轻度脑梗死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轻度脑梗死;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脑梗死属于中医“卒中”“中风”的范畴,是因多种原因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临床多有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本病多发于50-60岁中老年男性群体,且常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及糖尿病,急性期易合并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为挽救受损脑组织,维持机体内循环稳定,防治并发症,医者多于急性期给予基础+溶栓+抗凝治疗。

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因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功效,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疑似病患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塞复发及中风,被广泛用于急性轻度脑梗死临床治疗中,但疗效有限。

氯吡格雷作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防治因血小板聚集引发的心、脑及其他动脉循环疾病,为获取最佳治疗效果,笔者推荐联合用药,综合两种药物药理作用以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

本文旨在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轻度脑梗塞的功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接诊的88例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