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氧化应激的因素

炎症和氧化应激

炎症和氧化应激 炎症可以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也可以引起炎症。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些概念。如:炎症、炎症细胞。 炎症细胞指炎症反应时参与炎症反应、浸润炎症组织局部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 一、炎症定义: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病理反应,是一种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炎症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一)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液缓慢,血浆及中性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内,渗出主要是以静脉为中心,但象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渗出仅仅用血管内外的压差和胶体渗透压的压差是不能予以说明的,这里能够增强血管透性的种种物质的作用受到重视。这种物质主要有:(1)组织胺、5-羟色胺等胺类物质可导致炎症刺激后所出现的即时反应。(2)以舒缓激肽(bradykinin)、赖氨酰舒缓激肽(kallidin)、甲硫氨酰-赖氨酰-舒缓激肽(methio-nyl-lysyl-bradykinin)为代表的多肽类。其共同的特征是可使血管透性亢进、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促进白细胞游走。(3)血纤维溶解酶(plasm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球蛋白透性因子(globulin-PF)等蛋白酶(protease),其本身并不能成为血管透性的作用物质。但可使激肽原(kininoge)变为激肽(kinin)而发挥作用。然而上述这些物质作用于血管的那个部位以及作用机制多属不明。在组织学上可以看到发生急性炎症时出现的血管渗出反应和修复过程混杂在一起的反应。并可见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二)从炎症的主要的组织变化可分类如下:(1)变质性炎症。(2)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卡他性炎)。(3)增生性炎症。(4)特异性炎症。 二、炎症的成因:(一)感染性:细菌毒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创面感染等。严重的如胸腔内、腹腔内感染、胆道感染等。 (1)被病原体入侵所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活动时耗氧量增加,其摄入O2的70-90%在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的催化下接受电子形成氧自由基,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氧化应激引起高凝状态组织缺血激活补体系统,或产生多种具有趋化活性的物质,如C3片段、白三烯等,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期组织重新获得O2供应,氧自由基爆发。 (2)病原体入侵机体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由交感兴奋引起,儿茶酚胺增加释放,由于儿茶酚胺的自氧化,可以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氧化应激造成高凝状态使组织缺血,激活补体系统,或产生多种具有趋化活性的物质,如C3片段、白三烯等,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期组织重新获

论述应激在典型情况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以及预防应激的措施分析

课程名称:《家畜环境卫生与畜牧场设计》 论文题目:论述应激在在典型情况下不同发张阶段及其特点,以及预防应激的措施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201 年3月6 日

目录 1前言 (1) 2猪应激综合征 (1) 3应激源及其猪应激反应的影晌 (1) 3.1 应激源 (1) 3.2 猪应激的危害 (2) 4猪应激反应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3) 5猪应激反应的发病机理 (4) 6应激效应的预防措施. (4) 6.1挑选抗应激猪种 (4) 6.2猪舍管理要科学合理,改善舍内环境条件 (4) 6.3合理分配饲料营养 (5) 7小结 (7) 参考文献 (7)

猪的应激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1前言:在养猪过程中的应激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现的问题,如重视不够将造成严重的影响,应激造成的危害既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且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如能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必将大大降低应激引起的不必要的损失。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应激在典型情况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以及预防应激的措施,猪应激综合征是指一些猪在应激因子的作用下,以异常高的频率发生的恶性高温综合征,是现代生产条件下常发生的一种疾病,猪死亡后肌肉常呈DFD和PSE征候,严重困扰着养猪业。本文就猪应激综合征的产生、征候及预防等几方面作了较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猪;应激综合征;应激源;预防;措施 2 猪应激综合征 应激是动物体受到体内外非特异的有害因子(应激原)的刺激所表现的机能障碍和防御反应,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异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或者说应激是机体对向它提出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应答。应激反应初期,患猪肌肉和尾巴震颤,呼吸困难,皮肤红一阵白一阵,体温迅速升高,黏膜发绀。后期,肌肉显著僵硬,站立困难,眼球突出,高热,呈休克状态。应激反应最严重的,见不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即所谓“突毙型综合征”。 Topel等于1968年将猪对应激敏感和产生劣质肉的综合征定名为“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 Stress Syndrome,PSS),为世界所接受。猪应激综合征(Porcine Stress Syndrome,PSS),是猪受到应激刺激而出现的综合征候群,主要临床表现是肌肉紧张,由于肌糖元过量迅速酵解引发内分泌和代谢失调,出现一系列酸中毒征状,呼吸促迫,心跳加快,体温升高,严重者可致突然死亡;这种猪宰后会产生PSE 和DFD肉。 3 应激源及其猪应激反应的影晌 3.1 应激源

热应激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1热应激的发生 动物为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在新陈代谢过程 中需要不断产热和散热,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不至因积热太多或散热太多引起代谢障碍组织损伤,从而危及生命。动物体温的恒定是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动物的被毛、脂肪、组织等对体温的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羽毛对温度有一定的隔绝能力。 家禽的产热受诸多因素影响,如不同的采食量、不同的羽毛覆盖、不同的活动量等;此外散热也会因体表面积、羽毛稀密、饮水多少、排泄频率以及外界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情况而有所不同。其中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流动情况是影响家禽散热的主要因素。 在适当的环境温度下,动物维持生理代谢的代谢水平最低,生产代谢最强,这个温度范围称为等热范围。等热范围的温度比体温低,动物主要通过物理调节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晾开羽毛。若环境温度超过等热范围的上限,动物代谢增强,动物主要通过化学调节维持正常的体温,当环境温度低于下限时,同时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调节,如冬天通过增加采食来增加体增热。 研究表明,鸡的生存适宜温度范围为10~32℃;生产适宜环境温度范围为21~26℃;26~32℃尚能维持正常体温;高于32℃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出现热休克和死亡,即热应激[1-2]。 热应激属于应激的范畴,1936年,加拿大病理学家Has-selye首次提出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的总和。他认为,凡能引起机体出现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的刺激因子叫做 “应激源”(Stressor)或“应激因子”。适度的应激有利于调动机体全身各种功能,扩大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范围,因而具有防御和代偿作用,这种应激对机体是有利的,故又称生理性应激或良性应激(Eustress);但如果应激源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可直接导致机体障碍和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这种对机体造成明显损害的应激称为病理性应激或恶性应激(Distress)。高温引发的热应激属于病理性应激或恶性应激。 2热应激对家禽的影响2.1临床反应 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时,家禽会出现一些应答反应以加快散热。 家禽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进行散热:①传导散热。通过脚和身体的其他部位与温度较低的地面、栖架 收稿日期:2007-06-22 作者简介:张巍(1978-),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禽营养 。 摘要:家禽属于恒温动物,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在高度密集的饲养条件下,家禽产热随生 长率增加而增加,但散热能力却没有提高。若产热过程远大于散热过程,可直接导致机体代谢障碍和组织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即发生热应激。家禽受到热应激后,内环境发生紊乱,生产上表现为采食量减少、体重下降、肉鸡生长缓慢、蛋鸡产蛋率下降、肉质蛋质下降,给养禽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文章综述了热应激的发生机理、对动物的影响及在生产中的表现。 关键词:热应激;家禽;生产性能中图分类号:S815.3;S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84(2007)15-0044-03 饲料博览2007年第15期 -44- 饲料与饲养

几种药物在畜禽应激中的应用(0409)

几种药物在畜禽应激中的应用 沈红霍启光 应激是畜禽对任何不良条件的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这些不良刺激包括生理性(如内分泌失调、生理调节失控等)、环境性(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管理性(运输、转群、打针、饲料的突变等)。多数情况下不是单一起作用,而是两种或三种联合起来同时作用于机体,迫使机体调节适应新的生理平衡,在这调节适应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导致生长速度变慢,产蛋率下降,蛋壳质量变差,生产性能明显降低,严重时还可引起畜禽死亡等。为避免或减少应激给生产中带来的损失,常采取各种措施来预防缓解或减轻应激,其中药物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就畜禽应激中常用的几种药物做一介绍。 1 维生素C(VC) 维生素C(VC)即抗坏血酸,白色晶粉。无臭,味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水溶液呈酸性反应,具有强还原性,极易被氧化剂所破坏,在空气中也易氧化而失效。在碱性溶液中或金属容器内加热易被破坏。 VC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它的强还原性,使其具有解毒作用。它还可促进抗体生成,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肝脏解毒能力,改善心肌和血管代谢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是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抗热应激添加剂之一。在常温条件下,家禽能合成VC满足机体生理需要,据研究,高温期间鸡合成VC能力下降,血液或组织中VC含量减少。热应激时,机体对VC需要量增加,因此需要在日粮中补充VC。VC能明显抑制体温上升,促进采食,降低血液中皮质酮浓度,增加骨骼中钙的效用,增强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轻热应激对机体的影响。 在炎热条件下,饲料中添加100mg/kg、150mg/kg、200mg/kg的VC能显著提高小鸡的生长率和成年鸡的产蛋率,青年鸡的产蛋率和蛋重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肉鸡日粮中补充VC可明显提高日增重,在种鸡日粮中补充VC可明显提高受精率,一般认为使用 100mg/kg~500mg/kgVC效果较好。Njoku报道,在日粮中补充200mg/kgVC能使蛋鸡的产蛋率提高9%,同时降低破蛋比例和料蛋比,VC对提高鸡的天然抵抗力、接种后免疫力及减轻热应激反应均有明显的效果(穆淑琴等,1996;刘国华等,1996)。 2 氯丙嗪 氯丙嗪盐酸盐为白色、乳白色或微红色晶粉。有微臭,味苦而麻,有吸湿性,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2.5%水溶液pH值为4.0~4.5,当pH值接近6时,即有氯丙嗪沉淀,忌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等配伍。遇光和氧化物时色变红变质。 氯丙嗪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并使动物转为安静嗜眠。还能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下降,代谢降低,减少能量损耗,降低应激因素对机体的刺激。高温季节长途运输畜禽时,用它可减少死亡。郭士夫(1995)报道,运输猪过程中使用2.5%盐酸氯丙嗪肌注,可起到预防猝死及减少体重下降的双重

第十一章 习题集( 应激)

第十一章应激与相关疾病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2.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 3.了解应激、应激源的涵义,了解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哪些,了解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应激源认知与评估的因素。 4.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Selye的应激学说。 5.了解人类需要的分层和动机冲突受挫的常见表现形式。 6.要求学生懂得应激可以导致新的疾病或加重已有的疾病,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抚慰,处处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的主要表现。 2.了解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3.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变化),了解应激与健康的关系(适度应激有益健康,应激过度则会致病)。 4.了解Selye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症的三个阶段)。 5.了解常见的心理应激源;了解需要受挫、动机冲突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个体对应激源做出反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 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 第三节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 掌握此类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三、练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 1.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 2.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一项不对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应激源有正性与负性之分 E 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3.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B.体内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D.可表现精神异常 E.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4.有关动机与冲突以下哪项不对 A.动机就是唤起、推动与维持行为去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B.动机的产生源于个体需要与主观愿望 C.动机的实现还要受到许多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 D.动机的好坏是引起应激的根源 E. 动机受挫,就有可能产生应激 5 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 A.情绪不稳、易激惹 B.表情茫然 C.激情发作 D.焦虑不安、慌张恐惧 E.情感淡漠 6 以下哪一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自由基与疾病研究进展_李勇

动物医学进展,2008,29(4):85-88 Pr 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自由基与疾病研究进展* 李勇,孔令青,高洪*,严玉霖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云南昆650201) 摘要:随着基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由基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大量关于自由基与疾病的研究。自由基作为机体的正常代谢产物,在平衡状态下,其在抗菌、消炎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旦平衡被打破,如机体受到疾病或某些外源性药物和毒物的侵害,自由基便会产生强大的伤害作用,造成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酶、氨基酸、蛋白质的氧化破坏,对内脏器官、免疫系统的形态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机体疾病,甚至死亡。目前,研究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自由基有关。文章就自由基的产生、种类、与疾病的关系及清除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自由基;疾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S85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38(2008)04-0085-04 1900年,Comberg提出了/有机自由基(or ganic free radical)0这一概念。此后,大量关于自由基的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迅速开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H arm an提出了/自由基学说(free radical theo-r y)0,并于1956年发现放射线诱导突变和诱发肿瘤的发病机理与自由基有关。1968年,M cCord和Fridovich报道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 utase,SOD)在抗氧化方面的生物学作用,开创了自由基生物学的新篇章[1]。自由基(fr ee r adicals, FRs)指的是那些游离存在的,含有1个或1个以上不配对电子的分子、离子、原子或原子团,它们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产物,在体内有很强的氧化反应能力,易对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产生伤害,从而引起机体的损伤[2]。自由基也是机体内不可缺少的活性物质,它可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细胞信号转导[3]。正常情况下,机体的氧化与抗氧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但在患病或衰老等状态下,会出现由于自由基水平升高而导致的病理现象[4]。 1机体中自由基的产生及种类 1.1自由基的产生 自由基的形成主要有共价键均裂法和电子俘获法2种方式。前者是指共价化合物均裂时共用的电子对被双方平均获得,所形成的产物即为自由基,如A:B y A#+B#。后者是指带有成对电子的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俘获了一个电子,就可因带有不成对电子而成为自由基,如O2+e y O2-#。体内活性物质代谢异常时也可产生自由基,如细胞硫醇和对苯二酚等发生自氧化或蛋白酶等的催化反应都可引起自由基水平升高[5]。 1.2自由基的种类 1.2.1活性氧及氧自由基活性氧(reactive o xy- g en species,ROS)是指由氧形成并在分子组成上有氧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物质的总称。氧自由基是由活性氧衍生而来的一类自由基。其约占机体总自由基的95%以上[6],包括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O2,三线态氧3O2等。它们对细胞膜、脂肪组织和蛋白质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引起疾病[7]。 1.2.2脂类自由基和脂类过氧化物在活性氧的作用下,组织细胞会因脂质过氧化而产生脂类自由基,如脂自由基L#,烷自由基R#,脂氧基LO#,烷过氧基ROO#,脂氢过氧化物LOOH等。它们的性质稳定且寿命长,可蔓延而发生连锁反应,造成更严重的损伤。生物和理化因素也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其反应过程及产物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 ida-tion,LPO)对机体都有严重的损害[8]。 1.2.3半醌类自由基通常是指磺素类蛋白、辅酶Q(泛醌)的单电子还原形式或氧化形式。它们一般由苯醌和苯酚类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且广泛产生于许多生命过程之中。这两类化合物在电子传导中起特殊作用,此类自由基还是线粒体中执行功能的主要自由基。 *收稿日期:2007-12-07 作者简介:李勇(1982-),男,云南文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病理学及比较病理学研究。*通讯作者

家禽热应激与营养

【家禽热应激与营养】 谭青松何瑞国 (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S5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1-8964(2001)04-0030-03 摘要:家禽热应激是制约集约化养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家禽热应激产生的原因、对家禽生产性能及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缓解热应激的各种营养学措施。同时指出了这一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家禽;热应激;生理;营养 Heat Stressed and Nutritional Treatments TAN Qing-song,HE Rui-guo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College of Huazhong Agricultrural University , Hubei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 Heat stress is one of the magnitude factors which restricts the productivity of intensive poultry industry .This article has a review on the causes of heat stress, the changes on productive capability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heat stressed poultry, and the nutritional methods to alleviate the impairment of heat stress on poultry ,and points out the aspect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poultry; heat stress;physiology;nutrient 高密度的集约化养禽业使禽随时都可能导致应激的产生。在诸多的应激反应中,夏季高温引起的热应激对家禽产生的影响较大,时间也长,给养禽业带来了大的负面效应。人们对热应激已高度重视,许多科研人员对家禽热应激的生理机制及其营养学对策作了大量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前人研究成果及以后的研究方向作一综述。

大脑的营养

《大脑的营养》文章摘要 原书作者:(美)简·卡珀翻译:雷丽萍李海燕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2年1月第一版。北京简·卡珀 --美国保健和营养学领域知名权威,《纽约时报》科学撰稿人,曾荣获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CNN)颁发的医学报道奖,著有多种保健与营养学专著及畅销书,包括《食物药理学》、《延缓衰老--延缓和逆转衰老进程的基本策略》等。 1、通过大脑成像科学家们看到:在心里数数时会出现红黄相间的火焰状图像。可以看到听音乐时大脑中的反应,根据这些图形你可以猜测此人听的是哪种音乐:令人愉快的优美旋律还是乱七八糟的声音。大脑图像还可以记录到脑细胞膜脂类成分的改变,告诉人们脑细胞是在遭受破坏还是在增生。 2、许多新兴的、高清晰度的大脑成像技术,包括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MRI(核磁共振)及最新出现的SPECT能够追踪活体人脑的工作情况。 3、如何发掘蕴藏在大脑中的巨大潜能?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开始认识到:原来人们在控制大脑功能方面可以如此大有作为,可以通过事物、营养及简单的生活方式改变如脑力及体力锻炼等来影响与脑功能有关的诸多因素。 举个例子,人们曾一度认为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是不易受饮食影响的。这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血脑屏

障可以严格识别血液中的营养成分,使其选择性地进入大脑组织,从而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平衡或稳定。新的研究则显示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脂肪酸等,进入血液后几乎马上对脑细胞及脑功能产生影响,使情绪发生快速的变化,并对远期行为发生广泛影响。例如,多年来,维生素一直被认为仅是酶促反应的辅助因子,而现在已证明维生素是强力的抗氧化剂,它对包括脑细胞在内的所有体细胞都有巨大的影响。我们从这样一种蒙昧状态觉醒过来仅仅有30年,这对科学发展史来说只是一眨眼的工夫。想到此怎不叫人感叹。 4、大脑中突触连接的数目粗略估计为100万亿个。 5、至今为止已有大约50种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是它们决定了你每时每刻的生命状态。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快速地穿来穿去,通过这些生物高速公路,他们携带着你的每一个思维和感受,使其传遍大脑中庞大的神经元网络。它们是大脑中由化学反应到生物电反应的物质基础,是产生记忆、激发才智和创造力、调节情绪的关键物质。 饮食中的成分对大脑的影响程度使大脑显得与众不同。你上顿饭吃的什么不大会影响到体内其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大脑就不同了。 6、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理查德博士的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他们发现,许多食物成分在调节神经递质、引起脑活动及人类行为变化方面与某些药物有异曲同工之效。从那时开始,人们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途径和作用过程,及其对个性和行为的潜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基本结论:大脑神经元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类型及其在大脑中的最终归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吃什么。显然,食物成为大脑的重要调节因素。 其基本思路是这样的:大脑合成各种各样的神经递质,需要特定的营养物质作为原料。因此能获得某一特定的营养成分,将决定相关神经递质的水平及效力。例如:5-羟色胺是一种能产生愉悦情绪的信使,脑细胞合成该递质需要食物提供一种氨基酸--色氨酸;与此相似,蛋黄中有大量的胆碱,大脑生成乙酰胆碱这种与记忆力相关的关键递质离不开胆碱;大脑通过酪氨酸合成多巴胺神经递质,此递质对维持大脑的运动协调功能不可缺少,而高蛋白食物中就有丰富的酪氨酸。其他一些营养物质如脂肪酸、鱼油等也与脑内许多重要的神经递质密切相关,有助于调节这些递质的含量、种类及功能。

第八章 应激来源与影响

第八章应激来源及影响 (一)应激与应激源 简单运用: 结合实际说说什么样的刺激会成为应激源 (负性事件不可控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挑战极限)→ 生理/心理/社会性应激源领会: 1.应激研究的意义 应激源是引发反应的实际事件。对应激源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事件更容易引起应激。 2.应激的性质 应激有时是不好的,而有时则是好的。分为烦恼与正应激。烦恼是指那些有破坏性的或不愉快的应激。正应激是一种积极的唤起,是一种挑战,可以加深意识,增加心理警觉,还经常会启发我们的高级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3.应激源的类型及特征 类型: 1)生物性应激源: 这是借助于人的肉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在内的生物性刺激。 2)心理性应激源: 这是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动机冲突、挫折情境、人际关系失调及预期的或回忆的紧张状态。 3)社会文化性应激源:

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人的应激状态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应激源,尤其是急剧的社会文化的大变动。 特征:1)负性事件2)不可控性3)不确定性4)模糊性5)挑战极限 识记 1.应激 i.应激被定义为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是一种有外界施予的压力,是外在的客观刺激。(物质力量的观点) ii.应激被定义为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这就将应激视为一种特定压力性刺激的心理反应,偏重于应激事件之后的主观状态,特别是情绪体验。(心理学观点) iii.应激被定义为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生理学观点)★综上所述: 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也不是个人的性格,更不仅仅是一种反应,而是在需求与不以疯狂或死亡为代价的处理需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综合的观点) 2.应激源 应激源是引发应激反应的实际事件。即日常所说的应激,往往是指客观存在的威胁和挑战。 (二)应激反应与健康影响 简单运用: 以案例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 领会: 1.应激导致疾病的途径 1)直接路径:

预防家禽热应激

预防家禽热应激 热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热应激源的非特异性防御应答的生理反应,其实质是环境温度超过动物等热区中的舒适区上限温度所致的非特异性反应的总和。热应激分为急性热应激和慢性热应激,二者均可导致机体出现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临床上对家禽影响较大的主要为急性热应激,但慢性热应激的影响仍不容忽视。热应激对家禽造成的影响有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等,严重者甚至造成家禽的大批死亡,给养禽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家禽没有汗腺,深部体温比较高,全身被覆羽毛,能产生非常好的隔热效果,主要靠呼吸系统散发热量和调节体温。如果外界环境的温、湿度过高,饮水不足,特别是当通风不良时,动物机体散热困难,就很容易发生热应激,导致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发生紊乱。 2.热应激的危害家禽热应激的危害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呼吸性碱中毒。当环境温度升高,家禽体温也随之升高,表现为张口呼吸。家禽通过喘息散热,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血液中的pH值升高,便容易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家禽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更严重的是碱性物质麻痹了输卵管,出现蛋滞留的现象,进而压迫

坐骨神经,可造成瘫痪。②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求量增加。机体由于受到热应激影响,使得代谢旺盛,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而营养素不能得到及时的保证,就会出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进而造成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也会导致瘫痪。③严重影响免疫功能。由于采食量下降,而营养要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从而机体本身的免疫抗病能力也不能正常发挥,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有研究显示,热应激能够破坏机体自身的免疫平衡,并且慢性热应激还能够增加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实验小鼠体内的病毒性,这一研究表明,热应激可能加重禽流感疫情对家禽的危害。④产蛋性能下降。以蛋鸡为例,由于受热应激影响,下丘脑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血中孕酮分泌量及雌激素的分泌均受到影响,排卵数减少,排卵率降低,卵子在输卵管的转运间隔延长,产蛋性能下降。受热应激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也会减少,进而减少了对蛋鸡卵泡生长及蛋形成的刺激作用,也对产蛋性能造成影响。⑤死淘率提高。由于受到热应激,机体内新陈代谢系统、血液的酸碱平衡、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被破坏,机体的各项机能无法正常运转,极易发生各种功能障碍,甚至休克、死亡,增加死亡淘汰率。 3.预防措施热应激危害之大,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因热应激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使家禽能够发

自由基与疾病的关系

西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论自由基与疾病关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SOD都受到科学家和普通百姓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的私人和国家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入到SOD及自由基的研发中。SOD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只有一个——高效清除自由基。那么,什么是自由基呢?人们为什么非要除之而后快呢? 自由基,化学上也称为“游离基”,是含有一个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团,它总是试图从其他物质那里夺取的一个电子,使自己形成稳定的物质,因而其化学性质极为活泼,极具攻击性,是机体氧化反应中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具有强氧化性,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和细胞,进而引起慢性疾病及衰老效应。 所有引发自由基的综合因素、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外源途径,导致自由基的瞬时增多、过量堆积,而大量自由基就像“高能连锁炸弹”一样,在人体内产生恶性连锁氧化反应,损伤机体的生物大分子和各种细胞成份,降低细胞活性,并使细胞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甚至变性变异。 我们了解了自由基在微观分子及细胞水平上的危害,当细胞损伤程度微弱或损伤数量不足时,它往往以我们认为可以忽略不计的轻微不适或查无病因的亚健康状态展示出来,而损伤的积累则会诱发种种疾病。 具体来说,自由基与人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辐射损伤、衰老、皮肤疾病、白内障、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

老年痴呆症、脂肪肝、前列腺病、肾病、糖尿病、癌症等密切相关。下面我们来看看自由基造成损伤的积累后果——各类疾病的具体成因: 1、自由基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脏和大脑的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则是:自由基攻击血管壁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使其丢失电子变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即坏胆固醇,这时作为人体重要免疫细胞的巨噬细胞就会将这种“坏胆固醇”作为异物吞噬掉,进而形成粥样硬化的斑块。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细胞和脑细胞供血不足,容易引发缺血性组织坏死。缺血所引发的组织损伤是致死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诸如冠动脉硬化与中风。但许多证据说明仅仅缺血还不足以导致组织损伤,而是在缺血一段时间后又突然恢复供血(即再灌注)时才出现损伤。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微血管和实质器官的损伤,主要也是由再灌注瞬时产生大量自由基所引发的。显然,自由基在心脑血管疾病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2、自由基与糖尿病 糖尿病致病因素很复杂,遗传、肥胖、衰老、免疫力下降等因素都与糖尿病的发生相关。实验发现,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自由基含量都明显增加,抗氧化物质明显降低。

氧化应激反应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产生过多,氧化程度超出氧化物的清除,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ROS包括超氧阴离子(.O?-)、羟自由基(.OH)和过氧化氢(H?O?)等;RNS包括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和过氧化亚硝酸盐(.ONOO-)等。机体存在两类抗氧化系统,一类是酶抗氧化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另一类是非酶抗氧化系统,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褪黑素、α-硫辛酸、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铜、锌、硒(Se)等。物的清除,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 氧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在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协调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着体内许多生理生化反应和免疫反应。一旦这种协调与动态平衡产生紊乱与失调,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新陈代谢失常和免疫功能降低,形成氧自由基连锁反应,损害生物膜及其功能,以致形成细胞透明性病变、纤维化,大面积细胞损伤造成进神经、组织、器官等损伤。这种反应就叫脂质过氧化。 脂质过氧化过程中发生的ROS氧化生物膜的过程,即ROS与生物膜的磷脂、酶和膜受体相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侧链及核酸等大分子物质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形成脂质过氧化产物(Lipid PerOxide, LPO)如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和4-羟基壬烯酸(4-hydroxynonenal,HNE),从而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摘要:在人们面对外界事件的刺激时,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即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应激表现。在应激过程中个体会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而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人格因素可以影响其他因素如: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等因素进而影响心理应激过程。 关键词:人格因素心理应激 应激是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发生的,当一个人受到外界事件的刺激时,他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来应对该刺激。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映该过程。当刺激事件(应激源或生活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个体就必须调动其他资源加以应对出现各种生理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变化。如果应激强烈到个体无法承受时,心理危机就产生了。在应激条件下,有机体将产生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自动的、可预期的、无法用意识加以控制的内置反应。与此同时有机体还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确实习得的。它们依赖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知觉或解释,存在个体差异。差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姜乾金教授认为:心理刺激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或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这些因素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应对方式、性别年龄等,各因素之间是互动的,均处于互为因果状态。而人格特征在心理应激系统的平衡与失衡中起到核心作用,大量关于人格特征与心理应激关系的研究都已证明这一点。 1.人格自身因素对心理应激的影响 首先人格其本身就能够直接的影响个体对心理应激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面对重大事件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有很多心理学家对人格做了深层次的研究,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它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2.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分别是外内向维度和情绪维度。 3.大五人格理论,其包括: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5个部分。上述3个代表性的观点都说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于体个而言面

家禽热应激及其控制

家禽热应激及其控制 家禽热应激是指环境温度超过家禽适温值(21-26度)时,家禽生理与行为发生的应答性反应。 家禽属于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处于适温值时,其生长、发育、繁殖功能表现最佳状态,生产效率最高;环境温度超出适温值时,机体随即需要调整生理活动与行为,以适应气温的变化,维持正常体温,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实验与生产经验表明,短时和轻度的气温变化(26-32度)对家禽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轻微的应激行为调整和适应。相反,长期和较大幅度的气温升高(32度以上),则会使家禽生理功能紊乱,生长发育迟缓,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生产指标(例如生长速度、胴体质量、种蛋受精率、孵化率等)下降,甚至造成家禽衰竭死亡等,使生产者列利可图或亏损。为有效地控制家禽热应激,现就其对家禽的危害机理与控制简述如下。 一、热应激对家禽危害的机理环境气温超过家禽适温值,万其在超过32度时,家禽会表现一系列生理与行为的严重应激,包括热喘息,心率加快,循环血液重新分布,体内氧化过程加剧,粪尿排泄增加,血浆中钠、蛋白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异常,尤其是皮质酮分泌增加,神经兴奋性增加或抑制等。这些生理变化过剧时,将对家禽导致下述种种危害甚至死亡。 1.热喘息:适当的热喘息可增加体热的散发,但过度的喘息将会致使CO2排出过量,血液中CO2分压下降,PH值上升,诱发碱中毒;如果代偿性热喘息后期,呼吸中枢抑制,体内积聚过量H2CO3又可能导致酸中毒。此外,热喘息可损伤呼吸道粘膜,造成呼吸道充血、出血,继发病原感染。 2.心率加快:由于热应激和热喘息(浅呼吸)导致血液中含氧不足,心率代偿性加快、血压升高,由此可导致脑颅内压升高、脑充血甚至出血、昏厥;心率过速之后带来心衰,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肺瘀血、水肿,机体缺氧和酸中毒。 3.体内氧化过程加剧:由于体温升高,体内三大物质的氧化代谢加强,有害的代谢中间产物和终末产物增加,细胞脂质膜被氧化破坏,血管壁间隙扩大,极易导致出血、溶血、组织损伤和自体中毒。 4.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初期为代谢增强,能量蛋白质消耗增加,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后是逐步的衰竭,并可致淋巴细胞核酸内切酶活性增加,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力削弱。

自由基与疾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5924135.html, 自由基与疾病 作者:吴国隆 来源:《现代养生》2006年第04期 自由基又称游离基,是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为人体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原子或原子团。人体的自由基是一种活性氧,活性氧是人体内极不安定的原子碎片,因为它本身缺少一个电子,它总想从正常细胞里拉出一个电子作为它的配偶。但是正常的细胞失去一个电子后,可能导致癌变。机体内常见的自由基有羟自由基、脂质自由基、氧化脂质自由基、过氧化脂质自由基…… 自由基的生物活性具有双重性。在生理情况下有增强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和抑制细菌增殖的功能,增强机体抗感染及免疫能力;在病理情况下,又能对组织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使组织细胞化学结构发生破坏性反应,因此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可见自由基是个“两面派”。 一、自由基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涉及各主要器官组织,因组织缺血、缺氧时细胞内能量分解大于合成,三磷酸腺苷分解产物大量产生,在酶的催化下形成自由基。 二、自由基造成器官组织损伤是导致休克发生的基础。自由基可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大量血浆渗出,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自由基使细胞屏障作用损害,加重休克。休克时缺血、缺氧造成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可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故休克本身又是体内自由基增多的原因之一。 三、人体内中性粒细胞在吞噬过程中,可生成自由基,炎症区的吞噬细胞被细菌等激活后,其耗氧量急剧上升,高达正常的2~20倍,产生自由基而杀伤正常组织细胞。 四、人体在外界因素如毒物、辐射、感染等作用下,吞噬细胞被激活,释放出自由基,攻击细胞结构,诱发自身抗体。一些对自身抗体敏感的细胞,与受体结合的同时,也激活中性粒细胞生成自由基,促使自身组织破坏。在某些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吞噬细胞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外,还存在铁代谢异常,也可产生自由基。 五、自由基在体内攻击和破坏生物大分子,产生过氧化变性,引起细胞结构上功能破坏,产生组织损害和器官退行性变,导致老年病和衰老的发生。 六、①自由基是对脂质的过氧化作用和破坏细胞膜引起的,脑外伤时催化自由基反应导致脑水肿,还引起微循环障碍,加重脑细胞损伤;②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塞和心脏术后恢复供血,心脏功能并不象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好转,而是继续恶化,其原因在于自由基的形成;③细菌感染后,内毒素激活中性白细胞产生自由基并释放炎性介质和前列腺素等物质,它们共同破坏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组织,最终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④大剂量的肝毒性物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动物氧化应激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 畜牧业 特别是现代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动物福利意识的增 强,动物 应激医学已成为动物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应激医学研究中,动物氧化应 激又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研究课题。 1 氧化应激概念与起因 1.1 氧化应激概念 动物在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自由基,这些自由基通常不会导致组织细胞 的损伤,机体依靠自身体内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主要包括抗氧化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 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谷胱甘肽硫转酶 GST 等) 及非酶类的抗氧化剂(包括 维生素 C 、维生素 E 、谷胱甘肽、褪黑素、 a- 硫辛酸、类胡萝 卜素、微量元素 铜、锌、硒等),可以保护机体组织和细胞防止自由基的损伤。当动物机 体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的水平高于细胞的抗氧化防御能力时,氧化还原状态失衡,过量的 自由基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即诱发氧化应激,并导致氧化损伤。因此,氧化应激 (Oxidative Stress) 是机体应答内外环境,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对机体进行多层次应激性调节 和信号转导,同时造成氧化损伤的重要生命过程。器官和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易感性依赖于 它的抗氧化系统的状态和氧化剂与抗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氧化应激可导致细胞膜磷脂过氧化、蛋白质过氧化 (受体和酶 )以及 DNA 的氧化损伤。 脂质、 蛋白质和 DNA 的氧化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 衰老等过程。急性和慢性的应激都能通过产生自由基诱导胃肠道、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氧 化应激。 1.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1 自由基的产生 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和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 基。首先,肠上皮细胞的主动新陈代谢本身就是 性有关。所产生的活性物质包括超氧 化物阴离子 ( · OH) ,它们都是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不可避免的 产物。其次,另一个内源性氧化应激源 自于肠道先天 及获得性免疫系统在与许多共生物和病原微生物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 氮 (NO) ,其在食物和水的吸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当动物遭受应激刺激或患病时,机体代谢出现异常而骤然产生大量自由基,过量的自 由基数量 将超过抗氧化体系的还原能力, 使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 结果会导致机体损伤。 目前研究表明主要有四种致细胞损伤机制: 1) 对脂类和细胞膜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2) 对蛋白质、酶的损伤,从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功能丧失和酶失活。 3) 对核酸和染色体的破坏,从而导致 DNA 链的断裂,染色体的畸变和断裂。 4) 对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从而使细胞外基质变得疏松,弹性降低。 1.2.2 氧化应激的起因 1.2.2.1 外源性因素 1.2.2.1.1 日粮 营养因素 营养缺乏或不良可能使体内自由基增加,而且还影响抗氧化酶生物合成及 内源性抗氧 都会产生活性氧代谢物 (ROM) ——自由 ROM 的来源,其生成与电子传递链的活 (O2-) 、过氧化氢 (H2O2) 和羟基自由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