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药耐药细胞株耐药机制的研究
药物耐药性的机制与治疗策略

药物耐药性的机制与治疗策略引言:药物耐药性是指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对特定药物产生抵抗力的一种现象。
它是当前临床和科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针对药物耐药性的机制进行探讨,并探讨一些目前常用的治疗策略。
1. 药物耐药性的机制1.1 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性基因突变是导致微生物或肿瘤细胞耐药性出现的主要机制之一。
某些基因突变会导致靶点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得该类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以发挥作用。
1.2 表观遗传修饰引起的耐药性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可以影响基因表达。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表观遗传修饰会导致关键基因表达异常,从而使得该类药物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
1.3 多药耐药泵导致的耐药性某些微生物或肿瘤细胞表面具有多药耐药泵,在接触到药物时能够将其从内部排出,从而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和浓度,进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1.4 药物代谢改变导致的耐药性部分微生物或肿瘤细胞通过调节代谢途径来改变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
这种方式包括增加降解酶活性、减少结合蛋白表达等,从而使得该类药物无法充分发挥其效应。
2. 药物耐药性的治疗策略2.1 多靶点联合治疗靶向多个关键基因或途径,能够避免单一点突变引起的耐药性。
例如,在抗癌治疗中,常采用同时靶向多个信号通路来提高治疗效果。
2.2 联合使用多种不同机制的药物组合使用具有不同作用机制和相互协同作用的药物,可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这种策略经常在临床上被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和肿瘤等领域。
2.3 应用抗耐药基因修饰技术抗耐药基因修饰技术通过改变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内存在的相关基因,从而提高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此类技术包括基因编辑、表观遗传调控等。
2.4 发展新型抗菌剂和抗癌药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发新型具有更高效力和更低毒副作用的抗菌剂和抗癌药物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
这种努力将推动阻碍当前治疗效果的耐药性问题得到解决。
结论:药物耐药性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现象,深入了解其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与逆转策略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与逆转策略一、引言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而成。
药物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肿瘤细胞对药物的多药耐药现象往往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治疗失败。
因此,了解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并探索逆转策略,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肿瘤多药耐药机制1. ABC转运蛋白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在多药耐药中扮演重要角色。
这些蛋白负责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包括化疗药物。
当肿瘤细胞中ABC转运蛋白表达增加时,会导致药物从肿瘤细胞内外的迅速流动,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的蓄积,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2. DNA修复机制DNA修复机制是维持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肿瘤细胞中DNA修复机制异常活跃,导致化疗药物对DNA的损害被高效修复,从而减少了药物的疗效。
3. 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它们对化疗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肿瘤干细胞具有较高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快速恢复并再次形成肿瘤,是肿瘤多药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4. 其他机制除了以上几种机制外,肿瘤多药耐药还涉及细胞凋亡逃逸、代谢异常、微环境因素等多种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因素。
三、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策略1. 靶向ABC转运蛋白针对ABC转运蛋白过度表达的现象,可以通过设计靶向这些蛋白的药物来抑制其功能,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蓄积。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ABC转运蛋白的药物被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抑制DNA修复机制通过干扰DNA修复机制的正常功能,可以增加化疗药物对DNA的作用,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一些靶向DNA修复机制的药物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展现出一定的逆转多药耐药效果。
3. 消灭肿瘤干细胞针对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可以设计特定的药物或治疗方案来快速清除肿瘤干细胞,遏制肿瘤的再生。
目前,针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相关药物也在不断涌现。
胃癌化疗多药耐药研究进展

多药耐药性使得胃癌治疗变得更为复 杂和困难,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治疗 方案。
胃癌化疗多药耐药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发现
多药耐药性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在 胃癌化疗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胃癌多药耐药性的机制研究取 得了重要突破。
针对基因突变的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靶向治疗药物,提高胃癌化疗的疗效。
细胞信号转导与胃癌化疗多药耐药
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生长、增殖和分 化等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机制。某些 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激活可以导致胃 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
研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胃癌化疗多 药耐药中的作用,有助于发现新的药 物靶点,为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细胞凋亡与胃癌化疗多药耐药
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与胃癌化疗多药耐药密切相关。某些基因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凋亡 过程来影响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深入研究细胞凋亡与胃癌化疗多药耐药的关系,有助于开发新的凋亡诱导药物,提高胃癌化疗的疗效 。
细胞自噬与胃癌化疗多药耐药
细胞自噬是细胞自我吞噬的过程,与 胃癌化疗多药耐药也有关。某些情况 下,细胞自噬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对化 疗药物的抵抗。
通过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降低肿瘤细胞的 生长和耐药性。常见的基因沉默技术包括小 干扰RNA和反义寡核苷酸等。
基因突变纠正
通过纠正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恢复其对 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例如,针对HER2基因 突变的曲妥珠单抗等。
其他逆转策略
逆转耐药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 路
通过抑制与耐药性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降低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耐药性。常见的信号转导通路包括 PI3K/Akt/mTOR和MAPK等。
多药耐药机制研究及其抑制策略

多药耐药机制研究及其抑制策略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指细菌、寄生虫和真菌对多种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MDR是世界范围内临床治疗的巨大挑战,限制了许多传统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有效使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多药耐药的机制及其抑制策略。
多药耐药机制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常见的多药耐药机制之一。
细菌、寄生虫和真菌通过突变特定基因的方式来产生对药物的抗性。
突变可以改变靶标蛋白的结构或功能,使得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从而减弱或完全阻止了药物对细胞的作用。
2. 表达外泌体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别大小的膜囊泡,可以被细胞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多种细菌通过表达外泌体来排出抗生素分子,破坏了抗生素对宿主细胞的杀伤作用。
此外,外泌体还可以转移耐药基因和耐药质粒,使得耐药性在不同微生物间传播。
3. 上调毒力相关基因一些微生物在受到抗生素威胁时会上调毒力相关基因,以增加其对宿主细胞的侵袭能力和存活能力。
这种策略使得微生物在低浓度抗生素下仍能存活和复制,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4. 活性泵增强活性泵也是导致多药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细菌和寄生虫可以通过增加活性泵的表达来排除外来分子,包括抗生素等有害物质。
这种机制使得微生物能够更有效地清除药物,降低对抗生素等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多药耐药抑制策略面对多药耐药问题,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的解决方案。
以下列举了一些重要的多药耐药抑制策略。
1. 新型抗菌剂开发针对已知的耐药机制,科学家们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抗菌剂,以克服已经存在的多药耐药问题。
这些新型抗菌剂可以通过结构优化或设计新颖靶点来克服细菌、寄生虫和真菌对传统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耐受性。
2. 绕过耐药机制另一种重要的策略是利用已有知识绕过已知的耐药机制。
例如,在面对基因突变导致的耐药时,可以开发针对其他结构或功能相似但不易被突变所影响的靶标蛋白。
3. 多靶点组合疗法研究证明,同时针对微生物的不同靶标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出现多药耐药的概率。
药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

药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研究方案:药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研究及作用机制探讨1. 研究目的和背景肿瘤多药耐药性是临床抗癌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之一,限制了许多抗癌药物的疗效。
深入研究药物对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了解抗癌药物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2.1 细胞系的培养在实验室维护肿瘤细胞株,如肺癌细胞株A549、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和乳腺癌细胞株MCF-7等。
细胞系在无菌条件下采用DMEM或RPMI-1640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进行培养,37°C和5% CO2下培养。
2.2 建立多药耐药细胞株模型将肿瘤细胞分别暴露在逐步增加剂量的抗癌药物中,观察其耐药性变化,并使用查尔韦斯检验确认细胞对药物的耐药性达到稳定。
2.3 药物对多药耐药细胞的作用评价采用MTT法检测各种药物对多药耐药细胞的抑制能力,计算IC50值,衡量药物对多药耐药细胞的治疗效果。
2.4 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2.4.1 DNA甲基化分析采用二甲基硫酸钠(DMS)法,测定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
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或测序法来定量DNA甲基化程度。
2.4.2 组蛋白修饰分析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实验,检测组蛋白修饰在多药耐药细胞中的变化。
可以利用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的2.4.3 表观遗传修饰的抑制与激活使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或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剂来恢复多药耐药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观察药物作用后,表观遗传修饰的水平是否发生改变。
3. 实验设计3.1 对照组选择敏感细胞株,暴露于低浓度抗癌药物,作为对照组。
3.2 实验组将多药耐药细胞株分为不同处理组,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和时间的药物。
3.3 实验重复每个实验组至少设置三个重复,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数据采集和分析4.1 数据采集采集每个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及相应的IC50值,记录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水平。
抗肿瘤药物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 niversity
Jun. 2021 Vol. 42 No. 3 2021
-pn型受体结合,并被TBR- I识别,形成TBR-n -TGF-p-TBR- I三聚体复合物,复合物中的TBRI被TBR- n磷酸化,促使TBR- I 和 TBR- n的激 活,使调节型Smad2/3磷酸化,磷酸化后的Smad2/3 与 Smad4 结合形成 Smads 复合体并转至胞核, 与多 种转录因子共同调节靶基因转录,从而影响肿瘤细 胞的成长和发展[15]。近年来,TGF-B信号在肿瘤 耐药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用阿霉素(50 mmol/L)来 处理HCT-116细胞,发现TGF-p信号上调以及PGP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相比之下,用siRNA干扰 Smad4,抑制TGF-p信号,发现HCT-116细胞对阿 霉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加[16]。在肝癌细胞中,TGF-p 可以调节细胞对紫杉醇耐药[17]。综上所述,可以推 测TGF-p信号可能会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3.2 PI3K/AKT信号通路当细胞受各种因子刺激 后使PI3K激活,活化的PI3K在细胞膜上生成 PIP3,PIP3与AKT结合,从而使AKT磷酸化激活, 激活后的AKT转运至胞质或胞核内,进而发生一系 列的底物磷酸化,促进细胞的增殖及抗凋亡等。 mTOR是AKT的下游分子,有研究发现将mTOR抑 制剂RAD00/R与吉非替尼联合治疗吉非替尼耐药 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现能提高耐药患者的治疗效 果[18]。此外,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是 泛素羧基末端水酶家族的成员,能够参与泛素单体 循环,还能够调节靶蛋白的讲解和活性,研究表明 UCH-L1可能通过MAPKS信号和PI3K/AKt信号 通路调节P-gP的表达以及其泛素化降解,从而调 控细胞的耐药性[19]。 3.3 JAK/STA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是 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它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 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 当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后导 致受体发生二聚化,二聚化的受体激活JAKS,活化 的JAKS可以催化STAT上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同 时STATS的SH2功能区与受体中磷酸化的酪氨酸 残基作用使STATS活化,STATS进入核内,调节基 因的表达[20]。用siRNA干扰前列腺癌耐阿霉素细 胞株Du145/Adr中STAT-1的表达,发现可以提高 Du145/Adr对多烯紫杉醇的敏感性,这一过程可能 是通过JAK/STAT调节clusterin的表达,从而影响 肿瘤细胞对药物化疗敏感性[21]。Jagadeeshan[22]用 SNME来抑制卵巢癌细胞系NCI/ADR-RES中 JAK1和STAT3的表达,发现STAT3的失活可以抑 制MDR-1的表达从而影响药物在细胞的累积。综 上可以推测JAK/STAT信号通路会调控肿瘤细胞化 学耐药性。
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白血病是一类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白细胞在骨髓中异常增生,扰乱正常造血功能。
针对白血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干细胞移植等多种手段,但由于细胞多药耐药的问题,导致大多数患者无法根治,严重影响病情预后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探索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是目前白血病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蛋白质组学手段,深入探究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从中筛选出可作为多药耐药标志物的潜在蛋白,并且进行临床意义的分析,以期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内容:
1. 采用高通量质谱等先进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药物敏感和耐药的白血病细胞系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和比较,鉴定出不同表达的蛋白质。
2. 对比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结果,筛选出多药耐药相关的潜在蛋白质,通过Western blot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蛋白质进行验证。
3. 结合临床样本,分析筛选出的潜在蛋白质与多药耐药的关联,并研究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四、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探究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机制和筛选出的潜在标志物,本研究可以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其应用也将有助于探索其他癌症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转 运 蛋 白家 族 。MR P是 谷 胱 甘 肽 、 葡萄糖 醛酯 、 硫 酸 盐 化 合
物的主要转运者 , 也是 抗 肿 瘤 药 物 主要 转 运 者 。 MR P I 存 在 于多种肿瘤 细 胞 中, 与细 胞 的耐 药 相关 。B C R P 也 是 ATP 盒式转 运蛋 白家族成 员之一 , 是一 种膜蛋 白, 在 胎盘 、 肝脏 、
中 国 实 验诊 断 学
2 0 1 3年 2月 第 1 7卷
第 2 期
文章编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3 ) 0 2 —0 3 7 9 一O 4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其 相关信 号通路 的研究 进展
邢风娟 , 王 岩 , 孟 令 杰
( 吉 林 大 学 中 日联 谊 医 院 临床 基 因诊 疗 中 心 , 吉林 长春 1 3 0 0 3 3 )
浓 度 致 多药 耐 药 的 产 生 [ ] 。 MR P与 P — g P同 属 于 AT P盒 式
的作 用 , 如参与血 管发 生 , 化 疗 耐 药 和 放 疗 抗 拒 等 。 磷 脂 酰
肌 醇~ 3激 酶 ( p h o s p h a t i d y 1 i n o s i t o l 一 3 一 k i n a s e , P I 3 K) 为 一 种 胞 质蛋 白, 具有丝氨 酸/ 苏 氨 酸 蛋 白激 酶 和 磷 脂 酰 肌 醇 激 酶 双 重 活 性 。 当细 胞 受 各 种 生 长 因 子 等 刺 激 后 , P I 3 K 的激 活 将
作用机制不同 的药物敏 感性 减弱 , 导 致 化 疗 失 败 。M D R 产
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1 肿 瘤 耐 药 的主 要 分 子 生物 学机 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H5IJ 由本所提供。多药耐
药 细 胞 株 GH5IJ K L<: 由 本 所 自 美 国 纽 约 >%3/’5E$66$.&’- 癌症研究所引进冻存。 GH5IJ 细胞用 含 !JZ 小牛血清,链 :89P5!IQJ ( =&C#3)培养基 ( 霉素及青霉素各 !JJ + K B%)于 "R[ 、 TZ <\D 培养 箱中培养。 GH5IJ K L<: 培养条件与 GH5IJ 相同, 仅 培 养 基 中 另 加 !"- K B% L<:, GH5IJ 及 GH5IJ K L<: 细胞每 " 天换药一次。 GH5IJ K L<: 于实验前 脱药培养 Q 代。所有实验均取指数生长期细胞进 行。 !" # 主要试剂 藻红蛋白 ( 8]) 标 记 85-2 单 克 隆 抗 体 ^P<D ( , 阴 P-=D/, PBB+’36$#*) 8] 标记 P-=D/ ( PBB+’36$#*) ( 性对照。鼠抗人 9:8 多克隆抗体 <%3’$ _<:H5!, , 鼠 抗 人 H:8 K 9L8 ‘a9]NF HM;\:M?\:P]>Pb>) ( 单 克 隆 抗 体 <%3’$ MC5D !J"D , b]\ 9M:c]:> , 鼠 抗 人 ;<:8 单 克 隆 抗 体 ( ]d85"Q, Pb<) , 兔抗人 =>?5! 多克隆抗体( 北京中山生物 >Mb;P\) 技术有限公司 ) 。鼠抗人 C#%5D 单克隆抗体 ( <%3’$ , 鼠抗人 C/1 单克隆抗体 ( S"5S;, PBB+’36$#*) <%3’$ ) ( ,鼠抗人 , 单克隆抗体 QO!! PBB+’36$#* C/, 8bP9 , 羊 抗 人 C#%51 多 克 隆 抗 体 "TDI, PBB+’36$#*) ( 。此外, 固定打孔试剂盒、 TTI"I,;N 公司) OP?< 标 记羊抗鼠 P-=、 OP?< 标记羊抗兔 P-= 的阴性对照均 购于 PBB+’36$#* 公司。
!"#$%&’"( )*+%+$,-.* !*./,-%+0+ %- 1*## 2%-* 32456 7 81)
SDT R7:=%UV! ,8W X76:%;<:=$ $ ,RWQ RV0%57:=! ,SDT K7:=%Y7:=" , L4ZL K07%9V" ,GD4Z 87" ,SDQZL X7:%Y7! !" #$%&’()$*( +, -$)&(+.+/01 23$ 45’6( 7,,5.5&($8 -+6%5(&. +, 9++:3+; <*5=$’65(01 >5&*/6? @*6(5(?($ +, -$)&(+.+/01 9?A3+? B!CDDE1 F" G" H35*& B" #$%&’()$*( +, -$)&(+.+/01 23$ 45’6( 7,,5.5&($8 -+6%5(&. +, I&*J5*/ K$85:&. <*5=$’65(01 I&*J5*/ B!DDBL1 F" G" H35*& M" N$0 O&P+’&(+’0 +, 9++:3+; <*5=$’65(01 9?A3+? B!CDDQ1 F" G" H35*&
#
#" !
结
果
&’()* 和 &’()* + ,-. 细 胞 /(01、 2./、 85-2 在 GH5IJ K L<: 细 胞 中 的 :OP 明 显 高 于
’./、 3-./ 和 456(! 的表达 是 GH5IJ 细胞的 !SF ID 倍。 GH5IJ 细胞, 9:8、 ;<:8 和 =>?5! 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分别是 GH5IJ 细胞 的 !F !U、 !F TJ 和 !F "D 倍。H:8 在两者之间无差异, 见表 !。
朱兴虎, 等 F GH5IJ K L<: 多药耐药细胞株耐药机制的研究
!"!!
#$%% %&’$( )*&#* &’#%+,&’- &’#.$/0&’- $12.$00&3’ 34 ,.+-5.$0&06/’#$ 2.36$&’ 7 85-2( 9:8( ;<:8( /’, =>?5! @ A 6*$ /232630&05 B3,+%/6&’- 2.36$&’0 7 C#%5D( C#%51( C/1( /’, C/, @ B&-*6 6/E$ 2/.6 &’ 6*$ B$#*/’&0B 34 ,.+- .$0&06/’#$F !"#$%&’(: GH5IJA GH5IJ K L<:A 9+%6&,.+- .$0&06/’#$A M232630&05B3,+%/6&’- 2.36$&’
X !( D Y
!" $
细胞单抗标记 含 !Z 叠氮钠) 收集细胞, 洗涤 " 次, 取适量 8;>(
细胞,加 P’6$./2.$2 .$/-$’6 #!JJ "%( 固定 !T B&’ 后 8;> 洗涤,加 P’6$./2.$2 .$/-$’6 $ !JJ "%,!J B&’ 后 8;> 调整细胞浓度,将细胞以每管 T e !JT 个分至试 管中, 然后分别加入 9:8、 H:8、 =>?5!、 C#%5D、 C#%51、 避光室温下孵育 DJ B&’, 加 C/1、 C/, 抗体, 8;> 洗涤, 加入 JF T 入相应的 OP?< 标记的二抗, !T B&’ 后洗涤, 待上机检测。 ;<:8 单抗的细胞标记过程除固 B% 8;>, 定打孔剂改为含 IJZ 丙酮的柠檬酸缓冲液 ( 2GTF Q) 外, 基本同上, 所有待测试管均设有相应的对照管。 85-2 单抗细胞标记: D 管各取 D e !JT 个细胞, 分别加入 8] 标记的 85-2 和 8] 标记的 P-=D/ 孵育 加 JF T B% 8;> 液, 待上机检测。 DJ B&’, 8;> 洗涤, !" % 流式细胞术 应用 ]8P<>5dH 型流式细胞仪 7 ;$#EB/’5<3+%6$., 采用 Ha>a>$ 软件分析和处理 T JJJ 个细胞, ^>M @ , 表示, 分析结果用相对荧光强度 ( :OP) :OP f 测试管 平均荧光强度 K 对照管平均荧光强度。所有实验均 取其均值。 重复 D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