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人人受益的十大哲理

《道德经》中人人受益的十大哲理
《道德经》中人人受益的十大哲理

《道德经》中人人受益的十大哲理

点击上方“中华道教”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daojiaocn 道长微信号:qs129323传承中华文明,弘扬道教文化!《道德经》中的十大哲理编辑:中华道教道德经智慧《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道德经》的精髓所在。道德经: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

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道德经:二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道德经: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

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道德经: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

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

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

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道德经:五无为而无不为:

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

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

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

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

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道德经: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

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

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

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道德经:七治人事天莫若啬:

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

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道德经:八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道德经:九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道德经十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经检索无法确定原创者,故未标明作者。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道教与

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中

国道家研究院主办中华道教微信公众号:daojiaocn道长微信号:qs129323如果中国人没有道教信仰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查看以下内容需先关注微信点本文标题下方“中华道教”一键关注回复'0':道德经全文及注释回复'1':道教知识及特征回复'2':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回复'3':道教神像供养礼仪回复'4':道教常识一百八十问回复'5':道教长寿之法十诀大公开回复'6':道德真经全文回复'7':道家“三魂七魄”说回复'8':在家之人能修道吗回复'9':当今世界道教流派回复'10':什么是道与德回复'11':道教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回复'12':参观道教宫观礼仪有哪些回复'13':道士可以结婚吗回复'14':道教神仙谱系是怎样的回复'15':什么是戊不朝真回复'16':关圣帝君的事迹如何回复'17':城隍爷是何神灵回复'18':土地公与财神爷是何神回复'19':纯阳祖师圣迹如何回复'20':道教八仙何仙姑是何出处回复'21':道教里对龙怎么解释回复'22':道教部分经典语录回复'23':七种情况千万不能杀生回复“结婚”:2015年适合结婚的日子及结婚准备清单大全24:传说中几种有灵性的动物,不可食25:姜子牙所推算的万年之中国很准很震惊26:这是一场百年大骗局,请急转给亲朋27: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恶自有记功坊)28:天安门前有玄机,国人不知的惊天秘密29:精美财神像(见者得财,转发有福)30:每当时代无可救药总是道家拨乱反正!学道人士必转之文!31:震惊中国的四大风水事件,

你不动我,我不动你32:通灵者,淫荡好色之人没有好命33:你还记得老祖宗是怎么过年吗34: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35:你手上有几个簸箕几个斗,你是富贵命吗36:2015财神到,开门迎接吧37:鬼压床,你信科学还是信道士?38:鬼上身的九种灵异症状39:通灵术及通神术的区别40:中国急需确立道教为国教!41:人死后去阴间的全过程42:通灵传承常见的几种形式43:善恶功果福报及转化44:鬼不找无缘之人,看了终身受益。45:轮回转世的正确认识46:米碗收惊法——民间法术详解47:七种做了必遭报应的事情48:成仙不容易!修道中的十魔九难49:自古神仙皆忠孝50:道教十层境界!51:当开车时遇到喜丧事,如何化煞!52:不要欠“神灵”任何东西!53:如果有轮回54:祖坟对后世子孙的影响55:学道一定要看破红尘吗?56: 敬告想学法术的朋友们中华道教法物流通处↓↓↓

老子的人生哲学对今人的启示

从小到大,在我的的印象中,老子是一尊神,是主宰我们凡间的,和我们生活在两重天。和我们的距离,确切的说是天壤之别。那么,老子和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昨天,山西文瀛书院的院长卫方正先生座客万象书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揭秘。 一、老子似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老子是唯一被道教化,被神化的人物。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教会,是道教。这个宗教组织的创始人,就是老子。传说天地是他所生,他诞生于天地之前。他生活在三十三重天,坐在兜率宫中,为玉帝和王母冶炼仙丹。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两部神话小说中,老子是个被神化被妖化了的形象。在民间的各个行业中,老子被封为祖师爷,来庇护子孙后代的生活一帆风顺,生意兴隆。所以,老子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 二、老子应该属于我们的世界 我们先说个题外话,我们尊称的圣人孔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老子和孔子见过面。《淮南子》和《吕氏春秋》曾经有过记录,既然老子属于我们这个世界,那么老子又是哪里人?是怎样一个人呢? 老子是楚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曾经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且,在《老子》一书中,多出实用楚地方言,跟同样产生于楚地的《楚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性语言;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说的自然界的状况,都是楚地的特点。比如

他总是在说水,但是他说江、说海,说谷,就是不说河,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河”就是黄河。老子作为南方人,尽管很可能见过黄河,但是他总习惯了拿自己最熟悉的南方河——“江、海、谷”来作比喻。而他多次用到的那个“谷”字,就是南方最“河”的称呼。当然还有其他证据,比如,他总是喜欢用“兮”字,这是典型的南方系统语言。 老子出身贵族,老子曾经做过图书管的馆长,这个职位是世袭的,在老子生活的时代,穷苦人家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读书。只有达官贵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儿她这个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可见老子祖上是贵族,而他也绝对不是贫家子弟。 老子祖上姓李,有两种来源: 1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第二种说法也是传说,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著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 三,老子的智慧:说起老子的智慧,要先说说老子的三件宝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事,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

道德经--全文--记忆编码

第一章 大树上座着陈道明,他有两个朋友叫无名跟有名,无名看寺庙,有名做花轿,两个人一同出去就很玄妙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美丽善良的鸭子相亲6次后以无为、不言、不辞的方式功成弗居而再也不去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做焉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米老鼠考试不上线错过了难得的机会,所以很虚心的,没有其他欲望,也不敢有其他行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一道士冲进吉普车,开向深渊时站了起来,都不知道车上的是谁的儿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两只刍狗带着手套跑到橐瀹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瀹乎 虚而不屈动而欲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刘德华的歌声绵绵若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送个手枪让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先保存起来没有私念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此非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带着眼镜上山时落水,因为他的善良感动了7位神仙救他,所以他无忧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猫持着银子身退江湖去修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知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深刻的哲理,对我国古代及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修养 《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期,如何在处处有欢歌的盛世,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读《老子》,对个人修养和我们认识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哲学思辨,宗教情怀 老子《道德经》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性、世界的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道”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哲学概念。据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6次之多,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灵魂。因此。《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子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1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这就是说,“道”这个东西,讲说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事物。道是深远昏暗的,但是其中有精神,那精冲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他的证验、规律,说得多好啊!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的那个“道”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老子说得多好,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你一生走那条路取得成功?首先你要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 《道德经》充满了哲学思辨。老子用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和等词说明同一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2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赞扬,他说:“在一定条件下,坏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读之心旷神怡,胸有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 知道《道德经》,对老子也非常崇拜,但一直没有认真仔细的读过。近来,翻看几遍,细细品味,听了宫玉海老师的讲解,我感悟颇深,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知足常乐,从人生的态度上讲,我原本崇尚进步,崇尚追求,经过7余年的工作,我的人生态度有所改变,挣多少钱,当多大官都是身外之物,都不如一个健康的身体,都不如一个美好的家庭。何为社会进步,何为繁荣富强,都要建立在全民健康的大环境下。知足常乐不是安于现状、裹足不前,更不是厌世嫉俗、消极怠工,而是把心态摆正,把境界提升,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已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保持最佳状态。 第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就是说要尽量使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状态,牢牢地保持住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看到了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又会返回到它的本原。返回到本原,这叫做平静,即无欲、无知、不争、不乱,平静就叫万物返回到上天赋予的本性。 大道无形,来去无踪。“道”就是自然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无时不刻不在伴随着我们,顺之则成功,逆之则必然失败。

这是自然规律与人生的哲学思辨,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就应该研究什么是“道”,然后在遵循“道”的基础上思考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1、人不能浮躁,心态要平和,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自己。“致虚极”,让我们的内心达到极度的虚旷,让我们的心灵就像天籁一样极其地安宁,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无穷的力量;“守静笃”,一是要守住自己内心的寂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假如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失去了自己,你的心态就不会平和,二是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你就是你,你有自己的身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生命、自然的理解,要把自己的生命、躯体看得无比神圣,千万不要失去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我们又要忘记自己,不要总是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是非巧拙,自己的成功失败。一个“小我”的境界是会限制一个人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当我们闭上双眼,把自己变成一颗星星在寂静浩瀚的宇宙中漂浮,变成一片雪花在山顶上沉思,变成一株小草在草原上摇曳的时候,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功名利禄的牵绊,把自己融入自然,你会发现自然就是你,你就是自然,当你的灵魂和肉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拥有了“道”的力量,你就会变的无比强大,就将无往而不胜,最终成就一个大的自我。 2、一定要按规律做事。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我们的目标,修炼内心的定力,朝着我们的目标“守静笃”。当我们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作者:杨君 指导教师:吴媛媛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 Jing "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 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读《道德经智慧与应用》有感 根据办“一季一度”活动安排,我阅读了《道德经的智慧》一书,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匆匆概览,却是深感受益匪浅,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智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办领导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总的感到,贯穿全书起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道家思想利于促进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追求的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是道家利于调适心理。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不计功利,不怕压力,才能赢得人生中的持久发展。 三是道家思想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在职场,关系微妙。道家思想坚持抱朴守真、以诚相待、谦下不争的姿态,确实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熟读《道德经》,也就掌握了个人的生存之道。今后必须要将《道德经》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积极谋划和应用。 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务之急,必须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带动强化自身修养,全面方位提升自我。 1、孜孜不倦,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内修身、外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二是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除了熟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国学经典来强化个人修养;三是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为防止读死书,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在反省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2、珍惜岗位,养成感恩守信、与人为善的习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品格。通过感恩,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 3、严以修身,养成拒绝浮躁、静心静气的习惯。当前这个社会,在往往讲求“速成”的同时,往往亦使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有时候我自己越来越感到心难以沉下来、静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也许体会到的道理会更多,我们在学习了解老子的思想同时,更能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积极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拒绝诱惑,守住内心的纯净,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道德经背诵通知

关于开展中小学 《道德经》背诵抽查验收活动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县直各学校: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提高我县师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师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打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我们持续开展了以诵读《道德经》为主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道德经》是道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通过诵读,体会做人的内涵,懂得如何做好人、交善友、修身心和立大志,逐渐养成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好习惯,以进取之心勤于读书,完善自我,营造和谐文明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道德经》诵读活动开展了将近一年,就全县而言,学校与学校、乡镇与乡镇由于重视程度不同,尽管采取的形式大同小异,但效果却千差万别。为进一步促进《道德经》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为了检验《道德经》诵读活动的阶段性成果,教体局将选派专门人员,对各乡镇、县直各学校师生《道德经》的背诵情况和认证工作进行抽查验收。具体安排如下: 一、抽验范围:所有初中、县直小学、乡镇直小学。乡镇其他学校有乡镇中心学校组织验收。

二、抽验时间:2017年12月中下旬 三、抽验方式 1、查看表册。看学校是否对师生《道德经》的背诵情况按要求进行了认证。 2、现场背诵。抽查不少于5%的教师,不少于10%的班级(班级学生随机抽查10%),根据学段、学龄现场背诵《道德经》前三十章以内的内容。 3、查阅资料。查看各乡镇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的方案、记录,进一步了解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四、抽验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经典并进行评价。 4、鼓励性原则:平时鼓励,评比激励。表扬与表彰相结合。 五、考评结束后,评选出传统文化进校园《道德经》先进单位若干名,行文表彰,颁发奖牌。 淅川县教育体育局 2017年11月30日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她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她说,“先不修,瞧瞧人家就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她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就是无为而治,这个就是现代管理与《道德经》的融合。i 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就是哲学与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就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就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 选题背景: 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与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就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就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就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 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就是最后一句话,“We did this ourselves”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巨大的关系。也就就是说,最普遍的英文翻译会有一点儿误导读者。当时刚开始了解老子的道家思想时,笔者不懂中文所以就以为老子的意思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特别就是授权这个概念。 有的人遇到新的思想或者理念她们会首先考虑渊源才深思它就是否有道理,西方与东方国家都有这种人与想法。笔者在国内生活了这三年碰到这个现象不少次,就就是说,有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摘要:老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开创了道家,是修行的大觉者,在他一生的贡献中,创作了《道德经》这一着作,彰显了道与德二者之间的关联性。现如今我们每每提起道与德时,都简单的称作道德,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同一个等级层次中的,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涵,希望对今后的探究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道德经》;道;德;内涵 在老子所着的《道德经》中,主要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组成部分,道与德也是文中最为主要的思想核心,在通常情况下的认知中,人们对道与德之间的认识为“道体德用”,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道与德之间还存在很多交叉的部分,其概念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并且在有些地方还具有不同的义涵,因此有些人认为道与德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的,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阐述道与德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内涵,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参考。 1 道与德的含义 要想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我们就应该弄清何谓

道、何谓德?首先,今天人们提起道与德时,经常是合二为一的称作道德,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以及人品修养等,但是在诸子百家时期,不同学派对二者之间的含义进行过较多的阐释,例如“天道”、“商道”等,在《道德经》中明确的给出了道与德的含义,并且是最为全面以及系统的。在这之中,“道”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道”可以称得上是宇宙最高的规律以及法则。其对宇宙的看法是亘古不变的,并且也是对宇宙最高规律的整体概括。又比如道的本源性是万物之源,是所有事情循序渐进发展的基础,失道而行是万万不可的。在“道”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然界的崇尚,按照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发展,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必将会失败。另外,“道”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层次性的要求,不同人才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并且按照不同的角度理解“道”的本质,这样才能遵循其发展。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比较崇尚重德积善,因此在对德的阐释中,主要是指人的规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在我国古代,一些具备高尚思想与道德情操的人都被称之为道德之士。并且德同样也是一种思想与行为,处在道的框架之中,德与正、善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包含在正、善的范畴中。在长时间的修炼中,德是可以不断积累的,积少成多,

山谷与人生——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

山谷与人生——摘自赵妙果道德经学用系列【卷首语】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用简洁精炼的方式,来教导人们向自然学习;老子用自然的演绎力和联想力,希望人们要主动地与自然接触,向谷神学习,就是向山谷精神学习——山谷精神的灵魂是空,空的灵魂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取之不尽的。当我们读到山谷精神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登山过程中,所看到山的整体,看到山峰与山谷,因为山谷的存在,才使得山峰显得更加雄伟。 【山谷的虚空意味着什么】 幸福人生如同老子所说的俊美山峰,人人向往,人人喜欢,但是俊美的山峰美在哪呢?美在山谷提供了一个“空”的意境,离开了山谷的虚空,就没有山峰和整个山的美丽。 这里一个关键是老子通过山谷的“空”,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山谷的“空”意味着广阔,意味着有发展的余地,意味着不可穷尽。在具体生活中,我们落实“空”的智慧,就是要修炼一颗无我的心,学会放空自己,驱除欲望的枷锁,化除生活中许许多多不愉快的事情,让心灵更加自由与开放——自由与开放意味着面对无限和无限变化的可能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喜欢虚空,大家更愿意追求充满,追求看得见的东西。追求权力,追求名利,追求自我标榜,追求虚荣。因此,无法摆脱你争我斗、尔虞我诈的怪圈……这些都是社会动乱的根源,都是人类无法超越厄运的根源。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心善,是言善,是行善;是对人厚道,是不与人为了一句话而斤斤计较。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没有口舌,没有妄语,没有争斗是非,没有自以为是,没有自称为王。 山谷的虚空是什么?是清新,是法喜,是陶醉,是向往。 我们可以推想一下,我们具有这样像山谷一样的虚空胸怀吗?我们希望人生像山峰一样俊美吗?如果我们读懂了老子的山谷精神,那么一个人的福报也就快要到了,人生山峰和山谷精神就会更加稳定和常在。因为每个人生的山峰都伴随着山谷的存在,而且山谷恰恰是人生山峰存在的基础和背景。 离开山谷的人生山峰是不存在的,离开人生山峰的山谷也是不存在的。 【山谷的精神与人的心量】 我们用山谷精神,来观察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用山谷精神来观察日常生活中人和事。 如果遇到别人因为一句话就让我们不高兴;因为一件事就让我们不满意,就生气啦,发火啦。生气是什么概念?发火是什么概念?生气会在人体内产生一种灰色的气体,毒害我们健康的肾上腺素;发火会烧掉我们做的功德,会烧坏我们免疫系统。 所以,我们能不能把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那些小事不要放在心上?我们一丝毫怨恨心都没有,我们的心是平静的、宁静的、、广大的、包容的,这就是山谷精神,这就是大道心,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 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道德经》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5000《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指引我们人生的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大智慧。译多则惑。少则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文:到,繁多所以迷惑。 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感悟: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第三,王为一只鸟而杀人;你死了不要紧,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去,“赶齐景公闻言笑了,烛邹该杀。说: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要,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他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他说,“先不修,看看人家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他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是无为而治,这个是现代管理和《道德经》的融合。i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是哲学和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 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选题背景: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着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 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是最后一句话,“ We did this ourselves ” 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

浅谈《道德经》

浅谈《道德经》 《道德经》,顾名思义,就是“道”经和“德”经上下两部分组成的,然而作为道家学说的经典,《道德经》并非鸿篇巨制,原文只有5000来字,还没有琼瑶阿姨写的几篇口水段落字数多。据说《道德经》的由来是老子到了晚年觉得自己通透一切感到这世界众生实在无聊,于是骑着一个青牛出函谷关想去西方的国家看一看,函谷关令尹喜觉得你这么厉害怎么能不留下点什么就跑路呢。最后老子没辙,洋洋洒洒5000字,写了一本书,也就是《道德经》。 从道德经全文来看,这是一篇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为了论述这个策略,老子大量使用了世间常见的基础道理做铺垫,使其成为后世很多人进行哲学延伸的基础,所以它的基本思想代表了中国人的基本哲学。老子那个时代,语言概念和哲学思想极其贫乏,不像我们动不动就柏拉图、黑格尔的,所以,他首先得给自己的论述定概念。 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其实是一条路,即事物延伸出去的那个轨迹,再引申就是“规律”,规律是明晰的,被跟随的,可遵循的。如果我告诉你“现在买房可以升值”,这是个规律,但假设大家都知道了,人人都去抢着买,那么这个规律可能就被打破了。规律这东西,不是没有,但都知道的时候规律本身就会发生变化。总的来说,“道”是可以“道”的,但不是那种想象中的静态的规律,它是演变的,递归的。对道进行描述,是道下一个发展的其中一个输入,改变这个输入,会改变道的发展本身。 名,就是名称。我们前面定义了一个名字“道”,后面还有更多的名字,这些名字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说漂亮的东西叫美,那也得你认才行,你也可以把它看成“丑”。你觉得给穷人送钱是“善良”,但也有人说,让人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恶”。所以,名字这东西并不是我们通常以为“必然”的意思。所以,名这个东西在讨论规律的时候挺不靠谱的。比如你可以跟我说,“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说怎么党员张三还贪腐呢?你可以说,“张三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是混入党内的敌对分子”,或者“他那是为了更大的好处,不是你想象中那种贪腐”。甚至你还可以说,“难道为人民服务就不能先贪腐吗?”。所以,“名”来源于我们的认知。如果在一个问题上没有达成相同的认知,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无法命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德州西收费站肖滨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

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5000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指引我们人生的大智慧。 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译文: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 感悟: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去,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烛邹该杀。齐景公闻言笑了,说:“赶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 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为政之道 《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若此篇能尽论本人欲说之语,则非常道。然欲以常有,观其徼,若真行无为而治之道,则天下万民已德深、福厚,无需引导,而实则非如所想,未得尽善,实需引导,因有此篇。 为政者,作为政府的“道德代理人”,肩负自身道德与公共道德双重德行。为政之道,政者正也,为官之道,官者宝冠盖于双口之上,心正则口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实在无需多言。然而,曲高则和者寡,不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则万民不解其意。厚德者为重,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厚德者众”,但无深厚学术积淀想有深厚德行实为难得,因此圣人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在也是未开化时代的不得已之举。于今时今日,民风开化、百家争鸣,不应再行“愚民”之道,而应行流水之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因未尽善,需有德深福厚之人善利万民、疏导众生。而流水如人性,人类不可离水而生,但水多则致大水溏泄之势,淹没生灵。因此,为政之道,当在中庸,不可竭泽而渔,更不可水漫金山,应折中取之。为政者,善利教育使民开化、善利医疗使民性命无忧、善利法律使民依规而行、善利交通使民畅行天下,为政至此,则是顺应天道民意,疏导众生,利于万民了。 良人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而人无完人,处于花花世界,不可强求众人皆精于三长,但若具备其一,则已具良人之德行也。处为政之位,实需良人。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世并不需要为政者人人学会道德经,但现实需要为政者“居善地,心善渊”,不然现世报也是时有之事。既然居于富丽的楼阁之内,更要时时刻刻铭记服务民生之道。顺应民意即是顺应自然之势,顺应天道之势。但却也不是卑躬屈膝,顺应氓民之意。毕竟,天下未得尽善,并非尽是善民,因此需要为政者因时而行、因势而行,善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善民用善言疏导可使其教化,氓民对其依法而行、依法而惩,可使其心转恶为善。因此,氓民多有出言不逊,诋毁法律之言,而善民则有诋毁不善之人言论。为政者,应惩治氓民之言论,而接纳善民之言论并为善民之恼怒予以解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 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 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 却都以和谐为内核。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和而不同”, “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 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 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可见, 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 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 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遵循客观规律做事。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 老子主张尊道贵德, 效法自然, 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 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 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 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 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 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 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便是得道之人, 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 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首先, 老子认为圣人是拥有玄德的人。玄德也称“圣人之德”, 是宇宙间最高的德。“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 玄德的真谛在于无为。不居功、不自矜、不自私、不自伐、不辞劳, 顺乎自然而行动, 是玄德的内涵。玄德是道的本性, 平常人不能领略道之真谛, 自然也就不可能拥有玄德。但即便这样, 平常人还是可以通过努力去保有较高的德———上德。上德虽不及玄德, 却胜于下德。上德与下德的区别是:“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下德无为, 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特点是无私无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动;下德的特点是有私有为。上德是无心的流露, 下德是有所居心的。老子信奉自然, 对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是一概持否定态度的。他说:“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也。”(《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仁、义、礼都是由下德产生的, 是有所居心的, 而礼中更是含有强迫的成分, 是对人性的拘束, 破坏了自然之善, 因此受到老子的严厉斥责。可见, 老子提倡人要顺应自然、无私无为、宽容于人,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自我和谐的境界。 其次, 圣人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的和谐不仅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格, 而且因为他们拥有和谐统一的人格。“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 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这段话不仅揭示了圣人的治国之道, 而且彰显了圣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处世风格。这样的行为方式与人生态度是有助于保持心态平和的。“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强作妄为容易招致失败, 执意把持也就会失去, 这个道理虽尽人皆知却常常被遗忘。心理学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也表达了相似的涵义:每种活动都有其最佳的动机水平, 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动机最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对于复杂的活动而言, 过高的成就动机只会阻碍任务的完成。圣人做事既遵循了规律, 又不刻意强求, 自然就不会招致失败, 更不会患得患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