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 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  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  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2.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学会通用变频器的操作、变频器主要参数的设定方法、变频调速系统中简单故障的排除;学会通用变频器的典型应用(含通用变频器的主回路、控制回路的接线、参数设定、变频器与PLC的互连方法、不同负载特性的传动系统的简单组成);通过辅料比例添加机变频器控制系统、PLC、变频器曲线运行控制系统等控制案例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对变频调速系统的认识;通过对步进电动机、伺服电动机以及步进、伺服控制系统的项目实践学会位置控制系统的组成与互连方法。为学生第一岗位使用变频器控制系统及步进、伺服控制系统打下良好的应用基础。

二、先修课程模块

1.先修课程模块名称

《电工技术基础》、《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系统(A)》、《PLC技术及应用(A)》

2.先修课程模块编号

B15802002B、B15802005A、B15802026A、B15802010A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各种调速系统的优缺点及组成方法。

(2)掌握简易通用变频调速系统的设备选型方法。

(3)熟悉简易通用变频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典型应用的实现。

(4)掌握简易通用变频调速系统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的方法。

(5)了解矢量控制及其实现方法。

(6)了解步进、伺服等位置控制系统的组成以及功能实现和典型应用。

2.能力目标

(1)能对简易变频调速系统、高性能变频调速系统、步进伺服控制系统进行按图施工。

(2)能根据具体的要求,对简单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工艺要求分析并设计相关图纸、

(3)能对各种运动控制系统进行参数设定、带负载调试并运行。

(4)能根据交流调速设备的报警信息进行故障排除。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项目一认识异步电动机及其调速方法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认识交流调速的各种电动机含普通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专用异步电动机、电磁调速电机、力矩电动机,知道各种电动机组成的调速系统的优缺点。

(2)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组成结构、原理及特性

(3)了解软启动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压调速;软启动器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各种电动机组成的调速系统的分析

3.物化成果

认识实物电动机报告

4.学时分配

8学时

项目二简易通用型变频器安装与调试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电力电子器件及SPWM调制技术。

(2)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方式。

(3)了解变频器的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会用简易变频器、异步电动机组成调速系统并进行常规运行,会进行不同频率给定、不同控制命令控制系统的实现。

(4)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四象限运行,会对简易变频器、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完成制动运行。

(5)了解并实现变频器的多段速度运行。

(6)了解永磁同步电动机,会用简易变频器、永磁同步电动机组成调速系统并运行。

(7)会对交流调速系统进行正确接线、参数设定及运行中出现故障进行排除。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变频调速方式;简易变频器主回路、控制电路的组成;调速系统的构

建思路;简易变频器、异步电动机交流调速系统的功能、组成,系统图纸理解、按图施工、不同负载情况下变频器功能的确定、参数的设定及最后运行。

(2)教学难点

变频器调速系统运行中出现故障原因的判别、故障消除

3.物化成果

(1)有关变频器选型依据及书面材料。

(2)简易变频器调速系统图纸,不同负载形式的变频参数选择。

(3)系统接线与调试结果。

4.学时分配

28学时

5.项目考核

项目三高性能转矩矢量变频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能根据控制要求选择转矩矢量高性能变频器

(2)学会高性能变频器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方式并具体实现。

(3)学会光电编码器及相应的变频器选择卡的选型。

(4)实现变频器0HZ输出全转矩输出功能。

(5)学会光电编码器与变频器的接线、有关参数设定。

(6)了解小型PLC通信控制变频器的系统组成、互联接线、简单通信控制程序、变频器参数设定。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高性能变频器功能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2)教学难点

不同型号光电编码器与变频器的互联关系;高性能变频器0HZ输出频率全转矩输出功能实现及应用场合;在高性能功能运行时出现故障进行故障原因判断并排除。

3.物化成果

(1)转矩矢量变频器主电路、控制电路接线。

(2)转矩矢量变频器主要功能预置及频率参数设定。

(3)光电编码器的正确使用。。

(4)系统调试结果。

4.学时分配

4学时

5.项目考核

项目四步进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步进电机及驱动控制器的使用与选择方法。

(2)了解步进电机与步进控制器的互连方法,会设计步进电机与步进控制器的互连电路,并完成互连电路接线。

(3)了解步进电机与PLC的互连方法,会设计步进电机与PLC的互连电路,并完成互连电路接线。

(4)会使用步进电机实现位置控制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步进控制系统的组成;步进电机及驱动控制器的使用与选择;步进控

制器与PLC的互连;用步进电机实现位置控制。

(2)教学难点

用步进电机实现位置控制;故障分析与排除

3.物化成果

(1)有关设计的计算依据及书面材料。

(2)步进电机与步进控制器的互连电路制作。

(3)步进控制器与PLC的互连电路制作。

(4)PLC程序

(5)系统调试结果。

4.学时分配

4学时

5.项目考核

表3 项目四考核标准

项目五伺服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伺服电机的原理、特性及伺服控制系统的组成、应用场合(2)了解伺服控制器,知道伺服电机驱动控制器的使用与选择方法。

(3)学会伺服电机与伺服控制器的互连方法。

(4)学会伺服控制器与PLC的互连方法,。

(5)学会伺服电机不同输入信号的控制方法。

(6)学会简单伺服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伺服电机工作原理;伺服电机与伺服控制器的连接方法;伺服电机与PLC的连接方法;

(2)教学难点

实现伺服电机位置控制;实现伺服电机速度控制

3.物化成果

(1)有关设计的计算依据及书面材料。

(2)伺服电机与伺服控制器的互连电路制作。

(3)伺服电机与PLC的互连电路制作。

(4)PLC程序。

(5)系统调试结果。

4.学时分配

2学时

5.项目考核

项目六交流调速综合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PLC与变频器的互连接线。

(2)会分析较为复杂的变频调速系统识图。

(3)了解变频器在比例辅料添加机、化纤纺丝机等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PLC与变频器的互连接线;识读变频调速系统识图;变频器在比例辅料添加机、化纤纺丝机等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变频器的输入信号类型选择;变频器与PLC的正确连接(包括信号的输入、电压的匹配等);PLC的输出信号的类型;PLC模拟量或数字量输出模块与变频器的连接。

(2)教学难点

变频器与PLC的正确连接(包括信号的输入、电压的匹配等); PLC 模拟量或数字量输出模块与变频器的连接;系统功能实现;系统故障排除

3.物化成果(打*号者可不做要求)

(1)变频器的主要作用说明。

(2)变频器的主要参数的作用及设定说明。

(3)*系统接线及参数设定、PLC程序编写。

(4)*调试结果

4.学时分配

8学时

5.项目考核

项目七拓展应用

1.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的基本知识,了解施耐德PLC与ATV31、ABB-A400及安川G616变频器通讯实现方法。

(2)了解不同负载下变频器的运行与节能情况。

(3)了解变频器在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信的基本知识;不同负载下变频器的运行与节能;恒压供水。

(2)教学难点

通信;恒压供水;

3.物化成果

针对某一特定应用的项目报告

4.学时分配

8学时

5.项目考核

五、学习评价

1.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考核方式,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任务综合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实物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等。

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物化成果评价:物化成果评价包含合作意识、完成任务的主动性、物化成果的功能展示、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由于完成任务内容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因此这部分评价只能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

2)技能测试:在技能测试中,由学生单独完成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任务,按照任务完成的情况当场打分。

3)理论知识测试:主要通过专题报告、口头答辩以及书面问答的方法考察学生对必须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2.成绩评定

学生学期总成绩由各项目平均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期末技能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具体评分结构为:表7 成绩评定结构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

1.选用教材

《交流调速系统及应用》黄麟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参考书目

《变频器应用教程》张燕宾编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伺服驱动器技术指南及案例》李幼涵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ATV31异步电机变频器编程手册》施耐德电气

《Altivar异步电机变频器编程手册》施耐德电气

《三菱通用变频器FR-A700使用手册》三菱电气

《FRENIC5000G11S/P11S变频器使用手册》富士电机

《LXM05A中文版用户手册》施耐德电气

《Varispeed G7使用说明书》安川电机

《MICROMASTER 420 通用型变频器》西门子公司

《MICROMASTER 440 通用型变频器》西门子公司

《TD2100系列供水专用变频器用户手册》周宝廷主编

《交流调速》王君艳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交流调速系统》宋书中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5;

《现代交流调速技术》胡祟岳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9;《PWM变频调速技术》陈国呈编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7;《交流调速控制系统》李华德主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计,2003.3;《交流调速原理及应用》张少军、杜金城编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0-3岁宝宝的大运动训练你必须知道教学提纲

0-3岁宝宝的大运动训练 你必须知道! “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是宝宝大动作的发育过程,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些阶段,看着宝宝一天天成长,父母在心里是怎样的喜悦啊。不过,现在孩子会爬的越来越少了。其实,宝宝的动作行为发育是需要成人有意训练的。 宝贝工作室 婴儿大运动发育与训练 婴儿大运动发育规律1、由上至下:抬头→翻身→坐→爬→站→走2、由近至远:肩→臂→肘→腕→手指3、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手舞足蹈→视物伸臂→伸手抓物4、正向动作先于反向动作:先抓后放,先站后坐,先走后退 婴儿大运动训练的原则1、按照神经心理发育规律进行;2、从小儿的实际发育水平开始;3、坚持长期教育和训练;4、早教与保健相结合;5、以儿童为中心,贯彻积极参与的原则;6、发挥家长的积极主导作用;7、个别化的早教训练。婴儿大运动训练的方法 3个月婴儿:俯卧抬头45度 目的:抬头训练,锻炼颈背部肌肉,扩大婴儿的视觉范围。方法:婴儿俯卧位,使婴儿的肘关节屈曲支撑上身,训练者用玩具或语言,鼓励婴儿抬头。如抬头不到45度,训练者

可轻轻拍击婴儿下巴,或轻托下巴,或在婴儿的胸部下面垫一个小枕,促使婴儿抬头。 注意:1、婴儿俯卧的姿势要正确,手不能后伸,也不要压在胸下面。2、如果婴儿头还不能抬起,甚至婴儿的下巴还不能离开床面,应怀疑存在发育落后,需作进一步检查。 4个月婴儿:手支撑,能左右转头 目的:锻炼婴儿颈、背和上肢部位的肌肉,是爬行、翻身运动的基础动作。 方法:1、婴儿置俯卧位,训练者帮助其双手放在肩下方,手掌着地。在婴儿头的前上方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能用手支撑住身体,肘关节伸直,身体重心落在手上,头完全抬起(90度),并能向左、右方向看。2、可给些帮助(1)轻轻向上扶住婴儿两肩,(2)用双手分别扶住婴儿两手的肘关节部位,使其手臂伸直,逐渐减少帮助。(3)在婴儿胸部下面垫1个小枕或楔形板,促使婴儿用手支撑。 5个月婴儿:向前腹爬几步 目的:爬行可以锻炼四肢肌肉,移动身体、扩大活动范围,对智能发展和手脚协调动作非常有利。 方法:1、俯卧位,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用玩具逗引,吸引婴儿向前爬行。2、婴儿俯卧位,训练者用手掌抵住婴儿的两足,玩具逗引,当婴儿向后蹬足时可使婴儿向前移行。 3、婴儿用手和腹部支持上身,训练者和助手各扶住婴儿一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体能训练是由体能相关理论、体能训练及实验教学部分组成的课程内容。(二)编写依据:根据2008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结合旅游与户外运动方向的教学具体情况,以及新形势的需要而制定。(三)目的任务: 1、培养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树立刻苦锻炼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 2、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关理论、基本训练方法和体能能力对技能的渗透基本原理。 3、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关理论及训练方法基础上,重点领会各户外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达到贯通学生所学基础和户外运动理论与训练实践的结合,为学生认识体质与运动能力关系打好基础。 4、具有独立从事户外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及基本科研工作能力。 5、增强运动素质能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水平。 6、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四)课程代码: (五)教学时数与分配:本课程52学时, 3 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总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理论课20 实践课16 实验课12 考核 2 机动 2 合计52

1、理论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体能及体适能概念及关系释义2学时体能的构成及各主要项目体能构成的特点4学时体能的实现方式及促进与限制因素2学时 影响体能的因素2学时 促进体能提高的因素2学时 体能训练的恢复原理2学时早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正面与负面效果2学时提高基础体能能力与专项体能能力的方法及原理4学时 合计20学时 2、训练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与动态柔韧能力及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起动与疾加速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疾加速能力与高速运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无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无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有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有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移动灵敏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 机动2学时 合计18学时 3、教学实验课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个人经历体能训练评价4学时* 观摩运动训练专业和竞技体校体能训练课及评价2学时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0808000555 英文名称:Motion control system 学分:4 总学时:64。其中,讲授54 学时,实验 10 学时,上机 0 学时,实训 0 学时。 适用专业: 自动化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电力电子技术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运动控制系统》是一门讲授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理论和控制规律,以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及运动控制品质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类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着重培养学生对运动控制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从而掌握现代交、直流电动机的控制理论和系统设计方法,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应用自动控制理论解决运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以转矩和磁链(或磁通)控制规律为主线,由简入繁、由低及高地循序深入,论述系统的静、动态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定义、结构及其分类,理解运动控制的必要性,掌握单、双闭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VVVF变频器、交流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位置控制系统等的结构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1. 课程重点 (1)直流调速系统:以直流电动机为对象组成的运动控制系统,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调速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控制规律,静态、动态性能分析,直流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字控制方法。 (2)交流调速系统: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模型及基于稳态模型的交流调速系统,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模型及基于动态模型的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 2、课程难点 (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通过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静、动态模型研究及性能分析,对转速与电流环的典型系统校正,推导PI 控制规律与工程计算方法。 (2)空间电压矢量PWM:从稳态和动态、时域和空间等方面论述矢量、标量、相量的区别与联系,各自的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与物理意义。 (3)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依据旋转磁场产生原理,论述时间和空间变量的相对关系,讨论静止与旋转(或交变)的关系与转化,理解在各种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字仿真,分析比较各种物理量在不同坐标系的表现形式和相互间的联系。 (4)矢量控制系统:着重论述按转子磁链定向,定子电流转矩分量和励磁分量的解耦,等效

健身运动课程教学大纲

《健身运动》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健身运动是一项根据人体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运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方法,并通过各种形式练习,以增强人们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命为目的的体育运动,是所有健身运动项目的概括,包括健美运动、康复健身、体形塑造及娱乐健身。 健身运动课程是体育系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在社会体育专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习与实践,在懂得相关健身健美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修塑体形、陶冶情操,促进人体健美,并在此基础上,懂得相关健美指导知识,指导他人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锻炼。 三、课程目标与任务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健身运动起源、发展、作用、特点,理解并掌握健身健美运动科学的锻炼方法;技术上熟知健身房内各健身器械的名称、相对应发达的身体肌肉部位,通过编写训练计划,掌握健美训练的最佳动作与锻炼方法;技能

上培养其组织指导健身锻炼的能力。 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分为:健身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动作练习、身体各部分肌肉的练习锻炼方法,同时,熟悉健美竞赛中规定动作的展示,能自行创编健美竞赛中自由造型的表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从事健身运动的指导与教学,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与练习,制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指导业余健身健美爱好者的训练能力;使学生理解健身健美竞赛规则与裁判知识,初步具备组织健身健美比赛和担任健身健美裁判工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端庄的体态,健美的体形,自觉投入到科学的体育健身运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其精神面貌,充分体现“生命在于运动”。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健身运动是体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其前置课程可以是《健美操》《体操》《形体训练》《舞蹈》《瑜伽》。学好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身体协调性以及运动技术技能的提高,进而能更好的掌握其它的各门学科。《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运动解剖学》、《运动营养学》可作为本课程的后续课,可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 五、教材选用 1、选用教材:《健身健美运动》张先松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授课学时:54学时 课程学分:3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教学大纲-2017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032005 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Design Examples 课程总学时:16学时讲课:1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适用专业:自动化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系统”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主要的控制方法、控制技术,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实例教学,针对不同的控制对象,全方位、多视角介绍采用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要求学生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建立起“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前沿技术。 (三)实施说明 在讲授具体内容时,从一个具体的被控对象分析入手到合理的控制要求的形成,从控制装置、元器件部件选型到控制方案的产生,从硬件结构到电路细节,从软件框图到控制算法以及实施过程一一进行分析讲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是《自动控制原理》和《C语言程序设计》。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了解程度;考核学生自动化产品研发思路和独立思考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学生成绩采用二级制(通过、不通过)。成绩由学术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及课堂表现组成,占总的40% ;学术报告成绩占总的60%。 (七)主要参考书目: 1. 《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与实施》,林敏等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过程控制系统》,俞金寿孙自强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PLC编程及应用》(第4版),廖常初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课程通过对精选实例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选型、研制、调试和实施等讲授,使学生建立“控制”与“系统”的概念,了解自动化系统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本课程将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单片机、自动化仪表、工控机、PLC等组建不同工业流程的设计实例和实施过程,本课程将为后续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广场健身舞蹈课程教学大纲

广场健身舞蹈课程教学大 纲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广场健身舞课程编号: 总学时:20学时总学分:2学分 学时分配:理论4学时,实践16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社会体育导论、健美操、体育舞蹈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大纲是根据巢湖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系及学生近年来体育课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适用于社会体育专业初选广场健身舞课程的学生。通过广场健身舞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广场健身舞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一般教学规律,并能运用于教学与社会指导;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体育社会指导员所必备的广场健身舞教学能力、简单创编能力和组织能力,并具有运用广场健身舞手段在全民健身中指导他人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舞蹈示范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广场健身舞社交、娱乐奠定基础;通过广场健身舞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韵律感,培养学生欣赏和表现形体美、姿态美及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要求: (1)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是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培育目标、专业设置,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同时重视与国家推广的广场健身舞各种套路内容衔接,坚持科学性、健身性、时尚性和实效性的原则。 (2)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基本技术特点,了解基本动作,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 (3)课堂上重视实用性知识传授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广场健身舞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来指导大众健身、表演和比赛,做到学以致用。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授课学时:54 学时课程学分: 3 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 《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由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人民体育。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 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 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课程教学大纲高宏伟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0231010 课程英文名称:Process control system and instru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24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选修课。课程的任务是初步掌握工业自动化仪表和工业过程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各种工业仪表获取各种工业生产过程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各种工业测量仪表的功能、原理、结构及工业过程中仪表的选用原则和方法,包括传感器,变送器,调节器和执行器。掌握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工业控制系统的原理构成,各种控制规律的选择,控制对象的特性。掌握实际系统中工业仪表的装置原理、结构、功能及参数的选取。这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了解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及新型的检测及控制装置。针对基本任务,本课程应围绕着各种控制系统设计所涉及到的参数及各种控制仪表来展开。 (三)实施说明 大纲所写内容不一定全部在课堂讲授,可在以硬件为主的基础上,详略不同的介绍。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站在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整体高度上,看待本课程应承担的职责。讲授内容要分清每一部分在课程整体中所处的地位。对课程各环节应实施统一调配,增强教学的效果。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本大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习题内容的选择可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灵活掌握,使学生能够与时具进。实验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应具有真实性和综合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仪表构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和各种测控量计算等能力。 3.成绩构成:实验、平时考核(小测验、提问等)和期末大作业成绩的总和。 (七)主要参考书目: 《过程控制:系统.仪表.装置》,林锦国,东南大学出版社 《过程控制系统及仪表》,邵裕森、巴筱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过程控制系统与仪表》,王再英、刘淮霞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张根宝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工业检测与控制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初步掌握工业自动化仪

健美操课程教学大纲

体适能课程(健美操)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性质: 体适能是身体适应生活、活动与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体适能分为健康体适能(Health-relatedFitness)、运动体适能(Sport-relatedFitness)和专项运动体适(Skill-relatedFitness)三大类。体适能课程主要教授与健康体适能有关,改善有氧体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作用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本课程为长安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公共必修选项课。 (二)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体适能的提高方法,掌握体适能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 2.帮助学生发展有助于形成体力充沛、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 3. 通过健美操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观赏能力,陶冶高雅情操。 4.教学中,通过把健美操运动与健康和终身体育密切相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实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 (三)任务: 通过体适能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合理的、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塑造健美体形和提高体育素养,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康、优美的身体形态及洒脱的气质,提高学生对美的正确理解及感受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体育基本知识,并用以自己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2.掌握跑、跳、滚翻各项目基本技术、技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掌握速度、耐力、力量、柔软的练习方法。

运动损伤康复学教学大纲

《运动损伤康复学》课程教学大纲 (Sports injury rehabilitation)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体育系 课程代码:044032 课程学时:64 课程学分:4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运动损伤康复学》,张笃超,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 2.《运动损伤康复治疗学》,王予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7 3.《运动生理学》,邓树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4.《运动解剖学》,李世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运动损伤也逐渐增多,运动损伤康复学随之产生,运动损伤康复学是一门新兴的特殊专业,综合运动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是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治疗各种急性、慢性运动损伤所导致的伤病、功能障碍和残疾的预防、功能评定以及治疗等问题,包括身体、心理功能和运动技能的全面康复的科学。 运动损伤康复学是社会体育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损伤的预防、康复治疗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授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和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三篇共35章,前两篇以了解和理解为主,第三部分要求掌握。能够充分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结合实践;了解延伸教材以外关于运动损

伤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案。 (三)课程目的: 使学生了解运动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运动系统解剖、运动卫生、运动生理、运动心理等;理解康复医学的基础医学理论,包括康复学特征、康复学评定、康复学技术、康复学工程等;掌握各种运动损伤的发病机制、预防措施和12种运动损伤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法。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篇运动医学概论(18学时) 第一章了解运动医学的研究内容(1课时) 1.了解研究内容 第二章了解运动系统解剖(1课时) 1.了解运动系统 第三章了解运动卫生(1课时) 1.了解运动的卫生常识 第四章运动生理(2课时) 1.理解神经系统调节 2. 理解激素、水和蛋白质代谢 3.理解并掌握心血管系统调节、呼吸系统调节、运动系统调节 第五章运动心理(2课时) 1. 理解运动员心理紧张 2.理解运动员竞赛时的身心变化 3.理解运动心理能量变化、心理能量的自我调节 第六章运动员的体格检查(1课时) 1了解体格检查的内容 2理解心血管功能检查和评定 3掌握呼吸功能检查和评定 4掌握医学检查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运动员营养(2课时)

《智能系统集成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智能系统集成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智能系统集成控制技术》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紧密结合工程实际的技术性课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以计算机、自动化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向建筑行业的应用和渗透。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智能建筑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智能建筑各个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设计方法和工程实施步骤,以及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目前国内、外楼宇智能化管理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2、理解楼宇智能化的的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3、掌握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能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保养。三、教学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概述...... 4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智能建筑的组成;熟悉智能建筑的支持技术;掌握智 能建筑的功能及特点;了解智能建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智能建筑的组成;智能建筑的支持技术。第一节智能建筑概述 一、智能建筑的组成 二、智能建筑的支持技术第二节国内外智能建筑的动态与发展趋势

一、智能建筑的功能与特点 二、智能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楼宇智能化的关键技术……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熟悉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各种关键技术;熟悉各种典型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熟悉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功能;了解楼宇智能化集成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重点和难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各种典型的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一节楼宇智能化的技术基础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二、各部分的作用 三、算机控制、网络、通信三大技术 第二节典型BA系统设备 一、各种典型传感器和执行器 二、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构 三、工作原理及应用 第三节楼宇智能化系统的集成技术 一、系统集成的概念 二、常用楼宇智能化技术 三、分散控制技术 第三章智能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 10 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楼宇自动化系统组成及监控功能;熟悉楼宇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各子系统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其监控功能;熟悉监控系统常用设备;了解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在智能楼宇内的集成与联网;掌握楼宇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实现方法。 重点和难点:楼宇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各子系统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其监控功能;楼宇自动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实现方法。 第一节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一、自动化系统的组成 二、自动化系统的监控功能 第二节暖通空调监控系统 一、暖通空调监控系统组成 二、暖通子系统工作原理 第三节建筑给排水监控系统 一、建筑给排水监控系统组成 二、建筑给排水监控系统工作原理 第四节供配电监测系统 一、供配电监测系统组成 二、供配电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第五节照明监控系统 一、照明电监测系统组成 二、照明电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第六节电梯监控系统 一、电梯电监测系统组成二、电梯电监测系统工作原理第七节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

健身健美运动教学大纲

健身健美运动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授课学时:108学时 课程学分6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健身健美运动作为时下最流行运动,它包含了器具,徒手,操课等多种运动方式,本课程的开展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在健身行业取得很好的成绩。 任务:使学生掌握健身健美运动各种运动技能,主要理论知识。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健身健美教学与训练原则,健身健美营养基础,健身健美各种运动技能的专业用语。 技能目标:增肌,减脂各种运动技能。瑜伽基本动作24式。动感单车教学 能力 素质目标:良好的体型,开朗的性格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健身健美运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高等教 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肌肉健美训练图解》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适用评价:《健身健美运动》本书可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学生专修或选修课教材,也可以作为大学、中学公共体育课的选项课教材,还可以作为健身健美教练员、健身健美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参考用书。 《肌肉健美训练图解》一本畅销全球的健身图书。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人体解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理学》人体的心肺工作原理,肌肉血液分布及工作原理。基本营养素的功能,及膳食指导 人体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肌肉健美训练图解》 一、臂部训练 没有注明器械的均为哑铃,没有注明姿势的均为站姿。张先松主编普通(法)fredrdic 编著

动作名称 主要锻炼肌肉 杠铃臂弯举(正 腕伸肌、指伸肌 握) 杠铃坐姿正握腕 腕伸肌、指伸肌 弯举 杠铃坐姿反握腕 腕屈肌、指屈肌 弯举 坐(站)姿臂交替 肱桡肌、肱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前部 喙肱肌、胸大肌上部 弯举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欢迎下载 附带锻炼肌肉 肱桡肌、肱肌、肱二头 肌(轻度) 锤击式臂弯举 肱桡肌(最佳) 肱二头肌、肱肌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代码:ELEA3042 英文名称:Computer Control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学位课程学分/学时:4学分/72学时(54+18)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先修课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歆豪 大纲执笔人:杨歆豪大纲审核人:余雷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计算机控制系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位课程。本课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以离散控制理论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结合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复变函数等概念,并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算能力及进行科学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将计算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器,从而实现对生产对象的有效控制,所以在本质上计算机控制讨论的就是系统的离散控制。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的离散和恢复,Z变换与Z反变换,差分方程及其求解,离散系统的传递函数、状态方程,系统的稳定性、过渡过程和稳态误差,系统的离散化设计和模拟化设计,数字PID技术和改进,离散系统的能控性和可测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控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初步分析、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完成简单计算机控制系统构成、实时软件编制以及系统调试维护的基本能力,为毕业后参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发、调试和维护打下初步基础。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结构和组成,较好的掌握香农采样定理和零阶保持器,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本质是离散控制系统,从而掌握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差分方程、Z传递函数)和分析方法(Z变换、Z反变换); 2.领会S平面与Z平面的映射关系,掌握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域,熟练灵活运用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能够利用Z传递函数分析离散系统的过渡过程特性和离散系统的误差特性,能够利用系统的离散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分析系统的能控性和可测性;

《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2016—2017第一学期《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本课程共讲授十四章内容,分别就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同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学期,通过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运动训练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培养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兴趣和能力,为毕业生能够胜任体育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该门课程为指定选修课,共32学时,2学分,授课对象为体育系2011级1—6班,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该班每周授课2学时,共16周。授课形式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讲授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形式,来完成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完成。 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该班共有学生26人。整体上看,上课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认真思考问题,课下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在本门课程学生试卷的分析中,参加考试10人,考试人数占总人数的100%,缓考同学均是参加学院的顶岗实习的同学;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通过了考核,没有不及格学生。从学生考试试卷看,学生答题有一定的条理性、清晰性以及全面性。虽然部分同学在案例分析题的回答上不够全面,判断题上知识运用还不灵活,但重点知识把握较好。总体而言,成绩较理想。

运动控制基础教学大纲2017版

《运动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0131004 课程英文名称:Moving-Control Foundation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6 实验:4 上机:0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工业学校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运动控制系统的动力学基础;直流运动控制系统基础;交流运动控制系统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分析运动控制系统的知识;掌握电动机起动、制动、调速的实现方法:掌握直流运动控制系统、交流运动控制系统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本课程理论严谨,系统性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学风。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注意阐述各种分析方法的横向联系,以培养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设计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在运动控制系统动力学基础部分,着重介绍:运动方程式,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等效为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折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各量折算式。 在直流运动控制系统基础部分,着重介绍: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直流电动机起动、制动的实现方法及静态特性,调速的基本原理、性能指标及调速方法。 在交流运动控制系统基础部分,着重介绍: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制动的实现方法及静态特性,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的基本原理及调速方法。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的主要先修课程有电路及电机学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将作业内容带到实践环节去验证.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每个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要求学生在做实验前,充分阅读实验指导书,以免实验时不知所措;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验,独立思考,加强对运动控制原理的理

《健身教练》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健身教练课程编号:112123007 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 学时分配:理论28学时,实践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社会体育导论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健身教练的职责,理解健身指导的特点,掌握健身指导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熟悉健身指导的程序与方法,旨在培养健身指导的实用能力,并为学生日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全民健身指导奠定基础。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教学要求: 一、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健身指导的实用性。有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对于课本中涉及到的高深健身原理,一般不予深究。教学时,尽可能借助体育科研中的一些典型实例,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思想,旨在拓开学生的思路,并积极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健身方法的具体应用上。 三、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四、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教学重点:健身锻炼的基本方法健身指导技法不同人群的健身指导 教学难点:不同人群的健身指导 三、教学内容与目的 第一章健身教练概述 第一节健身教练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健身教练的概念与分类 第三节健身教练的工作内容与规范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Exercise physiology) 一、课程基本情况 开课单位:体育系 课程代码:044024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运动生理学》,邓树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2.《运动生理学》,王瑞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 3.《运动解剖学》,李世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 (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2学时) 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1课时) 1.了解能量的分类 2.掌握能量的产生途径和办法

第二节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课时) 1.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产生与消耗途径 2.重点掌握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与肌肉力量(2学时)第一节肌肉的特性 (1/2课时) 1.了解肌肉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1/2课时) 1.理解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生理学原理 第三节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与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1/2课时) 1.掌握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 2.重点掌握肌肉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四节肌肉力量的训练以及检测与评价(1/2课时) 1.重点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2.重点掌握肌肉力量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第三章神经系统控制与内分泌(2学时)第一节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1课时) 1.了解躯体运动与神经的关系 第二节运动与内分泌的关系(1课时) 1.理解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 2.重点掌握激素对运动的反应适应与调节的主要作用 第四章血液循环与酸碱平衡(2学时)第一节血液的概述 (1/2课时) 1.了解血液的组成与特性以及血液的功能 2.理解运动对血液成分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血液循环的原理(1课时) 1.理解心脏生理与血管生理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等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