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直译与意译
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_意译_与_直译_以林纾和鲁迅为中心

2
翻译的本 质是什么 ? 人们对 此众说纷 纭。巴
尔胡达罗夫认为它是 把一 种语言的言 语产物 , 在保 持内容不 变 的情 况 下改 变 为 另一 种 语言 的 言语 产 物。 . 费道罗夫则说 : 翻译就 是用一 种语言 把另一
/ 在中 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 地表达 出来 。
国 , 周代就曾将对北方方言 的翻译 , 称为 译 。 贾公 彦曾说 : 译即 易 , 谓换 易言 语使 相解 也。 上 述人 们尽管说法不同 , 但他们内 心都认为 , 翻译在 本质上 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 , 是属 于语言技巧 的范畴 , 不同 的语言 , 可以表 达共 同的 内容。 若从 翻译 学的 角度 来看 , 这种观点或许没有什 么错误 , 如果从现 代语言 学的角度视之 , 翻译活 动却 并不 仅仅 是语 言间 的转 换那么简单。 现代语言学的核心本质就是 语言本体 论。从俄 国形式主义、 布拉 格学 派、 语 义学 和新 批评 派 , 到结
48
通语言学教程∃ 中 , 十分 明确 地厘 定了 该观 点 , 他把 语言比喻成一张纸 : 思想是正面 , 声音 是反面 , 我们 不能切开正面而不 同时 切开 反面 , 同样 , 在 语言 里 , 我们不 能 使 声 音 离 开 思 想 , 也 不 能 使 思 想 离 开 声 音。 ! 也就是说 , 当人们 要表达某 种思想 时 , 不可能 在不使用语言的情 况下 , 却 又能 非常 明晰 完整 地将 其内容传达 出来。 索绪 尔认 为 , 从心 理方 面看 , 思 想离开了词的表达 , 只是一 团没有定形、 模糊 不清的 浑然之物。 ∀ 在 语言 出现 之前 , 一 切都 是模 糊 不清 的 , 语言对 思想所起的独特作用 不是为表达 观念而 创造一种物质的声 音手 段 , 而是 作为 思想 和声 音的 媒介 , 它们的结 合必然 导致 各自 单位 间彼 此划 清界 限。 # 人类如果 要生 存下 去就 必须 进行 思维 活 动 , 而进行思维 活动 就必 须在语 言活 动中 进行 的。 几 乎在语言表达开始 的时 候 , 思维 过程 像是 一种 精神 泛滥 , 就渗进来了 ; 并且 , 一个 概念一经确 定 , 必然会 影响到它的语言符 号的 生命 , 促 进语 言的 进一 步成 长。 ∃ 海德格尔更是说出了 语言 是存在 的家园 的 名言 , 其内涵为 : 任何 存在 者的 存在 居住 于词 语之 中。 % 把人的存 在归 证为 语言 这一 概念 , 是 现 代西 方哲学对人的本质 一种 最主 要的 认识 , 它 甚至 对整 个 20 世纪 的哲 学、 文学都 发生 了不可 限量 的影 响。 因为 , 人类如果要在这个世 界上 存在 下去 , 就必须 进行不间断的思维 , 而思维 活动所赖以 进行的家 园 , 就是语言。从事语言 的过 程 , 实 际上 就是 一种 力图 获得思想和情绪 以及表 达这 种思 想和 情绪 的过 程。 语言的外在结构虽 然是 表情 达意 的工 具和 手段 , 但 本质上 , 它是人们 思维 方式、 思想 内容 的呈 现 , 它正 处于人类精神活动的焦点地位 , 甚至可 以说 , 语言本 身就是一种精神实 体 , 通过 语言 可以 打通 人类 思想 领域和 心 灵 世界。 语言 成 长为 一 个 独立 的 系统 体 系 , 需要一个漫长 的过 程 , 而 它一 旦成 立 , 就会 对人 类的思想和思维产生强大的作 用力和控制 力。表面 上看 , 使用什么语言是人们 的自由 ; 本质上人 们选择 了什么样的语言体 系 , 也就 意味 着选 择了 什么 样的 思维方式和拥有什 么样 的思 想 , 该语 言系 统的 话语 方式 , 便会牢牢的控制了人 们思想自 由的限度。 当 我们说话时 , 自以 为自 己在 控制 着语 言 , 实 际上 , 我 们被语 言 控制 , 不 是 我在 说 话 , 而 是 话 在 说我 & 。 这也意味着人的思 想、 思维 不可 能脱 离语 言系 统而 单独地存在 , 你只能在该语 言系统所固 有、 所 允许的 范畴内 自由 地 思想。正 如 海德 格尔 说的 那样 , 哲 学家不只是在语言 中思 考 , 而且 是沿 着语 言的 方向
翻译史角度的直译和意译

从翻译史角度论直译和意译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中国翻译史上各代名家的翻译原则,尤其是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没有纯粹的直译或意译,应该辩证地看待直译或意译,可以直译的直译,不可以直译的,在忠实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意译。
关键字:直译意译结合译史直译和意译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话题,古时就有的文质之争,其实质就直译和意译之争。
直译意译到底孰优孰劣呢?中国的翻译史源远流长,按时代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在各个时期,翻译家评论家都对直译和意译有不同的看法:古代: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当代:新中国成立以后古代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也有人认为东汉(公元1-2世纪)的佛经翻译才是中国文字翻译的开端。
而佛经究竟起于何时也有两种说法,史学界、佛学界公认公元67年《四十二章经》翻译为我国译经事业的开端,另据《高僧传》记载,东汉僧人安世高于公元147-170年抵达洛阳,将斋来的佛经译出34部,为我国翻译史上最早的直译者的代表。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史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东汉至西晋):安世高、支谶、支谦等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中期(东晋支隋代):鸠摩罗什、彦琮、道安等为该时期重要翻译家和翻译批评家后期(唐初至唐中叶):佛经翻译全盛时期,玄奘为当时主要翻译大师支谶主张“弃文存质”,不重文词,但存本意,与安世高一样是我国译史上最早的直译者的代表。
而支谶之徒支谦在其《句法经-序》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谈及翻译哲学、翻译美学、文与质的关系以及翻译标准等问题,其观点类似于“信达雅”,为其后严复提出“信达雅”理论作了充分理论准备和有力的理论支撑。
支谦主张意议,把雅作为佛经翻译标准。
道安主张直译,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辩证法思想。
鸠摩罗什提倡“以信为本”,认为译文应该达到信与美的统一,为佛经翻译意译派的代表。
隋代彦琮主张“宁贵朴而近理,不贵巧而背源”,即宁可质朴,把道理讲清楚,而不讲求技巧背离原意,是一位直译论者。
中外翻译名家及其理论摘要

杨宪益、戴乃迭
翻译作品犹如“土耳其挂毯的反面”,即必须忠实于原文;也应该富有创造性(戴);但不能过分强调创造性(杨)。
10
爱德乐(Sol Adler)
要防止中式英语
周煦良
“得体”。得体不仅仅指文笔,而是指文笔基本上必须根据内容来定;文笔必须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风格。风格不能译。
(2)通过复制原文形式的特点,或创造在作用上与原文特点相符的东西来表达原文所有的内容与形式间的相互关系。
“确切翻译的原则”
巴尔胡达罗夫
在翻译过程中,确定准确的词义必须考虑上下文;如果上下文没有任何提示,必须求助于超语言环境(交际环境、主题、交际参与者)
9
奈达(Eugene A.Nida)
(1)Each language has its own genius.
4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时“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5
直译与意译
(直译)茅盾、鲁迅
(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朱光潜、林汉达、周建人
(直译和意译分别分析)(周煦良:三类直译)(许渊冲:两点结论)(王佐良:该直译就直译,该意译就意译)
《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
5
鲁迅(1881-1936)
“宁信而不顺”,输入新的表现法;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通顺加忠实)
十卷本《鲁迅译文集》
瞿秋白(1899-1935)
从张培基译文浅谈直译与意译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 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 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 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 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 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 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 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 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 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 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 精密。”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 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 然流畅, 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直译
1)张培基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
从标题的翻译看,译文遵循了原标题的结构。 和原文题目用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张培基 的译文强调把原文的标题的看成是两个方面, 憧憬和对憧憬的追求。
2)中英文词类不一定对应,必须进行调适。例如: 原文: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 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译文:He would treat his servants, his own children and even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indifference, 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 原文中写父亲吝啬、疏远而且无情地对待这些“弱势群体”, 是用副词来修饰动词,而译文中用“with+名词”来修饰动词, 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为汉语表达多使用副词和形容 词,而英语表达多用名词。这样的译文以目的语为导向,用 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并同时注重译文 的自然流畅。
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
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
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
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
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
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
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
…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
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
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
……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
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
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
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
直译和意译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宁信而不顺”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 (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变。’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摘要:英语和汉语存在很大差异。
英、汉互译中 ,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工作中,直译和意译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从直译与意译的功能和用途上分析二者的关系,指出直译和意译所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两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在翻译工作中 ,直译和意译都有其各自的功能 ,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直译;意译;关系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
然而,两种语言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性。
比如在主谓词序和动宾词序上是一致的。
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
直译和意译是重要的翻译理论和基本的研究主题。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意译 ,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
直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 ,同时 ,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
通过对直译与意译二者关系的正确研究 ,更多地认识了解到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在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时候所应该掌握的技巧、遵循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及水平的目的。
一、从概念角度来区分二者的关系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翻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奈达还主张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
译者不能随意增加原作没有的思想,更不能随意地删减原作的思想。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前者注重结构形式,而且往往利用紧凑的结构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而后者强调的是观点 ,并且用合理地调整语序来整体地反映思维的逻辑性。
因此,当我们进行翻译时,必须掌握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同时也必须把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当作译语的思想和风格。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一、中国古代译论的特点:1.经验层面的总结;2.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论的特点仅举几个中国文论中重要的学说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评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滥觞于南宋: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批评者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些作品,常常由于评点者的评点而大大扩大了影响。
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论直译与意译
翻译中的可译性只能是相对的,绝对的可译性是不存在的。
(刘宓庆)
在我国,关于直译与意译之争,自东晋开始就存在了。
近一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就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傅斯年:在其《译书感言》一文(1919)中说:“老实说,直译没有分毫藏掖,意译却容易随便伸缩,把难的地方混过!所以既用直译的法子,虽要不对于作者负责任而不能;既用意译的法子,虽要对于作者负责任而不能。
直译便真,意译便伪。
”
朱光潜:在其《谈翻译》一文(1946年)中,则认为“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据原文的字面和次第”。
林汉达:在其《英文翻译原则方法实例》一书(1953年)中,也反对直译和意译的区分,“真正主张直译所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意译,而是胡译或曲译。
同样,真正主张意译的人所反对的也不是直译,而是呆译或死译。
我们认为正确的翻译就是直译,也就是意译。
”
近年来,学者们经过深入的钻研,并借鉴了前人和国外的经验,对直译和意译的探讨取得了进展,趋向把直译和意译看成是一个形式与内容的问题。
许渊冲:在其《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1978年)中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
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无论直译、意译,都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
”
赖余:(转引自《中国翻译词典》)“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形式一致的时候,就无所谓直译、意译、……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不一致的时候,就有直译和意译的问题,而且直译可以有程度不同的直译,意译也可译有程度不同的意译。
”
辜正坤:(转引自叶子南,2001:8)直译,意译,各有千秋,译者依据功能、审美、读者层等三个要素,宜直译就直译,宜意译就意译,能神游于规矩之内,亦能神游于规矩之外,能循规蹈矩,亦能叛道离经,方称得上翻译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