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班男少女多 男生成为受压抑的边缘人
当班级活动遇到“边缘人”

当班级活动遇到“边缘人”【摘要】边缘人是指在群体中处于边缘的人,通常缺乏社交能力或被忽视。
在班级活动中,对边缘人的关注至关重要。
要帮助边缘人融入活动,首先要辨认其特征,然后采取措施包容他们,创造包容性的活动环境,提高班级凝聚力,鼓励他们参与活动。
边缘人在班级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存在也能够促进班级的团结。
加强班级团结的建议包括多举办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同理心和鼓励互相帮助。
在班级活动中,与边缘人的关系需要多关注、多理解、多鼓励。
通过关注边缘人,班级活动将更加和谐团结,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关键词】边缘人、班级活动、特征、帮助、融入、包容性、环境、凝聚力、参与、重要性、团结、建议、关系。
1. 引言1.1 了解“边缘人”概念“边缘人”是一个不太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但在班级活动中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所谓“边缘人”,指的是那些在社交圈中并不活跃或者与他人难以建立联系的人。
他们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或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原因而被排斥或被忽视。
在班级活动中,这些“边缘人”往往会被忽略,导致他们感到孤立和排斥,进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氛围。
了解“边缘人”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融入活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对于班级活动来说,不仅要关注那些活跃在前台的同学,还要特别留意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同学。
只有通过理解和关怀,我们才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建立起真正包容性的班级氛围。
1.2 班级活动对“边缘人”的影响班级活动对“边缘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在班级活动中,边缘人往往面临着被忽视和孤立的情况。
他们可能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或者社交能力的不足而难以融入班集体,导致他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少,甚至被忽视或排斥。
边缘人在班级活动中的存在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氛围和凝聚力。
如果边缘人感到被孤立和排斥,他们可能会对班级活动失去兴趣,甚至选择退缩和疏远。
民族地区高校班级“边缘人”形成过程及转化研究

民族地区高校班级“边缘人”形成过程及转化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民族地区高校班级中的“边缘人”现象展开研究。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定义了边缘人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班级边缘人的特点,并探讨了边缘人形成的原因以及转化途径,同时探讨了转化的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提出了边缘人问题的解决途径,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研究成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民族地区高校班级中的边缘人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班级,“边缘人”,形成过程,转化研究,定义,特点,原因,转化途径,影响因素,解决途径,未来研究,展望,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族地区高校班级“边缘人”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走进了高等教育的殿堂。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会面临着适应困难、交流障碍、同化压力等问题,从而形成了“边缘人”群体。
在民族地区高校班级中,这些“边缘人”往往表现出与主流群体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交往方式,他们可能缺乏自信、网络资源匮乏、社交能力较弱等。
这种“边缘人”现象不仅影响到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给班级和整个校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对民族地区高校班级“边缘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于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
通过对“边缘人”形成过程及转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建议,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民族地区高校班级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及转化情况,分析其特点、原因以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民族地区高校班级内部融合和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旨在找到边缘人问题的解决途径,促进边缘人的转化,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中,提升整体学习氛围和班级凝聚力。
孤独的边缘人——浅析《布里尔小姐》中的边缘人形象

文孤独的边缘人○郑蓉颖 葛 俏摘 要: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以细腻见长。
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其小说《布里尔小姐》便成功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一边缘人形象。
布里尔小姐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身份的结合,孤独地在社会中进行无力的抗争。
关键词:布里尔小姐 边缘人 边缘公民 边缘女性 边缘看客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的,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
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
他们处于生活的边缘,内心迷茫,生活焦虑,拒绝理解他人,也拒绝被他人理解。
边缘人还有许多别称。
比如齐美尔提出的“外来人”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巴塔耶(Bataille)提出的“异质成分”概念。
然而,这些概念的叫法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表明了边缘人的状态:作为移民者,或作为第二性,或作为旁观者,边缘人徘徊在两种文化与两种社会的边缘,他们渴望被接受或者仅仅是被人接受,但是却又屡遭各方的排斥,他们的处境常常是进退维谷的,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深深的无力感。
作为杰出的现代主义短篇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便着重关注了被中心和主流社会所排斥的边缘人。
她的短篇小说《布里尔小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曼斯菲尔德曾经表示过她对自己笔下的布里尔小姐喜爱有加。
于是在这个短篇小说中,她惟妙惟肖地塑造了布里尔小姐这个边缘人。
布里尔小姐是一位远离故土的异乡人。
她迟迟未嫁,只能靠当观众来满足自己融入乡,没有什么社会交际的布里尔小姐更是处在多重的边缘化地位上。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布里尔小姐同时作为边缘公民,边缘女性以及边缘看客的多重边缘人形象,从而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孤独边缘人的无力抗争。
一、边缘公民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社会环境的改变能使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发生改变。
当一个人从一个环境转到另一个环境时,还未摆脱旧的环境的影响,便要开始适应新的环境。
幼儿园班级生活中边缘人现象的个案研究

现象的产生。 •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经济条件等都可能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导致边缘人现象的产生
。 • 表现:边缘人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不参与班级活动:边缘人通常不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他们喜欢独自一人,不与同伴玩耍。 • 缺乏社交技能:边缘人通常缺乏社交技能,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流、合作和分享。 • 行为习惯不良:边缘人通常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挑衅、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等。 • 情绪不稳定:边缘人通常情绪不稳定,他们容易激动、焦虑或沮丧。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丁连信. (2002). 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
王晓芬, & 杨丽霞. (2013). 幼儿园教育中边缘儿童生存现 状及其改善对策研究. 中国校外教育(36), 147-147.
王霞, & 张丽丽. (2016). 幼儿园班级生活中边缘人现象及 其应对策略的研究. 教育导刊(10), 14-18.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与贡献
1
边缘人现象在幼儿园班级生活中普遍存在,且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2
边缘人现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家庭背景、幼儿自身特点、幼儿园教育环境等 。
3
边缘人现象的解决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会的 共同努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幼儿提供良 好的成长环境。
研究不足与展望
这类幼儿通常是因为不 良的行为习惯或过激的 行为方式,被同伴和教 师排斥。
3. 情感型边缘 人
这类幼儿通常是因为家 庭情感问题或自身情感 问题,表现出冷漠、抵 触等情绪,难以融入班 级。
普高文科班“弱势群体”

普高文科班“弱势群体”摘要普通高中文理分科后,文科一般女生多,男生少,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居于班级少数派的男生无论在学业水平、心智发育方面,还是在班级活动、遵守纪律方面,都容易成为班级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成长需要常常被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忽视,反倒是经常性的批评对象,这样的处境无疑对他们的成长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关注这一现象,分析其成因、影响,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和对策,以期引起一线教师对文科班男生教育工作给予必要的重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关键词“弱势群体”;影响;对策1 “弱势群体”——文科班男生目前普高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学校在高二阶段实行文理分科,受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男生大多选择理科,女生大多选择文科。
文科班的男生和理科班的女生一样都是班级的少数派,但理科班女生由于其性别和学业水平较好的缘故,老师和同学会给予更多呵护,而文科班的男生则成为班级的“弱势群体”。
第一,文科班男生的学业水平相对较低。
在多年文科教学中发现,选择文科的男生多数是理科基础较差,学习吃力,不太愿意动脑筋做题目的学生,少有基础好且喜欢学文的男生进入文科班。
笔者所带的几届文科班,无论是平时的考试还是高考,班级十多个男生大都集中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少数能维持中上水平,难得有个别男生成绩比较突出。
在以成绩论英雄的高中阶段,作为班级少数群体的男生在最重要的竞争中就处于明显的劣势,自然,无论是老师还是班级女生,都很难对班级男生给予较高评价。
第二,文科男生是班级纪律管理的主要对象。
由于青春期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女生喜静,男生易动难静,不论是课堂上做小动作,还是课间的追逐打闹,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严重一些的,玩手机、抽烟、打架、逃学上网吧也偶尔会发生。
文科的班主任会发现,在班级居于明显少数的男生,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耗掉自己大部分时间,班级常规管理方面,男生无疑是失分的主力军。
在教室里破坏学习环境,在校园里违反学校制度的男生们,让女生埋怨老师头疼,无形中加剧了自己边缘化趋势。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作者:马文燕来源:《报刊荟萃(上)》2018年第07期摘要: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因为某些原因被教师忽视、同班同学排挤而被动疏离课堂教学中心或因自身原因而主动远离课堂教学活动处于课堂教学边缘的群体和个人。
“边缘人”有他们形成的原因。
在基础教育改革下,针对课堂中的教育公平而言,寻求“边缘人”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边缘人;“边缘人”形成原因;转化策略学校课堂应该是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且能够让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课堂。
然而现实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学生远离课堂教学、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这就产生了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
从实质上讲,“边缘人”现象体现出了课堂教学中的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问题,针对“边缘人”的特点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概念“边缘人”概念来源于社会学领域,1908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首次提出了“陌生人”的概念,指那些虽然生活在某一个社会之中,却不了解社会的内部机制,在某些程度上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
齐美尔认为,在现代大都市里,每个人都变成了“潜在的流浪者”和“一个没有根基的人”。
罗伯特·帕克(R.E.Park)以他的研究思路为基础,于1928年发表了《人类移民与边缘人》(Human Migration and Marginal Man),正式提出“边缘人”的概念。
边缘人即是由于移民或通婚,处于两种文化和两种社会的边缘的人,而这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从未完全渗透与融合在一起;斯通奎斯特在《边缘人》一书中指出,当一个人“不得不学习两种或多种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传统和伦理规则时,他的边缘人格就产生了”。
从其多种文化经验出发构造一个新世界的边缘人,往往有理由觉得被抛弃,因为他仅仅是部分同化。
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探析

自然 性 、 会 影 响 的 多 样 性 以 及 对 学 校 教 育 的 选 择 性 , 们 在 社 他
学 校 的表 现 不 尽 相 同 , 别 学 生 就 会 出 现 长 期 或 者 暂 时 离 开 班 个 集 体 的 “ 心 地 带 ” 游 离 于 班 级 边 缘 地 带 , 后 成 为 “ 缘 人 ” 中 , 最 边 。 有 的 班 级 “ 缘 人 ” 逐 步 明 朗 地 走 近 班 集 体 的 “ 心 地 带 ” 有 边 会 中 ,
动, “ 在 以人 为本 ” 思 想 指 导 下 , 强 大 学 生 的 自律 和 “ 观 ” 的 加 三 教
育 , 导 积 极 的 生 活 态 度 , 尚健 康 的生 活 方 式 。 胡锦 涛在 党 的 倡 崇
十 七 大 报告 中指 出 :加 强 和 改 进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 重 人 文 关 怀 “ 注 和 心 理 疏 导 , 正 确 方 式 处 理 人 际 关 系 。这 为 高 校 学 生 的 思 想 用 ”
导 “ 缘 人 ” 近班 级 , 人 集 体 , 终 使 他 们 自觉 成 为 乐 于为 班 边 靠 融 最 集 体 目标 奋 斗 的集 体成 员 , 而形 成 一 种 促 进 大 学 生 健 康 成 长 从
的 良好 氛 围 。
认 同 的 情 感 , 而 形 成 集 体 归 属 感 。 身 处 大 学 校 园 的 大 学 生 都 从
【 当代大 学生研究 】
大 学 班级 “ 缘 人 ’ 象 探析 边 ’ 现
李天 兵
( 南 大 学 政 治 与 公 共 管 理 学 院 , 庆 40 1) 西 重 0 75
摘
要: 目前 , 些 高 校 大 学 班 级 “ 一 边缘 人 ” 象普 遍 存 在 , 现 而且 有 逐 渐 蔓 延 的 趋 势 。如 果 不 及 时 采 取 有 效 的 预 防 和 控 制
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课题专业探讨[摘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看,大学班级边缘人是文化冲突的产物。
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就会出现“边缘人”。
他们是班级中的隐形者,交际中的沉默者,远离班级群体,低情绪参与班级活动,一直在游离的状态中生活。
边缘人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公平教育的实现,不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大学教育管理者要从边缘人心理出发,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凝聚力,呵护、关注边缘人。
[关键词]大学班级;边缘人;文化社会学[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26-02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分析①魏雪(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大学班级是一个雏形社会,相比于中小学来说,凝聚力减弱,但更加侧重学生自主管理,没有管理者的时刻引导,也因此出现了“边缘人”现象。
边缘人现象存在于个别学生,他们处于边缘境地,游离于班级之外,受家庭、心理、学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当然也不会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成为局外人、真空人。
有些边缘人是主动“隐藏”自己,而有些边缘人是被动被孤立,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成为教育管理中的盲点,使其无法公平地使用教学资源,享受大学生活,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
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分析,将边缘人作为主体,揭示其形成的原因,提供有效策略改善边缘人现象。
一、文化社会学角度下的边缘人概念罗伯特·E ·帕克(R obert Ezra Park )受齐美尔的影响,在一篇名为《人类的移民与边缘人》的文章中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认为边缘人是一种“化混血儿”,其生活在两种无法融合的文化中间,脱离了原有的文化体系,但又不能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游离于两种社会(或群体)之间。
之后在此基础上,埃布莱特·斯通奎斯特又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诠释,他将产生边缘人的社会情境分为文化、种族的差异,在归因上不单单考虑文化因素,还有社会和个体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科班男少女多男生成为受压抑的边缘人
苏艳华20102806016
5月2日早上7时许,四川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卫校(北校区)护理专业一名22岁的大学男生坠楼身亡,死者王锋(化名)是该校区2000名学生中唯一的一个男生。
警方透露,该学生的自杀原因很可能与其患有疾病有关。
而据学校的学生介绍,王锋还是一名学生会干部,性格文静,可能正因为他是学校唯一的男生,生活学习较为孤独,心事也得不到有效的倾述,才会酿成了悲剧。
中国高校文科班“阴盛阳衰”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想象,在师范、语言、护理等专业男女失衡严重,而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
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的某个日语班全班3多名女生,只有2名男生。
这不是个别现象,在该校的其他文科专业当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对于文科班男生而言,男女比例失调不再是伪命题,文科班妹子多、学习氛围安静、男生价值的得以最大化展现等优势也不再是众男生眼中的“香饽饽”。
相反,更多的“国宝”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生存危机。
男生课堂上成为沉默的少数
“文科专业的男生,就是课堂上那沉默的少数”,小陈这样形容自己的上课生存状态,小陈是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0级日语班的一名男生,他说,高中的时候他所在的班级是男女比例相对平衡文科班,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
可是,自从刚进大学以来小陈面对男女比例为15:1的班级环境,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在上课的时候也倍感压抑。
他说,班里只有两名男生,上课时女生全部前线压阵,我和另外一名男生坐在后排的座位上,这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
上课时,女生分小组讨论,我和另外一名男生待在角落里只好二人小组讨论,相对于我们两个男生冷清的讨论氛围,其他女生讨论得热火朝天。
回答问题的时候,女生积极踊跃,我却基本上显得很被动,即使心中有满意的答案,除非被老师叫起,否则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由于长期在课堂上表现得沉默寡言,小陈的口头表达能力难以提升,表现欲和自信心也逐渐消失殆尽。
再者,缺少与女同学的在学术上的交流合作,导致做作业的思考角度单一,学习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另外,作为班级的“国宝”,各科老师对小陈印象特别深刻,关注度也倍增。
每逢逃课的时候,小陈都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像他这些特殊群体一定会逃不过老师的“法眼”。
课余集体活动的弃儿后勤工作的宠儿
男少女多的班级举办的课外活动,往往带有浓厚的女子特色,男生倾向于体育和网络方面的课外活动,而女生更喜欢进行较为轻松的、安静的课外活动。
因此,女权主义下的集体课外活动多数不合男生口味,他们通常表现出偏向于消极被动的态度,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位经常纠结于班级集体活动的男生告诉记者,班里只有4名男生,40多个女生,班里女生一般开展联谊活动、志愿者服务、逛街购物、形象设计比赛等活动。
每次班里举行集体活动时,即使是参加了班级集体活动,也不容易融进女生的群体,男生们都沦落成弃儿。
相反,在班级后勤工作方面,男生们被寄予过多的厚望。
借录音设备、教室清洁工作、搬重物、够买活动用具、打点校运会等苦累活,都遵循“Man First”的原则。
有位受访者抱怨说,当了四年的“生活委员”,我感觉我的男士风度会被班里的女生消费完的。
性格上趋向内向的闷骚男,个性受压抑
人的性格不会一成不变,校园的生活环境是改变学生性格的最好的雕塑师。
修读英语专业的小李原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生,由于长期处于一个安静拘谨的“女儿国”的班级环境中,他收敛了自己大大咧咧、心直口快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常常独来独往,很少与班里的女生交流互动。
他曾经试图与女生打好关系,可是,除了学习上的讨论,其他共同话题少之又少。
小李遇到心事或者困惑时,也不选择班上的女生作为倾诉对象,一般是在网络上吐槽或者向老朋友倾诉。
大多数受访的文科班女生承认,不太了解班里面的男生,只是对他们形成一个内向的闷骚男或者是呆板的学术男的模糊印象。
“我们班的某个男生在微博或者QQ空间上的言辞很大胆奔放,可是平时就是一副儒雅斯文,沉默寡言的样子,”一名女生如是说。
个性受压抑的人不能轻松自在,随心所欲地过生活,大多数受访的男生表示,他们并不幸福。
当然,也有少部分男生“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信,幽默,活泼的阳刚性格,成为班里的“开心果”。
某学者说过,“如果一个班男生或女生的比例超过90%就算冲破比例防线,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对教学和学生成长都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