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简介:

天灸疗法是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有治疗作用药物的一种疗法。“三九天”天灸是“三伏天”天灸的延续和补充。

早在《内经》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记载。

三伏天灸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通过穴位贴药防治冬天寒冷时容易复发的支气管哮喘等顽固性疾病;

三九天灸则是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候,通过穴位贴药来加强三伏天的作用,提前预防冬天容易复发的疾病。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天灸疗法适应症:

1.肺系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消化不良等。

3.部分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4.亚健康人群:心慌、疲倦、失眠、消化功能下降、经常出虚汗、怕冷等。

天灸疗法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

3.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天灸治疗每次贴敷时间

儿童:30分钟内

成人:30-90分钟为宜。

若自觉皮肤灼热难以忍受,可以提前揭除药贴,以防灼伤皮肤形成水泡。揭除药贴后,宜以柔软的纸巾擦拭干净,忌用冷水清洗贴敷部位。

贴药地点和时间:

地点:广宁县人民医院门诊三楼中医康复科

时间:8:00-12:00,14:30-17:30

天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衣着:天灸当天宜穿宽松,易于暴露贴药部位的深色衣物,不宜穿紧身衣服,连衣裙。不宜穿颜色太淡的衣物,以防药物粘在衣物上,影响美观。

2、饮食: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类等),戒食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

3、其他:天灸当天忌洗凉水澡及游泳。

天灸疗法详解

天灸疗法 一、应用举例 二、天灸疗法理论特点和方法 1.理论特点 1)理同内治 病从外入、由表达里,既有外治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从内生,形诸于外,由里达表,亦可以外治,非外治者不能治内。内服汤药在体内通过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达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和四肢百骸,发挥其治疗作用。天灸疗法属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一种,在体表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同样作用于经络直达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因此,内服汤药与天灸有“殊途同归”之效,如《理瀹骈文》所言:“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2)经络学说 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舍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无论病从外入,或由内生,都离不开经络之十二皮部。穴位是脏腑精气输注

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又是脏腑疾病反应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因此,经络学说是天灸疗法的理论核心。 3)天人相应:《灵枢·邪客》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变化。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因此,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节气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4)春夏养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一方面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欲旺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此时扶阳祛寒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为秋冬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冬季不易为严寒所伤。5)冬病夏治:一些冬季常发而以阳虚阴寒为主的慢性病,夏天气候暖和病情缓解,通过伏夏的调养,可以不失时机地补益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正而祛邪,以预防其在冬季复发或减轻发作症状。 2.操作 (1)药物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新鲜老生姜去皮后榨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用时倒出(姜汁低温保存下不超过48小时,常温中暴露在空气中姜汁不宜超过2小时),将药末和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克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并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药饼质地干湿适中,并准备5cm2大小胶布以待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 (2)操作: 1)充分暴露患者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2)施术部位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分泌过多应擦干。 3)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4)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三、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等)、胃肠疾患(慢性胃肠炎、胃脘痛等)以及慢性颈肩背痛。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可参考使用。 三、注意事项 1、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关于开展中医天灸治疗的申请 为配合我院养生保健月活动,综合门诊根据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制定我院三伏贴治疗计划,拟于2012年开展三伏贴(即天灸)治疗。现将相关内容汇报如下: (一)概念 天灸是指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俞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 “三伏天灸”、“三九天灸”是药物发泡疗法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一年中阴阳消长的极点莫过于三伏、三九,其分别是四时阳气、阴气最盛的时刻,故亦是养阳、养阴的最佳时刻。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此时是使用温阳药物驱逐寒邪的最佳时期。而三九天人体阳气潜藏在内,卫表之阳气不足,此时应使用温阳药物外贴皮肤可使卫表之阳气充足,从而提高抗病力。 (二)优点 1、血药浓度处于稳态,药物副作用低; 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3、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能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5、能允许随时移去药源。 6、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具有较好的应用发展前景。

(三)适应证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 3.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4.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5.妇科: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等。 6.其他病症:梅核气、痛经、痹证(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 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为宜。 (四)禁忌证与慎用人群 禁忌症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皮肤过敏、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及活动性肺结核者。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的作用及原理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根据贴药的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 三伏天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在背部的五脏六腑俞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三伏天灸对以下疾病有效: ●哮喘、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疾患。 ●久病阳虚证如五更泄、虚寒胃痛、肾虚腰痛。

艾灸与马氏温灸法简介

艾灸与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简介 马氏温灸法起源于三十年代,1930年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将日本温灸术介绍到中国(日本温灸术源自于公元562年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灸法),1934年天津马少群先生将日本温灸术改进研制创立了马氏温灸法,用于临床治病屡获奇效,至六七十年代影响逐渐扩大传播至全国各地,治愈了大量疑难杂症。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活至90岁。 与传统灸法相比,马氏温灸法除具有温热穴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中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比其他艾灸更性烈,火力更猛,渗透力更强。马氏温灸法用于祛病养生虽然有非常神奇的功效,而且在中国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只在民间流传,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地方和港澳台及国外的少数人还在研究运用这种方法治病养生。当今有识之士己逐渐认识到长期服药对身体的危害性了,因此绿色自然的各种保健术备受欢迎。马氏温灸法就属于自然疗法,它采用天然植物“艾叶”作为主要原料,视不同病情配以各种天然中药混合装入专用器具内燃烧,产生一种特殊的热渗透力将药力导入人体经穴内,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万病皆起因于内脏,脏腑为根本,疾病为末梢,治愈了根本,末梢也就自然痊愈了。因此凡是病人五脏六腑功能尚未出现绝症者,只要认真坚持温灸就有痊愈之希望。 马氏温灸法适应人群: 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 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胃肠炎、妇科病(子宫肌瘤)等均有很好的康复保健效果。 马氏温灸法养生计划: 每天温灸一次,每次60分钟,10天为一周期,每周期之间休息1~2天再进行下一周期。一般情况下高血压、冠心病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中风偏瘫越早温灸越好,可以很快康复。子宫肌瘤需坚持温灸六个周期以上可痊愈,易感冒者欲改善体质需坚持温灸三个周期以上。 “艾叶”和“艾灸法”简介: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 通十 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 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 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 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 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 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叶用于灸法非常安全可靠,艾灸法比药物内服治病的范围更广,更方便,但是没有药物服用不当给人体带来的毒副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灸法的功效有其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就单用灸法治病,古代我国和日本还有专门的灸师,与针师并列。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而且对于畏具针者,尚可避免针刺的痛苦及可能引起的感染。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灸法的好处,没有亲身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灸法,是中医中最上乘的治疗保健方法,是人类唯一的一套完整的内病外治的体系,艾灸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为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可见灸法效力之大。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

中医天灸疗法

中医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是借助药物刺激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起泡,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补气养血、调理脏腑的功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多种疾病。天灸疗法的历史十分悠久,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在历代许多的中医典籍中都载有较多的成功案例。 1.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天灸疗法所采用的药物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同时,天灸疗法通过药物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从而消除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天灸疗法可以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皮肤上的神经末梢,使其进入活动状态,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并且,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也能够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 另外,天灸疗法所使用的药物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起到缓解病痛的效果。 2.天灸疗法的适用人群 天灸疗法根据贴药时间分为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现在运用的较多的为三伏天灸,属“冬病夏治”范畴。那么,三伏天灸疗法适用于哪些人群呢? 首先是各种虚寒型的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气管炎、慢性鼻炎、虚寒性胃痛、寒湿性关节痛、冻疮等。治疗时,一定要注意辩证,强调“虚寒”二字,湿热、实热型的病证千万不能用,否则病情加重。 其次是那些体内“阳气不足”的患者,通过三伏天灸治疗,增强体内阳气,改善“冬季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另外,专家指出,三伏天灸疗法用来治疗慢性关节炎的效果十分确切,治疗范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疾病、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当然,治疗时也要注意辩证,如果患者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 3.天灸疗法的注意事项 天灸疗法的药物贴敷时间因人因病而异,一般为2~8个小时,儿童贴敷不要超过2个小时。天灸疗法治疗期间,要尽量少接触生冷、刺激性的食物,贴敷后当天不要洗冷水澡等。孕妇、婴儿、药物过敏者、皮肤病患者、疾病活动期患者以及某些器质性疾病患者不宜使用天灸疗法。

什么是天灸疗法

什么是天灸疗法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具体天灸的功效与作用请往下看: 1、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来源39蜂疗网

体虚感冒的天灸疗法

体虚感冒的天灸疗法 发表时间:2011-12-06T10:39:25.77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作者:周媛牛淑芳[导读] 这时,就可以通过天灸来增强体质,调动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强身健体之效,打断其发热-体虚-发热的恶性循环周媛牛淑芳 (海口市中医医院海南海口570000)【摘要】天灸是在特定时间采用较强刺激作用中药贴敷与穴位的方法。【关键词】天灸;中医;体虚感冒 【中图分类号】R13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53-02天灸,又称“发泡灸”或“伏九敷贴”,是在特定的时间(三伏日和三九日)采用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于患处,借助药物对穴位的袭击以激发经气,调整脏腑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体虚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多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变病,以风邪为主因,因风为六淫之首,流动于四时之中,故外感为病,常以风位先导,但在不同的季节,每与当令之气相合伤人,而表现为不同症候,冬天寒冷之季节,风与寒合,多为风寒证,夏季时,风与热合,多见风、热、湿之邪亦常杂感为病,根据天人相应原理,选择一年中天气最热,阳气最盛的阶段,进行三伏天灸,[1]冬病夏治,温煦人体阳气,驱散内伏寒邪以治病求本的最佳时机,此时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自然界阳气达到顶峰,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采用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处,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以激发经气调整脏腑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扶正驱邪,从而起到治未病的目的,在最严热的夏季治疗的方法称为“三伏天灸”。冬天寒冷,人体阳气潜藏,虚寒病症容易发作加重,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三九天灸”正是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里,利用人体阳气潜藏,同时自然界的阴气达到顶峰,于三伏天灸遥相呼应,标本兼顾。“三伏天灸”与“三九天灸”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特色疗法。 1体虚感冒天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1.1根据“阴阳学说”: “三伏日”和“三九日”为一年中最严热和最寒冷的日子,夏季三伏之所以严热,是因为夏季中阳气上升到达了最高峰,抑制了冬季寒淳之气,[2]冬季进入“三九天”(即冬至后的三个九天,共计27天),是全年天气最冷、阴气最盛的时段。“三九”是大自然处于阴阳交替阶段,所谓“阴极而生阳”的时段,也是人体的阳气(即正气、体质)处于最弱的时候,最容易生病。流感发热痊愈后的孩子属于阳虚体质,或者因服用寒凉药后阳气受损者,均可以通过天灸来调养阳气。所以《事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体虚感冒是素体虚弱之人时逢气候变化,不能调节应变之时,从皮毛、口鼻入侵,邪犯肺卫,卫表不和最易发病。 因此,当三伏天来临时,是自然界阳气最盛阶段,当三九天灸来临时为人体阳气潜藏,自然界阴气最盛阶段,此时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经气,使体虚感冒病人,在三伏天利用到达顶峰的阳气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挥动,加快新陈代谢,而在三九天中到顶峰的阴气能在药物的刺激下调控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达到协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达到体虚感冒的治疗目的。即《素问·生气通大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2根据基本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伤,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3]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适应了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一般不会致病,担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体虚之时,六气成为病因,人体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才能使人的体质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1.3根据经络学说: 经络,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胃,利关节者也”。中医以为,经络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外内,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运行奇穴,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能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脏腑和经络之气输注到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位。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对人体表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的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人体的免疫机能,并调节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因此,对体虚感冒者,在进行天灸治疗,未温煦人体阳气,驱散内服寒邪以治病求本。 1.4根据预防原则: 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二穿井,斗而铸维,不亦晚乎”。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天灸疗法治疗体虚感冒,对于体虚感冒的病人采用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以恢复人体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减少或避免感冒的发生。 2体虚感冒的治疗方法 2.1外治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干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在三伏日和三九日时,采用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处,有利于气血流通,并能促进药物入经络归脏腑,以《张氏医通》所载白芥子散为基础,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配以温经散寒,补血活血通经,行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中药。采用白芥子,当归,川穹,熟附子,肉桂,玄胡邓研末,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成3~4cm饼状,在初伏时或初九时贴敷于肺俞、气海、志室、胃俞穴,约4小时取下,然后在二九或中伏时贴敷于脾俞、关元、膏肓穴,在末伏或三九时贴敷于肾俞、足三里、石门穴。在每年初伏(一九)、中伏(二九)、末伏(三九)各贴一次,连续三年为一疗程,一般无不良反应,较少数出现起疱、起疹、红肿、奇痒等。这是因个体皮肤耐受性不用,或个别皮肤过敏者,受到药物的刺激所致,克搽抗过敏药膏或来医院处理,并戒食鱼、虾、生鸡等易致敏食物,如果贴敷时间过长引起水疱,必要时行外科常规处理,用消毒针头刺破水疱,涂上外用药。如紫草油等。 2.2其他疗法的配合应用: 体虚感冒辨证风寒者取风池、风门、列缺、为风热者,取风池、大椎、尺泽,为暑湿者取足三里、中脘,以毫针刺入,产生针感后,加大电刺激,选取适当的波形和频率,以病人出现麻胀感为度,每次通电10~20分钟。另:艾灸治疗,取风池、风麻、合谷、足三里等穴,点燃艾灸后,悬于穴位之上,离皮肤2~3厘米,每穴20分钟,依次灸。 2结论 2.1反复发热的孩子,多因其正气不足,容易受到外邪入侵所致。这时,就可以通过天灸来增强体质,调动机体免疫功能,以达强身健体之效,打断其发热-体虚-发热的恶性循环。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简介: 天灸疗法是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有治疗作用药物的一种疗法。“三九天”天灸是“三伏天”天灸的延续和补充。 早在《内经》就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的记载。 三伏天灸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通过穴位贴药防治冬天寒冷时容易复发的支气管哮喘等顽固性疾病; 三九天灸则是在一年最寒冷的时候,通过穴位贴药来加强三伏天的作用,提前预防冬天容易复发的疾病。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够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 天灸疗法适应症: 1.肺系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感冒等。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消化不良等。 3.部分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膝骨性关节炎、慢性盆腔炎、痛经等。 4.亚健康人群:心慌、疲倦、失眠、消化功能下降、经常出虚汗、怕冷等。 天灸疗法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孕妇、血证、发热者;恶性肿瘤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者。 3.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天灸治疗每次贴敷时间

儿童:30分钟内 成人:30-90分钟为宜。 若自觉皮肤灼热难以忍受,可以提前揭除药贴,以防灼伤皮肤形成水泡。揭除药贴后,宜以柔软的纸巾擦拭干净,忌用冷水清洗贴敷部位。 贴药地点和时间: 地点:广宁县人民医院门诊三楼中医康复科 时间:8:00-12:00,14:30-17:30 天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1、衣着:天灸当天宜穿宽松,易于暴露贴药部位的深色衣物,不宜穿紧身衣服,连衣裙。不宜穿颜色太淡的衣物,以防药物粘在衣物上,影响美观。 2、饮食:贴敷期间的饮食应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易化脓食物(如牛肉、烧鹅、鸭、花生、芋头、豆类等),戒食鱼虾等易致过敏的食物。 3、其他:天灸当天忌洗凉水澡及游泳。

天灸疗法去疾病

天灸疗法去疾病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天灸疗法作用机理 l.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 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天灸治疗别偷懒 连贴3年才见效

天灸治疗别偷懒连贴3年才见效 专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教授.hzh 每年一次的三九天灸12月22日已经开始,还未结束。专家称,天灸穴位敷贴治疗的过程相对于打针吃药、手术治疗时间更长,需要连续坚持3年(一个疗程)才能看到疗效,有效率可达80%。原则上,一个三九天灸疗程为3次,为了加强和巩固疗效,有的医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增加1-2次。如果可以连续几年都贴天灸,效果会更好。但若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也不会有副作用,但疗效会打折扣。 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有效补充 天灸疗法(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在特定穴位专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黄帝内经》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选择三九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体容易遇寒腠理不固密,卫外机能不健全容易患呼吸道疾病时,进行天灸治病及保健。 有人问,夏天已经贴过三伏天灸了,是不是就不用贴三九天灸?错! “三九天灸是三伏天灸的补充,可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李滋平教授这样解释:三伏天重在补阳,给身体点“燃料”,以供冬天御寒;而三九天灸重在养阴,给身体补点“水分”,这样来年夏天身体不容易燥热。冬夏共治,疗效相得益彰。番禺玛莉亚医院中医科医生也表示,“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其疗效相得益彰。 连贴3年,有效率可达80% 一般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三天里进行穴位贴敷,也有的人敷过一次或两次药后,觉得症状没有多大改善,不禁怀疑“天灸疗效显著”的说法。对此,李滋平指出,天灸的原理是通过刺激性的药物贴敷、持续刺激穴位,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和周围组织营养,最主要的是起到预防保健、增强身体免疫力的作用。由于天灸贴中还加入一些温经散寒的药物,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消瘀止痛功效,所以其对颈肩腰腿痛、慢性盆腔炎、痛经等疾病有一定治疗功效。 “三九天灸跟三伏天灸一样,既能治病又能防病,不能机械地比较是‘防大于治’,还是‘治大于防’。况且,中医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防病也可以看作是治病的一部分。”李滋平说。 然而,天灸贴敷不同于一般药物治疗,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广东省中医院近三年的调查统计发现,贴天灸的效果一般要连续贴3年才看得出来,有效率可达80%。“如果觉得身体状态改善很多,还可以继续贴一个疗程。” 购药回家自己贴敷不靠谱 每年一到贴天灸的日子,医院往往会挤满贴敷的人龙,等候医生贴药,有市民提出干脆买药回家自己贴敷。对此,李教授表示反对。由于天灸是药物作用于特定穴位上的一种疗法,穴位的准确与否对疗效好坏起关键作用。所以,一般不提倡买药回家自己贴敷。需要注意的是,贴药后有很小的几率可能出现局部皮肤水泡、过敏、破损,由于该疗法是“发泡”疗法,故这些反应是正常现象。但对皮肤容易过敏者,我们不提倡使用“发泡”疗法,因为水泡可能会引起皮肤破损、瘙痒,影响日常生活。因此,贴药时间过长引起水泡时,应保护创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时前来医院处理或搽烫伤软膏,并注意饮食控制,不宜食用“发物”,如鸡、鸭、烧鹅、牛肉、虾、蟹、海产品、花生、韭菜、芋头等;若个别出现皮肤过敏者,可搽抗过敏药膏并及时前来医院处理。 4类人适合做三九天灸三九天灸适合于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痹症(疼痛)的人群。主要适应症有:

天灸

天灸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将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可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通经入络,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活血通脉,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临床症状,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简介 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主要种类 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蒜泥灸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 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斑蝥灸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白芥子灸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

天灸介绍

天灸介绍 *导读:天灸为灸法名,又称穴位贴药疗法,发泡疗法、药灸疗法。是不用艾,不用火,将某种药物贴在穴位,以其到灸治效果的方法。此法即为药物敷贴疗法。天灸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天灸为灸法名,又称穴位贴药疗法,发泡疗法、药灸疗法。是不用艾,不用火,将某种药物贴在穴位,以其到灸治效果的方法。此法即为药物敷贴疗法。天灸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此法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额,名为天灸。”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露水条:“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瘥,谓之天灸”,卷十七载:“毛良条记载,山人截疟,采叶敷贴寸口,一夜作泡如火燎,故呼天灸,自灸。”,文中又介绍用磁石来调面,贴于囟门上可治疗脱肛,吴茱萸贴于足心能治疗咽喉、口舌生疮。这种点或涂墨的天灸法,在其他书中也有记载。它是古代民间习俗,意在消灾祛病,也有用一般药物外敷患处或穴位,并不引起发炮而治病的方法,如外伤红肿用栀子研碎,酒调外敷,或用栀子、红花、连翘等分研碎,

酒调外敷,均有消肿止痛之效。引起皮肤发泡的天灸,古代记载颇多,《针灸资生经》第三记载:“乡居人用旱莲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戏之以故帛,未久即其炮,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天灸治疗哮喘最早见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可防止哮喘病复发”,书中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为药,姜汁调和,白芥子为君药,共奏温肺行气、祛痰平喘之功。清代名医吴师机大力推崇发展这种治疗方法,选用不同药物,选穴贴药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均有良好效果,当时每日就诊人数,从数十人至三四百人之多。我院自1984年以此方为主开展天灸疗法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虚寒胃痛、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80%左右。 临床最常结合时间医学选在三伏天天灸,疗效更好。 何谓三伏: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按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故伏日必是庚日。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庚属金,肺亦属金,故庚与肺相配。 为何在三伏天天灸:古语云“热在三伏”。距今一千多年前晋代程晓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三伏天的炎热。诗云:“平日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闭暑卧,出入不相过……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频奈就此何,摇善胛中痛,汗流正滂沱”。由此可见三伏天气候炎热。三伏天之所以热,是因为太阳光把更多的热量带给

天灸自行敷贴不可取 贴错穴位效果适得其反

天灸自行敷贴不可取贴错穴位效果适得其反 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刻即将到来。在广东,三伏天贴天灸“冬病夏治”的养生保健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深圳老老少少也早准备用三伏贴来赶走自己的颈椎病、咳嗽、鼻炎等疾病带来的痛苦,有的甚至从网上购买三伏贴来使用。不过,中医专家指出,三伏天灸贴不是灵丹妙药,不能包治百病,并非人人适用,只适合寒性体质的人,尤其是冬季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的人群。而网购自行敷贴更不可取,因为取错穴位或穴位搭配错误,效果会适得其反。 盛夏之际最易祛除积寒 三伏天灸,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所谓冬病夏治是针对冬季气候寒冷时好发及感寒后易发的一些宿疾,在夏季气温高和机体阳气旺盛时,内服温补药物,配以食疗,外用穴位敷贴、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达到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调整阴阳,从而使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为什么要夏治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 合分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邓旭光说,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是很困难的。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

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此外,冬病一般寒冬季节发作较频繁,症状明显,这时,常以治标缓解症状为主,不便从本质治疗。但到夏天,这类疾病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正是根治的好时机。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来补益人体元气,增强抗病能力,以预防冬季来临时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深圳市中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曹雪梅也表示,三伏天灸是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主要在于天灸疗法着眼于扶正祛邪,即依靠药物的性能,并借助“天之阳气”以扶助、激发人体阳气,以祛除体内伏邪宿痰,实为治本之法。而一年之中,三伏天的阳气是最足的,因此,选择在三伏天进行的天灸叫“三伏灸”,又称“三伏贴”“三伏天灸”。“三伏”是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庚”之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为三伏。一般在初、中、末伏进伏当天进行”三伏灸“工作。如伏日当天未能贴敷,伏日后2日内贴敷亦可。 手脚冰凉畏寒者可贴 天灸疗法主要提高机体免疫力,着眼远期疗效,具有疗效独特、操作方便、毒副作用少等优点。曹雪梅说,天灸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疗,也不是什么体质的人都能贴,天灸疗法首先就要讲究辨证论,从体质来看,只专门用于中医辨证属寒证、气虚证、阳虚证的患者,“热证、阴虚体质者贴天灸无异于火上添油。”

天灸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68例

天灸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68例 发表时间:2016-06-23T11:12:40.8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5期作者:李汶阳1 俞美谷2 [导读] 经改良临床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治疗时间短,无副作用的特点,患者依从性较好,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汶阳1 俞美谷2 (1新疆昌吉州中医医院针灸科新疆昌吉 831100) (2昌吉市榆树沟镇卫生院新疆昌吉 831100) 【摘要】目的:观察天灸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将 6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在三伏三九天予喘贴灵穴位贴敷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此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结果:6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3%。结论:天灸疗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天灸疗法;穴位埋线;变应性鼻炎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332-02 变应性鼻炎是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中医鼻鼽范畴,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发作期以鼻塞、流清涕、鼻痒、喷嚏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及生活水平。其发病与季节、环境因素、气候变化、接触过敏原有关。我科对天灸疗法治疗肺系疾病经过十几年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在已将治疗病种逐渐扩大,2014年在三伏三九天采用喘贴灵穴位贴敷配合穴位埋线治疗6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经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病例均为昌吉州中医医院针灸科2014年6月至2015 年2月接受天灸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 40例;年龄18~70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9年。 1.2 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1] 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符合变应性鼻炎发作期的诊断标准者。年龄18~60周岁,近1周来未接受任何治疗者。自愿参加本次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严重躯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它精神疾病者。②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③过敏体质。 1.4 治疗方法 1.4.1天灸疗法(喘贴灵穴位贴敷) “喘贴灵”药物组成: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桂枝、蜀椒、干姜各等份研末,用时以姜汁调成膏状。 取穴:天突、膻中、大椎、肺俞(双)、风门(双) 操作方法:将调好的大小约1×1cm的膏状药物放置在3×3cm的胶布中心固定贴敷于所选穴位上,贴敷时间2~4小时。疗程:三伏天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用“喘贴灵”行穴位贴敷;三九天在一九、二九、三九的第1天用“喘贴灵”行穴位贴敷。 1.4.2穴位埋线 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 操作方法:备用物品(1)医用羊肠线:取2-0号医用羊肠线,用无菌手术剪剪成0.3~0.5cm长的线段用生理盐水浸泡备用。(2)9号埋线针。先用无菌镊子将备好的医用羊肠线置入埋线针头内,碘伏消毒穴位,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位得气(大椎穴直刺0.3~0.5寸;风门、肺俞斜刺0.3~0.5寸),将埋线针针芯往里推,使医用羊肠线留在体内,然后将针拨出,用输液贴贴于穴位。疗程:末伏九天后予穴位埋线1次;四九第1天予穴位埋线1次。 1.5 疗效判定方法: 采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1997年11月海口会议修订的症状分级和体征分级记分标准[2]。症状分级记分标准见表。 表变应性鼻炎症状分级计分标准 * 体征分级记分标准:下鼻甲与鼻腔底、鼻中隔紧塞,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记3分;下鼻甲下鼻中隔(或鼻腔底)紧靠,下鼻甲与鼻腔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记2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记1分。 1.6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7年11月海口会议修订的变应性鼻炎疗效评定标准[2]。按以下公式评定: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改善的百分率≥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2.结果 68例患者中显效38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3 %。

天灸秘方

天灸秘方 天灸秘方。天灸之后是有疤痕的,不太敢用。 蓖麻仁10 红娘子3 斑蝥3 樟脑少许共研为丸绿豆大小备用。 适应症;各种痛症。软组织疼痛贴压痛点,鼻窦炎贴印堂立效。 每穴只贴8-12小时便取下,用无菌针刺破灸泡防出毒液。病例某男40岁患有肱骨外上髁炎5年,曾经做封闭针灸针刀治疗10余次疗效不佳,我用天灸3次即愈,随访2年无复发. 原发痛经:在L5棘突下找到压痛点,按压一分钟,针后拔罐,自己试试就知道疗效如何了. 舒鸿飞老师外用方 云南白药治疖案 1:李某,男,5O岁,2004年5月17日初诊。右额生疖肿数天,约一角硬币大小,色红,按之疼痛,服消炎药少效。舒师诊其舌红苔黄,脉之浮数,认为是热毒所致。嘱其用云南白药适量,以食醋调成糊状,置消毒纱布上,外敷患处,用胶布固定之。每日睡前洗净患处再敷,次晨取下。如是3日而愈。按:疖多为热毒蕴于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为患。云南白药有活血化瘀、止血定痛和消炎散肿之功,用之则气

行血畅,炎消肿散,故有较满意的疗效. 2 明矾葱白治疗疮初起案 2:舒某,男,9岁,病发于1995年7月。其母代诉:患儿初起时右手食指顶端仅为一绿豆大小颗粒,继之红肿疼痛,且麻木作痒,伴恶寒发热。舒师据《验方新编》所载:以明矾一两碾细,葱白七个捣烂,混匀后外敷患处,并禁辛辣厚味。不意次日热退,红肿疼痛明显减轻,至第3日红肿完全消退。按:疔疮为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为病。本例所患即蛇头疔,所幸尚属初起,故用外治法,以缩短疗程,减少痛苦。《本草纲目》谓明矾能“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可“治痛疽疔肿恶疮”。葱白辛温,能疏畅肌表,有利于邪毒外透。二药合用,既能解毒消肿,又能疏表驱毒,因而能取佳效. 功能性子宫出血.地榆,贯众.白头翁.各30-50克.水煎1-3次愈特效. 门金穴疗痛经 水沟疗急性腰扭伤 绝骨穴疗落枕 合谷疗牙痛 大椎灸疗鼻塞、过敏鼻炎、鼻流清涕等 涌泉疗癔瘫 玉枕疗口腔溃疡

三伏天灸疗法的穴位

三伏天灸疗法的穴位 一、哪些病可进行天灸疗法? 冬病夏治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 2.消化道疾病:慢性腹泻、胃炎、消化不良等; 3.疼痛性疾病:慢性腰腿痛、筋骨肌肉痛、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4.免疫力低下疾病:易感冒等。其中慢性哮喘、鼻炎最适合“夏治”,小儿和老年人因抵抗力低下者,效果尤佳。 二、三伏灸的具体方法选取玄胡、白芥子等多味中药按比例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相应穴位,各种病症所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贴2-4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敷贴之后,一般人的局部皮肤都会有灼热和红润,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三、临床技术操作 (1)药物的准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哮证病位在肺,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选用膀胱经背俞穴及任脉穴。三伏灸选取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肺俞、脾俞、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能发挥平喘、补肺、健脾、益肾作用的穴位来进行。 第一组穴位: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膻中为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第二组穴位:风门、膏肓、脾俞、天突。 风门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脾俞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第三组穴位: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3组穴位相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功用。背部俞穴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贴药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个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