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琴派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论广陵琴派

论广陵琴派

作者: 刘明澜
出版物刊名: 音乐研究
页码: 49-55页
主题词: 节奏;继承革新;罗罗腔;昆曲;昆剧;李斗;名角;二簧;作品;安庆
摘要: <正> 在我国音乐发展的史册上,古琴音乐源远流长,琴曲浩如烟海,单是保存下来的作品就有六百五十几首之多。

由于师承的不同、地区的差异,古琴音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琴派。

广陵派始于清初。

早在隋唐时期,广陵地区的扬州,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号称清朝“盛世”的雍正乾隆年间,扬州更成为漕运的要道、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盐官盐商麋集之地。

广陵地区的盐业促进了扬州商业经济的繁荣,也导致了扬州文化事业的兴旺。

各种艺术如百卉竟放,生气勃勃。

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在扬州北郊、虹桥一带,到处是表演清唱、十番鼓、锣鼓、马上撞、小曲、摊簧的“歌船”,自朝至暮,鼓乐不绝,供游客观赏。

由于盐商们附庸风雅,竞蓄戏班,苏州的许多昆剧名角都蜂拥入扬,使扬州几乎成了昆曲的第二故乡。

还有来自各地的“草台班”戏,如句容的梆子、安庆的二簧、弋阳的高腔、湖广的罗罗腔,真是诸戏杂陈,令人目不暇接。

名噪一时的“扬州八怪”,并非扬州人,也来扬寓居,以卖画为生,为扬州的画廊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扬州的琴坛,更是盛况。

广陵散教案

广陵散教案

广陵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广陵散的起源和发展。

2.掌握广陵散的基本表演技巧和演奏要领。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广陵散的起源和发展简介:广陵散,又叫广陵止息,是一种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乐曲,起源于广陵琴派,因此得名广陵散。

广陵散的琴谱流传较少,主要以演奏者的口传手授方式传承。

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被誉为琴学的典范。

广陵散在唐代被称为“天人之乐”,现今仍然是古琴演奏的重要曲目之一。

教学要点:•广陵散的起源和流传。

•广陵琴派的发展历程。

•广陵散与古琴音乐的关系。

2. 广陵散的表演技巧和演奏要领简介:广陵散的表演技巧和演奏要领对于掌握广陵散的特色十分重要。

学习广陵散的演奏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琴技水平,培养音乐表现力。

教学要点:•弹奏广陵散的基本姿势和手法。

•发声技巧和节奏掌控。

•前奏、中奏和尾声的演奏技巧。

•音乐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步骤1.导入:向学生介绍广陵散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广陵散的基本表演技巧和演奏要领,通过示范和解说来帮助学生掌握。

3.实践演奏:请学生跟随指导老师的演奏示范进行实践演奏,逐步熟悉广陵散的演奏要领和表达技巧。

4.创作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广陵散的创作,并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奏成果。

5.总结:总结广陵散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6.家庭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和创作任务,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广陵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广陵散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这种古琴曲目表演的兴趣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演奏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广陵散的表演技巧和演奏要领。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广陵散的创作,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在教学结束后,我收到了很多学生的创作作品,他们在音乐表达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

然而,我也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些学生在稍微复杂的演奏技巧上还存在困难,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谈到中国的古代音乐,似乎每个人都会想到《诗经》,这也正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开端。

古代音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追溯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发展,以了解古代音乐是如何在文化、艺术和社会方面产生影响的。

1.盛唐时期的音乐盛唐时期被认为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此时期,人们开始注重乐器和声音的协调配合,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音乐组合。

在盛唐时期,音乐学家谢肇淛发现了音乐的比例理论和音律体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律制”,这使得音乐更加完善和科学化。

在盛唐时期,诗歌和音乐的融合也更为深入。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曾经被配以音乐演唱。

而李白的《将进酒》则是常被作为宴会歌曲演唱的。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高雅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的歌曲和音乐表现形式。

2.宋朝时期的音乐宋朝时期,音乐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加入了一些新的表现形式。

此时期,南曲的影响逐渐开始显现。

南曲是一种以闽南、客家地区方言为基础的音乐表演形式,其风格轻巧、欢快,曲调优美。

此外,戏曲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京剧被称为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戏曲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唱、念、做、打和舞蹈为基础的多艺术形式。

3.明清时期的音乐明清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和政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期,清代乐理学家曹大钦完善了中华传统音乐体系的理论,形成了《律呂考》等作品,将音乐理论化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同时,广陵琴派的建立也使得电琴艺术得以繁荣发展,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之一。

总之,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长距离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音乐形式到音乐理论,从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古代音乐在文化、艺术和社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面貌,也丰富了现代音乐文化的遗产。

广陵散琵琶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广陵散琵琶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广陵散琵琶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广陵散琵琶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它源于中国南方的广陵地区,经过多年的演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

广陵散琵琶曲以其深情而富有表现力的琵琶演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

广陵散琵琶曲起源于古代的广陵地区,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它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以其独具风情的演奏方式和独特的音乐旋律而脍炙人口。

广陵散琵琶曲的演奏技巧独特多样,既有精妙细腻的指法技巧,又有丰富多变的音乐表达方式。

通过琵琶的演奏,广陵散琵琶曲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使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内涵和魅力。

广陵散琵琶曲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上,更在于其能够传达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每一首广陵散琵琶曲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情感,能够通过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将作曲家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其中,使得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同时,广陵散琵琶曲也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音乐旋律和演奏技巧都与中国古典文化紧密相连,是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广陵散琵琶曲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音乐的兴起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广陵散琵琶曲逐渐失去了一部分受众的关注和认可。

因此,在推广和传承广陵散琵琶曲方面,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需要培养更多的琵琶演奏者和音乐人才,传承和发展广陵散琵琶曲这一宝贵的艺术瑰宝。

综上所述,广陵散琵琶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内涵。

通过广陵散琵琶曲的演奏,人们能够领略到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艺术表现力,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

然而,广陵散琵琶曲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广陵散琵琶曲的美妙音乐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无尽的愉悦和满足。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方式,包括章节划分、段落安排、语言逻辑等。

古琴有哪些派别

古琴有哪些派别

古琴有哪些派别古琴有哪些派别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

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浙派南宋建都临安,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

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

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

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徐天民、毛敏仲。

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为江、浙两派。

浙派继承了南宋徐天民的传统,如《梧岗琴谱》的编者黄献,《杏庄太音补遗》的编者肖鸾,他们都以"徐门正传"见称。

《风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说:"世传操有二,曰:浙操徐门,江操刘门"。

不过,就影响大、小来看,两派并不是平衡的。

其中浙派出版了许多谱集,传授了大量生徒。

刘珠在《丝桐篇》中介绍了具体情况:"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

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

"浙派琴师毛敏仲和徐天民编纂了《紫霞洞琴谱》,重要琴著还有:《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浙派的代表琴曲有《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其艺术风格表现为流畅清和。

虞山派虞山派以常熟地区一个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

中国传统器乐10.弹拨乐器(二)

中国传统器乐10.弹拨乐器(二)

刘少椿(1901-1971),是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也 刘少椿(1901-1971),是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也 是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刘少椿先生对广陵琴 派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弘扬了“ 派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 刚柔相济,音韵并茂” 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研究了广陵琴 派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艰难困 苦之中为广陵琴派培育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使古老 的广陵琴学焕发出美好的青春活力。 卫仲乐(1909— 卫仲乐(1909—1997) 无锡人。出生于上海。原名卫崇 福。现代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自幼喜欢民族 音乐,1926年参加乐上海的"大同乐会" 音乐,1926年参加乐上海的"大同乐会",从郑觐文学 琴,1935年,"大同乐会"乐务主任。1938年,美国纽 琴,1935年,"大同乐会"乐务主任。1938年,美国纽 约电视台慕名邀请他向美国观众介绍古琴曲,并录 制了四张唱片。建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任 民乐系系主任。
4、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时期:清代 创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 平沙落雁》 阳关三叠》 《石上流泉》等 石上流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 (祝桐君)、《琴学入门》 (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管平湖演奏:流水、离骚、碣石调幽兰、广陵散等聆赏。 管平湖演奏:流水、离骚、碣石调幽兰、广陵散等聆赏。 2、吴景略及其演奏的琴曲 吴景略(1907-1987),名韬,号缦叟。幼随江南民乐家周心梅、 吴景略(1907-1987),名韬,号缦叟。幼随江南民乐家周心梅、 吴梦非、赵剑候等人习琵琶、筝、三弦、笙、箫等乐器。古 琴受天津王瑞璞启蒙,后加入今虞琴社,结识当时浦东三杰: 查阜西、张子谦、彭祉卿,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旋律流畅,华丽多姿,柔美中交错有激昂遒劲、格调清新的 特点。1953年调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特点。1953年调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 1956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教研室主任。开创了我国 1956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弹拨教研室主任。开创了我国 音乐学院古琴教育专业,编著整理了一批古琴教材,培养了 不少古琴学生。 代表曲目:渔樵问答、忆故人、梅花三弄、梧叶舞秋风、胡 笳十八拍、潇湘水云等。 吴景略演奏的琴曲:阳春、潇湘水云、忆故人等聆赏。 吴景略演奏的琴曲:阳春、潇湘水云、忆故人等聆赏。

古琴的流派

古琴的流派

古琴的流派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是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也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的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早在唐代,就有吴,蜀两大派。

隋唐琴家赵耶利,曾以“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

蜀声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时之俊”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

宋代以后,古琴音乐发展较有影响力的先是南宋时期形成的“浙派”,创始人是南宋著名琴家郭沔。

他继承了张岩汇集的秘阁古谱和民间传谱,代表作《潇湘水云》,今传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

郭沔的琴学经刘志方传给毛逊、徐宇,毛逊的作品有《樵歌》《渔歌》等,徐宇作品有《泽畔吟》等。

后人称浙派所传琴谱为“浙谱”。

明清时期,古琴则发展演变为虞山派、广陵派等多种流派。

“虞山派”是明代的一种古琴艺术风格,其代表人物是严澂,他主持编订了《松弦馆琴谱》。

虞山派的另一位琴家徐上瀛则对琴学理论提出了“二十四况”,即《溪山琴况》,并成为了古琴美学的另一个标准;“广陵派”是清代古琴艺术的一种风格,它是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开创人是徐常遇,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是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二十一世纪,科技的进步给予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交流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

由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新的古琴流派也必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不断孕育和派生之中。

中国经典作品《广陵散》鉴赏

中国经典作品《广陵散》鉴赏

中国经典作品《广陵散》鉴赏摘要:中国经典作品《广陵散》是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具有抑扬顿挫的杀伐气氛,而且其前奏清透而有序,中间起承转合,表现了其临危不惧的反抗意识,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古琴曲《广陵散》;历史背景;曲式手法;思想情感正文:一、《广陵散》的历史背景《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

现在,琴曲家一般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傀曲》看作是异名同曲,原因是《广陵散》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

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

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据《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因杀人避世,前往齐国,以屠宰为业,赡养母亲。

韩国严仲子与韩相侠累同朝为官,但是却与韩相侠累有怨仇,严仲子害怕侠累找理由杀他。

听人介绍齐国聂政是个勇敢之士,逃避仇人,隐藏在屠夫的行业里,严仲子多次重金聘请聂政,聂政以赡养母亲为由婉拒。

母亲去世,聂政守丧期满,后感恩严仲子知遇之恩答应刺杀韩相侠累。

聂政辞别独行,拿着宝剑到韩国。

聂政直冲而入守卫重兵的宰相府,上了台阶,刺杀了侠累。

左右的人非常慌乱,聂政大声叱喝,所击杀的有数十人。

然后便自己剥掉面皮,挖出眼睛,又自己挑出肚肠,随即死了。

韩国人将聂政尸首,公开放在市上,出钱查询,都不知他是谁。

于是韩国人就出告示悬赏,有能够说出杀国相侠累的人,赏给他千金。

但好久以后,仍然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后,就知道是弟弟,前去寻找弟弟尸首,发现他毁容后,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说:“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这整个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

聂荌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广陵散》就是根据这个历史典故进行艺术化加工,歌颂悲壮义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陵琴派的历史发展及艺术特征摘要广陵琴派是我国古琴艺术当中的一个长兴主流流派。

它是在清康熙年间在扬州起源, 创始人是扬州著名的古琴演奏传承和创新人,徐常遇。

广陵琴派因为起源于扬州而得名,因为扬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称作“广被丘陵”, 秦朝的时后第一次设立了广陵县,所以这一古琴的门派就借着创始发源地的名字,叫了广陵。

从琴派名字由来不难看出该琴派的历史悠久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这一琴派历经了三百多年,目前已经传了十二代,而且这一历史悠久的古琴流派传承直到今天仍是我国琴坛的一门主流大流派。

这篇论文主要从广陵琴派的历史发展和艺术特征两方面入手,粗浅的对这一长兴不衰的琴派进行分析。

其中,我把艺术特征分为了音乐和演奏技法上的特征两部分,我认为这个琴派最能区别于其他琴派的特点体现在它自己历史悠久中一点点传承和不断修正的琴学主张,以及该琴派在演奏技法上的两个层面。

音乐特点中,首先我分析和整理了两大主要琴谱的特点,其次广陵琴派主要是追求对比中的统一,以意为先,并且极其重视融入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在演奏技法方面,广陵琴派的特点表现在非常的注重讲求内在自,同时十分的重视手法,也在强调右手的同时强调左右手并重的演奏方式。

关键词广陵琴派起源扬州特征演奏技法一.广陵琴派的历史发展1.广陵琴派发源之人文地理作为古琴一大流派的广陵琴派,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在扬州创立和起源的,是由扬州的琴人徐常遇(字二勋 ,号五山老人)来进行最初的创立的。

扬州的古琴活动从自唐朝和宋朝开始就一直盛行,并且这股盛行的劲头经久不息,其中最为热烈的时候当属清朝,如果说广陵琴派有一个黄金时代的话,那么清朝必定当仁不让。

清朝早期,父亲徐常遇和儿子徐祺成为了扬州琴家的典型,风格和演绎技法也以这俩人为准。

他们不光是操琴技艺精湛,同时还创作了很多的琴谱,这些琴谱当中,能一直被传承到现在并被我们所熟知的有徐常遇的《澄鉴堂琴谱》,徐祺父子的《五知斋琴谱》,吴灴的《自选堂琴谱》,秦维翰的《蕉庵琴谱》和僧空尘的《枯木弹琴谱》等。

扬州的地理环境是广陵琴派形成风格和自成一派的重要基础,扬州在春秋时期就被称为“广被丘陵”,那时候虽然有着这样一个称呼,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官方的公文将它称为广陵。

直到秦朝的时候,扬州被设立为广陵县,人们通常就叫它广陵,与此同时这一发源于此的琴派也就取名叫做广陵琴派。

历史上的扬州,在近代之前是一个以漕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区域。

占尽天时地利的交通地理位置,就决定了扬州在那个时候必定是十分的发达和繁荣的,也使得扬州盐商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推动了他们对于文化的关注投资和转变。

也恰恰是在这些已经有财富积累的盐商们对扬州的文化交流发面的推动和关注下,扬州的书院被建造起来,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扬州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这本身就是优良的文化传统。

由于它的位置是在运河的南与北的交叉点上,而且还是苏北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所以它的经济是非常发达的,商业上也十分的先进,文艺方面更是属于百家争鸣但百花齐放的热闹状态,因此当时的扬州是周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扬州的琴人们就自然的能接收到来自南北各处的不同琴艺,其后经过长期的琢磨和融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和修改,新的属于扬州的琴学流派就应运而生。

也恰恰是由于扬州这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构成的条件,加上十分积极的文化交流和接受融合的文化氛围,广陵古琴在这一时期在风格和技法上更好的四方兼容。

自创立起,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的琴派,历经三百多年,有十二代传人,一直到现在依然是我国琴坛上的一支经久不息的大古琴流派之一。

2.广陵琴派的形成和发展广陵琴派在古琴的发展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带动了古琴的高速发展。

古琴的文化历史悠远,同时又拥有各种不尽相同的流派,根据权威统计,只在江苏区域就有金陵派、虞山派、梅庵派、广陵派等非常多的流派,他们不尽相同,却都流传甚广。

以现在为起点向前数两百年,这两百年里大多数的古老的古琴流派都渐渐淹没或者发展和传承极其艰难,但是广陵琴派不同,他在经历了并不平坦的发展之路后继续以不灭之势薪火相传。

广陵琴派创始者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

徐常遇编写了《澄鉴堂琴谱》,他的两个儿子徐新和徐祺不负众望的继承了创始人的才情,两人都琴艺水准十分高超,在当时被冠以“江南两徐”的盛誉。

徐祺当时算是行万里路,走遍了祖国的各个地区,随后自己摸索和整理了虞山派、金陵派、吴派、蜀派的各种曲目,编写了《五知斋琴谱》。

徐常遇的孙子叫做徐锦堂,徐锦堂的学生吴灴广又借鉴了各家的流派和传承曲谱,整理和撰写了《自选堂琴谱》。

在此之后,广陵派传人秦维瀚、释空尘分别编辑了《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

广陵派从建立之后,就不停的有家喻户晓的琴家涌现,因此这一琴派的谱集一直影响到今天。

1932年,广陵琴派几名德高望重同时也家喻户晓的琴家,孙绍陶、张子谦、刘绍椿、胡滋甫等人正式创建了广陵琴社。

广陵琴派自从成立琴社后,一直严格坚定的守住自己本派别的不同之处,把清雅、淡然、幽静、洒脱看成是本派别的琴曲的审美标准与条件,又很着重内容和情绪的渲染,在节奏多是起伏变化较大,在指法上又是灵活和复杂多变的。

总的来说广陵派既吸纳了其他派别清雅悠然的意境表达,同时又自取创新,最大程度的挥洒琴者的心绪,在着意发挥松活潇洒的同时,在奔放豪爽中蕴含节制凝蓄,在活泼潇洒中寓有恬静幽逸的神韵,从而形成了恬逸洒脱的独特风格。

3.广陵琴派的发展现状广陵琴派的创始人徐常遇自始至终都提倡古曲应该是“没有不尽之处”的,也就是说,在他的眼里,古曲的琴谱是只能删减却不能添加的,那么为了更好的证明他自己的观点,他这样打比方“如删得不好,最多如古玩字书虽有破损,其未损处未必减色,如果增得不好,就象清水加进了污浊,就再也无法还其本色了”。

甚至强调“既是加得极佳,也总非古人所有”。

徐常遇这种对传统琴曲过于谨慎的态度,实际上是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创造的,而后世广陵琴人们加工和发展传统琴曲的做法恰恰是对这种保守思想的否定。

徐常遇的一辈子都在与琴相伴,他的学生也是非常多的。

因此广陵琴派的传承人其实数量不少,虽不能说是桃李满天下,但每个地区和民族都会有它的传承和推广。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广陵琴派时,除了专业人士以外还是鲜有人知,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自认为看不到古琴在现在科技时代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古琴并不看好,又或者认为古琴艺术实在太过于高雅而高攀不起,然后产生了而敬而远之的心理,从而出现了古琴艺术很难在现代社会得到认可和被推广的局面,所以就更不用说某一个琴派的传承和发展了。

我认为在广陵古琴的推广、传播和传承的必要性宣讲上的力度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我认为古琴作为中国历史上渊源久远且持续传承的一种乐器代表,在世界历史认识的层次上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实力,而且广陵琴派融合了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等思想,是十分值得我们去弘扬和大力发展的。

二.广陵琴派的音乐艺术特征1.广陵琴派琴谱广陵派的琴谱,现在还流传在我们生活中的有徐常遇《澄鉴堂琴谱》、徐琪《五知斋琴谱》、吴灯《自远堂琴谱》、秦维翰《蕉奄琴谱》、空尘《枯木禅琴谱》等五大琴谱。

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樵歌》、《渔歌》、《墨子悲丝》和《佩兰》等四大名曲。

同时,脍炙人口,提出来会让人觉得听说过的有《龙翔操》、《梅花三弄》、《山居吟》、《梧叶舞秋风》、《离骚》等等。

《澄鉴堂琴谱》事清朝早期徐常遇和他的儿子编写的,后来在他儿子的整理和修改之下被出成书籍,这本曲谱的书籍流传到现在已经是第三百多年了,是广陵琴派从创始到现在为止被发现和传承的最早的记载琴谱的书籍,同时是广陵琴派五大琴谱中最有影响力的琴谱之一。

单凭这一琴谱就既给广陵琴派的曲目风格打下基础,又给广陵琴派日后在古琴所有流派中,中流砥柱的地位的确立和影响力的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知斋琴谱》也是广陵派的重要琴谱,它是一本专门收录汉族琴曲的谱集。

清代的周鲁封根据徐祺编写整理的谱集进行借鉴吸纳和整改,从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编写而成。

《五知斋琴谱》一共包含八卷,这八卷中收录的三十三瘦曲谱基本都注明了来源,并且关于如何去进行弹奏的指法可以说是记录和讲解的非常的详细,并且在注解中还加入了他本人对原曲做出了哪些改编和他对这个曲谱的评价等等。

另外这本曲谱的后记也是十分与众不同的,在后记当中读者能够了解作者对作品与众不同的解读。

广陵派后期刊印的《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也基本上都有在这里借鉴的成分。

《五知斋琴谱》的诞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其对琴谱指法清楚的描写、清楚详细的醒语及解题、后记等,还有对部分琴曲再创作的成功,都是《五知斋琴谱》名留后世的原因。

2.对立统一的和谐之美广陵琴派的对立统一是它比较独特一种音乐特征,它在推崇我们传统的阴阳两级思想的同时,强调在对比里要有多样性,在对比里要有感染力,同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髓的中和原则,强调对立统一中的调和协调的特征。

这种主张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表现是在广陵琴派的音乐对“起伏”的认识上。

广陵琴派认为,“起伏”并不仅仅是非常简单的韵律体现的要素,它更多的是一种基本的原则。

它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在乐曲的绝大多数的表现形式里,比如说速度的快慢、强度的大小、音律上的缓和急、力度上的刚和柔、还有虚和实,巧和拙等,这些都属于我所说的对立统一的范畴。

所以在广陵琴派的正规音乐古曲里,这种“起伏”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每一种细微的表现手法里,而且得到了非常频繁的采用和改编,以每一个简简单单的小句子为单位的细微的结构之中最为甚。

所以广陵琴派的听众总是能够感觉到乐曲中强烈的对比和波动非常明显的起伏很强烈的情感变化。

3.音乐表现以意为先以意为先的琴学主张,体现了广陵琴派对中国艺术传统精神的继承。

在整体对这种“意”的运用和探寻之中,广陵琴派格外的在意他们口中的“意”在整个音乐里的决定性奠定地位。

所以,关于“意”的一切都会被看做是极其重要的音乐部分,而把这种“意”投放到具体的乐谱里的时候“曲意深远”、“意犹未尽”就已经是广陵琴派乐曲特种中相当重要的艺术特征。

比如说,在乐曲具体节拍的处理上,广陵琴派不会用节拍来限制自己,而是会从整体的作者的心绪意境出发,虽然显得肆意,但却多了随性自然,所以他们很经常在乐句中使用2/4、3/8、4/4、5/8等不同单位拍子的组合。

这些都是“以意为先”的音乐表现,也是广陵琴派对琴学追求的体现。

4.讲求“声韵”另一大特征就是讲求“声韵”。

所谓的声韵的特征其实就是指比较在意音乐的情感表现的细节上的刻画。

这是广陵派的又一个别致的主张。

广陵派的琴曲,绝大部分会包含着“声韵并存”,“刻画人微”的象征性表现,其中更是以“韵”的细节处理为甚。

这里的“并存”、“人微”其实已经是侧面烘托和更加凸显出广陵琴派的追求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