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章第3节酸和碱的反应 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单位设计者

完成导学案作业。

《酸和碱的反应》说课稿

《酸和碱的反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酸碱盐》的第三节“酸与碱的反应”。我将从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流程、教法学法与评价五个方面来阐述该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认识中和反应,了解酸碱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酸与碱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和反应培养尊重事实的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健康的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难点是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实质。 二、说学情 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但是认识还比较肤浅,可以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九年级学生也有差不多一年的化学学习时间,积累了一定的化学科学习方法,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知道怎样比较科学、安全的去完成简单的探究活动,对化学探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培养。

《酸和碱的反应》围绕中和反应展开,包括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两部分。本课题既是第八单元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点之一。 教材第一部分通过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再加入盐酸,红色消失的活动探究,从而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而得出中和反应及盐的基本知识。 各位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酸和碱的反应为什么一定要酚酞来插足呢?几年的农村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告诉我,尽管学生有一定的酸碱知识储备,但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学时,一开始就想到酸碱指示剂——酚酞,是很困难的。 我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理:提供多种常见酸和碱,让学生简单分类后,再自主选择酸碱搭配,进行多组实验探究。第一轮活动探究,得出一些组别有明显现象,说明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一些组别无明显现象,它们是否也发生了化学变化呢?这样矛盾出来了,冲突产生了,学生自己给自己指明了继续探究的方向。我激励学生再猜想、再设计、再探究。探究活动下来同学们很顺利的得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课堂上同学们那种愉悦、自信、成就感溢于言表,让我感动。 我对教材中“中和反应的实质”解释是通过课件播放Flash动画呈现的,我变静为动,让学生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教材的第二部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是从改变土壤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用于医疗三个方面依次展开。我则从课堂导入情景“胃疼病人看医生”这一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娓娓道来。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酸和碱的反应优质教案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一、说教材 1、课标对本节课要求:能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从物质类别的视角,依据中和反应,初步预测酸和碱的组成,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本节把酸和碱的反应独立出来,专门介绍酸和碱的组成、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应用,复分解反应,起了揭示酸碱组成成分,对酸、碱性质、用途、检验和反应类型归纳总结,领会反应本质原因的作用,是全章学习的重点。同时,本节还将酸雨的形成和防治,中和反应在废水处理和在农业生产与医疗中的应用融合进来,扩展了学生联系环境、生态、生活、生产的视野,体现了化学服务与社会的理念。 二、说学情 本节课面对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对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学式、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有一定了解,但对这些反应的类型,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其反应实质并不清楚,再加上设计实验验证中和反应,从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较为抽象,化学反应较多,学生在理解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存在困难。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酸、碱的组成,知道酸和碱在溶液中生成了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2、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本质,联系前两节所学,系统归纳酸碱的化学相似性。 3、明确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的反应类型。 4、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酸、碱化学相似性的归纳 难点:酸、碱具有化学相似性原因的理解;设计中和反应实验方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五、教学方法 阅读——实验——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归纳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常见的酸:“三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都能在水中解离出H+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 →都能在水中解离出OH-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酸和碱的反应 教案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钠、铁等金属与水、酸的反应。 2、掌握金属铝与碱的反应。 【知识导学】 一、金属与酸、水的反应 1、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前面的金属单质能与盐酸、稀硫酸等发生置换反应,写出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g+2H+H 2↑+Mg2+ 。 2、钠与水反应时,从试剂瓶中取出钠所用仪器是镊子,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水中加有2滴酚酞),观察到的现象有:钠浮在水面与水反应,钠熔化成小球并在水面上四处移动;溶液变成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 2O2NaOH+H2↑。由此实验可知,当金属钠起火燃烧时,不能用水扑灭,必须用干燥的沙土扑灭。 3、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钠、钾、钙中活泼性最弱的是钠,由此可以判断,钾、钙能与水反应,试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2H 2O2KOH+H2↑或 Ca+2H 2O Ca(OH)2+H2↑。已知铝能与水蒸气在加热时发生置换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3H2O(g)Al2O3+3H2。 4、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Fe3O4+4H2,此反应中还原产物是H2。 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1、将两小块铝片分别置于盛有盐酸、NaOH溶液的A、B两支试管中,产生的现象是固体溶解且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将两根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有蓝色火焰产生,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 2O2NaAlO2+3H2↑。 2、酸、碱、盐等可直接侵蚀铝的保护膜,因此铝质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 3、将一小块铝片与一小粒钠同时放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能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有钠、铝,若反应后固体全部消失,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NaAlO2,可能有NaOH。 【知识运用】 1、能证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答案:钠浮在水面上。 2、能证明钠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答案:反应后滴有酚酞的溶液变红色。 3、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滤纸擦净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这是为什么?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的反应》是科粤版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它是酸碱盐知识的重要纽带,将其专门列为一节,说明酸和碱反应的重要性。酸和碱反应生成了盐,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在第一章学生就接触到了: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然而对于如何能够用明显现象观察到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因都充满了好奇,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通过自己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碱中和反应,并会写化学方程式。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能够进行的方法,从而认识酸和碱之间能够发生中和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实质、定义和应用。 2.教学难点:从离子的角度认识中和反应。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NaOH溶液,稀盐酸,稀H 2SO 4, 澄清石灰水,无色酚 酞,紫色石蕊,试管。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判断出反应是否发生的是( ) A.锌与稀盐酸 B.烧碱溶液与稀硫酸 C.氧化铁与稀硫酸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6. 3酸和碱的反应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对酸、碱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这两类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本节课探究酸、碱之间的反应,是对酸、碱性质的进一步认识。另外,酸、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初步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初步掌握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技能,能完成简单的中和 反应实验。 3.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 否发生的方法。 2.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 程。 3.通过对中和反应应用的学习,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产和 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对中和反应的判断和应用,对复分解反应的判断。难点:对中和反应实质的认识。 探究点一探究中和反应 [情景展示] 一、观察实验: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混合。 二、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探究]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我们又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探究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方法:可借助酸碱指示剂,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在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要边滴加边搅拌,至红色刚好褪去为止,否则容易使盐酸过量。 判断某个反应是否为中和反应,关键是看反应物是否为酸和碱,而不是仅看生成物是否为盐和水。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酸、碱的通性 项目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与指示剂作用 紫色 石蕊 使紫色石蕊溶液________ 使紫色石蕊溶液________ 无色 酚酞 无色酚酞溶液__________ 使无色酚酞溶液________酸碱相互反应酸+碱―→________+________ 与氧化物反应 酸+________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 碱+________氧化物―→ __________+__________与盐反应酸+盐―→______+______ 碱+盐―→______+______ 与较活泼金属反应 酸+较活泼金属―→ 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探究] 酸类物质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类物质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与较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 [继续探究] 碱类物质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类物质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第八章8.3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课题8.3酸和碱的反应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四中学贾有福 【教材分析】 1.内容概述:<<酸和碱的反应>>是科粤版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第三节的内容。 2.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规定为:(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2)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地位作用: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和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如何鉴别酸或碱,学生已经熟悉,而且对酸、碱的有关物理、化学性质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密切关系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没有思考过,需要教师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酸碱溶液的导电性以及酸碱的特征; (2)初步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3)初步掌握进行中和反应的化学实验技能,能完成简单的中和反应实验; (4)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电性实验分析总结酸碱溶液的特征; 2.通过由酸和碱反应的实验现象得出中和反应特点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化学知识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及对反应实质的理解;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中和反应的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准备】 1.配套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 2.实验仪器、药品按探究小组准备:胶头滴管、试管、小烧杯、5%稀盐酸、5%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

化学初三科粤版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化学初三科粤版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重要的“三酸”,了解浓硫酸的特性。 2.学习稀酸的化学性质。 3.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4.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5.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酸和碱的有关性质说明有关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进展善于合作,勤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酸,以及常见酸的物理性质,把握浓硫酸的特性,及稀释。 2.把握稀硫酸、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了解氯离子的特性及鉴别法。 3.认识碱,把握氢氧化钙的制取方法以及氢氧化钠的特性,把握常见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稀酸的化学性质。 2.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课前预备 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蔗糖、肉皮、镁、铝、锌、铁、稀盐酸、生锈的铁钉、稀硫酸、硝酸银、试管、点滴板、固体氢氧化钠、鸡腿肉、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水槽、玻璃棒、烧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在实验室能够借助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但是,你明白实验室常用的酸和碱分别是哪些物质?你能写出化学式吗?从它们的化学式中,能够看出有哪些相同的地点?它们都具有如何样的化学性质? 新课学习 师:在我们学习制二氧化碳和氢气时,曾经分别使用过稀硫酸和稀盐酸,它们差不多上由浓溶液稀释而成的。我们实验室中,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三种常见的重要的酸,课本上称为“三酸”。它们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请同学们一起观看桌面上这三种酸,然后阅读课本227页的内容,写出它们要紧成分的化学式,并找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生:回答盐酸、硫酸和硝酸要紧成分的化学式、物理性质和用途。 板书:8.2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1.“三酸”:盐酸HCl 硫酸H2SO4 硝酸HNO3 师:在初中时期,我们做实验经常用到盐酸和硫酸,因此我们现在重点学习盐酸和硫酸。今天我们第一一起来探究浓硫酸的性质。 师:硫酸是一种重要化工原料,用于工业生产比较多,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小心。请大伙儿注意观看下列的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8-5】 (1)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放于表面皿中的纸上写字,观看变化。 (2)在表面皿上放置一小块肉皮,往肉皮上滴一些浓硫酸。 (3)取20g蔗糖放入小烧杯中,加少量水使它润湿后,注入10ml浓硫酸,搅拌,观看现象。 师:大伙儿观看到什么现象呢?这说明浓硫酸有什么性质? 生:纸张变黑、肉皮变黑、蔗糖也逐步变黑同时体积增大了。

化学九年级科粤版 8.3 酸和碱的反应中和反应教案

8.3酸和碱的反应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设计方案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证据意识及实际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共享方案,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评价的能力。 3、通过学生总结盐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化学活动探究性,培养勇于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2、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体会化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知道了常见酸、碱的性质;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及简单设计实验的能力。 2、学生知识发展空间 进一步培养设计实验方案和评价方案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验设计;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实质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创设情境】手拿一盒斯达舒,与学生回忆有关斯达舒药物的经典广告,引入课题。 【板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活动2【活动】设计实验,动手验证 【组织学生回忆】 1.伴随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改变等现象的典型的化学反应。 2.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如CO 2和H 2 O的反应是借助其他物质——紫色石蕊 试液来帮助判断反应发生。 今天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研讨设计方案,再以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与稀盐酸反应? 提供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锌粒、生锈的铁钉 提供仪器:试管、滴管、烧杯 【提示注意事项】 1.要节约使用药品 2.使用酸碱时要小心,不要滴到衣服或皮肤上 【组织讨论】请利用以上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反应? 【巡视】观看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 【点评】组织小组内交流评价设计方案 【激励式评价】 1.小组默契配合度、参与度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8.3.2 酸和碱的反应 教案

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反响教案 【学习目标】 1、会使用pH试纸定量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讲解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小实验,将可乐中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溶液是酸性的?我们如何确定某无色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哪些方法比拟简单? 二、预习检测: 1.酸碱度:溶液酸性或碱性的程度; pH:溶液的表示方法 2.中性溶液 pH =; 3.酸性溶液 pH ﹤ pH越酸性越强 4.碱性溶液 pH ﹥ pH越碱性越强、 三、新知新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复习:溶液的酸碱性可以用指示剂来鉴别 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通过观察试液颜色的变化,能帮助人们确定溶液的酸碱性,这种方法属于间接观察法。同学们总结一下酸碱指示剂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的特定颜色 [过渡]你一定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同样是酸酸甜甜的桔子,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学生回忆并答复 学会使用酸碱 指示剂区分溶液的 酸碱性。

酸。酸味的强弱程度跟什么因素有关呢?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引导自学] 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与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越多酸性越强,_______越多,______________越强。 2、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最常用______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______之间,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3、可以用来粗略测定溶液的pH。 4、如何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亲自体验一下用pH试纸测出课前你准备的物质的pH. [观看视频]测定溶液的pH [认识常见物品的PH] 血浆 唾液 胃液 乳汁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填写 空格。 完成相关内容用数轴表示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测定生活中比拟熟悉的物 质. 学生就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或疑问进展交流探讨。 1.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 2.试纸不可接触试管口、瓶 口、导管口等。 3.测定溶液的pH时,试纸 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因为润 湿试纸相当于稀释被检验的溶 液,这会导致测量不准确。 4.取出试纸后,应将盛放试 纸的容器盖严,以免被实验室的 一些气体沾污 学生观看,在生活中如何 应用 仔细阅读课文,答复以下问 题,记忆人体血液等的正常至范 围,认识到几种作物可以再弱酸 性的土壤中生长。 师生共同完成 学会用试纸测定溶 液酸碱性方法。并让 学生认识到,从观察 到现象到得出结论, 是一个间接观察的 过程。 亲自体验酸碱 性强弱的区别 从微观粒子H+ 和OH-的角度去认识 溶液呈酸性或碱性 的原因。 培养自学学生 的归纳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 把理论应用于

科粤化学九年级下册8.3酸和碱的反应

8.3酸和碱的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和碱的组成,知道酸在水中都能解离出H+和酸根离子,碱在水中都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OH-。 (2)掌握酸的通性和碱的通性。 (3)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实质。 (4)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及交流、汇报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和反应。 (2)酸的通性、碱的通性的归纳。 【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中和反应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37~23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酸和碱的组成:酸溶液中阳离子都是氢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碱溶液中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阳离子为金属离子。 2.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3.中和反应的实质: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的过程。 【教师点拨】 1.铵根离子(NH+4)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也属于碱。 2.很多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可通过指示剂或其他方法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如难溶性的碱和酸反应,难溶性的碱会溶解;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可产生沉淀等。

【跟进训练】 下列物质中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是(C) A.铁锈B.大理石 C.氢氧化钠D.锌粒 知识点二酸和碱的通性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3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1.酸和碱分别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酸溶液中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溶液中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2.碱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时两种反应物均要能溶于水。 【跟进训练】 下列观点错误的是(D) A.较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最后变成白色粉末状的物质 B.酸能解离出氢离子,这是酸的通性之一 C.盛装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应该用橡皮塞 D.区分食盐水和稀盐酸时,可用无色酚酞溶液 知识点三复分解反应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39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2.复分解反应的通式:AB+CD→AD+CB。 3.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 8.3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_1

把握物质的分类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本课主要复习了物质的分类和酸、碱、盐、氧化物等基本概念,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条件有进一步的理解,也为酸、碱、盐系统化的复习打下基础。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酸、碱、盐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对物质分类和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条件的初步知识。但由于本章涉及的化学反应多,学生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进行时,经常出错。同时,由于本章内容多,而且复杂,学生对知识点的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对酸、碱、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理解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对重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能正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对物质的分类有进一步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尝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创造情景活动,鼓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复习、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也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使之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CAI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 (引入)酸、碱、盐知识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多、千头万绪,下面以“三表、一条件”为线索进行粗线条的整理。 『板书』一、三表: 1、物质分类表: (引发思考):学习了酸、碱、盐知识,你对物质的分类一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面先让我们比一比: 【小组活动1】: 请用下列元素组成物质,并进行分类,看哪一组分类最清晰!(用大括号表示各类别的关系) Na . Cu . C . O . H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出小组作品,边点评边复习酸、碱、盐等概念,并评选最佳小组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引入下文):猜猜第二张表是什么表?根据它能判断两种置换反应能否发生,这是什么表? 『板书』2、金属活动顺序表: (学生活动)集体背诵金属活动顺序表,然后投影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提出任务):谁知道前三种金属有什么特殊性?这个表能判断哪两种置换反应的发生?怎样判断?

兴文县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8.3酸和碱的反应教案新版粤教版0

8.3 酸和碱的反应

学习资料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 构成的奥秘考点汇总含解析新 版新人教版 班级:科目:

物质构成的奥秘 定义 性质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带正电) 物原原子(不显电性)中子(不带电) 质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构结排布规律 成构结构示意图含义 的金属原子 奥非金属原子 秘离定义稀有气体原子 子分类 书写 相对定义 原子公式 质量理解 定义 分布 元素符号书写以及原则 符号意义 元素结构 规律 【知识梳理】 一、分子 1、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

种分子性质不同。 3、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典例1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 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10mL H2O与10mL 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 H2O与10mL 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典例2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 【答案】D 【解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正确. 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错误; 故选D。 二、原子结构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酸与碱的反应》教案

《8.3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在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和碱的部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要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学生此时对化学实验的现象比较新奇,产生了学习兴趣,但不能从教学内容的本质上了解反应的内涵,对知识体系也仅仅知道一些浅层的内容,所以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并不复杂,但具体到中和反应的实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时,可以增加视频实验加强理解。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酸、碱的组成,知道酸和碱在溶液中各自生成了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2.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3.初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4.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展示中和反应实质的微观图片,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联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酸和碱是否反应”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在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发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中和反应,酸、碱化学性质的归纳。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四、教学准备、药品及仪器: 教学设备(计算机等多媒体)、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稀硫酸、稀盐酸、石蕊、酚酞试剂、硫酸铜、试管、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见下表)

六、板书设计: 8.3酸和碱的反应 一、酸、碱各自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

二、中和反应: HCl+NaOH =NaCl +H2O 三、中和反应的应用: 七、作业布置: 八、教学反思: 联系先前学习过的酸、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应,使指示剂变色的知识,暗示、鼓励学生想办法证明NaOH和HCl这个反应的确发生了。最后让学生完成该实验设计,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出该反应的现象和特点,能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与“双基”紧密结合,既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目标,又兼顾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 8.3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_8

课题2 酸和碱的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在课程标准中,中和反应体现在两个一级主题里,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又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中复分解反应的典型反应,学习本节内容能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并懂得如何判断酸和碱是否发生了反应。 2、知道盐的水溶液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3、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应用的实例(改良酸性土壤、处理硫酸厂废水、治疗 胃酸过多等),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其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 团结协作的能力。 3、通过电子白板的使用,让学生感受溶液中中和反应的本质是离子在反应,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到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帮助理解化学微观本质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 责任感。 (三)教学的重、难点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酸与碱的反应》教案

酸和碱的反应 【教学重点】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化学中的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投影]请观看一段张丰毅所做《斯达舒》的广告视频后,阅读《斯达舒》的说明书。思考《斯达舒》能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是什么?独立思考后自由回答。 [成分]本品每粒含氢氧化铝140毫克、维生素U(碘甲基蛋氨酸)50毫克,颠茄提取物10毫克。辅料为淀粉。 [适应症]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烧灼感、胃痛及慢性胃炎。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在“诱思探究”课堂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创设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来,从中生发现问题,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简要实录] 学生在认真阅读了《斯达舒》的说明书后,积极动脑思索,一些学生思维活跃,脱口而出:是其主要成分Al(OH)3与胃酸即盐酸发生了反应,消耗了胃中过多的酸,从而消除病痛。一些学生疑窦顿生,Al(OH)3是碱,碱也能和酸发生反应?) 二、探索感知,理解实质 (一)回顾旧知,设计实验 [投影]化学反应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学生观察教师用试管演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实验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1.请同学们回顾学过的酸和碱的内容,思考交流酸和碱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2.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能否判断二者发生了反应?怎样才能使二者有反应明显现象?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设计意图]使学生形成再一次认知冲突,从而为进一步寻找混合无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产生反应的依据做铺垫。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简要实录]对已知的内容学生表现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并相互启发,教师适时点拨,给予鼓励。 李倩同学:酸和碱都能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使其变色,也都能与某些盐反应。 张彦锋同学:我知道了,我们可以借助酸碱指示剂颜色的改变来判断二者反应的发生,也能借助溶液酸碱度的改变来判断。 孙培英同学:NaOH溶液是碱性的,滴加几滴酚酞试液会变红色,再滴加盐酸,如果红色会变为无色,就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刘少华同学:NaOH溶液是碱性的,用pH试纸测定其pH>7,加入一定量的盐酸溶液后, pH 值变小,小于7,就可证明两种溶液发生了反应。 许美娟同学:也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将其滴入NaOH溶液中会变蓝,再滴加盐酸时又变红。 刘旗旗同学:我不赞同许美娟的方案,因为紫色石蕊试液由蓝变紫再变红,现象不太明显。)(二)分组实验、探究规律 [投影]认真阅读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1][实验2]的内容,根据课本给出的实验步骤,选择所给[实验器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边做边思考[实验1][实验2]中的问题,并选出代表回答。 【实验器材】 烧杯、胶头滴管、温度计、玻璃棒、试管 药品: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 实验步骤: [实验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的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实验2]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另取一根胶头滴管,向试管中加入一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