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病“肺肾同治”

合集下载

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

水肿病从肺脾肾辨治
刘健
【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 笔者从肺、脾、肾辨证治疗水肿,获得良效,现择三则案介绍如下.rn1肺水案:陈×,女,14岁.2000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发热,眼睑水肿3天,伴双下肢水肿1天.该患者3天前发热恶寒,时有咳嗽,晨起眼睑水肿,自服抗感冒药治疗无好转.于昨天出现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尿少,全身乏力,肢节酸痛,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尿检:红细胞3~5个,白细胞8~10个,蛋白质(一).
【总页数】1页(P47)
【作者】刘健
【作者单位】乐清市人民医院,浙江,32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从肺脾肾虚辨治儿童慢性鼻窦炎 [J], 毛玉燕
2.水肿病从肺脾肾论治的再认识 [J], 杨海燕
3.肺脾肾相关辨治硬皮病 [J], 邓铁涛
4.宋立群教授从肺脾肾辨治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经验浅析 [J], 李灼;贠捷;宋业旭;刘志奇;宋立群
5.从肺脾肾辨治梅核气体会 [J], 刘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肿的证治思路(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水肿的证治思路(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与心的关系:水肿虽其本在肾,相火是水液蒸腾气化的根本,但相 火的重要来源是君火。君火不能转化为相火出现临床所谓的“阴虚 水肿”——猪苓汤
与肝的关系:肝的疏泄失常与水肿发病关系亦非常密切。
肝属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其中三焦是人体水液代谢及元气升降出 入的道路。
肝与肾——一疏泄一固摄——阴阳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水肿的证治思路
4、从六经论治
4.6从厥阴论治
水肿病久气血皆虚,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肝又藏血,血虚寒厥则见手足 厥逆,腰冷痛,脉微欲绝,当即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 减,若内有久寒则合吴茱萸生姜加减;
水肿日久,水湿内停,气机不利,血虚不畅而致瘀血内生,治则应以补血 生新为基础佐以化瘀行水,方选当归芍药散加减;迁延时长瘀血阻络,以 桂枝茯苓丸加减。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水肿的证治思路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水肿的证治思路
1、概述
《素问•奇病论》有肾风的名称;《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 里有风、皮、正、石四水及心、肝、肺、脾、肾五水的名称。此外还有“ 血分”“水分”“气分”的不同。 《中医内科学》分阴水、阳水,从肺、脾、肾入手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风寒在表,兼有里热,症见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眼睑浮肿或面部浮肿, 脉浮紧,体质强壮——大青汤加减。
邪入太阳之腑,膀胱气化失司,饮不上输,影响脾气散精于肺,水逆于中土而不 散,终致水动不化,当以温阳化气为法,五苓散加减。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水肿的证治思路
4、从六经论治
4.2从少阳论治
少阳为枢机,临床伴水肿不盛,往来寒热,喜呕,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 脉弦等,治以小柴胡汤加减;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为主症。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1]、《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2]及《肾脏病学》[3]。

(1)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浮肿、高脂血症),可伴少量镜下血尿;(2)部分病人伴高血压;(3)肾活检病理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4)血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阳性;(5)排除继发因素。

(二)证候诊断参考《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 (试行方案) 》[4]、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本虚证:(1)气阴两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面色少华或面色晦暗,倦怠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午后潮热。

舌红或淡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或细数。

(2)肺脾气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神疲懒言,纳少、腹胀,易感冒,自汗,大便溏。

舌淡红,舌体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少,尿中泡沫增多,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甚则出现胸腹水,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性功能低下或月经失调。

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4)肝肾阴虚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目睛干涩,眩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大便偏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

2.标实证:(1)瘀血内阻证:周身水肿,或眼睑、足跗浮肿,尿中泡沫增多,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见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体麻木。

舌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瘀滞,脉细涩或涩。

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故瘀血内阻的病机贯穿疾病全程,与其他证候同时存在。

水肿病辨治及临床思考

水肿病辨治及临床思考

水肿病辨治及临床思考发布时间:2022-05-05T07:26:03.89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4期作者:叶钊[导读] 中医经典是继承与发展中医学的基石,学习经典是完整把握中医学理论、建立中医思维、提高临证能力的有效途径叶钊黄石市中医医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中医经典是继承与发展中医学的基石,学习经典是完整把握中医学理论、建立中医思维、提高临证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主要阐述学习《伤寒论》之后有关水肿病辨治的临床思考,并联系现代肾脏病学和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以期从仲景辨治水肿病中汲取思路。

【关键词】水肿;伤寒论;六经辨治;肾脏病1.水肿病的源流及病名分类水肿是临床诊疗中常见的临床症状,西医学分为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内分泌源性水肿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水肿,在肾病导致的水肿中,又分为肾炎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1, 2]。

中医治疗水肿病有悠久的历史,水肿是后世称谓,这一病名首见于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在此之前,水肿病见于医家对“水”、“水气”、“水病”、“肾风”、“风水”等疾病的论述当中,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根据水肿初起的位置及病势特点将水肿划分为阳水与阴水。

张仲景所处的时代尚无水肿病这一称谓,但是《伤寒论》在水肿病的分类、因机证治、处方用药上已进行较为全面的六经阐述。

在《内经》载水病的基础上,张仲景根据内外表里上下的不同,张仲景将水肿划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或按五脏划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或按气血划分为气分、水分和血分[3]。

2.病因病机从仲景对水肿的病名分类可以看出,命名或以突出外感邪气,或以强调疾病的病位,或以突出水肿的阶段性特点,在外感邪气中,尤其注重风邪致病。

《伤寒杂病论》云:“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

毒邪首犯肌肤,久则病及于肾”风邪从太阳经而入,由外入内引致肾病,临床中肾脏病患者多因卫表不固,遭受外邪侵袭诱发、加重病情。

水肿的分证论治及方药

水肿的分证论治及方药

水肿的分证论治及方药水肿的分证论治及方药是中西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阳水·风水泛滥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中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

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水消肿。

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论治。

·湿毒浸淫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水湿浸渍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

前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后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厚朴燥湿健脾,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

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湿热壅盛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水肿集』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

『水肿集』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

『水肿集』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经方治疗肾系水肿病的用药规律肾系疾病为难治性疾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

如欲取得理想的疗效,须针对肾系疾病的病种、病因、病机、病情、病位的不同的病理变化,进行辨病与辨证的有效结合。

中医治疗肾病,从古至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总结,已取得较好的疗效。

随着中医药如黄芪、大黄、雷公藤等在治疗肾系疾病中的广泛应用,全球肾脏病界愈来愈多地把目光聚集在中医药这块神奇的领域。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疗效卓著。

深入研究之,对提高中医治疗肾系疾病疗效、探索治疗肾系疾病新思路,不无裨益。

本文兹就《伤寒杂病论》中肾系水肿病的遣方用药进行一些规律性的初探。

经方历经筛选,数千年不衰,不仅具有确切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而且是“医方之祖”和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不仅最能反映中医组方理论之原始面貌,而且具有扎实的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基础,因此,经方集中体现了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对经方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探讨与临床运用上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在实验方法上具有操作可行性,而且在相同工作量的前提下,对其研究可以较其他方剂取得更多的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仲景所创之方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周密性。

所以,经方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方剂配研究的首选之方。

治水肿,当代医学虽然有不少的治疗手段,但对于一些较为顽固的肾病水肿常缺乏良效。

中医药辨证论治不仅有治标之优,更有治本之功。

肾系疾病其主要证候很类似于古代医家所言之阳水范畴,亦即朱丹溪所说之“遍身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

笔者就《伤寒杂病论》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水肿病名方进行了统计,方如下: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共13首方剂。

功效类别统计13张处方共使用药物28味,28味中药在13首方剂中共使用了71味次,每张处方平均用药5.46味,其中补益药6味,占21.43%,是使用味数最多的;其次是解表药占17.86%;利水渗湿药占10.71%;清热泻火药占7.14%;温里药占7.14%;化痰药占7.14%;止咳平喘药占7.14%;平肝抑阳药占3.57%;利尿通淋药占3.57%;收涩药占3.57%;祛风湿药占3.57%。

肾病伴水肿的中医论治体会

肾病伴水肿的中医论治体会

肾病伴水肿的中医论治体会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改变,伴有变态反应性特点的肾脏疾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如浮肿、血尿、少尿或多尿、蛋白尿等,加之近几年来由于糖尿病人群的增多,大部分农村患者健康防范意识不强,各种原因导致的长期高血糖进而引起肾脏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肾病成为近年来肾病高发的一大原因。

上述几种肾病可归结于祖国医学的水肿、关格、癃闭、淋证等多个病证,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为水肿,现将伴浮肿的上述疾病归结于中医学水肿一证来论述治。

水肿病在历代祖国医籍中多有论述,《内经》中称为“水”,按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又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脾水、肾水、肝水等。

《丹溪心法·水肿》将之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此法暗合“察色按脉,先辨阴阳”的临证大纲,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根据多年来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肾炎、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中以浮肿为主证的、记录较完整的50个病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50例患者中肾炎、肾病综合症34例,均为中青年和儿童,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10岁,发病时间从半个月至2年不等。

经西医系统治疗过者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6例,年龄均在50周岁以上。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浮肿、蛋白尿,部分患者分别有腰痛、高血压、少尿或多尿等症状。

对于这50例患者在治疗中按阴阳总纲分为阳水、阴水,具体分为八种不同证型以论治,其中糖尿病患者配合降糖药物或者应用胰岛素,但血糖控制程度不一,最高者在10mmol/L以上,较好者在8mmol/L左右,此文中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均属于阴水范畴。

辩证分型:一:阳水(一)风水泛滥:症状:发病急,全身浮肿,以头面颈部为甚,继而四肢及全身皆肿,伴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恶寒重,咳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肿病的“肺肾同治”
谈到水肿病的治疗,现代临床医学主要关注的是肾病,并主要针
对肾病排泄功能而进行利尿。祖国医学则认为水肿及水液停聚等病
证,在针对肾脏、利尿治疗的同时,还应结合肺脏的调理与治疗,
即进行“肺肾同治”。
一、祖国医学的认识
(一)中医关于肺“通调水道”的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需多脏腑综合调节,主
要通过肺、脾、肾三脏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其中肺的宣发、肃降运
动对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被称为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肺脏实为水液代谢过程的“中转
站”,人体的水液来源于脾,通过脾将津液上输于肺,肺具有通调
水道的作用,宣发将水液向上、向外输布;肃降将水液向内、向下
输布。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
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
并行。”肺的宣发、肃降一方面保持水道的通畅,另一方面调节水
液的代谢。
如若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津液的输布、运
行和排泄,产生各种病理改变。肺失宣散,则水液不能透达皮毛或
腠理闭塞,出现无汗甚至皮肤水肿等证侯。肺失清肃,水液不行、
停聚,会出现水肿,如《医门法律·水肿》所说:“经又以肾本肺
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肺、脾、肾为三纲矣。”肺失清
肃又能聚而生痰,或留于肺、或停留在身体其他部分,出现多种痰
饮之证。如《济生方·痰饮论治》中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
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宣,气道闭塞,水饮停膈。”
同时肺的清肃功能失调,痰湿等阻滞,肺和呼吸道不能保持清洁、
通畅也会影响疏通水道的作用。
(二)临床具体治疗
中医药在临床“肺肾同治”表现在,常常应用肺以利水的方法治
疗水肿、水液停聚等病证,并将这种方法称为“提壶揭盖”法。
1. 水肿
水肿的发生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
利,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传为
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水肿患者根据其病理属性分为
阳水和阴水,其阳水之风水证的表实证和溢饮基本相同。水肿的治
疗原则是发汗、利尿、泻下逐水,在临床中我们遵循原则治疗,同
时配以宣肺、降肺的药物辅助治疗。如阳水的风水相搏证,患者可
出现咳喘等证侯,常用麻黄、杏仁等药物疏风宣肺;湿毒侵淫证,
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和五味消毒饮共同宣肺利水、清热解毒,也常
配合杏仁、桑白皮等宣肺利水;如阴水中的瘀水互结证,患者出现
肺气上逆等证侯时常用葶苈子、泽兰等泻肺逐瘀。
2.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在临床溢饮可常见当汗出不汗出,出现肢体浮肿等临床特征;支饮
咳逆喘息、不能平卧,出现肢体沉重等证侯。痰饮以温化为治疗原
则,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所云:“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在临床治疗中遵循这一原则,同时宣肺降肺等药
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在痰饮病的治疗过程中常用葶苈子、桑
白皮等泻肺气之雍闭而通调水道。葶苈子其力较峻,重在泻肺中之
水气、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桑白皮药性较缓,多用于肺
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两者常相须为用,同时还常配伍苏子、
杏仁等共同泻肺逐饮,平喘利水消肿。
二、现代医学研究
(一)水肿其形成过程
1.链球菌感染
肾小球肾炎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链球菌所引起,风湿性炎症累及
肾脏,引起肾小球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出现水肿等症状。风心病患
者同样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心脏瓣膜发生病变,导致肺部循环阻力
增加,最终出现水肿的症状。
2.肺组织结构、功能异常
多种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尘肺等疾病,反复
发作导致肺功能和结构不可逆的改变,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
血管重构,产生肺动脉高压,肺脏的循环阻力增加,到达晚期会出
现水肿等症状。如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压力增加,
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其
失代偿期会出现右心衰竭,虽为肺脏疾病引发心功能失常,但由于
肺的循环阻力增加,同样导致下肢水肿等症状。同时多种心脏疾病
同样可以导致肺部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引发起喘息和水肿等症状。
(二)临床治疗过程观察
在现代临床医学治疗观察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发现,由于肺循环
阻力增加(如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及心源
性哮喘等)引起水肿的患者。患者出现水肿、咳喘等症状。这种水
肿情况在临床中常应用氨茶碱配合治疗,氨茶碱通常用于解除气管
痉挛、平喘。而我们发现多数患者在喘息症状缓解后,水肿症状也
明显减轻。同时,由肺部感染日久引发肺循环阻力增加而出现的水
肿,针对其感染进行一段时间治疗,患者肺部感染吸收或消失后,
水肿症状也明显减轻。风心病治疗上关键在于预防呼吸道感染,一
旦发病,治疗肺部等呼吸道感染也可减轻全心衰的水肿症状。肾炎
的治疗过程中,同样发现呼吸系统炎症控制后,水肿等其他症状相
继逐渐减轻。
观察发现,在其肺部等呼吸道系统疾病治疗痊愈后,水肿症状也
逐渐减轻,这正是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的“提壶揭盖”治疗原则的具
体体现,同时充分说明水肿病应“肺肾同治”。但由于只是临床观
察总结,并无大样本临床研究支撑,故水肿病“肺肾同治”这一治
疗原则应该被广泛重视,制定研究方法,并吸纳足够样本,多角度
研究,最终得到统一结论,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