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亚健康
亚健康之疲劳状态与中医劳倦

劳倦的病机
• 劳倦与肝 肝藏血,主筋脉,为罢极之本。肝对肢体的运动、肌 肉的舒缩都有着主管的作用。肝血充盈,筋脉得养,肢体 轻便。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紧张压力过大, 忧思郁怒,肝气不舒,则气血不畅,气滞不通,血瘀络阻, 引起劳倦诸症;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则易出现肢体疲劳。 肝藏血,藏魂,肝血不足魂无所依,故见失眠或多梦和早 醒。
《类证治裁· 郁症》所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 继降及血,终乃成劳。”周学海《读医随笔》所谓:“凡 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借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 而不病。” 《济阴纲目》:“主浑身之经络者,肝也; 而肝所以藏血以荣周身之筋,则一身之碎痛,当以肝为 主,…… 其曰治劳倦者,必每因劳倦而浑身痛者也。”
《素问· 风论》:“脾风之状,汗恶风,身体怠堕,四 肢不欲动。”《脾胃论· 脾胃胜衰论》:“形体劳役则脾病, 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 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可见,劳累过度最易 伤脾,所以劳倦的产生与脾脏的损伤有密切的关系。
总之,劳倦与脾、肝、心、肾、肺等五脏均有着紧密 联系。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卷十六· 虚损》云:“凡劳倦 之伤,虽曰在脾,而若此诸劳不同,则凡伤筋伤骨,伤气 伤血,伤精伤神,伤皮毛肌肉,则实兼之五脏矣。”
• 气虚夹瘀型 证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 胸胁剌痛,痛处不移,或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 肝郁脾虚型 证见:神疲乏力,胸胁胀满,喜太息,烦躁易怒,精神抑 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视物 昏花,妇女月经失调,少寐多梦。舌淡苔白或腻,脉细弦 或细涩。
疲劳状态概述
• 疲劳状态是亚健康诸症中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表现,是2l 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一种以长期极度疲 劳为主要表现的多脏器、多系统功能失调的疾病,患者以 20~50岁的中青年居多,且城市白领、尤其是女性占多数。 这个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 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 力中。很多患者因理化检查无明显异常未引起足够重视而 延误治疗。
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2 0 1 3年 1 1 月
No v e mb e r . 2 0 1 3
调理脾 胃治 未病 的理 论研究进展
陈 芳, 陈偶英( 通讯作者 )
长沙 4 1 0 2 0 8 ) ( 湖 南 中 医药 大 学 , 湖南
【 摘 要】 从 理论研 究、 中医古籍 、 临床运 用等 几个方 面入 手 , 对调理脾 胃治未病 的理论研 究进行综述 , 强调 了临床脾 胃病 治 疗 中“ 治未病” 思 想应 用的 必要 性 , 认 为脾 胃学说是 中医理 论体 系的核 心 内容之 一 , 调理脾 胃治未病理论研 究方法 多以探
康 属于未病 中 的“ 先兆 ” 阶段 , 王琦 在《 治未病解 读》 提 出了
调 理脾 胃治疗亚健康 , 说 明了调理脾 胃在未病 先防方面优势
明显 , 她认为 : “ 阴平 阳秘” 则人体处 于一种健康状态 , 若气血
失和, 阴 阳失 调 , 脏 腑功能紊 乱导致 的病症就 属于人 体亚健
的热点 。 1 古代 中医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 究
心君储 精待用之府 也 。 ” 说 明脾 胃与心的关 系非常 密切 ; 李
东垣《 脾 胃论 》 日: “ 脾 胃内伤 , 百病 由生” , 认 为内伤杂病 在
于“ 脾 胃虚 衰 , 元气 不足 ” , 又提 出“ 脾 胃一 虚 , 肺气 先绝 ” 之
中医“ 治未病” 一词 首见于《 黄帝 内经 》 , 它 的“ 未病先 防 、 既病 防变 、 病后 防复” 的核心价值 理论是 中医学 中重要 的预 防思想 。 脾 胃学说是 中医理论体 系的核心 内容之一 , “ 脾 胃内 伤, 百病 由生” “ 留一分 胃气 , 便有一分生机 ” 等论述体 现了脾 胃在“ 治未病” 中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 。 在疾 病医学 向健 康医学 转 变的背景下 , 调理脾 胃治未病 的研究成 为当前 医学界 研究
新加交泰饮治疗失眠性亚健康80例

① 因躯体 性不 适 , 如疼 痛 、 发热 、 瘙痒 等 引起 的失 眠 ;
② 妊 娠或 哺乳 期妇 女 ; 同 时 患有 符 合 现 代 医 学 临 ③ 床诊 断标 准 的其 他 疾病 。
伤 和 阳性 的生化 检查 结 果 , 难 达 到 现代 医学 的疾 很
中医 研 究
21 0 2年 9月 第 2 5卷 第 9期
T M R s S pe e 2 1 o. 5 N . C e.e t mb r 0 2 V 12 o 9
病诊 断 标准 。近 年 来 , 内外 很 多 学 者将 这 种 失 眠 国
M<7 % 。有 效 :5 ≤M < 0 。无 效 : <2 % 。 5 2% 5% M 5
归 为亚 健康 状 态 , 纯西 药 治 疗该 病 效果 欠 佳。 单
2 1 年 3月一 2 l 01 0 1年 1 1月 , 笔者 采 用 新 加 交 泰 饮 治疗 失 眠性 亚健 康 8 0例 , 总结 报道 如下 。
组 别 例 数
8 0
8 0
治 愈 显 效 有 效
8
2
无 效 有 效 率 / %
2 1
5 2
治疗组
对 照组
2 6
1 2
2 5
1 4
7 . 38
3 . 50
参 照 《中 国 精 神 障 碍 分 类 与 诊 断 标 准 》 。 …
① 以失 眠 为 主要 症 状 , 括难 以入 睡 、 眠 不 深 、 包 睡 多 梦早 醒 , 或睡 醒后 不 易 再 睡 , 后 不 适感 , 乏 或 白 醒 疲 天 困倦 ; 对 睡眠 质量 不满 引起 工作 效率 下 降 , ② 心情 烦躁 , 际 困难或 社会 功能 受损 ; 以上 不适 至少 每 交 ③ 周发 生 3次 , 续 约 3个 月 以 上 ; 受 试 者 年 龄 在 持 ④ 1 6 8— 0岁 ; A S积 分在 6分 以上 。 ⑤ I
调身体的核心——营养(阴阳)

调身体的核心——营养(阴阳)记得护士姑娘经常对化疗患者这样说:“垃圾都要食饱肚子,吐了以后都要想办法再吃,绝不能空着肚子。
”能食即生的道理大家都是很懂的。
在住院期间,我鉴于以上的情况,在许多病友面前许下诺言,以后倘若活着出去的话,一定开几间煲汤的店铺,用正确的汤液饮食来帮助肿瘤患者和亚健康人士,这也是我开办养君堂的原因之一。
我先后拜读了古中医的四本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得益匪浅,觉得应该用顺从大自然的思维来考虑天、人、地的密切关系,特别是调治癌症。
古时候,中医养生是没有医院的,它只有走向大自然,天地万物是古中医的大药房,光蹲在小房间里是永远不能把人调治好的,更不用说调理一个人的五脏六腑。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来了一点灵感,简单地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年就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每日参考不同的时辰来吃各类的五行食物,力求达到平衡饮食。
第一节动物为阳植物为阴(食中阴阳)用食来调理人体,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即是用寒之物时须要避开寒冷的气候,用热之物时应该避开炎热的气候,如此类推,这是食疗的大原则。
人以食为天,这是生命延续的必要基础。
面对遭受了重创的身体,如何提高阳气,补好阴液,成了我急不可待的任务。
借鉴了祖先们的经验,参考了其他患者的食谱,又从保留下来的古医书中吸取了无数的营养,受伤的心灵窗口里忽然闪进了一道亮光,豁然开朗的心情如同沐浴到了春天的雨露。
我发现用营养汤液来调理自己,就可以不吃药物,把自己逐渐调理好。
事实上,在出院后的日子里,我一点中西药都没有吃过,这是因为是药三分毒的概念牢牢地钉在了我的脑海中,固若金汤。
古中医对人体的调理,大致分为五个步骤:调食、调眠、调身、调息和调心。
无论你是大病初愈,还是处于亚健康状态,都应该进行五调,这是根本之法。
自古以来,要想身体健康,就必须平时调养。
把一个繁体字“養”字拆开来看,养以食为基础,上王下食,食乃养之王,暗藏之意不可忽视。
亚健康状态机体免疫功能改变与逍遥丸干预的效果

亚健康状态机体免疫功能改变与逍遥丸干预的效果薛银萍;李莲;程琦【摘要】目的:探讨亚健康人群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并分析方剂逍遥丸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就诊并确诊为肝郁脾虚型亚健康患者78例,均将其纳入观察组,予以口服中成药逍遥丸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疲劳评定量表(FA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同时检测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Th17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将其与体检的健康成年人志愿者进行对照.结果:亚健康状态按症状分为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等5种类型,其中月经不调型占比最大;观察组亚健康患者的SAS、FAI评分、Th17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IgG和IgA水平明显上升(P<0.05).结论:逍遥丸大大改善了亚健康人群的免疫能力,并且通过降低外周血Th17水平,逍遥丸可抑制Th17细胞的异常活化,抑制了机体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修复了受损的免疫系统.%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mmune function of sub-healthy people,and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Xiaoyao Pill on immune function.Methods:A total of 78 cases of sub-healthy patients with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pattern who were treated and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ere randomly inclu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and trea-t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Xiaoyao Pill.The 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 ( FAI) and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 SAS )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measured.And the changes of serum levels of immunoglobulin G (IgG),immunoglobulin A (IgA),T Helper 17 (Th17) Cel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detected.They were compared withhealthy adult volunteers came to our hospital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Results: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sub-health state was divided into 5 types of depression and gloomy,distention pain in chest,dizzy,anorexia and abnormal menstruation.Among them,abnormal menstruation type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SAS,FAI scores and Th17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0.05).Serum levels of IgG and Ig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Conclusion:Xiaoyao Pill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immunity of sub-health population,and can inhibit abnormal activation of Th 17 cell by reducing the level of Th 17 in peripheral blood,inhibit hyperfunction of T lymphocyte,as well as repair damaged immune system.【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7(012)012【总页数】4页(P2939-2941,2945)【关键词】逍遥丸;亚健康;免疫功能【作者】薛银萍;李莲;程琦【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石家庄,050011;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石家庄,050011;石家庄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3;R392前苏联研究者于20世纪初80年代中首次提出了机体“第三状态”的概念,其认为机体在介于健康及疾病之间存在一种机能状态,十余年后我国研究者以“亚健康”指代此种状态,并认为31~50岁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年龄,当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可出现生理活力、功能及适应能力减弱,但又不符合于现代医学相关的疾病诊断标准[1-2]。
《中医疗养脾胃》ppt课件

慢性胃病有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发病后 也不一定都有症状。据资料统计分析,成人中约 有38%的人患有慢性胃病,患者饮食受限、睡眠 不佳,严重者甚至影响正常工作。慢性胃病与胃 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联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脾胃的生理功能与特点脾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赖以养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收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运化水谷功能减退机体运化吸收功能失常便溏腹胀倦怠消瘦中气不能运行胃痛痞满便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三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病理
中医疗养脾胃
朱庆军
• 现代医学关于脾胃病的一般知识简介
膜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胃粘膜的损害。还可在服药前,先服用胃粘
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丽珠得乐、胃速乐、胃舒平、胃必治、甲氰米
胍、得乐等。
三、精神压力大是胃病元凶之一
• 提起“都市上班族”,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宽敞明 亮的写字楼、衣着光鲜的俊男靓女……殊不知, 加班、无规律的饮食,让这些精英们在展现自身 辉煌与荣耀的同时,也无奈地透支着健康。
胃的位置--大部分在左少部分在右
胃在人体的 解剖位置 是这样的!
胃的功能--消化食物容纳食物。
消 化 系 统
什么是胃病 ?
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 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
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粘膜脱 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 胃是饮食进入人体的第一关口,有分泌胃酸、杀菌消毒、 消化食物等功能。胃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构成胃黏 膜屏障,是重要的自身防御机制,其遭到破坏是慢性胃病 发生的重要原因。破坏胃黏膜屏障的常见因素有酒精、药 物、吸烟、幽门功能障碍、幽门螺杆菌、十二指肠液反流 等,其中的胆汁酸、溶血卵磷酯及胰酶进入胃内。均可破 坏胃黏膜屏障。烟草中的有害成分可引起幽门功能不全, 为十二指肠液返流的原因之一。
临证运用_升阳散火汤_验案3则_魏爱勤

·研究生园地·升阳散火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卷下·调理脾胃治验》其曰:“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用于治疗血虚或脾胃虚弱,贪食冷物过多,使阳气抑遏于中焦所致男子妇人四肢发热,或肌表发热,或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的筋痹证,或热久疲困,身如火烧,扪之烙手等症。
全方由生甘草6g ,防风7.5g ,炙甘草6g ,升麻、葛根、独活、白芍药、羌活、人参以上各15g ,柴胡24g 组成。
其中柴胡发散少阳之火为君;升麻、葛根入阳明发散中焦之火;防风、羌活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为臣,以上均属味薄气轻上行之药,以升取郁遏之阳,使上中下三焦畅通,火邪皆散。
人参、炙甘草甘温以补中气之虚,使散中有守;白芍泻脾火且合生甘草酸甘化阴以收郁火耗散之津液,使散中有收,不致损阴气,共为佐使。
全方共奏散风寒、疏郁火、升清阳之效,治疗阳气郁遏于中焦而致火郁诸证。
后世医家对“升阳散火汤”应用发挥甚广,除了用于原文中所说四肢肌肉发热外,许多疑难杂症,辨证为“郁火”者,以“升阳散火汤”治之,均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举吾师袁红霞教授验案三则。
验案1:患者,男,58岁,于2004年7月28日初诊。
症见:干咳,牙龈肿痛3个月,咳时牵及右胸部疼痛。
时常唇干裂,口黏,咽干,头晕,呃逆频,心悸,下午三点左右背部发热。
两胁及胃脘隐隐胀痛,食欲欠佳,乏力,寐可,大便不调,时溏时干,1~2次/d 。
舌暗胖尖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
证属火郁咳嗽。
以升阳散火汤为主治疗,辅以逍遥散调和肝脾。
服药两周,火郁之症基本消失,肝脾不调亦有缓解。
干咳,胸痛,牙龈肿痛痊愈。
唇咽干燥,背部发热,头晕均明显缓解。
胃脘两胁胀痛好转,大便调,1次/d 。
按语:食欲欠佳、乏力、口黏、大便时溏,舌胖边齿痕主脾虚有湿;脾虚日久导致脾阳不升,阳郁于中焦,郁而化火,故干咳、牙龈肿痛、唇干、咽干、背部发热、头晕,舌红。
王庆其教授膏方调治经验

王庆其教授膏方调治经验摘要王庆其教授对冬令膏方调治积有心验。
膏方进补以护胃为要务,处方用药阴阳互求,同时辨病与辨质相结合,并施以大方组药而收功。
关键词膏方医案王庆其名医经验膏者,泽也,《正韵》、《博雅》解释为“润泽”。
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膏方大全》中指出:“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
王庆其教授,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及《内经》教学研究,尤其能用《内经》理论指导中医临床,颇有心验。
先生幼承庭训,后又受裘沛然、方药中等中医名家的熏陶,医术精湛,以诊治脾胃病及神经、精神疾病见长,对冬令膏滋方积有丰富经验,疗效显著。
兹爰引以下先生膏方医案数则,探讨其处方用药经验。
1 进补有方略,护胃最重要王庆其教授认为,冬令进补当讲究方略。
首先,“虚则补之”,不虚则无须补之,而补有平补、清补、温补、峻补和缓补之分,还有消补兼施等,切忌蛮补,否则易致偾事。
而且不论何种补法,时时固护胃气最为紧要。
叶天士有“胃喜为补”之说,若补而碍胃,必补之无益,还可能横生枝节。
因诸种补法必得胃气资助而后效。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
因此,王师明示,在以膏滋方调理时,护胃最为重要。
举凡胃有夙疾者当先治其病,而后再行滋补;中焦枢机不畅者,必先燮理升降枢机为开路方;食欲不振者,当先甦胃以振奋中气;脾虚便溏者,宜扶中州以实大便。
膏滋方中均需伍以健胃、调胃、甦胃方药,俾胃气旺则五脏六腑皆旺。
病案1:胡某,男,45岁。
2004年11月22日就诊。
经年腹泻,大便一日五六行,腹部或胀或隐痛或伴里急后重,遇寒加剧,得温则舒。
久泻脾胃日虚,中宫 ND9FA 弱,火不生土,纳谷不馨,食之无味,形瘦质弱,面色不华,恙起五六载。
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辨证属脾肾阳虚。
治拟补中洲,培脾土,壮元阳,缓图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脾胃论治亚健康
【摘要】 亚健康是指人们表现在身心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
主要表现为精神、胃肠道、心血管及肌肉等方面的症状,与中医脾胃虚弱所致症状表现极为
相似,从脾胃虚弱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及治疗与调护等方面论述亚健康,以加强亚健康的
防治。
【关键词】 亚健康;脾胃虚弱;防治措施
中医学虽然没有亚健康的概念,但是由于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
或禀赋不足所致脾胃气虚,表现腹胀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
气懒言等,与亚健康中所述某些病症极为相似,可以认为是由于脾胃升降失司而致各脏腑功
能失调,进而发生亚健康,故从脾胃论治亚健康,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病因病机
1.1 饮食伤脾胃 现代的人生活在紧张而富足的环境下,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不能很好
的、合理的安排自己的饮食,往往饥一顿饱一顿,暴饮暴食而影响脾胃的受纳;无酒不欢的
谈判方式、聚会方式,一醉解千愁的疏解方式而致辛热之品伤脾,使之失于健运;优越的生
活条件会让人过食肥甘厚味之品,聚湿成痰,化热化燥。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结构失调,
暴饮暴食,饥饱失调,都会引起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肾受五脏之精而藏之”,长
时间的饮食无节,脾胃失调,则营养淤积,或营养缺乏,脾气受损运化无力,势必求援于肾
而伤肾,进而伤先天。脾胃运化水谷功能正常,习惯上称为“脾气健运”,脾运化水谷的功能
减退,则称为“脾失健运”,表现为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产生消化系统的一些病变,表
现为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久则营养不良,出现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全身机能衰退
的表现。现代药理证实[2]:脾虚失于健运的患者消化酶活性会明显下降,脾虚患者消化
道排空速度较非脾虚患者明显减慢及小肠吸收功能障碍等。有学者研究证实,脾虚患者的胰
腺外分泌功能及小肠吸收功能均低于健康人及无脾虚证者[3]。
1.2 情志伤及脾胃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化,使人始终处于高压力状态下,
情志不得疏泄,易使肝郁,肝郁克脾土,日久而致脾虚;思则气结,忧思伤脾,脾之升降失
职,气机不利,进而出现精神不振,情绪易激,腹胀便溏,纳差等症状。山西省中医药研究
院冯五金等对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与中医脾虚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临床研究,发现脾虚
证主要表现为血清胃泌素和P物质降低、胃动素升高的两低一高现象,认为此类患者的胃
肠粘膜存在营养、分泌、吸收障碍和消化道运动功能低下及紊乱病态[4]。
1.3 工作环境伤脾胃 现代人生活在高节奏,高机械化的氛围中,经常坐立于电脑旁,
电脑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积累的,人们经常(长期)在超强度的
电脑低频电磁辐射环境中使用电脑,导致头晕、头痛、脑涨、耳鸣、失眠、眼睛干涩、视力
下降、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记忆力减退等情况发生,“久坐伤肉”,脾主肉,日久而致脾虚;
工作的劳累、夜生活的丰富已让人们放弃了晨起的锻炼,往来之间有汽车以代步、联系有方
便快捷的电流信号让人更少的接触体力的锻炼,“用进废退”,日久而致肌肉松弛,脾虚而湿
困,流注肢体,致人困倦无力。研究表明:脾主肌肉与骨骼肌的生物电活动密切相关,脾气
虚时,骨骼肌的收缩运动亦减弱,故而表现为四肢无力等[5]。
2 治疗与调护
《难经·十四难》曰:“三损损之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又曰:“损其脾者,
调其饮食,适寒温。”虞抟注解:“脾化水谷以生气血,今见脾损,饮食不为肌肉,宜调节饮
食,无令伤脾也。”可用四君子汤补脾益气。《杂病源流犀烛》卷八:“损脾伤仓廪,饮食不
为肌肤,急应时饮食,适寒温,宜十全大补汤。”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认为治未病始终要
重视脾胃的调养,以扶助正气,抵抗邪气,《脾胃论》曰:“治头闷,劳则微痛,不喜饮食,
四肢怠惰,燥热短气,口不知味,肠鸣,大便微溏黄色,身体昏闷,口干不喜食冷。”故治
以益胃汤。张元素以脏腑辨证说指导脾胃虚实病证的治疗,其在《医学启源》中指出:“脾
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脾虚则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实则以积壳泻之,如无他证,
虚则以钱氏益黄散;实则以泻黄散。心乃脾之母,炒盐补之;肺乃脾之子,桑白皮泻之”。
王好古在脾胃阴证的辨证施治方面,主张温补脾肾,《阴证略例》中指出:饮冷内伤,外感
寒邪无汗者,用神术汤。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自汗,宜先缓而后急,缓宜
黄芪汤;若病重急治者,宜黄芪汤内每服加干姜重一钱,与仲景理中汤同意;如大便结者,
宜调中丸主之。罗天益对脾胃内伤病的治疗,主张甘辛温补,慎用寒凉,并反对滥用下法:
对于饮伤,其在《卫生宝鉴·药误永鉴》中主张上下分消其湿,可用葛花解酲汤,法制生姜
散。虚中有寒的主要表现是脾胃虚冷,心腹胀满,头目昏眩,肢体倦怠,足冷,卧不欲起等。
治宜温中益气,散寒健脾,用理中丸,建中汤为主,并制沉香鳖甲散、十华散等方。参苓白
术散,足太阴阳明药也。方中参、苓、术、草、药、薏、扁、莲,皆补脾之药也,然苓、薏,
理脾而兼能渗湿;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和脾胃”(《本草从新》);“鼓舞清
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本草正义》)。诸药配伍,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使脾运
复健,湿浊祛除,则胃纳正常,气血化生。药理研究表明,参苓白术散小剂量时能轻度兴奋
胃肠运动,从而有助于缓解胸胁满闷,饮食不消;而较大剂量有显著的解痉作用,有助于恶
心、呕吐的治疗[6]。
避免亚健康的发生就要避免人为的因素损伤脾胃从而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必须“节制嗜
欲”、“谨和五味”,谨守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于嗜好酸、咸、苦、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导致脾胃元气受损,脾胃升降失常;启发患者的乐观开朗情绪,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
或逢喜事,或天气喧和,居温和之处,或食滋味,或眼见欲爱事”,始终保持心情愉快,则
脾胃中的元气得以舒展。通过适当运动、调节饮食、调畅情志以及应用调理脾胃的方药,可
以改善亚健康的状态,对预防疾病发生、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京华.21世纪健康自助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赵纯娥.中医藏象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120.
[3]杨维益.脾气虚证与胰腺外分泌功能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5,1(4):41.
[4]冯五金.胃肠激素与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5):298.
[5]张立德.脾气虚家兔肌电图与骨骼肌微量元素变化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1995,22(8):378.
[6]林开亮.中西医结合治疗终末期肾脏病合并营养不良[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
志,2003,4(6):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