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观的西方企业组织变革模型研究

基于系统观的西方企业组织变革模型研究
基于系统观的西方企业组织变革模型研究

基于系统观的西方企业组织变革模型研究

白艳

摘要:本文回顾西方企业组织变革理论,发现变革维度的演进与企业发展

模式密切关联。在评述已有变革模型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基于系统观的企业组织变革分析框架。

关键词:企业管理,组织变革,系统观

组织变革的概念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一直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早期研究从组织变革的目的来看,通过变革过程,组织可以更有效地运作,达到均衡的增长,保持合作性,并使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具弹性(Morgan,1972)。组织对内外部压力的反应(Beer,1980)、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对组织经营行为进行调整(Michael,1982)、生存(Levy & Merry,1988)和增进绩效(Webber,1979)是企业实施变革的主要原因。Strebel(1992)则提出一种综合系统的观点,从外部变革动力和组织内部变革的阻力两股力量均衡的过程来阐述组织变革的概念。

也有学者从组织发生变革的内容来定义变革。Fried和Brown(1974)认为组织变革是一种促进结构和过程、人员和技术的变革和发展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重点,改变组织的结构(Mosher,1967;Webber,1979;Dessler,1980)、组织的技术或人员(Dessler,1980)的变化、组织使命、目标和企业文化的变革(Levy & Merry,1988)等内容构成了当时的组织变革重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变革中人员的能动作用得到了突出强调。如Daft(1994)认为组织变革是一个组织采用新的思维或行为模式,人员的行为及态度的改变是组织变革的根本。

从企业变革的整体角度,组织变革是企业从目前的状态到未来理想的情境而增加其竞争优势的活动,主要包括改造、流程重组和创新(Hill&Jones,1998);是“组织实体随时间在经验上观察到的形式、质量或状态差异。这个实体可能是个人的工作、工作群体、组织战略、项目、产品或整个组织”;是组织内有意识

地引入新的思维、行动和经营方式,以求生存或实现某种组织目标的途径(Schalk,et al.,1998)。变革是行动者信念网络和行为习惯的重新组合,通过相互作用调整获得的新经历(Tsoukas & Chia,2002)。

近期的研究采取了一种人员导向的中心来研究组织变革(Cunningham,2006)。Lüscher和Lewis(2008)发现,组织变革对企业的短期竞争力和长期生存很重要,但也会给管理造成极大挑战。随着变革成为组织生活的常态,负有解释、沟通和执行变革责任的中层经理常常为领会变革计划而努力,他们成为关键的组织变革代理人。尽管文中指出,变革会刺激员工的焦虑和防御情绪,中层经理在变革中可能面临认知紊乱的困境,但行动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得其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帮助中层经理解决来自上层关于变革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并没有深入探讨认知秩序紊乱会如何影响经理人对高管的变革承诺的评价,以及随之可能出现的变革积极和消极反应。

企业发展模式与组织变革的维度演进

美国企业管理模式最强调绩效,刚性的绩效评估体系为美国企业的优秀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Leavitt(1965)是最早将组织变革进行维度划分的学者,他的早期观点认为,组织变革的途径有:一是结构途径,即通过改善正式工作结构及职权关系来提高绩效,强调组织结构及制度层面之调整;二是技术途径,指将资源转变为产品或服务的任何新方法的应用;三是行为途径,指通过改变员工价值观、态度、技能及知识基础,以提高人员的生产力。与之对应的是三种组织变革:结构变革、技术变革和人员变革。三者具有高度相互依赖性,其中任何一种变革都可能引起其它变革。在Leavitt et al.(1973)的研究中,从系统的角度提出组织变革的四维系统模型。即指组织的结构、任务、人员和技术这四个相互作用子系统,会促进或阻碍组织绩效或变革实施能力。

然而,美国的企业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了日本企业的挑战。精益生产方式、柔性制造系统、零库存管理、终身雇佣、精神激励等术语几乎成为日本企业制胜的代名词。日本企业更强调企业组织的文化。日本企业走的是管理技术加企业组织文化的模式。French and Bell(1978)指出的,组织变革是“通过更有效率的组织文化管理,在变革代理人的帮助下,使用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进组织问题解决和更新过程的长期努力”。

Peters,Waterman and Philips(1980)提出7S构面作为组织分析的维度,战略、结构、系统、技能、人员、管理风格和共享价值观。设计企业愿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总体性、指导性谋划的企业战略成为组织变革的重要维度被首次正式提出。这一7S组织分析维度,涵盖了组织变革的方向(战略)、变革的具体“硬件”(结构、系统、技能和人员),及与之配套的“软件”(管理风格和共享价值观)。

组织变革的模型回顾

组织变革过程最经典的理论来自于Lewin(1947)的三阶段模型,在他早期的工作中,可以找到将变革视为一个过程的根源。Lewin(1947)将变革概念化为解冻(unfreezing)、移动(moving)、再冻结(freezing)三个阶段:解冻——打破既有行为、结构及价值观念,引发组织成员变革的动机,创造变革的需要,并为组织做好准备工作;移动——指对现有某些或全部组织要素进行改变,以适应环境要求;再冻结——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变革结果达到稳定状态,得到巩固,以防再回到原来的状态。但是,这种阶段性的变革程序已逐渐被连续性的变革程序(即冻结——再平衡——解冻)所取代,这种新的理论强调变革是连续性的、发展的、渐进的变革。

之后学者对于组织变革阶段的研究,多半是依循Lewin(1947)的变革三步骤构建变革过程理论以指导实践,对变革的阶段进行再定义和细化(见表1)。

Burke和Litwin(1992)的组织绩效与变革模型处理了组织条件(原因)和随之的效果,模型识别了内化在成功变革努力中的转变(transformational)和交易(transactional)两种因素。“转变因素”处理作为内外部环境压力下对新员工行为的要求部分,这些因素包括领导、文化和使命与战略。而“交易因素”则处理预测和控制工作团体氛围的激励和绩效结果的心理变量和组织变量,包括管理实践、结构、体系(政策和程序)、工作要求和个人技能/能力,这些变量与组织日常的运转(交易)更相关。该模型的前提是,在大规模或全面的组织变革中,组织内部的转变因素是比交易因素占更多的“比重”:当变革的转变因素时,随之而来的组织变革更可能是间断的(偶尔发生的和革命性的)并影响整个系统的深层结构;变革的交易因素更可能导致持续的改进,即递增的和演进的组织变革。成功的组织变革中,转变因素和交易因素具有动态一致性。这两类变量在组织变革中是相互影响的,变革管理者必须分清哪些因素以及在什么时候对于变革计划是重要的,才能确保变革成功。

Mintzberg和Westley(1992)发展了一个组织变革的综合框架图形,由多个循环构成,其中中心代表变革的内容和层次,圆周代表变革的手段和过程,切

线代表变革的片段和阶段,螺旋代表变革的序列和方式。从世界主要宗教组织的变革,概括了三个主要的变革模型:被包围的领域(enclaving)、克隆(cloning)和根除(uprooting)。现代商业领域的组织变革也分别印证了这三种变革模型,分别是IBM的PCs业务模式、惠普的小型、半自主单元和鼓励企业家精神的组织,以及罗迪克(Roddick)保持组织最小化的领导原则。

Porras和Robertson(1992)提出了计划性组织变革的动力模型,有计划的变革干预活动影响组织工作情境,进而通过个人行为对组织绩效和个人发展产生影响。该模型指出有效计划的变革要求持续的共同诊断、行动、数据收集、分析和再诊断循环。

组织变革的系统视角

本文提出以下分析框架(见图1):企业的外部压力和企业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了驱动企业实施变革的两大原因。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组织战略、技术、人员、结构和组织文化,这五个部分构成组织内部紧密联系的子系统。其中,组织战略确立了变革的方向,制定企业的变革目标、愿景和使命。技术包括行业技术进步、改进工作流程、改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如ERP等,结构是组织图、职权关系、指挥链及任务分配组织资源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和结构是支撑组织变革成功的“硬件”。人员是组织变革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部分,是成功变革的“软件”。同时,技术、战略和人员三者之间应相互匹配(实线表示),共同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箭头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文化一直融合在整个变革过程中(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由于文化是一种长期积淀的过程,任何组织变革的实施都应与组织文化相协调,循序渐进;激进地改变组织文化,或是激进地推行与现行组织文化大相径庭的变革策略会招致抵制,导致变革失败。组织变革最终达到两种结果:从组织层面,成功地组织变革会提升组织的经营绩效、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均衡增长、使组织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富有弹性等;从组织成员的个体层面,成员的工作满意度上升、组织承诺增强、员工流动性降低、个人实现职业发展等,这些良性现象都是组织变革致力于实现的结果。图1中的虚线表示左右方框内容的对应,粗箭头表明了变革层级的递进,从组织为何变革,到组织变革什么、如何变革,最后实现何种预期的结果。该分析框架阐明了一项有计划的组织变革从发起到结束的整个动态过程,从系统观的视角来看,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大系统,而企业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都比较复杂。从系统分析方法的角度,才能整体地对企业有效实施组织变革的目的、维度、过程及结果等方面做出综合理解,并合理地运用到企业组织变革的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Lüscher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9c8450179.html,anizational change and managerial sensemaking:Working through paradox.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2)

2.Burke and Litwin.A causal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chan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2

3.Robertson,Rroberts and Porras.Dynamics of planned organizational change:Assessing empirical support for a theoretical model.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un.,1993

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4期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doc 8)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摘要:介绍了网络经济下组织结构应该具有的新特征,提出了网络组织这种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探讨了从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向网络组织转变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信息中心乌家培研究员认为,从理论上说,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形式上看,它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带来了企业组织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组织不得不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这其中,组织结构的变革最为明显。 1.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 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以及技术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传统的企业内与企业间组织形式正是着眼于实现资本与技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而设计的。而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积累则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自然需要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来保证新的核心要素的有效配置。同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的指数化增长也使得传统的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进行有效的内部沟通。这就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与组织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总的来说,网络经济要求组织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1.1 扁平化

扁平化是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变革最显著的特征。适合工业革命需要的组织结构都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分工明确、等级森严、便于控制,但是,这种组织结构在网络经济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由于管理层次多导致机构臃肿、人员冗余,进而造成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不同机构之间互相推诿责任,管理效率低下;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不畅等。为了克服传统组织的这些缺点,组织开始出现扁平化的趋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变了传统命令链的多层级和复杂性,精简了结构层次,从而有利于信 息的传递,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和不失真,大大提高了组织效率。 1.2 网络化 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形式集团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集团、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企业联盟大量涌现,这使得众多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构成了企业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二是企业经营方式连锁化。很多企业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和商务代理等业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体系,使得企业的营销组成 网络化。三是企业内部组织网状化。由于企业组织架构日趋扁平,管理层次减少,跨度加大,组织内的横向联络不断增多,内部组织机构网络化正在形成。四是信息传递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企业信息传递和人际沟通已经逐渐数字化、网络化。不同部门、员工之间通过先进的通讯技术进行信息沟通和及时有效的交流,可增进员工之间的了解,提高其学习能力,并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有利于企业处理复杂的项目,形成竞争优势。 1.3虚拟化 传统组织结构的设计总是力求职能部门的“全面化”,企业组织也总是力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不管是职能制、事业部制,还是矩阵制组织结构,也不管规模大小和在某项功

基于产业技术变迁的组织变革模型组织惯例演化视角以百年柯达为案例

基于产业技术变迁的组织变革模型:组织惯例演化视角1 ——以百年柯达为案例 吴湘繁 1 马洁 2 王永伟 3 秦双全1 (1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2 新疆财经大学MBA学院新疆830012) (3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郑州450054) 摘要:产业技术变革对行业中的原有企业而言是机遇还是危机?甚至于引发产业变革的新技术是由企业自身研发也不例外,柯达被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葬送就是典型的案例。从组织惯例演化的视角,我们认为这是因为行业中原有企业过去成功经历形成的“正反馈”,导致了组织惯例路径依赖,对于企业及时进行组织变革起到了阻碍作用。在建立了产业技术变革路径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产业技术变革触动了组织惯例的演化是围绕着感知、选择、整合和规范四个阶段,逐步从个体、群体到达组织的水平。随后,本文结合百年柯达盛极而衰之路进行案例解析,得出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技术变迁;组织变革;组织惯例演化;组织学习 1 引言 十八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动力、能源和信息三次革命性的技术变迁,并因此催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或者说,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会发现每次技术变迁基本上代表着经济社会的一次重新洗牌[1]。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当今企业运营的经济环境,改变着企业间的竞争基础。 如果我们把视线聚焦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内的相关企业,可以发现产业技术变迁极大地影响着相关产业内企业的运营环境。新的产业技术变迁会打破原有的产业平衡,其“创造性毁灭”的结果可能会提高也可能会摧毁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环境的变化会同时带来了制约因素和机遇,并会扩散到与其在技术上相互依存的企业群落[2]。具体到企业个体,无论是自身领导或引发了产业技术变迁,还是为了生存主动或被动适应,产业技术变迁往往会引发企业主动或被动的组织变革。 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企业的组织变革推行后,有的成功了,而有的则以失败落幕。大量的学者从各种角度在分析其原因[3, 4],其中有学者提出,这些企业失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组织成员对于变革所普遍存在的抵制情节[5]。Galpin分析指出,组织内部的规则、习惯、标准以及组织成员的认知等内在因素是组织变革成功的关键[6]。自此关于组织变革的研究,开始转向以更加动态的角度来关注组织变革的内部成因。特别是组织惯例提出后,被认为是人类组织行为的核心特征,对于解释组织变革如何以及为何会发生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同时也为组织变革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关注过程的动态演化视角[7-10]。 受到Miller和 chen[5]的启发,本文在关注产业技术变迁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关系时,更多立足于企业内差异化的组织行为演化过程,来解释企业在面临产业技术变迁时,组织变革是如何传导的以及如何能更好地进行组织变革。我们选择这样的研究视角,是为了追究不同企业的动态化组织行为过程,从而试图探索企业组织变革的“黑箱”。本文之后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基础及本文研究模型;第三部分介绍柯达盛极而衰的历程,以及结论与启示。 2 理论基础及研究模型 2.1.产业技术变迁与组织变革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通常我们称之为“产业动态”,其主要分为产业技术变迁和产业市场竞争。“产业动态”的变化,尤其是产业技术变迁,将使相关企业面临“能力破坏”阶段[2],结果往往会导致相关企业根本性的组织变革。同时,由于企业经营外部因素的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组织一直处于一个持续被构建和再构建的过程中[11],变革成为组织的本质属性,组织变革的诉求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常态,成为企业提升短期竞争力和长期生存所必需的战略行动。 如图1所示,产业内的新兴技术很可能会改变整体的市场竞争。产业内的新兴技术一旦经过市场竞1本文受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cxjj-2011-379)。

组织变革发展策划方案研究

扬帆组织变革进展 0 引子 2000年6月28日下午,扬帆液空公司(以下简称扬帆)的大会议室里,尽快空调机开着,依旧感受到热气憋人。时刻已将近5:00,会议大概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我认为,扬帆这些年的起起落落,与企业的变革思路和措施紧密相关,近几年遇到的困境也证明,我们的进展在战略值得检讨。因此,也有同志认为是产品开发思路问题,是人才问题等,我也同意这些观点,归结起来,可能确实是公司的战略问题。”正在讲话的是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巍先生,“刚才大伙儿也谈了公司目前面临的困难,分析了企业的现状,提出了专门好的建议。下面,依旧由袁晓悟来详细谈谈对那个问题的看法。” 1 袁晓悟的发言

袁晓悟,看上去才40岁出头,但差不多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他具体负责整个集团的进展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他特不重视今天的会议,也作了较充分的预备。 “扬帆50年的进展历程,代表了中国空分机械行业的全部进展历程;扬帆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代表了中国空分机械行业进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扬帆的进展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最近的波峰出现在1990--1995年,其中1995年达到高峰,年产值为40572万元,销售收入46347万元,利税4467万元。自1996年开始,扬帆又逐步迈入低谷,到1999年跌入了H市扭亏脱困企业的行列。所幸的是,2000年随着第六代产品在市场中地位的重新确立,扬帆的经济状况又出现回升迹象,到2000年8月,扬帆第六代产品的订单差不多达到20个。 “我考察了扬帆进展过程的起起落落,发觉是与公司各个时期的整体战略思路紧密相关,如八十年代末我们搞了产品引进战略和技术改造战略,企业迅速进展; 到1994年我们搞“专业厂

组织变革

浅议组织变革 【前言】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企业的生命周期越变越短,组织变革渐渐成为一个企业必不可少的发展手段之一。然而,组织变革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企业的发展可能会有质的飞跃;反之,也有可能加速一个企业的衰亡。 【关键词】组织变革变革动因变革阻力 一、组织变革的内涵 1、含义: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 2、分类:组织变革的分类体系很多,如策略变革与非策略变革,渐进式变革和激进式变革等。其中,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根据Flood的组织构成理论(其将组织分为4个维度:过程、结构、文化和政治)进行的分类,其将组织变革分为过程变革、结构变革、文化变革和政治变革四类。这4个维度在方法上是彼此依赖,相互制约的,组织的变革不能仅仅关注于某一方法或在某种理论某一方面的指导下进行,而且任何一个维度的变革都将导致其他方面的变革。 3、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组织变革大都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管理层次扁平化、组织内部关系网络化、企业经营虚拟化、企业组织集群化。 二、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环境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使企业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越来越难以适应其要求。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层级制所产生的组织刚性不能适应企业生产方式、经营内容、效率标准等方面的变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障碍,因而必须突破传统的层级组织模式。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加剧,面对竞争对手的威胁,企业必须进行技术、产品上的创新和组织结构、观念上的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为企业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技术基础。2、内在因素 为了应付环境的挑战,任何组织都必须考虑从社会中引进新技术。在新技术和新事业的发展中,组织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必受其影响,从而实现变革。 企业内部权力系统的变迁,如重要的人事变动、经营权转移将直接导致企业结构、制度或文化的改变。 进取的组织气候(组织气候是由组织成员的态度、思想、情感所形成的或所表现出的该机构单位所特有的,然而又是普遍而持续的行为风气、精神面貌)即组织成员的革新态度、对改革的欲望和朝向改革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成为推动组织变革的直接动力。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 Lawrence.P.R(1954)最早提出变革阻力这一概念,并分析了阻力产生的原因:“习惯、经济因素和安全感”;而Stephen.P.Robbins(1996)则论述了抵制变革的组织阻力主要有6个原因:“结构惯性、有限的变革点、群体习惯、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对已有权利关系的威胁和对已有的资源分配的威胁。”但将其归纳起来可以看出,变革阻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员工个

组织变革的有效途径

浅谈企业组织变革成功的有效途径 摘要:组织变革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很多企业为之陷入困境,我有义务根据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对企业管理的感悟和理解,帮助广大企业寻求组织变革成功之道,相信这些研究对于企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组织变革流程管理组织结构企业文化 组织变革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是一个严谨的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组织只有不断变革才能成长壮大。遗憾的是,不少企业为了扭转危机盲目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组织变革中,其结果却非常惨痛。据统计,企业组织变革的成功率远远低于失败的比例,很多企业家对组织变革缺乏正确的认知,风险意识淡漠,准备不充分,变革失败,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组织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企业如何实践变革,才能在未来顺势而为,而不被消灭,这就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紧要问题。 组织变革是对组织功能和运作方式的转换或调整,它是以组织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具体来讲是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

的权利结构、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组织变革的结果会使得原系统平衡遭到破坏,从而达到另一个目标平衡点。 1.明确组织变革的目标和核心 组织变革所追求的总目标是降低组织运营成本,提高组织运营效率。我们进一步将这一总目标细划为五个小目标:第一、强化责任;第二、简化工作流程;第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四、促进信息交流;第五、培养人才。 组织变革的根本或者核心是流程变革,具体讲就是以顾客为导向,从职能式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过渡。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所面临的是非常残酷的市场竞争,而企业的竞争力又集中体现在对顾客的争取上,企业只有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让顾客满意,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在以顾客为导向的基础上进行流程管理,流程管理的对象是业务流程,主要是指企业价值链中的主导业务流程。所谓流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共同将企业输入转化为输出,并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就是要围绕这个流程来设计,通过业务重组来优化业务流程,并提高对质量管理环节的监控能力,改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组织变革的核心就是使企业的组织管理从过去的职能式管理转变为流程式管理,因为业务模式变革以后,

企业组织复杂性、存在时间与变革次序模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企业组织复杂性、存在时间与变革次序模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 摘要]基于组织变革次序模式相关研究成果,探索次序模式形成的前提条件,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不同组织内部环境条件下不同次序模式出现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企业组织本身的复杂性程度会对组织变革的影响力、层级、开放性次序模式产生显著影响,而组织存在时间不会对次序模式产生影响。这表明,组织变革次序模式的选择的关键前提不是组织单元的自身内容,而是其与周边组织单元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复杂性;存在时间;组织变革;次序模式 1、“次序”的重要性战略转型及组织变革的“次序”特征从本世纪初开始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1] ,AMJ 、AMR 等学刊相继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研究[2] 。“次序”问题存在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前提是组织变革表现出过程性,即组织变革表现为一个持续进行的较长期的过程,而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激进过程(所有组织变革行为基本在同一时间发生)。在组织变革的“过程观” 被更多人接受的前提下,其“次序”问题的重要性就俞加凸显。狭义的“次序”问题即企业内不同组织单元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所遵循的前后因果逻辑关系;广义的“次序”问题指企业组织变革行为在任何维度上所表现出的程序逻辑性。

“次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内部不同组织部门或单元间在静态和行为特征上往往存在差异,如组织目标、功能要求、人员价值观、资源基础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它们需要不同的变革环境和动力来实施变革,从而对自身在整个组织变革过程中的次序提出了要求。原因之二在于企业内不同组织单元之间多存在技术、经济上的逻辑联系,如业务流程联系、生产流程联系等,这种逻辑性的客观存在也决定了组织变革必须要强调次序性。次序问题重要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由于不同组织单元的变革刚性、扩散过程存在不同,其变革推进速度也必然不同,因此为保证组织 变革在统一时间完成,不同组织单元变革开始时间也需要保持一定次序模式。 2、研究基础 有关组织变革次序模式本身的研究主要有三类。(1)基于“影响力”维度的研究。主流观点是“组织变革应该较早开始于高影响力部门” 。如Pettigrew 等人主要从“示范作用” 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变革从高影响力部门开始可以凸显企业进行变革的决心,同时能更清晰地展露企业的战略动向,使合作伙伴进行战略调整来实现相互支持[3,4]。(2) 基于“层级”维度的研究。如Robert 对西苏格兰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以“管理(制度和结构)创新”为主题进行研究,提出“新制度的构建可以先从‘中高层' 开始” [5,6]。而Jane 的观点恰相

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措施研究

消除组织变革阻力的措施研究在当前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里,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需要不断地变革。然而组织变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阻力因素,为了克服这些阻力,我们必须从企业文化、变革方向、变革的参与度等方向入手来推动组织变革的顺利开展,从而不断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组织变革变革阻力措施 在当前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里,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需要不断地变革。企业通过组织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变革的破旧立新特性,使得企业内部面临着种种阻力,这些阻力因素都有可能透发风险,因此,能否有效地排除阻力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变革的成败。 1.组织变革阻力的分析 1.1 个体的阻力 组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有思想的个体所组成,组织存在、发展乃至变革与这些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首先是来自于个体成员对变革的抵制。1.1.1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的阻力力。 绝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整天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但组织变革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些变革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引起人们对于企业发展方向,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利益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使得人们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确定性的焦虑,进而对组织变革采取消极甚至是敌对的态度。 1.1.2员工能力方面的障碍。 企业的变革常常伴随着技术变革,从而对企业内的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生产线的引进,办公自动化的建立等新技术的应用都要求员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企业变革的需要。而一些缺乏进取心的员工或是企业中的高龄员工担心自己的技术已经过时,一旦企业发生变革,自己就会被淘汰或是地位遭到挑战,因此,他们面对变革时,习惯对自己说,我做不到,。 1.1.3.经济利益因素造成的阻力。 组织变革带来的是资源的重新分配、利益的重新调整、权力的重新安排,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底层员工是变革谈判主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担心失业、失去经济来源而害怕变革,拒绝并阻碍变革;中层干部是,中层干部革命,的对象,他们担心层级减少,组织机构精简,会使自己的地位、职权被,剥夺,,因而抵制变革;高层领导也会因组织变革的前途未卜、变革的复杂性可能带来的混乱,以及变革可能导致员工矛盾的激化等顾虑而犹豫不决,或者表面上赞成而心底上反对变革。 1.1.4.心理因素造成的阻力。 组织的变革首先会打破原有的稳定格局,使现存已知的东西变得模糊不清和不确定,这

组织变革

?1、杜邦公司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是什么(结合组织理论和组织变革理论及变革实践),这个案例对于当代中国家族企业及其他企业的的组织变革有什么启示。 变革的原因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诸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革等。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 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 (1)技术条件的变化,如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引进新的设备要求技术服务部门的加强以及技术、生产、营销等部门的调整。 (2)人员条件的变化,如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等。 (3)管理条件的变化,如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行优化组合等。 企业本身成长的要求 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如小企业成长为中型或大型企业,单一品种企业成长为多品种企业,单厂企业成为企业集团等。 1、组织文化和员工素质 例如,企业员工结构改变;员工素质及理念的改变,如:学历、经验、技能、工作态度、作风、期望值、价值观等发生变化;人员数量、规模的增减等都会是企业组织变革的动因 2、决策层的变化 如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的人事变动及企业股权结构的变更而导致的管理方式的改变,新的决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势必会对组织进行调整。 3、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使用和升级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使用和升级,企业就必须调整组织结构,优化业务处理流程。 4、战略需求 企业战略调整和新战略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和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正所谓战略决定结构。 5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创建后,由于外部及本身的原因,企业必然要争取成长壮大,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企业生理周期的变迁过程,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之相配套。 到了1974年在杜邦公司的董事会中,只有5个人和杜邦家族有血缘关系,而整个董事会有24名成员。家族成员也对公司将自己的财产集

时代光华满分答卷 领导组织变革的五维模型之明道篇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人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特性,指的是人的()(10 分) ?A 自然性 ?B 依赖性 ?C 社会性 ?D 精神性 正确答案:C ?2、企业文化的核心是()(10 分) ?A 愿景 ?B 使命 ?C 目标 ?D 价值观 正确答案:D ?3、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设定的发展蓝图规划,指的是()(10 分) ?A 愿景 ?B 使命 ?C 目标 ?D

价值观 正确答案:A ?4、以下对蓝色型人格的描述中,正确的是()(10 分) ?A 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无所谓 ?B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也很严格 ?C 对别人无所谓,对自己也无所谓 ?D 对别人不要求,对自己也不苛求 正确答案:B 多选题 ?1、个人行为中,95%都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此时,大脑依赖于()(10 分) A 文化 B 人格 C 习惯 D 兴趣 正确答案:A B C ?2、人有三重属性,包括()(10 分) A 自然性 B 依赖性 C 社会性 D 精神性

正确答案:A C D ?3、人的精神属性,包含以下哪些元素()(10 分) A 利他情感 B 意志品质 C 理性思维 D 道德素养 正确答案:A B C D ?4、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10 分) A 生理需求 B 安全需求 C 社交需求 D 尊重需求 E 自我实现需求 正确答案:A B C D E ?5、红色力量型人格的特点是()(10 分) A 外向 B 内向 C 理性 D

感性 正确答案:A C 6、人的三重特性,指的是()(10分) A 本我 B 自我 C 超我 D 忘我 正确答案:A B C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组织变革能力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组织变革能力研究查尔斯·汉迪在《非理性的年代》中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不连贯变化的时代,各种变化可能都是意想不到的,而这种不连续的变化则要求我们用不连续的颠倒思维来思考问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敢于怀疑、打破陈规、以非正常的方式来考虑问题。随着全球化竞争、信息时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必须面对日益复杂、高度不确定的环境.自从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实行以来,中国企业就处于不断变革的大潮中,变革的内容更是涉及到公司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本文正是抓住这一点,以已有的企业组织变革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探索企业组织变革,以期帮助企业衡量其是否有能力实行组织变革、怎样实施组织变革及怎样更好的评估组织变革的能力。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同时对组织变革的概念、动因、类型、影响因素以及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述,并在对企业生命周期和组织变革相互作用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组织变革能力的研究。第二部分,以企业生命周期四阶段模型为基础,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组织变革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部分,对影响组织变革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从动力和阻力分别展开,并归纳出影响组织变革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组织本身。第四部分,根据以上分析,建立以人为本的衡量组织变革能力的指标体系,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便于组织变革能力量化,使企业认清组织变革能力的现状,找出影响变革能力的指标,从而对企业的弱势发展能力有针对性的提高,不断加强和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管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组织行为学、心理学、运筹学等理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能够揭示企业组织变革与企业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构建衡量企业组织变革能力的指标体系,进而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延长企业寿命。

组织变革文献综述

组织变革 摘要 组织成员对变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变革的成败,而员工对于变革的态度主要受到变革认知的影响。到目前为止,鲜有实证研究检验变革情境下员工的变革认知构成维度,即使有也只限于个案式研究,对于不同变革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缺乏普适性;同时也鲜有文献全面探讨变革背景下的员工理性认知 (即组织变革认知)和感性情绪(即变革抵制倾向)两类变量对员工态度(组织承诺)的综合影响作用。本研究试图从企业变革背景出发,探讨员工变革认知的具体内涵,检验变革认知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检验员工个体性格特 征(即变革抵制倾向)对二者关系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目的在于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为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组织变革、员工的变革认知、变革抵制倾向和组织承诺的相关研究进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变革认知影响组织承诺、变革抵制倾向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架构,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对研究构思进行初步检验,在杭州、温州、上海、北京、南京五个地区的变革组织中大规模发放问卷并回收有效问卷282份,通过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研究构思再次进行检验,最终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 (1)组织变革背景下员工的变革认知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是对变革意义的认知、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后适应性的认知;(2)组织变革认知与组织承诺显著正相关,且组织变革认知对组织承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影响情感承诺;对变革意义的认知、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和对变革后适应性的认知影响规范承诺:对员工权益保障的认知、对交革后适应性的认知和对变革操作效果的认知影响持续承诺; 关键词:组织变革变革认知组织承诺变革抵制倾向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全球化使当今企业的经营环境与以往相比,变动更加频繁,变化更加剧烈,竞争也更加残酷。这就要求身处变革时代的企业,必须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以持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不断地变革中建立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很多企业大幅裁员或出卖股份,有实力的企业趁机进行并购重组以扩大竞争优势;与其他经济体的企业相比,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双重变化使得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所承受的变革压力更加明显,变革已成为我国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由于企业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组织行为学论文)

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大市场的接轨,企业组织的稳定与变革之间,管理者会不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因为管理者如果极力维护组织的稳定就有可能导致组织的僵化,如果积极推进组织的变革,又有可能造成组织不稳定和人心涣散。管理者盲目地推行变革也同样会使组织消亡,甚至会使组织消亡得更快。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推动组织变革时要非常谨慎,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变革已经是非常必要的,才能展开变革的进程。在组织的变革中,还需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就是说,必须根据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趋势,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组织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变革获得成功,才能使组织得到生存和发展,反之则会使组织倒退或消亡。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概念 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建立起来,是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当管理目标发生变化时,组织也需要通过变革自身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的要求。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有小到大,有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有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既事物的内因。所以组织发展的概念是“组织的自我更新和开发”。它是组织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产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应变力及解决问题能力,以改善组织效能。在人力资源方面,它能通过参与,增加成员的激励水平,提高士气和满意度。二、组织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 (一) 组织发展思路与方法的演变 组织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演变而来,一是对工业组织运用了实验室训练方法;二是用调查反馈方法了解并改进企业和组织成员的态度。 (1)实验室训练方法。这个方法主要从1940年代开始运用,采用群体讨论和案例研讨等方式,认识和改变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行为。例如,举办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了“群体训练实验室”,从事群体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成为组织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2)调查反馈方法。组织发展的另一来源,是在群体人际关系训练的同时,运用态度调查和结果反馈方法,进行详细的多层次态度调查,然后对所搜集和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并把结果反馈给参加训练的人。 从上述两个方面,逐步发展成目前的系统多样的组织发展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在各类企业和组织中应用。 (二)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 组织发展是提高全体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手段,也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组织发展有几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1)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导向。组织发展意味着需要深层次和长期性的组织变革。例如,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计划在组织文化的层次实施新的组织变革,这就需要采用组织发展模型与方法。由于组织发展涉及人员、群体和组织文化,这里包含着明显的价值导向,特别是注重合作协调而不是冲突对抗,强调自我监控而不是规章控制,鼓励民主参与管理而不是集权管理。 (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的思路是对企业进行“多层诊断”、

组织变革的系统诊断模型及其应用

组织变革的系统诊断模型及其应用 组织变革一直是近些年来企业发展最强劲的呼声之一,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中的管理专家都提出了许多更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但是,在运用这些理论或模式于具体实践中时,并非每个企业都获得了预期的成功。 事实上有不少企业在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很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于组织变革后,却非常尴尬地发现一切如故,甚至今不如昔。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企业没有将变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他们往往抓往影响绩效的某一、两个因素进行改革,却没有触动其他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因素,结果无力解决强大的内部阻抗和冲突,终致改革于流产。 组织变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形成协调一致的思路和行动步骤,才能取得成功。本文在总结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诊断的系统模型,并结合国内外组织变革的成功案例,着重阐述了模型应用于企业自我改造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一、模型的提出 企业变革始于组织战略的重新审视和制定。组织重新审定自己的经营战略往往是迫于市场、技术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压力,或是为了抓住未来新的市场机遇。因此新的战略往往从根本上不同于原有的战略。为了实现新的战略,组织需要确定一系列相应的目标及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又需要相应的工作分工和流程。这一变化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与之相匹配。除了这些组织硬件外,新的战略思想要求组织造就新的文化以促进其目标的有效实现。事实上在整个组织系统中,每一个因素都会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妨碍或是促进其他因素功能的发挥,从而最终影响着组织战略的实现。 二、因素适应性 将这一思路转换成模型如下:在今天这样一个变化飞速的时代,企业很难准确预测未来 5 年以后的市场状况,所以很难制定一个能与未来很好吻合的详细的战略规划。但面对变化的市场和技术,重新确定企业的基本使命,宗旨,远景以及产品、顾客与服务等却是十分重要的。 如下分析方法成立的前提是:企业首先建立了正确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否则,该系统模型是毫无意义的。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变革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经成为重要 的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一个以知识为基础、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管理模式和制度必将发生新的变革,以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本文基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变革的理论,及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探讨企业管理变革的内容和方向。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早源于美国,其理念和实践始于19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开始出现一些超文本应用系统,依赖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以及诸如知识获取” 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存在论”等观念。 Yogesh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 KarlErikSveib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知识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 DavidJ.Skyrme认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VitalKnowledge)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的显性的、系统化的管理。它注重于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并使之得到适当的运用。” 从上述知识管理的诸多定义中,许多观点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却不够全 面。在赞同YogeshMathotra观点的同时,认为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必要掌握其任务和核心。知识管理的任务是要管理好智力装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组织变革理论

所谓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受外在环境的冲击,并配合内在环境的需要,而调整其内部的若干状况,以维持本身的均衡,进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组织变革含有变迁和改革之意,变迁对个人、组织、社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变迁的范围很广,包括科技、价值与态度、目标与需求、资源的可利用性、法律、政治控制等层面。 Lewin 认为成功的组织变革应遵循三个步骤:解冻现状,移动到新状态,重新冻结新变革使之持久。Lippitt、Watson 及Wesley 的计划性变革模式,将Lewin 所提的变革模式予以扩大为五个阶段即为:发展变革需要,确定变革关系、厉行变革措施、维持稳定变革、及结束协助关系。Kast与Rosenzweig的变革模式,将变革的程序分为五个阶段,即:感觉有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及变革的执行。综合上述学者对于组织变革之模式,多半遵循Lewin的变革三步骤:解冻、改变与再冻结。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变革的几点思考 企业如何应对未来诡谲多变的环境,日益艰难的经营环境,诚如变革管理所谈到的:改变是一不变的铁律。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变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限制,对原有的组织进行创新管理,变革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1. 传统以生产为导向逐渐转型为以服务顾客为导向。传统的官僚组织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因此,官僚式的多层次组织不再有效,需建构跨部门之网状组织,才能打破固定组织之藩篱,相互学习。惟有如此,知识才能快速分享、扩散、利用和再产出。 2. 创造学习、交流、分享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重要的因素是人与知识,而知识需要分享才会产生倍数效应,有交流才能更完整、有价值;而 交流活动通常会受时空之限制,因此必须借助信息科技的运用方能事半功倍。这一切都有赖于变革管理的协助,正是知识管理的导入后终将成为文化的改变,特别是学习型组

组织变革因素

组织变革因素与员工对变革反应关系研究 2014年07月01日 10:16 来源:《管理评论》(京)2013年11期作者:张婕/樊耘/纪晓鹏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张婕,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樊耘,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晓鹏,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言 世界经济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化进程日益趋近,外界环境日新月异,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无法帮助企业顺应环境的要求。企业想要生存,想要成功,必须要有准确快速的计划与实施变革的能力。已有对组织变革的研究中很大一部分关注于变革的宏观层面,如组织变革与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等组织特征间的关系等。然而,归根结底,变革的成功离不开员工对变革的积极反应。Pettigrew曾指出21世纪组织变革研究的方向应逐渐由宏观转入微观。如何将宏观视角下研究 出的理论成果用于启发微观视角下对变革的研究,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问题。 Armenakis和Bedeian指出组织变革中存在四种因素:情境(context)、过程(process)、内容(content)与结果(outcome)。这些变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员工对变革的反应,从而成为从宏观研究转入微观研究的关键。受到这一观点的启迪,许多学者通过构造不同模型,解释上述因素如何影响员工对变革的反应。遗憾的是,学者们对各个因素之间的影响机制尚未达成一致,且缺乏系统性的论述框架。此外,变革情境、过程、内容与结果这四种因素是站在组织层面以宏观视角提出的,当这四种因素转化为员工层面微观的感知视角时,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应如何进行转化与对应,值得进一步讨论。 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聚焦于:在微观层面上,员工感知到的变革因素如何影响员工对变革的反应,其系统性的影响机制如何产生?下文将基于对前人研究的整理与回顾,通过探讨相关因素,以整合模型的方式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理论基础 1、员工对组织变革的反应 员工对变革反应表现为组织发动变革时,变革参与者(组织中层及以下员工)对变革产生的一种态度。研究者往往采 用不同构念研究在变革实施时,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态度。这些构念包含:变革抵制、变革承诺、变革开放性和变革意愿等。通过对已有研究回顾,本文对这些构念的定义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纵观上述构念,研究者均认为员工对变革的反应是一种消极或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包含员工对变革发生的必要性、给个人与组织带来的结果、组织是否有能力完成等事件的认知评价,还包含变革引发的情感,以及员工所持有的支持或阻碍变革的行为意向等。员工对变革的反应可以预测其在组织变革实施过程中的行为。 表1员工对变革反应概念

组织变革战略

组织变革战略 第一部分“新”的公司组织模型 (模块8和模块1) 一、新组织形式 1.隐喻与新组织描述 ①概述 商业刊物上到处都是对正在出现的新组织形式的描述,不过都是些隐喻。因为隐喻可以用人们熟悉的形象描述一种新的和人们不熟悉的组织特征。但隐喻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对新组织中确实发生了什么进行深入研究。 ②组织诊断与隐喻 管理者的两个重要技能是:理解作为组织运营和设计基础的隐喻;辨认其他人所使用的隐喻。管理者头脑中若存在着错误的隐喻,无论是含蓄的还是明确的,都会妨碍变量。 ③管理者的独特任务: 学习商业报刊中所描述的新组织形式;创造性地思考怎样用隐喻来描述旧的和新的组织 形式;理解隐喻的思想价值和局限;表达并分享关于新组织形式的信息;以一种既丰富又简明的方式描述我们在组织中所看到的东西。 2.用隐喻去思考组织形式 ①对旧组织的隐喻 “一部精心组合的机器”;“一个活的、具有一个细胞核和渗透性边界的有机体”;“一座金字塔”;“大染缸”…… ②对新组织的隐喻 “网络”;“虚拟组织”;“协会”、“连锁”…… ③来自不同学科的隐喻 控制论;松散组合系统;人口生态学;戏剧;建筑;生物学;……

3.对于新组织形式的新隐喻 象一个大脑的组织;神经网络;分化与整合;军蚁:集体智慧;团队:棒球队、足球队、网球双打小组;巨型科层制,超级高速公路…… 二、变化着的公司模型 1.二十一世纪的新组织模型 ①过去十年,公司结构和管理系统正经历革命性变革,并形成新的公司组织模型 ②新组织的关键特征: 精干、扁平、灵活,以团队为基础,与顾客和供应商结成紧密网络,重视质量、取向 和运作具有全球性 ③争论:三派看法 ④意义:新组织模型对公司和经理有巨大影响 2.组织的关键特征 ①马克斯·韦伯和他的组织研究 ②科层制的古典模型 a、特征; b、优势; c、劣势 3.新组织模型的分析 ①网络性 a、旧组织与新组织的对比 b、新组织的次级特点 c、组织与环境 d、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新特征 ②扁平性 a、为什么出现这一特征 b、该特征对管理人员的影响 c、新特征的生命力 ③灵活性(弹性) a、旧组织与新组织的比较

企业组织变革实施方案

企业组织变革实施案 目录 一、组织变革基本框架··············································P03 二、部门组织职能设计··············································P08 三、相关配套问题说明··············································P31 四、组织变革保障体系··············································P38 附件:各部门权限规定 本实施案依据前期《战略定位与组织变革》的相关指导思想,就公司未来组织的相互关系和业务运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具体阐述,以建立起组织运作的操作原则和实施基础,亦是后期相关材料制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组织变革基本框架 1.1 组织变革思路

?职能部门按占用的资源分类,考核相关资源的配置开发效率 ?业务部门按照产品系列划分,对业务活动的价值链横向切割 经营体制转型: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实行订单式生产和外向主导型的市场开拓,将公司资源进一步向市场一线倾斜配置,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需求 组织变革说明 培育核心人才: a. 通过建立事业部,为公司优秀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培育和形成一大批骨干力量,支撑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 b.打破国企的裙带关系和论资排辈等旧有不良习俗,塑造新的企业文化。放权自主经营:a. 强调有效监控下的权力下放,改变现有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促进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b. 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有利于分清各业务单位的经营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