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 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合集下载

0-2、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0-2、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PART ONE
01 理论来源
I.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中公共产品理论在国 际关系中的发挥和应用
• 公共产品具有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搭便车”问题
• 国际公共产品理论是霸权稳定论的灵魂
I.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
金德尔博格和奥尔森列举国际公共产品如下:
搭便车现象是对霸权国经济的损耗,为了弥补损耗,霸权 国必须保持强大的生产能力以拥有充分的“经济剩余”。
III. 霸权的兴衰趋势
霸权必衰: 市场机制角度。一国经济科技实力建立在该国经济自我
改造和全球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之上,这种能力难长时 间保有。竞争机制使得市场上经济力量的分布和格局不 断发生深刻的变化。 成本收益角度。在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成本递减规律的 作用下,霸权国经济剩余逐渐减少以至于消耗殆尽。 “搭便车”。霸权国为保证公共产品的供应而付出远远 超出其应承担的成本。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国的衰落必然引起霸权争夺战,新霸权国 诞生后将确立新的国际秩序,如此循环往复 霸主兴起之时即资本主义上升期,反之则是资 本主义下降期
III. 霸权稳定论与霸权周期说
莫德尔斯基对霸权周期的研究发现:
1、霸权国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所代替 2、霸权的交替只能以战争方式解决 3、霸主国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它所建立的国际秩 序中发展最快、实力最接近的大国 4、霸主国和挑战国有可能两败俱伤
霸权和自由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制度是霸权的产物,没有霸权就没有 自由经济的发展 霸权是为世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制充分发挥 作用、顺利运行而存在的 自由市场体系的出现和发展3个前提:霸权、自 由意识形态、共同利益,后两者服务于前者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1

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核心即霸权国的实力与国际霸权体系的稳定呈现正相关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较好地解释国际霸权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但是,此理论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首先,混淆了国际体系和霸权体系之间的区别,将霸权体系代替国际体系,霸权体系只能适应于“西方俱乐部”的成员国,霸权国提供的公共物品只供应霸权体系内的国家,霸权国对霸权体系之外的国家采取的是剥削措施,“公益”和“搭便车”掩盖了大国剥削霸权体系之外国家的实质;其次,霸权稳定论过分强调国际社会的“霍布斯”状态即国际社会的冲突,而忽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进一步认识到在国际合作中将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因此国际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霸权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特殊性代替普遍性的缺陷,邓肯斯奈德曾提出,霸权稳定论是“一种特殊的案例,运用时要特别小心。

”他也承认,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美国的领导更多地是为了建立“一个私人俱乐部”,而不是为小国穷国弱国提供“公益”。

“80 年代中期开始,霸权稳定论呈现颓势”,其局限性可以从反面使人们“更好地懂得国际合作基础”的重要性。

①(三)霸权能带来稳定吗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的存在是确保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以稳定、有序的方式运行的必要条件。

霸权可以带来稳定。

这是因为首先霸权国具有由其强大实力所产生的对其他国家的威慑力,也就是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要求其他国家臣服于霸权国所确立的统治秩序,从而实现稳定。

其次,霸权国及其创设的国际机制确立起了一套管理世界事务的规则、规范,使各国在选择行为方式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不致出轨。

更重要的是,在霸权国所设计的机制安排中也会体现非霸权国的利益诉求,从而达成使各个非霸权国对机制形成的“现状”的满意而不会致力于去谋求改变这些安排。

这也就是本文开头在给出“稳定”定义时所说的“各个国际行为体对现行国际关系体系内的结构性安排和自身在这种安排中所取得的利益的暂时满意”,而不寻求改变。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理论- 论文关键字:经济理论体制稳定国家国际政治美国霸权5-4-25在当前西方学术界,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国际关系非常流行。

实际上,最早使用这一研究方法的是马克思,《共产党宣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它提出的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一语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指出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至今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传统中,亚当·斯密、约翰·穆勒和大卫·李嘉图探究的都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只是到了本世纪初,经济学和政治学才开始日益专业化,逐渐脱离成为互不相干的独立学科。

1970 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在西方有了复兴和发展。

学者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学与政治学各自的抽象模式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鸿沟,理论变得更为玄妙,但却更不现实了。

学术界有人开始怀疑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分野是否正当。

这种反省也反映了不断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这一变化日益表现为(1) 世界经济问题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课题,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合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 各国间政治上的相互影响和经济上的互相依存逐步加深;(3) 各国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界限趋向模糊,国内问题国际化,内外难以有别。

在这种变化面前,以研究国家利益、民族冲突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国际政治学已经无法提供满意的解释。

一些国际政治学者因而向经济学靠拢,试着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考察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进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国际关系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The Internatinal Plitial Eny) 或称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The Plitial Eny f Internatinal Relatins) 。

(1)应该说,国际政治经济学把国际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但它毕竟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因此对它的理论核心,或用时下流行的话说" 理论框架" 是什么,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第三讲 理论流派-霸权稳定论

第三讲 理论流派-霸权稳定论

1640- 1660
法国
(1660- 1688)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
全球性战 争
路易十四 战争 (1688- 1713)
法国大革 命和拿破 仑战争 (1792- 1815)
世界领导 大国
英国第一 次霸权 (1714- 1739)
英国第二 次霸权 (1825- 1849)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丧失 挑战国
1740- 1763
第三世界参与合作 合作形式:和谐、合作、争斗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霸权体制
后霸权体制
基本要素分析 维持秩序主 体基本手段
霸权国家
霸权国家实力 (维持国家差 距)
有关国家协调
(政策调整和 利害的连续微 调)
国际公共 商品负担
集约负担
分散负担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过程分析 交涉形态
利害调整需 要时间
交涉结果的 可预测性
外交作用
霸权体制 双边 短 高
形式性的
后霸权体制 多边 长 低
实质性的
霸权体制与后霸权体制的比较
霸权体制
后霸权体制
稳定性分析
摩擦表面化
利害调整的 可能性
体制剧变的 可能性
体制的稳定 性






表面性稳定 结构性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霸权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代表:伊曼纽尔·沃伦斯坦 命题: 有霸则稳 无霸则乱 资本主义体系问世以来,国际体系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
霸权带来稳定说涵义 霸主自我牺牲说涵义(公共商品)
公共商品
涵义 三性:非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白搭车问题
国际公共商品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
当代经济与政策-霸权稳定论.txt
对霸权稳定论的理解和看法
“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最初是关于霸权与稳定的多边自由国际经济体系之间关系的理论 ,后来也被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它认为,一个超强的霸权国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和促进国际稳定。该理论提出之初即在学术界是由于各国间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就会由平衡转向失衡状态。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国际体系变革的主要机制一直是战争,特别是霸权战争。只有在霸权战争尘埃落定之后,才有可能进行重新安排国际体系的政治、领土及其他问题的和平协议。霸权稳定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系统性变化”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变化就是国际体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国家和帝国的兴衰变迁、这时的霸权稳定论恰恰解释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霸权力量倾向过度扩张其势力,而新的竞争对手会日渐强大,最后取代或制衡减弱的霸权力量。其他强国则可能因美国的大量军费开支导致的衰落而受惠,最后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这是一种单极向多极化方面的演变。现实也极力的佐证了这一点。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欧洲联盟崛起,并拥有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显示多极世界可能出现。而我国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也是一种霸权威胁性的可能.虽然我在前文中也有提到其他强国可能因大量的军费开支而衰落的美国受惠,最后取代其领导地位。而这个”其他强国”也的确极有可能是发展迅猛的中国。不过一直奉行和平与发展,开展防御性战略方针以及积极推行世界多极化的我国,在历史的趋势里势必将成为一个优秀而稳定的大国,不过她是和谐的,不是霸权的.正如温总理所说的那句:"中国,将永不称霸"。
以上便是我对霸权稳定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和看法.如果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海涵.
我们清楚的意识到得,霸权并不产生稳定,霸权主义实际上是当前局部战争、局部动荡和局部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霸权稳定论的阐述和演变也告诉了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要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平衡各方力量,用均势来维护世界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
霸权稳定论是国际关系学中的一种理论,主要强调国际体系中存在强势国家(霸权国家),这些国家的稳定与国际秩序的稳定息息相关。

其演变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单极到多极:随着历史的发展,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往往会经历周期性的替代和转移。

近代以来,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美国,不同霸权国家的崛起和衰落使得国际体系发生了从单极到多极的转变。

这种趋势可预见在未来的演变中可能会持续存在。

2.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传统的霸权国家主要依靠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来维持其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软实力(包括文化、价值观、科技、教育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未来的霸权国家可能更多地依靠软实力来维持其稳定与影响力。

3. 从冲突到合作: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还包括国际体系中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

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中,霸权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竞争和冲突,也包括合作和互惠。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加(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4. 从国家到国际组织:在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未来
的演变趋势可能是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密切,国际组织发挥更加重要的角色来维护国际秩序和稳定。

总的来说,霸权稳定论的演变趋势是由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包括国际体系的架构变化、强国的实力转移、合作与对抗的转变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趋势将会持续影响和重塑国际体系中的霸权稳定。

霸权稳定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霸权稳定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

2010年第4期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3钟飞腾 【内容提要】 作者探讨了霸权稳定论如何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学者对不同国际经济问题领域的研究催生了霸权稳定论,其核心主张是国家间权力的霸权式分布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稳定。

80年代以后,年轻学者从两个方面拓展了霸权稳定论的研究:第一,霸权稳定论的逆否命题———霸权衰落导致霸权国干预国际经济政策的力度加强———成为80年代富有影响力的理论假设和政策辩论主题。

第二,从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类比和地区扩展等四个层面深化霸权稳定论的学理内涵。

到90年代初,学者们认为权力分布和自由体系之间呈现出一种U 关系,即国家间权力的差距过大或者过小时国际经济体系都呈现出开放状态。

欧美学者围绕霸权稳定论长达20多年的争鸣,以霸权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国际体系的开放还是保护为分析对象,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体系层面向国内层面的转型。

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而言,至少在区分问题领域、多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分工这三点上需引起重视。

【关键词】 霸权稳定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外经济政策;学术史【作者简介】 钟飞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北京邮编:100007)【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10)04-0109-143本文为提交给2009年7月11~12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会议”论文,作者感谢会议举办方的邀请,同时对I PE 专场主持人田野的评论表示感谢。

本文的一些观点形成于同王正毅教授的探讨,曲博、杨毅在本文写作中提出不少意见。

另外,《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两位匿名评审人认真审读本稿并给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

笔者对以上诸位学者的批评和帮助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存在的错误和纰漏由笔者承担。

 国际政治经济学一 导言回顾国际政治经济学(I PE)的发展历程,霸权稳定论(hege monic stability theory)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认为霸权国和国际开放经济秩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

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与评判摘要:霸权稳定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之一。

这一概念的最初奠基人是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后被罗伯特·吉尔平推广到政治、安全领域,最后被基欧汉命名为“霸权稳定理论”。

霸权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主张霸权国通过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维持国际体系稳定有序地运行。

本文就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冷战后的国际状况对霸权稳定论进行解读,并整理了目前对于这一理论的几点评判。

说明只有当国际体系中更多国家可以共同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时,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多边、自由的国际秩序。

关键词:霸权稳定论;霸权国;评判一、对霸权稳定论的解读(一)霸权稳定论的提出与演进霸权稳定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学术起源是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73年出版的《世界大萧条:1929~1939》一书。

当时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

金德尔伯格提出,发生大萧条原因:作为霸权国家的英国失去继续领导国际经济能力,而能力上能够担当起这个角色的美国则缺乏担当责任的意愿,造成国际经济秩序失序。

此书中金德尔伯格引用政治学中领导者概念和公共物品原理。

接着,罗伯特·吉尔平和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斯蒂芬·克拉斯纳发展了这一理论,吉尔平将其扩展到国际安全领域。

这两位学者开始强调领导国是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来提供公共物品(金德尔伯格认为领导国提供公共物品是出于仁慈目的)。

直至1980年,罗伯特·基欧汉在一篇文章直接把这种关联性命名为“霸权稳定论”。

另外,基欧汉对霸权理论的一项发展是区分总体性权力和具体问题领域的权力与国际机制的关联性。

(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学派之一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观点。

它的提出基于这样的假设: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实力基础之上的权力分配以及随之建立的霸权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全球性战争 19451945-1516 意大利战争和印 度洋战争 15801580-1609 西班牙荷兰战争 16881688-1713 路易十四战争 17921792-1815 法国大革命和拿 破仑战争 19141914-1945 一战和二战 世界领导大国 15161516-1539 葡萄牙霸权 16091609-1639 荷兰霸权 17141714-1739 英国第一次霸权 18251825-1849 英国第二次霸权 19451945-1973 美国霸权 霸权丧失的过程 权威的丧失 挑战国 15401540-1516 1516-1580 1516西班牙 16601660-1688 法国 1764-1688 1764法国 1874-1914 1874德意志 2000-2030 2000-
后霸权合作
制度是霸权的一部分 国际制度形成之初,需要霸权来维护 霸权不再,机制犹存 制度形成之后,即使霸权衰落,惯性的作用也能使国 际制度维持下去 新建霸权成本太高,不如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持现状 主要国家的制度合作依然可以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来源
伊曼纽尔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霸权与国际体系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周期 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霸权周期 国际公共产品说 1、国际社会中的公共产品 2、霸主国与国际公共产品 3、对国际公共产品说的批判
哈布斯堡王 荷兰霸权 朝时期 1450挑战霸权期 1450获得霸权期 霸权成熟期 -1559 1575-1595 157515901590-1620 1620-1650 16201650-1672 1650英国霸权 1798-1815 179818151815-1850 1850-1873 18501873-1897 1873美国霸权 1897-1913 189719131913-1967 1945-1967 194519671967-
筱原三代平关于美国霸权衰落的原因分析 对内:1 对内:1 美国政府对凯恩斯主义的滥用 2 政府需要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 社会保障 3 美国民众的过度消费 对外:1 对外:1 承诺保障盟国和准盟国的安全 2 跨国公司大量的对外投资和出 口技术 3 美元长期充当国际基轴货币
霸权衰落的对策
软权力论和相对权力论 奈的软权力论,《注定领导》,1990 奈的软权力论,《注定领导》,1990 布鲁斯拉塞特(Bruce 布鲁斯拉塞特(Bruce M. Russett)的相对权力论 Russett) 霸权衰落的对策 1、自我约束的三条对策,《战争与世界政治的变革》 、自我约束的三条对策, 2、责任分担的日美合作世界,《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责任分担的日美合作世界, 后霸权主义 霸权后合作,基欧汉,《霸权之后》
霸权国的自我约束
吉尔平关于霸权国自我约束的三条对策 1、 消灭不断增加的导致高成本的原因 2 、界定一个比较廉价的防务范围 3 、减少国际承诺 自我约束可以降低霸权国的成本,提高收益 将损害霸权国国际地位
责任分担设想
吉尔平关于责任分担的设想 霸权衰落并不必然导致霸权国确立的制商品 “日美合霸论” 由日本等盟国分担部分维持霸权体系的成本
软权力论
硬权力:通过惩罚的威胁或回报的承诺迫使他 人去做其本来不想做的事情的能力,包括军事、 经济科技力量和资源禀赋等; 软权力:通过吸引而非强迫他人去做其不想做 的事情并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包括一国的文 化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立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 的能力
相对权力论
权力概念的两层含义: 1、 强迫他人行事的能力 2 、对结果控制的能力 权力的基础与对结果的控制能力有严格区别 权力基础的弱化不一定导致对结果控制能力的 衰竭
第五讲 霸权稳定论和新现实主义
本讲在阐述霸权稳定论的理论内涵、政策主 张的基础上,分析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的相互关系。
霸权稳定 论的理论 结构 霸权衰 落的对 策 霸权稳定 论的理论 来源 霸权稳定 论与新现 实主义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结构
霸权稳定论的要点:1、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2、 霸主自我牺牲;3、霸权必衰;4、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 经济的不稳定。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新现实主义的主要流派 1 以肯尼斯沃尔兹为代表的结构现实主义 以肯尼斯 2 以罗伯特吉尔平为代表的霸权稳定论 以罗伯特 新现实主义的“新” 1 研究思路的变化,主张从政治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去 研究国际权力; 2 研究内容的变化,从新自由主义等学说中汲取新 的营养; 3 研究方法的变化,引进了定量分析等方法。
霸权的战略目标
推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维护共同利益 1 提供公共产品 2 维持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显示市场经济的优势 3 控制自然资源和原料、金融和资本来源、市场以 及特殊技术,以通过经济相互依存机制来加强 对国际市场经济的管理和支配 4 在重要的经济强国之间进行斡旋和调停 维护共同的意识形态 霸权国的社会目标和国内权力分配必须有利于国 际自由秩序
1559霸权衰落期 1559-1575
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
莫德尔斯基《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1987 莫德尔斯基《世界政治中的长周期》,1987 霸权周期的四个规律 1、霸主国必然衰退并被另一个霸主替代; 2、霸权交替只能以战争方式解决; 3、挑战者来自霸主体系中发展最快实力接近 的大国; 4、霸主国和挑战国可能两败俱伤 世界霸权国的交替周期
16401640-1660 17401740-1763 18501850-1873
19731973-2000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20世纪60-70年代,新现实主义兴起 20世纪60-70年代,新现实主义兴起 霸权稳定论与新现实主义 吉尔平等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 1. 对经济在国际权力斗争中的作用的理论定位; 2. 对权力政治中的零和游戏和经济活动的双赢 游戏的结合进行尝试; 3. 在政治框架和经济制度性质的相互关系上全 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观点;
霸权的运转机制
国际公共产品 1、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 2、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3、可靠的国际安全机制; 4、有效的国际援助体系; 霸权国或领导者有责任提供公共产品,并承担 全部成本,即使有搭便车者的存在。
霸权必衰
吉尔平的霸权必衰论 1 市场的力量——竞争优势的转移 市场的力量——竞争优势的转移 2 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成本递增 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成本递增 3 “搭便车”效应——经济剩余的消耗 “搭便车”效应——经济剩余的消耗
霸权稳定论重要著作 霸权的战略目标 霸权的运转机制 霸权必衰法则
霸权稳定论重要著作
金德尔伯格,《1929-1939世界大衰退》,1973 金德尔伯格,《1929-1939世界大衰退》,1973 吉尔平,《战争和世界政治变革》,1981 吉尔平,《战争和世界政治变革》,1981 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 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1987 吉尔平,《 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新秩 序》,2001
霸权与国际体系
伊曼纽尔 伊曼纽尔沃伦斯坦的霸权与国际体系理论 《现代世界体系》、《历史资本主义》 “有霸则稳,无霸则乱” 霸权的兴衰 沃伦斯坦的霸权定义 国际体系的一种状态,即大国竞争中,一个大 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将他在政治、经济、军事 外交乃至文化上的原则和意愿强加给国际体系。
霸权的兴衰
沃伦斯坦的霸权兴衰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