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8.2)--爱国与误国——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中国近现代史(8.2)--爱国与误国——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中国近现代史(8.2)--爱国与误国——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第八讲:爱国与误国: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教学目标:

通过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爱国”说和“误国”说观点的主要论据,正确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掌握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原因,从义和团运动造成的客观后果,理解义和团运动爱国的朴素性和落后性。

教学重点:

1、学界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爱国”说和“误国说”观点。

2、义和团爱国运动的局限性。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不同观点。

教学内容:

一、义和团是否爱国?

1、农民的爱国逻辑。

2、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原因。

2、义和团爱国主义的局限性。

1、义和团的爱国主义与“忠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逢“洋”必反的笼统排外主义。

3、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蒙昧主义 。

三、义和团运动没能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步伐。

1、学术界以往普遍观点。

2、义和团运动之后中国面临的瓜分危机更加严重了。

学术界的不同观点

学术界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但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作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第一,庚子灾变与其说是历史的必然,还不如说更多是人为的结果;第二,从义和拳神秘的宗教活动中看,义和拳与其说是一种颇具神术的反帝组织还不如说是一种以仇洋教为目标的邪教组织;第三,义和团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历史的灾难,它非但不能沉重地打击外国资本主义,反而引来了外侮,造成了中国的巨大损失。”有的认为:“义和团式的狭隘民族主义只会把中国带向更深重的灾难,其实际行为和后果离‘爱国’二字差之万里。”

那么,义和团运动究竟是爱国?还是误国呢?下面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计讨论。一、义和团是否爱国?

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农民爱不爱国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国之民有爱国的权力与义务,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蕴含着非常深厚的爱国主义动机,它的发生首先是西方

列强经济、文化侵略的结果,不能将八国联军侵华所造成的历史屈辱、历史灾难的后果完全加之于义和团运动的头上,这是不公平的,背离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农民有农民的爱国逻辑,我们需要顺着近代农民的思路看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在义和拳组织存在的地区,农民眼中的“洋”人、农民身边的“洋”事是可恨的:(1)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保护下,广建教堂,霸占田产,索取地方公共资产如公所、会馆、庙宇等。他们袒护教民,欺压非教民,凶横跋扈。为了给教民洗脑,传教士要求教民不拜天地,不敬祖宗,中国传统的民族道德受到凌辱。外国传教士还有意招收一些地痞无赖、流氓土棍,地方恶霸等入教,史料记载这些人“一旦入教,即可以无所不为耳,犯法者,入教可以逃刑,报怨者,入教可以雪恨。入教之后,不但可以抗官府,免差徭,凡鱼肉乡里之事,恣其所为。”因此,在农民眼中教会、教堂是传教士为非作歹的据点,也是教民依为后台、邪恶势力的象征。

(2)洋人“掘坟墓、拆民房”,大逆不道,如德国在山东筑路,“所至之地,尽将村落民居拆坏,遇坟墓建物即毁掘,不惟不遇路避之,且毁坟拆舍,一文不与……其士民田庐皆归乌有,无以栖止”。老百姓受到的损害和凌辱,使他们直观地感到“铁路、电线皆洋人借以祸中国”,“遂焚铁路,毁电杆”,甚至想去“毁坏海中的火轮船”,以及一切外来的商品。

(3)在洋货的冲击下,农村手工业加速破产,山东、河北等地的手工纺纱业“几乎家家停歇”,农村手工业者与小商贩破产失业现象严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几千年来祖宗传承下来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将这一切归之为“洋祸”,农民群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这些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事,激起了他们对洋人的愤恨。因此,在义和团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反帝运动之前,各地的反洋教斗争层出不穷。农民的思维是一种经验思维,感性思维,并且容易将某种经验外推、放大,将传教士的罪恶外推到所有洋人,将洋货的威胁外推到所有引进、使用洋货的人,形成了逢“洋”必反、遇“洋”必灭的笼统排外行为。

当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也是清政府中的顽固派怂恿、利用的结果。义和团原本是分散的、群众性自发的反洋教斗争。它之所以能够形成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反帝运动,并在短时期迅速走向高潮,是统治阶级默许乃至公开支持的结果。支持义和团运动的清政府中以西太后为首的当权派是一批刚刚镇压了戊戌维新运动的顽固派,他们刚刚杀戮或赶走了主张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却迎进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为什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西太后主张废掉光绪帝,立大阿哥,但此举遭到西方列强的拒绝,他怀恨在心,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上升;(2)在义和团迅速扩大的时候,西方列强要求派兵进京保护使、领馆,这使西太后感到大祸临头,决心借用义和团的力量,与列强一博。(3)恰在此时,有一道假消息更加激怒了西太后,流传有一份洋人的假照会四条,其中有一条要求西太后归政,刺到了西太后的痛处,她便更加坚定了利用义和团的决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义和团是爱国的,他们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感,但农民的爱国逻辑是落后的,缺乏理性成份,并因此为清政府中顽固守旧的当权派所利用。

二、义和团爱国主义的局限性

义和团的爱国逻辑建立在农民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义和团的爱国主义与“忠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就是“爱国”与“忠君”的延续,囿于传统的“爱国忠君”观念,他们仍然把清王朝当作国家的象征来保护。他们爱的“国”是回到传统去的大清国;他们忠的“君”是符合传统的君。否则不但不爱,且欲杀之。义和团中流行要杀的“一龙二虎三百羊”就包括光绪皇帝。所

有主张维新的帝党人物均在可杀之列。他们一度与清王朝中的顽固派紧密结合在一起。尽管他们跟顽固派有着本质区别,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但他们面向过去,背对未来,反对进步,反对变革,则跟顽固派可悲地一致。他们“扶清”、“顺情”、“助清”,希望赶走洋人后,重新回到过去“大清一统庆升平”的封建自然经济社会秩序中去。为此,他们慷慨起义,视死如归,行为悲壮,结果愚蠢。就其思想认识水平来说,不但落后于时代,甚至连半个世纪前的太平天国农民兄弟也不如。

第二,逢“洋”必反的笼统排外主义。义和团的行动是将一切的外国人和外国的东西,包括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一律消灭掉。既烧教堂、杀洋人、杀教徒,又毁铁路、烧洋货、拔电杆、封邮局,在杀掉约250个外国传教士之外也杀了几千名中国教徒,北京前门外经营洋货的商业繁华地带也被义和团一举焚毁。史料记载,他们“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佚名:《天津一月记》,剪书Ⅱ一四六页)曾有学生六人身带铅笔、洋纸被团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佐原笃介、沤隐:《拳事杂记》,剪书I二八九页)。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既是对列强侵略的回报,又是古老陈旧的“天朝上国”观和“夷夏之别”意识的回光返照。它既不能阻止侵略的加深,亦无益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封建迷信的蒙昧主义。义和团运动中,团民们狂热地尊奉中国民间的各式杂神以及最原始的巫术方法,并强制亿万国民与自己一起崇神弄鬼。义和团甚至中风着魔一般膜拜召唤神灵以保佑自己“扶清灭洋”,这种信仰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十分蒙昧和幼雅的。

三、义和团运动没能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步伐

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或者说,“义和团运动所显示的力量打乱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而采取了“以华治华”的策略。其中的主要依据就是西人的一些言语,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战后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说:“中国领土之内,共有人口四万万,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造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英国外交部副大大臣布路德立克(S. J.Brodrick)说:“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治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法国一位议员在议会发言时也承认:“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劲,殊非印度、南洋各处可比,……今华人正当激甚之时,吾固谓瓜分中国之说,不啻梦呓也。”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是否被粉碎或被阻止了,不是听瓦德西等人怎么说,而是看义和团运动后列强究竟做了些什么?义和团民表现出来的奋不顾身的英勇牺牲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旺盛斗志,使帝国主义者不能不有所顾忌而考虑其统治中国的策略。

但是,帝国主义的野心是不会因顾忌而完全收敛的。客观的事实是,沙俄趁义和团战争而派遗大军占领了东北。如果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蚕蚀中国邻邦和边疆,第二步是夺取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第三步是占领势力范围的大片领土;那末沙俄占领东北便是实行第三步骤的开端。也就是说,瓜分危机实际上更加严重了。

1903的“拒俄运动”实质上就是反瓜分运动。1904年前后,英军入侵西藏亚东,先后占领帕里、干坝、江孜宗(县)政府,侵入拉萨,强迫西藏官员签订《拉萨条约》,把西藏变为英国独占的势力范围。

德国在1904年派炮艇驶入长江,要求“租借”洞庭湖和鄱阳湖沿岸,派炮舰驶入鄱阳湖。英国要求“租借”舟山群岛,也派炮舰进入长江;美国和法国也都要求把军舰开进长

江一带湖泊。

日本为争夺东北而向沙俄开战;沙皇政府指示俄军统帅迅速吞并东北以补偿战争的损失:瓜分危机达到巅峰。日俄战争是一场为分赃中国境内权益的战争。日俄战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承认日本继承沙俄从中国所攫取的长春以南的全部权利,并且同意开放凤凰城、铁岭、长春等16处商埠,在营口、安东、沈阳等地划定日本租界。

20世纪初年,瓜分危机曾经是激励中国人民奋起自救的警钟,呼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上场的号角。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宣传革命的著作都是以中华民族“瓜分豆剖”的危机相号召的。

甲午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公开叫嚣瓜分中国并实行军事压迫的紧张局势,到日俄战争结束有所缓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备,但瓜分暗流仍时隐时现,日本就从未忘记如何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如果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那末,这一切又作何解释?

参考书目:

1、路遥,程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 1988年版。

2、林国华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美)柯文(Paul A. Cohen)著;杜继东译 :《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4、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 2000年版。

5、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美)周锡瑞著:《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 佐藤公彦著:《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思考题:

1、近来有人极端认为义和团是“邪教组织”,招致晚清中国瓜分危机,请结合史实予以驳斥。

2、论述义和团运动起源中的宗教因素。

3、简述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习题:

1、简述义和团爱国主义的局限性。

参考书目:义和团的爱国逻辑建立在农民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义和团的爱国主义与“忠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就是“爱国”与“忠君”的延续,囿于传统的“爱国忠君”观念,他们仍然把清王朝当作国家的象征来保护。就其思想认识水平来说,不但落后于时代,甚至连半个世纪前的太平天国农民兄弟也不如。第二,逢“洋”必反的笼统排外主义。义和团的行动是将一切的外国人和外国的东西,包括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一律消灭掉。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既是对列强侵略的回报,又是古老陈旧的“天朝上国”观和“夷夏之别”意识的回光返照。它既不能阻止侵略的加深,亦无益于推动社会的进步。第三,封建迷信的蒙昧主义。义和团运动中,团民们狂热地尊奉中国民间的各式杂神以及最原始的巫术方法,并强制亿万国民与自己一

起崇神弄鬼。义和团甚至中风着魔一般膜拜召唤神灵以保佑自己“扶清灭洋”,这种信仰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十分蒙昧和幼雅的。

2、试述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1)西太后主张废掉光绪帝,立大阿哥,但此举遭到西方列强的拒绝,他怀恨在心,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上升;(2)在义和团迅速扩大的时候,西方列强要求派兵进京保护使、领馆,这使西太后感到大祸临头,决心借用义和团的力量,与列强一博。(3)恰在此时,有一道假消息更加激怒了西太后,流传有一份洋人的假照会四条,其中有一条要求西太后归政,刺到了西太后的痛处,她便更加坚定了利用义和团的决心。

学习历史的作用

学习历史有什么用 记得上中学时最厌烦的就是历史课,感觉枯燥冗长,空洞无味,不但没有认真好学,还给自己编造了不认真学习的理由——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现代人要发展就要往前看,预见未来,干吗老要回头去学习过去的事情,现在想来当时的思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经过多年实践和生活的体验,进入中年之后越来越觉的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导向;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刚刚曝光的时候,国人一片哗然,谴责声、讨伐声一浪者运动之父——拉尔夫-纳德就成名于那个时代,他将消费者维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点。知道了这些,民众就会理解“食毒时代”只是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必然产物,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地维权,让政府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来保障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与高度的安全性,民众就不会再迷茫地谴责与声讨,而是有目标有方向地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最终为人民与国家带来公正和持久的利益。看来美国人的历史我们也能借鉴,教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这难道不是读历史的好处? 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由于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使得历史因没有实用价值、毕业后就业机会少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倍受冷落和歧视。其实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于个人 1.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 不懂历史,就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说:"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埋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从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学习历史使人明智。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多学一点历史知识,对自己做人处事,对自己的素质发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后你从事的何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其次什么人学历史有用,每个人都有用。但是历史对每个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领导者学历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普通人学历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鉴古识今,少走弯路,这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学习历史可以提高对社会和当前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社会 1.传承 我们学习历史,其实也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至今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本质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当一个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的时候,是这个中国人的悲哀;当大多数的国人都不了解本国历史

养成教育活动动员报告

养成教育活动动员报告 养成教育活动动员报告 养成教育活动动员报告 厉山中心学校学校的师生员工同志们、同学们: 又是一年春来临俗话说“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和收获的季节。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你也许对自己充满了期待期待自己的学习上新的台阶期待自己新学期的生活充实而快乐有了这种期待就有了实现愿望的基础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当然目标不光是想一想就能实现的“世界上有两种人:空想家和行动者。空想家们善于谈论、想象、渴望、甚至于设想去做大事情;而行动者则是去做!你现在也许还是一位空想家似乎不管你怎样努力你都无法让自己去完成那些你知道自己应该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不过不要紧你还是可以把自己变成行动者的。” 是什么阻碍了你实现自己的愿望?难道只是因为对“开始”的畏惧?或是对失败的担忧?或者是因为你不够聪明缺乏智慧能力欠缺还是运气不佳?而究竟又是什么使得行动者能够去做从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学业而空想家却注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答案很简单:给予行动者动力的同时也是阻碍空想家进步的那都是同样一件事物:习惯。 习惯是你最好的帮手是你的终身伴侣习惯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

习惯会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你做的事情中有一半要交给习惯因为习惯总是能快速而正确地完成任务。 习惯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习惯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 千万别放纵习惯那样习惯会将你毁灭。 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人的知识积累、才能增长、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 遵守作息时间如早起是一种习惯养成习惯后生物钟就会发生作用你就不会再因为迟到而提心吊胆不会再为担心迟到而受到批评。养成勤于动笔、勤于思考的习惯你就不会感觉至上课无所事事和无聊了。相反如果养成了乱丢乱扔的习惯你就会无意识地将废弃物随手一扔影响环境大家看看从小卖部到食堂的这一小段路上的包装袋你愿意看到厉山中心学校是这种环境吗?你愿意生活在这种环境吗?你对这种行为痛恨吗?但其中是否有你不经意的一扔呢?我想这不是你有意要这么做的而是你未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你丢了扔了也许连你自己都没有察觉而你知道垃圾桶就在你身边不到几米远的地方。 习惯很容易管理只要你严加管教几次实习之后习惯便会自动完成任务。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业:车辆工程姓名:;李壮壮班级:1416052 学号:141605209 摘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人名面临主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是为了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前言 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正如邓小平说,“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会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度性质的社会了。 正文 首先应谈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民主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因此,我们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主要途径。

(八年级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信息技术对历史教学指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单位:蓟县尤古庄镇西塔庄中学 姓名:王迎利 学科:中学历史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之我见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进而实现信息化教学。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成为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观念、飞速发展、积极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人们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信息化教学。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历史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发表时间:2017-10-31T16:21:52.43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6期作者:刘晶晶 [导读] 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第二小学刘晶晶 【摘要】父母,是孩子成长教育中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的,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学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环境。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作用 引言:“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这是一本很难念的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关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便于孩子能够良好的接受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想意志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中,老师们都会教导学生,今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等等。一个孩子是否具有这些良好的思想意志,学校的教育占一部分功劳,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意志、性格,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教育家将学生比喻成一块石头,由几个雕塑家,把学生雕刻成一座具有灵性的雕像。这里所说的雕塑家,第一就是家庭,可以涵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第二个就是教师,他有智慧,能传授给孩子知识。在这个复杂现实的社会中,孩子们不能仅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好的在这个社会中健康成长。同时,现在的社会又强加给学校许多书本知识以外的任务,教师付出再多的精力,如果没有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在孩子身上是体现不出完美的效果的。大家可以发现,许多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大都与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学校看见别的小朋友带去的玩具很好玩,就在玩具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别人的玩具带回家里面,家长发现了却没有对孩子这种盗窃的行为加以制止。家长这是在无形的认同孩子的做法,助长孩子像不良的行为习惯上发展,导致后面可能就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犯下严重的错误。因此,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并正确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 学校教育无法在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超越家庭教育的效果,往往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在学校也很难服从老师的管理,所以,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少不了家庭对学生在良好习惯方面的培养。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有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是在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上,会很重视,她们往往会很在乎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而有的家长却抱着“他自己能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学不下去就出去打工挣钱,还能为家庭减轻压力”的心态,他们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他们眼中,那些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孩子挣的还不如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挣钱的孩子挣的钱多,这些家长是在用挣钱多少来衡量学习的重要性,带有这种思想观念的家长在直接影响了孩子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 2、家庭教育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家庭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视,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都能影响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这块的教育,不是很重视,认为这是教师的全部责任。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会归功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会认为孩子是值得花精力培养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更多的将责任推脱到孩子本身不努力或者说教师的水平不高。更有家长只关注孩子在班级的成绩排名,成绩排名高,家长引以为豪,成绩排名低,家长就认为孩子没有学习天赋,放弃孩子。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样做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在学习上更加不努力了。 3、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的情绪和言行严重影响这孩子。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有的家长好赌,在赌桌上败了战,回到家就对孩子吆五喝六,甚至破口大骂,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不能玩游戏,殊不知家长这种不良言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多么严重的坏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碰到很多这种情况,家长的不良言行,导致孩子心中充满恐惧、悲观、不自信,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结束语: 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修养,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沙.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J]. 德州学院学报,2012,S1:36-37. [2]杜薇. 也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J]. 现代教育科学,2013,12:32. [3]周仲飞. 父母美德影响我们成长与成功——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人生的作用与影响[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0:144-145.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 2015年12月20日星期日

中国近代史现代化艰难曲折的原因探析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 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 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原因;分析 如果把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看作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开始得并不算晚。从时间上看,俄国亚历山大二世于I860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德国于1862年实现国家统一,日本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三国都是在大体同一时期开始了现代化的起步,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所以,在时间上中国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机遇,或者说中国是有时间优势来赶上西方国家的。另一方面,直到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强行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还主要限于自由贸易和外交方面,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还没有受到根本的动摇,政府仍然保持一定的机能和效率。因此,当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成功是有可能的。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步履艰难,一再延误。为什么一个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古典农业文明大国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叠起,前路漫漫? 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给予动态的、综合的分析。 1从文化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制约性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不仅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鼎盛时期,而且有着任何其他文明都无法比拟的文化积累过程,其系统性和完善性以及对这种文化成就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表现出的反帝彻底性,是以前历次斗争所不具备的。在此以前,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过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这些斗争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五四时期,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中国人一度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破灭了。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表现出来的彻底反封建性,首先体现在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指向那些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资产阶级,联合行动,不畏反动政府的威胁和镇压,表现了一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其次还表现在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上。在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能够以无畏的革命气概,大声呼喊“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真是破天荒的壮举。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最丰厚的精神底蕴。五四运动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五四时期所倡导的民主,是泛指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革命精神。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彻底的批判精神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在“德先生”、“赛先生”旗帜引导下的彻底的反封建斗争,与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反封建相比,旗帜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追求进步、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先进的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早在五四前夜,李大钊就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五四以后,被誉为这个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也宣布自己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在1919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同样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基地。 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跳出了单纯的学生运动的范围,迫使北洋政府很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开始自觉地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历史教育的功能 我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哲理,说明历史知识在人生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深刻地指出:“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民)之要务,为国家之要道。”这反映了史学对于国民和国家的极其重要性。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更是提倡国人“当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增强民族的忧患意识。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则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工作。 1、对个人而言,历史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人类文化实质是人类生产与社会演进的产物。而历史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的途径。所以说历史教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永恒的范畴。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服务于人生。增强忧患意识,增进民族凝聚力,什么是忧患意识,概言之,这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这种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对个人而言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在面对古代先进的技术成就和灿烂的文化时,我们有的是满心的喜悦,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历史上那些灾难深重的黑暗时期。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人性压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外敌的侵略,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它们所留下的创伤至深至巨,久久难以愈合,时而隐隐作痛,促使人们时刻去反思。因此,在培养民族优越感的同时,也应培养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一个具有忧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行为的重要性 摘要:通过阐述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对中职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中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一、问题的提出:中学生行为习惯主要源于家庭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知识能力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既是奠定学生一生基础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既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也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中学时期的孩子,一般在12-18岁之间,是孩子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无论是在生理,心理还是在知识能力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明显增强,依赖性明显降低,孩子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中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创造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 环境影响人的习惯,孩子长期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就会养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习惯。例如,家长做事邋遢,孩子就会丢三落四;家长礼貌待人,孩子就会彬彬有礼;家长作息有规律,孩子就会早睡早起;家庭气氛和谐民主,孩子就会乐观开朗。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孩子一旦降临,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必然受到外界环境,他人行为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在这方面的习惯形成。因此,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孩子培养成具备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文明规范的行为举止热心助人、善待弱者的良好修养,不怕挫折、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做事专心、诚实守信等良好习惯的中学生。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三)、家庭教育态度决定了青少年的行为取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方向、手段和方式行为,并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面,需要有共同的理念,注意因为父母自身性格差异、态度定位不同等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教育过程中的一致性,促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其次,父母需要在家庭教育上营造良好的氛围,需要求同存异,做好沟通,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及时调整,保证青少年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在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环节的重视程度,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家庭结构因素的重视家庭结构因素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多代人家庭等,这些家庭结构的出现,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情感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态度,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体现,如果孩子处在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中,则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反之则容易引发各类不良的行为问题。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冲突,让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生活中有和谐温馨的环境,在家长有利的教育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篇一: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学《中国近代史纲要》心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惨痛、耻辱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子孙都是义不容辞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越是生活在和平稳定、物资充足、无忧无虑的环境下越要了解一百多年前那改变我中国的历史。唐太宗说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毛泽东也讲过: 历史是值得注意的。只有认真学习近代史、了解中国的荣辱史,我们才能做到以古为镜、知古监今,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色会。而作为理工科我,本身人文知识比较薄弱,于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呢?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由独立逐渐变成半殖民地、有封建逐步成为半封建的国家。清朝以前,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小农经济、男耕女织、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状态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处于世界的巅峰。因此,到了清朝,当朝统治者以此为傲,自恃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自给自足,无需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藐视世界抵制,抵制西方工业和科学,并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门紧紧关闭。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尽显衰相,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带来的危机逐一爆发。毛泽东曾说过,落后就要挨打!由于中国的糜烂、腐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

民狂潮席卷中国,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格局。当时中国在外国人看来是一个富饶的古老神国,遍地是宝却不能收藏、没能力保护的国家,西方力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为打开中国对海外市场,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爆发。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犹如才狼虎豹一般入侵我中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下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味赔款求和,西方大大小小的国家争先入侵中国,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签下了大批的不平等条约。其中,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正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反外侵斗争的几十年里,中国政权和经济都遭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在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同时,经济负担更加重、政治压迫更加深。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侵略,其也有相当的积极影响。从政治上看,中国的社会矛盾由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转向封建社会跟中国人民间的矛盾。由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严重的冲击,鸦片战争让国人看出时势格局,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从经济上看,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残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在萌芽中凋零。从外交上看,自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认识了科学知识强大、西方工业发达带来的好处,统治者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学习西方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也是悲壮的抗争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客观面对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科学是发达的、社会是进步的、人是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摘要]历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传递,而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历史学科自己的特色与个性。 [关键词]历史;教育;功能 历史教学,必须形成历史学科的特色与个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品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以德育教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 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就曾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使学生形成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和

平、诚实、谦虚、坚强、有毅力、勇敢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 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进行德育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诞生等进行不懈奋斗的事迹,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无不具有启 发教育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的脊梁。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首要内容。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的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一、重视家庭教育 学校的教育形式是群体性的教化形式,主要任务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体,一个老师负责几十人的教化任务,所以学校不可能像父母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化的对象,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无论从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上来讲,还是从教育的对象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占有特殊的优势作用和地位,其潜在能量是巨大的,开拓的前景是广阔的。 例子: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我们特别要思考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给予人们的启示。 重视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 教育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债务。 一、习惯培养的途径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但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第一,是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要进行训练,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是示范,告诉他怎么做,而且给他做样子。示范过程中还有一个是榜样。提出要求以后,还要坚持不懈。父母的职责也很重要。有些时候父母做得不好,却要求孩子做好,根本不可能。父母的一个动

2013高考历史必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和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高频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例题】史学家认为:“魏源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 D.永安封王建制 【解析】从材料中“十分可贵”“能上道”等信息,可知“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主要思想是“师夷长技”,所以“这个方向”即学习西方。结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信息,只有B项具有学习西方的特征。答案为B。 【例题】一名俄国记者的报道记述了某年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场面:“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向车站前进。”这一年是 A.甲午年 B.戊戌年 C.庚子年 D.辛亥年 【解析】据材料中的“团民”“义和拳”“天津火车站”,可以确定其反映的是1900年义和团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情景。1900年,义和团运动由山东、直隶发展到京津地区。运用所学知识可得出1900年是庚子年:其一,八国联军侵华被称为“庚子之变”;其二,1901年为辛丑年(《辛丑条约》),根据天干地支的顺序,得出1900年为庚子年。答案为C。 【归纳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落后性 1.太平天国政权的腐朽和封建化——政治上的落后性。 2.维护小农经济、实行平均主义——经济上的落后性。 3.将帅不和、固守孤城——军事上的落后性。 4.摒弃传统文化,强制推行拜上帝教——文化上的落后性。 高频考点辛亥革命 【例题】 20世纪初期,一位在中国的美国游客给家人的信中说:“您不用担心我,我们受到的保护很好,叛乱者肯定会胜利,大家都这样认为,因为所有的士兵都正在变成叛乱者。我很幸运能目睹一场真正的战争。”信中“真正的战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解析】根据时间20世纪初期排除A;武昌起义符合材料中“所有的士兵都正在变成叛乱者”的条件,因为武昌起义的参加者为湖北新军,故C正确;而黄花岗起义的参加者主要是革命党,秋收起义的参加者主要为农民,排除B、D。故答案为C。 【归纳总结】:与辛亥革命相关的七个“第一” ①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⑤辛亥革命是近代第一次有明确革命纲领的人民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5年高考中国近现代史13个知识点归纳 高三·中国近现代史·13个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w.w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7773323.html, 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张冬春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22期 摘要中国历史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教材介绍,历史课堂将显得枯燥,乏味,地方史的渗透,无形中给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生动的血液,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史德育渗透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02 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及素质的提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中国历史毕竟历史卷帙浩繁,线索众多,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介绍,就显得单薄,枯燥,另外《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这时,地方史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直观,不仅如此,自从福建省2009年开始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也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地方史的作用,因此也不断的在命题中渗透地方史知识,这样无形中也使地方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那么,地方史在教学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一、切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德育渗透 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国的人文素质,正如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历史学科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方面担负着不可取代的责任,同时,中学时代也是青春时代,同时也是叛逆期,这就是传统的德育渗透方式方法将受到挑战,这时,直观的地方史就发挥了他的重要作用。如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机会,但是,如果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教条、无味,甚至觉得迂腐,因为这些其实初中也讲过了,因此,上本节课时,除必要的重难点讲解,名词解释外,我加入了本地(厦门)一五计划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厦门海堤工程的教学,从厦门海堤建设的提出到建设到建成使用直至今日的历史,从而让学生提炼出什么是海堤精神,从而明白陈毅的“移山填海”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甚至过后,有的同学特意坐车去厦门海堤绕了一圈,回来之后打发感叹人的力量之大,明白了人定胜天虽不尽然但也不可否认有它的道理所在。后来,在讲到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我又重提厦门海堤,讲到现在厦门海堤的重建问题,让学生思考,厦门海堤在它的伟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什么问题,即为什么要海堤重建?从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不是绝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